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世界

出版日期:2016-9-1
ISBN:978710112044X
作者:林西莉

作者简介

“在这部作品里,我将从另一个角度讲述在中国两年的所见所闻。当时我还是一个没有什么阅历的青涩的西方青年人,处于对所有事情都似懂非懂的一个奇怪的中间状态。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1949年革命成功了,一切都已经步入正轨,为什么人民还会挨饿?今后怎么办?没有人知道。作为一个局外人,以我自己的经验讲述了我怎么样从把中国视为洪水猛兽、在很多方面都厌恶她到比较好地理解她———最后不顾一切地爱上她。这是由于我接触了中国文化,特别是文字、音乐和结交了很多不同个性的人。”

内容概要

林西莉,瑞典名字是塞西丽娅·林德奎斯特,教授、作家和摄影家。1961-1962年在北京大学留学,此后曾数十次到中国访问。1971年起瑞典任汉语教师,1978年后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现专心研究中国文化。出版有关中国的著作多部。


 另一个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王迪三十岁的时候,从广播里听到管平湖演奏的曲子,被深深地感动,他找到管平湖拜他为师。从此他们一直密切合作,直到管平湖1967年去世。她接过他手中这份遗产继续发扬光大。在我第一次回国之前,古琴研究会安排了一次考试。我在北京二十多位古琴专家面前演奏了《良宵》《平沙落雁》和《欸乃》——这是我跟王迪学习的二十四首古琴曲子中的三首。我异常认真地向他们展示这些年对我是多么宝贵,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教会了我热爱古琴音乐。这些受邀的专家仔细观察我的指法,随后面带笑容地评论说,一看就知道我是王迪和管平湖的高足。稍后,火车停在韶关。这时候发了一件奇怪的事。月台上一个固执的人在等车。他长着灰白的头发,留着平头,手里拿着火车票。他双手叉腰,低着头,好像面对着什么大人物。“我要去北京!要坐那边那节车厢,我不坐这节!我不坐!不坐!”列车员试图拦住他,使劲拉他的胳膊,他打挺儿,试图躺在地上。“不过毛主席想让你做这节。”列车员煞有其事地高声说。这个男人仍然不肯。他在叫喊声中被拖进车厢,他的东西也随他被塞进去。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图文都很有意思,就是精装书太重了,内文字体也排得又大又松散。期待她附有60年代录音的新版《古琴》。
  •     本书包含1961-62年间作者走访中国各地拍摄的人文照片,相当有趣珍贵。从文字来看,描述和评价相当谨慎、客观。(我估计从原文到译文不会有太多删节。)翻译流畅自然,没有大问题。装帧相当好,照片印刷质量在我预期之上(也要感谢作者当年的精心冲印)。
  •     因为不能选择生活的时代,所以我珍视现在。
  •     照片珍贵,难得的记忆。
  •     作者于1961-1962年在华留学,有学者和音乐演奏者的身份,经历和知识结构丰富,观察细致入微,有记日记的习惯,因此她的描述客观、诚恳、质朴,饱含情感,照片大方自然,不乏精彩瞬间。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即是我们回望历史的窗口,也是我们关照自身的镜子。弥足珍贵。翻译不错。十分推荐。
  •     好玩。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总是很好玩。
  •     想象的到的物质贫乏和精神压抑,想象不到的最后的文化探寻机会; 如今,更开放与更不开放并行,文化丧失不可恢复,但相比也无人愿回到过去。
  •     #2016122# 2016年度最佳
  •     前半部留学生活的记录很好。
  •     林西莉对中国怀有的深厚感情,让她能在认识60年代初的生活时更冷静、更深入,描述也更显真实。现在,生活更富足、自主,但那些有风骨的中国文人都不见了。不是民国出大师,而是十年十年又十年断了中国文人的传承血脉,只剩些忽悠而已。传统文化的伪复兴重造不了文人雅士精神,士人精神远矣。
  •     林西莉的文字比她的照片要来得好。读这本书,常让我想起看何伟书的感觉。记录现代中国的何伟可能还会有,但记下以及拍下六十年代中国的林西莉,真的是难能可贵。
  •     2016年最佳出版物的候选作品
  •     原以為是一本攝影集 實際圖片僅能作為文字的補充 半個世紀前的中國 文中提到的城市 地點 如今看來 已是另一番天地 文化 物質的巨大變遷 讓人驚喜之餘 也產生了對未來生活的迷茫 一切似乎都那麼值得期待 一切又那樣無法預測
  •     细致的描述和两百幅照片,是另一个世界的窗口。这个世界,一边是生活环境的巨大落差,另一边深厚绚烂的传统文化,作者选择了后者,令人感动,发人深省。
  •     从外国人的视角里,看到了六十年代初那个破败、压抑的中国。中文有点欧化,读起来不是太流畅。
  •     叹为观止!老腊肉害国害民。
  •     书中的内容已经算是很大的尺度了,感觉作者在叙述和评论所见所得时保持着极大的克制。毕竟,如今的中国和她当时看见的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照片拍得好,虽说是很多人沉痛的过去,但不影响它的真实。
  •     林西莉老师学琴之余还时常旅行,很多不带政治色彩的老照片真实展现了1961的中国样貌,半个世纪过去,不仅对于瑞典人,对于我们那也如同另一个世界。所幸,无论物质多么匮乏,环境多么恶劣,都有人在琴中孜孜探索,博学真诚,不喊口号和空话,这份精神终身受用。
  •     严格说这本书是历史记录,正如作者所说,她没去把当时大背景做认真关注,而是以所见所闻的日常百姓生活当成主要内容来讲述。图片很有意思,北京当时真的很土气。
  •     年度最佳之一
  •     那个时候的北大哈哈 书一般啦 作者是很厉害的
  •     作者在1959-1961年还能留在中国,实在难得。写北大的几个篇章最好,生活细节多有动人之处,比如一个外国人居然懂得农村土炕的细节。那时候乡村人活的不比城里人差,衣着都体面。想想偌大的北京冬天飘满白菜的腐臭,还是有地儿挖个菜窖的农村好。
  •     作者来自瑞典,1932年生人。1973年在北京新侨饭店,十年前的厨师出来迎接,还是喜欢他的干煸牛柳和鱼香茄子;初到北京参观故宫只有她一个游客;留学北大学习古琴,住宿条件艰苦,老棉衣打太极的学生们,越朝留学生近百人占半数;要求教日常用语自己种菜,监督和暗查明显。北京郊区农村境况,唯一加入古琴研究会的留学生,五岁学钢琴的基础,恩师王迪,独自参观故宫了解瓷器,邂逅长者请教有为难处,破败的王府井大街,挤公交,与梅兰芳说常看梅戏,天津上海苏州杭州广州郑州开封武汉株洲游览,上海资本家的顾左右而言,日本园林不得进入不尊重妇女。本书照片丰富,60年代初的中国城市乡村在这里还原,北大和颐和园里太极拳的影子频现,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共同动作空抓移步瞬击试探缓慢既健身也防身;现在是大妈狂舞的场景,正好叠盖太极拳影。
  •     好多人把《另一个世界》与《江城》《寻路中国》相比,但个人感觉,林西莉对中华文化了解多,但对中国社会了解少,何伟反之。
  •     一个时代的社会缩影。
  •     p大的记录还是蛮有意思的 其实前半部分看着挺压抑的
  •     那是一个已经在表面上消失的世界,但至少要知道它与现实的联系
  •     照片最大的价值在于那是1961到1962年的中国,可遇不可求。如今林西莉已是84岁高龄,谁曾想哪怕是当时的无心之举在若干年后便成了极为宝贵的、那个时代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 很喜欢关于北大的那一部分内容,照片里依稀可以辨别出是今天的北大的哪个部分。那些漫长的、我们没有参与过的时光啊……
  •     第一部分关于北大留学的生活有点意思,可以翻翻,比较浅显。不过看着这些旧照片,再次感慨这几十年的发展实在是太了不起。
  •     彼得海斯勒眼中的中国是一个观察者眼中的中国,而林西莉是一个主人公,五十多年前的荒诞中国,竟也能蕴藏文化的温情和绵厚,非有热爱之心而不能写出,林西莉加入古琴研究会,观摩京剧艺术,着实心生向往。
  •     陌生化叙事已不新鲜,议论难有深度,摄影终非专业,却入选了多个年度榜单。
  •     我说为什么这么贵,原来是画册式的大开本,看看很快。确实是某种视角很特别的年代记录。但这个书本身的质量好像不是很好,书页感觉很脆弱,歪歪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