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辽兹--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8-02
ISBN:9787108010865
作者:(法)罗曼.罗兰,陈原译
页数:111页

作者简介

《柏辽兹: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这是一本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析辽兹的评述著作。

书籍目录

目 录
译者前记
柏辽兹
附录一:柏辽兹创作生涯系年
附录二:《幻想交响曲》说明书

编辑推荐

《柏辽兹: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这是一本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析辽兹的评述著作。

内容概要

作者:(法国)罗曼·罗兰 译者:陈原


 柏辽兹--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前段时间读柏辽兹的传记。十二岁的柏辽兹爱上了十八岁的霭丝黛。而六十岁的时候,他又遇见了已经年近七十的她。那份沉没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于垂暮之年重又翻腾而出——就像埋藏在地窖里的酒一般,重见天日之际,已然是火辣辣的烈酒了:“人世间只有活在心中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其余都不会有什么真实……我的生命曾被卷入她居住的那个小村子里……只有当我对自己说,“今年秋天我将在她身边度过一个月”,只有这时生活才能够忍受得了。要是她不让我写信给她,要是我不是时常收到她的信,那我会在巴黎这一座地狱中死去……”柏辽兹是个情场老手,他跟一个女演员结过婚,又跟另一个女演员跑了。但这一回,他面对的不仅仅是爱,更是一份记忆,一份情结。霭丝黛是岁月的化身,是生命的见证。在霭丝黛身上保存着儿时的密码,通过它,可窥见历史的隐秘信息。历史之美,在于重逢的无所不在。而每一个重逢都包含着一连串的惊奇和悸动。每一个瞬间都可能被重新拾起,每一份情结都可能在回忆的谷地中“结出许多麦子来”(《新约 约翰福音》)。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每一份感情都无端地赋有了一份庄严感,手边的抚玩和脑际的追索犹如一串蒙太奇的电影,投映着时间的无边张力。历史在静默中增殖,重逢让人们活得更多。柏辽兹的爱,也是对生命中的历史的爱,或者说,欣赏。就像杜拉斯《情人》里那一段永恒的文字:“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     于历史长河中一瞥孤独——读罗曼·罗兰《柏辽兹: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温国绛罗曼·罗兰笔下的柏辽兹真可谓个性鲜明、才气冲天。柏辽兹性格孤僻,不喜与人打交道;他没有宗教信仰,这令他的朋友瓦格纳以及另一名作曲家门德尔松大吃一惊[1];他易为贫困而较早,甚至因为贫困而放弃了灵光一闪的一部交响曲[2],就连罗兰也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悲剧性的一段插曲”[3]。然而,柏辽兹的天才则与其性格等形成鲜明的对比:柏辽兹的“纯美意识”[4]使得其创作丰富多彩并且优雅美丽;罗兰认为,柏氏的独创性“使他成为比尊称为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传人和瓦格纳的先驱更为伟大的人物”[5],这种独创性打破了那些“饱学而又有才能的音乐家”“执行艺术的传统”[6],并最终“给欧洲一个最伟大的共和国打下了国民音乐和通俗音乐的坚实基础。”[7]然而,柏辽兹鲜明的个性和冲天的才气为他孤独的人生埋下了伏笔。性格孤僻理所当然地会使其交际面狭窄,而本以为能弥补天才柏辽兹性格所导致的这种缺陷的创造力,也竟然给他带来了诸多的“密敌”[8]。因此,他的一生注定是孤独的,同时他自己也深刻地意识到了这种孤独,“在《幻想交响曲》和《特洛伊人》中说了一遍又一遍”[9]。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尼采和萨特。在继尼采遇到他第一个精神导师叔本华之后,他再一次为瓦格纳的音乐和思想所震撼,并将瓦氏视为自己的第二个精神导师;由此同瓦格纳频繁接触起来,并经常参加在瓦格纳家中举办的各种沙龙(由于瓦格纳的作品广被认可和推崇,当时各界名流与其交往频繁)。但是由于尼采的无宗教信仰——当然这只是一方面——以及后期思想与瓦格纳的不合额发生了令人扼腕的“瓦格纳事件”(尼采自语,其还专门写过此事,有中译本行世)。可以说,“瓦格纳事件”标志着尼采与瓦格纳的彻底决裂,同时也标志着他孤独人生开始。幸运的是,尼采并没有因此事件而精神垮台;相反,这种孤独幻化成了他伟大的“儿子”(尼采自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这也是一种伟大且美妙的悖谬呵!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存在主义代表人物、在1964年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萨特,同样是孤独的一个注脚。萨特的童年只属于他外祖父的那个简陋的书房,孤独地隔绝于外界,他只好以书为伴。这种没有童年的经历给他带来了近乎一生的孤独(尽管后来在公众视野内很活跃),在他“三十岁的时候,有些朋友感到奇怪:‘好像他(你)没有双亲又没有童年似的。”[10]然而恰恰是这种孤独以及对于文字不灭的激情,才使得萨特的“二十亿人躺着安睡,唯有我,孑然一身为他们站岗放哨”[11]成为了可能。在柏辽兹、尼采、萨特等人的身上,有一些鲜明的共同点,颇为值得关注:其一为宗教信仰。他们仨都没有宗教信仰,似乎都笃信伏尔泰的宗教怀疑思想,尼采甚至发出“上帝已死”这种不合潮流的声音。其二,他们都是热闹、喧嚣的弃儿,孤独一生,尼采和萨特甚至一生未婚。其三,他们都有一种操持且陪伴一生的乐器。尼采和萨特的钢琴,柏辽兹就自不用说。其四,尼采、萨特都早年丧父,使得他们的性格颇与常人异同,这或许是这些伟大人物孤独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总之,在历史长河中,孤独成就了柏辽兹、尼采、萨特等等难以细数的伟人。2010.8.22--------------------------------------------------------------------------------[1]罗曼·罗兰著,陈原译:《柏辽兹: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5。[2]罗曼·罗兰著,陈原译:《柏辽兹: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8。[3]罗曼·罗兰著,陈原译:《柏辽兹: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7。[4]罗曼·罗兰著,陈原译:《柏辽兹: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60。[5]罗曼·罗兰著,陈原译:《柏辽兹: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64。[6]罗曼·罗兰著,陈原译:《柏辽兹: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81。[7]罗曼·罗兰著,陈原译:《柏辽兹: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90。[8]罗曼·罗兰著,陈原译:《柏辽兹: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81。[9]罗曼·罗兰著,陈原译:《柏辽兹: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94。[10] 萨特著,沈志明译:《文字生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49。[11]萨特著,沈志明译:《文字生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4。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轻松
  •     柏辽兹也是个天才啊
  •     在校区小书店购入。
  •     陈西滢译。。。
  •     只有这样的个性才能谱出绝美的交响
  •     一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