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列车》书评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40471182
作者:[英] 克莉丝汀娜·贝克·克兰
页数:320页

孤儿列车,开往未知世界

薇薇安和莫莉,两个生命轨迹如此相似的人遇见后对彼此的心境产生了共鸣,唯有同样经历过颠沛流离、背叛、苦难的人才能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疼惜彼此。我信命,你将出现在什么地方,遇见什么人,成为怎样的人,什么会带走你的生命,什么时候带走。我觉得都是注定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是一些小小的事情,但是这些小事却是我们幸福或悲伤的来源。就像薇薇安和德国仔,当她与他相遇后,她开始觉得自己辗转经过的所有不幸都是在为遇见德国仔铺垫。如果没有踏上孤儿列车就不会遇见德国仔,如果不是被伯恩夫妇挑中,就不会到格罗特家,就不会遇见拉森小姐,就不会认识墨菲太太,也就不会和尼尔森夫妇一起生活,不会和朋友们去城里玩,更不会与德国仔重逢,结婚有了孩子。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跟我们分享三毛的《不死鸟》时,聊到最近她母亲常会念叨”如果两个人好得太过完美,那可能意味有一个将要离开了。“这句话对我影响颇深,每每看到美丽的爱情故事时,总要为主人公捏把汗,这本也一样。当薇薇安德国仔相遇时我忍不住拍手叫好,当写到战争开始时我又忍不住忐忑,最终他们依然没有逃过这个魔咒。就像薇薇安坚信的“我们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人,将始终守在我们身旁,与我们共度最平凡的时刻。”生命历程中最让人放不下的无非是生死,自己或是所爱之人。当发现自己能很好地处理这两者时,也就没有大喜大悲。就像德国仔死后,薇薇安把初生的女儿送人。她说至此后她的人生无比平凡。无波澜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经历者的心态。“我懂的事太多,见过人们最卑劣、最绝望、最自私的一面,而这一切让我变得小心翼翼。于是我学着伪装,学着微笑和点头,学着在毫无触动时学会感同身受。我学习装模作样,装作与众人一般无二,即使心中早已支离破碎。”也许同样是孤儿的莫莉比当时的薇薇安生活得好得多,只是内心深处的孤独是一样的。当我们的生活出现太多未知数,出现太多靠命运决定的事物,太多东西掌握在别人手里时,自我会被慢慢隐藏、消磨、消失。薇薇安时期多数领养她的人家看中的都是廉价劳动力,没有人给她真正的家人般的爱,即使是后来的尼尔森夫妇也一样。而领养莫莉的家庭都是看中抚养金,给不了她理解和爱。很喜欢以明确的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在了解人物经历的同时认识他所生活的世界,再深入体会他的心境。好在有一个温暖的结局。

唯有不弃希望

《孤儿列车》以两条线索讲述了两个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但有相似经历之处的两代人的故事,毫无疑问薇薇安的故事是本书的主线,作者用精细的笔法刻画出薇薇安在不同家庭中的不同境遇,尤其在本书的前两部分中薇薇安的遭遇让人同情,令人潸然泪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促使薇薇安最终登上了一列孤儿列车,列车上的长途颠簸,或是由于一头红发女或是因为年龄太大而无人领养的困窘,以及后来遇见的一个又一个怀揣着恶意的自私的人,在她生命中的不幸多的快要让人绝望,以至于她说:“我懂得事太多,见过人最卑劣、最绝望、最自私的一面,而这一切让我变得小心翼翼。”所有的不幸最终在遇到墨菲太太后出现了转折,否极泰来,这里我不想再赘述,但不得不提的是薇薇安说自己的故事在“德国仔”的阵亡之后便结束了,不难看出“德国仔”的离去让她绝望,但她并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一个名叫莫莉,和她有相似遭遇的小姑娘的出现给了她新的希望,并促使她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最终开启了新的生命路程。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只要活着事情就不会停止发生,只要有了希望事情早晚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谁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更不能预料要发生的事情到底是好是坏,就好像薇薇安在遭遇坏透了的不幸时也幸运的遇到了墨菲太太,或许冥冥之中早有定数,然而我们却无法判断,唯有不弃希望,在失望与迷茫中坚定前行。

生活是一场宿命

今天,合上了这本书。读完。这本书,没有办法一口气读完。看完几章就要合上书平复一下心情。怎么说,就像很多人评论的一样,合上书时,很平静。可以平复你内心里对生活的不公抱怨和牢骚。记得里面的一句话“即使从最不堪的经历中也要挖掘点滴意义”。薇薇安回想起来她这九十一年的经历时,莫莉问她:“相信事出有因是人之本性吗?”薇薇安没有回答,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事出有因吧。一切就像冥冥中注定般,按照发展的轨迹得到最后的结果。在你生活中是不是这样?薇薇安一生的经历真的是悲惨啊,踏上一列载着自己未知命运的列车,遇到了伯恩夫妇,生活凄惨,但也遇到了温暖的人。险些被养父格罗特侵犯,但也因此见到了墨菲夫人,从而被尼尔森夫妇收养,成为了逝去的薇薇安的香魂的化身,虽然只是一个替身,但她因此过上了物质和精神上都很富欲的生活。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又遇到了失散多年的德国仔,开始了一段从未终止的爱情。但是后来德国仔战死战场。薇薇安生下了她和德国仔的女儿,将其送人。然后开始了和德国仔的挚友吉姆的婚姻,德国仔应该会祝福吧,在薇薇安经历了那么多的困苦艰难,他没有办法陪伴,有一个人陪其左右,帮助她的生活给她温暖,也是祝福的吧。在薇薇安经历了那么多时,她觉得一切都是偶然,偶然得到偶然失去。但是有一瞬间她突然明白,眼前的一切都是宿命。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喜欢的暖文

平淡的文字,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但这些简单的文字串成整篇文章,牵引着你想要再深入探索。整颗心跟着薇薇安悬着,同情的她的遭遇,着急着,希望收养她的是一个好家庭,待她以温柔!一直迫切的想要看到最后,又舍不得看完…当她重新遇到“德国仔”的时候,感觉悬着的心终于落定了!开头他们的相遇,就一直希望他们可以在一起!毕竟两个同病相怜,有共同的际遇!“十个月后,是薇薇安与德国仔的婚礼。”看到这,我合上了书本,感觉终于没有压力了!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结局,我所偏重的点已经达成…后面…过了好长时间才将其读完

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

有什么样的观众就会有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同样的,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会有怎样的营销手段。确实,有时候很反感一些广告夸张的噱头,尤其是碰上很烂的“产品”。可是,如果遇到的是很值得称赞的“产品”,只是营销的方向偏离了本身的特质,我们也就只好吞下这枚哑巴亏。就像这本《孤儿列车》,封面和所有的推广打的都是温情牌。虽然我也并不是被那《纽约时报》排行榜以及感动多少人落泪的标语吸引,但还是被那句“蔡康永读后诚意推荐”正中下怀。好吧,这就是所谓的粉丝营销,我认了。幸好,这本书还不赖。这本小说很好读,首先它没有读国外著作时要记住很长一串人名的苦恼。故事也很简单。孤儿莫莉对养父母抱着不爱自己的怀疑,对学校对生活也有着无数的不满和抱怨,她喜欢用奇装异服来假装强悍和另类。她忍不住偷了图书馆里她最爱的读物《简爱》,被当场抓获,男友为了帮助她逃脱监禁的困境,让她到自己母亲工作的80岁富太太薇薇安家做社会服务工作。在这5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薇薇安将自己认为最丑陋的过去讲述给了莫莉听:1929年9岁的薇薇安沦为孤儿,坐上了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车上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薇薇安先是被一对从事纺织业的商人夫妇收养,与其说收养,不如说是做没有工钱的廉价劳动力。之后由于金融动荡,这对夫妇生意失败后她被转移到一个乡下的农场。农场的女主人简直是个奇葩,嗜睡如命,家里的三个小孩和屋子全都脏兮兮的。也正是如此,薇薇安的知性和勤劳反倒吸引了男主人的爱慕,差一点就对还只有十几岁的她施暴成功。她成功的逃离到学校,好心的老师照顾并安排她在房东家寄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房东对她爱护有加,却避不开当时美国对孤儿的管控,最后被送往房东的好朋友家,一对刚刚失去孩子的年轻夫妻。之后薇薇安就一直寄养于此,直到结婚成家……可惜多年后丈夫死在战场上,又经历了改嫁等一系列的失去。有人说,“不争,也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可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资格去争。命运就像是那躺开往未知的孤儿列车,我们只能被迫接受。但是,我也相信,我们的每一次受伤,其实是上帝在逼我们去学习逼我们去成长。就像小说里薇薇安学会了纺织的手艺,学会照顾小孩,学会打理家庭,学会经营便利店……无奈的开始,总会有欣然的结果。我喜欢封面那句:“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我们应该把自己现拥有的放大,去做到最好,而不应该去贪恋失去的和还未得到的。难道薇薇安就不痛苦吗,她不过是明白痛苦无用的道理。她就是一次次坚毅的战胜了人生的悲,也记住每一位带给她欢乐和帮助的人。薇薇安可谓莫莉人生中的贵人,如果不是她,莫莉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打开心扉,用心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她摘掉了鼻环,妆容渐渐变得淡雅,最后她那篇采访薇薇安的作业也获得了学校颁予的最大奖项。尽管这个结果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她还是获得了生活给予的最好的回报。如果你敢跟命运死磕,你就会明白,这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

很平淡

很抱歉没能有什么感触,也谈不上温暖人心。很平淡,很快地翻完。如果非要说一说,只能说让我更相信宿命,命中注定你会幸福,你就会幸福,整本书,无关你是否努力是否坚持,你只是被动地跟随命运的安排,最后所得到的一切,也全然是上帝早已安排好的。不知道这样的书,为什么能畅销,是因为揭露了孤儿列车这么无人道的东西么

一个人承受的苦难

薇薇安和莫莉两个人的相遇把彼此的故事和情感彰显得更加令人动容,薇薇安幼小的心灵经历了抛弃、孤独、无助、害怕、重担,战战兢兢地生活,在苦难面前成长,看到她与祖母一起生活的日子是多么快乐温暖的描写,这种对比直接让人泪奔。岁月无声,90多岁的老人,那些不舍扔掉的旧物让她留恋,回头看自己的人生,内心的波澜迭起无人与她分享,如今老太太的生活态度又是令人感动。

[每周读书 九十三] Christina Baker Kline——《孤儿列车》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MapleJustin《孤儿列车》是和《无声告白》、《24个比利》一起看的,一口气读了这么多畅销书,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套路的定式,以及定式带来的快餐式的空虚。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孤儿列车》里讲故事的老婆婆薇薇安这个角色,同时这部作品的写作技巧也是三部之中最为娴熟的一部。1800 年代,美国街头有大量的流浪儿童沦为乞丐,当时年仅 26 岁的美国人 Charles Loring Brace 成立 Children’s Aid Society 组织,并组建了有名的“孤儿列车”(Orphan Train)。Charles 认为只有正当的工作与良好的教育才能使这些流落街头的小孩成长为一个能够自力更生的美国公民。“孤儿列车”就是为了把东部大城市的流浪儿童运送到地广人稀的西部,帮助小孩找到寄养家庭而出现的。尽管孤儿列车的初衷是以慈善为宗旨,但世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不是每一个寄养家庭都有能力可以负担多一份口粮,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善待小孩。当时有不少小孩在这些家庭受到虐待,家长忽视规定没有送小孩去念书,小孩被迫干苦力活,甚至住在猪圈和马厩,很难说小孩在寄养家庭就一定比流浪生活过得更好。在 1929 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运作了 75 年的“孤儿列车”终告停止。尽管“孤儿列车”一直饱受争议,但是 Charles 仍是无可置疑的慈善先锋,他的孤儿列车直接催生了美国现代的儿童保障制度。美国现行的儿童保障制度由慈善机构担保每个寄养家庭的资格认证,每个月慈善机构会给寄养家庭一笔钱用于支付寄养儿童的各项开销,现在的制度无疑比起 100 多年前要科学得多。但是是否现行的制度就完美无缺了呢?英国作家 Christina Baker Kline 挑选了现代儿童保障制度下的不良少女莫莉,与曾经坐过孤儿列车的老婆婆薇薇安这两个人物,通过人物的碰撞为我们讲述了两代孤儿的故事。莫莉作为故事的引子,因缘际会来到薇薇安家做社区服务以免去因偷书带来的感化院惩罚,从而牵出薇薇安幼时在孤儿列车上的经历。薇薇安来自移民家庭,在一场大火中成为孤儿,从而辗转上了孤儿列车,遭遇了各种悲惨的故事。故事总是一章以明亮幽默的色彩讲述莫莉的故事,下一章则回到黑暗的20 世纪,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非常喜欢老年的薇薇安以全知全能的视角,幽默地应对生活的态度,而对进入黑暗世纪的故事感到焦虑。这正是本作精妙之处。明暗的强烈对比令读者感到深刻的冲击,但是就故事本身来说,由于没有接触过这段历史背景,并没有很强的代入感,主角所遭遇的不幸也是现如今很多影视作品都用滥的桥段,基本上看了开头就能猜到后面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而且薇薇安后来终于遇到好人家之后就一路顺风顺水,也有点缺乏波澜。总的来说,《无声告白》与《孤儿列车》都是一个套路,抓住比较符合读者关注点的情感切入点,以常人不曾经历的情感体验来打动读者。但是这两部作品的结尾都比较普通,中后期悬念不足导致结尾无力,比如《孤儿列车》后期过于平稳,《无声告白》则中后期直接阐明了孩子自杀的终极悬念,已经没什么悬念可以再布置了。三部作品之中应该《24个比利》的故事最好做铺垫,悬念可以轻易就推到顶点——毕竟精神病可以是极不稳定的状态——但是作者为了纪实就放弃了技巧的应用,有点可惜。15.09.24/中午于 T.i.T原文:[每周读书 九十三] Christina Baker Kline——《孤儿列车》

书评

逼自己在书店花了一个下午和傍晚把这书看完。科技越来越发达,有趣的东西也日新月异琳琅满目,距离上一次认真看完一本书过了三四年吧。上一本书似乎是《小时代》,在高三。这个周末,正值LOL战斗之夜,在宿舍连续打了两天游戏,苦恼思虑不能再如此堕落下去,遂决定今天来“充实”自己。在书架前看到这本书,以前来逛的时候也有注意过。没仔细先阅读概要,一心只想抓本书一股脑儿地来“滋润”这“该做些有意义的闲暇的周日”。与大部分剧情影片一样,前两章节总是乏味枯燥,这时候的观众读者总是不知情节所云。我继续耐着性子看下去,心想总会有一两个疑云等着我去感兴趣,去向自己提问。可惜看完整本书,我都没有特别想要去提出疑问的部分。(可能与我脱离书本太久的原因有关吧,我这样想。)莫利与薇薇安,年龄相差约莫70余年,两人的相似之处不多,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莫利。莫利较薇薇安更为不羁、自由,当然我知道这与年代变迁有十分大的关系。薇薇安在经历了这么多挫折与不幸之后,善于伪装,而且我总觉得聪明的人,特别是出身并不怎么好但是懂得聪明保护自己的人,会自己有一套伪装技能,让自己看起来更无害更可口更迎合大众,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不怎么喜欢这样的人。也就是大家常说:长大后我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那一类人。经历了三次收养,薇薇安从第一个家庭就开始学会了伪装,这似乎是不幸运的孩子的必修课。文里也揭露了当时收养程序的不完整,不过也是,能给孤儿找到一所住处提供食宿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可怜的他们又怎能奢想收养家庭的经济是否良好抑或是养父母对待他们是否如亲生般呢?薇薇安幸运地遇到了那位善良的老师,然后“很合理地”养父试图强暴她,然后戏剧般地房东老太太是个喜欢她的老奶奶,还把她介绍给了改变她一生的有钱夫妇。并不是所有孤儿都能像她一样,阳光总在风雨后。大多数的孤儿,命运都是不幸的吧。文里让我感动的,是薇薇安与德国仔重逢的那一小段文字。说实话,整本书平淡如水,只有这小段文字甜得像加了一小勺蜂蜜般。好景不长,德国仔就say goodbye了,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个设定呢,倒喜欢战后他回来,细水长流呢。莫利和杰克(是叫杰克吧?),两个人的恋情其实在大部分美式文艺片爱情片里都找得出来。另外再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着如果是电影,它会怎样呈现?结果,丫就一本顶多三星的文艺爱情片。感想也就这些,本来还想说说关于项链的含义什么的,可是愈回忆愈发觉得这书真一般,写完我去改个三星吧!嗯!最后,即使有咖啡因,加了大量糖的咖啡配上昏黄的灯光会比较催眠。哦,再补充一个,再也不看译本了!译文看起来真的太别扭,更何况错漏百出!让我这个处女座怎么受得了!嗯!个人感想,不喜勿喷。

两个孤儿,时空交错

两个孤儿,时空交错。即使美国,将近百年前也是那般凋敝苍凉。1929年的薇薇安和2010年的莫莉,待遇其实天差地别,2010年代的孤儿在寄养家庭也可以享有各种权益,得到保护和监护,这是1920年代的薇薇安不可能得到的。然而终归,大家都有好结局。苍凉辛酸里,终于能够迎来温暖的新生。薇薇安最终通过互联网找到亲人故旧的时候,我不禁再次感慨,这是最好的时代。是的,仅仅是技术进步而已,人间百态还是一样。然而谁又能说,技术进步仅仅改变物质,不能触及精神层面呢?当我们都能通过智能终端搜索各种信息,当我们能够轻松地下单叫车点餐,我们能够对下一班公交到达时间清晰排列,整个世界的信息已经如此对称,不管各方势力主观意愿如何,这个世界,终究是平等多了。7000或700的智能机,能够搜索的事情也都差相仿佛,世界就这样被拉近了距离。其实看前半本书的时候,我真的满心抑郁。理解蔡尹珊珊说,有了孩子的人,再不能忍心看儿童忍饥挨饿的场景。即使看书的时候,也忍不住偷偷看午睡中的小妞数次,想着一定要好好爱她。尽管我并不是多善感的人。于是想,尽管生在寻常人家,或许我的小妞运气也不算差,至少衣食无忧,又得诸多宠爱,就这样好好长大吧。好吧,跑偏得可以。

何处开始

何处开始“好,我们该从哪里开始呢?”这是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那么好,我们该从哪里开始说这本,算是让人惊喜,又让人痛惜的一本书呢?这是一本给人带来爱和希望的一本书,很暖心吧。就是唯一的遗憾就是作者没有将孤儿的苦难描述的淋漓尽致,如果写法偏向《雾都孤儿》或者《兄弟》那样的冷笔锋,或许更能迎逢中国读者的口味。至少我读这本书,没有流泪,而相反,去读《兄弟》的时候,真的哭的很惨呢!能带动读者的情感,能让读者能从这本书得到什么的,便是一本好书,这就是我对书籍(我心目中的好书)一种肤浅定义。还是老规矩,我不会去对书本中的内容做过多的评价什么的,毕竟如果真的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可以去购入去读,至少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反而别人的评价会有损你的判断能力,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或许我喜欢的不是你喜欢的类型,亦或你喜欢的却又是我厌恶的。但是我相信这本书会是中性的,看过“她”的人,我相信大多数都会爱上。我是一个不懂得如何去读书的人,这不是谦虚,而是我真的是不懂得读书,我只会去扫描书上的文字,我记不住书的内容,识不得作者告知读者的内涵。、如何在迷途之中找寻自我,如何在自我之中暗寻归途。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鄙夷自己的现如今生活,他们觉得生活是无趣的,他们觉得生活是枯燥的单调。---------------------------------------------------------时间一分钟一分钟的过去,我开始习惯行驶的火车,习惯沉重的车轮碾过铁轨发出的咔哒生,座位下的嗡嗡声。暮色抹去了窗外树木的凌厉的轮廓,碧空慢慢暗下来,无边的夜色托出一轮圆月。几个小时后,一缕淡淡的蓝晕渐渐变成柔和的曙光。不一会儿,太阳便升上了天空。火车走走停停,让一切仿佛一帧帧静物摄影,而这万千画面聚在一起,又变成了动态的场景。---------------《孤儿列车》第37页火车上的场景,犹如过往的现实。我们回溯我们看过的,听过的,思过的,闻说的。或许我们会在一瞬间消失不见,或许,我们根本不用去消失,因为,我们几乎在这个世界,就是不复存在。我们是一只只弱小的蚂蚁,我们是庸俗社会的附加产物我们是否该要相信爱情,我不知道,或许这本书的作者能告诉我们什么?------------------------------------------也许一个人一生只能痴爱一次,我说不好,但没关系,那就够了。------------《孤儿列车》283页爱情其实是简单的啊,喜欢就会生成爱的程度,如果将爱上升上更高的层次,那么这就衍生到了情。时间最难的就是爱情了吧,爱情是空无的,可是……可是好像又能抓的住,这在你我看来好像一个玩笑话,如果能抓住,我想知道,又有几个得到了。或许我该只相信真实的东西,那份由爱或者情衍生的一种真实。父母的眼泪是真实的,每天起床的太阳是真实的。呵护的细语是真实的,暖暖的拥抱,恩,自然也是真实的。当打开一本新书的时候,我知道我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我不是我,而是一个随着作者的思绪漂泊的浪人,我走过了无数的彩虹桥,翻过无数的真假山,越过无数真情河,背对无数的忘川……虚假的现实是虚假的现实,现实的虚假是现实的虚假没有什么是高端,没有什么是自然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发现没有的我们在改变的,是现实中的自己,还是自己种的现实我异乎寻常的虚伪,亲爱的朋友,莎莎,杭哥,力兄,千千……我总是飘忽不定,这不只是生活,不只是情感,不只是,不只是我在消失,在消失之中生长,在生长中孤单,在孤单中坚强,在坚强中……我会慢慢死亡,慢慢死亡,慢慢死亡--------------------------------------------------她感觉自己活像个马戏团的小丑,某天清晨一觉醒来,却死活不愿意再粘上红色的橡胶鼻子。-------------《孤儿列车》第5页我喜欢我现在的这个样子,我想一直就是这样的状态,我不想丢失,不想丢失,不想……丢失---------------------------------------------艾米丽与我离开影院时,已经到了黄昏时分。我还一心沉浸在电影中,反而觉得现实生活他爱不真实,我有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仿佛一脚迈出了屏幕,走上了街头。傍晚柔和的光线带着一抹粉色,空气跟洗澡水一样温柔。-------------《孤儿列车》第254页当贪婪,衍生出自我不该有的本性。我知道,我在迷上想起那句歌词,窦唯的:江湖中迷走,浑然身自由往事不堪到,从头……一朝指望挣脱,一夕爱恨仍然身枷锁,紧扣……到头来,我们都是可怜的虫儿,可怜的虫儿我有过自卑,但是我会用笑声去掩埋“她”,“她”是我的身体的一部分,我不想让“她”丢失,但是,我也不会让“她”,过分的去招摇。--------------------------------一重重身份被投射到我的身上,刚开始颇不合体,就像一双你必须先硬塞进去的鞋,然后才会合脚。但有了红色唇膏,我却可以打造出一副崭新的面具(也是暂时的面具)。下一次要变成谁,现在由我说了算了。--------------《孤儿列车》第234页我不能自已,只是因为,我终究只是一个人生活之中难免脱离,我的二三事。即使是孤独,亦或者是迷茫他们能将我如何,又能如何到头,我还是我。是隔世不惹尘埃的烟火-------------------------------------------------------C.y 2015/6/29

以爱与勇气去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

一个爱尔兰女孩随着家人来到纽约,又在一场大火中失去亲人成为孤儿,登上了孤儿列车,等待领养。大多数领养的人家都只是想要个免费的仆人,她也因此受了很多痛苦,但是最终她找到了真正想要领养的正直人家,成长,遇到曾经一同在孤儿列车命运的伴侣德国仔,又在战争中失去所爱,最终嫁给了德国仔的好友度过一生。她一直认为失去的人们还是在身边守护着自己,有了这个信念能够让她坚强生活。就像书评上说的“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命运在一个人身上所呈现的悲欢离合,也让我们感悟到对待人生应有的信念,以爱与勇气去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一本好看的书,和一个关于失去和勇气的故事。

别致的孤独与爱

《孤儿列车》是英国作家克里斯蒂娜·贝克·贝兰的作品,印象最深的是莫莉这个女孩,从她身上体会到一种独特的坚强,和薇薇安不一样的别致。很喜欢那句虽然不是所有的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可能毕竟自己是生活在了至少很美满的家庭里,不能太多的感同身受,但是里面的亲情还是让人温暖。这也更加坚定了 我努力的原因,一是努力让自己成功的速度超过父母老去的速度;二是当以后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时有权利选择拒绝。我最害怕让我爱的人受苦,也怕现在不努力的自己在以后吃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都听过:如果过去的自己来到我的面前我一定会好好款待她一番。我相信说这句话时的自己一定是成功的也是为之努力付出过的。不是所有人的成功都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或多或少有着别人不增知晓的艰辛的。走过越来越多的路,看过各种风景,听过太多故事的我们渐渐不再渴望感天动地的情话,不再是浪漫天涯的浪漫故事。需要的只是一个安稳的家,一个你一直在的地方。父母的爱就像是曾经的那辆老式自行车,载着我们去远方;是一撮大胡子喜欢伸手去玩耍又有点扎手;是一壶老酒,喝着有点浓,能让人醉;是一副老花镜,总是在不停的发现生活的美妙;是背影,越来越弯,越来越小。小时侯最怕打雷时你不在,现在最怕回家时你不在。不论薇薇安还是莫莉都是一种爱的支撑才会毫不畏惧吧。我们应该也都是如此。

《 孤儿列车》: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

“我相信世上确有鬼魂,那些昔日抛下我们的故人,今日流连不去的幽灵。我这一生常觉得他们就在身旁,或观望或见证,世间众生却毫不知情,毫不在意。”
《 孤儿列车》这本书看了有一段时间,并不是说故事不好还是咋地,相反的这是一本有价值的小说,毕业后越来越难有心情去看书了。
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1854到1929年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9岁的小姑娘薇薇安就是其中之一,可是好运没有降临到她的头上。对她而言,登上孤儿列车只是命运悲欢的大幕掀开的微微一角。如今的薇薇安91岁了,漫长的人生让她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多到不敢回忆。一次偶然的善心之举让薇薇安结识了孤儿莫莉,往事如潮水般涌来再次将她淹没。然而,这次生命给出了应有的答案。
主人公微微安本名叫(妮芙,后被第一家的收养者改为多萝西,最后才是薇薇安)就是这个爱尔兰的孤儿,她父母带着全家人偷渡去美国谋求生计,却只能在嘈杂肮脏的社区苟活,最后双双在大火中丧生,只剩下10岁的微微安被人救出。登上孤儿列车,却因为一头红头发被雇主嫌弃,一次次丧失离开列车的机会,最后被一户人家收养,在一个纺织厂做女工,在雇主家每天限定食物,还把冰箱锁了怕被偷吃。每天做超负荷的工作,却从来没有得到同等回报,结果还是被抛弃了。又流浪到一户农户家里,帮忙照顾几个孩子,却在半夜遭到男主人的强奸,一个人在大雪的路上走了好几公里,找到好心的老师,寄住在善良的房东那里,薇薇安不敢想象今后的生活,最后还是被安置到了一户开杂货铺的夫妻那里,他们的女儿去世了。叫做薇薇安,命运开始好转却似乎没有,这里夫妻和她相处地很融洽,带她上学给她安置,她也兢兢业业的努力为他们工作,把小卖铺发展成为了更大的商铺。在她成年后,在一次酒吧,遇见了很多年没见的“德国仔”,薇薇安和他相恋继而结婚,可是不幸还是发生了,那时候开始战争,德国仔也参军,在一次任务中不幸牺牲。当时薇薇安已经怀孕,孩子生下来后,薇薇安不知怀着怎么样的心情把孩子送人了。以此度过了一生。
小说最后,莫莉通过网络交通工具为薇薇安找到了亲人,找到了不管是去世还是活着的人,她的女儿也正在赶往来和她见面的路上。小说在这样的画面中结尾了,引人深思……
这是一本找寻亲情的小说,照亮了美国历史迷幻却被遗忘的一个篇章,非常优美。当主角面对无比困境和强烈孤寂感时,却能展现韧性的一面。这本小说经过一丝不苟的研究,却又保有丰厚的生命力,带我们回到过去,看到主角为了生存挺直身躯,却又保有人性最纯真的善意。

《孤儿列车》:被遗忘的孩子

孤儿,本身这两个字眼就是敏感的代名词。无论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困苦遭遇而成为孤儿,他们似乎已经变成了上帝折下的羽翼,带着伤残不堪的身躯在世上努力认真地存活着。读克兰的这本《孤儿列车》,从它的双线人物混合着写,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历史与现代的四维空间。过去年代,薇薇安经历如此,如今,莫莉依然正要重蹈覆辙。两者交替的最后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揭开了出来,那生活的原始含义也渐渐浮出水面: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让我们首先回顾下最主线的人物薇薇安,开头因为莫莉“偷书”被罚劳改,让薇薇安得以与她认识,相似的童年,勾起了薇薇安的回忆。小时候,薇薇安跟着父母漂洋过海到纽约讨生活,但是他们一家的贫穷依旧没有改变。甚至,在其九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火,薇薇安成为了孤儿。 从此,踏上了孤儿列车带往陌生的地方,任人挑选,所谓的领养也只不过是利用薇薇安做童工,之后的几次家庭里,男主人竟还想对她图谋不轨。可谓是改名换姓,颠沛流离地一个人存活。孤儿列车,这个名词可不是克兰捏造的。在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美国中,当时便有孤儿列车这么一项计划。当中有二十万名孤儿,被送至美国的中西部等待被安置以及收养,而他们最后都会沦为童工,直到1930年美国才出现社会保障体系。那个时期,比薇薇安更悲惨地或许已经无法用言语形容,但我想薇薇安显然是大部分孤儿列车上的缩影。书中当然也保留了列车上仅剩下的零星温情,弱小的卡迈恩第一次便遇见了好的家庭,这是多么幸运。而给予薇薇安心灵安慰的德国仔也顺利地逃离不堪的家庭,在酒吧里与生活变好的薇薇安相遇。命运般的安排让我们察觉到了人生的曲折与惊喜。然而,上帝又跟薇薇安开了个玩笑,德国仔意外死于二战中,留下了薇薇安和她腹中的孩子。知道挚爱死去的薇薇安似乎连刚获得的幸存的温暖也抓不住了,破碎了。物质上的富裕也弥补不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书中提到,为了不再重新再经历一次失去身边所爱之人的痛楚,薇薇安偷偷地把生下来的女儿送人了。其实,我不知道甚至也不能理解薇薇安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在我看来,薇薇安经历了这么多事,至少学会享受生活本来的面目,不一定非要抓着生活不放,为难自己。但是,很有可能也是我低谷了人性的脆弱。薇薇安一生的挚爱,亲人都那么轻易短暂的离开了她,让她来不及妄想美好的未来。读到这时,我很感慨,虽说人生来便是承受磨难来的,佛经也说过,人生来痛苦。我想,快乐和痛苦是同等地存在于我们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但失去,得到,失去,得到……不断重复循环时,人就会变得孤独而决绝。后面,薇薇安选择和德国仔的战友结婚。在我看来,作者也提到这个信息。两个心灵都深受重伤的中年人,在一起,也只是为了念想,纪念某个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人,无关乎爱情。吉姆参加二战,遭遇过生死抉择,沾染过鲜血。薇薇安在这一年纪已花光她所有在爱人的能量。后来的日子,也像薇薇安回忆那样平静。一切都已不再起波折,日子过得如水静谧。薇薇安也似乎忘记一切一样。但是在最后结局时,为了人性中那点美好,作者借莫莉的手帮助薇薇安找到了她至亲的妹妹和女儿,不幸的是,妹妹在不久前便走了,但是,妹妹一生过得不错。而她女儿,被送走的女儿一样遇到了好人家,后半生过得美满。知道女儿还在世,90岁的薇薇安那波澜不惊的心脏也重新焕发光彩,她还是很想见女儿一面,她还有念想,存有那不易被察觉的温馨。于是,薇薇安便于莫莉共同策划,一起迎接女儿的到来。故事的结尾让读者读来潸然泪下,虽然没有细说母女见面之后的场景,但我们不难想象,那是一副喜大普奔的结果。有生之年,失去的重新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这其中隐含了多少辛酸泪水。结局在我看来至少是美好而幻想的,一无所有的温情在最后一刻回来,所有苦难不过是过眼云烟。幸哉的是,我们始终在等待着,等待着黎明照亮黑雾时刻,等待着大地回暖,阳光铺满的模样,等待着至亲归来的喜悦。

虽然是优惠套装书,却深深被吸引,反复阅读。

本来没想买这本书,但套装书三本一买的价格太吸引人了,没想到读起来后却被深深的吸引了,自觉从《宝贝 别哭》、《时间的针脚》,再到这本《孤儿列车》,是越来越喜欢读历史题材的小说了,它们的魅力在于让我想去查阅有关那个年代的记录,而且历史也不再是错综复杂年份是组合、反而变的有血有肉,能让人深深触碰到了解到,更能让我对那段历史有更刻记忆。开始一个在叛逆期的孤儿,在数年间一直漂泊与别人家庭里的孩子。她早早的为自己建起了高高地壁垒,在学校,在寄宿家庭,在朋友之间,而她的内心一直在等待一位能理解她的人。这么一个特立独行的孩子,为了一本喜欢的书,却选择去图书馆里偷窃。后果是被罚50个小时的社区工作。也是这个机会,她与薇薇安的相遇,作者用了双时间轴来展开故事。而我更被薇薇安过去深深吸引。薇薇安是在美国农业衰退时从爱尔兰全家移民过来的,但命运仍没有善待她,当她家人因意外死亡后,她被送进了寄贫院。而从她踏上孤儿列车时,她与列车上数万名孤儿一样无奈而惊恐着,从美国的东部出发驶向中西部列车,将他们的命运也带向沿途的收养家庭。列车将这些孩子们带向什么象的人生那?有多少孩子在这类旅程中寻到了新的家庭,又有多少孩子在新家庭里得到学习的机会,薇薇安的不幸与幸运浓缩着那上万孩子的身影,而她的幸福也来之不易,从小心翼翼在新家庭生活,再找到自身价值,能为养父母出谋划策,能发挥自身能力,最后被慢慢接收时。她都没有放松过一分一毫。从书籍中慢慢读懂那些孩子的心境,从故事中慢慢感受着这两个时代,生活背景与境域不同的孤儿。虽然她们俩无数不相同的过往,但仍能让读书的我感到她们的故事,故事没结束,她们有更幸福的时光会延续下去。

【雨枫试读】接受生活赐予的悲欢

人们常说:选择无处不在,选择决定人生。不过人生路上很多时候我们没得选择,生活逼迫你走上未知路,你无路可逃,无法躲避,只能接受。说不出是莫莉的出现让薇薇安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心门,还是薇薇安被莫莉的际遇所撼动,想去擦拭那些尘封久远的记忆。并且薇薇安面对那些破旧的小物件,在情感和理智之间仍然难以取舍。不过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莫莉和薇薇安都坦诚的互换了自己的过去,让另一个人走进了自己的生活改变了自己。或许又是因为两人的命运有些许相同才会那么的惺惺相惜。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式各样。莫莉和薇薇安的家庭和命运却是那么的相似。差不多年龄成为孤儿被送往寄养家庭,各自的寄养过程虽有不同,不过长期的压抑生活都导致各自的病态心理和性格。学会了伪装,学会了装模作样,学会了掩饰,没有真情流露。即便是后来薇薇安找到了真正爱自己的寄养家庭,仍然没有让自己安心的安全感。当一切都看起来慢慢好起来的时候,“德国仔”又被从身边夺走,她认为人生一次次给自己教训,她深深地,莫名地认为这是宿命。于是她又将自己的新生女儿送人了。如果说自己经历孤儿列车那是别无选择的话,那么梅没有在自己亲生母亲身边长大却又是谁的过错,命运总是在开着我们每个人的玩笑。好的是最终找到了梅,结局是开放式的,任你遐想、、、、、、如果说薇薇安的故事在二十岁结束了,那剩余的七十年就是在等待,等待莫莉的出现,等待莫莉找回在薇薇安的人生路上错过的亲人。莫莉此前不相信命运,但是遇见薇薇安是她的宿命,她选择相信。她的生活开始有规律可循,开始不同于以往,但她感到安静平和。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异常平静。没有像宣传和页封写的那么的催人泪下,并不是说他不够震撼和感动人心,而是故事撼动我们的思想,值得我们静下来思考并且更加热爱生活,接受生活赐予的悲欢。命运也许会把我们推向生活的风口浪尖,我们只能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并且相信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孤儿列车

首先引用一段,“我懂的事太多,见过人们最卑劣、最绝望、最自私的一面,而这一切让我变得小心翼翼。于是我学着伪装,学着微笑与点头,学着在毫无触动时佯装感同身受。我学习装模作样,装作与众人一般无二,即便心中早已支离破碎。”是怎样的人生才会有这般苍凉的慨叹?故事以91岁的薇薇安以回忆的形式讲述。她遇到了莫莉,薇薇安需要一个女孩帮她收拾阁楼,在整理的过程之中,往事如潮水般涌来再次将她淹没,然而,这次生命给出了应有的答案。莫莉与问薇薇安的经历相似也相对比,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双线结构发展的写法我堵得不多,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设计很别致,使得小说和人物更加丰满有层次。“乘坐孤儿列车的孤儿们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沿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而9岁的小姑娘薇薇安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与我预想的不一样,全文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在“孤儿列车”上发生的,更多的是这列车上的女孩薇薇安的人生。薇薇安被先后寄养在三个家庭,在前二个家庭当中,她受尽了苦难与辛酸,这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来说又何其不是一种残酷,然而她并没有被生活所打垮,她仍然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即使她无法预知她的生活将来又会以何种身份发生怎样的转变。在第三个家庭中,她终于过上了安逸的生活,多年来她第一次感觉坚实地踏在这大地之上。然而她毕竟经历了太多,内心早已支离破碎,所以最后即使她受到了养父母的关爱,她也只是小心翼翼地生活,那不是真实的她。所以当她重遇了火车上那个男孩“德国仔”时,她才发现她重拾了曾经的自己,并与他结婚。可是,由于时代背景,德国仔在战场牺牲,而守在家里的薇薇安已怀有身孕。“或许人的一生只能够痴爱一次,我说不好,但没关系,这已经足够了。”多么感人的一句话,足以道出她多么爱他,即使最后她失去了他,薇薇安嫁给了他的战友。如薇薇安所说,当德国仔死后,故事就已接近了尾声了,因为她此后的人生太波澜不惊。她已经太害怕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了,所以当她的女儿出生以后她选择了送人。温暖的结局,薇薇安在莫莉的影响下开始接触电脑,发现了自己亲人的结局,并联系上了当初送人的女儿。在女儿回来那天,“薇薇安踏上了第一级台阶,略微有些踉跄,所有人一股脑儿向她奔去”,佛佛一帧帧慢镜头。【薇薇安微微一笑,她垂下目光凝望着贝卡,小女孩正用大大的褐色眼眸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好,我们该从哪里开始呢?”】寥寥几笔,已勾勒出一幅温馨的画面,简单而暖心,温暖与感动之情久久不能褪却在时光的铅华之中。看到这里,心中满满是温暖。在我不算大的年纪,我仿若走过了薇薇安的一生,痛苦她的痛苦,开怀她的开怀,心碎她希望破灭,幸福她母女团圆。上几段我觉得有些像中学生答阅读理解,也有点像形散神也散的独家随笔风格,但请别在意,也许我某天会再来改进。这本书有温暖人心的力量,但同样引人思考。她与德国仔的爱情我觉得类似于一种心理依赖。如同逝去的亲人,你觉得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血缘,更多的是记忆与曾经的寄托,他们见证了你的成长。这不是爱情,但足以相伴一生。可是他死了,他的战友与薇薇安性格相似,分享着相近的价值观,但是伤过的薇薇安已不敢再深爱,终生未再育子。结局的团圆不得不说让人感慨,这才是人生啊,有起有伏,有离散,但只要勇于改变,终可寻得美好。

满载孤儿的列车,驶向前途的未知

1854~1929年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前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 沉重的时代背景,暖心不浮华的故事注定了《孤儿列车》的走心路线。一、悲惨的人生更需要救赎。 主人公之一的莫莉“童年记忆支离破碎,”“妈妈把窗帘拉上,躺在沙发上一只又一只得抽烟,然后再去便利店工作。”“当然,也有些幸福的回忆。比如和爸爸一起煎鸡蛋,用一把又大有黑的塑料铲把鸡蛋翻过来”,“每年复活节她和妈妈都会在车道两边的篱笆旁种上番红花”。可结果,爸爸车祸以后,被母亲抛弃,流落儿童救助协会,继而转手给一家又一家的养父母。“于是她走起了哥特路线,好似披上一副盔甲”,“她感觉自己活像个小丑,某天一觉醒来,却死活不愿意再粘上红色的橡胶鼻子”。她讲自己的内心全副武装,看似桀骜不驯的外表下,全是支离破碎、敏感而又小心翼翼的心,她注定会带着这些烙印活下去。而另一主人公薇薇安,出生在动荡不安的经济萧条时代,经历了战争,所尝的苦楚恐怕是莫莉的千倍万倍。亲生父母还健在的时候,父亲酗酒,不务正业,母亲身体差,心情抑郁,兄弟姐妹四个,一家被祖父母赶出家园,踏上背井离乡的生活,然而一场大火将她送上孤儿列车。从此她只剩下祖母剩下的克拉达十字架,在一家又一家的养父母家中吃不饱,穿不暖,甚至遭遇养父的侵犯。在她幼小的心里早已认定“我是社会的包袱,谁也没有义务管我”。社会与人性黑暗逼迫着莫莉和薇薇安过早得成熟,“我懂的事情太多,见过人们最卑劣、最绝望、最自私的一面,而这一切让我变得小心翼翼。于是我学着伪装,学着微笑和点头,学着在毫无触动时佯装感同身受。我学习装模作样,装作与众人一般无二,即使心中早已支离破碎”。她们敏感而又脆弱,早已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外表与众人无异的她们,心灵早已奄奄一息,她们需要救赎。 在我从教两年的短暂生涯里,见过贫穷自私却又敏感易怒的学生,他们出生在农民工子弟的家庭里,兄弟姐妹众多,父母拿着微薄的工资,全家住在杂乱不堪,又挤又破的租房里。他们的校服全年都是脏呼呼的,初中毕业后大多直接步入社会,前途渺茫。虽然摆脱了留守儿童的命运,却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的内心大多也伤痕累累,家庭与现实是无法言喻的伤痛,他们也需要救赎。二、相似的人生经历,成为救赎的契机 没有经历过相似的苦痛,是很难通过言语的安慰让对方解开心中的结。莫莉与薇薇安起初各自躲在乌龟壳里,后来才敞开心扉,完成对方的解脱。莫莉逐渐卸下伪装,做回了真实的自己,独立的自己;薇薇安也开始在尘封的六十年以后,迎接新的生活,寻找亲生女儿的下落。也许在一家团聚的那一刻,也是她俩的新生。三、感谢在厄运中帮助过自己的人,忘记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他们是那些今日流连不去的幽灵,那些昔日抛下我们的故人”。在薇薇安的心里,伤害过自己的人在生命中徘徊不去,不是应该感谢或是憎恨,最应该要做的而是忘记。忘记伤痛,忘记为了适应本不应该属于自己的生活而改变的自己。舍弃将所有东西归档摆放、拷贝的习惯,因为那是缺乏安全感;舍弃将心情装进“用链条锁上的巨型箱子”,对任何人从未彻底交心,因为那是害怕失去,恐惧未来;舍弃“多年琢磨养父母们的暗示”,读懂各种表情,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因为那不是自己,是玩偶线牵制的命运。努力让悲剧走过的痕迹彻底消失,而让美好的人与事永远活在心底,鼓励前行。也许,有时候,生活加点“阿Q精神”,会让旅途变得更加顺利。 不论前行的路有多么曲折,或是得到过又失去了,莫让悲伤与仇恨蒙了双眼,不让薇薇安的悲剧在她的女儿梅身上重演。梅的眼中有过的迷茫、陌生、不解与热切,也终会在团聚与理解中烟消云散。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原谅过往的人和事,开启新的旅程。

孤儿列车

最初踏上孤儿列车时,很讨厌那些所谓的打着善意的旗帜,却做着让人憎恨的事,然而后来又让我相信还是会有善良的人带她走进另一个世界。薇薇安的一生或许平凡,却又处处透露着不平凡,每一个踏上孤儿列车的人都应如此吧。或许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也都是苦难与幸福的交织。我们要做的只是鼓起勇气去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总要有耐心去面对生活

孤儿列车,我珍重的薇薇安。书的结尾平淡温情,典型的大团圆式的结局。薇薇安找到了当面自己送人的女儿,也准备好了去面对一切的质问。苦难无处不在,生活也总是相遇分离相遇的不断循环。但是啊,不管怎样变化,我们要具备的就是活下去的勇气,珍重生命,理解生命,充分利用好自己生存的机会。苦难时时在,我们又何必介怀。

喜欢是不舍,而爱是遗忘--《孤儿列车》

前段时间电视里在放《爸爸去哪儿3》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片段,加拿大爸爸夏克立告诉女儿夏天家里一只很老的狗死去的时候,小姑娘带着委屈的哭腔嘟囔“可是我不要它死,我要它活着。”而夏克立马上温柔的补了一刀“不能够啊,我们所有人都会死的,有一天爸爸也会死的。爸爸会在天上看着你。”而夏天的眼泪一下子断了线,搂着他的脖子将整张脸埋在他怀抱中“可是我不要你死,你走了我会跟你去。”我忘记了夏克立当时是如何作答,而爸妈一边在旁边抹眼泪一边冲着我乐“你记不记得,你小时候也是这么说的。”而我在想起这一段往事之后默默的只觉得默默惊心,二十年前不谙世事的小孩子,可以毫不犹豫的认真说出“我也跟你去”这样的话,而二十年之后这样的话,却即便是用来哄人,这样的违心之语也很难说的出口。难道人的心,就当真这样健忘而冷酷吗?曾经以为不可舍弃的,以为要生死相依的,以为是自己整个世界的某个人,够逐渐退化成一小片天空,你的生活不再因为它阴而雨,不再因为它晴而笑。看上去活脱脱一副薄情模样。这算是洒脱的成长,还是随年岁渐渐积累的无情?《孤儿列车》里,薇薇安给出了她自己的答案。我相信这世上确有鬼魂,那些昔日抛下我们的故人,今日流连不去的幽灵,我这一生常常觉得他们记载身边,或观望或见证,世间众生却毫不知情,毫不在意...我不禁认定这就是天堂,在这里,我们以自己的最佳面目活在他人的记忆里...也许幽灵无法代替活生生的人,但我别无选择,要么借此宽慰自己,要么轰然倒下,为失去的亲故痛断肝肠。幽灵们纷纷对我低语,告诉我要努力活下去。常常在知乎上看到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苦难以及如何看待爱。而薇薇安的一生,恰好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她从爱尔兰一路到美国,从纽约到明尼苏达州再到缅因,与祖母亲戚离散,与兄弟父母死别于一场大火,与当时还是婴儿的妹妹分开,一路辗转到刻薄的伯恩家和病态的格罗特家,被饿肚子被剥削被压榨险些被强暴,直到时来运转被尼尔森夫妇收养,又重逢了孤儿列车上的旧友“德国仔”卢克然后喜结连理,尼尔森的家庭超市也越来越成功,一切看上去都顺风顺水之际,二战又带走了她心爱之人的生命,她生下一个孩子,却又与她生离。一个人的生活,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才能圆满,一个人的悲苦,需要多少温暖才能救赎?幸好于她,无论爱与苦难都是馈赠。当91岁的薇薇安遇到17岁的莫莉,还好时光未曾把她变成一个毫无生气的刻薄而古板的老人,她依旧像是那个刚刚从孤儿列车上走下来的那个未满九岁的小孩,带着谨慎的温柔与悲悯,唤起另一颗颠沛流离的年轻心脏中深藏的美好与激情。她与她,隔着大半个世纪相互成全,薇薇安在91岁学会了因特网,找回了自己的女儿,知道了自己的妹妹也曾活到了84岁的高龄儿孙满堂。而莫莉在17岁的时候找到了安全感,找到了爱和理解的感觉,并不是索取,并不是被爱,而是付出,帮助另外一个人互相补全人生。火灾中失去父母兄弟之后她很快离开了纽约,甚至在成年之后没有回去看过一眼。德国仔死后薇薇安嫁给了他的战友,书中甚至都没有描写过她任何的犹豫,纠结和那似乎“理所应当”有的愧疚。后来丈夫死去之后她孤独终老,也没有成日的追忆往昔或是垂泪不休。她像是一场雨落下时经过的天空,初始是湿漉漉的惨淡愁苦,却终究淡漠成一片明澈的蓝天。所有的苦难,悲痛,愤懑与生离死别,仿佛就只是经过,并不会在她生命中留下任何烙印。遗忘和绝口不提,并不是因为对人生绝望或是毫不在意,反而是因为太过热爱,所以不允许自己难过的沉沦的太久,不允许自己一生沉迷于一场爱,一个人,一段惨痛或是甜蜜。相比起终日相思泪尽而死,相比起双双殉情此志不移将自己活成一个终日愁云惨雾的怨妇。鼓起勇气活下去开始新的一段人生,才是真正爱过的人选择的事情。因为喜欢与依赖而舍不得放下,像个孩子一样的痴缠,不依不饶,满心只有自己的委屈和不甘。只有懂得爱和勇气的人,才能放得下自己的想念,才能够听得到那些幽灵的低语,喂,你要好好的活下去啊。一如《时生》里面写的那句“看到自己最爱的人好好的活下去,就像看到了未来一样。”

【雨枫试读】追逐之路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有时不幸的家庭也惊人的相似。 这世间总会有很糟糕的事情无时不刻地发生着,当你觉得不会比现在更糟时,往往还能更糟。而当你觉得自己熬不过时,似乎上帝又有了悲悯之心,为你注入新的希望。故此,只要拥有生命,这世间的一切都还有希望,最糟的生活,也许在某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有了转好的迹象。    《孤儿列车》是一本畅销书,这一点儿也不令人惊奇。这确实是一本儿有阅读快感的书。天下的好书各不相同,有的书好就好在你得绞尽脑汁儿,反复琢磨,比如天书《尤利西斯》之类,但是有的好书就是那种有阅读快感的书,读起来特痛快,要是有整块的时间,一气儿读完都不成问题--我就有过一下午读完古龙《浣花洗剑录》以及一晚上读完《大宅门》的经历。《孤儿列车》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读着很顺畅。    那些缺失再难回 弗洛伊德认为,人幼时的经验会以显性或者隐性的方式伴随着人的成长,你总难逃过的噩梦,啃秃了的指甲,甚至对某种东西莫名的惧怕,无一不是源自你小时候的桩桩件件,你留意过或者忽略掉的经历。故事中,薇薇安的童年太过多舛,随父母与弟弟妹妹们逃到大洋西岸的美国,火灾带来的亲人尽失致使她踏上了前往中西部的孤儿列车,像货物一样一站站停,一站站被挑拣。在孤儿列车上交到的唯一一个朋友——德国仔,也最终散落他乡。她作为一名针织女工被一户人家收养,却只能在寒风中瑟缩在走廊上的床垫上;她被送往的第二户人家住在一户阴暗的农庄,几个脏兮兮的弟妹与整日懒在床上的女主人以及最终对她性侵的男主人,这个堕落的、无可救药的地方,留给她的只有身心上的创伤。其中当然不乏友善之人,第一户人家的老女工范妮对她处处关照,在离开之前,还送给了她一双自己织的手套——这双手套带她度过多少个冰冷的日夜啊;第二户人家时,遇到的老师与房东太太,最终将她拯救出这炼狱。她们给她带来了安全感,带来了重新开始的希望,却没有再爱的能力。她如此感激、感动却没办法,像所有人那样去爱。当她终于来到一处可以平静、安全生活的地方,当她终于有看重她、珍重她的养父母,她能给的只是听话与尊敬。那些尽欢的儿女天伦,她给不起也给不了。还好,她的养父母也习惯了相敬如宾的温吞生活,所以一切相安无事。直到再遇德国仔,那与她有过患难之交的朋友,那唯一能够理解她寄人篱下、受尽凄苦生活的同伴,她的心才真正活过来。直到这里,才感谢作者,给了一个终于算是完整的结局,然而好景不长,那给她的生活带来鲜活带来色彩的德国仔在战争中永久地离开了她。留下的孩子被薇薇安送了人。当然她再嫁了,自此过着衣食无忧、安定舒坦的生活。那些从她的生命中失去的亲人,那些音信杳无的亲人,她从不惦念、也不寻找,因为她认为,那些人一直在身边,伴随着她。但她当真这样淡然么?还是她只是将自己的所有情感,在德国仔走的那一天再次尘封……      那些拥有终落定 当90多岁高龄的薇薇安遇见“哥特派”的青春期女孩茉莉,在她以为的生命尽头,命运又一次为她打开了通向幸福的大门。茉莉也是个孤儿,也辗转过几个家庭,也受尽歧视与冷落。但与薇薇安隐忍、客气的与世界保持距离不同,茉莉与“正常世界”的分割线是脸上涂着的鬼魅妆容,与耳朵上一排的耳钉与鼻环。她说话从不客气,态度从不温顺。而她与薇薇安的相遇竟是因为在图书馆盗书而做的社区服务。她要为这个90多岁、在外人看来拥有雄厚资产,日子过得颇为舒坦的老太太收拾阁楼。这样意外而有趣的相见,是作者为二人的互相救赎所做的设定。在茉莉整理阁楼的期间,薇薇安再次与自己的过往重逢。那些始终被她埋在记忆深处的历史,又一次一幕幕展现,那些被她尘封在记忆中的模糊容颜,又一次唤起她的惦念。在帮薇薇安整理阁楼的期间,反叛的不良少女茉莉,逐渐褪去包裹全身的尖刺,薇薇安曾经忽略的点滴,却成了她心头的大事。她第一次有了想要帮助一个人的冲动,也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存意义的价值。这个很寡言却很慈祥的老太太,也成了救她于阴郁生活的那根稻草。    这本书是胜在故事情节的感人和励志上,虽然并没有读到潸然泪下,但是却引发了一些思考。纵观薇薇安的一生,尽管历尽艰苦,但是她始终是一个坚强、倔强的女孩子,面对人性最卑劣、最绝望、最自私的一面,她只是让自己变得小心翼翼去适应世道,从未自暴自弃,她的人生轨迹是始终向前的,充满正能量。

命运是个奇妙的东西

刚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喜欢的是背面的一句话:也许不是所有的离别都能迎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虽然小说最后仍然是重逢这样能满足读者的结局,但是带给我的感动并不俗气。可我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正在互相寻找着彼此,但他们不知道或许命运早已决定不让他们再相遇。突然想到昨晚看的电影《亲爱的》,虽然主旨可能和这本书不搭边,但是费尽千辛万苦终于重逢和明知希望渺茫仍努力寻找丢失的孩子的心情,同样让人动容。文中多次提到的有一个词我尤其心动,就是“宿命”。我是一个宿命感很强的人,每当遇到一些挫折时我都会强调:这是命运最好的安排,它自有它的用意。对于书中的薇薇安和莫莉来说同样如此。她们总是假想着,如果我没有怎么怎么样,我现在就不会和某某相遇,不会有今天的生活云云。是的,我们一个人走到了今天,放弃了万千种可能,错过了太多可能会遇到的人,那些人甚至比我们现在遇到的人还要好。不过感谢上天不让我们知道这一点,不然我们得为已经错过的一切多难过啊。书中有一部分让我十分心痛的是薇薇安和德国仔的爱情。从一开始在孤儿列车上的相遇我就在假想他们会不会在一起,是的他们在一起了,但德国仔又因为出征阵亡了,从意外的偶遇,到无奈分别,到惊喜的重逢,最后又经历了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命运让她得到又失去,让薇薇安产生一种“既然如此,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投入感情”的想法,因此把自己和德国仔的孩子送给了别人。她懦弱,她害怕,但她后来和吉姆在一起创造出了更好的生活,并且找回了她的女儿,这让人们对命运既爱又恨,感觉被玩弄于鼓掌之间却又无法自拔。永远不悲叹失去,永远感激拥有,因为我们来这世上走一遭,本来就不奢望能带走一丝一毫。

一本值得看的温暖小说

“破镜重圆,分钗合钿,重寻绣户珠箔。”论及所有破碎的关系和缘灭的不舍,古话现实中总有许多期待。但当列车带着浮萍般的孤儿从爱尔兰辗转到纽约,又迁至明尼苏达州,家的温暖获得似乎只是侥幸,唯一留下的项链链接了两代孤儿—无人不知道轻装上阵的重要,但对过往的纪念依然舍不下,“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最终是在异乡终了老,也没有全然断了念想;最终是没能白头偕老,但母女的重逢,我不敢说它不感人,不圆满—如果心里曾有那么多苦,一小抹甜,一生中后悔的错过的无法尽力的事,就像梅花落满南山—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仍旧是孤儿

一、“以为过去的种种都是偶然,偶然地遇见,偶然地失去,直至这一刻,生命的历程一帧帧呈现在我眼前,一瞬间我相信了命运的安排。”妮芙,多萝西,薇薇安,九十一年的生命历程,她经历了种种苦难,而幸福就像洒在蛋糕上零星的碎末,稀少易逝。书中也没有给我们任何解释薇薇安或者多萝西或者妮芙的一生究竟算什么?我想作者只是在讲述一个孤儿列车上一个名叫妮芙的女孩,坎坷、苦难、波折的一生罢了。作者又似乎想传达点类似于面对苦难不幸,”你想留下什么?又带什么上路?“的生命思索。但在我看来,作者好像并没有怎么出色的完成这个意愿。因为在经历了一切的一切之后,薇薇安也终究只是一个普通的杂货店老板,不关心政治,不关心人类,甚至因为心痛过度,把自己唯一的女儿送走。我实在无法接受薇薇安的做法。难道薇薇安就不担心自己女儿也会遭受和自己同样的厄运,同样的欺凌吗?自己不忍回首的往事,将同样发生在自己女儿身上!反而是在薇薇安困难时,给予她友好帮助的人儿——范妮、拉森小姐,给我留下了天使般美好的印象。弱小无助的薇薇安终于有了一丝来自人间的温暖和爱,不禁让人感到欣慰。二、“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至少我会悲观的认为并未如此。从妮芙到多萝西,再到薇薇安,渐渐的,生活回到正规,摆脱了过去的不堪。然而,妮芙所经历的种种,伤痕永远也无法抹去,薇薇安并不是薇薇安,她依旧孤儿列车上穷困潦倒的妮芙,她所爱的人依旧是那个他面前无需伪装自己的“德国仔”。即便是与“德国仔”的相逢也只是一瞬的幻影,转瞬即逝。说实在,我也并未觉得最后的重逢很完满。相反,我认为这又意味这下一次的失去。九十一岁的薇薇安,不久将拖着瘦弱的病躯独自面对死亡,再一次踏上未知的旅程。这一次,她仍旧是个孤儿。

选择

生活是一场颠沛流离的旅行,丑陋、冷漠、虚伪、欺骗、无时无刻不萦绕左右,尽管如此,为了那些美丽、温暖、仁慈、真诚的片刻,仍然选择了相信,相信一切苦难终有尽头,相信所有的悲伤会以欢喜收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会在孩子出生之时,就将其舍弃吗?我们会在挚爱的人已经离世,孩子是与其唯一的牵绊后,将孩子舍弃吗?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命运多么捉弄着我们,有人选择坚强的抵抗,有人选择丢盔弃甲的投降,我多么希望书中的女主角是前者,但是她却只能是后者。因为生活从来容不得她的梦幻色彩,因为命运从来不给她哪怕一丁点的幸运。如果没有遇到“德国仔”,他们没有相爱,她不会感慨:“我的一生,感觉处处偶然,一次次偶然地失去,一次次偶然地相遇。然而生平第一次,我感觉眼前仿佛宿命。”因为那样深刻的爱,毫不掩饰的自我,好不隐藏的自我,只能在那人面前做到。失去了,天地之间,便毫不意义可言。因为本身拥有的就少,从不贪恋,从不奢望,所以一点一滴就是生命的全部。但是突然间的失去,那悲痛铺天盖地,美梦支离破碎。于是,她确信,失去不仅大有可能,而且不可避免。一生挚爱,家人,还有胆敢梦想的未来,她都不能拥有。她决定不再把一颗心交给人,却只落得失去的下场,她不愿意经历一次次失去某个令她爱得痴狂的人,绝不。她把刚刚生下的孩子送人。如同她一样,成为孤儿。在这个世道里颠沛流离,各安天命。本书的重点还是以薇薇安为主线,失去家人之后,从一个家庭过渡到另一个家庭,颠沛流离的多了,她学会了小心翼翼,察言观色,但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来自心灵深处极度的不安全感,时刻对生活的恐惧,对命运的担忧,对自己的不自信。不能期望一个九岁的女孩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她被迫接受所有,被一个家庭驱逐,然后到另一个家庭被侵犯,最后得来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容身之所时,她的心已经惊慌失措,她活得战战兢兢,她不敢忘记自己是寄养,随时随地的担心养父母不再需要她,她从不敢让他们失望。也许这就是所有孤儿该有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很显然作者并不这么认为,于是莫莉也成为一个孤儿而出场。两个人相遇,同样的身份,却截然不同的性格。人生的际遇到底是时代的走向决定,还是生活的社会环境决定,抑或是自身的性格造就?两个孤儿,不同时代的相遇,不同性格的挣扎,让我疑惑,如果真有命运这回事,那么命运是在你之手,还是只能被迫接受?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我们来到世间,便注定要一人承受和经历诸多苦难。所谓人生苦短,人生苦短,本身就是又苦又短的人生,直面生死、分离、痛苦,将其当做人生中必然经历的事,坦然接受,便不会使其失去理智,做出让人生后悔的抉择。自己是孤儿懂得了寄人篱下的生存不易,怎么能在自己不堪忍受命运的拨弄,把自己的孩子再次变成另一个自己,成为孤儿,并数十年间不闻不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雨枫试读】薇薇安与莫莉

在读这本小说前,和孩子一起读过一个绘本故事——开往远方的列车,应该就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满载孤儿的列车,每停一站,就会有一些孩子被人认养,可是被认养后会是怎样的命运就不得而知了。只是薇薇安,她经历了悲惨的收养历程,坚韧地活了下来,并且最终融入了最后的养父母的家庭,并且完成了学业,甚至在商业方面做出了些成绩。她的经商天赋被养父母的家庭环境里被挖掘并施展。薇薇安小心翼翼地在洋父母家生活着,有时候能够唤醒养父母对自己失去孩子的怀念,她像是一个替代品,但毕竟,她没有遭受,之前收养的那两家的悲惨遭遇。有时候会为她感到庆幸,但总能感觉到她很拘谨,仿佛一直处于如履薄冰的小心翼翼状态,童年里唯一温暖的回忆,就是祖母送他的那条项链,虽然不知什么钱,可却凝聚了家庭的温暖,儿童时代的薇薇安一直缺少正常家庭的,温暖。书中充满温暖的几个人物:范尼,拉森小姐、莫非太太。因为她们,薇薇安的生命得以幸存,一个不满十岁的姑娘,在经历过名不副实的收养过程后,内心已经经不起再次挫折,而这次,她必须充满朝气地进入新的家庭,她为了那些温暖过他的人们,而做最后的努力,显然她的努力是有效的,她被一对失去自己孩子的一对父母收养,至少,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偶尔养父母对她还有一丝丝对女儿的情怀,对待她的态度有时不仅限于契约。也只有读到薇薇安所经历的故事后,才更感到亲情的可贵,人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是名副其实的孤儿,在这个世界上不论你会经历什么,但曾经温暖过你的一些人和物,都会被永久珍藏,小说在时空不断转换中推进情节。莫莉和薇薇安都是孤儿,都有被寄养的经历,直到最后,莫莉被赶出家门,她首先想到的是,去投奔薇薇安,而不是她的男友,我觉得,这一情节非常贴切地表达出孤儿的内心孤单和无助。尽管,时代变迁,尽管莫莉也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那种寄人篱下的孤独,也许只有薇薇安才会理解。相比薇薇安幼年的被收养经历,莫莉应该是幸运的。可是那种漂泊不定的感觉是相通的,并没有质的区别。薇薇安与德国仔的相遇,很有点浪漫色彩,这段相遇经历给薇薇安生命里增添了暖色调的浪漫,两个孤儿都经历了悲惨的被收养历程,渐渐长大,他们再次相遇,并且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家庭,他们的漂泊终于有了停靠的港湾。只是,太短暂了,因为太平洋战争,德国仔被夺去生命,薇薇安承受不了打击,将自己和德国仔的孩子送人了。读到这里很让人心痛,薇薇安在莫莉的帮助下,网购了电脑,九十多岁高龄,学习运用电脑,也就是想通过网络寻找到自己曾经失散的亲人,当然也包括她的女儿。薇薇安内心的记忆,不只是存在那些小阁楼里的旧物,还有对命运的态度,她一直积攒在心里的那么多记忆,从来没有找到适合的朋友一起分享,交流。这些记忆成了她无法卸下的生命重负!直到,遇到莫莉,莫莉打开了她所有的记忆,将她内心积蓄已久的记忆和情感,做了一系列的整理、丢弃、感恩和放下。可以说薇薇安最生命的尽头终于找到自己的女儿……这个故事,采用今昔对照的手法,以莫莉进入薇薇安的生活开始,清理阁楼就是要面对过去。时间线索清晰,故事推进和现实相互交织,给读者展现出一个鲜活的,充满沧桑的,有立体感的人物——薇薇安,无论命运怎样,她从未放弃,她带着祖母送她的项链,一直对人生还有所期待。她的韧性帮她在艰苦岁月里活下来。并且不忘把这世间的一些美好瞬间记下。非常耐心回味生命经历,故事的画面感很强,读完后,小说里的人物形象,犹如影片镜头一一在眼前掠过,美丑善恶,都逃不过我们的心灵眼睛。

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

楔子: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从一条河走陆路搬到另一条河时,瓦班纳基人不得不把独木舟和其他所有家当通通带上。无人不知轻装上阵多么重要,无人不晓轻装必须抛下重负。没什么比恐惧更拖累前进的步伐,它往往便是最难卸下的重担。主人公薇薇安,或者开始的名字是妮芙到多萝西,一个爱尔兰女孩,原本的家庭就是充满贫穷和压抑,酗酒无法养家糊口的爸爸,心情低落大发雷霆悲观绝望的妈妈,妮芙却仍享受照顾妹妹梅茜的生活,“无论多么微茫的改变,终归是一线希望,通向一个新的开始”。可是一场大火让她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踏上了孤儿列车,走向辗转彷徨的生活。第一家是个制衣作坊,女主人只想获得免费劳动力,刻薄苛刻,薇薇安却认为“干活儿能让双手和脑子都不写着,也许正是我需要的东西”;第二家是有很多孩子,邋遢绝望的一个家庭,男主人的强迫和女主人的咒骂让她逃离了,凭着一双脚和毅力逃到了学校,“时不时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了解一下身体的潜能,了解一下你能承受多少,对人是有好处的”;虽然生活充满了悲哀,薇薇安还是扔掉了恐惧,终于到了第三个正常的家庭,正常的上学、帮助家里店铺经营扩大,与同在孤儿列车上的“德国仔”重逢、结婚、入伍及死亡,万念俱灰的薇薇安把生下的女儿送了人,于是她的故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虽然她再婚扩大生意活到了90多岁。孤儿莫莉的到来,让91岁的薇薇安再次回忆起以前的点点滴滴,帮助莫莉走向正面的生活轨道,也让薇薇安勇敢的迎来了和女儿的重逢。虽然不是所有的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愿所有人,都能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

那些拥有与缺失幻化成的你

那些拥有与缺失幻化成的你看到名字的时候,总让我联想到《雾都孤儿》,衣衫褴褛主角、冷漠刻薄的过客、令人欣慰的结局。确实如此。虽然没有《雾都孤儿》的深刻与厚重,却也承载了百年的凄怆与遗憾,虽然告别了英格兰的阴霾与潮湿,却将爱尔兰的海风吹向大洋西岸。那些缺失再难回弗洛伊德认为,人幼时的经验会以显性或者隐性的方式伴随着人的成长,你总难逃过的噩梦,啃秃了的指甲,甚至对某种东西莫名的惧怕,无一不是源自你小时候的桩桩件件,你留意过或者忽略掉的经历。故事中,薇薇安的童年太过多舛,随父母与弟弟妹妹们逃到大洋西岸的美国,火灾带来的亲人尽失致使她踏上了前往中西部的孤儿列车,像货物一样一站站停,一站站被挑拣。在孤儿列车上交到的唯一一个朋友——德国仔,也最终散落他乡。她作为一名针织女工被一户人家收养,却只能在寒风中瑟缩在走廊上的床垫上;她被送往的第二户人家住在一户阴暗的农庄,几个脏兮兮的弟妹与整日懒在床上的女主人以及最终对她性侵的男主人,这个堕落的、无可救药的地方,留给她的只有身心上的创伤。其中当然不乏友善之人,第一户人家的老女工范妮对她处处关照,在离开之前,还送给了她一双自己织的手套——这双手套带她度过多少个冰冷的日夜啊;第二户人家时,遇到的老师与房东太太,最终将她拯救出这炼狱。她们给她带来了安全感,带来了重新开始的希望,却没有再爱的能力。她如此感激、感动却没办法,像所有人那样去爱。当她终于来到一处可以平静、安全生活的地方,当她终于有看重她、珍重她的养父母,她能给的只是听话与尊敬。那些尽欢的儿女天伦,她给不起也给不了。还好,她的养父母也习惯了相敬如宾的温吞生活,所以一切相安无事。直到再遇德国仔,那与她有过患难之交的朋友,那唯一能够理解她寄人篱下、受尽凄苦生活的同伴,她的心才真正活过来。直到这里,才感谢作者,给了一个终于算是完整的结局,然而好景不长,那给她的生活带来鲜活带来色彩的德国仔在战争中永久地离开了她。留下的孩子被薇薇安送了人。当然她再嫁了,自此过着衣食无忧、安定舒坦的生活。那些从她的生命中失去的亲人,那些音信杳无的亲人,她从不惦念、也不寻找,因为她认为,那些人一直在身边,伴随着她。但她当真这样淡然么?还是她只是将自己的所有情感,在德国仔走的那一天再次尘封……那些拥有终落定当90多岁高龄的薇薇安遇见“哥特派”的青春期女孩茉莉,在她以为的生命尽头,命运又一次为她打开了通向幸福的大门。茉莉也是个孤儿,也辗转过几个家庭,也受尽歧视与冷落。但与薇薇安隐忍、客气的与世界保持距离不同,茉莉与“正常世界”的分割线是脸上涂着的鬼魅妆容,与耳朵上一排的耳钉与鼻环。她说话从不客气,态度从不温顺。而她与薇薇安的相遇竟是因为在图书馆盗书而做的社区服务。她要为这个90多岁、在外人看来拥有雄厚资产,日子过得颇为舒坦的老太太收拾阁楼。这样意外而有趣的相见,是作者为二人的互相救赎所做的设定。在茉莉整理阁楼的期间,薇薇安再次与自己的过往重逢。那些始终被她埋在记忆深处的历史,又一次一幕幕展现,那些被她尘封在记忆中的模糊容颜,又一次唤起她的惦念。在帮薇薇安整理阁楼的期间,反叛的不良少女茉莉,逐渐褪去包裹全身的尖刺,薇薇安曾经忽略的点滴,却成了她心头的大事。她第一次有了想要帮助一个人的冲动,也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存意义的价值。这个很寡言却很慈祥的老太太,也成了救她于阴郁生活的那根稻草。这是一个离我们的生活不那么近却也没那么远的故事。足够动人,因为其中的人性我们仍处处可见;足够回味,在每一个感到疏离,与世界相隔的夜晚。

还可以

读这本书之前,需要多准备点耐心。2011年的孤儿莫莉与1929年的孤儿薇薇安,两位人物互相交错、关联,推动情节发展,但以薇薇安的经历(回忆)为主线。书中的矛盾冲突并不激烈,很克制,我觉得这应该归因于英国作家的含蓄。它和《布鲁克林有棵树》类似,写一个人物的成长及经受的人世坎坷,碰到过卑劣、绝望、自私的人,遇见了善良、正直、勇敢的人,忍受过漫长的孤独岁月,体验了短暂的幸福时光……这不就是人生?一开始很平淡,随后渐入佳境(中段是我认为最出色的部分),后段情节充满戏剧性。至于结尾,比较匆促,感觉缺了些什么,不过倒也不算蛇尾(《布鲁克林有棵树》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注:①《绿山墙的安妮》在文中不断被提及,这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本书;②缅因州位于美国东部顶端,地理位置类似中国黑龙江;明尼苏打州位于美国中部顶端,地理位置类似中国内蒙古。

当你绝望难过时,看看这本书

如果我是在几年前读时,肯定是泪流满面,特别是妮芙和德国仔相遇的那刻,真的很激动,如果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如何在当时那种千仓百孔的环境生存。列车上的每一次的等待是多么的恐怖?每一次的换主是多么的忐忑,还好最后都是幸运的。就像书里说的,虽然不是每次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你失去的会用其他方式还回来。 当你处在绝境时,抱怨不是你该做的事,相反而是要努力的去伪装去适应。书里的人物最后的幸运生活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经过自己努力了才有的。

得到 失去 这就是人生

用什么温暖催人心唤醒希望噱头真是给这本书画了一幅媚俗的假面,因为它带给人的只有无奈的真相。这根本就是揭露美国光鲜生活的表象背后掩藏的各种肮脏的欺凌史,颠沛流离的人也只有在颠沛流离的人身旁才能得到安慰。 得到 失去 这就是人生

【雨枫试读】一切因果造就了最后的幸福重聚

这是一本讲述女主人公在悲欢离合的命运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如何成为懂事、会做事的孩子。因少女莫莉在书店偷了一本书引起的故事,在接下来的社区服务中,遇到了91岁高龄的薇薇安。2个人不同年代的人,却因都是孤儿,相似的经历使她们彼此感到信任,互相了解对方的心情,在莫莉替薇薇安整理阁楼箱子的时候,那些尘封已久的箱子慢慢使薇薇安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她向莫莉娓娓道来了自己的故事。克兰运用双时间轴展开故事的叙述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并且有条不紊地同时推进各自的进展,把这个故事讲述地更加生动饱满。一位是生活在2011年的女孩莫莉,一位是在1921年的9岁女孩薇薇安。一场大火,使微微安失去了几乎所有的亲人,从而使她踏上了孤儿列车的这段旅程。这列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而这一现象,也像我们展示了在当时光鲜亮丽的美国中孤儿这个团体背后的冰山一角以及当地社会中低层人民的生活。那些孤儿没有选择权,而只能被别人选择,命运都不能被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被领养的家庭带走之后,有些人会被当作孩子抚养长大,而有些则是回去充当免费的劳动力并且有可能没有办法继续接受教育。薇薇安在之前被收养的人家中那些不幸的经历,在遇到尼尔森夫妇之后,终于得到了改善。继续在学校读书,回家之后在店里帮忙。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重新遇到十几年前在孤儿列车上的“德国仔”,结婚,幸福地生活。只是命运并没有那么眷顾在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之后的两位。薇薇安之后的70多年生活又归于风平浪静。当莫莉在网上找到自己母亲的下落之后,也开始在脸书上帮忙寻找薇薇安的家人。最后在薇薇安的女儿莎拉一家赶过来看她的母亲,在68岁时开启全新的生活。在莎拉这个年纪可以再次见到亲生母亲,也是充满了激动吧。在那时,薇薇安迫于生活的压力,而将女儿送人,在91岁高龄时与女儿重聚。她的一生,注定不平凡。最后的重聚,太完满。书中多次提到薇薇安的那条挂着克拉达十字架的项链,在这条路上一直陪伴着她,赋予了薇薇安,爱、忠诚和友谊。我们的经历比她们幸运一些,从小到大都有亲人的陪伴,有些事情都不需要我们发愁。而她们要在一个个陌生的环境中,去融入,去伪装自己适应那些家庭,一步步都是如此的小心翼翼。这本书很细致地刻画了少女薇薇安在人生前20年那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但是,尽管这生活如此颠沛流离,她依然坚强,依然有着希望,成长为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有些孤儿可能会在成长的路上,发生偏离的性格,而导致人生走进了岔路。相信现在的社会会比那时已经好很多了,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使孩子们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下长大成人。

写在2015年8月23日的书评

我是多看app的忠实用户,从2013年11月起看了大量的电子书,多看的排版是最好的!强烈推荐。以下是我以前发表在多看的书评,现转载过来:这是一个涉及两代孤儿的感人故事。年轻的莫莉和老人薇薇安都是孤儿,却有着类似的身世,连种族也有相似之处。一个是受移民美国人歧视的当地印第安人,一个是受英国人压迫的爱尔兰人。在失去家人之后,莫莉曾辗转几十家寄养家庭,而当年的薇薇安则是踏上孤儿列车,像牛羊一样等待有人选中。薇薇安曾经沦为童工制作女装,第二户寄养家庭的男主人还差点侵犯她。悲惨的命运从她逃离到学校后开始转折,在下一个人家终于好了起来。莫莉则是通过社区劳动的机会认识了年迈的薇薇安,听到了她的故事,最后选择与薇薇安住在一起,人生也从此改变。莫莉还帮助薇薇安从网络找到她亲人的消息,找到了薇薇安送走的女儿,使得母女重逢。命运真的很神奇,尤其体现在薇薇安身上。她和第一任丈夫卢克在孤儿列车上相识,多年后又很偶然地重逢,得知卢克一直在寻找她。同为孤儿,互相理解,不必再戴着面具伪装,两人很快就结婚了。如果不是战争爆发卢克丧生,也许薇薇安的一生就十分完美了。不到20万字,1天内可读完。主题是命运和人性。总之是个不错的温暖的故事。

2016.8.22

一切的悲欢在平淡温暖的叙述中给人以希望,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薇薇安的前20年是不幸的,只能无奈的忍受,但命运对她还是公平的。她遇到了墨菲太太,尼尔森夫妇,她还遇到了“德国仔”。虽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很喜欢这本书,语言温柔,情感真挚,读的时候总期盼着她能度过难关,

偶然即是宿命

1854到1929年间,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
一个同为孤儿的叛逆女孩打开了91高龄老人的心扉,回忆起了那个年代里,美国万千孤儿中的一段坎坷平凡而又心酸的往事。
人的一生,处处偶然,一次次偶然地失去,一次次偶然地相遇。总有某一个时刻,会感觉宿命就在眼前。
“相比那些颠沛流离生命,你应该以爱与勇气去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
在这本书里,你会读到与你或身边人似曾相识的倔强、坚强和希冀,就是因为它的平凡才让我们能更深刻体会到这种细致入微的伟大和感动。
生活不要活的患得患失,也不要孤注一掷,有所期待有所保留。一切悲恸和欢笑都值得珍惜,而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人,将始终守在我们身旁,与我们共度最平凡的时刻。历史再庞大复杂,平凡也能在其中熠熠生辉。
至于很多人说这好比美国版的《平凡的世界》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我就不过多评论了。将这本书列入你的书单,或许你的感悟比我更深刻。

何处开始

何处开始“好,我们该从哪里开始呢?”这是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那么好,我们该从哪里开始说这本,算是让人惊喜,又让人痛惜的一本书呢?这是一本给人带来爱和希望的一本书,很暖心吧。就是唯一的遗憾就是作者没有将孤儿的苦难描述的淋漓尽致,如果写法偏向《雾都孤儿》或者《兄弟》那样的冷笔锋,或许更能迎逢中国读者的口味。至少我读这本书,没有流泪,而相反,去读《兄弟》的时候,真的哭的很惨呢!能带动读者的情感,能让读者能从这本书得到什么的,便是一本好书,这就是我对书籍(我心目中的好书)一种肤浅定义。还是老规矩,我不会去对书本中的内容做过多的评价什么的,毕竟如果真的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可以去购入去读,至少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反而别人的评价会有损你的判断能力,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或许我喜欢的不是你喜欢的类型,亦或你喜欢的却又是我厌恶的。但是我相信这本书会是中性的,看过“她”的人,我相信大多数都会爱上。我是一个不懂得如何去读书的人,这不是谦虚,而是我真的是不懂得读书,我只会去扫描书上的文字,我记不住书的内容,识不得作者告知读者的内涵。、如何在迷途之中找寻自我,如何在自我之中暗寻归途。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鄙夷自己的现如今生活,他们觉得生活是无趣的,他们觉得生活是枯燥的单调。---------------------------------------------------------时间一分钟一分钟的过去,我开始习惯行驶的火车,习惯沉重的车轮碾过铁轨发出的咔哒生,座位下的嗡嗡声。暮色抹去了窗外树木的凌厉的轮廓,碧空慢慢暗下来,无边的夜色托出一轮圆月。几个小时后,一缕淡淡的蓝晕渐渐变成柔和的曙光。不一会儿,太阳便升上了天空。火车走走停停,让一切仿佛一帧帧静物摄影,而这万千画面聚在一起,又变成了动态的场景。---------------《孤儿列车》第37页火车上的场景,犹如过往的现实。我们回溯我们看过的,听过的,思过的,闻说的。或许我们会在一瞬间消失不见,或许,我们根本不用去消失,因为,我们几乎在这个世界,就是不复存在。我们是一只只弱小的蚂蚁,我们是庸俗社会的附加产物我们是否该要相信爱情,我不知道,或许这本书的作者能告诉我们什么?------------------------------------------也许一个人一生只能痴爱一次,我说不好,但没关系,那就够了。------------《孤儿列车》283页爱情其实是简单的啊,喜欢就会生成爱的程度,如果将爱上升上更高的层次,那么这就衍生到了情。时间最难的就是爱情了吧,爱情是空无的,可是……可是好像又能抓的住,这在你我看来好像一个玩笑话,如果能抓住,我想知道,又有几个得到了。或许我该只相信真实的东西,那份由爱或者情衍生的一种真实。父母的眼泪是真实的,每天起床的太阳是真实的。呵护的细语是真实的,暖暖的拥抱,恩,自然也是真实的。当打开一本新书的时候,我知道我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我不是我,而是一个随着作者的思绪漂泊的浪人,我走过了无数的彩虹桥,翻过无数的真假山,越过无数真情河,背对无数的忘川……虚假的现实是虚假的现实,现实的虚假是现实的虚假没有什么是高端,没有什么是自然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发现没有的我们在改变的,是现实中的自己,还是自己种的现实我异乎寻常的虚伪,亲爱的朋友,莎莎,杭哥,力兄,千千……我总是飘忽不定,这不只是生活,不只是情感,不只是,不只是我在消失,在消失之中生长,在生长中孤单,在孤单中坚强,在坚强中……我会慢慢死亡,慢慢死亡,慢慢死亡--------------------------------------------------她感觉自己活像个马戏团的小丑,某天清晨一觉醒来,却死活不愿意再粘上红色的橡胶鼻子。-------------《孤儿列车》第5页我喜欢我现在的这个样子,我想一直就是这样的状态,我不想丢失,不想丢失,不想……丢失---------------------------------------------艾米丽与我离开影院时,已经到了黄昏时分。我还一心沉浸在电影中,反而觉得现实生活他爱不真实,我有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仿佛一脚迈出了屏幕,走上了街头。傍晚柔和的光线带着一抹粉色,空气跟洗澡水一样温柔。-------------《孤儿列车》第254页当贪婪,衍生出自我不该有的本性。我知道,我在迷上想起那句歌词,窦唯的:江湖中迷走,浑然身自由往事不堪到,从头……一朝指望挣脱,一夕爱恨仍然身枷锁,紧扣……到头来,我们都是可怜的虫儿,可怜的虫儿我有过自卑,但是我会用笑声去掩埋“她”,“她”是我的身体的一部分,我不想让“她”丢失,但是,我也不会让“她”,过分的去招摇。--------------------------------一重重身份被投射到我的身上,刚开始颇不合体,就像一双你必须先硬塞进去的鞋,然后才会合脚。但有了红色唇膏,我却可以打造出一副崭新的面具(也是暂时的面具)。下一次要变成谁,现在由我说了算了。--------------《孤儿列车》第234页我不能自已,只是因为,我终究只是一个人生活之中难免脱离,我的二三事。即使是孤独,亦或者是迷茫他们能将我如何,又能如何到头,我还是我。是隔世不惹尘埃的烟火-------------------------------------------------------C.y 2015/6/29

所有的苦难终将化作幸福

两条时间线交换叙述着薇薇安的过去和莫莉的现在,两人相似的经历让彼此跨越年龄成为知己。失去-找回-失去,抛弃-收留-抛弃~在幼小的童年经历如此的痛苦循环,已经使得她们的内心支离破碎。然而,她们的坚强和信念使她们渡过了最艰苦的日子,并且终于获得幸运女神的眷顾。

人生是只有一个缺口的圆形迷宫

人生啊,或许就像一个迷宫。唯一的入口便也连接着唯一的出口。如同出生便连接着死亡一般。我们每个人被命运散乱地堆放在入口,即使在行驶途中遇到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也有可能被各种各样可能的困难与阻碍冲散,从此便消失在彼此的视野中。毕竟,每个人性格,境遇终归是不同的,那么选择迷宫的方向与路线也必定会有所差异。但是命运这种东西是最神奇的,你永远也不能果断的评价出正在经历的一切是好是坏。如同书中描写一般,如果薇薇安一家没有被祖母赶到纽约,或许她就不会遭遇家庭的分崩离析,或许就不会经历非人的痛苦折磨,但她更不可能拥有作为尼尔森家女儿的资格,也不会遇见一生挚爱。如果莫莉没有经历失去家人的悲恸,没有被寄养的经历,或许她永远都不会遇见薇薇安,也不容易在小小的年纪便有通透的人生感悟。我们每个人在迷宫中迷茫着,徘徊着,有的人或许永远都不会碰壁,从进入到离开迷宫一帆风顺势不可挡,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经历或多或少的磨难,才能圆满地走完人生这一圈,因此,过的好还是过的坏,在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前,任何人都无法加以评断,当你觉得生活中的苦难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望向周围的人们觉得他们事事顺利,或许只是这一刻,你会这么想。好运厄运从来没有泾渭分明过,而所谓的好运厄运,只是为人生的下一阶段做了一个铺垫而已。有缘分的人终将遇见,属于你的不管兜兜转转多少回终将回到你身边,在这个只有一个缺口的人生迷宫,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实属无法预料而又不可避免的事,我们无法站在上帝视角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为是对是错是好事坏,更无力改变未来与过去,能做的只有把握现在,以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ps:薇薇安和德国仔究竟是相似还是互补呢,这个问题可真令人困扰,如果德国仔没有牺牲,我也并不认为他们会恩爱到老,薇薇安自己都承认,如果和卢克在一起那么现在商店的一半或许都做不到,但他们都是孤儿三观更相似,但是吉姆让人安心能力与薇薇安更互补。如果两人同时在的话,我更支持吉薇吧,真纠结..........

过去,就发生在不久之前

很庆幸我读到了这本小说,她让我知道了那段惨痛的过去。没有人愿意成为孤儿,可她却真实的发生了。 薇薇安是一位坚强的女人,但也是幸运的女人,每每读到她的过去我都忍不住落泪。 虽然故事发生在中国的清末民初抗战时期,但我却感觉到她就是不久之前的事情。 真棒的一本书!

列车

看《孤儿列车》就像远观列车的启动-中转-终点,她们只是列车车箱的一员或二员或更多,她们也只是万千孤儿中的一员并在中转站下车去经历所谓的人生,更贴切的说是流浪,世界何其大,有些人却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更不要说心灵的流浪与缺失。人生就像一趟列车,有些人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那一站下车,有些人永远不知道何去何从,有些人永远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和尊重生命,有些人未曾辗转就到终点。眼看她们上车、下车、上车、下车,即使最终结果都是一样,还是会期待生命所给予的一切。

离别多悲苦,重逢笑面对

如果没有克兰,也许1854年至1929年的“孤儿列车”历史事件将永远停留在受害人的心底,随着他们的离世而飘然远去。这段长达75年的美国历史,以20万余名孤儿命运悲欢为代价,看似纯善之举,实为道德沦陷:这些来自爱尔兰、波兰、意大利等国的移民孩童,因为种种原因失去父母的庇护,他们坐上从美国东部出发的列车,前往中西部新开发的土地,等待新家庭的收养。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美其名曰寻找心地善良的养父母,但挑选过程中的比较、点评,更像是市场上的奴隶挑选或牲畜买卖。孩子们不仅要克服对未知旅途的恐惧,还须忍受尊严的践踏。婴儿和大男孩是收养首选,婴儿对亲生父母没有印象,能更好地融入新家庭,斩断过去;大男孩由于身强力壮,可以参加体力劳动,成为家庭的劳动主力;而那些大女孩往往无人问津。无人收养的孤儿则要跟随火车一路向西,到下一站或下下一站碰碰运气。这些被收养的孤儿需要与过去一刀两断,重新开始。可是,即便他们迫切渴望再出发,依旧可能遭遇愈加不幸的人生。暴力虐待、强奸、为婢为奴时有发生,风雨飘摇的人生不一定最终都会见到彩虹。人人都道否极泰来,但总有人穷尽一生,仍然逃不过早已设定好的宿命安排。若福祸相随的人生路,每段旅程都以悲剧做结尾,又有几人能够自始至终保持微笑,从容面对命运给予的一切悲欢?剧中人物薇薇安长达九十年的人生路上,一直忍受着折磨、挫败与失去,当临近生命的终点,回首纷纷扰扰的往昔,她才终于找出生命应有的答案……在当当上纠结很久,一直犹豫要不要买这本小说,最后还是为了凑单免邮才入了它。但看到扉页那一刻,超级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书。我喜欢作者站在历史大环境中对命运和信念的思考与讨论,聚散离合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这本书赋予读者的最大力量就是如何用爱与希望坦然面对难以避免的人生道别。我特别喜欢印在封底的那句话: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还要赞一下本书翻译胡绯,虽然没看过英文原版,但是中文版本翻译得极美,某场雪景描写竟给我身临其境之感。译者及其有心,书中列举的其他英文作品节选,译本均出自大师之手,看到查良铮的名字尤为亲切。推荐指数:四星半。

薇薇安比莫莉更深刻

封面纯纯的妹子,红头发小雀斑,形象与薇薇安乘坐孤儿列车时一致,但却并没有书中刻画的气质坚韧。刚开篇会觉得莫莉是主人公,但看过后才体会到她不过是个有着孤儿身份的道具。除了养成了整理好表格的习惯,言语做风并不能保护自己独立的生活在世上。不懂得对养父母顺服,不能忍气吞声,在被驱逐后貌似毅然决然地离开,却经不起一点风吹雨大,毫无保留地对着别人哭诉。她周围的人,社工洛丽、养父母拉夫尔夫妇、男朋友杰克虽然也都占着相当的篇幅,却都是平面化的人物,一个个显得大而无脑。莫莉叛逆的形象,除了鼻环耳环挑染偶尔跟养母斗斗嘴等,也并没有树立起来。后文细节中显现出的形象跟前文定位的谨慎少言保护自己等很难连接起来。薇薇安的经历和形象则在从列车上到各个领养家庭的艰难生活中,体现出来,当她到尼尔森家时,着实为她开心,又与“德国仔”终成眷属,感慨好姑娘总算熬出头。其中,在墨菲夫人的旅店里,薇薇安对自己接触了好的环境怕很难再回到过去的心理描写很棒;婚后送出宝宝的想法也很符合人物性格。但很快学会了电脑见到了女儿的结局,虽符合读者观众大团员结局的预期,却显得仓促。觉得这里没有处理好薇薇安沉溺在遗忘不提起,和重新回忆往事,又开始接纳现实三个阶段的心理转变。忽然想起,书的结构有些像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朱莉和茱莉亚》看完这本书,特别想去借来《简爱》《雾都孤儿》看看呢~哈哈哈


 孤儿列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