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达或爱欲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32150144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页数:574页

作者简介

一场永不魇足的青春热恋
一座用语言构建的时空迷宫
囊括以往作品的一切主题
《洛丽塔》之父纳博科夫最富诗意的巅峰之作
中译本首度出版
一字未删 完整呈现大师原作风貌
《爱达或爱欲》为纳博科夫的巅峰之作,创作于纳博科夫晚年,是他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长、他自己最为钟爱的小说。甫出版便登上美国当年的畅销书榜,产生了与《洛丽塔》比肩的轰动效应,书中的语言、结构、人物、道德内容曾引发广泛争议。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反地界”的星球。1884年夏天,14岁少年凡•维恩来到阿尔迪斯庄园姨妈家做客,初遇两个表妹——12岁的爱达与8岁的卢塞特。宛如脉络一致的两片树叶,凡与漂亮早熟的爱达相似得可怕:有同样显赫的家世与过人的聪慧,有同样与生俱来的骄傲与永不衰竭的激情。两人仿佛遇上自身的另一个变体,几乎形影不离地相伴度过了整个暑期,沉溺于纯洁而狂热的欢爱,由此展开笼罩于家族扑朔迷离的历史背景之下绵延一生的不伦之恋,还意外地将卢塞特卷入他们炽热而狷狂的运命轮下……
小说流溢出五光十色的神秘气息,集狂热的激情与狡黠的转折组合于一体,以轻快灵动的文字,狂野而错杂的情节与文风,详尽却不时作着恶作剧般扭曲的描述,展现出纳博科夫在处理单个场景上出神入化的天赋,又从整体上散发着童话般的魅力。

书籍目录

第一部/1
第二部/299
第三部/411
第四部/487
第五部/515
作者注/535
跋布赖恩·博伊德/123
译后记 韦清琦/569

内容概要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俄裔美国作家,20世纪杰出的文体家、批评家、翻译家、诗人、教授和鳞翅目昆虫学家,1899年4月23日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他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先后居住在柏林和巴黎,开始了文学创作。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他在1955年所写的《洛丽塔》获得极大荣誉。此书的成功让他得以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其后他出版的英文小说《普宁》、《微暗的火》、《阿达》展现了纳博科夫对于咬文嚼字以及细节描写的钟爱。纳博科夫的声誉在晚年达到顶峰,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病逝。
关于译者
韦清琦
1972生,江苏南京人。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年获得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赴美国内华达大学访学,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英语系教授。学术兴趣包括英美文学批评、生态文化研究、翻译实践,著有《绿袖子,舞起来: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已出版的译著有《羚羊与秧鸡》、《末世之家》、《人性的因素》等六部。


 爱达或爱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我给小说打分是3.5分;给书打的是3分,综合起来我还是给3星。先谈“书”本身,我的意思是,我很敬佩译者为了对应作者种种咬文嚼字而在译文上作出的诸般努力,然而,且不说这一版众多遗漏、出错的标点符号和注释(甚至是正文)中的错字——例如,将“之意”打成了“之一”;可笑地使用了古“徳”字;将法语“小姐”(Mademoiselle)的简写“Mlle”打成“Mile”;紫罗兰“Violet”打成“Viloet”;将“褫夺”打成“褥夺”(或是我孤陋寡闻,确有“褥夺”一词);以及,参见p.387注1:“埃斯梅拉达,或指雨果《悲惨世界》中美丽的吉普赛女郎”——《悲惨世界》!埃斯梅拉达?我的天啊。还有,第二部第七章结尾处(p.375)的“Four Arrows of Love”被译为“四箭之爱”,而任何一个稍微有些英语基础的人都可以判断出“爱之四箭”应为更准确的译文;有趣的是,作者自己在第一部还调侃过“床的天”的翻译错误(以上提及的大部分可能是印刷厂的错误,但吉普赛女郎的错误简直不能容忍)。接下来是“小说”的部分:《爱达或爱欲》,“纳博科夫晚年巅峰之作”。对我来说,很显然,随着纳博科夫年龄的增加,其行文风格也愈发繁复,这一点可以在各种括号、引号以及破折号中窥见。纳博科夫对长句子的把握,各种题外的补充的嵌入,对丝丝入扣的细节的追求,在《洛丽塔》中已可见一斑,但是那本小说我读得还算轻松流畅;然而这本《爱达》,我常常看了十几页仍然不能有个清晰概括的印象这十几页里到底讲了些什么(或许是才疏学浅),而这非常令人厌烦和疑惑,多次我曾满肚子气把书放下,等着心平气和时再将它拿起(我已经习惯了看一个句子先找到宾语,在脑海里将句子简化后再去接受它被赋予的各种形容词;而《洛丽塔》已经被某些媒体评论为老年人的阅读灾难)。简单地说,在这本事实上对话也相当多的小说里,经常出现一些看起来与谈话内容无关的穿插性的言语,而它们造成了我的阅读障碍;这一点不可避免地大幅度削减了我对《爱达》的喜爱。第四部——大部分是关于“时间”及“空间”的论述,我原谅自己跳过了它们,这些形而上的部分。另外,纳博科夫对于弗洛伊德的抨击史无前例地几乎随处可见(有点夸张),以及至少三次地影射了博尔赫斯(无法理解)——这几天我也在看博尔赫斯全集,在各种长句的间隙中品味失明的图书馆长、年长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人的句子精简的短篇小说也是极为惬意的享受。谈回《爱达》,虽然阅读的难度加大了,但是其中各色经典场景的无比细腻、迷乱、纷杂的叙述仍然令我感到惊喜,如谷仓燃烧之夜、阿尔迪斯庄园的种种、第三部第三章在餐馆再会卢塞特、卢塞特跳海,等等等等。我很高兴,仍然能在纳博科夫的形容词的迷宫里面体会到另一个时代的阳光闪耀的愉悦。总的来说,我还是最喜欢小说的第一部,阿尔迪斯兄妹的美妙的少年时光。不过,很感伤地,在时不时被迫的阅读停顿中,我还是会禁不住回想起重读《洛丽塔》时所感受到的“夏日雾霭散去后就是一派明媚”的美好;以及《玛丽》中所描绘的俄国与初恋——其中有一些非常怀旧的、极度忧伤的画面,在我心里永远是纳博科夫笔下最纯粹、最动人(至少是最打动我)的文字。
  •     纳博科夫对书评很不以为然,他嘲笑说,“书评人的目的是就一本书说点什么,评论只能让读者,包括书的作者,对评论者的智力水平有所了解。”虽然人们不可能完全理解纳博科夫作品的深意(布赖恩•博伊德花了一辈子还没厘清头绪),可是如果看见老纳最钟爱的小说《阿达》换了一个色眯眯的书名进入中文读者的视野,来自另一个星球的阿达一不小心就会流落在边远小城镇,混迹于一堆封面花里胡哨的地摊货色中,写书评的人也还是按捺不住想要说点什么。就情节而言,《阿达》也同普通爱情小说差不多,最后甚至还落入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俗套。不同寻常之处是男女主角在14/12岁时就全身心相爱,当下迎合大众趣味和道德准则的小说绝不至于有这样的起点。凡与阿达两人名为表兄妹实为亲兄妹,这种身份源于两段珠胎暗结、偷梁换柱的往事:凡的父亲德蒙•维恩爱玛丽娜,却娶了玛丽娜的孪生妹妹阿卡,阿达的母亲玛丽娜则嫁了德蒙的堂兄丹•维恩。凡去阿尔迪斯庄园度假,与“表妹”阿达初次相遇,一步步坠入情网,等到因偶然机会发现彼此是亲兄妹时,已经为时太晚,从此走上了长达86年崎岖多变的热恋之路。期间两人虽然谈不上移情别恋,但也少不了频频与别人发生瓜葛,阿达甚至另有婚嫁。等到知情人与相关者都已离世,凡与阿达重逢,两人均已50岁左右,最后偕老至近100岁。阿达的妹妹卢塞特从小偷窥两人的恋情,对凡痴迷至无法自拔,最后自杀,这是小说中最有吸引力也最令人伤感的情节之一。在我们这个循规蹈矩的“地界”上,纳博科夫笔下40多岁的亨伯特热恋12岁的洛丽塔固然情理难容,但是在外星球“反地界”上伊甸园一般的阿尔迪斯庄园里,14岁的凡与12岁的阿达相恋,正如14岁的亨伯特爱上13岁的安娜贝尔•李,有什么不可以呢?宝黛一见钟情恐怕还不到这个年龄;豆蔻梢头二月初虽然是另一种情事,但文学家笔墨间传达的情景却是古已有之。然而,纳博科夫为何要写兄妹之爱不伦之恋呢?这显然是为了设置“合理”的情节框架,便于展开故事。他要叙述一场才貌相当的男女之间完美无瑕的爱情,而这场爱情假如没有节外生枝,岂不是没有故事好说?要使两个情感丰富、智商极高、不受世俗观念约束的人能在一生中体验不同生活,且在情感上始终不渝,那就必须安排合理的托辞,将肉体的背叛归于外界条件的限制,而非角色本人的过失。纳博科夫从来就不扮演正人君子,他只探究人性与人世的摩擦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故事。《阿达》探讨灵与肉纠缠不清的关系,“凡爱恋着阿达,那种极乐之感就像凶险的山口之上那雾蒙蒙的巅峰,是他与阿达的艰险关系所能达到的真正顶点”,但是这种能将全部生命席卷而去的爱情熊熊燃烧,假如没有意外阻隔,如何能够长久?阿达从小就参透了人生,认为“生活之塔由幸福、痛苦和生活常规构成”;纳博科夫也深知爱的激情若想久长时,又岂能朝朝暮暮?爱上一个处于豆蔻年华的漂亮女郎,这是纳博科夫几乎所有爱情故事中永恒的主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爱的对象与过程也会逐渐变成“野草流放花儿的替代”。16岁生日那年,阿达告诉凡,她“只有一个情郎,一匹野兽,一种悲哀,一种喜悦”;等到两人终于能够终日厮守相伴时,就只剩下一个老情郎和一种喜悦。诗人史蒂文斯说,“年轻时一切关乎肉体,老去时一切关乎心灵。”德蒙也曾经深爱年轻时的玛丽娜,玛丽娜46岁那年,他们一家四口在餐桌旁重聚,玛丽娜在德蒙眼里却再也没有吸引力:“奇怪的是,当重逢久别的密友或一位从儿时起就非常喜欢的胖姨妈时,那种友谊中牢不可破的温暖人情便可以立即重新找回,而与老情人重聚却绝没有这样的情形——爱情的人性部分似乎与非人性冲动的糟粕被同时一举扫除了”。这一幕让人不禁要将凡与阿达放在同样的位置上来对比一番。凡与阿达两人50岁时久别重逢,场景同样在餐桌上展开,两人之间的尴尬陌生令人倍感惆怅和伤感,时间的肌理上已经有了太多的皱纹。“在巅峰的辉煌之后,是艰难的下行”,凡不能确信此后两人相伴真能如鱼得水,但他也深知自己没有阿达,就一天也活不下去。阿达不同于玛丽娜之处在于她那“高达200多的智商”足以与凡匹敌,这正好契合关乎心灵的年龄。但是,纳博科夫能够把肉体的吸引写得高潮迭起,凡与阿达年轻时的牵肠挂肚爱恨情仇可以连绵延续数百页,最后却只剩寥寥几笔。从《法国中尉的女人》之后,善于恋爱的女子于自觉不自觉之间采取的欲擒故纵的技巧就进入了小说家的视野,成为爱情小说的一个内容。阿达小小年纪已经将此技艺把握得很好,长大后更是炉火纯青。她与凡第一次决裂后写给凡的那几封信既充满真情,又展示了高超的恋爱手腕,使凡爱恨交加,欲罢不能。阿达以她“犀利敏捷刁钻古怪的思想”吸引凡,而其他人往往无法应付,这一点早在阿尔迪斯庄园就已经让人领教过了。关于女孩进入青春期后每月必发生的事情,家庭教师想提醒阿达,阿达的话却让她目瞪口呆:“这都是误导欺骗,修女们的一派胡言;如今那些事情根本不会发生在正常女孩身上,她当然也不例外。”愚蠢的家庭女教师(她是莫泊桑在反地界的翻版)“在脑子里回忆了自己的经验,有好长一会儿都大惑不解,是不是在自己醉心艺术的时候,科学的进步业已改变了自然的那回事情。”这一段真能让人暗笑不已。《阿达》是纳博科夫最钟爱的小说,也可以说是他一生情感生活和文学想象生涯的最后总结。博伊德说,“纳博科夫一直寻找一种方式,表达他对人类生活在时间中展开的感受”,或许我们可以说《阿达》表达了纳博科夫对他本人的生活和文学想象在时间中展开的感受?“当凡在20世纪中叶开始重建自己最深的记忆时,他很快就意识到,他真正要紧的那些幼年的细节,在日后少年和青年的不同阶段重现,兀然间复苏的部分记忆与随之而生机勃勃的整体记忆并置时,能得到最好的整理。”纳博科夫追忆逝水年华,爱恋记忆全都纠缠在时间肌理的千万皱褶之间,他想象初恋假如能够继续下去,会是什么结局,既然没有继续下去,那么,它可以变换不同身份,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人身上,从16岁时的塔马拉,至20岁时毁约的未婚妻斯维特兰娜•西沃特,至三十多岁时相遇的伊丽娜•瓜达尼尼,最后归结于他与妻子薇拉长达40多年的婚姻生活(到了52岁时,凡记忆中黑发女孩的形象终于换成了一头古铜色短发的中年女子,这恰好映照薇拉的形象。厄普代克如此解读,纳博科夫予以否认)。时光流逝,星河倒转,爱是永恒的。回首往事,纳博科夫发现爱的感受都是一样的,虽然时间、场景和对象不同,而不爱的感觉却各有各的不同,正如凡不爱科朵拉,不爱卢塞特,当然更不爱那些妓女。小说中的“艳屋”妓女与其说是小说家笔下虚构的情节,不如说是存在于包括凡在内的所有人的性幻想中,无论是“出身高贵的绅士、德高望重的地方官,还是温文尔雅的学者”,都不例外。《阿达》这样的旷世杰作与平庸消遣小说的区别在于铺陈故事海阔天空的方式、词汇的精心挑选和搭配、针对各种人事的含沙射影、嘲讽和玩笑,还有对一幕幕场景下人物交往和对话以及内心活动极其生动的描写,这些场景散落在凡的足迹所到之处,吸引人们的目光和注意力追随他恋恋不舍。小说中不乏莫名其妙的措辞和段落,那是老纳特地留给攻读文学博士学位者研究的材料,也可以留给博伊德的“阿达在线”去琢磨。老纳在书中布下了无数迷阵,或许步步设防,隐藏深意,但也许他读书至某种境界已完全融会贯通,随手拈来,普通读者不必过于较真。书中有着不少荒诞不经的描述,地球既是冥府,是人们死后灵魂的去处,也是梦境与想象之所在,甚至是精神病患者的情感依托;在反地界上,电能遭到禁止,电话由水提供能量,打电话可以使水管过于激动,甚至导致锅炉罢工;书后还附有一本正经的注释,老纳预见研究者会无限延长地照此办理,因而提供蛛丝马迹,同时混淆视线。《阿达》虽然是像乔伊斯那样高难度的小说,却极有可看性,有着19世纪俄国小说里才有的浪漫情调,即使我们不愿随着纳博科夫的文字魔杖捕风捉影,也能得到很好的文学享受。在我们这个文学作品中已经不再有爱的时代,纳博科夫用了一生来谱写出一曲浪漫爱情的绝唱,当然也可以让我们欣赏一辈子。纳博科夫在写作此书最后一部分时,电影界人士就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令人困惑的是,小说发表至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却仍未有电影问世。尽管《阿达》语言复杂巧妙,很多微妙之处无法以画面传达,但如果《尤利西斯》都可以拍成电影,《阿达》中的很多场景应该更适合银幕。多才多艺的阿达在童年时代最具诱惑力的形象是坐在阳光充足的房间里,用彩笔描绘奇花异草,凡在她身后情不可耐,难以自禁;还有谷仓燃烧那一晚的两情缱倦;凡因嫉妒而怒不可遏寻衅生事找人决斗,表现得十足可笑;而曾经身材曼妙黑色长发及腰的阿达变成满头古铜色短发、体态丰满的中年妇女,自然也会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小说中最重要的场景之一发生在托鲍克夫号邮轮上。凡漫不经心地与追随他至邮轮上的卢塞特调情(连他自己也有些困惑了),使卢塞特的期待达到高峰,最后却又给以冷酷的拒绝(以一个她最怕听见、实际并不存在的借口),这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挚爱而得不到回报的故事里最悲伤的一幕。可怜的卢赛特,用尽她“最后、最后、最后的教养”来应付她根本不在乎的世人,却始终无法得到她追逐了一辈子的幻影。纳博科夫叙述凡的失恋痛苦时显得轻描淡写,有时甚至暗带嘲讽,在描写卢塞特时却令人身临其境,使读者的情感随着卢塞特的期盼被一步步拔至高潮又跌入深渊。《阿达》长达500多页,哪怕信手翻阅也要费去不少眼神和精力,翻译谈何容易?我们手中的中文版本虽然难免疏漏,但翻译得相当流畅,纳博科夫绮丽的文字译成富有画面感的中文,真是玲琅满目。译者文笔优美,有不少出彩之处,例如这样的段落就令人印象深刻:“当他的动静过大时,她便发出嘘声,并将嘘声吐入他的嘴里,此时她的四肢缠绕着他,仿佛她在我们所有的梦境里已经做爱多年了——然而急躁而年轻的激情经不起头几回盲目的推挤,在那幽兰的唇缘附近喷薄而出。一只蓝鸫发出警示性的鸣啭,晨光开始在冷峻的黎明中悄然潜回,萤火虫的信号灯围绕着水库,马车灯的点点微光变得如星辰一般明亮……我们这两个一丝不挂的孩子,抓着围毯和睡衣,轻轻拍一下沙发表示分别,各自秉烛回到了一无所知的卧房”。但是,有一点我不能苟同的是,译者认为将书名译成《爱达与爱欲》照顾到了原文Ada, or Ardor这两个词的头韵,“总算对老纳和读者有个交待”,事实上恰恰在这一点上无法交待。中文固然很难兼顾头韵,却最能令人望文生义。虽然有福楼拜和奥斯汀的“爱玛”在先,女性译名中并非不能有“爱”字,但“爱达”与“爱欲”摆在一起,则实在是触目惊心,这不可能是纳博科夫的本意。何况今天,点缀在不少网站的污言秽语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想象力,不明就里的旁观者见到此书名那一瞬间难免浮想联翩。我不能肯定别人反应如何,但至少我在地铁上阅读此书,总是将封面遮住,唯恐让人看见我在上班的路上还迫不及待地全神贯注于一本火辣辣的情色小说。本文刊登于《上海书评》:冯洁音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3/12/22/1096599.shtml
  •     文/严杰夫纳博科夫的作品从来都不缺少争议,他的成名作《洛丽塔》,被评论为“一部令人憎恶的小说”。然而,纳博科夫毅然将这种“争议”贯穿了下去,并在他70岁时发表的《爱达或爱欲》中达到顶峰。“爱之者如蜜糖,恨之者如砒霜”,《爱达或爱欲》毫不意外地获得了分化巨大的评论。抨击者对其情节中充斥的乱伦,晦涩的语言以及满纸的隐喻处处指摘。而赞扬者,如阿尔弗雷德·阿佩尔则称赞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并认为纳博科夫借此可以与当代文学的三大巨擘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并驾齐名。《爱达或爱欲》是个有关乱伦的故事,纳博科夫通过主人公凡·维恩的回忆展现了“一部家族纪事”。他虚构了一个为“反地界”的星球,14岁的凡·维恩,在一个夏天来到阿尔迪斯庄园—姨妈玛丽娜的家做客,认识了两位表妹—12岁的爱达和8岁的卢塞特。由于拥有类似的自命不凡,以及同样对于文艺的爱好,凡与爱达互相吸引,并在家中初尝禁果。凡与爱达之间那种无视旁人的爱情,不仅让双方一生都沉浸在“爱情毒药”中无法自拔,甚至连带卷入了妹妹卢塞特,并造成了她最后自杀的结局。另一方面,我们或许还要看到,在这个故事中,凡与爱达间的这段虐恋,似乎并不是“无来由”的诅咒,毋宁说这是一段植根于家族基因中的原生的“罪孽”。这种“原罪”事实上在故事的一开头就昭然若揭了:“玛丽娜与德蒙·维恩的私情始于他、她以及丹尼尔·维恩(玛丽娜的丈夫)的生日”。这样来看,凡与爱达的“孽缘”可以溯源至他们的父辈,不止于此的是,这段隐伏在文首而容易让人忽略的情节,还透露另一个重要的细节,凡与爱达原来是亲兄妹。玛丽娜与德蒙之间的“私情”同样是不顾旁人的,我们不能说这段恣意的感情没有伤害到旁人。刘小枫在评价《洛丽塔》时说,“痴迷于爱恋中的自由个体如何最终顿悟迷恋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当欲望迷住了眼睛,最容易导致对他者的漠然,从而丧失了善良与温柔。”那么,这部“家族纪事”或许可以看作是凡与爱达对于“迷恋而产生的伤害的顿悟”。作为纳博科夫最钟爱的一部作品,《爱达或爱欲》在文学表达上精益求精。无论是用细腻的描写构建出的那座如伊甸园般梦幻的阿尔迪斯庄园,还是穿插在英、俄、法三种语言间的人物对白,以及时不时冒现出来的对大师们经典名著的戏仿,都构成了这部奇谲作品的有机部分。纳博科夫就靠着这些构筑起一座精美的容器,为我们装下了一个充满了爱、欲望和悲痛的爱情故事。或许,我们曾对“凡与爱达们”有过羡慕,也会夹杂着一丝厌恶,但最终还是会理解并同情这对扑向爱欲之火的“蝴蝶”。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现代小说开到荼蘼之作。文字的各种狂欢及YY。
  •     还不如卢仁的防守写得好,的的确确是过誉之作。
  •     厄普代克抱怨《爱达》缺乏我们所熟悉的常人经验,想来少年时就能凭超出同龄人的聪颖心智尽情品尝最为纯粹炽烈的情爱、科学之美,然后又在泥沙俱下的尘世生活中一次次地失去并找回它,这种骄傲又痛苦的人生履历的确不是凡人能够拥有的;但如果在调动所有想象力,倾尽所有同理心的情况下仍不能明白,不能欣赏这种人生境界的存在,那也真是太遗憾了啊
  •     真的很好就是…不管怎样翻译,终究是没那份味道
  •     真的无法言喻这种放荡又情欲的作品
  •     这个版的翻译,实在是太了,我从没遇见过这么烂的翻译。
  •     极度繁复,带给人难以言喻的晕眩感,仿佛进入宫殿。所谓智性与情感同时掷向高空。此生不必读别的长篇了。
  •     看了一下午纳博科夫,感觉被摁进一个平行宇宙,完全陌生,彻底难过
  •     五光十色
  •     难度太大,我只翻完。
  •     田园浪漫派的爱欲散落在阿尔迪斯庄园,撕碎在远洋轮渡的深海里,一切的一切不过是时空的感知,纷乱复杂的文字中隐藏的是可感知的现在、是累积汲取的过去。而未来从不是时间。这绝对是本让人痛苦的书,关于时间从来不是你我能明白的------简言之,读不懂。
  •     没怎么看懂啊……
  •      卖弄什么缺什么。 纳博科夫钟情于卖弄学识、词藻、表达方式、结构,他终算不上“伟大”的作家。 另:故事太重口了。重口不是指兄妹的不伦恋,而是这“最纯洁的爱情”,却惨烈的,一次次的伤害他人,满眼鲜血和伤口。 重口又残忍。
  •     一部混乱的家族纪事。
  •     对纳博科夫这种作家怎么翻译都显得不够好然而我又看不懂原著……):
  •     一本读了两年的书,上周在毛概课终于看完了,时间,幸福,人生,痛苦,站在亲情与爱情中间的缝隙又可以看到什么呢。
  •     第二遍,减了一颗星。对英文、俄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各种文字的无情玩弄和戏谑,其实妨害故事的叙述和感情的完整表述。曾经我以为繁复的文字游戏、三遍以上揶揄弗洛伊德是艺术之美,只是过分的炫技和大段的论述实在有损我对阿尔迪斯庄园爱欲的唯美想象。虽则塞进去的东西太满,然而单独抽出一些片段看着还是上乘的艺术之作,饱满而鲜活。
  •     你必须得承认——这个翻译简直是要死人了!
  •     我很浅薄,只看了剧情,也只记得剧情
  •     看完了,无奈不懂。
  •     隐喻和发散恰到好处,美得目眩神迷,最爱的纳博科夫作品。
  •     读着这本书的状态,就像吃了迷幻药一样。
  •     16岁时看的,对书中老纳借凡之口描述的诸如时间空间这样深刻的命题看的似懂非懂,不过书中对凡与艾达之间干柴烈火般爱情的描写,倒是看的我春心荡漾,好不舒坦。
  •     28页
  •     对于纳博科夫这种作家的作品怎么翻译都显得苍白,可是我又不懂原著,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我的感觉,这本书有点过头,有点枯竭的感觉
  •     人物设定有点奇怪。
  •     并不是一边聊天一边就能读的小说。能感受到翻译的艰难 但是这也不是错字那么多的理由吧- - 我尚且不是每个字都读的那种人。强行把作者注排到最后也是嫌读着还不够费劲 还是说一边读一边呼啦啦翻书让人凉快一下。
  •     何等瑰丽的人与生活。
  •     建筑于时间之轴上的是一座名词的迷宫,纳博科夫是在引导你去关注那些流逝的名词,而不是一场乱伦。当然,纳博科夫式的故事永远有一场非主流的爱情,比如这一次同父异母的兄妹恋,有悖伦常的恋情进展成为阅读的触发开发,自此以后,纳博科夫畅所欲言。第一人称自传体也是他的擅长。而在他的序列中名词具有某种贵族性。毋宁说,这是他的集大成之作。
  •     无上的杰作,伟大的作品。
  •     纳博科夫是天才。读到卢塞特的时候,真是唏嘘不已。
  •     2014-03-12 一种特殊的稳固、自恃的笔调,非常淫荡华丽…凡、爱达和卢赛特的关系,不能不令人联想起匂坂郁纪、沙耶和瑶的官能三角。啊,说真的,这本书站在某个特殊的时空里与沙耶之歌遥相呼应。伟大的力比多!
  •     多声部叙事的情欲,扭曲的如漩涡的爱欲,官能从毛孔中呼啸而出,火焰倒映下的别墅中,命运缠绕荆棘。或许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     凡与爱达间浪漫的不伦之恋,却折射了卢塞特的悲惨命运。此书阅读过程极其痛苦,却仍手不释卷,恨不得把纳博科夫的每一个文字细细品读。译本尚且如此之艰难,不通读五遍以上,恐怕难以理解纳博科夫所设置的明线暗线。看似是本小说,却是多种文体的集合体。专业就是专业,难以企及的高度。
  •     不会再有更浪漫的童话了
  •     不能违心打太高因为看不懂但也不会太低 对世界观感兴趣
  •     旁征博引,无数暗喻,读得很是吃力
  •     一篇宏达壮美的文字帝国,环境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但故事嘛,一般啦。
  •     烈酒。被突破的形式是为装进更多内容。
  •     博纳科夫大师思想变态,技艺超凡。
  •     无与伦比的耀眼光芒,有些人注定是天才。
  •     刚好同学送了本 就看了 其实我想问syr这个是不是ada的由来。。。
  •     华丽而冗长
  •     eros,rose,sore。文字游戏的趣味性远大于故事情节的有趣程度,作者玩得太high
  •     描写细节的功力与普鲁斯特相当
  •     老纳又玩梗玩得飞起。印象最深的是凡和爱达在床上调戏卢塞特,以及吃了安眠药的卢塞特在海中沉浮,再及JQ被老爸发现,差点德国骨科的情景。最震撼的描写是凡的母亲精神分裂症发作的那段。最好玩的是对莫泊桑《项链》的吐槽。
  •     好久没读这么长的小说了~卢赛特一生短暂且不幸,凡与爱达让人想起法国的一对文艺情侣
  •     我读了四十多页感觉好混乱,还是没进入书本,有点超出常人,难为翻译了多国语言,多种意象……接下来是要跪着看完?
  •     太过瘾了。
  •     一口气读完真是酣畅淋漓。读纳博科夫总会被他天才的语言能力、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应接不暇的文字游戏、渊博的多学科背景、一丝不苟的恶作剧式调侃震撼到词穷。没错,《爱达》足以与它所引用的多本巨著比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