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径分岔的花园》书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532762897
作者:[阿根廷] 博尔赫斯
页数:102页

博尔赫斯的小说是这样开头的

博尔赫斯的小说是这样开局的:A城的B君坐在图书馆靠窗的桌子边,摊开簿子写信给C城的D君,表示拟辑录E国的F君的生 平事迹。A最初是由住在G镇乡村的H姨妈口中听说F君的名字的,某个年幼的夏天,跟随父母来到G村避暑,“白日里追逐攀爬在无花果园里,星夜就打开门窗,让进带着咸腥的海风,驱去闷热的湿气,灌满一屋凉爽,H姨妈缝补鱼网,一边为I和我讲述少年英雄F君的传奇故事”。童年的欢乐和少年故事,在小径分岔的人生中渐行渐远,前进,彷徨,思索,转身,摔倒,回头,都已经磨灭的面目全非了,无花果也不是旧时滋味了。直至上星期,在书局遇到旧同学J君,她正在一架的言情小说前翻阅艾柯的小说《玫瑰的名字》(天知道艾柯的书为什么会被摆在言情小说的书架上),我立刻想起了外号“玫瑰刺”的少年英雄F,以及清甜软糯的无花果,还有朗月下的虫鸣声。但却无法忆起H姨妈的故事里,F与强盗头子K在L森林里争夺的宝物是什么?是一袋钻石还是一箱维多利亚时期的金币?一本缺了封面的黑魔法书?还是染有酒痕的圣杯?我完全记不起来,宛如被夏夜凉风带走了,故事里无关痛痒的一个细节,一个令我苦恼困扰的细节。我到图书馆查阅有关F的文献,但总无法找到属于童年的那个故事,甚至连强盗头子K的资料都无法找到。我发誓不会记错名字,因为K与我M城的表哥k的名字相同,幼年记忆对此印象深刻。我也相信H姨妈并没有编造故事,她讲述时偶尔会记不清情节,去翻看书架上那本有插图的蓝色精装书册……我无法寻回那个故事,如同无法寻回翠绿色的童年。在图书馆翻查F的资料时,我却看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N的故事。………………博尔赫斯的这篇小说大概会命名为《左手有六根手指的N》。~~~~~~~看上去好像不够晦涩,不够迷宫,不够博尔赫斯?好吧,让我填上烦人的南美地名和拉丁人名。~~~~~~~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路易斯·费尔南德斯坐在图书馆靠窗的桌子边,摊开簿子写信给萨尔托的胡安·安东尼奥·桑吉内蒂,表示拟辑录巴拉圭的奥斯卡·佩雷斯的生平事迹。费尔南德斯最初是由住在马德普拉塔乡村的玛利亚姨妈口中听说奥斯卡·佩雷斯的名字的,某个年幼的夏天,跟随父母来到马德普拉塔避暑,“白日里追逐攀爬在无花果园里,星夜就打开门窗,让进带着咸腥的海风,驱去闷热的湿气,灌满一屋凉爽,玛利亚姨妈缝补鱼网,一边为小桑托斯和我讲述少年英雄奥斯卡·佩雷斯的传奇故事”。童年的欢乐和少年故事,在小径分岔的人生中渐行渐远,前进,彷徨,思索,转身,摔倒,回头,都已经磨灭的面目全非了,无花果也不是旧时滋味了。直至上星期,在书局遇到旧同学克里斯蒂娜,她正在一架的言情小说前翻阅艾柯的小说《玫瑰的名字》(天知道艾柯的书为什么会被摆在言情小说的书架上),我立刻想起了外号“玫瑰刺”的少年英雄佩雷斯,以及清甜软糯的无花果,还有朗月下的虫鸣声。但却无法忆起玛利亚姨妈的故事里,佩雷斯与强盗头子保罗·巴普蒂斯塔在恩卡纳西翁的森林里争夺的宝物是什么?是一袋钻石还是一箱维多利亚时期的金币?一本缺了封面的黑魔法书?还是染有酒痕的圣杯?我完全记不起来,宛如被夏夜凉风带走了,故事里无关痛痒的一个细节,一个令我苦恼困扰的细节。我到图书馆查阅有关奥斯卡·佩雷斯的文献,但总无法找到属于童年的那个故事,甚至连强盗头子保罗·J·巴普蒂斯塔的资料都无法找到。我发誓不会记错名字,因为巴普蒂斯塔与我罗萨里奥的表哥保罗·R·巴普蒂斯塔的名字相同,幼年记忆对此印象深刻。我也相信玛利亚姨妈并没有编造故事,她讲述时偶尔会记不清情节,去翻看书架上那本有插图的蓝色精装书册……我无法寻回那个故事,如同无法寻回翠绿色的童年。在图书馆翻查奥斯卡·佩雷斯的资料时,我却看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马里奥·阿尔贝托·帕勒莫的故事。………………博尔赫斯的这篇小说大概会命名为《左手有六根手指的马里奥·帕勒莫》。2015.8.5.夜。

带有哲学思考玄学气质的幻想文学

“我认为最合理、最无能、最偷懒的做法是写假想书的注释。”博尔赫斯从未写过长篇小说。但是短篇小说其实有时候难以承担博尔赫斯想要表达的主题,所以他就把长篇小说给幻想出来,然后给他写书评。一个自以为是、作风虚浮的文人作家的形象就这样子出现了。但是另外的角度看,博尔赫斯把长篇小说的构思和主题就这样子放在一篇短篇小说里面,似乎有点对灵感挥洒无度的洒脱。《通天塔图书馆》我想到了一个在《疑犯追踪》里面的一个理论。π=3.1415……后面的数字无限不循环。无限不循环 就是小数点后有无数位,它没有周期性的重复。 而π更是现在都没有找到规律。一个没有规律的无线不循环小数,那就代表了他包含了无数的可能序列。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据统计有10万个。如果我们用5个数字来代表一个汉字,那么π这段无限序列中就可以变换成一串无限延伸的汉字串了。也就是说这串汉字包含了无限的可能,人类所有出现过的文字序列都会在这上面出现,甚至包括我上面写的这段话。《小径分叉的花园》我们所见的时间轴是线性的,是基于历史的节点的任意的已经发生的选择而存在的。而小径分叉的花园是指这些无数个现在其实在另一个平行时空是都独立存在的,所以时间轴是网状的。小说主角逃跑时非常巧合地跑到一个曾经研究他曾祖父的作品的汉学家,而这个汉学家的名字又恰好和他需要送出去的情报相吻合。这看起来特别小概率的事情,就算在小说中出现都会觉得太过于离奇和巧合。但是“花园”的小径又无限条的话,那么再小概率的事情也能在某条小径中出现。以上,博尔赫斯关于无限、时空的想象和文字结合得特别迷人。书中洋溢着玄学那种玄之又玄的气息,但是又言而有物,故事自成体系。

让我静静,然后长评

虽然只是一本序言加内容总共才99页的小书,但读起来很耗费心力。书最后一页的内容印完后整整留了三页空白的纸张,恐怕不是为了给这书增加厚度,而是供给读完这书的读者记录狂奔打滚吐槽用的。体验完了左脚绊右脚脑筋打结的阅读后,真不知道对出版社这样的“体贴”应该表示我的感激涕零还是应该上去啪啪抽大嘴巴。我这是第一次接触博尔赫斯的作品,我对我的懒惰表示诚恳的反思。我这人看书有个毛病,什么书都是拿起来就读,根本不去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风格的。直到读完以后我才去翻作者生平,此时就有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结果我在博尔赫斯这里吃了大亏……不了解他风格的情况下就贸然读了他的作品,加剧了我的痛苦,虽然我表示斗智斗勇结束后很爽……很不给自己留面子的说一句,我这个自称文青(然而其实并不是)的淑女(……表面上的→_→)看这书的时候不知爆出了多少个默默的“我日……”全书共七个短篇。值得挨个写书评………NO.1《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要不是作者在序言里言明这是一篇假想书注释,我真的得为书中内容的真实性迷惑一阵子。如果说小说里的世界是作者创造的肥皂泡,那这一篇是博尔赫斯在肥皂泡上创造了另一个肥皂泡。这篇虚构小说里的假想书构建出又一个虚构的世界。这个虚构世界里的人们是真的相信构成世界的是认识而不是物质(从而出现了一些让人恨不得pia飞他们的脑残言论描写)。博尔赫斯还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一个新的语言体系以及逻辑方式。真的是要为博尔赫斯的渊博知识跪了。就我所知道的这种为虚构世界创造新语言体系的只有托尔金的中土世界(虽然我还没看)以及前些年大热的电影《阿凡达》(虽然我也没看过)。博尔赫斯把这些虚构的东西写的煞有其事,我有点懵,回头仔细看序言才确定这真的不是真的。NO.2《「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我是觉得作者在这里表现出的就是对故弄玄虚的文学作品大写加粗的讽刺啊。书里这位梅纳尔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却又掀起一番人们对他作品的争论,可以说是“死使他崇高”。就说这位作家照着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仿写的作品《吉诃德》到底有什么意义?难道这意义是作者摆出一副“我的理想很崇高,所以我的作品意义之伟大你们参不透”的样子就可以被人们吹捧的?人因不可知而畏惧,面对参不透的文学作品恐怕也是如此,不论作家到底是捧出了一座精神宝藏还是只挂了个空壳子。他作品里那些和塞万提斯一摸一样的段落……其实就是抄袭来的。但为什么人们面对一个表面上高深莫测的文学作品的容忍度远远超过当下泛滥的言情小说呢?于正被指抄袭简直八方来贺,从作品到人品都被吐槽个彻底。然而人们面对这种纯粹的文学作品……“嗯,他一定是另有深意”。深意在哪你给我指出来看看。作者自己都不一定知道,你确定不是自己想的太多了么→_→……NO.3《环形废墟》虚构小说。看到最后一句话我惊了一下,博尔赫斯确实很擅长制造出这样结构精巧的金字塔世界。主角在梦中创造了一个孩子,最后他发现……我不告诉你。很久以前看到别人提出过对宇宙的看法:正像一个孩子拿着一串鞭炮,鞭炮被点燃炸裂,洒落许多粉粒,我们的世界正是其中一个粉粒。虽然很大程度上这是个没什么依据的怪想法,但却是个有趣的想法。我们对于高维世界一无所知,但不代表它不存在。以虫子的大脑尚且无法理解人类社会,我们也不要轻易的认为人类三维的大脑可以认知到更高维的世界(事实上,现在高维世界仍无法想象,只能试探着去描述)。说一句题外话……虽然我好像一直在说题外话。近几年大火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受到追捧的同时也招喷了,我看了下,主要是针对作者的专业性和故事真实性的质疑。那我们就不认为它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的访谈记录,而是把它当做纯粹的文学创作来看——怎么样呢?其实还不错呀。就像这本书开篇第一篇《角色问题》,其实它的意思和博尔赫斯这篇小说是很像的,只是一个由梦境而生,一个由写作而生而已。即使它是作者的脑洞,也是不一般的脑洞。我没被它洗脑,第一因为我是坚定的现实主义者,第二因为我懒,我懒的去考虑产生这大千世界的无数可能。好吧,不排除是因为今年有人送了我这本书的签名版所以我要替它说两句好话→_→………NO.4《巴比伦彩票》可怕的脑洞,我表示佩服。正如东西方文化间的壁垒难以打破,根深蒂固的从社会和教育的源头而来的观念也很难被改变,所以作家的创作是无形中受到了局限的。但是博尔赫斯把这个障碍打破了……他勇于去创造一个由无数偶然构成的、在我们看来毫无理智的秩序混乱的社会,因为这社会里的人们所谓的理智就是混乱。完全无法想象的相反的世界吧。我读完之后也只能默默的表示“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小说里的“公司”到底存不存在呢?我也不知道,它就像最初为我们制定了道德和伦理边框的手一样,称它“上帝”也不是不可以。不管它存在还是不存在,我们看到的是人类社会就像被一只手从山上推下来的雪球,一路壮大势不可挡,光靠它自己就能撞出一条路来。至于最初推动它的手是什么,到底有没有理性在掌控它的运动,以及我们所谓的“理性”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NO.5《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假想书书评。也许这位赫伯特·奎因的原型就是埃勒里·奎因?因为这位奎因也是推理小说作家嘛。文中虚构的书包括《连体孪生兄弟的奥秘》、《四月三月》和《秘密的镜子》。在评论《四月三月》部分博尔赫斯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写作手法——逆行枝蔓。喜欢读推理小说的朋友可能对这个词更熟悉一些。回想一下,我最近确实读过有类似结构的推理小说:我孙子武丸的《杀戮之病》。当时是我第一次读到用这种手法写作的小说,虽然这一篇的结构比较简单。现在看来,原来梗在这里。特别喜欢文中的一句话:“在文学所能提供的种种幸福感中间,最高级的是创新。”博尔赫斯的小说无疑是极大的创新。NO.6《通天塔图书馆》大多数人最熟悉的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就是:“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个结构奇特的图书馆中所有的书都是难以解读的。你手中拿到的这本书也许什么意义都没有,也许是“所有书籍的总和”,是人类智慧和宇宙奥秘的总和。人们在图书馆中寻寻觅觅,面对这些“天书”,很难说他们到底发现了什么,但是“当人们听说图书馆已经收集齐全所有的书籍时,首先得到的是一种奇特的幸福感。人们都觉得自己是一座完整无缺的秘密宝库的主人。”哎呀这句话真是说到爱书人的心坎里了,特别是对我这种囤书癖来讲……这个短篇读起来其实是很让人感动的,能看出博尔赫斯对于宇宙难解的奥秘的不懈追逐。真理也许曾被我们抓住过,又因不识它而舍弃了;也许它永远存在于下一个六角形的回廊。有人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偏离太远,穷其一生将全部岁月押注在错误的见解上。然而谁也不知道真理到底在哪里。博尔赫斯发出这样的感叹:“我觉得宇宙的某个书架上有一本‘全书’不是不可能的,我祈求遭到忽视的神让一个人——即使几千年中只有一个人!——查看到那本书。假如我无缘得到那份荣誉、智慧和幸福,那么让别人得到吧。即使我要下地狱,但愿天国存在。”不然我们的一切追寻终将无意义。NO.7《小径分岔的花园》一篇推理小说。曾有《推理十诫》说:有色人种中不可出现中国人。究其原因,大概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就是怪力乱神和神秘的代言词。但是这篇推理是以中国人为主角的。所以主角的曾祖所写的未完成小说就变成了这篇小说的谜题之一。跟这本作中作给人的感觉相似,这篇作品本身也像一个迷宫。支离破碎的文件片段里透露出紧张、沮丧和奋力一搏的情绪,主角逃跑的目的地竟是个莫名其妙的人家里。他周围仿佛笼着团团迷雾,让人猜不透他的目的。直到最后一段话的揭露,才终于让人找到了走出迷宫的出口。而主角曾祖的小说中迷宫的谜底就是时间,表现出平行世界存在的可能性。有个朋友说:“我感觉世界就是一部计算机,一切都是被掌控着的。”谁知道呢?也许我们的世界发生的一切真的是出于偶然,我们在另外的时间世界里遇到了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结局。“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目前这个时刻,偶然的机会使您光临舍间;在另一个时刻,您穿过花园,发现我已死去;再在另一个时刻,我说着目前所说的话,不过我是个错误,是个幽灵。”以及曾经看到博尔赫斯写道:“时间有两种,与你在一起的时间和与你分离的时间。”虽然和上一句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我还是一瞬间认识到了这个老男人有情话十级的功力。写读书笔记的过程是对书籍的再次回忆、整理和分析。这是我初次阅读博尔赫斯的作品,并在其间窥见了一个超越逻辑的世界。我如实写下此刻自己的想法;今后读完《阿莱夫》和他的其他作品后,回头再看此刻的书评,可能会看到自己明显的进步。如果你也对博尔赫斯的世界心生向往,推荐一读。最后送一句博尔赫斯的小诗,插中你胸口: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我给你贫穷的街道、绝望的日落、破败郊区的月亮。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博尔赫斯,一位不需要作品的哲学家——一篇不是书评的记录

读的第一本关于博尔赫斯的书是《博尔赫斯谈话录》,那时候完全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但还是被对话里的睿智所折服。这种睿智如此轻盈,以至于觉得每句话都道出自己的感受,但是却又是自己不可能道出的。汉娜阿伦特的传记电影里有这样一句话“思想家是不需要文凭的”,那对于博尔赫斯而言,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位不需要作品的文学家。而在文学家背后,他更是一名哲学家。他的作品里满是哲学思辨,其中对于时空的思考,可谓是第一人。很多文学评论里都提到他的作品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读者带入一个时空无限延展的宇宙之中。阅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在一片没有尽头的世界里徜徉。去年在北京时,住在师姐家,为她拍过一张照片,她举着博尔赫斯的海报,海报上正是那句著名的话——“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小径分叉的花园》中,有一篇《通天塔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是什么样子的呢?“宇宙(别人管它叫图书馆)由许多六角形的回廊组成,数目不能确定,也许是无限的……”第一段便为我们描述了这个图书馆的模样。生活在图书馆里的人都在年轻时浪迹四方,寻找一本书,而在图书里没有两本书是完全相同的,在图书馆员看来,寻找书中意义是迷信而虚妄的。图书馆是无限的,且周而复始的。读完这个故事,你会很明显地发现,其中充斥着大量的暗喻。图书馆,书,管理员,等等,他们对应的是些什么呢?或许每个人会得到不同的解读。对我而言,其中图书馆代表着一个承载万物的空间,书则代表着一种信念,或者说是“自我”。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正如同“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年轻时,都在寻找(脑子里突然响起了李志的歌= = )一种信念,一个自我,而这种信念究竟是否有意义则不是最重要的,“意义感是很脆弱的”,一个朋友曾这样告诉我。那么图书馆员究竟是谁呢?大概就是那些浪迹四方后,终于明白,其实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重复的人。也难怪这篇故事里有这样一句话,“过分的指望自然会带来过分的沮丧”,如果知道一切都是宿命,不管你做出怎样的努力,事情的结果都会那样,那么这样的话,会不会就会看开一点?我们老是问别人,或是问自己“为什么我老是遇到这种事/人”,也总在欢愉过后被挫折打倒,没有完全的开心,也总是能走出困境。时间是折叠的,每个节点的安排都是循环的。或许正是这些交错而来的欣喜与沮丧,才维系着我们与这个世界微弱的联系。而在本书中的《环形废墟》中,我们所存在的时空则是一个个梦境,我们都是别人梦境中的人,无数个梦境交错在一起。(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特别激动,这完全就是我从小到大的想象嘛!)这是一个很唯心主义的故事,如果我们消失了,那么我们周遭的一切事物也便不存在了,梦境是由我们而创造的。在我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就经常想,如果我闭上眼,或者当我睡觉时没有意识后,我的家人、同学、邻居们还存在吗?是否世界其实只有我能接触到的这片领域这么大(虽然课本上明确告诉我不是的)。所以那时,遇到我不敢做的事时,我就想,没关系,反正其他人都是为我而存在的“道具”而已,这只是我生活里的一场戏。后来高中看了《楚门的世界》,觉得有点那个意思。(真能演)我记得很清楚,升上初中那天,我有过这样一个想法,我即将要去一个新的环境了,那么我之前待过的那个学校,接触过的那些人,他们还会继续存在吗?直到现在我都对此保持怀疑,总觉得在我看不到的地方,是不存在任何东西的。哪怕高中学哲学时,课本明确批判了我这种唯心主义者。真喜欢博尔赫斯呀,阅读他的时候,像是在和童年时代的一部分我聊天,又像是终于有了“能抓住难以诉说的情绪”的本领。就谈这两篇吧,虽然我也很喜欢最后一篇,也就是引为书名的《小径分叉的花园》。最后引一句《小径分岔的花园》篇章里的一句话结尾:“潮湿的小径弯弯曲曲,同我儿时的记忆一样。”嘻嘻,写这篇东西的时候一直在听Damien Rice ~

文人思考世界的悲哀

据评论,他的小说如迷雾一般,又充满了隐喻。这让我突然想起《百年孤独》,南美人的小说都是这么地充满缠绕感觉么?买了他全集里的第一本来读,结果大失所望。啰里啰嗦的虚幻和迷宫,我不觉得故意写的迷幻就可以表达那些多重的意味。尤其是小径这篇短篇小说,无非就是用上帝视角来看概率的问题,所有的无穷可能性都在同时展开,只不过你只处在某一个可能性而已,如果遍历一遍,自然什么结果都会叠在一起。这么简单的概率论视角问题,非得让评论得如神作一般。感谢之前看的《程序员的数学2概率统计》这书,轻易地就击碎了文人自以为是的想象。希望自己的读后感是错的。。。。。

多重空间——由《小径》想到的影视作品

  在很多小说中,读者所期望的结局,对于当事人来说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者,当事人期望的结局,和被事实证明的结局相比,未必是最好的。  随着《相对论》的诞生,人们对于宇宙的认知走到一个全新的维度,文学影视作品里出现了一种概念即“平行世界”(参见电影《真实魔鬼游戏》,虽然有点烂)。一个人以多个分身分别处在多个世界里,多个世界平行发展。当任何一个分身死亡,真实世界里的本身也即时死亡,并且其余分身不复存在。特殊的人才能够穿越于这几个世界之间。这种空间穿越与时间穿越(参见日剧《求婚大作战》和《世界奇妙物语》2006年秋季经典剧集《昨日公园》)本质是相同的,只是把单个空间之中时间的多向发展扩展成为多重空间(参见电影巨作《星际穿越》)。而在《源代码》中,单个空间直接衍生出了多重空间。  由此,一个人像质点一样移动于网状结构的路径上,一条路径就是一个世界里的一个人生版本,关键就在于面临无数个岔路之时所做的选择。有那么万分之一的几率,网状结构会让选择分道扬镳之后最终在一个点重逢。然而人们并不自知,只有造物主才能纵观所有,相互比较一个人不同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完全不同,但是该遇见的人总是能遇见,且发展成不同的关系和结局(电影《前目的地》中所反映的“宿命论”就更加局限了,想要理清关系也可以分成“多个世界”来一一解读)。  这样便可以解释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里的两段话:  “一个由迷宫组成的迷宫,一个错综复杂、生生不息的迷宫,包罗过去和将来,在某种意义上甚至牵涉到别的星球。”  “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目前这个时刻,偶然的机会使您光临舍间;在另一个时刻,您穿过花园,发现我已死去;再在另一个时刻,我说着目前所说的话,不过我只是个错误,是个幽灵。”

评价博尔赫斯的作品

评价博尔赫斯的作品是不准确的说法,因为我对于评价任何一部作品都深感自卑,对于博尔赫斯的作品来说,评价的无力感尤其深刻——没有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包括阅读博尔赫斯的其他作品以及阅读更广泛的作者)和理解深度(由年龄,经历,悟性等等组成)。但如果博尔赫斯本人可与我对话,我又不禁会认为他会不同意“我不能评价博尔赫斯的作品”这个说法,原因必然有大师的礼貌和心善,但更由于他老人家在他的作品里明确给了读者不同解读,甚至再创作的通行证。通过他的作品,比如我最喜欢的短篇之一:《吉柯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可发现:“颂扬那些功能的偶然成就,珍惜古人和他人的思想,以出乎意料的惊讶记录那位‘万能博士’的想法,就是承认我们的无力和不开化。所有的人都应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思考,我认为将来一定会做到。” (p. 39)我阅读的16篇短篇小说来自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杜撰集》和《小径分岔的花园》。正如几乎每一位读者喜欢作评价的最简单形式(绝不是最懒惰,或最无含金量的形式)是按喜好,我也有自己最喜欢的几篇,排序可以预见会在将来有所改变,但这特定阶段的看法,却也是独一无二的珍贵。有些短篇叙事上非常巧妙,令人惊叹的好,(当然内容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比如《环形废墟》,《刀疤》,《南方》(博尔赫斯本人最喜欢的一篇),但并没有出现在我的名单中,虽然这几篇的可读性可能比我最爱的几篇要高很多。我复杂的个人喜好执意的决定了我选择特定的交织主题来爱,比如:时间,宗教,辩证,偶然和必然,而且要适当烧脑(当然烧脑的结果是要大体理解,绝非故作高深,毫无线索[如《凤凰教派》没有出现在名单里是因为它烧脑且我对此篇没有任何解读能力])。为我的排序做出以上三段的解释,我本人也矛盾,惭愧自己的多言,但同时又觉得十分必要。以下是我为自己最喜欢的6篇做出的排序:1. 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2. 博闻强记的富内斯3. 《吉柯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4. 小径分岔的花园5. 巴比伦彩票6. 秘密的奇迹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给你瘦落的街道、绝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我给你我已死去的祖辈,后人们用大理石祭奠的先魂:我父亲的父亲,阵亡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边境,两颗子弹射穿了他的胸膛,死的时候蓄着胡子,尸体被士兵们用牛皮裹起;我母亲的祖父——那年才二十四岁——在秘鲁率领三百人冲锋,如今都成了消失的马背上的亡魂。   我给你我的书中所能蕴含的一切悟力,以及我生活中所能有的男子气概和幽默。   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的人的忠诚。   我给你我设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不营字造句,不和梦交易,不被时间、欢乐和逆境触动的核心。   我给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个傍晚看到的一朵黄玫瑰的记忆。   我给你关于你生命的诠释,关于你自己的理论,你的真实而惊人的存在。   我给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饥渴;我试图用困惑、危险、失败来打动你。 What can I hold you with? I offer you lean streets, desperate sunsets, the moon of the jagged suburbs. I offer you the bitterness of a man who has looked long and long at the lonely moon. I offer you my ancestors, my dead men, the ghosts that living men have honoured in marble: my father's father killed in the frontier of Buenos Aires, two bullets through his lungs, bearded and dead, wrapped by his soldiers in the hide of a cow; my mother's grandfather -just twentyfour- heading a charge of three hundred men in Perú, now ghosts on vanished horses. I offer you whatever insight my books may hold. whatever manliness or humour my life. I offer you the loyalty of a man who has never been loyal. I offer you that kernel of myself that I have saved somehow -the central heart that deals not in words, traffics not with dreams and is untouched by time, by joy, by adversities. I offer you the memory of a yellow rose seen at sunset, years before you were born. I offer you explanationsof yourself, theories about yourself, authentic and surprising news of yourself. I can give you my loneliness, my darkness, the hunger of my heart; I am trying to bribe you with uncertainty, with danger, with defeat.

博尔赫斯的幻想世界

这本小说共个七个故事,其中《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侦探故事,其他的几个故事中,有对假想书的评注,有关于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之类论题的虚构故事。这些故事让人在读的同时,不由得幻想作者想要描绘出的时间与空间交错的奇幻世界。读来挺有意思的,只可惜,读的时候,光顾着跟着小说中的文字走。读完整个人迷迷糊糊的,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为好。曾在阅读的某个时刻,我以为自己理解了博尔赫斯的幻想世界,但读到下一篇的时候,我又犯迷糊了。也许这个时候写下这些文字有些过于草率,但第一次的阅读体验也是值得纪念的,不是吗。下面就来写一写自己印象深刻的几篇:《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是作者对于一本假想书的注释,他向我们展现了特隆人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对于时间,特隆一派认为“目前不确定;将来并不真实,只是目前的希望;过去也不真实,只是目前的记忆。”另一个学派则认为“全部时间均已过去,我们的生命仅仅是一个无可挽回的衰退过程的回忆或反应,毫无疑问地遭到了歪曲和破坏。”突然想起,自己由不同场景引发出相同感觉的经历,像是一种周而复始的预知。而且特隆人“推测主体只有一个,那个不可分的主体即是宇宙中的每一个人”,“几个人计算同一数量时得出相等的结果,这一事实在心理学家看来就是联想或者善于运用记忆的例子。我们知道,特隆人主张认识的主体是单一和永恒的。”联想让孤立的人统一起来,成为一个主体。我们所有的人其实是一个主体,我们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其实是记忆力在作祟。那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看法,是不是就在证明我们的存在呢?在《《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一篇中提到了经典值得续写的话题。“梅纳尔是和威廉·詹姆斯同时代的人,他给历史下的定义不是对现实的探索而是现实的根源。对他来说,历史的真实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我们认为已经发生的事情。结尾的句子——现在的榜样和儆戒,未来的教训——是明目张胆的实用主义。”历史有无数种可能性,但我只取一瓢饮,这一瓢就是被承认的历史。梅纳尔的作品中的重点,不是去探讨现实的各种虚无的存在,而是对我们认为发生的事情进行重新改造排列,这是一种新的技巧——“故意搞乱时代和作品归属的技巧”。他想要实现的是,在《堂吉诃德》的基础上,能否对其进行续写,重新排序,让被承认的事情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而且能够让人们在读书的时候,能够辨认出作品的先后顺序,这是不是也是在暗示时间的潜在?在《环形废墟》这篇小说中,讲的大致是一个魔法师想要将自己创造的幻影变成实体,当他真的在他存在的世界上创造出了幻影时,却突然发现他自己就是那个自己创造出的幻影。假如魔法师不曾创造幻影,他也不会发觉自己是幻影。会不会所有的一切,都是魔法师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他在梦中创造了一个人物,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样子。会不会他在做梦中,他就成为幻影了,寻寻觅觅还是回到了起点?考虑到这本书跟时间的谜团有甚大关系,可能他在创造的过程中,也就进入了幻影的时空,再也回不去了。在《通天塔图书馆》中,主要提到的是一个有限蕴含无限的话题。作者提出一个设想,能否在一个有限的图书馆内包含这个无限的世界?作者提出一个答案:“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假如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重复后便成了有序:宇宙秩序)。”《小径分岔的花园》这个侦探故事,先是设了一个关于穿越空间的信息传达的谜面,然后它的谜底就是时间。小说中的间谍需要向友军提供情报,但他面临着空间上的局限,他没法到达友军所在地。于是他便制造了一场谋杀案,把要传达的情报信息,编入时间的某个阶段。随着时间的推进,友军自然就能从时间中解析出间谍想要传达的信息。这种方式真可谓是用时间传递信息。用时间传递信息,相似于历史。其中,间谍与他要针对的对象,关于时间进行过一些有趣的讨论:我在英国的树下思索着那个失落的迷宫:我想象它在一个秘密的山峰上原封未动,被稻田埋没或者淹在水下,我想象它广阔无边,不仅是一些八角凉亭和通幽曲径,而是由河川、省份和王国组成······我想象出一个由迷宫组成的迷宫,一个错综复杂、生生不息的迷宫,包罗过去和将来,在某种意义上甚至牵涉到别的星球。我沉浸在这种虚幻的想象中,忘掉了自己被追捕的处境。在一段不明确的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抽象地领悟了这个世界。“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里,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目前这个时刻,偶然的机会使您光临舍间;在另一个时刻,您穿过花园,发现我已死去;再在另一个时刻,我说着目前听说的话,不过我是个错误,是个幽灵。”博尔赫斯的文字,会给读者以许多奇妙的阅读体验,一种打破常规的阅读体验。读者不是以读者固有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来理解这本书,而是在阅读之前,抛弃脑中所有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执念,让书中的文字带你畅游他的世界。也许这番体验会与原有的对时间空间的认识,产生冲突,似乎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许寻寻觅觅始终找不到那个令自己安心的答案,但让读者开始思索的过程无疑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正如博尔赫斯在《通天塔图书馆》中所提及的,从无序中创造有序,周而复始。这本小说带给读者的体验也是相似的,作者提出了各种可能性,引发不同读者许许多多无序的思考,这些思考一开始是向四处发散,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其中一些答案不断被重复,便成了某种形式上的有序。但无序答案或者说思考产生的过程,就让这本书变成了无限的。

迷宫

博尔赫斯的小说美在于,它就像一个无限的迷宫,在这个迷宫里面你发现包罗万象的世界。小说纷繁复杂包含很多象征比喻,文字游戏,虚构真实。按照我现在的水平反复溯回推敲,也只猜透一点。不过我看见的,是一个自己的迷宫,一个不同于博尔赫斯的独立的迷宫。创造一个世界,一个星球,在这个星球里面,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哲学,规律等等,象征着逻辑上的完美,是我的一个很想去做的事,也是不少过去的人做的事情。博尔赫斯的开篇《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迪乌斯》设想的一个浩大的特隆星球,是最吸引我的一个点。通天图书馆。象征着无限和不朽。所谓有限的二十二个字母,创造无限的书。无限不朽,是宇宙。无限,意味着全知,在无限走廊的尽头,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白书,找到任何问题的谜底。逻辑哲学意义上的通天图书馆,六角形。小路分岔的花园,最后通向的时间空间,又到底是什么呢?

随评

  用三天的时间看完。  《小径》一篇并没有感觉难懂,或许因为本人的某些观点和作者相似。反而《特隆》一篇看得有些慢。《图书馆》是靠着知乎上一篇解惑看懂了。  个人觉得王老的翻译有些地方不太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是看得费劲的一个因素。  此辑每一本书最后的出版信息后还随书附赠了三页空白页,上译真心贴心,怕我们上厕所没纸可以撕下来暂时替用吗?  纸质倒是不错的。

简介

认真读了环形废墟、巴比伦彩票、小径分岔的花园。博尔赫斯的书籍很深奥。环形废墟讲述一个魔法师在睡梦中创造出一个少年,将他如同儿子般看待。少年成了一名魔法师,他担心儿子会发现自己是幻影。一天,火焚再次降临到他居住的神庙,他宽慰惭愧害怕地发现自己也是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巴比伦彩票讲述的是巴比伦的彩票公司怎样把彩票从一项单调的赌博变成巴比伦所以人的狂欢。而关于这个公司存在与否存在诸多争议。小径分岔的花园讲述一个德军间谍在摆脱英军追捕的过程中,去到了先祖留下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并与汉学家讨论了对于先祖的作品和时间的看法。间谍最终杀了汉学家,只因为为了向德军传达将要轰炸的城市的名称——一个与汉学家同名的城市。

这本书只有99页,却是我读过的信息量最大的书

薄薄的一本,一共只有99页,竟然塞进了七个短篇小说。可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个人感觉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几百万字的鸿篇巨作。这将是我今年写了的几十篇读书笔记里,最难写的一篇。水平差的作者,为了表达一个想法,堆砌着人物和情节,加上直白的心理描写,恨不得直接亲自入戏,用作者的画外音告诉读者:“我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读明白了吗?”水平好一些的作者,人物自然地展现自我,情节自然地起承转合,想表达的情绪,也自然地流淌出来,让读者浸润在其中。而特别的作者,有两种。一种是把精华藏在文字的深处,如果读者们只是浮光掠影地一瞥,或者是领悟力不够,便就会错过深埋地下的宝藏,为表面的浮华,或欣喜,或失望。另一种是把精华藏在文字所辐射出的无数幻影之中。读者们只要有心观察,总能让幻影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具象,但却完全无法分辨,这个具象究竟是作者造出来想要迷惑或误导读者的,还是隐藏在其中想要真心表达的。博尔赫斯,自然属于后面这一种。另一方面,从读者角度出发,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人读完,会懵逼地脱口而出:“什么鬼?!”然后把博尔赫斯的其它作品从自己的书单里删除。第二类人读完,苦思半晌,会意识到这书有那么点儿意思,然后搜肠刮肚地憋出一点感想来,给自己贴上“读过博尔赫斯”的标签,但在面对博尔赫斯的其它作品时,总会多多少少露些怯,踌躇再三也不敢翻开新书。第三类人,打开书之后不久,就会被完全吸引住,然后不由自主地陷入那个迷幻的、扭曲的、错乱的、深邃的世界里,在其中徘徊、惊叹、困惑、沉醉。博尔赫斯作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可以随意地拨弄这个世界的摆设,以满足他热衷于捉弄读者的爱好。第四类人,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博尔赫斯的世界,并表示赞叹,但本身不需要陷入其中,只需要保持冷眼旁观的姿态。这类人,是有资格坐在博尔赫斯对面,敬上一支烟,或是满上一壶酒,和他相谈甚欢的。至于我,大概努力往上够一够,可以挤进第三类人里吧。作为这类最易被博尔赫斯戏弄地晕头转向的读者,我所要讲的对《小径分岔的花园》的理解,也只能完完全全只是自己的理解了。1. 《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通过描写一本不存在的书,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构成世界的是认识,而不是物质。换言之,这个世界的哲学体系是一元论,也就是彻底的唯心论。看到豆瓣上一篇热门点评里提到这个短篇时说:“出现了一些让人恨不得pia飞他们的脑残言论描写。”我觉得,需要pia飞的是这位评论者。这类人习惯于把世界建立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之上,对于超过理解能力的事情便统称为“脑残言论”,未免太“无知者无畏”了些。要理解这个完全建立在唯心论基础之上的世界,是不能囿于成见的,但我们的理性推理能力还是可以有用武之地。如果物质本身不再确定,那么一切名字便只具有比喻的意义,而非指向的实意。“白马非马”的论辩里,再没有“马”这个物体,而只有“白马”,且并非代表“白色的马”的含义。也就是说,名词组成的现实将失去同一性和普遍性,不再被世人相信,而诗意物体的数量,将会是无穷大的。“宇宙是一系列思维过程,不在空间展开,而在时间中延续。”可是这样的时间,也是难以琢磨的:“目前不能确定;将来并不真实,只是目前的希望;过去也不真实,只是目前的记忆。”如此动荡而混乱的世界,是否会让你感到荒谬而不适?当然会。可是如果我们能抛去人类的傲慢和自大,谦卑地、静心地想一想: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的有序,和所探明的宇宙所呈现的混乱,有这么巨大的反差?为什么我们认为世界就应该是有序的?这背后所依据的自信从何而来?2. 《「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一个虚构的作家,在创作一个想要比肩《堂·吉诃德》的虚构作品。很艰涩的一篇,尤其是其中的几十本清单,博尔赫斯说他是有意为之,我至今还想不明白这其中的玄妙。就整体而言,我能体会到的,是作家或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所遇到的难题。创作,是应该源于生活,还是无中生有?如果是前者,难免沾染上世俗的气息,无法臻达完美的境界;如果是后者,像堂·吉诃德这样达到至纯之境的作品,固然理想,可是无迹可寻。伟大作品的产生,是富有偶然性的。或是倚赖人类随机的冲动,或是指望上天赐予的鲜有的灵感。没有固定的模式,难以捉摸,更难以复制。 因此梅纳德无数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一边在紧张地创作,一边偷偷摸摸地焚烧手稿。这样的创作历程,像是绝望的挣扎,充满着虚幻的感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皮埃尔·梅纳德写出与塞万提斯一字不差的段落时(当时我反复对比着这两段,以为自己看错了),博尔赫斯反而认为皮埃尔·梅纳德笔下“丰富多彩的程度几乎是塞万提斯望尘莫及的”,因为:“三百年不是白白过去的,这期间发生了许多复杂的事情。只要提其中的一件就够了:《吉诃德》本身。”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时代下展现出不同的意义?这便又有些反讽的味道在了。3.《环形废墟》纯虚构小说,讲一个魔法师要通过梦境来创造一个世间没有出现过的人。梦境和现实是颠倒的,创造的过程只能在梦境中实现,而醒来只是为了休息和汲取能量。长期努力之后,少年终于被创造出来,有完整的肉体,和灵魂的细节。和真实的人唯一的区别,是他不会被火烧伤。为了避免让少年知道他只是个创造出来的幻影,魔法师竭力避免他和火接触,因为如果他知道自己并非真实存在时,会是多么的沮丧和无助。然后,废墟出现了大火,魔法师决定在火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到此为止,我会觉得这是个很不错的故事。结果读到最后两句时,感觉像一道闪电闪过我的脑海:假如他不再梦见你……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梦中的幻影。是的,魔法师并没有在火中被烧死,然后他意识到了,原来自己也只是另一个人在梦中创造的幻影。这结尾太漂亮了,一下子各种思考纷至沓来:首先是宇宙可能的嵌套模式。魔法师创造了少年这个宇宙,同时魔法师的创造者创造了魔法师这个宇宙。两端可以无限延伸,所有的宇宙,都只是嵌套链中的宇宙之一。这是空间之链。其次是命运的轮回。类似佛家的轮回说。存在的意义和行为的准则都由前世所决定。前世决定今生,今生决定下世。这是时间之链。再者,梦和现实被揉搓在了一起,真实和虚幻的边界彻底模糊。人们迷失在庄周梦蝶的疑问里,找不到答案。在这种时间的虚无中,存在和真实失去了意义。最后,博尔赫斯试图给出对抗虚无的方法:死亡。魔法师希望通过在火中自焚,结束自己“有意义”的一生。因为通过死亡,可以割裂现实和虚幻,从而给生命以尊严,给存在以证明,实现反抗荒诞和虚无的目的。可惜魔法师失败了,失去了死亡的机会,反而让他意识到自己幻影的本质,意识到自己虚假的存在,意识到自己“无意义”的一生。博尔赫斯对死亡的理解和推崇,通过魔法师的悲剧,以一种让读者感到惊恐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4.《巴比伦彩票》同样是虚构类小说,但这篇和现实的距离终于是近了一些。一个彩票公司,通过发明并升级彩票的各种玩法,使彩票对于人们的生活起到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最终建立起了巨大的权威,成为实质性上的政府。明显的象征主义色彩,由隐喻带来强烈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是民主和集中的悖论。基于民主制度的巴比伦人社会,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彩票活动的开展,结果却给予了彩票公司以专制的机会,通过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实现最终的极权主义。另一方面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界限。彩票是世界秩序中插入的一种偶然性。可是当彩票的奖惩模式不断升级,它的影响力也随之无限扩大,这样的偶然性会在宇宙中引起定期的混乱。此处值得我们思考的有两点:一,如果极小的偶然性,都有可能升级为颠覆世界的有序的大混乱,那我们的世界,看起来还如此的有序,是否更是一种存在概率很低的偶然?二,我们生活中所见的混乱,是否源自于类似彩票公司的存在,这类“公司”,或者是与这种公司同本同源的其它组织,在不可见处对我们现实世界的控制,已经达到了怎样的强度?5.《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这是一篇对虚构的假想书的点评和注释。博尔赫斯在这篇里,尽情表达了对模仿的不屑和讽刺。“在他看来,没有哪门学问比历史更差劲了”,因为历史代表着温故知新,“新”总是产生于“旧”的基础之上,摆脱不了借鉴和模仿的元素。与沉浸在历史中相类似的,“毫无主见地抱住过去的书不放”也是值得惋惜的。“他还断言,在文学所能提供的种种幸福感中间,最高级的是创新。由于不是人人都能得到这种幸福感,许多人只能满足于模仿。”这样想来,我现在写书评的行为,也被包括被博尔赫斯鄙视的范围之内。6.《通天塔图书馆》幻想中的世界存在的形式。或者说就是博尔赫斯本人对于世界的理解。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图书馆,由无数个六角形回廊组成。这个世界有二十几个书写符号,图书馆的书架上包括了这二十几个书写符号排列组合所组成的所有的书籍。因此从理论上而言,这座图书馆包含了世界上所有已经写出的,或是还未写出的,所有最完美的书。只是人类并无法在无穷的书籍里,按图索骥地寻找出来,因而这些完美的存在,只带着魅惑的希望,而没有实际的意义。再者,这二十几个书写符号,会组成数量庞大的无意义的词句,进而产生无数无意义的书籍。甚至可以说,图书馆里的大部分书籍都是无意义的。这也说明博尔赫斯所认知的这个世界,无序和混乱,是存在于有序之下的真正本质。这其中包括了,书籍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带来知识自身的混乱,质量参差不齐,虚假和谬论层出不穷,对真理的解读模糊且没有统一的可信服的标准,等等。如果连知识本身都混乱不堪,那追求世界有序的目标便更无从谈起。好在,博尔赫斯又写到:“假如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这告诉了我们,无序和有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无穷的尺度下,无序的重复便成了有序。这个理解,对博尔赫斯来说,对读者来说,都是不小的安慰:“有了那个美妙的希望,我的孤寂得到一些宽慰”。关于无限的理解也很有趣:“庞大的图书馆是无用的,严格说来,只要一本书就够了,这本书…纸张极薄,页数无限多。”让人想到注明的芝诺悖论,以及《庄子·天下篇》中所提到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7.《小径分岔的花园》最后的压轴,是一部推理小说。在看过了各种类型的虚构之后,这篇以二战为背景,以中国人作主角,谈着云南总督和红楼梦,带着浓重的中国历史气息的小说,感觉画风转变得太剧烈了。然而,所谓的推理,只不过是外壳,发挥一些因果关系的作用而已。小说的关键,都隐藏在主角在花园内和配角的对话中。这篇虽然是主打,但其实比前面几篇更好懂,因此解读的人也很多。在我看来无非是平行宇宙的概念,通过时间这个独立的维度所实现。“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时间不具有单一性和绝对性,可以是不断分裂而产生出的无数并行。因而基于时间所存在的宇宙,在每一个时间点上都可以可能出一个新的来。这有点类似薛定谔的猫,当处于量子态时,猫同时处于“生”和“死”的叠加状态中。而当出现观察者,波函数坍缩时,宇宙一分为二,分别是“猫还活着”和“猫死了”这两个平行宇宙。因此在小说中,博尔赫斯写道:“我觉得房屋四周潮湿的花园充斥着无数看不见的人,那些人是艾伯特和我,隐藏在时间的其他维度中。”这就好比处在量子状态中的我,看到了平行宇宙的量子叠加态。而当我抬起头时,这些看不见的人都消失了,这说明量子态坍缩,我只能看到自己所身处的单一宇宙。以下这段有必要引用一下:“他认为世界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 ”这正是博尔赫斯所说的:“在一段不明确的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抽象地领悟了这个世界。”8.总结全书最后,有整整三页的空白页。估计是编辑觉得读者看完之后会有无数感想,不吐不快,于是善解人意地提供了发泄的工具吧。回想全书,博尔赫斯一直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现着他对这个宇宙的形式和规律的理解。对这样的理解,我们又可以作出许多种猜想和解读。在我看来,想读懂博尔赫斯,关键不在智商,而在见识。换言之,是眼界的开阔,知识储备的丰厚,融会贯通的能力,和思想的高度。我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希望以上,多少能有一些解读不至于差之千里,而贻笑大方吧。


 小径分岔的花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