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往事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39963495
作者:赵家三郎
页数:264页

作者简介

为何混官比升官更难?
为何文人做官总不长?
为何太子党不易取胜?
为何身正也怕影子斜?
为何官德出了问题比杀人放火还严重?
为何新科进士好升官?
为何发脾气要抓机会?
为何新官最怕”泼冷水”?
为何一名技术官员能快速晋升?
为何“默许”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为何京城里也有很穷的官?
这是一本语言幽默诙谐的官场历史解析读物。作者以现代角度切入,诙谐中带着犀利剖析的笔法,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条分缕析,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到历史的智慧中去,呈现了行走社会圆融通达的做人哲学。书里有从政、管理、用人、经商的学问;有最经典、最实用的人生哲学;也有为人之法、处世之道。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宁在朝廷,不下地方
1.古代当官的四种途径 / 002
2.朝廷提携地方,地方孝敬朝廷 / 007
3.京官的巨额福利 / 009
4.新科进士是最好的政治出身 / 012
5.京城的幸福生活 / 016
6.京城也有穷官 / 020
7.官员的常态消费 / 023
8.流血的仕途免不了流血的馈赠 / 026
9.新官的对手是旧吏 / 028
10.武臣的手段是“明抢”,文官的手段是“暗夺” / 031
第二章
新官上任的机会与陷阱
1.“三把火”与“泼冷水” / 036
2.秩序与圈子——仕途内的橄榄枝 / 043
3.形象与印象——混也需要智慧 / 046
4.如何为政绩加分? / 050
5.癖好与特长——“一招鲜,吃遍天”/ 057
6.异地升迁的奇迹 / 061
第三章
文人做官的瓶颈
1.文人能做官吗? / 068
2.“得瑟”是文人做官的通病 / 071
3.发脾气也要有资本 / 072
4.做官不可得与做官不珍惜 / 074
5.皆是文官致命伤 / 078
6.舌尖上的官场暗斗 / 082
7.身正也怕影子斜 / 086
8.一场成功的“官场信息战” / 091
9.巧为上级“背黑锅” / 094
10.巧为上级“争面子” / 098
11.与人无争才是最高明的竞争 / 101
第四章
丢官的逻辑
1.官德出了问题比杀人放火还严重 / 108
2.皇权在道德前也要退让三分 / 115
3.裙带关系暗藏多少祸害 / 118
4.官员修养的盲区 / 123
5.欧阳修的官场历险 / 128
6.“道德战”中的防守与反击 / 137
第五章
当官是一门技术和学问
1.让下属产生危机感 / 142
2.“装糊涂”是一门艺术 / 147
3.“同喜同悲”、“喜怒有度”的神奇力量 / 153
4.懂得如何处理身边的“小事” / 156
5.“后发制人”的杀伤力 / 161
6.物以稀为贵的“以假乱真” / 165
7.范仲淹的得意仕途 / 168
第六章
“二把手”怪圈
1.“二把手”的悲剧 / 188
2.既要将帅之道,又要伴君之法 / 194
3.辞职需要大资本 / 201
4.“二把手”的敏感禁区 / 204
5.久立不倒的“二把手” / 207
6.“不作为”的智慧 / 212
7.有后台才有将来 / 217
8.“二把手”的狠角色 / 221
第七章
明处设计,暗处设防
1.皇家年会上的权力之争 / 228
2.一名非主流的技术官员 / 234
3.“祸从口出”与“一言得道”的官场秀 / 237
4.为官要善于露锋芒 / 241
5.上级的“默许”是一种神奇力量 / 246
6.性格决定官运 / 250
7.狼虎丛中能立身 / 255
后记 做官的禁忌,做人的底线 / 262

编辑推荐

流传近千年的政治艺术,还那么栩栩如生。咹,你是怎么做官的?每位领导的领导方式皆有独门绝技,并且做得到位,演得逼真。宋太祖好吓唬人,宋太宗好装糊涂,宋真宗和宋仁宗好哭,动不动就哭一场。领导演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配合演出能否解决问题,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内容概要

赵家三郎,又名赵云扬,中国历史研究学者,以黄仁宇“大历史观”为写史指导思想,作品独具个人特点,诙谐流畅。代表作《唯心有物——王阳明正传等。

章节摘录

1.古代当官的四种途径宋真宗年间有一落第老儒,北漂于京师。“落第老儒”是经过多次科举考试失败的年老读书人,年龄尚未到进棺材的地步,处于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尴尬年纪。朝廷对科举考试中的年迈举子有“特奏名”照顾,落第老儒大都在四五十岁,说老不老,说年轻也不年轻,有史料记载的举子最多长达三十年未能考中,最后只好抑郁而终。像这种漂泊在京城的落第读书人不在少数,无法通过科举入仕,老儒只得剑走偏锋,另自寻其他入仕途径。没才能、没背景、没钱,整个一“三无人员”,混迹京师的落魄儒生多半毫无背景,期望与当朝大员建立关系甚为艰难。然而,老儒自有妙计。当时有一市井泼皮名叫于庆的,贫寒不立计,吃了上顿没下顿,与老儒有着同样的悲惨命运。飞黄腾达是所有落魄之人的共同愿望,与博彩的心理一样,希冀有朝一日天上掉馅饼。于庆到老儒这里买了一注“命运彩票”。这是天赐良机,老儒遂在他身上打起了主意,押下了下半生的赌注。一个泼皮无赖能有什么用处?何况这样的人距离体制甚远。要知道一颗螺丝钉都有它的作用,何况一大活人。于庆问老儒,如何才能发迹?老儒给他彻头彻尾地分析了下原因,最后说想要发迹也很简单,但你需要改个名字。只要能发迹显贵,对于于庆来说叫什么无所谓。老儒给他改姓丁,取名宜禄。宜禄,翻译成现代话是“高工资、高薪水”的意思,没什么高明之处。三国时期有个叫秦宜禄的,老婆杜夫人,也就是三国第一美女貂蝉。秦宜禄没本事,老婆先被领导吕布霸占,曹操打败吕布后老婆又被曹操霸占了。万难之下秦宜禄选择了离婚,最后张飞结束了他憋屈的一生。文盲于庆不知上述的典故,但这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却有它玄妙的地方。《宋书•百官志》载:“有苍头字宜禄。至汉,丞相府每有所关白,到阁辄传呼宜禄,以此为常。”由此可见,“宜禄”古时为“宰相仆人”的名字,预示着他的主人能够做宰相。老儒告诉于庆,你去丁侍郎府上碰碰运气。这就是给他改名“丁宜禄”的高明之处。丁侍郎即丁谓,时任礼部侍郎。丁侍郎中进士第四名,确实有一定的才能,得到宰相寇准的举荐,上位之后却把寇准排挤走。丁谓本人崇尚祥瑞,恰好晚年的真宗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是以平步青云。真宗封禅等大兴土木的事儿就是丁谓与王钦若撺掇的。老儒不知从何处获悉丁侍郎好详瑞的信息,恰有无赖于庆求拯救,遂出一石二鸟计。老儒正苦于无法与丁谓建立关系,丁谓门客众多,说句不好听的,给人家提鞋人家都嫌浪费时间。恰好有这么个愣头青,权拿他当枪使了。去丁谓府上是有风险的,却于老儒无碍,不成功,死个无赖,老儒落得为民除害的美名,成功了,老儒便能分杯羹,这就是老儒的考量。事情出乎意料地顺利,于庆化名“丁宜禄”投奔丁谓。丁侍郎一听来者叫“丁宜禄”,饱读诗书的他眼前一亮,心想,难道这预示着自己能当宰相?暗合了丁谓崇尚祥瑞的心理,丁谓大喜,收之门下。果然,没过多久丁谓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丁宜禄承蒙丁宰相提携,老儒也得蒙引见,得到个教育口工作的官职,进入了体制内。这是宋代笔记史料《枫窗小牍》中记载的一则故事。泼皮无赖、落第老儒,诸如此类活动在体制之外的北漂一族,他们无法通过国家正规的科举制进入仕途,只能通过另一种制度——恩荫制。面向全社会,宋廷确立了大致四种入仕途径:科举、国子监(太学)、举荐、荫袭。这四种入仕途径呈现一个相互递进的关系。首先来说科举制,它是针对贫寒子弟的入仕途径,渐渐地演变为主流途径。宋代科举在唐代基础上增加了“誊录”“弥封”等制度,使科举向“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的最佳公平状态发展。诸多贫寒子弟如吕蒙正、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等皆是通过科举入仕。这是朝廷向民间开放的一种笼络人才的方式,使得万千寒士加入到帝国体制当中,冲淡以往的阀阅世族的权力。科举考试主要有进士科、明经科、武举科、医官、法律等其他诸科。此外,朝廷对耄耋之年的考生设有“特奏名”,即把那些眼瞅要入土为安的老考生放低要求再考一次,或者直接授官。太宗时有个叫赵昌国的老儒,考试时被要求一天内写二十首诗。结果他写了不到十首,水平还一般,太宗也特赐及第。宋神宗元丰年间还有个老儒在卷子上写道:臣老矣,不能写文章了,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神宗特赐食禄终身的优待。“特奏名”进一步地体现了朝廷笼络士人之态度。对广大的贫寒子弟朝廷开设科举,对于广大干部、纳税大户子女等朝廷也照顾到了,即是国子监,宋廷公务员的孵化基地,进入该学校等于进入了体制内。国子监的监生有不满官职的可以参加进士科考试,但成绩再好也不授予状元。为了避免他们与寒门子弟抢名额,官方规定参加进士科的监生应与其他考生区分,另设考场,称为“锁厅试”,如果考不上的罚铜二十斤。还有一条致命的规定,落第的监生终生不得再参加进士科考试,直到宋仁宗嘉三年(1058年)才废除了这条规定。科举与国子监两条主流的入仕途径,已然囊括了方方面面,然而朝廷犹觉得做得不够,又设立了举荐制度,对那些散在民间有名气的儒生给予特殊入仕名额,如种放、苏洵等。举荐,原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机制,即察举制。宋代规定官员举荐者不得超过五人,初荐者为“破白”,终荐者为“合尖”,防止结党营私。因有名额规定,所以不是至亲或者哥们儿等关系非常铁的不予举荐,每个官员都小心翼翼地保留自己的举荐权。举荐通常是朝中大员举荐颇有政治声望的官员,有着政治方面的考虑,如赵普举荐张齐贤、吕夷简举荐富弼、庞籍举荐司马光、文彦博举荐王安石等等。以上三种入仕途径层层递进,譬如寒士通过主流的科举制考试入仕,磨勘升迁混得年头多了,说话有了一定的分量方能去举荐某某人,建立自己的官场网络。这样的人子女当官不愁,若不能通过科举,直接上贵族学校即可,甭管官职多大,至少在体制内。如果升迁到了宰执、转运使阶层,荫袭等待遇会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来。荫袭,也就是前面落第老儒入仕的恩荫制,即父辈为国做出重大贡献,子女直接以父荫当官,是一种变相的世袭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着重提到了宋代恩荫之滥觞。每逢祭天、皇帝生日、大臣致仕或去世等特殊时节,皇家会拿出名额恩荫臣子,致使恩荫成了常例,待遇优厚。如宋初名将曹彬去世,恩荫其亲族、门客、亲校十余人。太宗时期战神李继隆去世,恩荫其子,又录其门下二十余人。宋英宗治平年间恩荫二百人,宋神宗熙宁六年恩荫四五百人,宋徽宗政和六年恩荫一千四百六十人。有时候一次恩荫名额很多,大臣如无子嗣者则以亲属、门客、随从甚至奴婢充额,更有甚者充分发挥了宋代商业优势,直接将朝廷的优恤名额私下买卖,明码标价。如仁宗庆历年间大理评事一万贯,主簿、县尉六千贯,最低一级文官将仕郎三千两百贯。面对恩荫入仕的巨大诱惑,体制外的人投机钻营,想尽办法要进入体制内,只要与当朝大员建立关系,哪怕去府上做个幕僚门客也有恩荫入仕的机会。这无疑给那些落第举子及社会闲散人员大开门径,自然个个绞尽脑汁使尽手段。《东轩笔录》记载了宰相张齐贤的一个故事:张齐贤任江南转运使时,一日家宴中,有一奴偷银器藏在怀里,恰好被他看见,张齐贤默不作声。日后张齐贤为相时,所谓宰相门童七品官,家里的奴婢纷纷升官高就,日子好得一塌糊涂,唯独当年偷东西的那位还是奴。奴不服气地问道,我侍奉相公时间最长,凭什么他们都得了官,却偏偏把我撇下?张齐贤说我要不说你一定会怨我。当年你偷银器的事在我心里藏了三十年,不以告人。现在我为宰相,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才,安敢用盗贼?念你侍我最久,给你拿路费,走吧!奴震骇,恸哭拜谢而去。不谈这则故事中的张齐贤如何品察人品,单说他们家的奴婢通过什么途径“皆得官”?是官,不是吏。官有国家正规编制,吏只是朝廷的临时工,官与吏在宋代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文已述,举荐是有条件的、有利益的,且有名额限制。想来张宰相府上奴婢众多,他怎会挨个举荐?由此可见,我们有理由推测,奴婢与于庆、落第老儒他们很可能是通过获取恩荫名额入仕的。面对恩荫的诱惑,《青箱杂记》提到宋仁宗皇年间士人往往为了入仕名额奔走呼号,时有两位士人最具代表性,一个绰号“望火马”,另一个绰号“日游神”,但凡有那么一丁点儿入仕的机会他们两位闻风即到,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朝廷遂颁布“谒禁令”。也不能怪士人投机钻营,变相世袭给很多幸运儿提供了捷径,找人托关系是一种传统,反映出走捷径似乎是人们的因有思维。寒窗苦读十年的学子到头来饥寒交迫,那些目不识丁的布衣百姓只因做了大员的奴婢而得官入仕,这让学子们情何以堪?然而,这种恩荫名额其实只有在中央最为泛滥,所以大家扎堆开封汴梁。宋代规定:“文臣自太师及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若孙,及期亲大功以下亲,并异姓亲,及门客。”官员等级官阶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司”(司空﹑司马﹑司徒)的,恩荫范围才可达到异性亲属及门客随从。文散官官阶为三公三司的,最低也是宰执层次的职事官,相当于国家级副职。地方省长(转运使)恩荫的范围仅为嫡系及本宗族,名额很少,通常是一人。恩荫属于稀缺资源,谁能争取到谁就有发迹的可能,诸如泼皮于庆、落第老儒这种与朝廷大员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以其门客随从充额,这种机会只有在中央才有。此为很多体制外的人员要混迹京师的缘由。2.中央提携地方,地方孝敬中央明清时期京官通常比较穷,但他们左右了地方官的升迁,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所以建立了“京官提携地方官,地方官孝敬京官”的利益交换模式,但这种模式在宋代却并不风行。宋代的京官是指不经常列班上朝、职务较低的官员,上朝奏事的称为“升朝官”。我们要说的京官是在中央系统工作的官员。宋代把全国划分成若干“路”的经济区。宋初颁发诏令,诸州正常经费开支之外的财产全部上缴中央。宋初时全国划分六个财政经济区,即六个“路”。每一路的官衙称“转运使司”,又叫“漕司”,长官为转运使。发展到仁宗时全国共有18个路级行政区,下辖府、州、军、监320个,县1262个。除转运使外,每路还设有经略安抚使主管军政,提点刑狱使主管司法,提举常平使主管社会救济,均由中央官员充当,属于中央在地方设置的直属部门。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军事等权严格掌控,致使地方财政空间不足,财神爷甩袖子——子皆无。赵匡胤打天下时,建立了“桩库”,藏有收缴的各地方的金银财帛,同时规定每年国库有节余则封存入库。桩库的钱财有两种作用,第一是国家有难时救急,第二是为了赎回燕云十六州(实为十四州)。赵匡胤曾说,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贿赂契丹人,朕甚悯之。今天我攒个三五十万两银子从契丹手里把地盘赎回来,如果契丹同意那就把钱给他们。如果不同意,那就把这些钱用在军队上,招募勇士,准备开战。宋太宗时将“桩库”改名为“内藏库”,宋神宗写了一首诗,共九十二字,“内藏库”按照字的排列顺序管理,譬如“九重方执象,万里定寰区”,其中的“九”即是九字号小库。直到北宋灭亡这笔钱也没怎么用上,后被金人给抢走了,金军搬运了三天三夜不绝。天下财帛尽数麇集京师,桩库里面到底有多少钱无法计算。这种强干弱枝的政治意志导致了地方财政匮乏,全国财政分布不均,形成京师一家独大的利益划分。一旦地方有个病有个灾的,财政漏洞的贻害暴露得十分明显。典型例子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的澶渊之盟。为什么辽军能够迅速推进到距离首都开封直线距离120公里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两百里地的路程,辽军铁骑一个急行军,一天之内兵临城下。辽军能够迅速推进,一方面是因为河北路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无天堑可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地方财政枯竭,毫无经济实力组织抵抗,战争的比拼也是经济实力的比拼,虽然冷兵器时代这点不甚明显。说白了地方没钱,财富全堆积在中央,一旦遇到灾难要从中央拨款到地方,必然导致地方执政能力下降。“天圆地方,道在中央”这句话同时道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只识其字不晓其意,对中央概念的错误理解,必然会失去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王安石拜相的前三十年一直漂流在地方,与中央士大夫交往不深,人脉关系不够扎实,熙宁变法引得士大夫们激烈反对,新法施行几年后王安石被罢相,他对“中央”这一概念的理解有偏颇是罢相的原因之一。中央如同心脏,是唯一的,处在独一无二的地位。一个国家、一个机关单位、一个企业不可能有两个行政中心,由此可见中央只有一个,地方可以有若干个。如同向湖里扔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必然由中央向四周扩散。将此概念明晰,我们不难发现中央是官场的核心地带,仿佛地核似的,愈接近中心温度愈高,在这里官员可以吸收到足够的热量,为晋升积蓄养分。


 庙堂往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官场”两个字概括了所有时代的特点,什么是官场,官场就是“一个时代所有官员的聚合场”,只有符合这个“场”需求的人才能进入,不符合的则会被这个“场”排斥在外。这也就是为什么从古到今很多有才的人不能被最高机构重用的原因。范仲淹发出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然而这仅仅是文人的一厢情愿,试想处于高位的人收到的信息都是被粉饰过了的,老百姓的呼声基本到达不了天庭。剩下的只有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深入民间,洞悉了全部事实的真相,替被蒙蔽的君王忧心。赵家三郎看到了历史上官场的真相,于是就有了《庙堂往事》。当年做学生时,我曾经打算报考公务员,但是怯于道听途说的官场的事情终究是作罢;工作后,作为一名普通职工,更是融不进官场,觉得那好像就是一座深潭,让人陷进去就丧失了自己。于是所有对官场的了解就是宫廷戏如《甄嬛传》中的勾心斗角、新闻中关于官员的负面消息。更是不明白为什么大家挤破了脑袋去考公务员。因此对于讲官场、政治的书除了考试之外我是绝对不会去看的,因为我觉得官场及政治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玄之又玄的东西。但是赵家三郎的这本《庙堂往事》则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观点。《庙堂往事》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了官场,用生动的历史事实、诙谐幽默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有关官场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每个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是如此的真实,令人叹为观止。古代人当官大致有科举、国子监、举荐及荫袭等四种方式。大多数人靠的还是科举,所以就有了“头悬梁锥刺股”一说。然而对大多数考上进士的家境一般的官员来言,京城的消费水平过高,尤其在物价和维护人际关系上面,而地方消费相对较低,生活环境很是单调,人事关系没有那么复杂,而朝廷对去地方伤人的官员也有相关的政策,所以很多新科进士放弃中央挥泪下地方。然而这也是无奈之举。传统所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凤尾还是强似鸡头的。所以这就是很多人削尖了脑袋跑关系弄官的原因。赵家三郎的语言诙谐幽默,让人在逐渐了解历史上官场时,开心一笑,什么新兵蛋子、咬屎橛子给麻花儿不换的主儿,一条道走到黑等。反映出作者在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其语言能力也是超强的。历史原本就已经是过去,过去的永不再回来,我们学习历史不需要总是一本正经地去学。就像这本书一样,亦庄亦谐,可谓是一道酷暑中的开胃菜。
  •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由有些犹豫,不知道要怎么往下读,官场——一听就是相当没兴趣的主题。甚至觉得白费了这样一个感觉很有意境且清新的书名。浏览了目录之后才觉得这书有点意思,那些章节的名字起的很是有趣,如:三把火与泼冷水、得瑟是文人的通病、物以稀为贵的以假乱真、祸从口出与一言得道的官场秀等等。这本书好像没有“官场”这两个字那么的无趣。我随意的翻看,竟然不知不觉的被吸引了,不由的想这本书可是穿越到古代当官的圣经啊。不由的竟然很有代入感的把其中的一些官场技巧带入其中,想像着一场颠倒官场、游刃有余的官场穿越记。着实有趣的紧。如果真要穿越到了古代,以现代人的知识参加古代的科举考试可能着实有些难度,如书中所说,据说考试的当天会被要求一天内写二十首诗,光这一点就把我们都打败了。 虽然我们会背那么多古人的诗句,可是在科举考试里如果被发现抄袭,那后果不堪设想,这样想来我还真不敢保证,我会背的那些诗在当朝没有出现过,不由心虚。另外一种途径是国子监,初去古代人生地不熟的,应该也不会成为国子监的监生了,就算成为了,参加了锁厅试,如果考不上的话,还要罚铜二十斤。落第之后还不准再参加进士科考试。多么悲剧。剩下的混进官场的方式,我们就只剩下举荐和荫袭了。做为穿越人士,如果不是魂穿的话,应该就不可能有什么为国做出重大贡献的老爸了,自然也无法以父荫为官。看来我只能找人举荐了。举荐自是不难,随便搞点小动作投贵族所好,收入门下,再顺势出一两条诡计,让贵人升官,贵人得道,鸡犬升天,于是乎我们便能进入那古代官场,开始我们穿越之后的官场幸福生活啦。当然当了官之后,不能太过得瑟。书中自然有对新官的教诲。俗语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们貌似都理解的有些歪曲,在古代官场的三把火,不但要烧出水平,还要规避陷阱,旧吏们随时准备着一盆或多盆冷水,等着你燃烧正旺时给你浇下去。可谓不得不防。这官斗生涯从此开始,虽然劳神劳心,但是古代京官的福利待遇却也值得你付出这些。比如众所周知的包拯(开封府事,相当于首都市长)年收入为大米2180石、小麦180石、绫10匹、绢34匹、罗两匹、绵一百两、木炭15秤(每秤15斤)、柴禾240捆、干草480捆。这些实物折算成钱,包拯年薪约为21878贯铜钱,相当于人民币大概1000多万元。这收益响当当的,费点心机,谨慎行事,保命为先,为了一千万而努力打拼,这应该是付出相当于回报啦,而且如果够圆滑,成为皇上身边的人,那随便的一个封赏都能让你赚的满满当当。当然官场如战场,自然没有说的那么轻松,处理好各种关系、要圆滑,不得罪人,站好队,适时装糊涂、还要保证官德,不能做“不如回家卖红薯”之徒,这各中平衡其实也很难掌握。于是我们需要练好口才,因为很多的官斗大部分都发生在嘴皮子上,说话的艺术要好好掌握、还要时刻把握官场信息,建立自己的关系网,明处反复设计,暗处多多设防,注意每一言每一辞。这才能把这古代的官做的风生水起。到最后要注意给自己的金库多存些银子,这样退官后回到地方上,也是受万人瞩目的一方贵族,才能养的起门客,才能花天酒地,无忧无虑。这样想来,穿越到古代去当官,着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毕竟还是有场人与人的游戏,官场里各色官等形色各一,皇帝一人之心都难以猜测,何况是这官场众人之心。那肠子拐的弯都不知道能绕地球多少圈了。这小心翼翼的生活,着实是不适合我吧。我还是等那官退了之后,荣归故里,或者归隐山林之时,再魂穿到他的身上,好好享几年福吧。
  •     《庙堂往事》,职场哲学“庙堂”,借指官场。而什么是官场?“政府设立的交易市场”是也。国人素有庙堂情怀。范仲淹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一个“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时代,是忧其君,还是忧其领导,抑或是忧其民,是一个并不难择的多选题。从质问记者“替谁说话”开始,官场越来越像江湖。拨开历史迷雾,赵家三郎娓娓的讲述着官场的真相,这就是《庙堂往事》——一本语言幽默诙谐的官场历史解析读物。世事沧桑,风云变幻,数千年历史的淘洗下来的治理之道却历久弥新,依然适用于这个波谲云诡的时代。历史,蕴藏着人类精奇思想的精华,浓缩着人类聪明才智的结晶。我们为何要读《庙堂往事》?正如赵家三郎所言,“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书籍,必然有其穿透性,它的魅力就在历史的字里行间。贪恋权力的,贪恋富贵的,都积极的在现实中寻找门径,要看透他们,不得不借助历史。”《庙堂往事》就是这本“史书”,从“京官的诱惑”到“‘三把火’(入仕头三年)的陷阱”,从文人的若干毛病揭示出之所以难以平步青云乃至“丢官的逻辑”,从“领导(上级)的表演秀”到“二把手”与“一把手”的关系,作者以现代角度切入,诙谐中带着犀利剖析的笔法,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条分缕析,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到历史的智慧中去,呈现了行走社会圆融通达的做人哲学。“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打开历史,就打开了通往智慧的大门。研读《庙堂往事》,可以廓清历史迷雾,把握历史大势。一个国家、一个机关、一个企业不可能有两个行政中心,如何稳住自己的位置或平步青云,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庙堂往事》以最简洁的语言、以最生动的例子、以最熟悉的历史人物在宦海的沉浮,以最浅显的道理使读者对“昨天”(往事)有深刻了解,进而更加清醒地面对今天,自信地走向明天。不然的话,“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世上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当代人对于历史的认识。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并领悟其中的哲理,是读史的关键所在。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 (1890-1969) 在抗日战争逃难之时,身边带着一本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沿途阅读,当读到汴京被围,沦城之日,谣言与烽火同时流窜之际,陈寅恪以当日亲身经历与宋史对照、印证,不禁汗流浃背,觉得平生读史,从未有如此身临其境、刻骨铭心之感。读史的意义就在于此,明鉴、明智、明理,通过史实不断的总结,为我等提供借鉴之用,单纯的讲故事,那不是真正的历史。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毛泽东曾一再让他的高级干部读史,学习古人的治理经验,透析历史中的治理聪明,给今人处理现实治理难题以启示。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那就应该研读《庙堂往事》。《庙堂往事》里既有从政、管理、用人、经商的学问,也有最经典、最实用的人生哲学,更有为人之法、处世之道。对职场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读《庙堂往事》不仅仅是长智慧,而是让读者从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等先贤的嘉言懿行中获得精神鼓舞。当然,对领导者、管理者来说,读《庙堂往事》有助于完善有效的管理。文/刘英团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小故事,闲逸事
  •     深入浅出。但是总觉得立场有点。。。。。。
  •     值得推荐,其实讲的蛮不错的!比较客观!不像垃圾书讲的比较功利!
  •     种种史实非常有趣,总结很好,但是作者笔力稍欠。
  •     以为是讲宋史,但其实是讲官场斗争的厚黑学。意思不大,作者主观臆断太多。
  •     宋代官场故事,读完想看看作者一再提及的《罗织经》。
  •     这本书所涉及的内容以宋代为主,还有唐代的一小点。唐代离我们挺远,宋代也不近。可是读这本书的时候却没有距离感和陌生感。书中叙述的内容仿佛就发生在今天。这本书涉及的内容虽然是唐宋,其实其他朝代与这两个朝代只是大同小异。都是血淋淋,黑乎乎。历朝历代中国的官员天天面对的都是尔虞我诈、口密腹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你方唱罢他方登场、好话说尽、坏事做绝这样的政治环境。尽管这本书不是所谓的厚黑学,但是作为机关的官员读一下这本书对他如何混机关大有好处和帮助。血淋淋,黑乎乎不仅过去是这样,当下也是如此。如程维高、李大伦、王怀忠之流,已经将唐宋的那些血和黑都继承并且更加发扬光大了。所以当今的人们读起这本书来的时候竟然没有一点距离感、陌生感,相反到是熟悉的很;作者从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讲起,似乎是在讲故事,可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事件的表面上,而是从事件当中析置出了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观点和新问题,这是这本书看似平凡而又伟大的地方之所在。本人强力推荐。
  •     对宋朝历史有兴趣的朋友极力推荐此书,论述很客观,很棒!
  •     视点独特,史料翔实,读后有世事洞明,人情炼达的感觉。但引用的资料有重复的地方。
  •     豆瓣阅读
  •     觉得书很满意 ,挺喜欢。
  •     内容一般,稍显肤浅,读来打发时间算了,没什么思考
  •     好书~
  •     掺杂故实的官场学,不喜。
  •     很多的历史知识 很独特的见解和分析古为今用 以史明鉴
  •     非常好看!——一本畅销书得这四字评价足矣!虽然不及《明朝那些事儿》幽默、轻松、易读,但是感觉更靠谱,有理有据,列举的小故事也很鲜活,一点儿也不枯燥乏味。
  •     宋代官场剖析
  •     完全当作一本八卦集在看
  •     只讲了宋代的官员,没有讲其他朝代。。。
  •     太糟糕的成功学了,就算是在亚马逊花了钱买回来的电子书也果断弃坑。
  •     还不错的一本书
  •     作者应是宋史研究者,文中论点多用宋史举例,如果有明清史会不会更好呢,或许有汉唐以来的情况是不是更有意义,更有覆盖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