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命运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08660463
作者:梁漱溟
页数:208页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1988年梁漱溟卧病时接受台湾《远见》的尹萍女士采访:
尹女士:梁老愿不愿对台湾青年说几句话?
梁老: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
尹女士:梁老对中国的未来有何期望?
梁老:要顺应时代潮流。
1、梁漱溟先生尘封七十年遗稿首次呈现,理解中国的珍贵读本!
2、梁漱溟先生长子梁培宽先生亲自整理编辑,并作序推荐,三分之二为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精装新版隆重推出。
3、全书分为“中国文化之精神”、“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引外国的长处”3辑共47篇文章,精短凝炼,层层解剖国民性、文化病症、道德与宗教、民族精神、人权自由、社会构造与制度、人生态度等关键问题,一针见血。
4、一代大儒梁漱溟先生精彩解析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今人庸论。
5、中国文化的命运,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梁漱溟先生几十年前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思考发人深省:未来,中国文化究竟要走向何方?
------------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的命运》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有关中国文化及其精神的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时隔七十年之后第一次呈现给读者。本书主要围绕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展开,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梁先生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今人庸论。本书可为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珍贵读本。

书籍目录

“注意中国传统文化” “顺应时代潮流”(代序)
------
第一辑 中国文化之精神
一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自序
二 以为这问题还远的不对
三 中西学术之不同
四 中国人则怎样
五 中国文化个性殊强
六 西人所长吾人所短
七 宗教在中国
八 中国以道德代宗教
九 两种理和两种错误
十 中国民族精神所在
十一 人权自由之所以不见
十二 中国文化五大病
十三 中华民族是人类一奇迹
------
第二辑 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
一 社会构造是文化的骨干
二 近代西洋社会生活
三 最近潮流之转换
四 对照来看中国社会
五 试解释其所以然
六 文化之形成和变迁
七 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八 希腊罗马古代社会
九 基督教的精神
十 集团生活之血底锻炼
十一 欧洲中世社会
十二 基尔特制度
十三 城市自主
十四 何谓集团生活
十五 中国之缺乏于此
十六 中国民族性的缺点
十七 中西社会构造不同
十八 伦理本位底社会
十九 职业分途底社会
二十 伦理本位与职业分途
二十一 人生态度之特点
二十二 最大之偏失
二十三 人生第二态度
------
第三辑 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收外国的长处
一 中西文化长短之比较
二 西洋文化的长处在人对物
三 何谓民主
四 中国人究竟缺乏什么
五 西洋人团体生活之发展及转变
六 今天世界文化之三大类型
七 中国何故无民主
八 世界今后文化之新趋势
九 中国民族精神两特点
十 以中国精神引进团体组织
十一 以团体组织运用科学技术

内容概要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中国文化的命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7p 照搬是危险的,西洋的东西不是凭空来的,有其根本文化作为来源,并与东方传统并不相容。 9p 文明是整体的东西,不能枝枝节节零碎来看!伦理思想和人生哲学作为根本,如果不能得以改革,则其他所有改革皆无用。 15p 真学问在方法上,必有其独到之处,结论相比之下并不很重要,犹如数学上算式列对,得数不很重要一样。 17p 西医是走科学的路(静态/可分/数学化),中医是走玄学的路(动态/不可分)。因此,中医是有其学术上的价值与地位,惜其莫能自明。 18p 从心所欲不逾矩。儒家之所谓圣人,就是最能了解自己,使生命成为智慧的。普通人之所以异于圣人者,就在于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没办法,只往前盲目地机械地生活,走到哪里是哪里。 28p 从经济的社会史眼光以为观察研究必不可少;而且是基本的,必须先作。 31p 中国是一种暧昧不明的文化;他就没有干脆的事。聚众纷争或强下断语只能陷于无益。 37p 西方功公德(即团体精神): ①公共观念; ②纪律习惯; ③组织能力; ④法治精神。 38p 傅大龄:中国人不是自暴自弃,就是自尊自大;他或者不要发言权不要监督权,乃至不要自由权做一个顺民亦可以,或者就是要想做皇帝的,乃至想给他皇帝也不做的。 39p 组织能力缺乏,即政治能力缺乏。在团体中不卑不亢的商量,不即不离的合作,是需要训练培养的。 48p 宗教奉行神的教诫(Dogma),不出于人的制作,标准是外在的、呆定的,绝对的;儒家所行之礼,则是人行其自己应行之事,斟酌于人情所宜。 57p 必须摒除感情而后其认识乃锐入者,是之谓理智;其不欺好恶而判别自然明切者,是之谓理性。是故,人之不免于错误,由理智(松开);人之不甘心于错误,由理性(无私)。 73p 民主始于不得不承认旁人。承认旁人,出乎自己理性;不得不承认旁人,正由社会形势使然。 74p 孔大充:中国人是泥与水(混在一起),西洋人是铁与石(硬碰硬)。 78p 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 79p 中国文化原只有一早熟之病,而表现之病象有五: ①(举止)幼稚; ②老衰; ③不落实; ④落于消极亦再没有前途; ⑤暧昧而不明爽。 83p 盖暧昧不明与一成不变之局,原为一事而不可分。 107p 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分水岭。如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之特重,而非“生产家庭化”。 120p 集体生活,在生死危难中固可得好底锻炼;但在用日用常行之间养成它,同属必要。前者可得其牢韧底向心力和纪律习惯;至若组织能力,法治精神,和公共观念则多赖于后者。 132p 中国人不乏民主精神,但缺乏集团生活,此乃非同小可,导致“国家与社会相浑融”。而在这其中,缺乏组织能力系最严重问题,处此竞争世界,中国人之所以归于劣败者,其最大原因实在此。 136p 民族性缺点-不讲公德(即缺团体精神): ①无公共观念,缺乏国家观念,自私心重; ②缺乏纪律习惯,公共场所没有秩序; ③缺乏组织能力,如一盘散沙; ④好循人情,缺乏法治精神。 其实全是中国人过去缺乏集体生活锻炼,自然应有底结果,毫无可怪之处。 142p 西洋人之纪律习惯,不是出于它的文化,而宁出于它的武化;即乃其自古以来集团间竞争斗争之所锻炼者。 147p 伦理本位社会,情如一体,财产不分底;个人本位社会,财产视同于身体,一样为个人所有之一种自由。中国职业分途,政治上未形成阶级;“以孝治天下”殆为西洋人所难以理解。 163p 各人站在自己立场则相争;必须互为对方着想则相让。 174p 文化至少包含经济、政治和教育学术。 192p 我们必须有一付药,同时治“散漫”“被动”二病。
  •     文/吴情鸦片战争以来,古老的中国开始了漫长的后发现代化进程。洋务派从“器物”层面开始探索,最末以甲午北洋水师的惨败为标志告终;改革派则从“制度”层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推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百日之后亦临破产,除京师大学堂外,成果几近荡然无存;不久崛起的革命派,在偶然因素的作用下,成功推翻了君主专制,初步建立起来民主政体,可惜,革命硕果旋即为野心家窃取,中国再陷动乱割据状态。拥有一整套封建传统的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究竟该何去何从?吸取洋务派、改革派和革命派的经验教训,中国知识分子从文化层面思索中国现代化之路,是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拒绝现代性的某些因素?如果存在,应当如何革除?如果不存在,中国为何难以建立如西方般物质发达的资本主义文明,果真是中国的特殊国情所致?如果中国国情实在特殊,中、西方之间是否有沟通的可能?这些问题,时常成为当时的焦点。有人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将中国传统文化一概斥之为落后腐朽,从习俗到语言,要求开启“文学革命”,如陈独秀、胡适等人;而有人则坚持采用比较之法,不轻易贬低,而是将两种文明对比分析,既看出自己的不足,也懂得欣赏优点,如梁启超、梁漱溟等人。在中国落后西方被动挨打的背景下,“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有着不小的号召力,而后更是成为政治正确的重要标志。提出中国文化在一定范围内有其内在生命力,在当时,首先是政治不正确,其次,就意味着没有论争的必要。另外,进化论史学观念下,当时中国处于进化的末梢,西方列强处于进化的高级阶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之下,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当然,也包含对其内在不足的探讨),是不合时宜地走倒退之路。通过自己的留学经历和细致观察,梁漱溟先生著就《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等书,将中、西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其对社会架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深远影响,一一道出。这些书虽多为七八十年前的作品,但至今看来,丝毫不显得过时,很多内容,切中肯綮,敏感犀利。而《中国文化的命运》一书,既收录了梁先生不少旧文,也有不少尚未收入全集的作品,比如《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第二辑)、《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收外国的长处》(第三辑)两篇文字。首先,梁先生认识到,“从文化比较上来看,中国文化盖具有极强度之个性”,这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中国文化独自创发”,而非在外文化基础上加以继承创新;其二,中国文化能自成体系;其三,中国文化较之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等等,更具有生命力,绵延至今;其四,中国文化极具有包容性,能将外族文化迅速同化,加以吸收。这些是中国文化的优点,凡为中国人,都不禁为此自豪。同时,梁先生也坦然承认,中国文化存在着一些缺点或不足。其一,中国文化“家国同构”,中国人很少有现代的公共观念;其二,中国人太过变通“灵活”,不注重集体的纪律习惯;其三,中国人个体能力突出,但是,缺少集体精神和团队合作,中国人将多数人视为对手;其四,中国人重视人情,法治精神薄弱。不过,“中国人”是一个集合概念,不是一个整体。梁先生的肺腑之谈,虽然失之于笼统,但不得不说,面对这些特点,多数中国人心有戚戚。中国文化存在的缺点或不足,恰恰是西方文化的某些优点。为此,梁先生呼吁应以其为师,“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收外国的长处”。保持开放的心态,却又不显卑下,诚为正确的态度。在当今文化多元主义视野下,中、西方文化没有一方占据道德制高点,彼此之间,有通性,也有差异。通性如普世价值等是沟通的重要途径,差异则无疑显示出某一文化的独特个性;不过,特性本身似乎不应太过背离普世价值。在梁先生看来,中国社会,更多情况下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重视人情,不重视法治;重视私人利益,不顾社会公利。七八十年已经过去,但我们无法向任何人保证,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抛却这些所谓特征。现实如此,却无须立生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或许,这只是意味着,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旅程,虽终会到达,但颇为曲折艰辛。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     以文化为己任◎ 东渔民国时期,大师辈出,在学术界各有建树,他们的思想建立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之上,有自己独到见解。在这其中,梁漱溟犹显个性鲜明,总是一副正气凛然的形象。他对学术坚持己见,为人倔强不屈,还曾与国家领导人当面顶撞,可见他的气量心胸。最重要的是,在传承和开拓中国文化这方面,他做出了有目共睹的卓越贡献,一生都在遵循“国家为重,文化第一”的原则。在北大执教期间,梁漱溟的一部重要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问世了,因对中国学术思想、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他充分肯定了孔子思想的重要性,反思并以此担当重任,视文化传承为己任,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今出版的《中国文化的命运》收录了三辑文论,其中某些章节算是首次发表。梁先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排斥中国传统经典而过于崇拜西方文化,却是对中国文化想当然地推崇,他把儒、佛,道三家与西方哲学排列在一起做了比较,历数中西方的区别。从宗教的角度将中西方区别开来,西方思想是由一个统一的宗教主使,而东方集结了儒、道、佛诸家思想于一体,更加融合、包容。他将世界文化分为三大类型,一是英美德国的个人本位文化,二是苏联等国的社会本位文化,三是属于中国的伦理本位文化。中国以“家庭”为单位,西方更注重个人主义。这此清晰的认识来自他对文化的明察秋毫,以及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第三辑收录的论断主要是为《中国文化要义》的补充,是首次出版。梁漱溟对中国民主始终坚持己见,认为中国只是缺乏进步的团体组织,却被某些学者误为缺乏民主。英美之路,苏联之路都不适合中国形式,他还举例邹平村学,努力实施他的“人生向上的”精神。其实,笔者认为他的希望还是好的,但不够全面,似乎也有些理想主义,因为他缺少实践能力,相对于丰富的理论基础。比如,他竟还有合作社的意识,应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没有走出局限性,亦或受到当时社会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于一个一生叵测的人,政治生涯错综复杂,当政治和文化纠缠起来,大概也没法说清什么吧。在这里,我们首先还是专注于他的学术思想。他对中国文化信心十足,坚信它会走向世界。这种自信也是自身知识分子的担当本色使然,虽不能对老前辈妄加论断,但他的思想还是有所局限性的。梁漱溟先生以个性和学问,实践着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为中国文化奔走呼喊的梦想。他用一生回答疑问,实现了“现代大儒”的典范。他说过,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或许当年他的父亲也是怀揣“大任”所不及,灰心失意做了自决,又问了那句:“这个世界会好吗?”带给他深刻凝重的思考。而后来关于梁漱溟先生的访谈录《这个世界会好吗》,似乎与之形成了呼应,其中充满了对学问的坚持,和面向自我的反思。那么,他寄希望的“注意中国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既是梁漱溟先生的文化人本职要求,也是对后世的殷切希望。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注意中国传统文化 顺应时代潮流
  •     注意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必须有一付药,同时治“散漫”“被动”二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