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浪潮电影史

出版日期:2014-7-30
ISBN:9787553400971
作者:[美]理查德•纽珀特
页数:420页

作者简介

法国“新浪潮”可以说是所有电影运动中最迷人的,因其丰富多彩、敢作敢为与先锋技巧而著称。《法国新浪潮电影史》以新鲜的视点,考察了形成1950年代法国电影的社会、经济与美学机制,并且详细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的最重要的“新浪潮”电影。作者详细考察了一些著名影片,如:《四百下》(1959)、《精疲力尽》(1960),以及鲜有人研究的影片,如:《短岬村》(1955)、《巴黎属于我们》(1960)、《美好年代》(1964)等。
作者首先追踪“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先驱,展示他们如何为追随者提供蓝本。阿斯特吕克、梅尔维尔与年轻的瓦尔达,都提供了宝贵的叙事教程与制作低成本电影的样板。他们的追随者瓦迪姆、马勒,以讲述性感故事的方针与活泼新颖的叙事策略,帮助确立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电影。《电影手册》评论家出身的导演组成的核心团队(尤其是特吕弗、夏布罗尔、戈达尔),真正体现了电影制作的不断变化。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文化背景:新浪潮源自何处
新社会、新观众
文化与美学背景
从电影俱乐部到电影杂志
新的电影生产方式
第二章 试水:阿斯特吕克、瓦尔达、梅尔维尔
阿斯特吕克与摄影笔
瓦尔达与优雅现实主义
梅尔维尔与叛徒角色的典范
第三章 新故事、新性观:瓦迪姆与马勒
瓦迪姆与《上帝创造女人》
路易·冯勒与新版影片公司
马勒与《通往绞刑架的电梯》
《情人们》
第四章 夏布罗尔:新浪潮初澜
“第一位”新浪潮导演
《漂亮的塞尔日》:夏布罗尔回归乡村
《表兄弟》:城市老鼠与乡下老鼠
朗德鲁爱吃鲜肉:夏布罗尔的新浪潮终结
第五章 特吕弗:新浪潮舵手
特吕弗与“顽童”
《四百下》与安托万·杜瓦内尔
作者身份与改编
第六章 戈达尔:新浪潮小兵
《精疲力尽》
《小兵》
戈达尔与彩色片
戈达尔与反叙事
第七章 手册派:罗麦尔、里维特等
罗麦尔:谦逊的道德家
里维特:表现与场面调度
多尼奥尔-瓦尔克罗兹:《馋涎欲滴》
卡斯特:《美好年代》
结论
注释
文献
索引
图目
编者后记

内容概要

理查德•纽珀特(Richard Neupert)是研究法国电影的美国学者,写作本书时为美国乔治亚大学电影学副教授。主要著作:《终结:电影中的叙事与结局》、《法国新浪潮电影史》、《法国动画片史》,主要译著:《电影美学》、《法国新浪潮:一种艺术流派》等。


 法国新浪潮电影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之前看过一本焦雄屏的法国电影新浪潮书籍,再看这本发现作者视野比较狭隘。只是一个按历史顺序把那些导演罗列了一下。众所周知戈达尔的历史作用明显高过其他几位,但是排名却最后。也没有讲述巴赞和左岸电影导演。很遗憾作者只是一个搞研究的学者,并不是电影圈里的人。对比之下,还是焦雄屏的视野开阔一些。
  •     这些影片彼此不同却相互联系,一个共同的本质就是场面调度或电影写作,这个本质的基础就是共享原则。就像通过色香味鉴别美酒,可以通过风格鉴别新浪潮电影。--克莱尔·克鲁佐《法国电影》新浪潮是表达的自由,表演的新潮,甚至化妆的革新。作为新生代的一员,我拒绝使用当时的演员普遍使用的厚厚的粉底霜和假发。突然,你发现演员们看起来自然了,就像他们刚刚起床的样子。--弗朗索瓦兹·布里荣,见《新浪潮》法国新浪潮是电影史上最值得关注的电影运动之一。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新浪潮复兴了久负盛名的法国电影,激励着国际艺术电影以及电影评论和理论,二战刚刚结束就提醒许多当代观察家关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通过鼓励全世界的新风格、新题材、新制作模式,新浪潮显著地改变了法国内外的电影制作。那时,突然涌现出了一大批二三十岁的年轻的新导演,如路易·马勒、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克劳德·夏布罗尔,而且他们在推出一部又一部影片的同时,还捧出了新一代电影明星,其中包括让娜·莫萝、让-克劳德·布里亚利、让-保罗·贝尔蒙多。作为新的制作标准以及大批年轻电影人渴望参加电影制作的结果,将近120位法国新导演在1958年和1964年期间拍出了第一部长片。而且,许多年轻导演在这个时期拍摄了多部影片--比如戈达尔一个人在四年中就拍摄了八部)--因此,新浪潮的影片总量确实惊人。新浪潮不仅教会了整整一代人实验讲故事的规则,而且还教会了他们重新审视常规的拍片预算和制作标准。一套全新的电影美学选择应运而生,经常伴随着推陈出新的策略。近来,由于法国新浪潮诞生40年等原因,人们重新开始对这场运动发生兴趣,许多评论家和史学家对它的关注有增无减,其中包括法国电影学术界的一些著名人物,比如米歇尔·马利、让·杜歇、安托万·德·巴克。此外,法国《电影手册》杂志还出版了"新浪潮专号"【01】。然而,鉴于新浪潮的深度、意义与多样性,这场运动还有许多东西有待发掘。大量俯瞰式的历史著作必然将这个时期及其主要特征压缩为简单的概述,那些研究法国电影尤其是新浪潮的文本,如詹姆斯·莫纳科的《新浪潮》、罗伊·阿姆斯的《法国电影》,以及艾伦·威廉姆斯的《影像共和国》,为研究新浪潮提供了相当不同的视角,但是最终却偏向于谈论那些起初在《电影手册》担任评论家、然后拍出第一部长片的导演【02】。对莫纳科来说,新浪潮实际上就是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克劳德·夏布罗尔、埃里克·罗麦尔、雅克·里维特,而且他不关心如何界定这场运动及其发生日期。阿姆斯将法国新浪潮看做是各个新导演团体发起的革新运动的总称。但是他又认为,新浪潮电影导演必须直接来自影评界;因此,他也是只将《电影手册》的电影制作者看做纯粹的新浪潮成员。阿姆斯避免将新浪潮解释为一种历史或批评现象。在以宏大的观点审视历史方面,威廉姆斯所做的工作更为全面,他确定了这场运动的某些关键影响,将其中最重要的导演归类为"改革者",如马勒、夏布罗尔、特吕弗,与这些导演相对的是比较边缘的导演如罗麦尔,或者比较激进的导演如戈达尔。所有这些资料,有助于形成对于新导演、新主题、新制作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但是它们通常未能以足够的篇幅阐述1950年代的法国文化背景,《电影手册》参与的历史,或相关影片的独特叙事策略。读者通常未被清楚地告知,当时究竟是什么使新浪潮如此激动人心,并且挑战全世界的观众。新浪潮之"新",过于经常地被简化为一张罗列着代表性影片和导演的代表性特征的清单。相比之下,本书在将手册派导演作为新浪潮电影的代表进行重点研究的同时,还将对当时的时代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由于每位读者阅读本书时都会带着有所重叠但又略有不同的新浪潮观念,因此这里有必要简要界定相关的术语、参与者及其结果。过去,法国电影工业对于个体制片人和作家-导演的开放程度一直大于其他国家,但是到1950年代中期,电影工业和大众媒介都感到,法国电影正在迷失方向,陷入了一般的历史重构和俗套的文学改编的泥潭。与雅克·塔蒂和罗贝尔·布莱松类似的风格独特的导演越来越少了。当时正值二战后法国电影的所谓优质传统如奥当-拉哈的《红与黑》(1954)获得稳定收益时,但在电影俱乐部和新兴电影刊物寻找激动人心的现代电影的背景下,这类传统电影越来越显得孤立于时代生活之外。于是,克劳德·奥当-拉哈(1901年生)及其同辈的老年左派人士,纷纷成为弗朗索瓦·特吕弗这样的年轻影迷和评论家的替罪羊。据说当时的法国电影令人绝望,需要改弦易辙。法国电影复兴,最初源自少数以新颖的方式募集资金拍片的青年导演,他们往往直接挑战商业电影和叙事规范。在1930年代的让·雷诺阿、1940年代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及经过挑选的1950年代的好莱坞导演影响下,一些青年导演如路易·马勒、克劳德·夏布罗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开始制作不受某些权威制约的电影。他们使用自己的制片经费,或者寻找非常规的制片人拍摄低成本影片,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他们最熟悉的环境中:当代中产阶级青年的当代法国。为了节约制片成本,他们仿效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的做法,主要在外景地拍摄,使用新的或者不太知名的演员,以及小规模的摄制组。在自己生活的街道或自己生长的公寓里拍摄,不用明星以及规模庞大的专业摄制组,这些导演想方设法将资金的劣势转化为自己的优势。无可否认,这些影片有些业余,但是讲述的故事看起来真诚而急迫,与表现司汤达时代的法国的古装片形成对比。他们的经验法则是使用手提设备尽快拍摄,牺牲主流制作方式的控制和迷惑,以获得生动的现代视听效果,这种效果更多来自纪录片和电视的拍摄方法,而非来自主流的商业电影。迷人的三点式布光、平滑的升降镜头、传统的混音技术,对于新浪潮的电影制作者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但是对于自命不凡的电影来说这种遥不可及也可以成为弹药库。随着更多制片人和作家-导演发现低成本电影不仅可为而且能获得利益和好评,拍摄处女作的电影制作者犹如雨后春笋。1959年和1960年,突然出现了更多由小制片人以及没有经验却很乐观的导演制作的影片,数量达到了有声电影出现以来的顶点。今天,这次复兴被称作一次浪潮。新浪潮电影的故事往往结构松散,主人公性格复杂,但是行为率真。重要的是,粗糙甚至杂乱的电影风格,恰恰适合讲述紊乱但是开心的故事,描写那些在当时的法国四处游荡的年轻人的生活。许多历史学家认为1959年是第一个完全的新浪潮年--当年新浪潮这个术语初次用来特别指称特吕弗、夏布罗尔、雷乃的影片--通常认为,新浪潮结束于1963年和1968年之间的任何时候,1963年是新导演数量锐减的年份,1968年是"五月风暴"爆发的年份。然而,有些评论家过分地将新浪潮定位于特定的电影作者,如罗麦尔、特吕弗、戈达尔,认为他们拍摄的每一部影片都是新浪潮电影,在有些观众与史学家眼中:一朝"弄潮儿",终生"弄潮儿"。由于即将变得明晰的原因,本书的研究偏向于将新浪潮概括为一个由各种历史力量编织的复杂网络,包括所有由年轻导演制作的、探索新的制作方式以及非凡故事和风格的影片。新浪潮本身从1958年持续到1964年。新浪潮时代只是电影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其间的社会、技术、经济、电影等因素共同促成了一场极其富创造力的运动。新浪潮远远不止电影导演和片名,它还包含更多东西;比如,对于电影及其叙事策略的一整套全新阐释。……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翻译非常一般,比较生硬,翻译腔重。只能说,中国电影从业者中适合翻译这种纯理论文献太少,但还是很钦佩这些为数不多沉得下心做学术的人。
  •     不行不行
  •     非常实用、连贯以及全面。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萌芽到结束和其中的各个风格都讲的很清楚,唯一缺憾大概就是翻译了吧,略显生涩,有空要扒原版来看了。
  •     就是有点难读…内容是不错的
  •     了解了不少和法国新浪潮有关的东西,能边看电影边看解析。但后来发觉无法真的喜欢上法国新浪潮--总的来说这些电影好像除了“性解放”这个“新的浪潮”,就没别的了。
  •     很棒。本来新浪潮和左岸派就很不同。按照作者来写很好,对影片文本的分析很细致啊。要再多看几遍
  •     【scan】历时的谱系发展脉络与共时的社会、文学、电影体系孵化,交织了新浪潮。
  •     翻译略生涩 导演和影片的译名应使用更加普遍的版本
  •     有些章节还不错 翻译不是问题
  •     确确实实就是“新浪潮电影史”,连“左岸派”都不提。
  •     大概知道新浪潮怎么回事 虽然作者试图全面去解析 但感觉还是很简略 巴赞的导师作用也没有提及多少
  •     如此厚的书夹着许多不曾看过的电影读起来的确有些懵懂,靠想象来理解文中所提到的某些作品使得曲解不可避免,从作者的思路组织来看,青年文化与时代活力是新浪潮之所以“新”的关键,正如目前互联网时代的弹幕网站与微电影现象一样,它们也是言论表达与个人自由的“新浪潮”。
  •     Richard Neupert就是Marie那本新浪潮的英文版譯者嘛。
  •     感觉四不像的电影史
  •     手册派的发展历程非常清晰明了和连贯,易读
  •     读的过程很兴奋。。。
  •     正在读
  •     补补新浪潮
  •     正在读!
  •     建议储存一点新浪潮基础知识以后再来读这本书,它不是一本入门教材。关于新浪潮,太多人做了太多研究,本书作者的切入点倒是富有价值。法国新浪潮,不是一长列优秀导演与其作品的清单,而是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交汇影响作为推动力下而产生的必然却出乎意料的文化现象与电影革命。我们在欣赏新浪潮出色作品的美学与叙事创新之外,还应理解这些创新背后的推动力与其产生的对各个艺术领域的深远影响。
  •     自身对新浪潮还是了解太少,读起这书太吃力。还是多在脑子里积累些素材吧,争取下学期可以看懂戈达尔。
  •     222
  •     有用的不多
  •     【阅读时间:2小时】简要介绍了新浪潮的几大代表人物以及法国电影的社会经济背景。我是感受到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现在国内许多独立影人要么没能联系在一起要么冲劲儿不够,再要么就是抱怨来抱怨去,起码我是这么感觉的。本书对于电影的分析角度上不是特别新奇,然后就没什么了。小专业著作,不晦涩。
  •     这部关于法国新浪潮的历史书是以新浪潮的导演为纲写作的,窃以为这样不是很好,一来本书忽略了很多「边缘」的新浪潮导演,尤其是「左岸派」导演,可见作者是写的狭义的新浪潮史,而且是简史,二来这种类似「传记体」的史书来书写电影史有特色但并不好,三是本书严重忽略了巴赞对新浪潮的作用,虽然巴赞在新浪潮前就去世了,本书未对「作者论」的形成做阐释,四是本书的排版校对简直是不过关,出现了很多排版错误,也有标点错误。抛却这些批评,这本书仍然对我们了解新浪潮有重要的作用。
  •     非常好的电影史著作啊,源流阐释,影片细读,拿左岸派和导演排位说事的只能说还没入电影史的门,更加不懂电影研究。
  •     学究气严重,最近在同时读巴赞《电影是什么》,感觉从语言上,现在的人写的就输给了新浪潮。
  •     这本书里有关于新浪潮的许多细节,不仅从历史的、社会的、美学背景全方位的给新浪潮予以界定,并且拓宽了一般上对于新浪潮的定义,特别是把梅尔维尔、瓦迪姆以及马勒等人重新界定到新浪潮的人潮中,并予以十分重要的肯定。并且其中对导演们的重要作品的细致无疑的分析,是影评的典范。
  •     居然觉得很有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