淮军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563376414
作者:王尔敏
页数:361页

作者简介

本书乃著名史家王尔敏先生关于晚清军事史研究的名作,先生寻绎演说晚清军制的沿革与迁变,由湘(军)入淮(军),将淮军的缘起、营制、组成分子、训练及精神、饷源与用款、军械供应、幕府人才、防区分布与军力消长,一一道来,条分缕析,周详备至,入情入理,为后世研究者奠定了的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成立的由来
第一节 江南大营的再溃及长江下游的糜烂
第二节 曾国藩的总制两江与规吴计划
第三节曾李关系与淮扬建军
第四节上海防守与安庆请兵
第二章 营制
第一节 营制的沿承
第二节营制的改进
第三章 组成分子
第一节 淮军的营伍组合
第二节 淮军将领的乡土成分与社会成分
第四章 训练及精神
第一节 淮军的训练
第二节 淮军的精神与风气
第五章 饷源与用款
第一节 饷源的维持
第二节 用款分析
第六章 军械的供应
第七章 幕府及有关人才
第八章 防区分布与军力消长
第九章 结论
叙录
征引书目
译名对照表

书籍目录

  第一章成立的由来  第一节江南大营的再溃及长江下游的糜烂  第二节曾国藩的总制两江与规吴计划  第三节曾李关系与淮扬建军  第四节上海防守与安庆请兵    第二章营制  第一节营制的沿承  第二节营制的改进    第三章组成分子  第一节淮军的营伍组合  第二节淮军将领的乡土成分与社会成分    第四章训练及精神  第一节淮军的训练  第二节淮军的精神与风气    第五章饷源与用款  第一节饷源的维持  第二节用款分析    第六章军械的供应  第七章幕府及有关人才  第八章防区分布与军力消长  第九章结论  叙录  征引书目  译名对照表

编辑推荐

  ◆卖点  1.《淮军志》乃王尔敏先生在晚清军事史领域的代表作,对晚清军事制度的沿革与迁变多所说明,对近代史上影响至深且巨的淮军作了系统研究,言之有据,持之有理,不作虚泛之言,体现王氏著文一贯扎实严谨的风范。  2.王先生以此奠定了自己的学术风格,淮军志亦成为相关研究绕不开的专著,亦成为众多通俗讲史的作者的重要参考书目,讲述淮军及其掌门人李鸿章,甚至湘军以及其掌门人曾国藩,莫不参详此书,期以获得翔实之史料以及精审之识见。  3.王氏部分作品前此在大陆虽有刊行,但散落几家出版单位,我社集中刊行“王尔敏作品系列”,业已出版《晚清政治思想史论》、《五口通商变局》《近代经世小儒》、《今典释词》四种,在学界及一般读者中口碑极好,另有《清代军事史论集》、《清季兵工业的兴起》、《明清社会文化生态》等待出。

前言

  国人对晚清历史的研究,素来注重政治史,而对制度史上的问题专书讨论者为数不多。王尔敏先生这部新书是论晚清制度极重要的著作,而书中旁涉政治史上的问题,亦有显著的贡献,全书搜集史料极其丰富,运用史料亦极谨严。书成出版,实为中外学术界可庆贺之事。  王先生搜集史料之广博,与考据之精详,在其论淮军成立经过及比较湘淮两军规制人事各章,最可看出。王先生认为淮军虽然大体上沿袭湘军制度,但其创立时之环境不同,组成分子之性质亦多不同;且因淮军大量采用新式武器,训练方法及其他有关规制,亦多创新之处。此外李鸿章之选将用人,作

内容概要

王尔敏,著名史学家。一九二七年生,河南淮阳人,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毕业。历任台湾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清季兵工业的兴起》、《淮军志》、《上海格致书院志略》、《解醒集》。另编纂史料十二种,史学论文七十余篇。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成立的由来    第一节 江南大营的再溃及  长江下游的糜烂  江南大营的再溃及长江下游的糜烂江南北大营咸丰三年二月(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金陵,以为天京。不久清钦差大臣向荣,率军跟踪而至,结营于朝阳门外孝陵卫,是为江南大营。同时,另一钦差大臣琦善亦进军江北,于三月初驰抵扬州城外,结营于雷塘集,是为江北大营。其声势则远不及江南大营。自是而后,江南大营之于天京,江北大营之于镇江,形成对峙之局,常苏以下,得以屏蔽。上海虽一度为刘丽川小刀会所据(咸丰三年八月至四年十二月),然镇江以下,大致保持完整。  第一次兵溃咸丰六年(1856)二月,扬州江北大营被太平军燕王秦日纲攻破,钦差大臣为江宁将军托明阿,遭受革职,由副都统德兴阿继任,并逐渐恢复江北大营,克复扬州。五月,江南大营也受到太平军东王杨秀清、翼王石达开及燕王的三路环攻,以致全营大溃。向荣退保丹阳,忧愤而死。钦差大臣由江南提督和春继任,仍保丹阳、金坛。当江南北大营相继兵溃之际,长江下游,屏障渐撤,情势十分危殆。咸丰六年四月末,帮办江南军务江苏巡抚吉尔杭阿的镇江大营也被攻破,吉氏阵亡。天京外围清方劲旅,于三个月内一一败溃,下游失其屏蔽。恰于此时,天京内讧,先为杨韦媾难,继以石韦冲突,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相继被诛,翼王石达开亦最后出走。历时九月有余,太平军元气为之大伤。于是新任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和春与帮办大臣张国梁得以乘机恢复,于咸丰七年闰五月(1857年7月)克复句容,再度逼近天京。十一月克复镇江。江北大营德兴阿亦克复瓜洲,天京之围益急。咸丰八年(1858)八月,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破德兴阿于浦口、扬州。遂在咸丰九年二月合并江北大营,归和春节制。至是天京外围,惟以江南大营为清军主力。节节进逼,渐成长围,以谓旦夕可下坚城。  第二次兵溃咸丰十年正月(1860年2月),太平军忠王李秀成谋解天京之围,率军自皖南进入浙江,直趋杭州,突破外城,攻其必救,诱使江南大营分兵来援。及江南军张玉良驰至,内城尚未攻下,但李秀成计已得售,立即引兵离杭。杜文澜: 《平定粤寇纪略》,卷九,页12云:“贼之扑杭州,只图分我兵力,以解金陵之围,不意全未设防,致为所陷。是以大营兵到,即踉跄而逃。”  又: 当时江南大营之总人数约七万人,据《剿平粤匪方略》,卷二三六,页22,和春奏,得知和春因浙江警信,而抽调大营劲兵一万三千余人分别赴援,三月间苏境危急,又调出一万余人,防守大营外围。及建平、东灞、溧阳相继失守,苏常情势危殆,何桂清在常州请援之时,江南大营已无余兵可拨。率浙皖诸军,群趋苏境,连破大营外围要地高淳、溧阳、溧水、句容、秣陵关,进而与自皖北前来之英王陈玉成军会齐。所谓“十道并进”,猛扑长围。太平军各路将领围攻江南大营之时,适大营兵力最单。和春大约在三月末始获悉正确军情,但为时已晚。当何桂清请派张国梁赴援常州时,和春奏陈中有云:“何桂清欲请张国梁亲自赴援,无如金陵各营,征调已空,现存兵数,仅敷守御营墙。适又接西路探报,拿获奸细供称: 贼目伪侍王伪忠王等,带领大股贼党,已至高淳,欲由溧水以至金陵,图解洪逆之困。东西梁山、金柱关等处,亦报有江北匪船接续南来,志在合并攻突。张国梁连日亲自督兵移营,筑墙掘濠,夜以继日,惟恐不及,实有万难分身之势。”(《剿平粤匪方略》,卷二三五,页13。)自闰三月初七日(1860年4月27日)起,钦差大臣和春与江南提督张国梁分头抵御,连战九昼夜,至十五日(5月5日),拄不及,大营遂溃,和春、张国梁俱退往镇江,继又驰赴丹阳防守。关于和春、张国梁之先退镇江继退丹阳之一段史实,其中颇有曲折,诸书(如《江表忠略》、《平定粤寇纪略》、《湘军记》、《忠义纪闻录》等)记载均缺,而夏燮之《粤氛纪事》较详,则不尽实,据《粤氛纪事》,卷一三,页16云:“方大营之退也,提军(指张国梁)谓和帅曰: 六年之役,退扼丹阳,时京口未克也。今东门之限,在于镇江,慎毋过金焦一步。迨提军殿后至镇城,则和帅已统全军疾趋丹阳,盖虞追者之蹑其后也。”按之《剿平粤匪方略》卷二三六和春所奏,大营溃后,闰三月十六日和张均退镇江。嗣因丹阳危急,和春始于二十一日赴丹阳,仍留国梁在镇江收集流散。不久和春又函招国梁赴丹布防,张氏在镇收集溃兵二万数千名,留一万二千人交冯子材守镇,自率一万三千人赴援,时在二十三四等日(《方略》卷二三八和春奏)。由此推之,则张坚持守镇,当无可疑,而和春之避镇江趋丹阳则非事实。又据《东南纪略》所载,和春赴丹阳实何桂清所函请者。闰三月二十九日(5月19日),太平军攻陷丹阳,江南军再受重挫,张国梁溺毙河中,提督王浚、总兵熊天喜等阵亡。和春与帮办军务许乃钊轻骑走常州。四月初二日(5月22日),太平军逼攻常州,和春中弹负伤,退至浒墅关,初六日(5月26日)呕血而死。至此江南大营兵力仅余张玉良一支,几至全军瓦解。张玉良入杭州后,因江南危急,于闰三月四日回抵常州,时两江总督何桂清驻常,留之布防。及太平军攻常州,玉良乃败退无锡。无锡陷,又退苏州。苏州陷,乃退杭州。所部仍袭江南大营名义。而溃散兵勇亦俱趋杭往附。  兵溃原因江南大营拥有兵勇七万,进逼金陵,筑垒掘濠,已成合围之势,遭此一战,竟至瓦解。其近因,当是兵力分散,外调约达两万余名,以致削弱防守营地的力量。加之太平军天京解围的战略谋划已久,纠集各路主将,几乎全军出动,志在必克。即使大营全力应付,亦未必能够坚守。此外,可以赴援之兵,俱被和春调防常州,隔阻在外。故自会战开始,以迄于败,绝无应援之师。太平军占溧阳攻金坛,以逼常州,和春为顾后方粮台,将外围兵力调集常州有八九千之多,大营危急之时均未及驰援。而内在的因素,论者均谓为减发月饷,以致影响士气。但实际欠饷情形,远不及其他各军之严重。自咸丰九年(1859)十月起,和春与两江总督何桂清商定大营月饷,每月迟发五天,十个月补足五十万两之数。但是后来竟迟发十五天,即四十五天发一月饷。士兵三月,仅得两月之饷,遂生怨望,乃有“贼匪一到,我们即走”之语。故在大营面临会战的前夕,张国梁曾请和春补发欠饷,和春未允,以致诸军哗然。江南大营以两江总督筹划月饷,历年甚少欠饷之事。咸丰九年七月,为急于攻克金陵,议添募精锐一万名,月需增饷银十万两,经和春、何桂清及藩司王有龄商酌妥定,并于秋后募齐。(《东华续录?咸丰朝》,卷八七,页7。)而增兵饷之后,金陵迟迟未克,遂有咸丰十年二月严旨斥责:“上年和春亲往常州与何桂清商议筹饷,许乃钊又赴浙劝捐。原为速克金陵起见,乃仅克九洲一处,殊不满意。若不及早图维,因循日久,以后饷需难继,和春身为统帅,其能当此重咎耶?”(《东华续录?咸丰朝》,卷九,页44。)由此推知,欠饷之发生,当系受此次增兵影响。十万增饷未能筹足,乃有迟发五日的从权办法。此种欠饷情形,若自九年十月算起,以迄十年三月,合计不过两个整月,兵勇已不能忍耐,而他军往往欠达数月之久。其所以溃败的大原因,实为兵骄将惰,欠饷只是表面的近因。赵烈文: 《能静居日记》,咸丰十年闰三月十九日记云:“复念和(春)何(桂清)二人,或争进要功,不计利害;或困守自卫,不顾机宜。兵多饷足,甲于诸省,坐此两人,使百万生灵肝脑涂地,血滋原野,虽寸磔不足蔽辜矣。”当时阎敬铭曾批评说:吾闻江南大营未败时,诸将锦衣玉食,倡优歌舞,其厮养皆吸洋烟,莫不有桑中之喜,志溺气惰,贼氛一动,如以菌受斧。陈继聪: 《忠义纪闻录》,卷三,页14。身在杭州的邵懿辰亦称:此间江南大营,号称五六万众,虚伍缺额,积习难挽,核实不过得半之道,又皆溃逃成习,骄不用命,统之者以羊将狼,怯不出,无所忌惮。《陶风楼藏名贤手札》,第五册,邵懿辰致曾国藩函。  又: 《能静居日记》,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一日记:“夫以我数万之兵,器物精利。环攻一饷尽援绝之孤城,功可翘足而待。然三尺之童,皆疑其将败。察之人事而可知,征之天象而不惑,其数岂爽哉。”略可见当时大营士气不振的情形。  长江下游之沦陷江南大营屏蔽江南财赋之区,为时七年之久。及再溃之后,直接发生两项严重的后果,其一是长江下游清军主力丧失,导致太平军的东征;其一是溃兵散勇的流窜,加深了地方的糜烂。太平军既破天京长围,立即决定追击,进取苏常,首先打击江南大营散而复合的残余主力。丹阳一战,最具决定性,和、张、王浚相继阵亡,溃兵骤难再集,太平军李秀成等得以长驱直下。自闰三月二十九日之丹阳战役起,至五月二十七日(7月15日)李秀成部抵达上海附近之泗泾镇止,为时不出两月,连下丹阳、常州、无锡、苏州、江阴、宜兴、长兴、吴江、平望、嘉兴、昆山、太仓、嘉定、青浦、松江等城,太湖沿岸首善之区,俱被攻陷。江南诸军依为饷源所出之地,几乎全入敌手。  溃兵对民间的骚扰,远比太平军为害还要大,丹阳战后开始严重。自丹阳溃散之勇,大半奔向无锡,小半奔向江阴,“所过村庄,辄肆淫掠”。为地方团勇,拒杀甚众。《东南纪略》,页5—6云:“所有守(常州)城兵勇,已于三十日晚散去,城外各营亦大半溃,丹阳大营溃兵继之。奔无锡者十之七,奔江阴者十之三,所过村庄,辄肆淫掠。惟江阴之申江民团,齐心协力,拒杀甚众。”是书所记溃勇流窜各地为乱,不一而足。  又: 《能静居日记》,咸丰十年闰三月三十日记:“溃勇千百为群,由新桥赴常州附近之安家舍,诸处皆被掠。”苏州之陷,更是极好的例证,因为溃兵与乡团的内讧,太平军反而不费遗矢,竟得名城。这里可引夏燮的一段记载,以见其混乱情形:(四月)初十日(5月30日)陷无锡县,时大营溃军悉集苏门外。帮办军务三品卿许乃钊,总司粮台前运司彭玉雯,皆自丹阳至,请纳大营兵共守之。兵甫入,怒乡团之贰于己也,又怨大营之逋其月饷以致败也,乃纠众与团勇斗城中,内外居民夜骇,溃兵遂因民之乱,周走而呼曰:‘贼至矣!’居民大惊,大府调守城之兵,兵皆不战自溃。但见城中四面火起,司库粮台劫虏一空,仓卒之间,不辨其为兵为贼也。夏燮:《粤氛纪事》,卷一三,页17。  又: 据《剿平粤匪方略》,卷二四,页10—11,杭州将军瑞昌奏称:“据江苏候补知县谢申烈禀称: 苏州兵马互斗,军心离散,四月十三日贼入阊门,溃勇从之,随即四面火起,城门洞开,该员突围而出,各官均无下落。”  ……

图书封面


 淮军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举重若轻的佳作。时势、英雄、道德、时务,波澜壮阔。颇觉近代湘淮人物崛起实肇基于曾李二人的道德涵养,浸润而为大川,寸心之地可不慎乎?古之君子可敬可配。
  •     罗尔纲的湘军兵志,王尔敏的淮军志,张华腾的北洋集团的崛起.三本书全看了基本对这三者既传承又不同的结构组成,组军方法,人脉关系都会有自己深一步的认识,不错!不过此书不讲淮军史,多从结构人事上去拓展,而且引用古籍也多了点,一般作者会读不下去的,很枯燥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十分详细,过于琐碎。
  •     此书在作者序言中已经点出,重在论述淮军制度初创时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如果想了解淮军的全部演变兴衰历史,此书仅为皮毛,不如看樊百川的《淮军史》。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淮军史目前尚未出现。
  •     以前對淮軍的認知僅限于唐浩明先生的《曾國藩》,這本書讓我對他們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就是差了淮軍最得意的兩事:平吳和滅捻的描寫,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也說的不多,有點美中不足,不過還是值得一讀。
  •     激励是大大的生产力。科举之害,未必在于限制思想,而是限制了精英阶层突破的空间,既然升官有了既定路线的稳妥,何必要绕一大圈去追求不世之功再得到差不多的地位……日本无此制,至少从后面看萨摩和长州的诸位改革的时候拼命得不行。
  •     资料和表格详尽,对于淮军兴起的源流以及财政因素的梳理尤为系统,跟罗尔纲的《晚清兵志》,樊百川《淮军史》可交叉对照阅读,更有收获。
  •     “私军”
  •     就是少了战役的描写,这点美中不足。
  •     很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