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建构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出版 > 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建构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561453469
作者:欧阳宏生
页数:371页

作者简介

《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建构》,本书包括第一编电视本体与电视文化的探索、第二编电视批评的开拓与现代化建构、第三编电视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等内容。

书籍目录

第一编 电视本体与电视文化的探索论中国广播电视的社会主义特色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电视新闻传播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中国电视论中国电视的先进文化方向认知与认同:中国电视的文化身份社会核心价值建构中电视的责任担当传播先进文化是中国电视的重要责任电视文化:一种大众的消费文化混合与重构:媒介文化的“球土化“美国信念”的电视传播及启示论电视文化多元化的建构第二编 电视批评的开拓与现代化建构中国电视批评的四个阶段论中国电视批评的可持续发展电视批评:影响比较研究对中国电视批评的批评坚持中国电视批评的正确方向建立中国电视批评的新秩序论电视批评的功能与作用论电视批评的性质和任务论电视文本的结构主义批评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批评内容研究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批评的若干思考第三编 电视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电视理论研究的多元化路径--2002年中国电视理论研究年度报告现实承担与积极深入的研究景观--2003年中国电视理论研究年度报告文化自觉中的电视理论研究--2004年中国电视理论研究年度报告市场化与娱乐化的学理审视--2005年中国电视理论研究年度报告在求实求新中不断探索--2006年中国电视理论研究年度报告产业经营·电视批评·节目受众--2007年中国电视理论研究年度报告开拓视野推动理论研究的多元创新--2009年中国电视理论研究年度报告2010年中国电视研究关键词解读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体系的建立论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多重视角论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论电视文化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国电视批评的史学建构论电视艺术的学理重构第四编 电视纪录片的多重阐述电视传播的优势发挥--2000年中国电视系列片评奖综述实现纪录片创作的可持续发展--2001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长纪录片评奖综述及思考纪录片创作如何寻求突破--从2002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长片评奖说起中国电视专题片遵循自身创作个性--兼评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专题片获奖作品社会现实与影像建构--2004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专题片评奖综述第五编 节目个案研究与理论阐释第六编 对话、交流与学术碰撞附录后记

内容概要

  欧阳宏生,高级记者、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全国首届“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先后在地方、中央电视媒体从事采编、管理和研究工作,2001年作为特殊人才调入四川大学,次年开始指导博士生,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的研究与教学,先后主持13项国家重点、一般或省部级课题,己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2部,主编国家重点教材两部,有4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6项成果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奖励,现兼任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节目研发委员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多年来被聘请为国家政府奖--中国厂播电视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委及召集人,中国电视艺术金鹰奖、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等评委,,并担任多所重点大学兼职教授、中央电视台客座研究员、多家卫视台顾问、《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及《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等多家学术期刊编委、  欧阳宏生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广播电视研究,在我国较早地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人文学科成果应用于传媒研究,拓宽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路子;90年代中后期具体主持国家“九五”重点课题“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视理论”,由其担任总撰稿的《中国电视论纲》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视理论,对此后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1世纪以来其出版了一系列关于电视批评的著作,开拓了一门新的学科--电视批评学,10多年来,欧阳教授的学术影响力跨业界和学界,他关于电视批评、纪录片、电视文化、电视艺术的研究都富有创新性和前沿性,为我国广播电视理论及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章节摘录

  电视主流文化及其身份认同。主流文化是由特定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处于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它始终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紧紧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根本任务,一以贯之地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原则。又因为主流文化必须以维护国家与社会中心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为己任,所以它必须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对整个社会价值观和价值体系进行略具强制性的规范和约定。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主流文化进行支持。它强调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善恶标准,注重自上而下对受众的引导和教育,是实现电视媒体政治属性的关键所在。  传播主流文化,确立整个电视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不断增强电视行业、从业人员、受众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体验性。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风险系数加大。加之全球一体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国外各种思潮纷纷涌入,对中国社会各个层面都造成了广泛影响。充分发挥电视作为大众传媒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影响方式及时有效的诸多优势,促进电视行业、从业人员、受众群体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广大电视理论工作者和从业人员不能忽视的重大命题。  电视大众文化及其身份认同。如果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讨论电视文化,就应将“大众,,这一概念从与社会某一特定群体的凝固性关系中释放出来。如果说大众是对当代社会的不确定的多数人的概称的话,那么大众文化则可被视为当代社会中多数人所喜欢的并在其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形式。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多数人”只能是一种泛指,可以包括任何阶级、阶层、社会角色和各种知识背景的人。如果我们刻意地强调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之间简单的二元对立,是违背历史潮流的。毕竟,多元的另一方面便是相互融合。电视便在这一时代需要中,以不可或缺的文化态势发挥着社会作用--沟通意见、传播文化。所以,如果从文化层面解析电视大众文化,就应该有通俗化和多样化两层含义。也就是说,电视节目首先应当具有合乎大众审美需求的内容与形式,其次是借此把过去为少数人享有的文化变成为众多的人所享有的文化。  在当代社会,电视对大众文化身份的构建,促进大众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大众文化是直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的活性通道。它所体现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很容易直接作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并影响其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大众文化就是塑造社会大众灵魂的文化。首先,以电视文化为主的大众文化推进了文化的世俗化进程;其次,电视大众文化所表现的生活方式和特点,有利于老百姓结合自己的实际解放思想;再次,电视大众文化还以其特定的媒介实践对人的感官需要和消费欲望作出合理的肯定。在文化多元时代,正是以电视为主的大众文化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世俗化进程,从而又以其特定的实践形式对人的感官需要作出一种合理的肯定,使“大众”得以从历史性的“无我”状态中解脱出来,自觉而自由地去感受个性的自由与价值。当然,我们在积极引导电视大众文化身份意识的同时,也要防止大众文化堕落变质为庸俗文化。

图书封面


 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建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踏踏实实做学问,平平淡淡做人”,是欧阳宏生教授喜爱的自勉语。2011年6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作《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建构》,一如其人其志,以谨严平实的行文,整理十年研究所得,系统探讨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的建构问题。做学问需要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一种对个人能力的理性判断和对学问知识的真正追求。 ——欧阳宏生如是说欧阳宏生,高级记者、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全国首届“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欧阳教授自1984 年开始从事广播电视工作, 1996年在中央电视台从事电视研究, 2001年以特殊人才身份调入四川大学任教至今。作为一名电视人,后来的电视理论学者,欧阳宏生教授在业界和学界均享有威望。迄今为止,先后主持“电视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中国电视50年发展”、“中国电视产业与经营”、“电视文化批评”等十几项国家重点、一般或省部级课题,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个人著述300多万字,出版 《电视批评论》、《广播电视学导论》、《纪录片通论》、《电视批评学》、《电视文化学》、《电视传播核心价值论》等一系列重要论著,其中四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六项成果获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奖。欧阳教授并多年担任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评委及评奖组长,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中国电视艺术金鹰奖评委,兼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研发委员会副会长,多家省级卫视台顾问,多所重点大学兼职教授,并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委、《新闻传播 》(人大复印资料编委)。多年浸润业界、学界的实证经验和学理观察,使欧阳宏生的电视文化研究,立论敏锐通达,陈说开阖有据,以此构成其新作《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建构》的独到价值。《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建构》一书,统编有节、分合井然,从电视本体与电视文化的探索,电视批评的开拓与现代化建构,电视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电视纪录片的多重阐述,节目个案研究与理论阐释,以及对话、交流与学术碰撞六个层面,全面梳理、系统阐述中国广播电视文化特质、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电视节目实践等中国电视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文本格局宏阔壮大,观点视域透彻明晰,是当前中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又一重要论著。通观全书,要言之,系联各章的主旨在于:建立现代化、科学化的中国电视理论体系。如作者所强调:“我是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电视理论这一领域进行开拓和探索的,建立现代化、科学化的中国电视理论体系,是我多年孜孜以求的,这也是时代、学科发展的需求。”因此,首编纲举目张,从本体论和文化身份角度确立对中国电视文化的认知立场,就电视的媒介性、大众消费性的主体特征到中国广播电视的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理念等层面展开对中国电视本体和电视文化性质的探索,深入论析电视文化是否具有独特的文化适时性以及如何确立这种适时性,《论电视文化的多元化建构》一文是对此的精辟阐述。名正而言顺,顺延第一编,第二、三编从学科建设角度,详论中国电视研究的理论体系,尤其电视批评学科体系建构。第二编从论中国电视批评四个发展阶段为始、既有对中国电视批评的批评、又以建立中国电视批评新秩序的眼光总结21世纪以来的中国电视批评,既从时空上为中国的电视批评提供丰富历史借鉴、又以理论的审思为中国电视批评可持续发展建立合理的宏观架构,从而拓清中国电视批评学科未来发展之路。第三编通过整理作者2002年以来发表的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系列年度报告,解读电视研究关键词,致力于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体系的建立。要郑重指出的是,作为中国电视批评学拓荒者,欧阳教授以其开创性研究,填补了国内电视研究的这一空白领域。其《电视批评论》、《电视批评学》、《中国电视批评史》等论著在学界、业界影响深远,见解精到,极富洞察力。举隅随手拈来:在《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批评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敏锐指出:“21世纪以来的中国电视批评在多个向度上获得了发展,但电视批评者一直缺乏批评理论建构的自主意识,对建构过程中源理论的舶来性听之任之,对电视批评主体理论的缺乏无动于衷。与电视批评早期尚能关注和研讨电视的本体特征与传播特点相比, 21世纪以来仍能持续关注中国电视本体理论研究并发出自己批评声音的研究者越来越少,年轻的批评者热衷于创设新的理论以吸引更多目光,而不愿专注于基础理论的完善和挖掘。这种现象又反过来影响到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批评理论的结构,使整个电视批评理论体系在缺乏根基的情况下繁衍,看似繁茂却主干单薄。”对这一问题,他提出:“中国的电视批评应以积极务实而有效的实践精神,在吸收各种批评理论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民族批评风格。在电视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从富有特色的电视实践中,提炼、加工、选择、升华为自己富有创新意义的电视批评理论。只有以这种务实的精神,并在思想积淀的基础上,注意吸收西方各种批评流派中有用的东西,才能解决电视实践中面临的许多新的电视问题。”在多年研究心得基础上提炼出的灼见,振聋发聩,给后学以深省、启发。《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建构》一书的突出亮点还在于,作者谈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建构,既未限于空疏的理论架构,亦未流于浮泛的经验总结,而是始终着眼在高远的理论探讨和确切的实践论证合一。这一立场,始终贯穿于作者对中国当代电视文化体系建构的研究中。作者自言:“虽然个人经历了从业界到学界的转型,但不变的却是执着于对中国电视实践最前沿的密切关注,对此始终保持旺盛的理论热情。”故而,整部论著,除前三编理论探讨密切结合当下新闻传播中的种种理念和现象加以辨析外,自第四编开始,作者结合电视纪录片、电视节目个案,电视剧的创作题材和风格等具体实践问题,对中国电视业的科学发展、创新优化、品牌建设、频道专业化、媒介融合,传媒产业经营等当下中国电视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多层次的拓展,其中对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个性、电视纪录片的可持续发展、中西影像纪实的审美范型,以及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审美等诸多前沿问题,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对研究对象的激情和热爱,是研究的动力和源泉。——欧阳宏生如是说令人悦目的是,作者立言,并不仅止步于经院式论说的犀利。本书第六编《对话、交流与学术碰撞》,汇集近年各家媒体对欧阳宏生的七篇访谈,反映十年来作者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高校影视教育改革以及学术梯队培养的持续思考。行文在对现状和未来发展的严正探索中,又饱含作者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深挚热爱,从容平和的语词却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作者自言:“在我看来,知识分子介入电视应该注重对受众的引导,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素养,而不是哗众取宠地迎合受众,博得暂时的廉价掌声”。如《理论探索:电视事业发展的风向标》一文访谈,欧阳教授对当下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和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做了“三大三小”的提炼,总结出当代新闻报道在传播理念、报道方式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开掘和突破,指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为契机,媒介制度变革引发了媒介生态环境变化,这给予聊新闻工作者更大的报道空间。由此,他满怀热忱的期待:“在媒介生态越发宽容、媒介技术日益进步、媒介理念越发成熟的条件下,中国电视会不断走向完善,并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学界熟知,自20世纪90年代始,欧阳宏生就开始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批评理论体系而努力,在近乎空白的学术领域,举一人之力,开拓出电视批评这一新学科,个中甘苦不难揣度,但作者本人却并未津津于此,而是把自己的关注集中在建立现代化、科学化的中国广播电视理论体系的探索中。载于2003年《电视研究》和2008年《现代传播》的两篇访谈:《中国电视批评:审思与前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批评理论体系》,可视为作者对这一命题十年的持续思考,与前面三编论述呈遥相呼应之势。其余有如《媒介融合:广播电视创新的路径》、《坚持西部特色媒体经营之路:与陕西电视台王广群台长的对话》也反映作者对当下热点、前沿问题的理性回应。学生带给我的快乐,是这十年里很重要的收获。——欧阳宏生如是说在《影视教育:现状、问题与出路》一文访谈中,作者既表达了对影视教育在新世纪蓬勃发展的坚定信心,也不讳言影视教育繁荣背后的问题和隐忧,欧阳教授指出:高校人才培养应区分三个层次要求:一是本科生层次,要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二是硕士生层次,应以连接实务界和学界的专业型人才;三是博士生层次,要以学者型人才为目标,这一层次人才是21世纪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主导者,将决定21世纪中国传媒发展的面貌。教育心得上,他主张“集中精力搞教学、踏踏实实做学问”。十年来,欧阳教授一直坚持在本硕博教育一线:为本科生开设广播电视导论,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电视专题研究、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为博士研究生开设电视文化研究、广播影视文艺研究、传媒研究方法研究等课程,先后招收13名本科创新班学员,24名硕士生,56名博士生,同时还接受了十几名博士班学员和访问学者。教育理念上,他主张“欲正人,先正己;欲立人,先立己”。面对电视批评实践中,存在的追逐时尚、重政策回应或商业炒作,轻基础理论研究的浮躁之风;面对学界关于博士生“工业化批量生产”与“精英化培养”的争论,欧阳宏生并未裹足不前,而是以更大的热忱和责任感主动承担培养、拔擢后进的工作,为此付出大量心血、精力。“艰苦跋涉的修学路上,时时能感受到先生投注在我们背后关切、温暖的目光,这使我们的学术之旅走得并不孤单,”研究生们如是说。在欧阳师宏生“自省、明辨、笃行”的学术自觉精神鞭策下,“欧阳门”形成尊师重谊、崇尚学术、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优良学风,门下弟子每年都有四川大学博士生奖学金一等奖获得者、指导的博士生论文一次性答辩通过率为100%,组建的学术梯队也在几年内迅速成型并发挥影响。十年来,欧阳宏生学术团队,以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西部学术基地为平台,先后举办了15次全国性学术论坛。其中,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电视批评高端论坛、首届中国电视传媒研究博士生论坛、中国首届企业传播高端论坛,并和陕西电视台联合开展节目创新高校行实验活动;科研项目获批6项国家社科课题、20多项省部级课题;推出建构完善电视批评学、电视文化学、纪录片、电视艺术学等理论的30多部学术著作,发布40多篇传媒调查年度报告,发表5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近200篇;与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陕西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20多家传播管理机构、行业组织和实践单位建立起广泛合作。十年学术之旅,十年春风化雨,由此,《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建构》一书作为欧阳宏生教授的研究成果、心得集成。文中对不同时期中国电视理论和实践发展论述,令读者可以便宜地全面概览各时期中国电视研究的理论形态、文化特征以及实践文本样态。从中既可以获知半个世纪以来电视学术水平和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探知社会和时代的文化变迁。漫言十年苦耕耘,桃李不言吐芳菲。“一位学者的无悔追求,一个传媒人的亲历身证。十年专注、持续的研究,既使作者对中国电视媒体特性有着切实的了解,又形成了理论实践上的冷静审视态度与文化建构中的多维观照立场,这使本书既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又具深远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构成《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建构》本文价值之所在。首发于符号学论坛:http://www.semiotics.net.cn/index.php/publications_view/index/3347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