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一种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532126187
作者:余华
页数:167页

作者简介

《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余华

书籍目录

自序
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奖词
一 现实一种
二 河边的错误
三 一九八六年

内容概要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


 现实一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5条)

  •     余华的《现实一种》集子含三篇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篇幅为中篇,读的过程中碰到以自我见识能识别出的错别字和不通之处很少,虽然作者的行文符合文从字顺的标准,但读起来仍会觉得有些异样感觉,就是跟以往所读文字有所不同,这当然能理解为各个作家的特殊行文风格和独创力而自己以往未见识到,但归根结底是阅读不勤,阅读量偏少所致,真正完整读一本小说家作品集的时候更少。看时只觉得翻页挺快,一页一页地掠过眼前,自己也集中精力尽力在脑海中塑造着小说中构建的一幅幅画面,想象着那个偏远时代的社会图景和角角落落,准确点说,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故事,当看到文后标注的写作完稿日期时,思绪也渐渐追溯过去,一场场追溯之旅在脑际奔跑而出。三篇文章都写毕于一九八六年和一九八七年,那时我可还没出生呢,这可使我顿时对作者生出一阵敬仰之情,虽然时代有隔,他笔下描述的世界在我脑中浮现出来时非常真实,除了第三篇《一九八六》那种格外突兀的超现实笔调让我难以卒读外,其他两篇都读得颇顺畅。尤其值得一提的有这样两处,一是每篇意蕴深厚,作者塑造出的主题决不草草收场(也许这是相对前段时间看过韩寒的部分小说后有所感而言),主题思想具有绵延下去的深度,可探索的问题在读完文章之后会弥漫心间,胸中块垒大概就这样无形中筑起了,这个也许就是文字升华为思想之后或者说是象征手法的作用。比如,首篇《现实一种》里山岗的后代通过被移植的生殖器而绵延不绝,只经作者在文章快结束时轻飘地一笔带过,就让人心中一震,可供思量的东西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又如《河边的错误》中马哲与疯子纠缠不清的关系让人看到一种荒谬和大无奈,似乎算得上是现实与命运“合谋”开的一个没有尽头的玩笑;而《一九八六》中略显突兀的超现实笔调是与“文革”这一特殊题材相杂糅的,因此像我们这类年轻一代的读者理解起来时不必苛刻于作者行文的“怪诞”,那是大批“文革”后作家包括作者本人所经历过的特殊时期造就的特殊心理印痕,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80后年轻读者是无法彻底摸清和理解的。二是小说悬念设置或者说是整体节奏的把握很有特色,作者精于从多个人物角色的视野来叙述故事,往往通过这种多重视角的搭配来充分利用物象和设置悬念,这一点在第二篇《河边的错误》中表现得尤其出色,而作者也正是凭借他这类颇具特色的中短篇小说获得了由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授予的悬念句子文学奖,世界级小说大师地位由此树立。正如作者自己在序言中所说,这本集子“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内心会体会到作者冷酷笔调带来的心绪波动,可能某些人会感到那是一种久违的阅读感受,尽管一个读者可以阅读到众多作家精心编制的众多故事。《现实一种》正是这样一部特殊的作品,没读过的人恐怕也很难于现实生活中有机会体会到这种不同一般的“现实”。2011年,重庆
  •     就像作者所说,这篇小说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一个七口之家因一个偶然事故慢慢的破裂,人们相继地残杀,相继死去,这使我的感受渐渐麻木,视乎觉得人一个一个地死去已经与我无关,我已被这死亡的气息压迫的动弹不得。直到最后山岗的一体被无情的瓜分,这时他视乎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让人觉得那些医生也和他一样不能成为人了。这是一本描写死亡的书,里面有五个人的死,而他们的死各不相同。一个孩子还没有体会到人世的乐趣,视乎还不知道什么是死亡的时候,就被人世无情的抛弃了。而另一个孩子出于无知和乐趣无意间剥夺了那个孩子的生命时,他就会为这无意间的错误而丢掉自己的生命,尽管他还不知道为什么。使他丢弃生命的是一个成年人的暴力和残酷,这时暴力和残酷已经让他失去了理智,他的生活如噩梦一般的开始,在疯狂和暴力离开时他的生命也随之而去。当山岗剥夺了他兄弟的生命时,他的仇恨使这成为了一种预谋的残杀,然而当他复仇成功时,也许和仇恨一起失去的还有他的精神。当法律宣判山岗死亡时,视乎这法律也没了有他惩恶除暴的意义,一群医生将他的肉体肢解时,我感到这个社会的灵魂已经失去。整个过程就如他的母亲去世时一样,过程是那么清晰。“……她明显的觉得脚指头是最先死去的,然后是整双脚,接着又伸延到腿上,他感到脚的死去像冰雪一样无声无息。死亡在他腹部逗留了片刻,以后就象潮水一样涌过了腰际……”我想让她死去的不是疾病,而是她无情的冷漠。我可以感到这本书中人物间的对话很少,尽管有也确实很少。我想这冷漠正是现实的一种。
  •     原本因为最近心情不是很爽,偶然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很想了解到底是怎样的是现实,也好把自己从自己编织的梦里面拉出来~~自从看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以后,我认为他是个非常有才的人,就算是很朴实的话语,却也能给你一种心里上的震撼~不过,只看完了第一篇,我就不敢看下去了~~~因为我怕我的胃受不了了~~我承认,我可能还没有搞清楚究竟为什么一个好好的家庭就成了这样了·~这到底是哪一种现实~~?一种扭曲的人性吗~~~?结尾的尸体解剖写得仔细地太仔细了~~不过要的就是那么一种震撼力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余华的写作手法太残忍了啊
  •     说实话没有读的很懂。但是阅读时那一种恶心的感觉很强烈,像是一团腐肉,让人难受。第一次读余华,为其对文字的驾驭折服了,是残忍的、恶毒的、湿答答的,留着脓水的,难怪大家都说他身上流的不是血而是冰渣子。
  •     比残忍更残忍的是,人与身俱来的“残忍”本质,无名的恶
  •     无意中读到这本书。目前仍在看第一个故事。觉得太致郁了,不太喜欢这种风格的书。看到山岗家亲人间的疏离与残杀,感觉里面每个人都不正常,感慨小孩因为家庭环境因素也变成了那样。几个女人几个男人就没一个是正常的。内心的变态就被那样放出来了。医生瓜分器官的时候也让人难受,就没一个正常的活人…确实现实的阴暗,这样的内容如果被那些捐献遗体的人的亲人看到了的话,是多么的难受。不过这也说明了作者写作水平不俗,用词看似平淡通俗,却把那个场景还原的很真实,让人很容易想像出来那时的情形。(以上仅阅读有感)
  •     依次递减
  •     身体里流淌的不是温热的鲜血,而是冰渣子
  •     「那天早晨和別的早晨沒有兩樣,那天早晨正下著小雨。因為這雨斷斷續續下了一個多星期,所以在他倆兄弟的印象中,晴天十分遙遠,彷彿遠在他們的童年里。」
  •     真该拍成电影啊。冷漠,无知,到了极致。
  •      荒诞非喜剧,基本看不懂,好吧,不要追求看懂。懵比。
  •     冷静的凶残好现实又好荒诞
  •     像是屈服内心的恶魔而写成的作品
  •     看完这本书,像是噩梦初醒。这是一场不敢再去回忆的噩梦。
  •     我认为余华在这本书里的表现是一个崇尚暴力美学的阿尔贝·加缪。
  •     余华描绘的压抑和暴力的坦白,都让人感受到这个世界的阴暗和不堪。
  •     刺激…
  •     我的妈呀。
  •     现实本就如此 只不过文章太短不够赘述,死本就脆弱 可人太矫情
  •     还行
  •     对人性的冷漠感到恐怖,一口气读完以后有种恶心的感觉,但是现实就是这样。
  •     麻木
  •     以前没发现余华笔下有这么暴戾的一面...
  •     有点恶心
  •     第一篇依稀记得在某篇语文阅读中读过所以在看到这篇的时候无比亲切又暗中吐槽组题人的丧心病狂这种文章也敢出到试卷上。让我感受颇深的是《一九八六年》一开始的那些光亮黑暗的隐喻让我并不明白暗指了什么感觉有些压抑又在诉说人性的冷漠,他最终以自己的感兴趣的刑法自己死去却在最后时刻醒悟。那对母女的生活也恢复如常像是从来没有失去过什么,新的残酷却又重新开始了。
  •     确实是神作啊,太先锋了……不过就如阿乙所说,“对一个习惯于写作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不写什么”,最后一部分确实有点过于刻意了
  •     吓死我啦
  •     看严锋推荐,读了,很压抑。和多年以前,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无所事事的周六下午,去借了一本活着,看到最后的时候,和现在的感受几乎是一样的。TMD的生活,还是选择视而不见吧,真JB恶心。
  •     “暴行被实施时的轻率”远比“暴行的残忍”更“残忍”
  •     一家子人都像中邪一样,茫茫然一片,一直在呆愣,完全不知发生了什么的感觉。余华的作品,极度冷静,看不出分明的爱憎。很怀疑作者是否曾面对一副陈列的骨架或者某些器官而联想它们离奇的经历。
  •     现实一种,无比残酷的一种。书里的几个故事,都残忍到极致。人性好丑陋,又真实的可怕,有种精神病的幻觉。不知道为什么,很痛却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比《活着》更喜欢!
  •     已经受不了这种风格了 求停手
  •     这书很余华
  •     看的时候感觉背后凉风阵阵,看完出门看见太阳都觉得是血淋淋的……
  •     算是过瘾吧
  •     好压抑
  •     读余华的作品无疑需要距离感。被异化的,兽性的,荒诞绝望的生活,很容易把人代入——不适合读书浅又对生活鲜信心的朋友读。 不能理解余华大段写山岗被解剖的用意。
  •     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篇,一九八六年。讲述了一个疯子的自我摧残。拖了很久,是因为实在不敢晚上看,太恐怖。正如余华自评,当时很多人看了都觉得我的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液,而是玻璃碴子。能够把一系列的自残行为娓娓道来,割自己的鼻子,割自己的大腿,想象着万千头颅在翻滚,挥刀将无头的身子拦腰隔断。。。看的人毛骨悚然。
  •     没有感情线的,赤裸的杀戮好戏
  •     近来看的书不是意识流就是先锋文学 很痛苦TAT
  •     一种现实,现实一种。有点黑暗,有点血腥,只是觉得悲剧发生地都那么自然。
  •     至少得读五遍!
  •     读完与室友分享 觉得特别的棒 甚至萌发可以作为作业剧本 遂被嘲讽。。。唯一可惜的是 如此长久过去都未被绑上无论是话剧 电影或是其他舞台
  •     “与此同时山峰飞起一脚踢进了皮皮的跨里。皮皮的身体腾空而起,随即脑袋朝下撞在了水泥地上,发出一声沉重的声音。”这段给人的感触最深,我只知道我的心在战栗、搏动。
  •     很恶心残酷,但也许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思想暗面,从内开始的腐烂,到处是腥味,人吃人,冷漠的一切,就像是噩梦 读完之后会想到书里的细节 真实悚然
  •     最好的中国小说中篇
  •     血管里留的不是血,是冰碴子
  •     读起来总感觉不是那个味
  •     我得重新读,吓死我了……
  •     看不懂....我肤浅了吗?完全看不懂,好阴郁的气氛
  •     3星有点少,但我觉着4星有点多
  •     “这本书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涛般涌动着,这是从噩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最令人颤抖的是余华在描写残忍画面时候的云淡风轻和若无其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