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经济改革之路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9787218043999
作者:孔田平
页数:406页

作者简介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东欧的经济改革道路是非常独特的。首先东欧的经济转轨一政治转 轨交织在一起,不同于亚洲转轨经济;其次,东欧的经济转 轨不仅要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化、经济的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而且要建立可行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不同于发展中国家旨在克服危机和纠正扭曲的经济改革;再次,东欧的经济转 轨虽然也会出了一定的社会代价,但付出的代价要小于俄罗斯,并没有形成少数寡头获益和大多数民众受损的俄罗斯式的“资本主义讽刺画”;最后,东欧的经济转轨与欧洲国际秩序的变化密切相关,冷战结束后东欧国家开始了脱俄入欧进程,加入欧盟成为了东欧经济转 轨的重要激励因素,东欧的经济转轨在某种程度上是受欧洲经济一体化驱动的。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央计划经济及其对于经济转轨的政策含义
第一节 中央计划经济的产生
第二节 中央计划经济的特征
第三节 中央计划经济的优点与弊端
第四节 中央计划经济的实绩
第五节 中央计划经济的实绩
第二章 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大论战的意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大论战的背景
第二节 社会主主大论战双

内容概要

  孔田平,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东欧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东欧经济问题的研究。曾就读于山东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在哥伦比亚大学中东欧研究所和华沙经济学院做访问学者。曾多次出访东欧国家,与东欧国家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曾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并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和“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表论文和研究报告数十篇,为数部学术专著的合著者。

图书封面


 东欧经济改革之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将苏联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经济体制凝固化,神圣化,将中央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不仅贻害了苏联,而且也殃及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集权的政治体制、正统的意识形态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三边组成了稳定的三角。中央计划经济的六个关键因素:社会主义经济、命令式经济、压力性经济、优先顺序经济(投资先于消费,工业先于农业,重工业先于轻工业,生产先于基建,教育先于住房)、粗放型发展以及封闭性经济。其中国有制主导地位,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生产单位从属于行政登记。市场在经济中被压抑到最小程度。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集中稀缺资源服务于一些明确的简单的目标,满足国家的需要。但这一作用发挥的前提是中央计划当局掌握充分完整的信息,信息传递也十分迅速且不会因为利益关系而扭曲失真。后果为消费品严重短缺,商品匮乏。经济结构失衡,发展过度的部门有大量库存,剩下的部门严重短缺。增长建立在高浪费、低效率的基础上。例如苏联的增长率很高,但资本生产率一直是负的。与西欧相比,在人均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全面落后。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与其他经济体制一样的价值问题,他们血药在缺乏价格体系的条件下决定商品的价值。价格可以表现出某一个商品是否需要,以及在生产它的过程中劳动和原材料是否有浪费。所以社会主义经济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米塞斯)试错法来寻找适当的价格。供不应求,就提高价格,直到供求平衡。同时消费者有选择自由、人民也有选择职业的自由。。通过试错法来模拟市场,决定价格、供求平衡,从而实现资源配置。但这一前提是中央计划局要用锁完整的经济体系知识,同时这一价格无法反应在不同时间、地点和质量的产品额差异,无法产生生产动力,无法体现特殊情况的优势。也就排除了价格竞争,从而降低了改进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动力。(兰格)后来兰格自己也讲,这一套理论是在制造商或买主占据寡头地位时,才可以使用。只有竞争性市场的自动过程无法发挥作用时。科尔内提出短缺经济,一种是水平短缺,即买卖方。另一种是垂直的,即中央与企业的。前者是摩擦,卖方的估计卖方误差,以及买方的多变和信息不全。后者是吸纳,即企业只想投资不顾风险,追求短时间的数量囤积。为扩大出口而吸纳国内资源。 软预算约束,是指企业受到国家的帮助和关照。即国家针对亏损或成本提高而补贴,税收优惠,有原则选择贷款对象,制定价格上限。软预算的实质是国家起到了保险公司的作用,不存在企业倒闭,且企业发展与盈利与否无关。最后导致企业对价格敏感性下降,不追求经济效益,只求提高工资,同时不断扩大投资。布鲁斯将经济模式划分为军事共产主义、集权、分权和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第一,在宏观、企业和个人均采取高度集中化,仅在苏维埃建立初期。第二,在个人上采取自由化。即保有自留地和农产品市场的,家庭有消费和职业自由。第三,经济决策多层化,企业具有自主的计划,货比具有更大灵活性,与国外价格建立联系。起作用的是企业的横向联系,建立了市场。第四是扩大再生产的责任从国家转移到企业手里。分权模式中国家决策国民收入分配和投资方向,一切经济决策由企业做出。企业根据盈利原则来活动。商品和货币便得更加积极,以表现出去全社会的偏好。但价格不取决于企业。锡克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保证使用价值的扩大,即创新。第二保障供需平衡,第三是要不断提高生产率,第四是社会生产最后必须为非生产消费服务。宏观不平衡是指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供需求不平衡,,由收入分配引起。微观不平衡是指供需结构的变化。匈牙利经济改革:匈牙利再造1966年就开始了改革,1968年正式施行新经济体制,提出要保持国家调节,但取消指令性计划,企业可以在国家限定范围的市场上自主行动。但是改革未能触及纵向的关系,所以自1970年代成为了间接行政控制的集中化,即财政补贴方面的讨价还价。80年代终于开始推行破产法、银行法等。波兰经济改革:五十年代、七十年代的改革都半途而废,80年代的革才开始真正实施。但是过渡性经济失败是因为慕白不清晰,具有双面性,即没有放弃中央计划而全面追求市场取向,同时改革不全面,即只承认商品市场,不承认资本、劳动力市场,企业还在软约束。意识形态依旧严重,苏联影响力不减。最根本的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市场经济的特点:私有权具有支配地位,经济决策分散化,市场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经济转归的要素:宏观经济稳定,价格和国际贸易自由以及有过经济私有。同时要有制度。即政府要紧缩,货币贬值、削减补贴,提高利率,开源节流。自由化即放开价格,开放劳动力和资本市场,却笑进出口管制。私有化即分配国有产权,强化公司治理,硬预算。制度即建立法律改革,市场信息系统,税制、两级银行。除了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大部分东欧国家都选择了休克疗法。具体是,建立市场决定的价格,取消价格管制,经贸对外开放。取消对私营经济的限制,取消惩罚性的税率。国有企业改革,打破工业剧透垄断。休克疗法的原因在于经济规格要全面,可以减少行政压力,减少利益集团的压力。同时波兰和南斯拉夫都是恶性通货膨胀。休克疗法受到青睐的原因渐进改革的成效不大,执政党不信任渐进改革。第二,新上台的执政党希望通过激进法来赢得民意。渐进式改革以匈牙利最为典型。原因在于改革要有适当的顺序性和持续性,同时能够减少社会成本,宏观经济较稳定。改革的中心是处理过去的影响与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过渡具有稳定性,体现在,立即更改环境会降低国有部门的效率,第二是私人部门和国有部门的环境如何结合,第三是国有部门会对私人部门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力。所以转轨时期只有二元经济的格局才可以。波兰匈牙利的改革比较:两国均有限地进行了市场经济的改革。中央计划的部分已经被市场性的控制所代替,但是价格、税率等依旧是企业和正度讨价还价的对象。后期转轨的差异如下:财政紧缩的力度不同。两国都减少补贴,提高利率,一致需求和增加税收。但严厉程度不同。第二,价格和外贸自由化程度不同。波兰一次性开放了90%的产品,实行统一关税。但匈牙利逐步实行自由化。第三,货币可兑换性的步骤不同。波兰90年货币大幅贬值。匈牙利逐步。第四,私有化方式不同。波兰直接出售和资产劵无偿分配分配。匈牙利则向国内外出售国有企业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波匈两国的不同是因为国情不同。波兰的经济改革时间短,而且缺乏连贯性,所以在政治制度改革后新政党上台,社会支持激进的改革。而且新政府缺乏管理经济的有效经验,所以他们想更多以来依赖市场调节。政治原因是因为团结工会缺乏控制政府人员的政治战略。匈牙利则有着20多年的改革历史,早就促进了政府和民众的心理变化,他们已经认同了私人财产的重要性,对私有制已经不再有意识形态的看法。况且匈牙利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不高。对于休克疗法,更多人认为只有休克没有疗法,民众也把改革的时间同经济结构调整的时间混为一谈。改革可以立即执行,但调整需要几十年。两国的经济增长都姗姗来迟,甚至到了2000年,波兰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匈牙利。所以休克疗法在遏制恶性通胀,实现红挂经济稳定和经济自由化上颇有成效,但是私有化、制度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过渐进的代价并不比休克要小。而且两者只是相对的概念,激进也包括渐进的因素,例如私有化制度化。两者的差异不在于速度的不同,而在于经济改革的顺序性和力度不同。一、宏观经济稳定化:内容如下,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降低贷款,货币贬值以抑制需求,降低补贴,提高税收以遏制工资增长。结果是取消限制私人经济后商品短缺的现象消失,通胀下降,财政赤字降低(不多久又上升,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下降,税收减少。)经验是要有连贯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罗马尼亚是反例,渐进性,但是不连贯,仍靠货币扩张来弥补赤字,屈从与利益集团的压力,发补贴。其次是经济自由化与宏观经济稳定化要同步推进。经济自由需要宏观环境的保障,以约束国有企业,而宏观的稳定也需要经济自由的支持。再次,要通过限制工资,限制国有企业的工资。第四,紧缩性政策是核心。财政改革,即需要改革税制,严格支出,政府收入也会下降,社保增加。首先是预算改革,即精简人员,资金用于改善基建,削减补贴,建立养老和医疗体系。但由于两大体系的支出,赤字出现。税制改革。计划经济的最大缺陷是企业利润上缴国库,企业对利润不关心。税收没有激励作用。改革要减少税种,降低税率,建立以增值税和所得税为核心的。问题是,国有企业收入下降,私企上不来,则税收减少,同时为了增加税收,政府又定得高税率,对于生产起着抑制作用。同时税收人员和机构不能适应要求。存在逃税等行为。金融改革,即完善银行的金融服务,动员储蓄,引入审计会计等制度,建立法规,向两级银行转变,鼓励私人银行,外国银行进入,建立证券股票市场。解决银行呆账坏账问题。但是最后金融部门在为企业提供融资方面作用十分有限,,资产质量差,腐恶领域狭窄,也没有让资金流向有能力清偿债务的企业。企业则日益转入内部经理人控制。二、经济自由化。价格自由化。在剧变前,南斯拉夫基本实现了自由化,匈牙利也采用将混合价格体制,使得价格接近了价值。价格自由化的结果是商品供应增加,短缺现象消除。价格自由化的作用第一,会读了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第二,消除了短缺现象和黑市,第三,通过减少过渡需求遏制了通货膨胀。第三,为新的私人企业和国有企业提供了价格信号。贸易自由化,即取消国家对外贸的孔段,开放国际贸易,取消进出口配额,建立合理关税。国家主要负责制定贸易政策。有利于促进竞争,反垄断。促进经济自由,对国有和非国有对待相同,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经济自由的意义,首先是恢复了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得到了发展。其次为私人经济发函穿高了条件,再次是促进了竞争,有助于国有企业改造,最后是建立了市场经济。总之,解决了激励问题和信息问题。三、私有化私有化的两种方式,一个是清理,即关闭企业并出售,或转移财产,二是将国有财产出售给私人部门。东欧私有化的目标是通过私有化确定产权,以提高经济效率,扩大产权,增加财政收入。政治上是为了保有政治的稳定,迎合民意,中产阶级崛起,有利于社会结构。私有化类型。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国家回收国有资产,再将其出售给私人。或者是企业自己出售。另一种分法是内部私有化、外部私有化和无常分配。内部是将股票出售给本企业的人。外部是可向任何人出售,无常分配是免费给全体人民。几个国家不同的方式。东德是建立托管局,对不同企业实行区别对待,拆散大型国企,国有企业出售要考虑全面,竞争力、国民经济地位等。鼓励本企业购买。总是东德是已依托西德实力。私有化很快。波兰两种方式,国企改造为股份公司,再将股票放在股票市场。而是撤销国企,出售资产。波兰的直接将国企改造与国企转让结合,与资本市场集合。捷克则是投资劵私有化方案。希望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投资劵拍卖的方式来培育资本市场,自下而上的。波兰则是通过银行来指导。匈牙利。国有企业内部成立股份公司,吸收其他企业股份,混合所有权。引入国外投资银行和投资公司评估。私有化方式多样,出售,拍卖,内部人股份等。总体,私有化并没有增加多少国家收入,但促进了外来投资。问题,国民储蓄低造成了国有资产的迅速私有化不可能。缺乏资本市场能够有效评估资产,只能靠国外的。利益集团阻碍。私有化的内部人员腐败。失业人口增加,贫富差距加大,贫困人口多。经验,第一,仓促私有化与仓促国有化是一样的,风险颇大。私有化企业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效率改进。第二,出售了在经济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只留下了经济效益差的,影响了国有企业对国家上缴税收。第三,企业并没有有效的治理结构,配套的银行等金融改革跟不上。第四,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结构。四、社保体制改革。改革前的问题是高补贴,超越了经济水平,加重了国家支出。第二是隐蔽实业严重,劳动力繁冗,且工资差别不大,缺乏激励。第三十国有企业承担着社会保障功能,耗费了财力。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改革后隐蔽失业变为公开的失业,国有部门的下降与预期相比更为缓慢,私人部门主要增长在服务业。但是私人部门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国有部门的下降速度。长期失业比例高,青年失业比例高,贫困现象加剧。与此对应要产生失业津贴,即要短期救助,长期要鼓励就业。过分慷慨的失业津贴不仅会阻碍失业者积极寻找工作,也会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同时伴随着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开展培训计划,推动公共设施建设,就业补贴等。同时在制度上为就业保护立法,养老金改革。转轨后国家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但是劳动力市场改革促使很多人提前退休,这意味着更多的退休人口与更少的工作。但是退休者往往是政治上较为活跃的阶层,更加积极表达政治意愿。所以任何政党都要注重其福利。所以改革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国家养老计划进行私有化,建立强制性的私人养老基金。而是在不私有化的条件下,改革现收现支的公共养老金制度,鼓励公民自愿加入私人养老金。五、金融改革。金融部门的作用在于将钱从初始储蓄者引导到投资项目上。其中银行在金融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建立二级银行,实现过渡是第一步,第二部是要实现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各司其职。银行体系高度集中不利于竞争,商业银行的国有制也缺乏激励机制。长远目标是形成为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私营部门。建立二级银行的方式是将国有银行出售给外国投资者,这是主要方式。国外银行的引进有助于提高效率,促进竞争。引导资金流动,能够提供长期和短期的贷款和储蓄,进行风险和价值的评估,指导会计和审计。匈牙利可以说是这一改革的先驱。在专柜前的1989年,匈牙利就有了外资银行。私营部门得到了加强,银行资产增加,盈利状况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都有所增加。波兰则由于国有银行上市导致股权过于分散而未能成立有效的额治理结构,无法吸引到资本。所以国有银行的改造并不只是所有权的改造,而是应该寻找能够增加成本的机会,退出新的金融产品。经验,第一,向改革后处在困境中的商业银行注资会导致财政支出高涨,并使得国有银行产生了被国家拯救的预期。这阻碍改革。第二,私人银行有利竞争,但如果门槛过低,会导致银行危机。第三,过多的外资银行只向本土大企业或外企贷款吗,中小企业较少。除了银行体系外,证券和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很难服务经济。由于缺乏透明精度,缺乏会计和信息,缺乏法律等,股票市场虽然为匈牙利、波兰创造了客观的收入,但金融市场的作用有限,企业直接从国外市场融资成为重要渠道。六、农业转轨经济自由化越快,农业转轨越快。转轨内容,第一承认土地私有,即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租赁,大多数国家选择了将土地退赔给原主人。但匈牙利选择了货币补偿,主人收到一定价值的证券。匈牙利的退赔战略是第一个成功完成退赔过程的国家。第二是农业生产组织的变化。个人使用的土地份额大幅度提高。合作社被改为私人公司。不过,在一些国家,国有农场和合作社仍占有大比例。由于很多人选择委托给公司经营,所以少量大农场管理大量土地,大量小农场管理少量土地。农业的复苏是由于生产率的提高,经理控制的农场和内部人拥有大量份额的农场更有效率。问题:第一。农业面临的欧盟挑战。即欧盟的农业政策不是市场取向的体制,补贴价格超过了国际水平,这成为了阻碍东欧国家农业竞争力的因素。同时东欧国家要符合欧盟农产品的高标准要投入大量资金。第二,缺乏必要的农业发展的信贷市场。第三,土地市场不发达,土地转让率较低,租赁行为短期化,收益短期化。第四,人口老龄化,城市化严重,年轻人离开农村。七、总体经济转轨的代价第一,社会代价。巴尔干的社会代价要高。首先是经济衰退。到了2000年,才有所增长。其次是失业率高。隐形失业变为显性。再次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收入差距加大,困扩大。收入、就业种类和财产的重要性上升。体制和个人自由的扩大加大了社会的流动性,形成了新的精英、中产阶级、社会基层。第五是影子经济扩大。第六是腐败滋生。但是,这是经济体制转轨必须的代价。价格上涨,需求抑制,企业压力大,裁员,同时破坏太快,创造很慢。这也是外部冲击的后果。经互会的主要出口市场消失,产品缺乏竞争力。还是转轨政策失误的代价。私有化中徇私舞弊,国有资产流失,外资对民族工业的冲击。阿尔巴尼亚的金字塔投资让很多居民储蓄流失。捷克的大众私有化最终还是有国有的商业银行控制。八、国家在转轨经济中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信息存在缺陷,竞争不完全、市场不完善。所以国家可以在市场失败的领域干预,即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调节收入分配,反对垄断,促进竞争。此外,国家要成为经济改革的推动者。国家要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立法、执法监督。再次,国家要成为社保的建立者,有社会责任。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分为两大类,即调节和干预。前者以美国为代表,调节需求,维持供求平衡。后者以法国为代表,有统一的指导性计划。但国家干预只在范围和程度上有所差异。九、制度变迁成功的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宏观经济稳定,也需要自由的经济环境和有活力的私人部门,更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各国有有效利用了制度遗产。稳定化和自由化可以迅速完成,但是私有化不可能,软预算约束在新环境下继续存在,而非正式的规则,如行为习惯等也不能立即改变。是慢慢变化的。西方发达国家是长期演进的,转轨国家短期内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法,所以其寻求最有方案而忽视其国内环境是不可取的。其次,这种冒进心理依旧是共产主义的宏大构想作祟。过于冒进会造成制度真空。转轨国家的成功要素,第一,有效的产权,即产权明确、受保护且可以实施。第二,法制。法律能够保护个人自由、经济权利和义务。第三是责任政府,政府可以筹划改革,建立法治,界定产权,建立社保。十、总结(转轨国家特点)第一,转轨的全面性。第二,转轨的深刻性,建立了多党议会民主制,初步建立市场经济并加入北约与欧盟。第三,转轨的复杂性。即有着各个方面转轨,利益集团、政府更迭、民族国家等都阻碍。第四,长期性。第五,和平性。(转轨政策)经济改革更加现实,幻想不复存在,即市场无所不能,私有化解决一切问题。建立法律制度。实现不同的紧缩财政。放开价格和外贸。货币贬值,国际市场汇率接轨。所有制改造,外部私有化内部私有化或无常分配。金融改革,两级银行,赤字通过资本市场解决。(影响转轨政策差异的因素)第一,国家主导议程的差异。中欧是政治经济,巴尔干国家是地区安全。第二,经济政策执行力度和蓝徐行。例如罗马尼亚和巴尔干断断续续。第三是外部约束和动力。即入盟。第四,转轨前的初始条件不同。第五,社会主义时期是否有改革经验。第六、公民社会发展不同,独立知识分子,国家管控程度。第五,国内民族同质性。第六、地理位置和文明的差异。(问题)公共财政危机持续存在,不同的预算赤字,且不能通过发货币来解决,只能靠政府债券。私有化问题,存在徇私舞弊,国有资产流失,对民族工业冲击,国有企业改造后的治理问题。通胀阿里与失业问题。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作用并没有起到,在企业融资,短期贷款为主。社保不足以应付失业和贫困以及养老。税收制度、监管不完善,地下经济严重。(经验)第一,转轨经济的目标不是自由市场经济,不显示,国家要成为推动者,建立者和维护者。第二,要从具体国情出发,休克疗法和渐进。第三,宏观经济稳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紧缩是核心。第四,货币政策同时要工资管控,才能遏制通胀。第五,私人部门与国企的私有化并行不悖。明晰产权后要有保护。第六,要有社保作为后盾。第七,要付出社会成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两大市场理论破没,全球化开始。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自由贸易区。成功的因素在于资源配置效率高,储蓄和投资率高,引进新技术,实现技术升级,出口导向。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话说,考博到底让多少人,耽误了多少时间在那些无用的书上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