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彻·马丁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9
ISBN:9787532723652
作者:[英] 威廉·戈尔丁
页数:193页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故事所依托的背景是二战期间:马丁是英国海军的一名低级军官,心理变态,为人阴险无耻。作战期间,马丁落水,恍惚间似乎被海浪冲到了一块礁石上。他以惊人的求生欲望和极端自私的邪恶本性与死亡抗争。小说在这种善与恶、生与死、真实与虚幻的周旋中逐步推进,直到故事接近尾声,作者才提示:马丁在礁石上备受折磨的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罪恶的灵魂在炼狱中所应受的磨难。在小说中,戈尔丁的笔触上天入地,文字诡异奇特,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内容概要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 1911~1994)英国小说家。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爱好文学。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两年后转攻文学。1934年发表了处女作——一本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麦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此后在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 194o年参加皇家海军,亲身投入了当时的战争。 1945年退役,到学校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1954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蝇王》,获得巨大的声誉。1955年成为皇家文学会成员。1961年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
戈尔丁是个多产作家,继《蝇王》之后,他发表的长篇小说有《继承者》(1955)、《品彻·马丁)(1956)、《自由堕落》(1959)、《塔尖》(1964)、《金字塔》(1967)、《看得见的黑暗》(1979)、《航程祭典》(1980)、《纸人》(1984)、《近方位)(1987)、《巧语》(1995)等。其中《航行祭典》获布克·麦克内尔图书奖。此外,他还写过剧本、散文和短篇小说,并于1982 年出版了文学评论集《活动的靶子》。
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关切。由于他的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品彻·马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品彻·马丁》(Pincher Martin)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代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的第三部小说。前两部作品是《蝇王》(Lord of the Flies)与《继承人》(The Inheritors)。【关于书名】这是一部寓言式小说,其书名借用英国作家塔夫雷尔(Taffrail)于1915年出版的有关海上生活的小说的名称。在英语中,Pincher一词原意是“钳子、夹子或者虾蟹的螯”,海军水手中经常用这个词给名叫马丁的人起外号。戈尔丁以它为书名还另有深意,他借用“品彻”一词暗示马丁就像钳子似地死命地抓住生命不放。【生存】本书写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海军护航舰队一个名叫马丁的低级军官流落在孤岛上,为求生而独自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奋斗的故事。但是小说最后一句话表明,马丁其实在小说刚开始他落水后不久就被淹死,书中所描写的他在礁石上的一切作为,其实只是作者想像的他死后跨入到另一个世界里的精神活动。【欲望】马丁在极其不利的环境中求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意志在同残暴的自然力斗争。但支持他生存下去的是他贪婪自私的本性。他这种本性使他在意识中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想像的世界以便“活下去”,他企图在幻觉和疯狂之中找寻庇护。他的种种表现正是他过去的生活的延续,他生前在一出道德剧中就扮演了“贪婪”这个角色。【美德与丑恶】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上受到歌颂的美德却在恶人身上得到了更强烈的体现。美德之中往往也夹杂着丑恶的东西。“对生活的贪欲是他本性的主流,这迫使他拒绝死亡这一无私的行动。”(以上内容摘自本书译后记)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书总是晦涩得让人难以理解。这本书中确实有些朦胧晦涩的处理方式还有些意识流的手法。或许与中文的翻译也有关系。大量的描写以及心理活动的确考验人的耐心。不过读进去之后发现,Golding给我们呈现了一副十分鲜明的画面。由于我是先读了后记再看原作的,因此对这样的结尾并不感到震惊。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便发现了马丁欲望与自私的蛛丝马迹。总而言之,是本挺震撼人心的小说。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的附录里预言这是本可能成为“经典”的作品。如果你读过《蝇王》,不妨也拿这本出来读一读。
  •      《品彻·马丁》(Pincher Martin)是威廉·戈尔丁的第三部小说,我选这部小说来作为学科论文的研究对象,其实还是有点偶然的。先是,我选择了戈尔丁的《蝇王》作为老黄的外国文学学科论文,国内对这个作家的研究资料比较少(专题研究基本上就没有了,NND),很多参考资料都是英文。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作家,我很不容易地在淘宝上一次过找齐了他早期的三本小说(也是国内唯一译本),分别是《品彻·马丁》、《教堂尖塔》以及《金字塔》,都是快十年前的断货书了;后来我又买了一本他后期的作品《黑暗昭昭》,再加上原来已经买了的《蝇王》(龚志成译),一共是五本,这也是这位作家小说的所有中译本了。  在读完了《蝇王》后,我本要选择《黑暗昭昭》(Darkness Visible)来做我比较文学的学科论文研究对象,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部作品比较复杂,里面的象征、隐喻和寓言实在太多,短时间之内难以把握。写篇2000字的读后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但要做成论文的话目前好像还有点难度。说我知难而退或者是畏缩不前都未尝不可,因为最后的结果是我选择了另一部作品,那就是《品彻·马丁》。记得当时我是先扫了一眼书本封背上的作品简介,知道这部小说大概的意思,觉得是相当于荒岛求生记一类的小说,不同的就是主角比较混账而已,和原来的荒岛题材联系一下,一篇论文就出来了,比较文学嘛,就是得比呗。于是,我就这样糊里糊涂地选择了他,克里斯托弗·哈德莱·马丁,一个混账。  小说的开篇先是写这位海军的低级军官在大海中浮沉,挣扎求生,原因是他所在的舰艇被鱼雷击中沉没了。他在冰冷的海水中和海浪抗争,吹胀了身上的救生带,在漂浮。他先是大声叫喊,叫喊他好友的名字,叫喊妈妈,不过没有任何人出现,在黑暗的海水中只有他一个人,孤独,恐惧,席卷心头。他一直在坚持,随着海水的漂浮,他遇到了一块巨大的礁石,他像任何一个落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死命不放。他挣脱了沉重的防水靴,艰难地爬上了这块礁石上。这就是这部小说的开端部分,一个对生存极为执着的人,没有放弃一丝生存的机会,并且暂时地获救了。  他爬到礁石上之后已经筋疲力尽,躺了好久才恢复了点体力。他在礁石上找到了一个积存淡水的地方,他又发现崖石上爬着很多贻贝和海葵,他就用随身携带的小刀把这些东西翘起来生吞下去,这就是他所有的食物——当然,还有一些不时浮上来的带着腐败气味的水草。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他就像任何一部荒岛小说的主人公一样,开始筹划着怎样离开这个岛。他的思考能力极佳,就如《蝇王》中的Piggy一样,或者应该比他更强。在岛上无法生烟来引起海平线上船只的注意,他也不能一天到晚地站在礁石顶上来吸引注意,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块推上了高点,然后垒出了一个假人,这样过往船只上瞭望台的人看到的话就会把他救走。他甚至还把兜里找到的巧克力锡纸铺平了,压在了假人的头上,这样在太阳的照射下假人就会发出闪光。他还考虑到了高空上经过的飞机,便用尝试用海草在礁石的裂缝上叠出一个十字的形状。及至后来便秘加食物中毒,他为了让自己好点,专门将救生带充满了水,然后把冰冷的海水挤进自己的菊花中(囧rz!)来完成一次排便。(看到此处我不禁菊花一紧啊!)强烈的求生意志和自我认同感让他像个英雄般获得了读者们内心的认同,因为他所做的事与鲁宾逊、拉尔夫等人相比没有任何的区别,甚至他所处的环境更为艰苦。  然而事实上,戈尔丁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作家,他喜欢做的事就是和读者博弈。在让马丁获得读者的心理认同感后,戈尔丁开始大量运用小说开头就使用的意识流手法,让往事从马丁的脑海中闪现(flash-back),就这样,大家才知道马丁其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恶名昭彰的混账,坏事做尽。为了让一个朋友伤心欲绝,他先是和他朋友的女友上床,然后设计了一个局,让他的朋友见到这个情形;为了能在片中出演角色,他和出品人的老婆睡了,也就是俗称的潜规则;他也可以一时心血来潮,让一起骑摩托车的朋友在转弯的时候飞出马路摔断腿……而对他最好的朋友,纳萨尼奥,他先是在他与玛丽订婚的夜晚将朋友的未婚妻拉出强奸在车内,到二人一起参军后,因为嫉妒,他在舰艇被鱼雷击中的时候下令右转舵九十度,将正在栏杆边的好朋友抛下海。中国有句老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马丁显然没有听说过,作为一个笛卡尔主义者,一个实用哲学的崇拜者,他是怎么喜欢怎么来,而且总能为自己的残酷行为找到借口。而他的恶具体表现为他的贪婪,别人的东西他只要看见,就没有不想得到的。在一部道德剧的排演中,演员们要分别戴面具来扮演七宗罪,其他人一致认为马丁最适合演“Greed”,甚至连面具都不用带。他们发出的疑问是:“贪婪啊,你能演好马丁么?”马丁就像一只龙虾,伸出他那双巨大的螯子(Pincher)来抢夺并不属于他的一切,所以别人给他起了个外号:Pincher Martin.  到最后马丁有没有获救呢?答案是没有的。那么马丁是怎么死的呢?戈尔丁给出的第一个答案很有意思,带有宗教色彩:天谴(damnation)。马丁没有通过最后一次暴风雨的考验。他极度害怕“黑色闪电”——上帝的慈爱,在面对上帝的化身时,他始终拒绝被救赎,上帝问他到底信仰什么,他说,我信仰我自己的生命!到最后,大海消失了,只剩下礁石;之后,礁石也消失了,只剩下一片黑色的虚空(nothingness),马丁化为了两只巨大的红色龙虾螯子,相互绞杀着。这就是马丁的下场。这一部分是小说最难懂的地方,好好的一个人最后怎么就这样消失了呢?这是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否则小说就说不通了。戈尔丁在小说的最后部分给出了答案。  一个穿着军服的人,坎贝尔先生来到了某个港口,那里有人专门负责打捞海上的尸体。一个叫威尔逊的人,他把马丁的尸体找着了,那个尸体正停在了岸上的茅屋里。不久,两个士兵把马丁的尸体用担架抬出到船上去了,坎贝尔看了那尸体一眼。善良的威尔逊先生可怜马丁死前所受的折磨,坎贝尔告诉他,这个你不用担心,他并没有怎么受折磨,你看,他甚至连防水靴都没有踢掉。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坎贝尔的话传达的信息只有一个——马丁那丫早死了。那么,之前所发生的那一大堆荒岛求生记难道是凭空想象的么?戈尔丁给出的答案是,是的。他说,马丁甚至在小说第四页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因为他没能踢掉防水靴。至于那些荒岛求生记,纯粹是贪婪的马丁在生命结束前的时候所想象出来的,也就是说,他是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面上演了一出荒岛求生的舞台剧,主角是他自己。  就这样,马丁死了两次,在文学评论史上,评论家们将其称为“马丁的二度死亡”。你固然可以将此视作戈尔丁的惯用伎俩,是对读者的一种欺骗,你也可以认为这个处理是有着更深刻的意义,笔者持有的是后一种观点。如果马丁没有死两次的话,这部小说充其量只是一部普通的荒岛小说,可以说是不值一提了。--------------------博客地址http://anthonygong.wordpress.com/
  •     这就是一个混蛋,就该进灵薄狱!灵薄狱就是不断折磨你,让你死,然后又重生,再折磨你,我的天呀!翻了30页,才描写了主角刚刚爬上一块礁石……MD的戈尔丁你太折磨人了吧,生造了一个灵薄狱……书中很多意识流和闪回,让人知道主角就是一混球,然后不断挣扎,求生,受折磨,还被雷神托尔给劈了!厉害!最后结局是……不看简介其实早料到了,因为这是在灵薄狱里面,怎么可能在实项存在的现实世界当中呢?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周末两天读完,和蝇王一般风格,读来硬涩又有些入迷。明明后记中都引用作者本人对小说的诠释了,然而评论里貌似有好些读不懂及曲解的人啊…
  •     深不可测。虚构的力量如此强大啊。尤其是里面出现的对话,有点神秘感觉。探讨人性的某种矛盾与悖论。有点反英雄的味道。
  •     文字塑造的画面很狂暴有力。结局小小意外。一个人可以是行为不端、自私自利的恶人,但又可以是具有强烈求生意志的人。但终究还是斗不过天,那道黑色闪电。所以人不能高估自己,要有一颗谦卑的心,不断信教还是不信教。
  •     出乎意料的强大!蝇王的进阶成人版本!!!
  •     恶人也有不屈的灵魂
  •     强烈求生指南
  •     语言构造方面是很出色,但是当年的先锋争议之作几十年后的现在看来很平常。这部作品不像是能够穿越时代的作品。
  •     没意思。。。。
  •     补记
  •     一本建构在想象力上的书。
  •     过于牛逼
  •     不太看得懂
  •     文艺片即视感,闪回与独角戏,语言的自我确证。结尾大赞,主题的戏剧性反转。
  •     读意识流译本, 比读原著更痛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