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季北略(全二册)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101050882
作者:计六奇
页数:851页

作者简介

《明季北略(套装共2册)》共二十四卷,起自万历二十三年(1595)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东北,止于崇祯十七年(1644)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分年记事,于崇祯一朝尤详,李自成入京后史事,几乎按日排比。每年之中,又以纪事本末体逐事标立名目,内容大多涉及晚明农民战争、阶级矛盾、民族关系等,取材广泛,记事有序。

书籍目录

点校说明
自序
卷一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始至四十八年庚申止
建州之始
萧子玉伪称都督
清河城陷
杨镐逮治
神宗崩
光宗贞皇帝
红丸一案
雇慥论辽事
兵饷增灭
熊廷弼回籍
清朝建元
抚顺城陷
刘杜二将军败绩
熊廷弼经略辽阳
经异
附前梃撃青宫一案
熹宗登极
河清
惁嗣昌奏岁飢
卷二 天启元年辛酉始至七年丁卯止
渖阳陷
袁应泰傅
何廷魁投井
广宁溃
罗一贵自刎
熊廷弼傅
毛文龙请饷
毛文龙安州之乱
魏忠贤浊乱朝政
天鉴录
魏当
羣小封爵
辽阳陷附记辽亨
张铨殉节
崔儒秀自缢
高邦佐自缢
五监军附记经抚
毛文龙入皮岛
袁崇焕守宁远
趟率教守锦州
点将录阮大缄作献魏奄指为东林恶党
选佛录明哲保身不附逆奄
羣小谋陷正人
建生祠
称功颂德
移官一案
周顺昌被逮附魏大中
左光斗
李应升
周宗建
客魏毒害诸妃
异人歌
丙寅五月初六纪异北京天变邸抄
清朝改元
卷三 天启七年丁卯八月始
信王登极天启二年九月二十二日封信王
陆万龄下狱
杨涟惨祸本末
二十四大罪疏
罗织十七君子姓氏
高攀龙
缪昌期
巨璇巧借凶锋芟除善类疏摘句
魏忠贤怒张后
辛酉七年纪异
传国玺出
客氏出官
崔呈秀回籍
钱元慤参魏忠贤十月二十五日
魏忠贤谪凤阳十一月事
张瑞图回籍
姚士慎参田许
闻香心动
廷推六相
卷四 崇祯元年戊辰
思宗烈皇帝
瞿式耜六不平
刘宗周论近功小利
袁崇焕陛见
清兵屯锦州塞
宁远军哗
钱嘉征参魏忠贤十大罪十月二十六日
魏忠贤自缢:
诛崔呈秀
掠死客氏
赠谧诸臣
倪元璐论东林
韩一良论贿赂
温体仁参钱谦益
毛文龙鸭绿江之捷
清收诸部落
锦州军哗
钱文俊激变
白水盗王二
浙江水灾
……
卷五 崇祯二年已巳
卷六 崇祯三年庚午
卷七 崇祯四年辛未
卷八 崇祯五年壬申
卷九 崇祯六年癸酉
卷十 崇祯七年甲戌
卷十一 崇祯八年乙亥
卷十二 崇祯九年丙子
卷十三 崇祯十年丁丑
卷十四 崇祯十一年戊寅
卷十五 崇祯十二年已卯
卷十六 崇祯十三年庚辰
卷十七 崇祯十四年辛巳
卷十八 崇祯十五年壬午
卷十九 崇祯十六年癸未
卷二十 崇祯十七年甲申
卷二十一 上
卷二十一 下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补遗
卷二十四 五朝大事总论
附录 计六奇与明季南北略(张崟)
附:明季北略人名索引

编辑推荐

《明季北略(套装共2册)》是记载明万历至崇祯时期北方地区史实的史书。

内容概要

六奇字用宾,号天节子,别号九峰居士,江苏无锡人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點校說明 杭州大學圖書館藏清初舊抄足本明季北略原為限窿(慕騫)先生所發現,開於是書及其作者的情況,張先生在計六奇與明季南北略一文中已作了論述,見本書附録。現就該書的點皎工作敝些簡要的況,張先生在計六奇與明季南北略一文中已作了論述,見本書附錄。現就該書的點校工作做些簡要的說明。 計六奇著明季北略二十四卷,雖成書於康憮十年(二八七○年),但因睛初的文禁,一直未能付梓。 直至嘉慶、道光年間文網稍弛,才有北京琉璃敞半松居士木活字本刊行。爾後,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上海圖書集成印刷局刊行石印巾箱奉;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刊行鉛印本,有國學基本叢書本(也用萬有文庫名義印行)。 一九五八年,商務又據舊版重印。以上通行諸本,文字典内容,基本一致,均非計六奇的原本,僅以篇數計,删除二十三篇近一萬六千字。張先生曾以杭大藏抄本作底本進行校點,惜未及完成,郎於一九六五年春病逝。 據我們所知,明季北潞舊抄本除杭大藏本外,常熟曹大锻先生亦藏有一部(簡稱曹氏藏抄本)。 最近,曹先生毫無保留地把他多年珍藏的抄本供我們使用,使此書的整理工作得以順利地完成。經過互勘,曹氏藏抄本雖筆誤甚多,不如杭大藏抄本完善,但藉此却可補正杭大藏抄本的蟲蝕、殘破之處。 這次重新校點,我們仍以阬队藏抄本作底本,參考了曹氏藏抄本、通行諸本及明史、明清進士題名碑録索引等。 為了使史料翔實,而又無損於清初抄本的原貌,在校點過程中,我們對文中明顯的訛誤作了改正,空缺之處也盡可能予以補正,底本原有無名氏的眉批及校勘浮簽,則以「批云」的形式用單行小字補入相應文句之中;至於底本目錄中不够詳明之處,如卷二十一殉難文臣,我們於其下補充了諸臣的姓名,以便讀者利用。這些,均在校記中作了說明。限於水平,舛誤之處在所難免,敬希讀者不吝指正。 在校點過程中,承中華書局编輯部、杭州大學圖書館及除规教授、常熟曹大锻先生等惠予協助、指導,謹此表示感謝! 點校者 於一九八一年。

图书封面


 明季北略(全二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这几天在看《明季北略》,辅以《明朝那些事》,开始为熊廷弼扼腕,继为袁崇焕大叹,但随着剧情的深入,我越来越同情一位叫崇祯的兄弟。崇祯,可能是除了朱元璋外明朝最著名的皇帝,不仅因为明朝大半在他手里完蛋,而且他自缢而死,死前还砍断了著名的韦小宝的师傅阿九的一条胳膊。亡国之君,这是历史上他的定位。还有他冤杀边疆大臣袁崇焕,隧为此后巨变酿下祸根,这些都不是什么好判词儿,但这几天的阅读,让我对这位仁兄非常同情。首先,这绝不是一个昏君。他十七岁即位,面对的是满朝阉党和一个顶着“九千岁”职称的太监魏忠贤,他几乎是孤立无援登上皇位,第一天进宫,还要自己准备吃的,因为担心被人下毒。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八月登基,十二月已经肢解阉党,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平反的平凡,追认烈士的追认烈士。这在十七岁的人来说,是很了不起的。听听他哥,上一任皇帝的临终遗言:重用忠贤与皇后。他哥死时都二十三岁了,觉悟水平跟他是远远不能比的。当然,他运气不好,接手的是个烂摊子,国库里没什么钱,又要跟清兵打仗,据说当时国家财政年收入400万,边疆战事军费支出就要500万。这样一个皇帝,没有自暴自弃,利用最后一点底子挥霍享受,而是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可惜的是,一个国家从根子上烂了,即使皇帝想发愤图强,也是治不好的,我看到的是,他的每一次努力,都只带来更坏的结果。这就是悲剧。他的改革措施计有:1,裁驿。即位第二年,听从给事中刘懋的建议,裁减驿站,用刘懋的原话是,“可岁省金钱数十万余万。”崇祯是个非常节俭的好皇帝,他下令裁驿。后果是,西北尤其陕西山西,本来土地贫瘠,农村劳动力失业的多,有个驿站呢,找个差事,可以混饱肚子。那几年,年头很差,陕西连年大旱,据说,李自成就是裁驿的直接受害者,由此踏上他跌宕起伏的造反生涯,并且最后终于要了崇祯的命。2,任用太监当官。即位第二年,清兵打到北京城下,能用的人都用上,连太监都派出去巡视大营。即位第四年,让太监张彝宪管理户部、工部钱粮。这也是无奈之举,崇祯已经干了四年皇帝,相信对庞大的文官集团相当失望,老实说,文官们相互攻击,勉励皇上是很有一套的,但是具体行政干活、打仗、就不怎么样了。有次,清兵打到北京附近郊区(昌平),那时候,能打仗的熊廷弼跟袁崇焕都被文官们干掉了,另一个能打仗的孙承宗也被干回老家,兵情危机,“京师震动”,崇祯把能派出去的太监都派出去,分头守各个关口,还任命了一位兵部右侍郎镇守昌平,最后崇祯总结:你们老说我任用太监,可是内臣接到任务立刻赴任,侍郎先生三天还没动身。这难道还能怪我任用内臣吗?我对这位孤君奋战的崇祯先生表示理解,这种情况下,他任用一只猫都是可以理解的。后果我会在下面一起说。3,百官进马。崇祯第五年十二月,下令百官进马。“三品以上各贡一匹,”官职小的可以合伙购买。进马的理由,据明史以及一些笔记猜测是,“避敌迁都”,急忙征马。以我对此事的猜测,也并非没有接济战事的可能性。明末国库本已捉襟见肘,每次打仗都要人要饷要马,依照崇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也是有可能杀富济贫,敲诈百官以缓军急的。但这个事的后果是,献马要献到御马监,不送钱进去,好马也不收,“如有以他马入者,虽千金之骏不用也。”读至此,令人叹息。官僚制度烂到根子,皇上再想办法,实施的人都能给他搞成烂事。4,任用太监当军营监纪。崇祯六年,不但是清兵打,农民造反也不可遏制了,明朝的官兵也在疲于奔波(比如很能打的曹文诏,很可能就是累死的),崇祯先生又发挥了他善于开拓的精神,充分利用人手,派出太监到各路军营当监工,记录功过,点人头,发军饷。这在崇祯,也是相当不得以的一件事,他还能相信谁呢,而大明官军及领导们的表现,有时也的确令人非常不放心。比如一位副总兵赵大胤,先是不敢出去跟农民军打仗,被城里的精英阶层催逼不过,出去打完,报功说杀敌五千。检查之下,大部分是女人的头。他到底杀了什么敌人很令人费解。而虚报人数冒领军饷的事就更多了(哪个朝代都如此)。所以,崇祯得找些他信得过的人,势力又没那么大的(如果派个大臣也不好,万一文武大臣勾结很麻烦),去当监军。想法是好的,但,后果非常严重。太监们到了军中作威作福,乱指挥,有位叫高起潜的跟一位大将卢象升不合,并很可能直接导致后者战死,让本已衰弱的大明王朝完蛋的更快(不过话说回来,其实到这个地步,多一个卢象升也已经于事无补)。崇祯后来把太监监军都撤了,就留一个高起潜在辽东前线(留下个祸根),撤的时候,对文臣们说:我刚登基就破获了魏忠贤这个阉党大案,把满朝大小事都委托你们,可是,你们当中,要不就知道贪赃枉法,也不管老百姓现在过的日子很艰苦。不贪污的,就很迂腐,整天就知道跟我打嘴仗。前一阵冬天,清兵都打到北京城下了,祖宗在天之灵也为之震动,这都是读书人误国呀。我没办法,派太监办事,这是权宜之计,但也是希望你们知道惭愧。现在兵饷啥的也搞清楚了,我就撤回内臣,让你们看看,我并不是一味宠信内臣。从这番话来看,崇祯对文臣们是相当不满意。但是,不满意怎么办,他还得将就着使。5,宗秩改授。崇祯八年,求贤若渴,急于用人的崇祯,打破了明朝祖宗的章法,破格起用“郡王子孙”,也就是皇家没当皇帝的那些人的后代们,凡有才华的都可以到宗人府登基,考察后当官。这个可见他是真没人用了,到处想办法,“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但很可惜,在《明季北略》的记载中,这些破格提拔的人当官以后很作威作福,“公私苦之”。6,向官要官。还是崇祯八年,要求两京文职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每个人推举一名知府,出身不论,不高考成绩好不好都行(无论科第贡监);翰林科道,巡按司道,各举州县官一人,也不论出身,哪怕没参加过高考也行(无论贡监吏士)。还是一句话,缺人才,缺人手。孤君奋战。7,文场建武。崇祯九年,有创造精神的崇祯帝先生,终于打破了科举制度只考八股文的悠久传统,除了八股,还要靠骑马射箭。这已经相当有现代眼光,要求学生不仅能考奥数,还能打篮球跑长跑。在当时,估计是连年兵火,武官人才严重缺乏。加上受够了光会打嘴仗,不会打仗的文官们,故有此改革。8,圣驾巡城。这起源于一件事,崇祯九年,清兵打到房山,京城戒严,派太监守城,太监说了,风吹日晒的,连个棚也没有,好苦。就在城头搭窝棚,一共搭了三十个,每个半间屋子大,账单拿上来时,崇祯几乎吐血:约费十万金。这什么窝棚,怎么用得了这么多钱。所以就御驾亲征,他要看看,谁在这个时候,还要从里头捞一笔。设身处地,这个时候的崇祯,连一个能相信的人也没了,大臣们不可信,派太监。现在太监也不可信了。他御驾亲征时,一定感到非常的孤独。但巡城的结果,他所到之处,小贩子们都被城管赶走,内库里发了好多衣服设备给近卫军,但求好看。有位军官,给他部下做了九十件新衣服。其他人也一样。“几万万人为止趋跄奔走者两日夜,究竟于城工无一所益。“最后杀了两个不相干的人,了结此事。我前面为熊廷弼、袁崇焕、杨涟发生的流泪扼腕遗憾,都集中在了崇祯先生的身上。如上所述,他不是没有创意,不是不想干好,不是不努力,但在一个腐烂到底的国度,他的每一步努力都只把事情推向更糟,在古罗马希腊的戏剧里,这种事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命运,还叫做悲剧。我为他一叹息。
  •     论明季丧乱之源     后学东鲁刘龙2008年8月27日于吾乡新汶    明之亡,非在于将相无人矣。文臣如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卢象升,洪承畴诸人,莫不自怀韬略,诚治兵之才也。苟使其中一人能尽其智力以任于社稷,则明何至于遽亡?乃孙承宗方视师二载,局势稍安,而京师物议即起,不得不罢去。以使数年积蓄之功毁于一旦。熊廷弼怒骂一世,不苟合于朝野,而中枢以王化贞分其权守广宁,而熊仅以羸兵五千守山海,后化贞无谋轻进,全军被歼,以致辽东尽失。若独使廷弼守辽,则何至于败军失地,而使辽事遂不可为。至于卢象升,洪承畴,皆抑于杨嗣昌,以致卢象升京畿殉国,洪承畴松杏惨败,而明之亡亦不待龟蓍矣。  有明之亡,亡在党争  先是,四明沈一贯为相,以才自许,不为人下,附一贯者多至显官,而顾宪成辈讲学东林,名流咸趋附之。此东林之始也。后国本案起,东林诸辈请立光宗,上不之许。而申时行,沈一贯长常调停之。时行性宽平,所黜必旋加拔用,而一贯颇持权求胜,受黜者身去而名高。是以东林日炽,而轻浮躁进之士咸趋附之矣。   当是时也,另有齐楚浙三方鼎峙之名,自神庙崩后,首辅叶向高秉政,东林得势而三方用事之辈皆得去职。于是附东林者,无论贤愚,皆获不赀之位。而常忤于是东林者,虽清必黜。盖党同伐异之风,遂大炽于天下矣。  其后魏阉得志,尽用奸邪,崔呈秀,魏广微之徒,咸附忠贤。银铛四出,残破东林,一时东林之秀殆尽矣。烈皇帝一登基,魏阉殒命,昔东林之尚存者,世人莫不以明贤推之,使之负社稷之重责。然此辈急功名,收附会,其习如前。思宗亦疑之,目其为朋党而擢温体仁,周延儒为相而排挤之。是以党争愈烈,党祸愈起,诸东林不思图实绩以报国,为以疏攻温周无虚日。攻愈力,而上愈疑。满洲入蓟镇,入京师,而诸臣坐困穷成,无一措以图报国。迄于明亡,而朋党之争未尝一日息也。  大抵明季自万历中叶之后,在朝大臣忧国者日少,而趋利者日多。当时所喧持者,惟禁道学一事,而边防吏治,俱置不理,贿赂日张,风俗大坏,辽东之难一发,而将驽兵骄,无可支吾,赋加民贫,流寇乘之,土崩瓦解。至群臣背公营私,日甚一日,虏寇之患愈迫,朋党之攻愈苛,虽持论各有短长,大抵世所谓小人者皆真小人,而所谓君子者,则未必真君子也。民益贫而吏益寡,风俗日坏,将士不知杀敌,惟知害民,文官不知职业,惟习夤缘,天下焉能不大坏焉!  或曰:若先帝不自殉于社稷,而于自成未下京师之前南渡,或先帝早令三王南下,令太子南都监国,则明或可不亡。纵不能金瓯无缺,然未必不能如晋宋之割据江表。而以先帝殁后,宗室争立,钱谦益拥立潞藩,马士英辈拥立福藩。互攻相伐而始终不绝,于是四镇以兵力为奇货,合谋于马士英辈,迎福王于危难之中,遂成佐命之元勋。而四镇遂成尾大不掉之势。坐镇淮上,日夜以争地盘为事,而不复有忠君进取北伐之心。而中枢栓政,党争又起,以无缺之金瓯尚不能守,而况乎江南半壁哉!
  •     了解明朝亡国史的不二著作……这本书不是张廷玉《明史》那样刻板,虽然也是繁体竖排的文言文,但只要稍稍努力还是能够看得懂……书中内容是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很简单,也很煽情;带有强烈的个人和群体色彩;不过,的确不失为一本好书。力荐!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明朝历史的书买了不少,这是本杂史
  •     研究南明史的基本资料。
  •     还好,要仔细看!
  •     分年记事,于崇祯一朝尤详,李自成入京后史事,几乎按日排比。每年之中,又以纪事本末体逐事标立名目,内容大多涉及晚明农民战争、阶级矛盾、民族关系等,取材广泛,记事有序。因成书于康熙初年,上距明亡为时不久,史事大多无误,但也有传闻、迷信不实之处,由于清初文禁,是书列入禁毁之列,未能付梓。嘉庆、道光年间有北京琉璃厂半松居士木活字本刊行,但已经芟改,非计六奇原本。以后又有图书集成局石印本、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行世,内容与半松居士本雷同。后在杭州、常熟发现清初抄本,较通行本多四十余篇,经标点整理后由中华书局于1984年出版。
  •     书很好,繁体竖排,印刷清晰,明史的有益补充。
  •     水可不可以烧掉史,光能不能埋葬史,这可是我们的身体
  •     第二次购买了 朋友很喜欢 很有参考价值
  •     启蒙读物= =
  •     低端黑,三观略不正,难怪连满清十大禁书都挤不进
  •     中国史学基本
  •     帮朋友买的 对资料的查找很有帮助 他很喜欢 又帮另一个朋友也买了本
  •     “明之所以失天下者,其故有四,而君之失德不与焉。一曰外有强敌。二曰内有大寇。三曰天灾流行。四曰将相无人。”
  •     两年前的春天特别迷明史,读到李自成进攻北京,帝穷途末路之际,胸中意难平。
  •     有时候看看私人著述也有别一般的见解。好好!!!!
  •     想了解明末的同学推荐这本
  •     辛酸史。这个书中国人要看。
  •     北略里说,一代天下快灭亡就会有异兆,举了个例子。四十五年丁巳,江南闹鼠灾,五月下旬起,成千上万只耗子,衔尾渡江往南奔,到处打洞搜集(WH)葵花籽。这景象!真是空前壮观!
  •     研究明末历史必备!
  •     一直想买南略,不是卖没了就是忘记了。。有些奇闻异事,多数是采集在世者的口述。。未必不如正史可信
  •     很好。感觉正版。快递小哥也不错。
  •     很好很赞性价比很很值得,赞一个,不错的商品
  •     书的封皮没有截的太好。。。上一版的一些留在了上面
  •     上窥帝王之昏明,中览文人武臣之百态,下体百姓之流离。灾变异闻,无所不查,亲闻之于遗民,略得之于耳目,如见之于目前。国之衰颓,不可遏乃如此!可感可叹!
  •     不粗,研究明末历史绝佳的材料,這本書是以時間為經,以時間為緯排列的,記載北方的戰事為多
  •     重要史料
  •     该书根据年代顺序,以纪事本末体为主要叙述方式,对晚明数十年的历史进行的详细的记述,内容涉及晚明政局、明末农民战争、与满清的军事斗争等诸多方面,对读者了解晚明历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作者虽然没有跳出中国传统史家写史的窠臼,重视道德褒贬,而轻视基于史料的政治经济因素分析,但是对于一个长期受儒家思想浸润的民族所培养出的历史学家,我们不应过多苛责。 在阅读该书的时候,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作者对满族政权态度的转变,由“夷兵”到“东兵”再到“清兵”,从“奴儿哈赤”到“努尔哈赤”,表明了作者对满族政权逐渐接受的态度,这可能也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不得不去接受这些难以接受的事实。
  •     崇祯朝真是多事之秋啊,读后令人感慨
  •     那个时代,让李世民来估计也不会比崇祯做的好多少吧,其实崇祯蛮可怜的,做个皇帝没怎么享受不说,累死累活还得了个昏君的名号,落了个歪脖子树上自缢的下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呐。。。打起仗来动不动就是屠,触目惊心啊。。
  •     我对长平公主很有兴趣,一个金枝玉叶万千宠爱的尊贵的公主一夜之间家破人亡流落民间变为卑贱的庶民,这样的落差居然没有疯掉,这位公主的内心一定坚硬无比
  •     尤其是崇祯朝记事尤为详细,所谓的亡国之灾尤以宋、明两代最具代表性,所谓中华道统自此而绝,并非简单亡国,而是民族的覆亡,所谓的亡天下吧。
  •     看这本书需要一定的古文功底,繁体字以及从右往左的阅读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是有些不习惯
  •     非常感慨
  •     昨日的苦难在明日是否会重演?
  •     我的期望或许太高了
  •     清初人写明末历史,包括万历末年、泰昌、天启、崇祯四朝,而以崇祯时期为重;其重中之 重则是崇祯末年,尤其是甲申年。这部著作保存了大量晚明史料,而尤其以西北民变、大顺崛起、明廷党争到明朝灭亡的诸多事件最为翔实。作者从明廷的立场出发,描绘了这一时期内忧外患、灾荒遍地、兵连祸结、民不聊生、日暮途穷的末世景象。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却不难读懂;是了解明末历史的必读资料。
  •     这套书不错,字体稍小,明末最珍贵的史料,喜欢明史的必备啊!
  •     依然忘标
  •     大厦崩塌
  •     天命难违,字字是泪。明代、民国,演绎了悲剧的两面。批评晚明的不妨想想民国,批评民国的不妨想想晚明。
  •     奇书
  •     书好,印刷好,书的品质高,中华书局的书,没得说。不过价格也高。只能在打折后购进了,放在床头慢慢品读,其味无穷,人生的欢快莫过于此!
  •     读史益身心
  •     坑爹书局也不出个横排版的
  •     明失天下非君之失德。原因有四,一曰外有强虏,满清环伺北方。二曰内有巨寇,李张二贼横行山东、关内、荆楚。三曰内无良将,明季无汾阳、武穆之徒。四曰天灾横行,民众无以为生只得从寇。明之灭亡,岂非天命哉!
  •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     “自古有一代之治,则必有一代之乱;有一代之兴,则必有一代之亡。治乱兴亡之故,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独怪世之载笔者,每详于言治而略于言乱,喜乎言兴而讳乎言亡。如应运宏猷、新王令典,则铺张扬厉,累楮盈篇。至胜朝轶事、亡国遗闻,则削焉不录。若曰「当苏君时,仪何敢言云耳」!愚谓天下可乱可亡,而当时行事,必不可泯。”
  •     对闯贼等没好感 看看这帮土匪都干了什么
  •     晚明党争的叙述还是少了点,熊廷弼,袁应泰,王化贞,互相诘讦,原因哪有那么简单;农民运动的部分很写实;个人感觉最传神的当是郑芝龙小传
  •     了解明末历史的必读书目
  •     作者倾向性太明显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