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的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 危机下的中文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205063085
作者:潘文国
页数:292页

作者简介

《危机下的中文》是本汉语言研究论著。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编内容:上编具体分析了汉语(中文)目前面临的种种危机,包括中文生存危机、中文发展危机、汉语研究危机和语文教学危机;中篇分析了产生这些危机的原因,利用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翻译学、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分析方法;下编则提出了克服这些危机的对策和建议。

书籍目录

序言 危机,也是机遇上编 中文危机种种第一章 中文生存的危机一、英语热:不要找错靶子二、信息化:真正的冲击三、文言文:天际那一抹晚霞四、方言:正在消逝的风景线五、现代汉语:说不尽的忧思六、汉字:从神坛上跌落第二章 中文发展的危机一、外来语的荒腔走板二、网络语言的是是非非三、广告语言:有人欢喜有人愁四、翻译腔在攻城略地五、通俗化,还是庸俗化六、汉字拼音,一语两文七、简体繁体:何时一体第三章 语文教学的危机一、何谓“语”“文”二、在“文”“道”之间徘徊三、人文性与工具性四、语文教学的第一步五、外语式的母语教学六、无声地读,无序地写七、指挥棒下的无奈八、所谓双语教学九、走向世界,我们准备好了吗第四章 汉语研究的危机一、从领先学科到社会弃儿二、语法研究,想要爱你不容易三、自绝经脉的“现代”研究四、乐此不疲地“跟着转”五、故作超然的研究态度六、对危机的麻木不仁中编 危机从何而来?第一章 历史学的分析一、文言文的产生是历史的选择二、汉代以后历史又两次选择了文言文三、从文言到白话的四个阶段四、尴尬的文言“回潮”第二章 社会学的分析一、崇洋媚外下的中文自卑二、流行背后的“比俗”、“比贱”三、商业文化的无孔不入四、传媒的推波助澜第三章 政治学的分析一、泛政治化与学术禁区二、向“左”,向“左”,再向“左”三、为尊者讳与自我裹胁第四章 文化学的分析一、厚今薄古与否定传统二、全球化的误导三、科学主义与人文淡化第五章 翻译学的分析一、忠实与食洋不化二、通过翻译改造汉语三、对异化论的盲目吹捧第六章 语言学的分析一、百年研究的反思二、语法中心带来了什么三、重语轻文和重音轻字四、西文教育法的生搬硬套第七章 语言哲学的分析一、自足观下的自然科学化二、工具观下的物化三、符号之符号说与汉字百年冤案四、“语法”与“语言组织规律”下编 危机前的对策第一章 语文兴亡,匹夫有责一、语文危机与文化危机二、从我做起三、商界要走双赢之路四、关键在教育青少年五、信息处理,重任在肩第二章 政府的作为一、有为而为与无为而为二、拼音不是文字三、繁简趋一,时不我待四、该规范的必须规范五、把英语还给英语第三章 建设中国特色语言学一、何谓中国特色二、借鉴只是借鉴三、勿忘传统四、“每种语言都包含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五、通过对比发掘汉语特色六、走出象牙之塔第四章 语文教育,民心所系一、“坐而论”是为了“起而行”二、热爱是重中之重三、重“术”也要重“道”四、语文教学与语言个性五、继承传统,回归语文后记

内容概要

宁海人。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外汉语系主任,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教育部汉语顾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兼英汉对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副会长。出版专著《汉语音韵学引论》、《汉语的构词法研究:1898─1990》、《实用命名艺术手册》、《中国当代书家法书选》、《韵图考》、《汉英语对比纲要》、《汉英对照·二千年前的哲言》等共14部。发表论文70余篇,教学辅导文章40余篇。多种论著获奖。(据潘氏宗亲网)

图书封面


 危机下的中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有点危言耸听,语言是社会的镜子,真实地反映社会的变化。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语言不变化那就只有消失和死亡。正是因为语言的可变性才保证了自己的持续发展。我同意作者对中文现状的担忧,但是也不必风声鹤唳至此。君不见社会上正在兴起朗诵经典的热潮,这无疑对培养我们下一代的语文水平大有裨益。可有危机,但是不可以绝望。
  •     早在前几年,就听说过这本书,但机缘的关系,错过了。今年年初,接触到了潘文国教授在超星视频上的讲座,感觉很好,所以又回过头来正式阅读了这本《危机下的中文》。潘教授在这本书中从很多方面阐述了,中文所面临的危机。对于潘教授的说法,也许有人会一笑而过,但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却认为潘教授所言非虚。因为,我个人也做过一些这方面的思考。“现在的语文,就仿佛是一株被嫁接来的枝条所覆盖的果树,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枝条在果树的最下端勉强维持,那些嫁接过来的枝条被人们广泛赞赏、开发和研究,在这株果树日渐枯萎的时候,我们对嫁接过来的枝条采用的研究手段越先进、研究得越深入,离原来这株果树的本身属性越远、离救活这株果树的目标越远!”上面这段文字是我在2006年写的一篇随感(《目前的语文课程缺少什么》)中提到的景象。在同一篇文章中,我还提到了下面的说法 语文学科教的是汉语,可有些老师却认为我们教的是超越一切国界的“纯语言”,这种做法其实是违背民族发展规律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谈到统一认识的教育理论时指出“儿童所受的教育必需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一致。换句话说,个人知识的起源应该按照种族中知识的起源的同—途径。”我们做到了么?很明显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远远达不到“个人知识的起源应该按照种族中知识的起源的同—途径。”这样的基本要求。近似的观点我们也可以从《当代课程问题》这本书中找到“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将这些宝贵的遗产和继续探究工具传递给下一代,那简直不可思议。”然而我们已经把这种“不可思议”的事落到了实处! 早在建国初期,张志公先生曾提出从传统的教育中总结经验指导我们开展新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没有引起重视。在这里我想举一个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研究成果来说明一下传统教材的意义和价值。张先生通过研究指出“一本《千字文》从南北朝直到清末。流行了一千四五百年,成为世界上现存的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教材经过了多少年的淘洗了呢?而在另一篇《追本溯源看语文》中我的相关表述如下: 我们经常说内容决定形式。而现行的课程形式却忽略了这一条规律。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除了需要人们认识之外,还要求学习者了解文字的内涵,因为这种内涵是文化的积淀的反映。相对表音文字而言,后者的贯彻尤其重要!但现行的课程形式完全是按照表音文字的学习过程展开的!本来汉语应该“知”与“解”并重的,而现在的课程形式只重“知”不重“解”,这样下来就形成前面提到的“语文好学”的错觉,有很多人认为识字就可以了,根本没有看到汉字后面的文化内涵,这样的人学到了“表”就沾沾自喜,根本不想(也不知道)“里”的重要。 再有用西方的课堂形式,来贯彻汉语教学也有不妥的地方。西方的教师一开始就是以伴读的形式出现的,所教的表音文字没有文化内涵的要求。相对而言,汉字的学习要困难得多,艰深得多,正是这种难与深决定了古代在教学过程中,师要尊,生要逊;师要严,生要勤的模式。因为不这样就很难真正学到汉字所承载的“知”与“解”并重要求。所以笔者要在这里说正是这种对西方教育形式的“借用”使得汉语在实际的教学中失去了重要的文化传承的功能。 (我们现在经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自私、无利、西化严重,其实这也是借用西方教育模式的间接结果。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我们也只是模仿了西方的教育的表象,从而真正成为了“邯郸学步”的现代版。)至于形成如此畸形语文原因,曾在一次讨论过程中,给予过概括: 国内的语文教育缺乏必要的知识系统,是人为的认识的偏差造成的。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以前的认识是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的原因。五四以来民主与科学的引入,人们看到西方的发达,开始模仿西方的学习制度。语言中对文化的传承的要求因外来的思想冲击而减弱。二、认识的错误。建国后,出于意识的原因没有人分析和继承封建教育的教学思想。反而直接从苏联搬过来他们的教学方式。后来又开始转向了西方的教育理论。三、特殊时代的要求被误用为普遍的法则。曾几何时,识字被人们称作了学文化,然而“识字”其实只是扫盲的基本要求,距离“文化”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些原因直接反映到语文教学中时,我们就会发现:一、语文教学不再尊重传统的教育思想,直接抛弃了前人的经验,自认为是走入了新天地,其实只是在浅层次上徘徊;二、由于长期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和理解上(这里其实接近“实用阅读和写作”),人们误认为深层次的分析和鉴赏可有可无——既然浅显的内容可以达成生活需要,那么要那些语法体系和艰深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殊不知,人生是常变的,而不是静止的,而语文是反映人生的媒介,因人生的变化而产生对媒介要求的变化,如果不在学生阶段打好全面的基础,那以后的人生中必然会遇到“难以言表”的困境。三、直接跳过相关的文字发展和音韵发展的历史过程,学生只是跟读跟认,既丧失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在文字中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又使得学生在知识上成为传声筒式的半瓶醋。 反观美国的教材,在两百多年中,并未出现断层,由于连续性很强,所以在教材中既注重本国发展的历史文献,也注重知识的发展过程。所以,在知识的系统上,教学内容上,并不有意避开艰深的内容。而国内的教材,畏难和规避现象比比皆是,这样一来,教师已经很少懂得那些蕴含在历史中的内容了,所以也就跟学生敷衍一下了事了。 再有,国内的语文教学所丧失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系统性,还有对教学操作环节的动态研究。如果我们看国内的语文教学法和台湾出版的国文教学法,就会发现所走的是两条路子,国内的语文教学法往往是在讲以教学为对象的知识体系,而台湾的国文教学法更注重教学活动的动态指导。要知道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而不是静态的知识。所以,大部分人(包括我本人),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只能重新适应教学活动(因为所学的知识跟教学是脱离的),这必然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结局了。 从上面的内容来看,在知识系统上语文教学已经是残缺不全的了,而在动态教学活动中,更是没有明确的指导。二者相加,必然会导致语文教学的混乱局面。 因为错误的认识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所以目前所提出的各色语文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长期积攒下来的弊病。只有从源头开始逐步梳理才行,只不过这种慢工夫不适合现在的“效率观”和“效益观”。
  •     一本书名为《危机下的中文》,虽然我是学理工科的,但我也是个中国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中文是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人会生病,会肢体残缺,但只要大脑可以运转,生命就是存续的。而大脑运转需要一个基调那就语言。有了语言的基础就可以思考任何问题,无论是哲学,是科学,还是玄学。可以思考,存在灵魂,就在体现生命的价值。阅读中文的危机,知其,我也是一个参与者。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一个小时翻完,一星走好不送。大吹特吹什么“中国特色语言学”,试图抹杀语言研究的跨学科特性,胡扯些对认识语言本质没有帮助的所谓“对策”还不附参考文献,呵呵,如果说中文存在着“危机”,那么这种书的大量出版就可以算得上“灾难”了。
  •     觀點不新,但放到一起就是一重磅彈。床頭必備書。
  •     潘老师手拿Ipad嘴里讨论着surface 您敢不敢再潮一点?
  •     P126
  •     作者过虑了,吐槽了整整一本书。可能是应邀写作的缘故,有很多所“例证”显得十分牵强,甚至连作者本人都没考察清楚的东西也拿来做证据了。不过中文句式越来越带有“翻译腔”倒是真的。赞同“不宜把西式语法研究强加于汉语”观点以及作者对政治的态度。总觉得作者的目光只局限于普通话的范畴,甚至有普通话的沙文主义。刚好最近也在读赵元任的书,相比之下这本书就显得幼稚很多,可以借来读读顺便嘲笑一下作者。
  •     还不错。
  •     如潘先生所说,语言学在中国如此政治化。如果再这么继续视而不见,无为不作,中文只会更加混乱下去。
  •     文字工作者必读啊。
  •     虽然多仅限于表面现象的罗列,但确实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文已经被蹂躏得一塌糊涂了。
  •     诶呀,我看这本书,想哭…………
  •     最不喜欢的就是中文里的外文缩略词,但却没有办法完全消除。希望能在简繁之中寻求弥合之道,统一万岁!
  •     囫囵吞枣
  •     有点危言耸听,语言是社会的镜子,真实地反映社会的变化。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语言不变化那就只有消失和死亡。正是因为语言的可变性才保证了自己的持续发展。我同意作者对中文现状的担忧,但是也不必风声鹤唳至此。君不见社会上正在兴起朗诵经典的热潮,这无疑对培养我们下一代的语文水平大有裨益。可有危机,但是不可以绝望。
  •     我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赞同他的观点,可是从字里行间真的能感觉到他好激动……汉语的外来语式教育,拼音的模糊性,简繁体字在教学中的困境,学习前沿文化是做好翻译还算学好英语,以及语义句法研究的无用论,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发人深省。
  •     注意到是一个方面 提高是另一个方面
  •     一本书的价值,就在于看之前你是protestor,看之后就成advocator了
  •     专业 职业资格考试教材 中国 编辑出版
  •     值得一读,略显罗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