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史纲要

出版社:解放军(原长虹)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06555333
作者:卢林
页数:257页

作者简介

《战术史纲要》主要内容:摆在读者面前的《战术基础理论》丛书,包括以下四种图书:《战术史纲要》、《战术的哲学基础》、《合同战斗发展史》、《中国战术史》。这部丛书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学术界对战术学基础理论的探研成果。战术学是军事科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研究的对象是战斗的本质及其规律。战术用通俗的话说是交战双方最直接的战斗方法,具有非常明显的实践性与操作性。而这四种书分别从史的角度与哲学的角度对战术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拓展了这一分支学科的研究广度与深度,从而大大提升了这一分支学科的理论含量与学科化程度,是有非常明显的开拓性与时代进步性,在军队学校教学及部队训练中产生了广泛与良好的影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战术的产生第一节 战术的定义第二节 武器与战术的关系第三节 战术产生的前提条件第二章 战术的发展第一节 战术的第一次飞跃第二节 战术的第二次飞跃第三节 战术的第三次飞跃第四节 战术的第四、五、六次飞跃第五节 战术的第七次飞跃第六节 战术的第八次飞跃第三章 战术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现代武器装备的变化第二节 未来战斗的特点及战术的变化趋势附录 我军在未来战斗中的特点及初期战术原则后纪编者后纪

编辑推荐

  战术学是军事科学中最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战斗的本质及其规律,具有非常明显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图书封面


 战术史纲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读这个纲要就是冲着那些基础知识去的,读完之后终于对战术队形的基本变迁有了个系统的了解了,本质上来说,战术队形是直接由当时的兵器发展水平决定的。战车——阵的出现铁步兵集团灵活性的应用——集中兵力和预备队的出现马鞍,马镫——骑兵快速集团战术(书中顺便提出西方盔甲骑士作为骑兵就世界战术发展贡献很小这个观点)火器的发展演进——线式战术、纵队战术和散兵线战术连发火器密度——集群式散兵战术坦克装甲部队,装甲+履带+火炮——梯次快速集群和大纵深运动战的出现可惜本书文章完成是在87年,还一口一个苏军当前如何,对于这二十多年间的新变化没有更多的总结无疑是个遗憾,但仍然提出了不少相当具有预见性的观点。总之学到这些基本常识之后,以后在写作运用当中就有更多的底气,不用担心犯下过于低级的错误了,当然,更加精神的修习仍然是必须的。
  •     有爱好的朋友要求推荐军事入门或者科普的书籍,今天抽空说说《战术史纲要》。这本80年代的小本子,在前几年又重印了。针对于我们现在的军队从业者,特别是中下层军官和一些初级的军事爱好者来讲,在今天读读这本书仍是有些意义。我军立军的基础战术观念特别讲究战斗精神饱满对于战斗胜利的决定作用,近战夜战贴身肉搏刺刀见红是我军绝对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所在,另一方面来看,我军产生的土壤底子薄发展时间短,在战术思想上和武器装备上的短势也使这成为必然。但是,可怕的一些现象是,片面强调战斗精神,或者片面强调某些军事装备的“夸大作用”,使得我们的战术体系的建立更新变得更加困难,这将是灾难性的。作者鉴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能够提出一些观点,即便在现在看来都是很有勇气的。书中说“武器装备是战术变化发展的决定力量”,科技的发展一旦能够运用于军事必将倒逼作战方式的改革,任何战术的应用都必将是一个阶段性的。更为重要,也更为血腥的是,战术的变革将以鲜血的形式惩罚没有最先取得武器装备和军事战术高度协调一致的一方。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仍旧很有警醒意义的是:1.战术和新武器永远处于高度一致的协调——新武器的突显——重新协调的变动过程当中,处在武器装备和战术紧密调的稳定结构向下一个稳定结构跳跃的过程。只有敢于打破旧的稳定过程,才有可能建立新的稳定过程。而新的稳定过程将在整体的系统效能上有数量级上的优势体现。2.任何某一新武器的出现,并不一定改变上述的稳定结构。建立稳定结构的必然程序只能是,首先,准确界定新武器在整个武器系统中的位置,前瞻地把握其对武器系统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重建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其次,在此基础上修正或重建战术体系,建立新的军事观念,促进武器和战术的进一步协调。3.旧的稳定系统具有极其强大的抗干扰稳定机制。新的武器很容易在旧的稳定结构被低估或错置在一个完全可笑的系统位置上。找不到立足之地的新武器,不可能对战术观念产生丝毫作用。“而只有失败的一方更善于打破旧的稳定系统,胜利一方却无动于衷。”4.战术的反馈作用日渐增大,可选择的武器进步也逐渐使得因为战术而设计武器的情况多了起来。为了这一观点的佐证,作者回顾了其总结的八次战术的飞跃,包括战队队形、集中兵力、骑兵、集群式散兵队形等。如日俄战争前,俄国军事界主流的观点是刺刀是意志的最高表现,子弹是物质代表而产生保守主义。无视火力巨大发展的俄军军官指引士兵拒绝匍匐和跃进,而依旧采密集队形冲击和“刺刀”的正面攻击,导致数万人伤亡中火器杀伤占到87.5%。法军一战前主导的“猩红将军军裤陪白手套帅气站在密集队形前侧将是敌人立即闻风丧胆”的可笑思想使得“整个战线相成群野兔一样被火力掀翻”。最重要的例子应是坦克对于二战战术的影响的例子。二战前法国英国的战车保有量在绝对数量上高于德国,而法军仍旧固执地坚持A+B+C稳定结构不放松(A机枪B堑壕C“步兵是战争皇后”观念),坦克被分散配属与步兵分队担任辅助和引导步兵进攻的作用。而德军的闪击战理论讲法军数年经营的胜利战果一举焚毁。坦克的巨大机动性被高度重视,配合航空兵和步兵分队形成的合成战术理论,大纵深的切割包围将马其顿防线和法军厚装甲深堑壕的步坦军团和一系列这之上的战术体系全部抛给了“自由法国”的逃亡戴高乐将军。值得注意的是,评价某一战术体系的成功与否不能简单与应用该战术的某场战争的胜利与否划上等号。战略和战术的复杂相互作用,以及政治经济等等因素对于战争的巨大影响,都是战争成功的关键,战术只是其中之一。但如果忽视战术的进步,而仅仅期待与其他,就好比二战中的法国一样,其依托盟友数量和政治经济实力与德国展开消耗战的战术是成功地,但付出了亡国数年的巨大代价。如果说,本书还有不足的话,就是作者所处的时代确实极为有限。试举一例,人才应当被视为武器装备——军事战术这个稳定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作者完全没有提到。是人才在锚定武器装备的系统位置,并由此设想演进和确定战术思想。同新武器一样,具备新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战术素养培训的人才如果不能在军队系统中内化为稳定结构中作为核心的要素,战术的革新将是空谈。保守主义的土壤即是熟练掌握原有稳定结构而坚守原有军事观念的上层军官和旧有军事、行政官僚。对于武器的排斥远远低于对于新战术的排斥以及对于提出新战术的人才的排斥。早于古德里安,戴高乐在法官就发表了关于坦克战术的著作,结果是,古德里安看到此书之后在德国写作德军二战基础战术的雏形“战车分队的指挥”一文。我军这一问题也有展现。当然我们普遍认为教育程度和人才水平基本成正相关影响,教育程度越高,成才几率越大。我军的军校体制严重落后是有所共睹的,基于此90年代初以来,吸收地方大学毕业生进入部队成为军队高层的巨大举措。但恰恰有如上文所述,如同建国50年来一系列武器装备的配属一样,人才这一新兴的系统要素被部队置于附属的位置,没有根本上重估整个武器系统的变化,多数大学生没有被合理的安排培养,人才流失特别严重。我们不谈现在日渐规模巨大的国防生和接受毕业大学生入伍,这些制度的效果是值得广泛反思的。2005年出版的《学生官——军营里的知识分子》一书中对某大军区90年代初至年代末特招入伍的大学生干部做了一个统计,绝大多数在入伍数年内离开部队,该书作者感叹异常,我也震惊异常。因为可以想见的是,那个年代大学生本就是极其可贵的人才资源,数年之内还来不及成为中级指挥员就离开了部队,可惜之至。不只是大学生,军校生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愈演愈烈,大多数团级指挥官在各种场合叫嚣“要什么本科生研究生,基层干部初中生水平就绰绰有余”,对于人才的不重视可见一斑。本书的作者也是这样一个吊诡现象的佐证。被高度赞誉的本书,作者86年写作时仅仅23岁,前途无量之际,07年本书重印,编者后记中写道作者早在十多年前就已转业,甚至联系不上。令人怎不唏嘘。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一些眼高于顶的才子似乎既不懂什么叫战术“史” 也不懂什么叫纲要
  •     还算可以的入门书,但是错字较多。
  •     基础
  •     战术基础理论丛书里,就这本值得简单一读,23岁的作者在1986年完成,十多年前就专业,编辑联系不上
  •     以作者的年龄和学术条件,写成这样不容易了
  •     以前看的,簡明易懂是唯一的「優點」。
  •     还是偏单薄啊。
  •     一般,居然经常引用马克思的资料
  •     看完了 看了跟没看一样 有些东西 就是这样 只是几条常识 理论化的结果就是扯淡化
  •     随便看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