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书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62481520
作者:[美] 加列特·基泽尔
页数:456页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崔卫平、熊培云、许知远 同声推荐
▍噪音缺席或泛滥之处都必然存在不公正现象的受害者
☆每个曾经在面对可憎的噪音入侵时退缩的男人、女人和孩子,都该看看这本书☆
★“噪音”这个话题,从人类诞生之初便存在,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爆发而愈演愈烈:
它也许轻微到你完全不感兴趣,也许严重到让你精神崩溃
它“恃强凌弱”,反映出公正、权利、分配等社会问题
它既是统治者的工具,也是反叛者的武器
◆噪音让人厌烦,然而它也代表了人们渴望的一切。
◆生活在这个吵闹的世界,你该怎样面对它?
▍内容简介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希望避免噪音,我们就在多大程度上渴望噪音——它既与现代生活离不开的机器有关,也与我们内心矛盾的愿望有关。它是自古以来人类不息奋斗的副产品,它已经成为压力、疾病和暴力斗争的显著诱因。
从坦桑尼亚的原始草原,到孟买的现代化街道,从南达科他州斯特吉斯 镇上世界最大的摩托车拉力赛,到缅因州的风力发电厂,噪音无处不在。基泽尔邀请我们在历史中、在流行文化中聆听噪音,尤其是聆听我们自家后院的噪音。
这本书会改变我们聆听世界的方式,并让我们重新衡量世界发出的音量。
▍媒体评论
本书将噪音作为社会各个方面的晴雨表来研究、检视,跨度非常大,从革命到宗教无所不包。
——《出版人周刊》
这不只是本关于噪音的书;这是对于权力的深度思考——它有时惨痛缺席,有时又公然被滥用。看完本书,当你再听到汽车喇叭声,感觉会完全不同。
——娜奥米·克莱恩,《休克主义》作者
噪音不但几乎就是现代生活本身,而且更是现代社会的刺激因素之一。这是一种深深威胁着健康社会的病症:超越道德的权力、堕落的政治机制、坍塌的精神意识。这是一部杰出的社会报告,也是关于礼仪和重塑社会风尚的巨著。
——罗恩·鲍尔,《父辈的旗帜》作者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当我们谈论噪音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基本介绍
第一章 噪音对你兴趣正浓
第二章 我们想要的生活,我们不想要的声音
第三章 政治动物的噪音
▍第二部分
莱托里的脚印:噪音简史
第四章 蟒蛇说了什么? 史前阶段到工业时代前夕
第五章 萝拉听到了什么:工业时代直到现在
第六章 这也是他们的世界:今日的噪音
▍第三部分
更轻的脚步:一个广阔的视角
第七章 吵闹的美国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和庆祝会
第九章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附录
原文索引
参考文献
词条索引
致谢
译后记

内容概要

加列特·基泽尔
Garret Keizer
自由撰稿人,《哈泼斯杂志》特约编辑,新近成为古根海姆学者。他曾出版六本书,包括广受好评的《帮助》(Help)和《愤怒之谜》(The Enigma of Anger)。他的散文和诗歌散见于《洛杉矶时报》、《琼斯母亲》、《纽约客》、《美国最美散文》和《美国最美诗歌》。


 噪音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1有段时间,广场舞引发的社会矛盾经常见诸媒体,而且颇有愈演愈烈之势。居民们驱逐广场舞大妈的手段也逐渐升级:扔水弹、泼粪、铺碎玻璃,一直到鸣枪、放藏獒……有广场舞大妈的辩解倒是道出冲突的本质:“我们是业主,凭什么不能在这里活动?”美国作家加列特·基泽尔在他研究噪音的著作《噪音书》里,引用了噪音信息交换所的创始人莱斯·布隆伯格的观察结果:每个有关噪音的争论背后,都是一个社区内部的分裂。国外没有广场舞,但也有社区对立派间的冲突。《噪音书》里举过一个例子:纽约有个游艇俱乐部,会员们有一部分是退伍老兵,老兵们一大爱好就是傍晚在游艇上放放炮听听响,这下附近居民们不干了。老外们比较讲究程序,居民把俱乐部会员们告上了法庭。老兵们辩解,作为退伍军人,发射大炮的仪式对他们来说有情感上的需求。法官表示理解,但当法官亲自来到码头,炮声退去,烟雾散开,法官说:“如果我是个母亲,孩子正在做作业,我不会喜欢这样的声音。”基泽尔在书里评价,成年人在游艇俱乐部点个大炮这类“制造噪音的行为披着爱国和无私的外衣时”,它是愚蠢的。说大妈们跳个广场舞多么愚蠢,有些刻薄。但即便广场舞披着“健身锻炼”之类的外衣,有“缺乏场地”之类的客观原因,我不相信大妈们不知道音乐声会吵到邻居,就好像老兵不可能意识不到炮声对普通人肯定是恐怖的巨响一样。你知道你的所作所为有什么危害,但你假装不知情。噪音总是伴随着这样的借口。2有些时候,噪音会披上更加“正义”的外衣。在“给孩子们的玩具”慈善活动的旗号下,丹佛的摩托车公司发起所谓的拉力比赛,以此募集玩具。纽约“摇滚对抗种族主义”协会发起慈善演出,在纽约中央公园大唱摇滚堂会。两者都遭到扰民的抗议,面临政府的禁令,后者还成为史上涉及言论自由的知名案例。但摩托车赛和玩具募捐、摇滚和种族主义,到底有什么关系?甚至摇滚乐本身就是种族主义的重灾区。《噪音书》里,基泽尔还提到了“恐怖机车”问题,也就是越野类汽车、摩托车等等。根据科学家十几年前的估算,光喷气式摩托艇对海岸上其他游客造成的财产损失就是每年9亿美元。这些车主不但喊冤,还结成了各种联盟、协会,有些还打着环保的旗号为自己辩解。他们认为,开着“恐怖机车”的公民,都是“普通的美国人”,花着自己的辛苦钱享受一些无伤大雅的娱乐消遣,而反对这些人的人都是所谓“精英”。如果细心挖掘,这小小的争论又引出一连串的话题:这些“普通的美国人”驾驶的机车可是相当昂贵,42%的喷气式水上摩托艇的购买者年收入都超过10万美元。一项关于密歇根州越野车主的调查显示,94%的车主是男性(其中1/4拥有两套房子)。这些车主拥有越野车生产商和木材加工厂等机构提供的经济、政治支持,两类企业都热衷于开拓并利用更多的土地……再细说下去,信息量就更大啦。在争论中,随着政治术语被双方引入,这显然已不是简单的娱乐方式的冲突而已。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噪音也披着“发展”的外衣在全球扩张。爱尔兰过去“到处都是自行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2008年都柏林市中心90%的居民在夜间忍受着高于世界卫生组织限定的45分贝的噪音。西班牙人过去有午休的风俗,这期间噪音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如今跨国公司和国内的改革者要求废除午休,让西班牙人按照“标准的”时间表工作。同时,西班牙马德里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欧洲最吵的城市。3美国作家加列特·基泽尔经过在全世界大量走访调研之后,他总结出噪音产生的两大根本原因:一是“否定肉身”,人们为了克服肉身的局限,通过技术发展不断超越时间或空间的物理限制,制造出“恐怖机车”等制造大量噪音的东西;二是“蔑视弱者”,我们轻视那些看似弱小的人或事:“没有生产效率”的人口、“弱势”的性别、“劣等”的民族,“下等”的文化、环境中“没用”的部分、“不现实”的解决方法……隐藏在背后的其实是政治,基泽尔认为噪音与政治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音量就是政治,真正权势的一方声音总是最大的。和平和安宁是社会财富的一种形式,社会财富的分配又是最基本的政治问题。在这样一个多样化的社会里,人们推动着技术不断革新进步,一部分人自我膨胀之后,他们的声音对别人来说也变得刺耳。至少受广场舞大妈骚扰的邻居还都有表达态度的能力,往往最不容易引起关注的人群也最难逃避噪音的威胁。在《噪音书》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午夜被吵醒的罗马市民,18世纪伦敦街头被贵族流氓欺凌的穷人,盼着庄园里的狂欢以恶作剧结束的奴隶们等等。为什么80万非裔美国人碰巧住在酒吧后的贫民窟内?答案可能要涉及低劣的立法机关、带有偏见的司法系统、糟糕的学校、城市社区里泛滥的毒品,或者还要讨论下种族主义。基泽尔认为,噪音是我们解决地球上其他重大问题的关键,无论是社会矛盾、文化冲突还是环境问题,在本质上和噪音问题产生的根源如出一辙。而这种对“弱小”的忽视还正在全球蔓延。基泽尔提出,每个由人制造的“不需要的声音”都暗含着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社会?”4那么这个社会绝对安静,就是好的吗?《噪音书》里,作者讲过关于英国作家托马斯·卡莱尔的一个故事。卡莱尔在伦敦买下一栋“又便宜又好”的房子,但就在他着手写作不朽巨著《腓特烈大帝传》时,“钢琴演奏声、鹦鹉学舌声、狗叫声、附近公园燃放烟花的声音,还有经常来讨钱的街头音乐家的琴声”都在困扰着他。他下决心要为整栋房屋实施隔音改造,结果这项工程不但耗时耗力耗钱,施工中的噪音本身就逼得他搬到别处。等工程完工,他发现有些噪音被隔绝了,有些则更清晰了。本该安静的房间成为整栋楼里最吵的一间。也许,执迷于安静并不意味着要永远占有它。在整个工程中,住在地下室的女佣范尼被忽视了。楼上和街头的噪音包围着她,她还伺候着“那个年代最神经质最难讨好的两个人”,但谁在乎呢?也许我们更应该听听范尼这类人的声音。她们没有能力搬家,雇不起律师,也不会用抽象的理论或者修辞手法来“思考”噪音问题。好在隔音改造工程中,范尼和一个工人成功的私奔了。我们不可能完全占有安静,也不可能完全抛弃噪音,走哪个极端都是不现实的。一个更安静的世界也应该是能听到各种各样声音的世界。很多时候,周围有些人活动的声音,让人感觉安全有保障。就好像在树林里露营,如果没有声音提示附近有人,会让人觉得害怕。由此带来的启发是,我们好些时候热衷的“可持续发展”、“替代能源”是否是那些导致我们环境灾难的态度和方法的改头换面而已?我们真的考虑到女佣范尼这类人的需要了吗?我们需要“你不能”来保护私人空间的宁静,保留公共空间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但“你必须”超过一定限度,也会让人感觉不安。5从政治角度解析噪音问题,基泽尔并不是第一人。差不多在1977年,加拿大的莫瑞·谢弗出版了《声音风景:为世界调律》,法国的贾克·阿达利出版了《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前者的理论在日本生根开花多年,在中国至今没有中文译本。后者在2000年出版过中文译本,印了曲曲5000册,除了在二手书市上卖得高价,在社会上根本谈不到影响力。两本书都是学术著作,影响力却远在学术领域之外,它们也可看作《噪音书》的师承。《噪音书》书的原版标题是《The Unwanted Sound of Everything We Want:A Book about Noise》,大意是“我们想要的一切,(发出)我们不想要的声音”,用巧妙的文字游戏概括了书里人类的窘境。我们一度很为自己总是心有不甘、乐于挑战极限而自豪,如今我们的急速发展延伸出来诸多棘手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里指的当然不光是噪音问题。由于难以简单概括书中包罗万象的内容,《噪音书》是个非常勉强的译名,但需要澄清的是:这绝对不是一本声音物理学著作。噪音是个很抽象的话题,基泽尔却把噪音从史前历史一直讲到当今的全球化,靠翔实的资料生生写出厚厚一本书,满满全是干货。最根本的结论还是,我们需要一个可持续的、公平的、快乐的社会。越是这样的社会,噪音越少,其他的问题也就越少。要实现这样的结果,我们应该打开紧闭的阀门,让不同的意见流通。欧美有个NIMBY运动,就是“不要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yard)!”运动,或者简称“避邻运动”。现在NIMBY分子已成为滑稽的存在。因为大家意识到,各种问题不在你家后院,就会跑到别人家后院,到最后谁都逃不过。就好像广场舞一般,不在自己小区跳,就会跑到别的小区跳。你是小区业主,我也是小区业主,到底该听谁的?怎么让互相不肯妥协的对立派在同一个小区里共存,可以成为解决很多问题的一把钥匙。如书中所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的噪音:一种说“世界是我的”,另一种说“世界也是我的”。我们需要让前者的声音更小,让后者的声音更大。一个“也”字中,我们能听到整个世界。
  •     忘了是在哪里得知这本书的了。只是好奇,就从网上买来了。拿过书来一看,书腰上写着一行粗体黑体字——一本书改变你聆听世界的方式,以及崔卫平、许知远、熊培云的同声推荐。还有这样几句吸引人的推荐语:噪音缺席或泛滥之处都必然存在不公正现象的受害者,每个曾经在面对可憎的噪音入侵时退缩的男人、女人和孩子,都该看看这本书。噪音”这个话题,从人类诞生之初便存在,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爆发而愈演愈烈:它也许轻微到你完全不感兴趣,也许严重到让你精神崩溃;它“恃强凌弱”,反映出公正、权利、分配等社会问题;它既是统治者的工具,也是反叛者的武器;噪音让人厌烦,然而它也代表了人们渴望的一切,生活在这个吵闹的世界,你该怎样面对它? 这般的时髦人物的推荐,和引人思考的介绍语,难道不是很吸引人吗?但是,翻开来读下去,实在读不出什么味道啊!雷声大,雨点小!!!全书乱七八糟的书写,看似信手拈来,东一扫把西一锄头,让人看得不知所云,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只是第一部分还勉强可读,后面实在看不下去了。只是一堆堆散乱的记录,根本没有认真的分析、思考噪音对大众生活、政治、权利、社会公正等方面到底造成了什么影响。除此之外,书后竟然还附有整整一百多页的英文注释、参考文献等!学术吗?其实一点儿也不严谨,架子大,壳子空!!!尼玛,一百多页啊!!!这本书有什么意义呢?是骗译费吗?何况翻译的也不咋地。如果真有什么意义,也就是引起我们对噪音的一点儿关注而已。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没意思。
  •     去掉噪音二字的话这就是一本欲望书
  •     因吹斯听
  •     算是杂谈,没什么新奇
  •     怎么没人来写你国广场舞!作者写得也太散漫了,随心所欲,不成个体统,也没什么深度。
  •     新颖,内容丰富到难以想象是怎么写出来的。
  •     花了好几个月终于看完了 不是自己了解的东西果然是看着比较费劲 但是由一个噪音问题辐射出N个社会研究课题 这种发散思维确实值得学习 虽然好多没怎么看懂但是也确实被诱导着思考了一些以前从来没想过的关于声音的问题
  •     非常有趣的涨姿势书
  •     完全搞不懂写这书的意义是什么
  •     去关注我们看不到的事物,去关注我们容易忽视的存在,本事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     想到在香港读研时因为室友打鼾的小事引发的不快 噪音现象和背后问题指向真的比自己想象的更广 从这个维度去解读权利、欲望和一切矛盾还是比较有趣的
  •     写的不错。
  •     阅读2015
  •     有意思
  •     以噪音为切入点,辐射到社会多层面的精辟力作。
  •     不仅对噪音写的不怎么样,而且也几乎没有分析、论述、思考,最多也就是引起读者对“噪音”的关注而已,除此之外,一本垃圾书。
  •     没有想象中的好看,快速阅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