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瓷话

出版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6
ISBN:9787806683309
作者:钱汉东
页数:226页

作者简介

《人间瓷话》的作者对中国的主要窑口和代表性瓷种都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这对初学陶瓷者很有帮助,即使那些从事古陶瓷收藏的朋友也会从中得到某些启发,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陶瓷器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古陶瓷,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和精深。

书籍目录

序言  陈香梅序言  陈燮君仰韶彩陶驰名中外感受河姆渡神奇的马家窑破译彩陶龙山黑陶举世一绝良渚文化史前遗珍黑陶贯耳壶广富林遗址断想原始的印纹硬陶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东汉越窑四耳罐话说香熏越窑晋瓷精美莹润法门寺品秘色瓷唐三彩骏马显辉煌洪州窑托盘三足炉雷峰地宫与瓷无缘类雪类银的邢窑烽烟催生长沙窑宋影青香炉宋影青刻花碗宋建窑与斗茶风吉州临江窑宋吉州剪贴花瓷恬静素雅的定窑仕女化妆粉盒古朴典雅的宋官窑精雕细刻的耀州窑宋瓷魁汝瓷哥窑纹片天下奇宋婺州窑壶南宋龙泉窑香炉金代钧窑碗金磁州窑黑釉酒瓶辽三彩刻花香炉……

编辑推荐

哲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人的内心有了诗意,面对千百年前看似冷冰冰的器物,也就会发现蕴藏于其中的诗意。汉东君《人间瓷话》的独特迷人之处,亦在于此

内容概要

钱汉东,浙江诸曁人,古陶瓷收藏鉴赏家。上海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总干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上海市青年教师语文学会会长。参加上海中学语文教材H版编写工作。现为文新报业集团文汇出版社副编审。近年来在报刊开专栏撰写"集藏与欣赏"古陶瓷鉴赏文章。出版《岁月留香》、《诗海采珠》等著作。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言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度                              陈香梅    我同钱汉东先生相识已十年有余了,他当过高中语文教师,做过报社记者编辑,治学勤奋,为人谦和,办事认真。他曾多次采访过我,在我印象中是位聪明能干,热情向上,发奋有为的年轻人,我们是忘年交。继《四季青作家丛书·岁月留香》之后,他的又一新作、古陶瓷研究鉴赏专著《人间瓷话》即将付梓,邀我作序,我十分乐意。    中国古陶瓷渊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先民在黄河、长江流域,创造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中华泱泱大国5000年文明史,有实物可考,每个炎黄子孙都为此而感到无比自豪。    我自1980年应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的邀请,代表里根总统访华以采,几乎每年总要到祖国大陆各地走走看看,  目睹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因,归结于唐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导致中原瓷金工匠们南下长沙避祸,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工艺,促进了长沙窑的发展。作者还写出了自己收藏的甘苦,如《古瓷情结》、《觅宝吃药记》、《与古玩商斗智》、《西北古玩市场一瞥》等文章,不是亲身经历是无法写出如此深切的感受的。    在《人间瓷话》中,作者对中国的主要窑口和代表性瓷种都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这对初学陶瓷者很有帮助,即使那些从事古陶瓷收藏的朋友也会从中得到某些启发,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陶瓷器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古陶瓷,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如《破译彩陶》一文分析了彩陶上留有的先人的哲学理念——天圆地方;彩陶是仿生的产物;彩陶时期中国人已发明了原始毛笔……此书洋溢着人文精神。    值得指出的是钱汉东君系上海博物馆之友,多年来积极参加上海博物馆的活动,并努力撰文介绍上海博物馆的藏品,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我国古代的陶瓷艺术。他还对做好博物馆的工作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成为上博的朋友。    走进博物馆,走近古陶瓷,给他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快乐,同时还将这份快乐带给了千千万万的读者。我想读者看了这本书也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是为序。                                            于上海博物馆                                           2002年5月8日

章节摘录

书摘    我国史前遗宝河姆渡实在是令人神往之地。新世纪第一年的"五一"长假,我随陈刚夫妇重访河姆渡,欣赏那些让世界震惊的珍贵出土文物:一粒粒稻谷,一件件锅灶盆,一把把骨耜,一根根榫卯木构件,一条条绳索,一块块苇编……令人感慨万分。    河姆渡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北侧,南面是绵延起伏、重嶂叠翠的四明山脉,一条碧波荡漾的姚江紧贴河姆渡缓缓东去,奔向大海。远古先民就生活在依山傍水的环境中。记得两年前我是摆渡过去的,那次行色匆匆,未能细细品味。这次在王凌浩馆长的陪同下重访河姆渡,我对河姆渡文化有了新的感受。河姆渡得名可能同宁波人称母亲为"阿姆"有关,也许是母系社会留下的痕迹吧。这里曾隐居过夏黄公,汉初被吕后用计骗入宫中辅佐太子刘恒的"商山四皓"之一,后因不满吕氏擅权隐居于此。渡口凉亭有一块乾隆51年立的"黄墓渡茶亭碑"记载此事。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1973年6月在此修建翻水站,开掘水闸基坑,发现罕见动物骨骼和陶器,于是长江文化有了新源头,这如同挖井而发现秦始皇兵马俑一样巧合,河姆渡先民在这片湖沼荒野上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明。看着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留下的密密麻麻的木建筑构件,我想起了"安居乐业"这句成语。先民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地下水位高的特点,造出了杆栏式房屋,我相信"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传说并非杜撰。考古学家根据发掘的实物复原了一幢幢房屋,这房屋同云南的高脚楼有异曲同工之妙。最让人吃惊的是,先民在青铜器还没有发明的情况下竟凿出了10余种榫卯木构件,使这些不起眼的榫卯木构件当之无愧地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榫卯的发明,实在是建筑史上的一场革命,从此房屋便于用销钉固定,受力不会脱落,延长居住寿命。    安居后的先民开始从容不迫地搞起农畜牧业,从事着艺术创造。最了不起的要数种植稻谷,听说刚出土时的稻谷还是黄亮的,民以食为天,稻谷至今仍是人类的主食。有学者根据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谷壳"换算出稻谷当在120吨以上",伴随出土的代表农具骨耜达170余件之多。先民在这里撒下希望的种子,经过辛勤的耕耘,获得累累的硕果,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耜耕农业,为我国稻谷起源于长江流域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那虽已炭化但粒粒完整的稻谷外形,几乎同现代稻谷没有什么不同,真让人由衷地感叹。    河姆渡陶器大都为夹炭黑陶,烧成温度较低,胎骨疏松,器壁粗厚,造型不太规整。器具的装饰有比较紧密的绳纹和刻花纹,也偶有一些塑成的动物纹,如有一件长方形钵的两侧都刻画有猪纹,有的盆还刻画类似鱼藻纹和风鸟纹的图案等。器形以釜、罐为多,另外有杯、盘、钵、罐、盂、灶等。陶器在火焰低和缺氧的还原火焰中烧制而成,火候在800-850℃之间。猪是江浙地区先民非常喜爱塑造的题材,遗址中既有绘在陶器上的线刻猪图案,也有圆雕陶猪。1973年在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出土的陶猪就是一种典型器,它高4.5厘米,长6.3厘米,泥质灰陶。头部肥大,嘴巴拱起,俯首,隆肩,腹部下垂,大腹便便,几乎碰到地面,四肢粗短,作缓缓行走状,体态略显肥胖臃肿,犹如十月怀胎的老母猪,憨态可掬。首躯和后躯的比例约一比一,后躯已接近一半,整体风格与古代的家猪相类似。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把"以猪作为牺牲"作为中国南方古代文化的重要特点。专家研究认为猪是狗以后又一种被驯化的动物。    站在陈列馆内从距今5000年前的第一文化层到了000年前的第四文化层面前,看着出土的黑陶和其他生产工具、原始艺木品,心想在漫漫2000年的历史中,这些东西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文明进程是如此地缓慢,叫人不可思议。我看5000年前与7000年前的黑陶相比差别不大,这种黑陶同我30年前淮北插队时用的红陶盆也差不多。我思索着其中的原因。从河姆渡的自然环境而言,这里土壤肥沃,雨水充沛,树林茂密,气候宜人,动植物资源丰富。遗址出土了61种动物,都为先人猎食后的丢弃物。高淀粉含量的植物如橡子、菱角、酸枣等都有实物遗留,可见先人的食物品种较多,生存空间较大。从主观意识上分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先民满足于平静的生活现状,大概是知足常乐吧。这种文化理念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我常想,一个民族历史悠久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但也可能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后人坐享其成,夜郎自大,缺乏开拓精神,丧失斗志,导致落后挨打。    沪杭甬高速公路从河姆渡旁穿过,河姆渡的传人正在奋起直追,创造更为辉煌的现代文明。    山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蛋壳黑陶高柄杯,它那别致典雅的造型使人叹为观止。整件器物上部大敞口,侈沿,深腹,腹底圆缓平坦,下加细长的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状,表面布满密密麻麻的竖向细小镂孔,但仍显整齐而匀和,柄下端成圈足形座。通体磨光,略泛光泽,轮制而成,火候较高,胎骨坚硬,不易渗水,造型灵巧,显得高贵大方。装饰简洁,器壁极薄,厚仅0.2—0.3毫米,可比蛋壳,高达19.5厘米的器物重量却只有40克,还不到一两。由此可知陶艺家在造型方面的修养已不同凡响。这既是实用器皿,又是陶制艺术品,极为罕见,在山东日照出土,面对出自4000年前的精美陶器,人们只能发出由衷的赞叹。    ……插图……


 人间瓷话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这样标题的书籍居然有三种之多,这本书当资料用。@指尖的芭蕾舞
  •     散文的文笔,配以精妙绝伦的图片,很美的一本书。。。
  •     圣土与灵活的故事~~~喜欢,小小的东西不仅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一个个历史的见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