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变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
ISBN:9787506319515
作者:孟晖
页数:538页

作者简介

《盂兰变》以武则天即位后的数年为背景,写出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宫闱故事。武则天不是小说的主角,但女皇无所不在的权威阴影,成为启动叙事的契机。作者的兴趣是想象那样一个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的、政治的,以及情欲的关系。外戚世族。王子公主、蕃将妖僧、佞幸男宠,还有无数的彩女侍从,勾心斗角,交织成极复杂的网络。这网络又以圣神女帝为辐辏点。天威难测,谁能预卜自己明日的命运?皇恩浩荡的排场下掩不住一波波的死亡斗争;骄奢淫逸之后,是无边荒凉的生命叹息。

内容概要

孟晖,编辑、女作家。1968年4月30日出生于北京,达斡尔族。198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本科,1990年肄业。1990-1993年10月在法国巴黎留学。1994-1998年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工作。1998年至今在北京三联书店编辑部工作。出版有长篇小说《盂兰变》、随笔集《维纳斯的黎明》、《畔金莲的发型》及《中原女子服饰使稿》,译作《西方古董欣赏》等。


 盂兰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这本书最初是在《长安幻夜》某一篇结尾提到的参考书目中看到,现在回头一看,《长安幻夜》中的确有很多这里面的影子,不过《盂兰变》更加黑暗,后半部的基调急转直下,结局让人压抑叹息。看书名就知道,《盂兰变》讲的是武则天即位不久的宫变,也就多少预料到了结局。武则天不是本书主角,但是作为位高权重者,每次出场都极为有份量,每一句话,都让周围的人细细思忖,每一个表情,都影响着气氛,仅仅在最后一部分,才时而流露出真感情,尤为让我震撼的一段是宜王与她对峙时——“可惜,可惜朕不曾早生二十年!若是文皇帝(李世民)得遇朕做夫妻,朕定会生出个像样些的儿子,而不是你阿翁(李宏)那孱头!也就不会连带出你们这一群不知从哪里钻出来的恶鬼!”她气娘家人不成器,气自己亲孙子们一个个想要谋反,她对亲骨肉痛下杀手,而在内心深处,她是否也曾渴望得到他们的敬重和爱戴?所以时不时地,她会拉住宜王的手,或在吵架后与他抱头痛哭,而在其他的大多数时候,又不得不幽禁他,恐吓他。这样成长起来的宜王已经扭曲了性格,也注定了他的命运。宜王作为孝敬皇帝(李治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宏,薨于太子位,追皇帝)与哀皇后之子,自幼在深宫长大,竟不知人生而有父母。笼罩在父母离奇死亡的迷雾之上,是武则天屹立不倒的身影。有人想拥立他,有人想陷害他,有人在监视他。处于这样敏感的地位的宜王一直无法挣脱命运的束缚,对武则天的爱,恨,惧在这本书里被描写的淋漓尽致,但是他毕竟对自己生父母没有感情,要恨也恨不起来,只恨自己不被疼爱,面对上面武则天的鄙弃,宜王的回答句句泣血——“阿婆(武则天)尽可传位给娘家人!把你的亲血肉看做前世的冤仇,去做他人刀下的横死鬼!千载之下,无人给阿婆祭祀上食,阿婆不免要相随着文皇帝、大帝,做了孤零无依的恶鬼行!”担惊受怕,不知何日为死期的宜王甚至给自己准备了一副棺材,躺在里面睡觉才觉得踏实,在这么多感情中纠缠的他,最终也不能成器,等待他的只能是悲剧罢了。然而被命运捉弄的不止宜王,他的两位好友崔翚与永宁,他们三个人友谊的破碎也让人唏嘘不已。崔翚是三人中的“正人君子”,生于高风亮节的名门,也在战场上拼洒热血,能文能武。武则天即位后,崔氏父辈一直称病回避,假若就一直这么回避下去,可能他也不会走上叛变这条路,他的转变就从武则天逼他休了自己妻子,另取武氏女儿开始,武则天看出他有才能,着意提拔他,笼络他家,没想到却适得其反,崔翚性情耿直,与原妻十分恩爱,从此就积怨在心,再加上受“正统”文化影响,他所代表的名门士族都认为国家应当由男人,李氏来治理才合乎规矩。一直被压制着的,想要干一番事业的男儿心就这样被激发到了另外一条路上。永宁是标准的“花花公子”,是突厥部落胡禄屋厥啜阿史那忠节作为人质放在洛阳的儿子,当时的突厥部落一部分甘为人臣,一部分又不服武则天,进军侵犯唐朝疆域,武则天既要清缴叛乱,又要保证已归顺的部落不因为担心性命不保而被逼反。永宁的转变,是从元庆私谒李隆悌一案中,兴昔王可汗阿史那元庆被杀开始,在酷刑和武则天威严之下,除了元庆,其余皆招供,武则天盛怒之下将李隆悌杖毙,宜王等皇孙也陪着受杖,元庆被腰斩。是否真要叛变未可知,但是在永宁看来,崔翚向武则天密奏让人生疑,元庆是蒙受冤屈的替死鬼,而他与父亲阿史那忠节的处境更是岌岌可危,仇恨在这个随性的少年心中种下了种子。(下文高浓度剧透注意回避)==============================彼时三人一同围猎,相互比试,又相互照应,是那么意气风发,谁又能想渐渐地,宜王不得不发癫发痴,装疯卖傻,崔翚变得阴沉孤傲,有苦难言,永宁则是东躲西藏,杀人犯法。明知友人踏上不归路,宜王却无法阻止。到末了,三人相互背弃,宜王割下崔翚头颅,永宁则被表忠心的父亲兄弟乱刀捅死,一场宫变竟成闹剧。宜王终究无法违逆武则天,辜负了拥立他的士族。唯一的慰藉,也许就是得以窥见母亲的容貌,原来除了告密的柳才人,当年太子与太子妃以及大小宫监,均被赐死并乱葬于九成宫。最后宜王也拔出了一把突厥刀了结了自己。==============================副线柳才人展示了唐朝“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生活细节,也侧面对比了当时贵族,宫女,平民的生活方式。细细描写奢靡生活的细节就会让人感到一丝空虚寂寥,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给人的感觉一样。大抵发展到了鼎盛,人少了追求,又闲得无聊,才会去细细讲究这些徒有其表的东西,总会让人想到花开到荼蘼后的败落。九成宫变之后,柳才人也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只得终日织锦,辛苦劳作聊以慰藉,聪慧灵巧的她悟出了“通经断纬”的缂丝织法,又有如神助般得到了韩长寿的图样,宜王制的圆金线与鸟语线,最后这件霓裳得以在盂兰盆节讲经上登场。盂兰盆节(中元节,上元节=元宵节)与清明节相似,不过带有很浓的佛教意味,唐朝对佛教的推崇在书里也一直有体现,盂兰盆节的来源就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在本书前段曾以大篇幅描述了僧人讲经说目连救母的情节,选择目连救母这个故事,选择盂兰盆节进行宫变,既是对书中缺失的母性,亲情的呼唤,又含着强制的忠孝之义的无奈。宜王自幼没有得到母爱,自身的处境又使他不愿诞下子嗣,武则天也不愿给她一丝疼爱(然而他却依然被忠孝所困无法叛变)。崔翚的家庭被拆散,永宁因为做质子,与自己的父亲兄弟也是没有感情,上至神圣皇帝,下至婢女桂娘,宫闱内的一个个家庭,竟没有一个由正常的感情维系着。书的后半截情节进展有些缓慢,很多地方不作正面描写或者写的十分隐晦,初读时总觉得有隐情但是一头雾水,不过这些纠缠的恩怨情仇,也确实让人难以辨明,这也是处于民族多元,文化多元的唐朝,身在夹缝中的人们的无奈吧。   PS:这本书虽然还原度很高,但是也是虚构的,本人也是历史小白,如有错误,请按架空处理~~~书中的序写的也很好→_→http://book.sohu.com/20061219/n247131891.shtml看完书没看懂情节的或者不想看书只想看情节的走这里→_→http://book.douban.com/review/6415107/
  •     我到觉得此书真正写出了大唐的气象。有关贞观、开元一代的文学作品,已经很多了,但写的好的不多。此书的优点在于气魄宏大,于细微处可见到当年盛唐的景象。贵族生活的奢靡,人性在权力中的挣扎,都是入骨透髓。当年看须兰的《武则天》,唐宫中的阴冷潮湿的感觉仿佛能从书本纸张间里透出水来。苏童的却如同一支鬼气森森尖长的指甲在捻弄你的耳垂。各有擅场。看电视剧《大明宫词》的时候,惊为天人,买来书看,语言杂驳不纯,人物形象单调乏味,不忍瘁读。看来为了最广泛的媒体传播,简单化通俗化是不可避免的。本书的好处在于没有将人性简单化的剪影,而是深挖到了内心,那种血肉的纠葛、利益的倾轧都是实实在在。爱是彻骨,恨同样凛然逼人。在那个中华民族还处在盛年的时候,一切都生机勃勃,健康的野性孕育了宁王、花奴等一干人等,就连阴谋都是华丽的,后世就猥琐起来了。另外,书中某些小典故移宋做唐,写“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地下有知,也该做会心一笑了。
  •     非常喜欢这本书,去年在当当上买了,不过不是我当年在书店初见的那个版本,有丝遗憾,记得读高二时,一次在逛新华书店,偶然看到就爱不释手,但那时不能买,等我可以买了再去时就下架了,也不能定,直到参加工作了,去年在当当一气儿买了孟晖三本书。《画堂香事》《花间词》,都十分喜欢。喜欢盂兰变里面对人性的描写,还有友情!政治层面的,太复杂,不是我能理解领悟的!记得那经典对白:“”就是你转生在波斯,我转生在高丽,我也一定能找到你!还有宜王、崔二、花奴的兄弟情,到最后的决裂!虽惨但很壮烈!喜欢。作者对柳才人的心理的描写,女性写作的优势。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走到哪里几乎都选择带着这本书,是我在学校的书店偶然买到的,爱不释手
  •     最初看的就是这本作家珍藏版的,那是在学校看的,后来买回来的是新版,好像有那么点改动,不过也没法对照,看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认识孟晖是从花间十六声开始,后来才关注她的其他书,原本对于这本盂兰变抱着的只是一种观望的态度,不过最终还是喜欢上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也沉浸在了孟晖的缓缓叙事中。
  •     太多可供回味之处,今年看过的最好的小说
  •     豆瓣上有网友说,这本书是“细节重于情节”的,对这一点很认同。很大程度上,我们已经不是为看故事而看这本书,为的是重回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风韵与气度。
  •     不好看,细节是可以,但是人物写的跟神经病一样,一上来就被宜王的喜怒无常和无来由的自残行为吓到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人设能不能稳重点啊。而且好啰嗦啊,看一半了都没啥情节,全是线头。在永安调的评论下看到说这本更好看,这……有点瞎吧
  •     细腻奢华,唐风气象
  •     写得过分罗嗦,情节拖沓,但唐代器物描写一应俱全,连制作工艺都非常详尽,若是写唐代剧本和小说的,可以多多从中搜取资源。
  •     流水账
  •     太过纤巧雕琢了,《红楼梦》痕迹太明显
  •     当作唐代风俗类读物看挺不错的。对于历史题材的小说或者网文,只想对写手作者们说,查查资料写出符合当时的器物风俗不是什么难事,可长点心吧!然而这书写得实在是对不起小说这个名称,且作者实在太恶心。恩。
  •     对服饰、用具等细节想象和描写还是不错。主题情节的构思布置就乏善可陈了。
  •     这就是作者用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串起了多年来攒下的yy资料的故事……
  •     让人想到《我的名字叫红》,主要是在细节的考据上。拍唐朝题材的影视剧,请孟晖做文化顾问是没有错的了
  •     好老了哟
  •     这里面的人都没有人物性格的吗,怎么一转头就翻脸好精分==而且为什么部分男女老幼尊卑贵贱全都有奸情的样子。。。
  •     华丽的有点看不进去了~
  •     太鸡巴烂了
  •     说实话我更喜欢孟晖的其他几部笔记集子。
  •     目连救母
  •     状物写景读来颇有趣味,只是情节编排极不好。
  •     看了1/3,不太喜欢这种文风,神神鬼鬼扯东扯西,不知道在说什么
  •     为毛我觉得作者写得很吃力的样子……读着像走走停停的老爷车。还是认为《花间十六声》类写作更适合她。所有人物都大惊来大惊去,可以淡定一点吗
  •     情节一般,氛围烘托得很好,服饰和名物非常严谨。
  •     岚吹牡丹蹄下落,香惹倦苔弦上歌,长安若青瓷,梦惊梦,清脆碎。
  •     对风物的描述远甚于情节的铺陈,不由让人慢慢陷入层层绫锦织就的金色大网,喘不过气来。武周时期奢靡绮丽渐臻极致,但帝国初期的勃勃生机与清朗豪情已经消退,盛世之下波谲云诡,腐朽暗生。
  •     要不是因为不喜欢巴洛克就直接五星了……
  •     传说中的掉书袋写法,根本不成小说。
  •     咬臂之交,为什么觉得男人的友情比女人可靠……真是爱死花奴了~
  •     今天的現代漢語複習大計都被這本書毀掉了嚶嚶嚶……
  •     惊艳
  •     这本书太喜欢了!读完之后一个晚上都在为这个故事心中郁结.整体恢弘细节工笔娟秀极了.起初的时候喜欢永宁,宜王妃和永宁私会之后我开始倒向宜王了.先缓缓,隔段时日一定要再翻一遍.可悲的少年情谊啊....
  •     lofter上盂兰变太太的推荐,可惜一时半会儿读不到巴黎1936了
  •     作者对于细节的刻画简直有感同身受的错觉。。。
  •     濃墨重彩的描寫細節,無關情節推進的描寫大概可刪去有近百頁?// 唏噓。
  •     作者精于名物研究,这份熟稔使得书中虽然流光溢彩如七宝楼台,但事出有据,不犯错误。背景设定很宏大,文字背后有一股隐隐的张力。情节是真的很乱,明线之下暗线交错,而且好多地方写着写着就莫名其妙消失了。
  •     这本书的主角是圣神皇帝身上的衣裳,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孟晖的行文也像织锦,细腻繁复,成品流光溢彩,即便只是简单流淌的云纹,也像能飘出兰亭旧俗的风雅与盛唐的豪奢。但是遗憾的是,可能孟晖太爱这种罗织的感觉了,也忽略了很多很重要的东西,完全是自己高兴的产物。但这不影响本篇的美感。就如同花二十五郎都到了那个地步,也不曾妨碍他讨好宜王妃。风流是刻在人血脉里的一种东西,我一直这样认为。
  •     我被这本书萌到了,或者说,吓到了。
  •     我们必须承认,才女学用来写小说是很有气场的……
  •     图书馆借到了, 周末赶着看完了还了. 故事节奏处理有点松散, 不过选材及故事切入点开始挺有趣的. 对我来说最有趣之处是知道了唐代的熏香习惯, 牡丹配檀香, 兰花配麝香, 荼靡配沉水, 木犀配龙脑.
  •     年少时读过,之后每逢盂兰前夕,总会想起这本书,挥之不去。
  •     确实好看。细节的丰富,对盛唐工艺的痴迷和再现,用人物的线索串得很妙。
  •     名物
  •     主线过于晦涩
  •     决定弃书。用力太过,词语堆砌,读来口涩。大概是受限于汉语的特点,很多没有认真思索过写作的文字,只是凭着一己感觉去写作的人,特别容易陷入大量使用比喻,堆砌形容词,文字拖泥带水的境地。
  •     好单薄。
  •     细节比情节好。气氛营造的有点刻意,叙事不纯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