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

出版日期:2016-3-1
ISBN:9787020111858
作者:哈维尔•塞尔卡斯
页数:390页

作者简介

讲故事的不是作者,而是恩里克·马尔科;
故事的主角不是恩里克·马尔科,而是我们每个人。
恩里克·马尔科原本是个最不起眼的西班牙人,因不甘于平庸的生活现状和强烈的成名欲望,他编造了一段历史,将自己打扮成反佛朗哥的斗士和曾被关入德国纳粹集中营的囚犯。由于恩里克拥有超强的表演能力,还善于蛊惑人心,因此他凭借着一次次的演讲和采访顺利成为风云人物,得到人们的追捧与崇敬,收获无数荣誉和赞扬,一时名声大噪。直到2005年,恩里克行骗三十年才最终被揭露,成为当时最大的丑闻。他为什么要编造自己的过去?他的真实经历究竟是怎样的?作者带着这些疑问,几经犹豫后终于决定开始写这本非虚构的小说……
-----------------------------------------------------------------------------------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虚构已经代替了现实,我们对真实世界里的平庸之辈毫无兴趣,只有虚构人生的人才能引起我们的好奇。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骗子》是一部太极小说,游走于阴阳虚实之间。换言之,它以夸张的想象和逼真的细节模糊了虚构与纪实的界线,为文学开启了新的维度。
——陈众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书籍目录

致中国读者
译者前言
第一部 洋葱皮
第二部 自己的小说家
第三部 伊卡洛斯的飞翔
尾声 盲点

内容概要

哈维尔·塞尔卡斯,当代西班牙著名作家,作品长期畅销欧美各国。他1962年出生于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的卡塞雷斯省,毕业于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文哲系,先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西班牙赫罗纳大学任教。此外,他为《国家报》等报纸杂志撰稿,还翻译了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和一系列当代加泰罗尼亚作家的小说。
塞尔卡斯的小说已经被译成三十多种语言,他力图打破文学类别的限制,将小说、散文、自传和新闻报道等文学体裁融会贯通。长篇小说代表作包括《萨拉米纳的士兵》(2001)、《光速》(2005)、《解剖时刻》(2009)、《边界法则》(2012)等。其中,《萨拉米纳的士兵》于2003年被拍成电影,他还凭借这部作品获得2001年“萨朗波小说奖”,更凭借《解剖时刻》获得2013年西班牙“全国小说和短篇小说文学奖”。《骗子》出版于2014年,回顾了一名被揭露真实身份的骗子如何将自己包装成反纳粹和反佛朗哥独裁统治的平民英雄。


 骗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道德骗子的曲折定义——读哈维尔·赛尔卡斯的《骗子》◎ 东渔为什么要去写马尔科这个行事复杂的人物,并且极尽详细地展开描述和分析?从表面上看,骗子的行径亵渎了二战的受害者,对舆论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使得作者哈维尔举起了讨伐大旗,创作非虚构作品《骗子》;然而哈维尔对骗子马尔科其人其事追溯分析的同时,一直也在自我反省,这种反省才是他写作的最大动力。当他以巴尔加斯·略萨的口吻质问自己:“是因为他认为没有任何人能比一个骗子更能写好骗子吗?”一下子把自己也推到了“敌方”阵营,就像在《圣经》面前,众生都要静心虔诚地去忏悔自己的罪恶。哈维尔一直在纠结要不要继续写马尔科,不是为了对得起后者,而是要对得起自己,最后终于坚持写下去,以此拯救自我心灵的深陷。他想要梳理马尔科的谎言和真实的人性距离,对其复杂的人性来一个X光透视,还原事实真相,“尽力重建恩里克·马尔科的真正生活。”所以说,哈维尔创作《骗子》的最大的动机是为了剖析人性的根本,同时也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上来。《骗子》是一部非虚构作品,直接把问题拿到台面上跟读者探讨,以现在进行时的形式进行解析。写还是不写,这是个问题。他跟儿子劳尔探讨,又在略萨的鼓励下,连同很多朋友的督促,才开始意识到这个命题的重要性。哈维尔首先对马尔科的母亲进行追踪实录,依次针对他的生活,他的家庭,慢慢地梳理马尔科的过去,并发出诘问寻找真正的答案。在不断的犹疑中,拿起笔去构建时候,新的迷雾又出现了,这种非虚构的悬疑特色是本书的亮点,吸引你继续关注下去,慢慢揭开真面目。《骗子》是由问题和解答组成的。马尔科参加了共和国部队,在战争中受伤,这是真的吗?他真的参加过战争吗?一系列论述又颠覆了之前的论题,答案再次指向谎言的本质。用谎言修饰、重建并渲染自己的过去,马尔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略萨都承认马尔科是一个天才,小说家天才。因为他有虚构事实的才能。而哈维尔总是将马尔科同堂吉诃德作类比,诠释一种自恋的英雄情结。马尔科的骑士情结寄托在他肆意圆谎的所作所为,他在用虚无的方式塑造自己的英雄形象。如果斗胆造次一下,与其说哈维尔针对说谎的马尔科来寻找一种写作方式,毋宁说马尔科才是一个合格的小说家,他虚构了一切,并且为哈维尔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角色,一个无法复制的复杂人性拥有者。由于哈维尔摆出有利的证据拆穿了骗子,马尔科不再是那个冲锋陷阵的志愿者,受尽纳粹集中营迫害史诗般的英雄形象,他变成了一个猥琐的平凡人,强迫型话唠,一个有自恋狂癖的人,等同于堂吉诃德式的喜剧人物,悲剧色彩也在其中渲染开来。另外,通过对一个人物的解析,将整个西班牙从独裁到民主那段时期侧面呈现,以及欧洲纳粹时期的罪恶背景也释放出来,印证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哈维尔意识到,当人们开始用回忆讨伐佛朗哥统治时期,恰好给了马尔科以谎言演讲(标榜自己)的权利,因为民众急需要一个煽动性、激情澎湃的英雄出现,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是不是民众主动把骗子推向了舞台,准许他小丑一般的表演下去呢。马尔科被哈维尔称之为“那个移动涡轮机一样的人”,最终依然看不透他的人性,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虚构自己的过去,让自己看起来更正直伟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想想后背都发凉,证明你的羞耻感还在。《骗子》第319页到335页,作者跳出来和马尔科面对面对峙,完成了虚构的那一部分。这段戏剧性对话让人兴趣盎然,一下子将前面庸长的长篇论调(总有些非虚构重复的论证,婆婆妈妈的姿态让人不忍细读)升华,最后的局面变成了骗子倒打一耙,深入人性最深处质问作者哈维尔。通过一场对镜自谈式的自我反省,将问题抛给所有的人,包括读者。正如哈维尔最后的审视,“我们都是我们自身之外的那种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有人都是恩里克·马尔科。”
  •     关于欺骗,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如是说:“感官并不欺骗人,欺骗人的是判断力。”诚如歌德所言,任何人受到欺骗都是因为判断力的缺失。西班牙著名作家哈维尔•塞尔卡斯笔下的《骗子》,借由恩里克•马尔科的欺骗事件,描述出整个西班牙数十年间民众判断力的缺失――不论是对执政西班牙的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还是对西班牙历史所持的冷漠态度。在这部作品之中,虚实间所探讨的不仅仅是一个马尔科,在其剥落的外象下隐藏的是存在于整个西班牙的问题。哈维尔•塞尔卡斯出生于独裁者佛朗哥执政时期的1962年,毕业于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文哲系,先后任教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西班牙赫罗纳大学,并为多家报纸杂志撰稿。从这部虚实并存的小说之中,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生平的追塑、事件的挖掘、性格的剖析,以见识到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与深度,这是一位客观且理性的作家。《骗子》一书揭露出马尔科的欺骗行径仅是作者为西班牙意识形态中所存在的深刻矛盾找到的一个突破口,即便马尔科事件没有爆发,存在于意识形态之中的问题也会日益呈现。但正是马尔科影响力的广泛,其爆发出的力量才足以令人们回顾自望。恩里克•马尔科现今已是一位耄耋老人,他的闻名在于其年青之时的身影投射于西班牙近代历史中最为重要的时期,西班牙内战、二次世界大战、佛朗哥独裁统治和民主过渡。当整个西班牙都在回忆历史时,马尔科的这些经历与见闻最终成为了他塑造自身的素材,他将自身描述成一位集中营幸存者,反抗独裁的勇士,热心公益的善者。瞬时马尔科成功的将自己平民的身份转换成了一位英雄。正当这位英雄平步青云,要坐上更高的位置时,其欺骗行径被人曝光,人们顿觉受骗,无法原谅其欺骗的恶劣行为,视其为“流氓骗子”一类的卑鄙无耻之徒。对于这样一位所有人都唾弃的反面人物,为其立书出传明显是不明智的。“他的个人传记就是西班牙集体传记的如实反映。”作者如是说,从《骗子》在小说开端作者自身纠结于是否要将马尔科的故事书写出来,是应该顺从大众的意向,用冷漠与无视回应马尔科当初的谎言,放弃对他的关注以为对其欺骗行径的惩罚。几度踌躇、几番辍笔。除了对当事人马尔科其人以及他的故事无法弃舍,亦有来自对马尔科为人深入了解的导演的鼓励,最终令其决心坚持写出此书的原因,是对文学的坚持,从文学的角度去书写出马尔科的一生,以令人们理解他,这种理解并非原谅,而是还原事实,让所有人能清晰的知道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书写马尔科不仅仅要还原其真实面目,而是通过他的生平对其进行理解,民众需要真相,需要知道当事人说谎的原因,而更深层的则是探讨马尔科为什么能成功的欺骗人们长达数十年,而这一问题的犀利程度不亚于思考西班牙人民对佛朗哥独裁统治的沉默。作者在小说之中努力的时刻都保持客观与理性,他清楚的知道在和一个怎样的人在打交道,这完全是一个狡猾、无耻的家伙,但同时又因其被拆穿之后的境遇,这样一位老人显得有些值得同情。但更令其印象深刻的却是这位骗子敢于对平庸生活说“不”。“我们知道永远都会有说‘不’的人。可这种人少之又少,而且很快又会被我们启动或隐藏起来,为的是不让他那响亮的‘不’搅扰了其他人沉默的‘是’,而且我们都知道这种沉默者的存在。” 《骗子》一书是作者在剥离西班牙意识形态之中的沉默,正是这种沉默令马尔科有机会渲染自身的“英雄”事迹,亦正是这种沉默,令佛朗哥政权有数十年的独裁。让人们继续沉默以对马尔科的欺骗行为,还是去理解欺骗背后的因缘,这便是《骗子》一书的终极目的。
  •     去年读到的印象最深的西语文学,是恩里克•比拉-马塔斯的《巴托比症候群》。这个聪明的作者拿整个文本来和读者“捉迷藏”,没法不让人印象深刻。善于取巧——或者说“故弄玄虚”似乎是西语文学作者在最近的一个特别热衷的风格,当然这种混淆虚构与现实,总试图“戏耍”读者的企图,从塞万提斯的时代便已经开始了。而哈维尔•塞尔卡斯的《骗子》,又是一次很有趣的尝试。整部作品以塞尔卡斯的第一视角写成,记录的是他对恩里克•马尔科事件“调查”的始末。事实上,塞尔卡斯的故弄玄虚,从这个故事一开始便已经在进行了。围绕这个“惊天骗子”恩里克•马尔科——他冒充纳粹集中营囚犯,凭借这个身份获利无数,行骗了三十年才被揭穿——塞尔卡斯展开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这样一个离奇的事件,对于一位作家而言自然是一桩得天独厚的素材,然而倘若为一个“骗子”立传,作者需要做些什么呢?要为他辩白吗?自然不必也不应当;那么要谴责他的行骗吗?从这些年“一边倒”的公共声音来看,似乎也并没有这个必要。塞尔卡斯当然还是写了这个故事,而他的“纠结”,其实是在为自己抒发的观点铺平道路。对于一个骗子,人们的态度往往两极,然而事实上,“两极”的态度又是全然不对的。骗子也许天生就是骗子,但骗局的成立显然也需要有人配合。这并不是一个极端的模型——我们的生活本就是被谎言所包围。或许就像马尔科——人们的“身份”往往不止一个,在私人社交领域,或多或少的修饰、掩盖,哪怕是无中生有,其实也不过意味着,要承担失去自己在社群中信用的风险。马尔科的确有些“玩大了”,他丧失的信用差不多是自己拥有的全部。但比起过分极端的排斥与为其辩护,更重要的是其实是理解——他为何要做一个“骗子”,而作为“骗子”的他,又是如何得手的呢?在《骗子》一书中,塞尔卡斯反复念叨着一句话,“写实杀人,虚构救人”。这是他对本作的书写十分“慎重”的一个原因:他在写的是一部“非虚构小说”。通过书写,他尝试揭露的是“写实的真相”。但这句话更重要的作用,是揭示了马尔科成为一个骗子的原因。他化用了希腊神话中自恋者那喀索斯的例子,来解释这一切的发生:“也许就像那喀索斯一样,多年来就是这些谎言阻止他了解或承认自己是什么人,从而拯救了他。显然,如果马尔科的谎言拯救了他,那么我现在在这本书里讲述的事实就会杀了他。因为虚构救人,写实杀人。”但这只是塞尔卡斯所担心的后果,而非他写作的原因。或者说,书写马尔科的意义,并不在这个时年九十、聪明绝顶,并且依旧对名望和荣誉抱有热忱的老人本身身上。他不过是撒了个谎,讲了个“五五开”的故事——那场浩劫也的确是他曾经历的。人们似乎是因为需要他,才让他如此轻易得逞。而在人们轻信的谎言里,马尔科的故事,恐怕只是其中并不显眼也不严重的一个,以至于和平时相似,人们会在骗局被拆穿的当时纷纷唾弃咒骂这个“骗子”,但不久便会把他抛在脑后。我们为何如此看重真相,大概是因为,比起任何叙述故事的方式,“真相”并不会偏袒任何一方,任何人也无法主动在其中牟利。马尔科的“成功”大概与此有关——越是宏大的骗局越不易被拆穿,因为骗局越大,就越像是全部的真相,是一切都被遮蔽起来。但马尔科当然不是那个制造最大谎言的骗子。“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关于骗局的真相,也许大抵如此。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类似报告文学。20161224。过去不是过去,过去是现在的组成部分。
  •     非常聪明的一本书,讨论了骗子和骗子遍地的尴尬世界。
  •     好玩的设计,戏里戏外,都有文章。
  •     我们到底是在追求真实,还是追求的梦想或是幻想?一边执着于生活的意义,一边庸庸碌碌的吃喝拉撒装一个正常人。我们取悦自己,更要取悦别人。装是必要也必然的,不装不光说服不了别人,也说服不了自己,寻找意义是精神存在的目的。
  •     Javier Cercas在Soldados de Salamina里把Roberto Bolaño写进去了,写了他跟Bolaño的相遇和寻找Miralles的时候介绍自己是Bolaño的朋友
  •     杀死真相的真凶,不就是我们自己吗
  •     塞万提斯的遗产。谎言与虚构的关系。
  •     歸為小說很牽強,說是非虛構也不太合適。讀了大概一百頁之後,才開始覺得背後發涼,歷史事件多,需做功課。
  •     当你发现原来他是那样无能和虚伪时,当你看到她素颜的样子而大吃一惊时,当你被曾经的人和故事感动时,并不是你发现了真相,也不是生活欺骗了你,而是大家没在一个舞台上,有人走串了片场。
  •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