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总统的物理课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535755674
作者:R·A·穆勒
页数:324页

作者简介

《未来总统的物理课》讲述了:·恐怖主义:许多人可能担心发生核恐怖的悲剧,但恐怖分子更容易用普通爆炸物来制造大量杀伤。·能源:告诉人们,他们可以随便调节空调的温度,但要让他们相信,他们家的墙壁可以用某些很好(也可以很便宜)的绝缘材料。·核能:政治家认为核废料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技术的,而科学家和工程师相信问题是政治的。总统先生需要向公众解释核废料问题已经解决了。·空间:如果过分担心宇航员的安全,不如把他们的工作交给了不起的机器人去做。·全球变暖:要阻止全球变暖,重点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二氧化碳储藏。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 The Science Behind the Headlines

书籍目录

开场白
I 恐怖主义
1.9·11
2.恐怖核弹
3.下一次恐怖攻击
4.生物恐怖
恐怖攻击 总统备忘录
Ⅱ 能源
5.能源惊奇
6.太阳能
7.石油的终结
能源 总统备忘录
Ⅲ 核能
8.放射性与死亡
9.放射性衰变

编辑推荐

  《未来总统的物理课》为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提出了5个物理方面的忠告。 总统不必学数学,但需要懂物理。哪些效应最重要,哪些效应可以忽略?世贸中心为什么坍塌?朝鲜的核爆炸为什么失败?送人上太空的科学价值是什么?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什么办法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感觉良好”的“样板”工程?太阳能、风能、蓄电池和核能的前景如何?

内容概要

穆勒(Richard A. Muller)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曾荣获麦克阿瑟奖,俗称“天才奖”。他是政府首席顾问,作为有影响的专家频繁出现在美国公众电视网((PBS)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专题纪实节目中。
“领导者的物理速成班。”—— 查尔斯顿邮报
“通向白宫的物理路。”—— 国家评论在线
穆勒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可亲而又多才多艺的教授……感谢穆勒化解了我心里的阻隔。我希望麦凯恩和奥巴马也能分享他的智慧。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S•温伯格, 芝加哥太阳报

媒体关注与评论

  领导者的物理速成班。  ——查尔斯顿邮报  通向白宫的物理路。  ——国家评论在线  穆勒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可亲而又多才多艺的教授……感谢穆勒化解了我心里的阻隔。我希望麦凯恩和奥巴马也能分享他的智慧。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S-温伯格《芝加哥太阳报》

章节摘录

  1 恐怖主义  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其物理实质出人意料。基地组织用的武器释放了相当于1.8千吨TNT的能量,远远超过了朝鲜在2006年10月9日的核武器试验的能量。  造成破坏的不是飞机。飞机重131吨,速度为每小时600英里。我们可以用物理公式E=my2/2来计算运动的能量即动能。用这个公式时,还要选择正确的单位(这通常是最紧要的部分);2计算可以发现,能量只有1吨TNT当量——比恐怖分子实际产生的能量小18000倍。动能不是摧毁大楼的罪魁。其实,世贸中心的双子塔楼在受到飞机撞击时几乎没有动摇。再看看录像(如果你能忍受),仔细看大楼顶部飞机撞击部位以上的地方。你可以看到顶部几乎没动。撞击本身没什么影响。  破坏性能量的真正来源简单极了,就是每架飞机携带的驱动着它飞过美国领空的那60吨喷气燃料。飞机撞击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物理事实:1吨燃料或汽油在空气中燃烧时,释放出15吨TNT的能量。所以60吨油料释放了900吨TNT能量。两架飞机释放的总能量就是1800吨TNT当量。  汽油比TNT还厉害?是啊,厉害得多呢。实际上,巧克力饼干都比TNT能量大。炸一辆小汽车需要一捆TNT,而同样重量的巧克力饼干(例如抡大锤的小伙子们吃的),破坏力就大多了。每克(大约两个巧克力碎末的重量)巧克力饼干释放大约5食物卡路里的能量,随便一本食谱都能找到这个数字。而每克TNT只有0.65食物卡路里——小了9倍。  这个事实令多数人惊讶,但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原来,用TNT不是看它的能量大小,而是因为它能非常迅速地释放其能量。原因在于,它(不同于汽油或巧克力)释放能量不必与空气发生反应。TNT分子的原子就像固定的被压缩的弹簧,放松弹簧,能量就跑出来。打破TNT的一个分子,就等于解开相邻的弹簧扣,于是引爆TNT的链式化学反应。弹簧能量可以在百万分之一秒内转化为动能,因而分子具有很高的速度,这意味着它们有很高的温度。  度量能量的方式很多,核武器谈判中,标准单位是吨TNT当量。按照武器管理者们的定义,1吨TNT当量等于100万食物卡路里(这可不是玩笑),尽管TNT实际上只释放了其中的三分之二。物理学家不喜欢食物卡路里,而喜欢焦耳;一食物卡路里大约等于4 200焦耳。  不同材料的能量含量是一个关键因子,不仅恐怖分子关心,在很多正当的应用中它也很重要。例如,高效计算机电池释放的能量只是同等重量的汽油能量的3%。这么低的能量转化率,正是我们现在还开不上电动车的基本物理原因。我们将在专讲能量的第二部分细说电池问题。现在我们还是深入9?1 1袭击的物理学。  汽油(包括其不同形式,如石油和喷气燃料)包含着巨大的能量,因而早就成为武器的理想物质。其应用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拜占庭时代的希腊人,也许正是神秘的“希腊火”(可查阅维基百科)。1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用的莫洛托夫鸡尾酒的关键成分就是汽油。(后来它们有了俄文名字。)2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火焰喷射器喷出的就是燃烧的汽油。在越南战争中,以汽油制造的凝固汽油弹臭名远扬。在阿富汗,美国人用“油气弹”摧毁了塔利班军队。这些可怕的事情与9?11攻击的成功都是同一个原因:汽油有着巨大的能量密度。7吨汽油混合着空气,从降落伞点燃下来,会释放100吨TNT的能量。所以,你用不着放TNT炸弹,那是在浪费飞机的升空能力。带着汽油就行了,它比炸药的能量高15倍呢。  9?11恐怖分子没用强力武器来摧毁世贸中心。他们用的是高能量的喷气燃料。释放的能量产生极高的温度——其实就是建筑物的钢筋中高速运动(振动)的分子。分子前后振动时,会推开邻近的分子。这就是热物体膨胀的原因。但金属分子之间拉开的距离会削弱它们之间的吸引力,结果热钢比冷钢软。钢结构的弱化最终导致了大厦的坍塌。  9?11恐怖分子可怕地利用了这个事实。穆罕穆德?阿塔(Mohamed Atta)在波士顿登上美国航空公司1 1号班机时,没带枪,没带炸药,也没带长刀——他随身的唯一非法的东西就是他的图谋。尽管所有航空安检存在诸多缺陷,但阿塔和他的同伙也没胆量冒险携带武器。也用不着。  9?11行动的天才在于它风险很低。不需要炸药,不必在飞机上偷藏武器。其实连一个组织机构也不需要。计划暴露的危险也很小,因为只需要一个恐怖分子知道任务的细节,那就是飞行员。阿塔的计划还取决于当时的飞行政策——即鼓励飞行员与劫机者合作,不争吵,不恐吓,照劫机者说的做——这样的政策在那时很有效,但以后不会了。这种措施在过去救过很多人的生命(也包括飞机)。  阿塔和他的同伙搭乘早班飞机,是害怕错过了计划时间,也是为了更容易地同时攻击纽约和华盛顿。更重要的是,他们选择了横贯美国大陆的航班,以确保飞机装满了油料。  阿塔明白,9月11日将是轻松劫机的最后时机。过了9月11日,空中警察几乎没有必要了,因为没有哪个飞行员愿意让恐怖分子来操纵。即使劫机者杀了飞行员,也将激起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勇气和怒火。就在世贸中心被袭击一小时一刻钟后,联合航空公司的93号航班上就发生了这一幕:乘客冲进了驾驶员的座舱。  安检  恐怖分子进行9?11袭击时,钻了机场安检的空子。他们的安检知识并不高深,也不复杂,那是任何了解劫机事件的称职的技术人员都熟悉的东西。我们回想一下9?11之前的安全程序是什么样子的。登机时,随身行李通过x光机。这种机器可以通过形状分析识别隐藏的东西,但x射线图像的精度不足以识别伪装精巧的物体。  如果把刀鞘做成安全的形式,,虽然材质相同,也很容易藏一把刀。恐怖分子大概并不想用这样的伪装,因为他们携带的合法的小武器已经足够了。如果带刀被抓住,劫机企图就可能暴露。因为目标是几架飞机,所以在劫持飞机之前不能有任何闪失。  金属探测仪用来探测金属刀具和枪支,其工作原理是金属导电而大多数其他材料不导电。旅客要通过的入口,从物理学角度看,就像一个大线圈。电流通过导线,使它成为一个大磁体。磁体感生出电流,流过通过它的任何金属,同时也使金属成为磁体。于是,线圈可以感知有磁体出现。如果你带有永久磁体,即使是陶做的(这样它就不是良导体了),“金属”探测仪也能发现它。因为这个道理,很多书都藏有小磁条——有人想偷书出门时,书店的探测仪就能逮住他。  金属探测器不是探测刀枪,而是探测导体和磁体。因为人有一定的导电性(主要是因为溶解在血液里的盐),所以探测仪不能太灵敏,这个约束就为偷藏武器留下了漏洞。致命刀具如果用陶(一般是锆石,这种材料也用来假冒钻石)来制造,就可以安然通过检查。如今连枪都可以用陶来做,不过多数这样的枪支都有可以探测的金属枪管,它们会刺激金属探测仪,也会在x光机器下显形。  不过,9?11恐怖分子不必私藏高科技的武器,甚至低级的也不需要。他们钻了安全法规的空子,那时允许随身携带刀刃不超过4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小刀。这是很随意的规则。假如允许4英寸的刀,那10英寸的怎么就不行呢?这条规则原是一种让步,例如童子军就理所当然佩戴小刀。实际上,在9?11之前,多数实验物理学家(如我)每次都带小刀,一般是瑞士军刀,它带有几块24刀片、两个螺丝起子和一个螺丝锥。这都是从它的多功能(特别是螺丝锥)养成的习惯。  恐怖分子带的是裁纸刀,刀刃很短,但通常比小折刀锋利得多,几乎和剃须刀片一样。这种武器也更好,因为它不像折叠刀那样,在刺东西时可能会折回来。(像用于弹簧小折刀和“重力”弹簧刀之类的锁片,就因为这个而成为非法的。)裁纸刀可以缩回刀柄,如果不用,看起来就不是危险品。裁纸刀也不像武器,而更像艺术学生带的小玩意儿。这是聪明的选择,9?11之前它们在飞机上完全是合法的。  如果机场人员认为某样东西可疑(如x光机发现你的随身行李中有奇怪的物件),就可能检查你——不过很可能只是用嗅探器再查你而大多数其他材料不导电。旅客要通过的入口,从物理学角度看,就像一个大线圈。电流通过导线,使它成为一个大磁体。

图书封面


 未来总统的物理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在豆瓣上看到这本书就去书店买了一本,每天晚上都在读。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立意很新颖的科普类书籍。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者本身是一个核物理学家的原因,本书在有关核物理、核威胁的论述上十分详细,也造成了很多的重复,特别是在第三部分还有一定的逻辑混乱,为阅读造成一定的困难,可算是瑕疵吧
  •     图片看这儿http://www.douban.com/note/139872334/关于辐射与身体健康的部分:放射性与死亡人们对放射性几乎有着先天的恐惧。这大概算得老式的“荣格原型”的新例子:害怕看不见的危险,最初也许是害怕潜伏的捕食者或敌人。其他例子包括害怕巫婆、细菌、蟑螂或藏在床下的怪物。但放射性更甚,不仅是潜藏的威胁,也是潜藏的攻击。基因悄无声息地变异,直到10年或20年后,当癌变最终发生,它才显露出来。……我们用单位雷姆(rem)来度量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剂量(1雷姆=10毫西弗)。如果你遭受的全身剂量为100雷姆,可能不会有什么感觉。你的身体会修复大部分伤害,不会让你得病。更大的剂量就糟糕了。如果遭到200雷姆的打击,你就会生病,这种病叫做辐射中毒或辐射病。你的头发会脱落,你会感到恶心、疲倦。如果你认识做辐射治疗的人(通常是为了杀死癌细胞),就见过这些症状。恶心的部分原因是,你的生理系统在劳碌地修复辐射的伤害,占用了其他剧烈活动(如消化)的能量。当剂量超过200雷姆,你可能会死。超过300雷姆时,你暴露在辐射下的死亡几率将超过50%,除非你得到输血和其他强化治疗。因为这个原因,300雷姆就是半数致死剂量(LD50)。暴露在1000雷姆的辐射下,几个小时就会让你失去活动能力。在如此高的辐射水平下,医疗手段可能也无能为力了。不过,100雷姆以下不会引起任何症状。所以,我们说辐射有“阈值”效应。阈值高是因为你身体强健。它可以应对部分损伤,甚至能修复其中的大部分而不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低剂量尽管可能最终增大癌变的风险(很多年以后),也不会被人注意。……线性效应在小剂量下——如25雷姆,致癌剂量的1%——人不会得辐射病,因为剂量远低于辐射病的阈值。但即使在这个低剂量下,控制细胞增长的调节基因也会有一定几率被辐射病破坏而且不能修复。结果,1%的致癌剂量有1%的几率导致最终的癌变。对更大的剂量,这个几率也成正比地增大。4%的致癌剂量有4%的几率引发癌症。(见图8.1)……注意竖轴是额外癌变的几率。为什么说额外呢?原因是,即使不暴露在认为辐射下,我们也有大约20%的死于癌变的几率。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20%并不来自任何确证的环境效应。环境放射性还不足以导致这个结果。我们不知道哪些环境污染的效应能累积到20%。这个数从哪儿来?这是一个科学和医学的难题。……假设你暴露在100雷姆的辐射下,那是致癌剂量(2500雷姆)的4%,因此你死于癌症的几率从“正常的”20%增大到24%。(20%的正常几率随不同人群变化,但为了例子更清楚,我假定那个值对每个人都等于20%。)现在让我们用线性效应来估计广岛和长崎原子弹造成的癌症死亡。大约10万名幸存者暴露在高水平辐射下。很难知道他们遭受的剂量是多大,很多研究都在估计辐射总量。最佳估计是幸存者遭受的平均剂量为20雷姆。你可以从图8.1确定,暴露在20雷姆辐射下发生额外癌变的几率是0.8%。于是我们预期,在10万名幸存者中,有800人死于额外的癌变。可以拿它与其他效应导致的死亡相比(如死于爆炸、火灾、辐射病的人数,估计在5万到15万之间)。这些数字说明,辐射引发的癌症只占广岛和长崎死亡人数的0.5%到1.5%。……因原子弹爆炸引发的癌症而死亡的人数之所以那么低,不是因为辐射安全,而是因为几乎每个遭受大剂量辐射的人都死于其他原因了。有一种心理学效应,所有医生都知道。多数病人都相信自己知道病因。广岛和长崎的2万个因为其他原因而感染癌症的幸存者——即使没有原子弹爆炸他们也可能死于癌症,多数(甚至大多数)都错误地认为他们的癌症来自于原子弹。在这种误会的部分原因在于,受错误引导的公众普遍感觉癌症比实际的要罕见得多。声称自己知道癌症原因的人,即使错了,通常也不有人来批评。你是不会和一个要死的人争论的。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大灾难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城附近的一座核电站发生了重大事故。反应堆深处的链式反应失控,释放出大量能量,反应堆核心发生爆炸。爆炸并不大,不过也足以摧毁反应堆,引发熊熊大火。大量辐射散入大气,大概占反应堆辐射总量的30%或更多。与烈火搏斗的几十名消防员死于辐射病。……事故的很多灾难是在最初的几个星期内发生的。每个核只能爆炸以此,辐射源就耗尽了。15分钟后,辐射降到初始值的1/4;一天后,1/15;三个月后,不到1%。但知道今天,仍有一些残留下来。多数辐射几乎都随风飘散了,只有近地面的辐射感染到人群。很难估计人群暴露的辐射总量。估计在反应堆附近的大约3万人平均遭受了45雷姆的辐射,与广岛幸存者的平均辐射量差不多。注意这个平均水平还不足以引发辐射病,但暴露人群增加的癌变几率为45/2500=1.8%。除了6000个正常的自然癌变患者外,这个风险几率可能导致额外500人死于癌症。……如果把远离事故的世界其他地区也考虑进来,预期的死亡人数还会高很多。即使25000人平均每人遭受0.1雷姆,也会多出1个死于癌症的人,而实际的数字更令人伤心。……200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发表了辐射总量分布的最好估计:大约1000万雷姆。那意味着切尔诺贝利事故导致的额外癌症死亡总数将达到1000万除以2500,即4000。……许多辐射是以放射性碘的形式释放的,它们集中在甲状腺,诱发甲状腺肿瘤。甲状腺肿瘤很少见,所以切尔诺贝利地区附近发现的十几例甲状腺肿瘤几乎肯定可以归因于那次事故。甲状腺肿瘤是可以治疗的,虽然有三个切尔诺贝利的患者死了。放射性衰变辐射确实会消失,不过要等很长时间。有的危险辐射,例如碘131的辐射,只持续几个星期。钚令人色变,因为它的辐射能持续24000年,而钾40——在血液和肉类(特别是香蕉)中发现的一种重要放射性原子——会持续10亿年!……随着原子的消耗,残余的可以爆炸的核的数量也在减少。放射性在消失,它随着时间衰减。正因为这个,人们常称放射性爆炸为放射性衰变。……经过一个半衰期后,辐射的危险降低1/2,但它还能延续很多个半衰期。只要还有最后一个原子没爆炸,放射性就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减小10亿倍(经过30个半衰期)后,大多数辐射都不可能探测,通常也就没有危害了。让我们再回来看看碘。它之所以这么危险,部分原因是它衰变太快,在很短时间内向受害者发出很大的剂量。碘聚集在甲状腺,其辐射又发甲状腺肿瘤。如果你害怕近距离暴露在碘的辐射下,可以多吃碘片(无放射性的碘)。你的甲状腺饱和了,有足够的无害碘供给,就不会再吸收更多的碘。所以要服用碘片,把放射性碘赶出你的甲状腺。你只需要坚持服用几个星期,因为大部分放射性碘都将在那段时间里衰变、消失。可怕的变异辐射引发疾病和癌症,还能做很多其他坏事。早期实验表明,高强度的辐射可以再昆虫中引发可怕的变异。这一发现激发了一批恐怖电影。……在高级动物(哺乳动物、蜥蜴和鱼等)身上没有发现类似的变异。根据2006年国家科学院报告,广岛和长崎的儿童受害者没表现明显增长的生长缺陷。……但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有害的变异不会发生。胎儿特别脆弱。……某个肝细胞(能转变为其他细胞的细胞)的变异可以引发智力迟钝、畸形生长或癌症,但结果通常是自然流产。2003年出品的一部题为《切尔诺贝利之心》的纪录片,将切尔诺贝利地区的大量出生缺陷归咎于那次事件的辐射。大多数专家认为这部影片没有准确反映事实的真相,因为同样其他的暴露(如广岛和长崎)并未引发类似的问题。举例来说,影片里表现的那些病,很可能一直就在当地流行——也许因为那儿的人都爱抽烟喝酒,但只是在当地切尔诺贝利事故而受到医学重视时,才向外界报道出来。因为电影不是科学研究,制片人没有义务呈现不同的解释。放射性会传染吗?放射性不会传染——至少大多数放射性在大多数时间不会那样。记住,放射性是原子核的爆炸,这种爆炸损害你的DNA,但不会讲其他原子转化为放射性原子。如果某些放射性物质击中了你,你就会有放射性了。当然,你不会真的产生放射性,而是被放射性尘埃污染了。……(关于核电站为什么不会发生核爆的问题,http://www.v2ex.com/t/9714 这里都讲了。我就不打了。)关于两次严重的核事故三里岛的核燃料熔毁1979年3月29日,美国的一个核反应堆出事了,1/3的铀被熔毁。事故发生在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附近的三里岛。事故首先是因为向反应堆灌注冷却水的管道爆裂了。而备用管道的一个关键阀门不小心关闭了。控制棒立刻陷入反应堆芯,中断了链式反应,但裂变碎片衰变的能量还在继续加热堆芯。其他安全系统也因为设计毛病或人为疏忽而失去作用。一个技师误以为反应堆灌满了水,关闭了堆芯紧急冷却系统。当铀过热时,燃料和废料都熔化为液体。放射性材料没有把装燃料的钢容器融化彻底,所以中国综合症没有发生。然而,冷却了燃料的一些水漏进了容器的混凝土建筑物,溶解在水中的放射性气体使建筑物内部成为强放射性的。为阻止压力升高,操作人员故意让一些气体漏到外面环境中。计算表明(假定线性假说是对的),这些泄漏放射性的的预期致癌人数大约为1。这次事故恰好发生在电影《中国综合症》播映之后。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事故与电影描写的一样可怕。还有人知道它没有那么恶劣,但仍然怕它可能会和恶劣。三里岛事故之后,附近很多人买来盖革计数器测量当地的放射性。他们发现数量巨大——比全国平均水平大约高30%。这个发现引起了巨大关注,却令专家们疑惑,因为电站释放的放射性远远低于那个数字。最后发现,高剂量是当地的区域性特征,早在事故之前就那样了。它来自当地土壤里的铀衰变成为放射性的氡气。对生活在三里岛附近的5万人来说,核泄漏可能会多杀死60人。在《前线》纪录片“核反应”中,三里岛反应堆附近的一个居民被事故的高放射性吓坏了。人们告诉她来自土地的氡更危险。她回答说不怕,因为它是“自然的”。但她忽略了,人体细胞是分不清天然和人工放射性的。切尔诺贝利——脱缰的链式反应有史以来最恶劣的核反应事故,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切尔诺贝利村附近(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反应堆与费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建造的第一个反应堆一样,用碳做缓和剂,而美国后来的反应度都用水。在为测试反应堆安全性而设计的一个实验中,链式反应变得越来越失控。部分是因为操作员的失误,部分是因为拙劣的设计。切尔诺贝利反应堆有一个正温度系数,意思是链式反应速率随反应堆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结果,反应堆使冷却水爆炸式地沸腾,即所谓的蒸汽爆炸。没有了冷却水,碳会开始燃烧,堆芯的多数放射性(来自裂变碎片)被烟携带,扩散到反应对外。估计大约5%至30%的堆芯裂变碎片扩散到了周围乡村。这些东西不仅是气体和挥发物,甚至还有固体成分。从这个意义说,这次事故比美国式的水缓和剂反应堆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中国综合症还要糟糕。对美国核电站而言,反应系数是负的,所以链式反应不会过热。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连包围容器都没有。假如有一个,事故很可能一个人都不会死。这次事故不是中国综合症式的例子——因为失去冷却剂而发生燃料熔毁。这是一次反应堆失控的反应事故。因为链式反应依赖于慢中子,只要温度引发一次小爆炸,它就会立刻中断。由此引发的大火和烟尘将大部分放射性散布出去。联合国估计切尔诺贝利事故导致二外4000人死于癌变。这是有史以来最恶劣的工业事故吗?不。核反应堆的杀伤力并不是独一无二的。1984年,印度博帕尔附近的一家化工厂毒气泄漏,令5000人当场死亡;有人估计最终死亡人数达到20000。
  •     穆勒是载人航天的反对者,他在书中痛批载人航天是形象工程。穆勒在书中给出的载人航天的死亡几率是2%。也就是100次射人上天,可能会有两次失败。当然,对于我国才射了2次的载人航天,这死亡的阴影应该还没笼罩过来。对于美国而言,他认为NASA把航天说得过于安全,说得好像是例行公事一样。而NASA的另一个错误则是把载人航天说成能够促进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穆勒则认为这恰恰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哈勃望远镜坏了怎么办?真的需要派宇航员去维修吗?其实经济上更可行的方案是射一个新的上去,而不是花费更高昂的代价派宇航员去修理。关于太空中的科学实验,穆勒认为太空船是一个拙劣的实验平台。在太空船的环境下,人类是一个极大的干扰源:人会发出噪声、热辐射、发出振动,甚至人体产生的极其微弱引力也会随着人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干扰到太空实验的灵敏度。换句话说,在载人的航天器里做实验,将必然提高实验的成本。穆勒举了一个实际的例子,2006年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奖项目COBE(宇宙微波背景探测器)当年之所以被拖延了许久,就是因为NASA认为需要用载人的飞船去发射它,而不是无人火箭。最近20年来太空计划的辉煌成果,无论是COBE,还是GPS,无论是间谍卫星,还是火星探测,所有这些辉煌成果的共通点就是“无人”。穆勒认为,至少未来20年内,完全没有必要派人上天去做工作,机器完全能够做得更好。NASA认为载人航天能够刺激公众对太空的兴趣,因此要一直把载人航天搞下去。穆勒很讽刺的举了一个例子来反驳这个观点。他所见到的对太空感兴趣的大学生们,张贴墙报所用的图片都是恒星诞生、恒星爆炸、星系等的图片,几乎从未看到过宇航员的出现。而这些照片都是仪器拍摄的,如果宇航员去拍摄,还不可能拍摄到如此清晰的照片。最后,附上1977年2月3日人民日报的社论, 全文如下:天上·人间樊庆荣卫星飞太空,人间苦难重,这是当今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写照。不过苏修自己并不这样认为,而美其名曰“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说“发达”,倒也“发达”。看一看太空,苏式飞船和卫星的确为数不少。可惜,飞船卫星虽多,究竟不能当饭吃,当衣穿。为了和美帝争霸太空,近几年来,苏修 叛徒集团不惜投下重资,引起苏联人民的强烈不满。早在一九七五年间,就有读者投书苏修报刊,要求缩减用于空间的拨款,“腾出资金”用来“提高人民的物质福 利事业”。结果招致苏修《新时代》杂志御用文人的痛斥。它指责苏联人民的这一正当要求是“错误的观点”,甚至给写信人扣上企图“使生产陷入僵局”,“使经 济陷入停滞状态”等等大帽子,妄图以此封住苏联人民之口。然而,苏联人民的不满情绪并没有因此而平息,这使苏修一小撮人颇为作难。最近,《新时代》杂志又一次披挂上阵,进行辩解。所不同的,这一次是抬出来了一位苏联宇宙飞行员向读者进行现身说教。这位太空人承认苏联宇宙研究的确是“非常费钱”,然而,据说“宇宙研究不仅能补偿所消耗的费用,而且会带来利润。”这就是说,苏修的所谓“太空作业”竟是 一桩一本万利的买卖。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利润”从何而来呢?莫非真有“月宫宝盒”一类的玩艺儿等待着克里姆林宫的冒险家去打开吗?显然不是那么一回 事。苏联的科学家也曾承认,宇宙资源的开发还是一个遥远的事情。尽管如此,这位“宇宙飞行员”还是要苏联人民相信,发射卫星是有利可图的。“利润”不是来自天上,而是来自地面。他说:“通过在宇宙空间所拍摄的照片,可 以发现地球深处所埋藏的财富。已经发现了地下水库和矿床。”在这里,他尽管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却在无意之中供认了,苏联在太空搞那么多飞船、卫星,目的 之一是为了搜集经济情报,攫取地球上的矿藏、财富。这真是一语泄露了天机,只不过他还是故意回避利用间谍卫星收集别国的军事情报这一重要事实。而后者同样 是苏修在国外攫取最大利润所必不可少的。谁都知道,苏修的“克格勃”遍及世界各国,他们伪装成外交官、商人、海员、学者、记者、游客等等,到处大搞间谍活 动,虽说狡猾多端,还是经常失风、被捕、被逐。现在又飞到太空去搞间谍勾当,来个天上、地上,双管齐下,端的是安全可靠!通过苏修御用舆论工具这一喋喋不休的说教,能否堵住苏联人民之口,是十分可疑的。不过,这却道出了苏修大搞所谓太空研究的一点“秘密”,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自我揭露,这也未尝不是好事。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读起来觉得挺靠谱的,就是部分章节实在太没意思了
  •     领导者需知的物理知识。
  •     本书胜在看问题的高度。1.环保的都昂贵,为了发展经济,中国一定会继续使用最廉价的煤炭;2.核电站倒未必多危险,而是核废料上万年也无法消解;3.最大的环保资源恰恰是节能,如果中学看到,我大概会立志要做科学家研究节能设计。
  •     可以在轻松阅读中重温很多物理知识,终于知道很多知识的真实用途了,如果将来儿子不喜欢物理,我会挑选其中部分让他看看。本来物理就是生活中的知识,可惜都让应试教育掩盖了它原来的面目。
  •     非常好,对能源、核弹等了解了不少
  •     能开拓眼界,从另外一个角度,从大的方面对一些物理象进行解析! 很值得一读,能开拓思路、眼界!
  •     对恐怖主义、能源短缺、载人航天和全球变暖等问题进行了冷静理智的分析。
  •     给老公买的,看了说不错
  •     给我带来了不少小颠覆
  •     拓展知识面,不过实在是看不懂。
  •     又到科普时,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改名叫做微博大V物理课,那些大V在大放厥词之前最好先看看这本书,以免丢人现眼。
  •     通俗易懂,事例也很吸引人。
  •     为什么台版的封面比大陆版的好太多。
  •     是比较适合成年人看的
  •     很浅显的语言,客观的讲述了很多物理知识,纠正了自己很多的误区,长了见识。
  •     [物理学] 相见恨晚的感觉
  •     送给14岁男孩的暑假系列读物之一,儿子比较喜欢。
  •     穆勒(Richard A. Muller)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曾荣获麦克阿瑟奖,俗称“天才奖”。他是政府首席顾问,作为有影响的专家频繁出现在美国公众电视网((PBS)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专题纪实节目中。
      “领导者的物理速成班。”—— 查尔斯顿邮报
      “通向白宫的物理路。”—— 国家评论在线
      穆勒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可亲而又多才多艺的教授……感谢穆勒化解了我心里的阻隔。我希望麦凯恩和奥巴马也能分享他的智慧。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S•温伯格, 芝加哥太阳报
  •     能源炒作的几个题材的前景分析;到处用概率论说明问题
  •     早知道这本书,等到打折买到了
  •     很有趣 内容很丰富 读起来不累
  •     对时下热点问题(恐怖主义、能源、核能、空间、全球变暖)解释物理原理,纠正常识错误。好书!
  •     好书!谢谢!
  •     所谓风投都该看的书。至于伊能静这种白痴未必看得懂
  •     想增加点孩子学物理的兴趣
  •     通俗易懂,有些真相值得思考
  •     仕事先の先輩のおすすめ
  •     给老公买的,出差还没回来,他还没有看过,我大约看了一下还可以,比书店便宜多了
  •     书内容很好,女儿不是很喜欢看,认为更适合男孩儿
  •     还蛮有趣的,要是有英文版最好了...
  •     综合考虑成本、环保、安全,核能也是目前最佳的能源选择。清洁煤有望最先成熟作为第二选项。节能技术的巨大好处被广泛忽视。
  •     关于能源与全球变暖问题,此书是入门科普书。
  •     此书胜在看问题的高度。能透彻地看问题绝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人太容易被表象所迷惑了。
  •     好书!
  •     关于全球变暖的那一章写得很精彩,至少对我来说,起着拨云见日的作用。
  •     "大多数老百姓的麻烦不在于他们无知,而在于他们知道太多不是那么回事的事情“
  •     有点意思,适合俺这种文傻。
  •     有意思的书,值得看看
  •     轻松但科学的纠正了很多我们习惯性的偏见与错误,值得一读。
  •     这本书能教给人很多知识,很不错
  •     非常赞的科普书,脑补了许多美式动作片里的情节,尤其是环保和反恐方面的。如果能和UCB读书会的那些专门搞研究的人士们一起读这本书,肯定很带劲。作者主要是在说物理,重点清晰,对伦理只是点到为止。翻译有诙谐的味道。
  •     有意思的角度,换威廉·庞德斯通写的话名字就变成《终极秘密——白宫》。使用清洁能源往往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把购买特斯拉或者家用光伏这种事留给硅谷的钢铁侠们吧,我等穷逼能做的应该是尽量节能。
  •     都是公共话题,装逼利器
  •     好书,爱尔兰上海人的燃烧瓶创意就是这本书第一部分的实例。关于气候变化那一节也很专业
  •     大家都该学。不光是总统,书籍装订一般,我的封面是个斜的。
  •     好书,就是送货太慢了!
  •     给我哥买的,他说内容不错
  •     「云太复杂了,它们支离破碎又相互影响,它们的反射率依赖于所在高度和厚度,它们还在不停地运动。有时它们还带来降雨。这一切对物理学家的计算来说都太复杂了。」
  •     每一门学科都有这样一本书该多好啊。
  •     科普很不错
  •     对10岁的男孩来说,还看不明白,参加活动买的,屯着,以后看
  •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客观、冷静的理性思考方式,即所谓data driven decision making。民众的思考方式往往是感性的,听到“核污染”就产生恐慌,听到“绿色环保”就无条件拥护,听到“全球变暖”就把原因全部归结在人类活动上,而政治家和外交家们很擅长利用民众的感性来攻击对手。这本书从物理原理切入,解释了许多普通大众的认知误区,有助于未来总统不受感性的民众影响,根据事实做出正确的决定!
  •     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
  •     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物理科普.
  •     政治家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儿,只有科学家知道一切还是政治家说了算。
  •     看了50页了,属于比较不错的课外书,个人觉得此书比较适合成年人看。
  •     孩子要求买的,但对四年级的他来说,有点深了
  •     这是一本好书,帮助树立和改变了许多错误的观念。值得一读,尤其是初中学生。树立物理学习兴趣的好帮手。
  •     很好的科普读物,纠正以前一些不正确的想法,用易懂的方式解释了高深的物理问题,即使不是总统也应该了解哦~
  •     抽空看完了。学了6年物理,几乎是最讨厌的学科。现在回头去看,不仅什么都没学到而且学到的也从来没用到过。“大多数人的麻烦不在于他们无知,而在于他们知道太多不是那么回事的事情。” 警惕常识性错误。
  •     几个收获:1、载人航天危险而不必要,骗纳税人的面子工程;2、核弹的制造、引爆都很难,不大可能被成功用于恐怖袭击;3、脏弹不可怕,爆炸后分散分布,辐射很低;4、人们对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寄望过高,目前还是核能最靠谱;5、全球变暖是真的,但是其支持者夸大了证据的确凿程度,并且不正确地把各种气候灾难一气归咎到二氧化碳头上(飓风、南极融冰、山货、干旱...)简直胡来了,典型如戈尔《难以忽视的真相》
  •     内容不错,纸质显粗糙。
  •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应该不错,搞活动买的。便宜
  •     老师上课的参考书,挺不错的
  •     有些深奥,孩子正在努力地读,他非常感兴趣
  •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孩子二年级,准备和他一起读,需要家长的参与,才能更容易的明白
  •     每天吃飯時候看二十分鐘,居然不到一個月就看完了。。。休閒的科普圖書吧,還可以
  •     深入潜出,内容易懂且有深度。
    作者有很强的大局观,高度很高!
    如果我当总统一定会按书中所的去做!
  •     高三的儿子叫好,看到感到确实好
  •     上学时对物理很不感兴趣,看到这本书读懂了很多。。
  •     看见有人推荐而买的,看了一小段觉得挺有意思的,继续中
  •     好书,不要未来总统了,大家都看看吧,尤其是做媒体的和各种意见领袖(公知咳咳)。翻译的话,不比对原文也能发现有错的地方。封面什么的就无视吧。。。
  •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我们无知,而是因为知道太多错误的东西。
  •     写的很好,物理书中算上品,也不浪费时间
  •     送货快、质量好!
  •     这本书适合对物理有兴趣但是又不想研太复杂公式的人看,非常有可读性
  •     还行吧,嗯
  •     大科学家的力作,语重心长,深入浅出。
  •     给上高中的弟弟买的,希望能够让他对此感兴趣。
  •     满满的科学常识,帮助现代公民做出理性判断。
  •     又好玩又涨知识,如果以前高中物理老师能这么上课说不定我就去学物理了呢!
  •     印刷质量太差了。内容很赞
  •     核危机不可怕,就怕总统没文化
  •     推荐文科生数目,比大学开的那种给文科生的通识课有意义得多
  •     科普 物理
  •     是看了cctv读书栏目里面介绍买的,里面有不少的科普知识。
  •     物理学知识能够写得有情节,让人有一读到底的冲动,非常难得。而且作者对社会变迁有着大局观,实验物理学家如果是这样的,社会会理性很多。我儿子也非常喜欢!
  •     非常好的科普,包含恐怖袭击、新能源、核电、全球变暖等热门话题,深入浅出地粉碎了常见误区
  •     好书!浅显易懂但科普性很强。另外不得不说一句:翻译的太烂了!!!
  •     当初我的高中物理老师要是能这么给我讲物理,我还能不及格么?!
  •     第一推动系列涵盖很广,书的内容都精彩,只是价位较高,呵呵
  •     很好的一本科普书,澄清了很多问题。
    大多数老百姓的麻烦不在于他们无知,而在于他们知道太多不是那么回事的事情。
  •     2009年英文
  •     扫盲帖...
  •     题目取得很吸引人,看了大家的评议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
  •     原来物理也可以写的这么平易近人
  •     气候变化一章值得一看
  •     从这个角度来探讨物理问题,很有点意思。很少看过类似这样的书,从这么宽泛的角度去探讨一些科学问题,开阔了思路,增长了见识。嗯,不错!
  •     内容丰富,关键是纠正了一些误区,或者说是让我们更加理性的来对待一些我们以前所担心的我问题
  •     书不错,买给儿子看的。有时间我也看看。
  •     物理是大部分系统性工程的基础所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