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章节试读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8-4-1
ISBN:9787108011268
作者:(法)勒内.基拉尔
页数:332页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的笔记-第1页

要叫虚荣人对某物产生欲望,只要叫他相信某个有名气的第三者已经垂涎此物就行了。介体在这里是虚荣挑起的竞争者,也无妨说是虚荣自己找来的竞争者;然后,虚荣又希望竞争者失败。(7)
如果介体和主体各居中心的两个能量场的距离太大,彼此不接触,我们把中介成为外中介。如果两个场距离很小,因而或多或少彼此渗透,我们就把中介称为内中介。
衡量中介和欲望主体之间距离的当然不是物理空间。地理上的远近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是距离首先是精神概念……所以桑丘的中介是外中介。他和介体不会有任何争执。(9)
在斯丹达尔的小说里,摹仿之可笑就不是一望即知的了,因为在追随者的世界和模式之间,使堂吉诃德和包法利夫人授人以笑柄的差距没有了。(9-10)
追求客体,归根结蒂就是追求介体……模式的追随者既为模式所吸引,他就必然把模式设置的有形障碍看成某种意志存在的证据,对他而言这是一个邪恶的意志……主体认为模式一定自以为比他高明得多,不会收他到门下。于是,主体对模式就怀着五体投地的崇拜和无以复加的怨愤这样两种相反的感情,两相混合,令他痛苦。这种感情,我们称之为仇恨。
只有把欲望暗示给我们却又阻拦我们满足这个欲望的人,才是我们的真仇人。但是心怀仇恨的人,他首先恨自己,因为他的仇恨里暗藏着崇拜。为了向他人也向自己遮掩疯狂的崇拜,他完全把介体看成障碍。(10)
主体在和竞争者争斗时,颠倒欲望的逻辑和时间顺序,用意在于掩盖他的摹仿。(10-11)
马克斯.舍勒在《仇恨的人》里探讨的现象,依我之见,都属于内中介。仇恨这个词表明了作为内中介里主体经验特征的反弹性质,反射震动性质。热烈崇拜和竞争意识撞上了模式给追随者无理设置的障碍,因而变成对模式软弱无力的仇恨,由此产生了马克思.舍勒描写得很精彩的那种心理上的自我毒害……嫉妒/羡慕这些词和仇恨一样,习惯上都是指内中介,却几乎总是向我们掩饰内中介的真实性质。(11)
因为我们平时谈到这些被嫉妒慢慢吞噬的人,便说他们“秉性好妒”,或者“生性多嫉”。在这样的“秉性”、“生性”里,具体地说,有的不是那种好他者之所好,亦即摹仿他者欲望的不可遏制的恶癖,又能是什么呢?(12)
把被客体夺走的位置还给介体,把普通认同的欲望顺序颠倒过来,这一点只有小说家做到了……斯丹达尔在《旅行者回忆录》里让读者对他所说的现代情感提高警惕,这种情感产生于普遍的虚荣心:“羡慕、嫉妒和软弱的仇恨。”……舍勒继尼采(尼采承认从斯丹达尔获益匪浅)之后指出,浪漫主义心态浸透了仇恨……如果说现代情感正在蔓延,那么原因并非“羡慕天性”和“嫉妒秉性”的数量莫名其妙、令人不安地增加了,而是因为在一个人与人的差别逐渐消失的世界里,内中介正得其所哉。(14)
吹得天花乱坠的各种个人主义实际上掩盖着一种新的摹仿。浪漫主义消极厌世,仇视社会,憧憬荒漠,实际上和群居性一样,往往掩盖着对他者一种病态的畏惧。(15)
从现在起,我们用浪漫的这个词指那学反映了介体的存在却没有揭示介体的作品,用小说的这个词形容那些揭示了介体存在的作品。本书将用主要篇幅论述后一类作品。(16)
介体的影响会传递给作为欲望对象的客体,赋予客体一种虚幻的价值。三角欲望是一种可以改变客体面貌的欲望。(16-17)
“羡慕”、“嫉妒”和“软弱的仇恨”眼里的巴黎上流社会,与曼布里诺的头盔同样虚幻,也同样为人渴望。在巴黎上流社会,形形色色的欲望都垂涎于抽象物,照斯丹达尔的说法,是“脑袋的欲望”。快乐与物质无关,痛苦更是如此。快乐和痛苦都是“精神的”,不过必须说明,层次比较低。介体好像人造太阳,把神秘的光投射到客体上,给客体蒙上一层虚假的光彩。斯丹达尔的全部作品,目的都在告诉我们,虚荣的各种价值,无论贵族、金钱、权势、声望,好像很具体,其实是表面如此。(17)
在斯丹达尔的作品里,激情是虚荣的对立面……他在感情上的自主,欲望上的自发,对他者看法绝对的漠不关心。(18)
三角结构在社交界的攀附风里,较之在爱情——嫉妒里,明显程度不差分毫。攀附者就是模仿者……(24)
在《追忆似水年华》里,摹仿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人物是嫉妒还是攀附,完全看介体是堕入情网,还是热衷社交……普鲁斯特一再指出,这两个“恶习”可以等量齐观……普鲁斯特的规律证明了一种新的内中介:如果介体和欲望主体之间的距离比斯丹达尔小说里还小,就会出现这种内中介。(25)
攀附是“一个人为阻止自己的真实存在进入自己的意识场而采取的一切方法的总和,目的是不断地让另一个比自己更有风度的人进入意识场,他从这个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儿童呢,“他把自己构想为另外一个人,认为自己具有那个震慑他的人的品质和能力。”(36)
我们知道,介体的逼近,会使两个竞争者各居中心的机遇场相碰撞,竞争者互相的怨恨就会不断加深。(41)
这样,在内中介内部,又可以划分斯丹达尔、普鲁斯特的族外中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族内中介。希望通过汲取、同化介体的生命而溶化在他者的本质中,必然是因为对自身本质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厌恶。(57)
人不能直面自由,便有焦虑来纠缠。于是需要寻找一个点以集中目光。不再有上帝、君主、领主把人同世界相联,由他者产生欲望,就是想逃避个体感;他为神选择替身,因为他不能舍弃无限……斯丹达尔的利己主义者意识到自我的局限,他无意超越这些局限,他说“我”字时,虚怀若谷。他放弃追求全部,因此没有被抛向空无。所以,在斯丹达尔的作品里,利己主义代表了现代人文主义的雏形。(68)
正是因为虚荣人感觉到内心正在出现《传道书》说的空虚,他才躲避到轻浮的行为和摹仿中去。正是因为他不敢正视内心的空虚,他才急不可耐地向他者逃避——他觉得他者没有遭受这场灾祸。(70)
所以,攀附的实质是荒诞。 攀附生于平等……(74)
介体和主体间的距离越小,他们的差异就越小;他们的见识愈准确,仇恨就愈强烈。主体在他者身上谴责的欲望,永远正好是主体自己的欲望,但是他对此浑然无知。仇恨是个人主义的,它不由分说地维持自我和他者间虚幻的绝对差异,实际上没有任何东西把二者分开。(77-78)
当介体距离很远的时候,心理圈很大,很容易把伦理判断的路线误当做直线。对欲望主体来说,这种误解很正常。欲望空间是“欧几里德的”,我们永远认为自己朝着欲望和仇恨的目标做直线运动。小说的空间是“爱因斯坦的”,小说家指出,所谓直线其实是一个圆,它不可抗拒地将我们带回我们自身。当介体距离很近的时候,观察者发现了小说人物的心理圈,于是他们谈论起所谓忧烦……勒格朗丹批评起攀附口若悬河,布洛什斥责野心,夏吕斯猛攻同性恋,每个人都在咒骂自己的罪孽。陷入忧烦的人,对同病者,亦即他的竞争对手,洞若观火,对自己则蒙若瞽眇,真叫人吃惊。随着介体的靠近,洞若观火和蒙若瞽眇会同步推进。(78-79)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间,最像父亲的是伊万,最不像父亲的是阿廖沙。最恨父亲的是伊万,最不恨父亲的是阿廖沙。我们轻而易举地就发现了普鲁斯特的两个“阶梯”……为他者的病惶惶然的都是病人。 俄底甫斯诅咒他者,结果自己沦为罪人……事实上,即使最好的心理分析,也不过是与伟大宗教典籍的心理分析相吻合罢了:”唉,你啊,人,你现在这样子,你责骂别人,实在不可原谅,因为,你责骂别人的时候,就在责骂你自己,你责骂别人,而你在做同样的事。“(圣保罗《罗马书简》)(79)
向人性偏斜的超验(欲望三角的超验,不同于对上帝的直线垂直超验),这个概念可以说明普鲁斯特的诗学,也可以廓清围绕《重现的时光》至今依然存在的迷雾。同昔日的一件物事接触,我们所体验到的,是过去欲望的超验性质。回忆不像欲望那样受到竞争欲望的毒化。“每一个给我们痛苦的人,都可能被我们附会于某一个神明,他变成了神明断断续续的投影,……而我们对神明(理念)的观照立刻给予我们快乐,而不是我们原来感觉到的痛苦”。(85-86)
在普罗斯特的笔下,感觉回忆是人生最后的审判,它把稻子和裨子分开。(86)
回忆使作为作家和作为人的普鲁斯特得到拯救……感觉回忆是喜悦,同时也是知识。(87)
所谓由他者产生欲望,无非是想成为一个他者。形而上欲望只有一个,但是将这个基本欲望具体化的个别欲望却变化无穷……客体对于介体,就如圣物之于圣徒。圣徒用过的念珠,穿过的衣服,比起仅仅被圣徒触摸过、祝福过的圣牌,要更珍贵。一件圣物的价值,取决于它与圣徒的距离。形而上欲望中的客体亦如此。因此,现在应该来考察下小说三角的第二个方面,即联系介体与欲望客体的方面……欲望三角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介体越是靠近欲望主体,欲望就越是强烈。(88)
每一个介体都投射出自己的幻影,幻影一个接一个出现,都显得很“真实”,这些“真实”以对鲜活记忆名副其实的摧残代替了过去的真实,又以对日常经验的严密审查抵御未来的真实。马赛尔把先后不同的中介投射的“世界”成为“自我”,这些“自我”彼此完全隔绝,既不能追忆起过去的“自我”,也不能预感到未来的“自我”。(95)
在普鲁斯特的作品里,生活最终丧失了统一,丧失了以往小说人物身上由神保持的稳定性。“个体解放”的根源是不断变换介体……只要介体很远,因而是唯一的,人物就能保持统一,不过这种统一是由谎言和幻觉构成的。从道德上说,贯穿全部生活的唯一谎言,未见得比一系列短暂的谎言更好……不应该谴责他,而应该同情他,因为它比以往的人物更痛苦。(96)
介体的统治时间越短,他就越专制。所以,痛苦最深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地下人的介体更换得如此迅速,一个个“自我”简直分辨不清……地下人有时甚至被好几个短期介体所肢解。时期不同,对话人不同,他随之成为不同的人。这就是批评家全都注意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物的所谓多形态性。(96-97)
随着介体的靠近,统一分解为多样。我们从堂吉诃德单一、永恒、传奇式的介体出发,经过几个楼梯平台,到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混沌。斯丹达尔所谓构成他那个时代“优秀社会”的“五六种模式”,以及普鲁斯特的多样自我是我们下楼经过的主要平台……这种个性的破碎是内中介的极点……现代性的深刻真实存在于内中介中。(97)
中介愈不稳定,桎梏就愈沉重……空洞的折衷主义,短暂的兴趣,消失得愈来愈快的时尚,交替得愈来愈迅速的理论、体系、学派,如今使人们激动不已的“历史的加速”,凡此种种,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作家来说,都是我们刚才描述变化的重要方面。(99)
形而上欲望永远是传播性欲望……而不自觉地成为介体的个人,兴许也不能自发产生欲望,因此他又会去摹仿别人对他的欲望的摹仿。一个起初不过是偶生的念头,到头来会变成强烈的激情。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欲望,倘有人分享,便倍加强烈。于是两个相同但方向相反的三角重叠起来。欲望在两个对手间输送,速度越来越快,仿佛电池充电,电流强度随着每次输送而增强。(104-105)
两个主体愈是接近,愈是认同他们的欲望,他们之间的对立就愈残酷,也就愈没有意义……塞万提斯采取寓意手法,将双重中介的痛苦和虚幻放在含糊的喜剧情境中。(105)
我们把爱欲也视为三角欲望,但并不一定非有竞争者不可。在情人眼里,意中人一分为二,既是客体,又是主体。萨特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并且以此为根据,在《存在与虚无》中分析了爱情,性施虐癖和性受虐癖……爱欲同其他欲望一样,永远具有传播性。说传播,就必然意味着第二个欲望同源欲望涉及相同的客体。摹仿情人的欲望,就是因情人的欲望而对自己怀有的欲望。双重欲望的这种形式叫做卖弄风情。(110-111)
情人的“绝望”与女人的卖弄风情同步扩展,因为这两种感情相互抄袭,彼此传递同一种欲望, 而且日见炽烈。(111-112)
在内中介范围里,冷漠从来不是简单的中性情感,从来不是完全缺少欲望。在观察者看来,它是对自我的欲望的外在形式。引诱人摹仿的,正是这种可以设想的欲望。(112)
人们常说,施虐狂折磨人,是因为他自己受折磨。确实如此,但这并不是全部真相。要想折磨人,必须认为自己受到一个人的折磨,而这个人在施虐时达到了远高于我们的存在境界。(195)
不要仇恨无神论者、恶的宣扬者、唯物主义者,包括他们中间的恶人,因为很多人是好人,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200)
作为其他小说家出发点的那个恒定时间(真实的抑或虚幻的)从此被丢弃,只剩下普鲁斯特作品中的第二时间和第三时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揭示和斯丹达尔、福楼拜的揭示一样,只有两个时间,然而第一时间不相同,不是稳定时间,而是间断和混乱时间,即普鲁斯特的第二时间。从“存在的”时间不经过渡便到达虚无中的永恒。(259-260)
《恶心》的罗甘丁也好,《局外人》的莫尔索也好,萨缪尔.贝克特的流浪汉也好,都没有形而上的欲望。这些人物备受天下苦难的折磨,却偏偏幸免于形而上欲望。当代小说的人物谁也不摹仿。他们都是彻底自主的,可以同瓦雷里的台斯特一同引吭高歌:“不论我们什么模样,我们都彻头彻尾像我们自己。”(270-271)
当代小说的主人公永远把他们宝贵的自由维护得完好无损……要么是我们一点也没有沾染形而上欲望,要么是形而上欲望迷了我们的心窍,使我们熟视无睹,二者必居其一……那么当代小说的人物就是虚假的。(271)
最初的浪漫主义者试图通过比他者怀有更强烈的欲望这一点来证明自己的自发性,亦即他的神性。现在的浪漫主义者试图证明完全相同的东西,不过方法正好相反。由于介体的接近,由于形而上欲望的不断扩张,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势在必行。如今,已经没有人相信所谓的自发欲望。(285)
内中介造成的矛盾最终会消灭个体。继受虐癖之后到来的是形而上欲望的最后阶段,自我毁灭的阶段……介体愈接近,与形而上欲望相关联的现象就愈具集体性。在欲望的最高阶段,集体性质尤其显著。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除了个人自杀,还有一种集体自杀或接近自杀的行为。(295)
在中介产生之初,主体的经验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和精神都极端虚弱,主体躲进幻想出的他者的神性,就是为了回避自身的虚弱。主体对自己的生活和精神感到羞愧。他为自己不是神而痛苦,于是就到所有危及其生活,忤逆其精神的东西中寻找神圣。因此,他终身的追求,贬低着并且最终将毁灭他自身存在中最宝贵、最高尚的东西。(298)
现代作家都创造了偏斜超验的形象,这些形象尽管多种多样,却和基督教神秘作品中垂直超验的形象同样具有明确的含义。(301)
欲望的真实是死亡,然而死亡并不是小说的真实。(306)
否定介体,就是放弃神性,也就是放弃自负……人物在放弃神性的同时就放弃了奴隶性。生活的各个层面都颠倒了,形而上欲望的作用被相反的作用替代。谎言让位于真实,焦虑让位于回忆,不安让位于宁静,仇恨让位于爱情,屈辱让位于谦虚,由他者产生的欲望让位于自我产生的欲望,偏斜超验让位于垂直超验。(310-311)
所以,结尾永远是回忆……(314)
到自我和他者机械对立这样一个浪漫主义语境中,普鲁斯特的意旨就显得荒诞不稽了。(315)
小说作品的终结对应着当代叙事作品的无终结……(326)
倘若我们那些“赞成和反对”的成见没有在审美经验和宗教经验之间筑起一堵密不透风的墙,艺术创造问题就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思维。(328)
当代信徒主题的漫画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的笔记-第2页

为什么随手翻个开头就有整整一页漏译…难道是底本不一样?回头有机会核实一下法文本…
顺便Girard这段关于文学批评的话说的……不知道巴特看到作何感想。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的笔记-第14页

斯丹達爾在《旅行者回憶錄》里讓讀者對他所說的現代情感提高警惕,這種情感產生於普遍的虛榮心:“羨慕、嫉妒和軟弱的仇恨”。斯丹達爾的公式集中了三種三角情感,他的公式脫離具體客體觀察這些情感,並且讓這些情感同強烈的摹仿需要相聯繫。按他的說法,19世紀整個逗沈溺於這種摹仿的需要。舍勒繼尼采之後指出,浪漫主義心態浸透了仇恨。斯丹達爾說的是同樣的意思,不同的是,這種精神毒藥的根源,斯丹達爾是向對個人的狂熱摹仿中去尋找。說到底,我們摹仿的人和我們並無兩樣,不過被我們想當然地加上了許多美名罷了。如果說現代情感在蔓延,那麼原因並非“羨慕天性”和“嫉妒秉性”的數量莫名其妙、令人不安地增加了,而是因為在一個人與人地差別逐漸消失的世界里,內中介正得其所哉。
只有小說家揭示了慾望的摹仿性質。現在這個性質已經很難為人察覺,因為最狂熱的摹仿往往遭到最徹底的否認。堂吉訶德公開承認追隨阿馬迪斯,他那個時代的作家也公開承認追隨古代作家。浪漫主義的虛榮人則不願意作任何人的追隨者,他自認為覺對是天馬行空。19世紀,自發性到處稱為律條,摹仿遭到貶抑。所以斯丹達爾到處叫大家不要上當,吹得天花亂墜的個人主義實際上掩蓋着一種新的摹仿。浪漫主義消極厭世,仇視社會,憧憬荒漠,實際上和群居性一樣,往往掩蓋着對他者一種病態的畏懼。
這翻譯欸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