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等待思想者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思想等待思想者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
出版日期:2008-3
ISBN:9787501962839
作者:琼
页数:276页

作者简介

《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内容简介为:比昂,这位精神分析领域最深刻的思想家,的确已经把精神分析弄得有点面目全非。精神分析的两个最大的特点—决定论和潜意识理论,在比昂那里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我们真的可以怀疑他还在不在精神分析的框架里面。《比昂的临床思想》这《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的中文版,可以让我们较多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的生平和理论。当你用你的心去读的时候,那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自然会变成充满情感的鲜活的生命本身。
《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这《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的中文版,可以让我们较多地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的生平和理论。
比昂是少数喜欢数学的精神分析师之一,所以他的理论使用了很多数学符号。不喜欢数学的读者,大可以忽略比昂的这个偏好。当你用你的心去读的时候,那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自然会变成充满情感的鲜活的生命本身。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比昂与弗洛伊德以及克莱茵的理论分歧第二章 比昂:他的性格第三章 情感催化剂第四章 网格图第五章 神话与网格图第六章 容器与被容纳者第七章 阿尔法功能第八章 思想的诊断第九章 心理现实第十章 思想的成长第十一章 转化第十二章 团体研究第十三章 精神病现象学第十四章 无欲无忆第十五章 终极现实、神秘与既成体制后记

编辑推荐

《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是了解精神分析领域最深奥理论的钥匙和起点!比昂——精神分析领域自弗洛伊德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临床家,是将“容器”概念创造性地引入心理治疗的第一人!比昂的著作,是为资深精神分析析治疗师所深爱的必读书,也是精神分析类图书中最畅销的书!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琼(Joan) 译者:苏晓波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比昂与弗洛伊德以及克莱茵的理论分歧对于真实的理解只是一瞬间,在那一瞬间,活生生的体验胜过万语千言。——MuIdoCh比昂曾经说过,没有预期的愿望、没有记忆是一种精神状态,简称“无欲无忆”,这种状态是精神分析师为即将开始的这个治疗小节所做的最好的准备。我们相信,为了理解比昂的思想,也应该采取上述的态度。在试图了解比昂时,很多分析师会猜想比昂追随弗洛伊德或克莱茵的思想模式,但这个假设是错误的,这种假设会阻碍对于比昂思想精髓的领悟。一位天主教牧师告诉了我一个他自己的故事。童年的时候,他被告知浸礼是一种从灵魂中洗涤原罪的圣礼。在神学院,他抛掉了这个定义,代之以一个新的概念化了的定义:浸礼是一种对新的生命方式的承诺与责任。由于神职的授任使他几乎无法施展,他就去教学童浸礼的含义。在第一堂课,他总是问一个问题:“什么时浸礼?”学童们齐声回答:“浸礼是一种从灵魂中洗涤原罪的圣礼。”这位牧师告诉学童们,这个定义是不正确的,他将向大家演示和解秋真正的浸礼是什么。他向孩子们解释浸礼怎样进行,教徒怎样穿着白色的衣服慢慢入水,这个过程象征着旧的方式的死亡,而新的生命产生——意味着对于上帝和人类的承诺与责任。

图书封面


 思想等待思想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这本书购买许久,购买它是因为看了曾奇峰对这本书的推荐,那时学心理学还没多久,今日重读此书,才发现此中的奇妙。正如本书的作者对比昂的描述,低调的思想,具有深入和渗透内心的力量。比昂提出在治疗过程中分析师应清空自己,不带偏见。他认为思想本已存在,在人与人的亲密过程中,情感体验促使生成材料,在对这些材料思想的过程中获得人格及心灵的成长。他说:患者要求治愈的欲望是一种精神分析的障碍,治愈或痊愈,实际上是精神分析过程的副产品。他认为人在痛苦中获得成长,人与人的区别在于面临痛苦情感体验时有人选择回避,回避痛苦也回避了成长,而有些人选择面对。比昂鼓励人们离开心灵舒适的地带去冒险。生活就是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一个接着一个吧!
  •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主题:比昂思想的概述主讲:张沛超整理记录:林瑶校稿:吴和鸣张沛超:我所依据的有两本书,一本是苏晓波译的《思想等待思想者》,另一本是台湾译的比昂的一本重要的原著——《从经验中学习》。我原打算在现象学之后再讲比昂的系列,因为比昂的理论有非常多的现象学特点,以后我会根据原著的内容进行注解。为什么要讲比昂呢?一个是我个人的偏好。当年吴老师在武大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连开心理治疗讨论的时候,我听了很多次都没有什么兴趣就一直坐在后面。直到有一天听到α、β,我疑惑怎么突然来了两个数学概念,然后我就坐前面去了。对我来说,对比昂的兴趣反倒比对弗洛伊德的兴趣要早。个人偏好的原因是因为比昂的理论有一定的东方色彩,尤其是晚期的比昂。晚期的比昂有几个很重要的说法,第一个就是“无欲无忆”。分析师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分析师坐在那里,既没有记忆,也没有欲望,那就是空的状态。齐华勇:不期望,排空,归零。张沛超:对。我在一年前做咨询的时候,每次我都会把来访者的案例打开,看看上次讲到了哪里,现在我就不这样做了。没有记忆,而且也没有欲望。齐华勇:就是感觉每次都是新的。张沛超:来了就讲呗。你不必担心某些重要的东西自己会错过,因为重要的东西必定会反复呈现在移情关系中,呈现在梦中,必定会不断地呈现自身的,所以根本不需要记住上次讲到哪了。没有愿望,没有欲望。有些分析师说,我很希望我的来访者快点修通,快点领悟,症状快点消失,这样的愿望难道也不应该有吗?其实呢,比昂认为这样的愿望也会阻碍来访者真正地自由联想。当你把空间都给他腾出来的时候,他才能真正地自由联想。当你有一个“一定要你最终怎么样”的愿望在那里时,他的无意识就会捕捉到你的这个欲望,于是他本人就能调整他的无意识,来欲望你的欲望。这是一个比较禅的境界,像参话头一样。比昂晚期的第二个重要概念叫做“终极现实”,英文是“ultimately truth”,比昂用“0”表示,就是一个圈,禅宗的标志就是一个圈。很多高僧都喜欢在屋里挂一张自己画的一个圈。王铭:曼陀罗?张沛超:它跟藏传佛教的曼陀罗还不一样,它就是一个空的圈。这是禅宗的一个标志,尤其是日本禅和朝鲜禅。林瑶:它应该不是零吧?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圆○?张沛超:不是,它就是一个零。这个应该不是读“欧”,因为我把原著扫描下来一看,“欧”要比它肥一些。这是比昂吸引我的第一个方面,他有很浓重的东方色彩,尤其是晚期的比昂。齐华勇:你说他有很浓重的东方色彩,他对东方的藏传佛教有研究,但是他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张沛超:比昂在8岁以前是生活在印度的。我们都应该会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就是7岁以前生活在哪对整个人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吸引我的第二个地方是比昂的中期思想。比昂的中期思想可以用一个网格图来表示。网格图出现在比昂的每本书中,我把它称为“精神分析的元素周期表”。这个表我曾经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把PEP数据库上所有关于网格图的文献都看了,终于弄得比较懂了。可以这么说,精神分析互动中的每一个小节、每一个部分,来访者的每一个行为,我们的每一次翻译,都落在这个网格图内,不会超出这张元素周期表的范围,不管这个化学反应多么复杂。所以,比昂中期的思想特别像一个唯识学的体系,他把划分做到了事无巨细,而且还找到了内在的规律。比昂的早期就要从他的生活谈起。比昂的父母是贵族阶层中的末流。英国的贵族是要养马,要有仆人的。这个对于生活在英国的贵族来说代价高了点,但他父母毕竟是贵族身份,如果是在印度要养马、有仆人就不是那么困难,所以他父母很早就到了印度,生活在那里。比昂8岁离开印度后就没有再回去过。当他回到英国的时候,他就注册到医学院,拿到了学位。接下来是一战,比昂参了军,还拿了勋章,比昂的身体非常好,表现得很像军人的样子。一战结束后,比昂到了一个军方的医院,担任内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这个时候,他也注册到著名的塔维斯托克诊所,塔维斯托克诊所是英国精神分析的训练重镇之地。总共有两个重镇,一个是由克莱因做领导的塔维斯托克诊所,另一个是安娜·弗洛伊德做领导的安娜·弗洛伊德中心。比昂本人接受了克莱因四年到五年的分析,同时他在军队的医院里开始实践精神病的团体治疗。就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他的早期思想。他早期的思想相应地分成了两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精神病的病理学。事实上这一部分在精神分析的领域中是一个勇敢的尝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围绕神经症展开的,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太多与精神病人接触的经验,而且弗洛伊德对儿童也没有直接分析的经历,后者由克莱因和安娜·弗洛伊德实现。所以,在当时比昂在精神病人的身上开始实践精神分析是一个很大的尝试。第二个部分是比昂对团体治疗的贡献。普遍认为精神分析只能在一对一的私密空间进行,比昂却提出了疑问:精神分析可以在一个团体的设置中做吗?因此,比昂做了两个在精神分析领域中非常原创性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有了丰厚的成果。在他早期的精神病病理的思想中,有一篇重要的文章,叫做《Attack on linking》,翻译成中文就是“对于连接的打断”,或者“对连接的攻击”。在这篇之后,他写了另外一篇文章将区分精神病的部分和非精神病的部分。他认为人有精神病的部分和非精神病的部分,精神病的部分的病理性核心就在于他的第一篇文章《Attack on linking》。举一个我临床中的例子。当一位病人在沉默的时候,我就按惯例去问他“在想什么?”对方就说“你一问我,我就烦”然后我接着问“这个烦是怎么样的感受呢?”“不告诉你,你问我我就想骂人”。那么,在这个时候,我就观察我自己的内在反应,我就感觉突然有种东西断了,什么断了呢?是我自己的理智思维过程和我的情感部分“哐啷”一声断了。我的理智部分在拼命地考虑这一刻是为了什么,而情感部分变成了一个躯体化,就是我感觉到想打人,血压升高5毫米汞柱,手臂变紧张。我的内在首先发生了这样一个观念过程,进而发现他和我之间,“唰”地非常远了。齐华勇:短路了。张沛超:断路了。我就意识到,我跟来访者的连接也被打断了。当明白这些之后,我认为发生了一个投射性的过程。于是我做出了下一个干预,我说“我认为,你在打断一个东西”,于是对方问我“在打断什么东西?”,我说“你这是在毁坏我们之间的连接,你也在攻击我可以进行思考的部分。我在想或许在你心中发生了一个过程,如果是去思考它的话就会非常的难受,所以你宁愿不去思考,而且你也不想让我去思考”。这个干预我拿到北京跟苏晓波讨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标准的克莱因-比昂派的干预,就是迅速对负向移情的解释。在来访者内心中发生了这样一个过程使得他认为,如果要意识到真相,如果要让分析师贴到他自己的真实感受,让分析师体验到他自己的那部分感受,那将是危险的,所以他内在引发一个过程就是毁掉所有的连接。这是我举一个临床中的例子来解释连接的打断,它表示了一个人内心中的精神病性的部分何以运作和表现。第二个是比昂在团体治疗中的贡献。他认为团体也有无意识的过程,团体有团体的防御。团体在遭受到压力的时候,会有配对型防御、战斗逃跑型防御和理想化式的防御。比方说一个团体在压力下迅速分裂成左右两派,分裂掉;一个团体在压力下会迅速期待有一个救世主的样子;一个家庭在灾难中希望有子女结婚来冲喜。这些都是一个团体的防御,分别是战斗逃跑、理想化和配对型防御,这一部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展开。在比昂担任塔维斯托克诊所的类似于我们今天这样的研讨会的主持人,由他和克莱因轮番给出临床上的见解供大家讨论的时候,比昂逐渐形成了他的中期思想,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精神分析的知识论。他回答几个问题,就像是上次的案例一样,询问人的情感是从哪里来的,人的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人的知识何以从情感中分化出来,人的知识对于世界的所有体验有没有内在的一个过程,由最原始的、不能被思考的东西到一个理论体系,乃至一个演绎系统。比方说我刚刚描绘的临床中的那个片断,当这些来访者在焦虑的时候,他内心中有大量未成形的、自己体会不到的元素的存在,比昂把它称之为β元素。β元素不能被思考,而且在心理空间中也没有它的位置,但是它具有非常旺盛的能量和张力。那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把β元素处理掉呢?只能靠投射性认同,把它放在另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看看会激起什么火花,看看另外一个人是怎么处理这些过程的。所以,这样看起来投射性认同又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防御机制,对于在这种情况下的来访者来说,这是迫不得已而且又是比较高明的。当他无法对这些元素进行消化的时候,他就把它放到另外一个人身上,让另外一个人产生相似的感受,看他会怎样。这样的话,一方面让这个人得以理解这位投射者内心发生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有一个这样希望:如果另外一个人可以处理这些的话,那么我就能内化他处理的能力。这样的来访者在这样的情况下缺乏的是什么样的能力呢?他缺少的就是α功能。由此,比昂就发现了我们所有的内在世界,不管是属于情感的、属于知识的、属于理论的、属于公式的,他发现了一个由低到高,由原始的到非原始的,由极端个人化的到极端普遍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网格图的纵轴。网格图的纵轴从上到下,依次是A:β元素,B:α元素,C:梦样的思维、梦和神话。当一个人内在世界里都是β元素时,这个来访者是没法做梦的。做梦需要有两个前提,第一是象征,必须要通过一个象征的过程才能呈现为梦中景,而象征的形成是α功能的一个侧面,第二个前提是压抑的机制已经存在,如果没有压抑的屏障就无所谓梦和非梦。比如说精神病患者,显然他内心的象征功能已经垮塌掉了,而且精神病人是不压抑的,精神病人的无意识是外露的,他们的β元素都被投射至外部空间,变成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客体,这些便是精神病人幻觉或者妄想的内在过程。α元素再到梦样的思维、梦和神话,神话就是人类集体的梦,就是人类的远古记忆象征之后形成的具有梦的结构的故事。到第四就是纵四,叫做前观念,D、E、F分别是前观念、观念和概念。当我们在听到一个案例的时候,内心“有所动”,继而注意力被吸引到这个“有所动”上面时,我们的内心就形成了一个前观念。我们回想一下有没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的注意力被这个“一动”所抓住,并有所期待,便形成了一个前观念。继而当我们听到一些细节,这些细节是什么呢?就像梦一样,逐渐地使这个前观念饱和起来,充实起来,于是我们脑子中一亮,“就是这个”,我们便形成了一个观念。观念还是个人的东西,如果这个观念与我们脑子中已有的名词系统再一次重合,那就叫一个概念。这时候你就会说,哦,好像来访者把一些东西投射到了你心里。然后你再用概念总括刚刚的感受,而这部分就成为可传达的。观念再往下,到G,变成了一个科学的演绎系统,到H,是代数推算系统。如果我们观察网格图的话,会发现在G轴只有一个元素,而H轴没有元素,这说明真正的代数推算系统已经不在人的主观现象界内。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我们能不能脱离一个三角形的概念或现象而掌握它的实质呢?不能,所以说它已经不属于主体意识的范围,它更像是柏拉图理念世界里的一个元素。这样我们就能看到比昂另外一对重要的概念在网格图中的应用,就是“容器”和“被容物”,英文就是“container”和“contain”。当β元素被装入容器以后就变成α元素,α元素被contain之后就变成梦样思维、梦或者神话,再被装到一个容器中就成为前观念,再装就成为观念,再装就成为概念,再装就成为科学演绎系统。在这里,比昂提供了一个人类的知识如何诞生于情感,诞生于不可言说物的一个轴。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比昂远远超出了前人,既超越了弗洛伊德,也超越了他的直接分析师克莱因。bion方格图(THE GRID) 定义性假说1Ф2记忆3注意力4探寻5行动6...nA贝塔元素αA1A2   A6  B阿尔法元素βB1B2B3B4B5B6...Bn C梦·思梦·神话C1C2C3C4C5C6...CnD预想D1D2D3D4D5D6...DnE观念E1E2E3E4E5E6...EnF概念F1F2F3F4F5F6...FnG科学演绎系统G2H代数计算法      β元素不能被思考,而且在心理空间中也没有它的位置,但是它具有非常旺盛的能量和张力。林瑶:这个“容器”怎么理解?张沛超:“容器”可以做非常多的理解。不知道你是否知道康德的“前天综合性”,或者胡塞尔的“被充实”?这个就叫“被充实”,容器被容物充实。被容物使用一个雄性的标志“♂”来表示,容器用一个雌性的标志“♀”表示,当它们俩结合之后就会形成一个新的被容物,继而寻找一个新的容器,继而产生一个新的被容物,再寻找一个新的容器,依次进行下去,这就是网格图的纵轴。齐华勇:容器与被容物结合以后又形成一个新的被容物,这是怎么形成的呢?齐华勇: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对病人持之以恒地分析,促使他持续不断地领悟呢?我们明白一点为什么还要想明白更多一点呢?我们就是在个人的故事中寻找他跟所有人类的相似之处,那就好像是设定了一个总容器在那。齐华勇:背后就是人类共同的“希望被理解”的愿望在那。张沛超:确切地讲是“意义”,容器是诞生意义的地方。比方我刚才举的那个临床的例子,我仅仅是感觉到想打人,那就说明,我内在部分的那个容器要不就是没有,要不就是容器已经被塞了其他东西,要不就是我找了半天没找到。所以呢,那一刻的互动就没有任何意义,对我没有意义,对于来访者只是重复而已也没有意义。但是后来我在我的既往经历中找到了一个可以使它呈现意义的点,拿去一结合,哦,我理解他了。于是呢,一结合就成了一个新的东西。我想起那个棉花糖,我们不要把容器一定想成碗状的东西。棉花糖一加热,然后β元素像棉花絮一样都出来了,如果你不拿个棍子搅,它也就飞了。但如果你拿个棍子这粘粘,那粘粘,一搅它就成形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容器就是这根棍,它把这些飘散的东西粘在一起。我们在接受大量的投射,大量的β元素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内心也被粉碎掉了,我们内在产生意义的容器也“哐当”塌了,于是就没有一个内在空间来加工病人的投射。也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比昂的一个纵轴理解起来就这么深刻,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克莱因,他们都没有打算将精神分析的东西理理、顺顺。当年门捷列夫排元素周期表的时候,他什么实验也没做,也就是玩一些扑克牌。既然已经发现上百种元素了,那它们之间有没有规律呀?他就玩扑克牌发现的确元素间存在着规律。有了这张表之后,它不仅可以解释已有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预测新元素的出现。它使化学由原来像炼金术一样不成范式的学问变成了一个有范式的学科,这也使得它附在了每一本化学字典,每一本化学书后面,成了一面国旗。那么比昂也是在花心思完成这件事情。我们再看网格图的横轴,横轴要比纵轴复杂得多。因为横轴内含了一个时间性。什么叫时间性呢?比昂在此所指的时间性并非钟表时间,而是主观世界里一个有先有后、有次序的过程。横轴的第一列,被翻译为“试探性假说”。一位来访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来,我们在咨询室挠痒痒挠了两分钟,我们就有了一个试探性的假设。你注意到没有,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些跟纵轴完全不一样,它涉及两个人互动中的具体的事件,而并非知识是怎么样一层一层来的。当分析师在治疗中显得有些异样的时候,来访者突然停止了自由联想或者突然转变了话题,他们的内心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个实验性假说。实验性假说之后就是ψ轴,它没有被翻译。在我看来,这个轴可以被不是很恰当地理解为阻抗轴。当这个试验性假说出现在内心之后,那么自由联想的横轴就断了,继而围绕在试验性假说周围就形成了一个屏障,这个屏障将使自由联想或者内在时间的流动打断。我们观察这个元素周期表β元素这一行,我们就会发现,它只有A1、A2和A6存在着元素,A1与试验性假说轴对应,A2与阻抗轴对应,A6与action行动轴对应。当病人处于β元素位主的时候,他形成一个实验性假说,产生一个阻抗,这个阻抗带来巨大的压力,进而直接释放在行动中。中间A3、A4、A5三个过程都没有,这中情况只出现在了β行。那β行缺失了哪三个过程在α行又出现了呢?它们依次是记号(notation)、注意(attention)和探究(inquiry)。当来访者处于β元素在内心大量蓄积的时候,只要一憋着就见诸行动了。他会不会考虑到为这种内心的感受赋予某个记号呢,会不会琢磨呢?不会。他会不会注意在有这种记号之后,把其他的注意力聚焦在这个点上呢?也不会。会不会在聚焦后对它进行探究呢?也不会。所以看起来,他就直接从阻抗轴“哐当”就到见诸行动轴了。我虽说是拿来访者为例,分析师在这个过程中一样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我们体验到内心一种ψ轴的巨大的张力的时候,我们理想的做法是将β元素先α化,α化之后呢,就可以对它做标记,可以将注意力吸引到这上面,可以对它探究,再来做出下面的决定。所以说在β元素被α化之后,一直到概念这一轴,前观念、观念、概念都存在着实验性假说、阻抗、记号、注意、探究和行动。我们又观察到在科学研究系统中,它只对应ψ轴一个G2,它既没有实验性假说,也没有记号、注意、探究和行动。当一位来访者在咨询中大量跟你谈理论的时候,他在干什么?林瑶:阻抗。张沛超:对,他在阻抗啊。在科学研究体系这一轴,它既没有实验性假说,也没有记号、注意、探究和行动。在这一轴,就只能是阻抗,因为它不再包含任何元素。如果要把网格图讲透呢,绝对不是这一点时间可以搞定的。要对网格图做系列的注解,在我看来至少需要四门学科作支撑。哲学,尤其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胡塞尔的观念充实、范畴直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心理学及认知行为科学,佛教唯识学。佛教唯识学在南传阿毗达摩部分有一个过程和网格图几乎是一致的:触、受、作意、想、思,五遍行心所。这样一个过程涉及到我们认识现象的所有方面,我们先跟一个东西先有所接触,进而在内心产生愉快或不愉快或其他的感受,作意就把所有的注意力引在这个记号上,想和思就是探究的过程。所以只要是对人的主观世界进行一个纯现象的探究,那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学问必然使用不同的说法来说这些变式。所以说,唯识学的体统,比昂的体统,现象学的体统,只要是还原到人的主观世界发生了什么,那必定是同一个东西。林瑶:我想到西方心理学也是这样子的,它分感觉、知觉、注意、思维等等。张沛超:有相同,但是它那个研究方法和现象学是完全不一样的,它那个是“剁”了,然后挨个儿去研究。而这个更像是一个范畴直观,整体看见是怎样联系的,它不是用实验的方法分离开来,它是靠极其强的内省。胡塞尔事实上是一个内省超强的一个人,康德也是,这些人没事就琢磨,就是入定状态。我们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去反思临床行为,也能琢磨出这些过程。齐华勇:长期不断的内省、内观。张沛超:至此,我们就看到了比昂在中期所构建的一个系统。因为这个系统很庞大、抽象性非常的强,所以很多分析师对他望而却步。我有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弗洛伊德、温尼科特、比昂三个人读透,就不用再看其他的,临床上描绘的不会超过他们三个讲的。我最近看了看比较时髦的比如主体间性、心理化、依恋理论、第三空间等等,我发现比昂基本上都说了,再看看科胡特的自体客体什么的,我发现这些东西温尼科特基本上也说了。温尼科特跟比昂很不一样,温尼科特的行文风格是跟妈妈讲,温尼科特对哲学毫无偏爱,而且也不构建任何体系,他的很多著作都是他在英国广播电视台的演讲稿。但是一看比昂的书就不一样,全都是以演绎的方式写的,前推后理。看温尼科特可以倒着看,每次看一点合上以后再接着看,但看比昂就得从头开始看。但是比昂在经过这样一个阶段之后,晚年进入了神秘主义。那时候他的理论反倒分外的简单,以致只剩下八个字:无欲无忆、终极现实。他有点像佛学中由唯识到如来藏的过渡,本来是要成佛的,得把佛师爷都搞清楚,最后到如来藏的时候,不管是禅宗还是大圆满,明心见性就成佛了。什么是“心”,什么是“性”,那就是比昂的“终极现实”。理论经过非常多的磨练之后,最后变得非常简单。但是看得出来,如果比昂没有早期和中期的话,最后也不会由庞杂到极其质朴。这有点像唯识中的“转识成智”,把世界所有的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全都挨个认识清楚之后,它就转化为一个东西就是“智慧”。比昂恰好有一本书的名字叫做transformation,这是他晚期的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他才提出了“无欲无忆”和“终极现实”。这是发生在他构建完网格图之后的事,这才得以明心见性了。所以,比昂的转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次第关系。比昂一直工作到八十多岁,后来美国提供的工资高些就去了加州。去了加州之后,就生病,生病后就入灭了。他结过两次婚,从他第二任夫人对他的回忆来看,她认为比昂是非常质朴的,很爱他的孩子,不知道掩饰和做作是什么意思。他夫人的用词非常之深情款款,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比昂经过一生的修炼达到了他所描绘的那个状态。比昂对于精神分析的贡献:首先就是他解释了什么叫做自由悬浮注意。自由悬浮注意是弗洛伊德的一个重要概念,和自由联想对应。我们在临床中可以自己察觉,当来访者的自由联想断了的时候,通常我们的自由悬浮注意也断了。如果是我们的自由悬浮注意先断了的话,通常对方的自由联想也会断。比方说,我们今天督导的案例,“这个人是不是同性恋”这是属于G2的,是一个概念。在我们脑子中先把这个概念往这一摁,那么在这个轴里边,就既没有实验性假说,又没有记号、注意、探究和行动,我们就存在着愿望,就是我要决定你是不是同性恋。继而来访者的欲望都被吸引到G2了,于是两个人都被阻抗了。在这个时候就需要退行,需要逐渐地退到梦、α元素,甚至是β元素这个层面,才能揭示出他的移情。我们一旦把一个理论装在那里然后去衡量,不管我们是去评价这个人是同性恋还是边缘型障碍还是要吃什么药,分析师都处于网格图中的G2,G2这个位置就封闭了所有的自由联想。比昂就针对什么是自由联想,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做减法。我们不能自由联想的时候我们要觉察我们是不是老惦记着某些东西。一旦考虑这个是不是什么诊断,我们的自由联想就断了,或者说我们有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病人赶紧好。所以比昂在丰富分析师的态度方面,把弗洛伊德的很神秘的自由悬浮注意变得比较弱势,变为做减法。其次,比昂提供了精神分析中的一张元素周期表,串联了所有精神分析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另外,晚期的比昂超出了弗洛伊德的境界,有点类似于佛教的无分别智、无碍、无住。第三,他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团体中,在这个领域他是祖师爷。原来是认为精神分析是不能应用于团体的,甚至包括克莱因都认为他昏过头了,自他以后精神分析才有可能应用于团体治疗。林瑶:刚才说由概念轴进行退行,这个退行会很艰难啊!张沛超:那是相当的艰难,如果你退过,你就知道有多难了。万晶晶:我想问个问题,那些来学习或体验的人,他们可能在咨询中谈到很多的理论知识,怎么看待他们的这种行为?张沛超:他们应该都在G2这个点上。具体来说,每个人的动机不一样。有的是希望自己变得聪明可爱:你看,我也在研究这套理论;有些是想要跟分析师竞争:你看,我读的比你还多;有的是期望和咨询师能够有连接:你看,你读弗洛伊德,我也读弗洛伊德。齐华勇:还有那个退行,刚才林瑶说会是很艰难。如果说分析师是一个不断地放空的状态的话,退行可能没那么难。有一个自由表达、自由联想的时空在那里。张沛超:我们只要一放空,来访者的意愿就会慢慢地呈现。“退行”这个翻译不好,后来的分析师也在不断地修改这个概念。有一种翻译是“creative repetition”,就是“创造性地重复”。齐华勇:我在想这样翻译会不会更好:“重复情境的创造性再现”,或者“创造性的重复情境”,我觉得“创造性地重复”还不够具体,还不够确切。张沛超:你这个就比“强迫性”要好,强迫是回到那个点,但是事实上每次回去都不一样。尤其这次是带着分析师一起回去的,这就是一个创造性。以前在创造那个点时候,可能是一个人的世界,甚至是没有人的世界,当把分析师带过去的时候那就是两个人的世界。而且每一次回去都不单是改变了回忆的过去,同时也在改变现在。我的亲身体验是深刻地体验到了什么叫创造性,好像每一次都回到了那个点上,但每一次都真的不同。我就想起那个做饼的过程。铺一层,然后“咕噜”卷上一层,又铺一层,又“咕噜”卷上一层,事实上那个饼越来越劲道。有些层是抹点油,“咕噜”一下,有些层是撒点胡椒粉,又“咕噜”一下,每次“咕噜”都不一样。在北京的时候还问到苏晓波:怎么看待β元素。他就说β元素不见得是什么坏事,它代表着一种活力,来访者有β元素说明他有很高的势能。如果一个人都已经抑郁到没有β元素的时候就已经熄火了。来访者能够到偏执分裂位上,就说明他的能量是很大的,不管这些能量是真的假的,能不能使用的,可不可控的,会不会像核反应堆一样会炸掉的,总之是有能量的。只要有β元素,就有转化为α元素的可能。齐华勇:比昂的“β元素”和克莱因的“偏执分裂位”是一致的吗?张沛超:比昂也使用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的说法,而且与α元素、β元素有一致性。但是与克莱因不同的是,克莱因把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看成是婴儿对妈妈的态度,而比昂更是将这两者看成是个体对世界的不同看法,而不仅仅局限于婴儿对妈妈。王铭:“β元素”与“本我”有什么关系?张沛超:蛮有意思的是比昂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详细地研究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我发现它没有什么用”。齐华勇:相对于网格图的纵轴,佛洛依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要简单,或者是概括。张沛超:对,看起来比昂的活还要细一些,但美国人是抱着这“三我”的臭脚不放。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流派都不重视“三我”的理论,但美国的都重视。王铭:重不重视是范式的问题,我的意思是它们都是指一股能量,包括罗杰斯讲的实现取向,都是指一股子力。张沛超:看起来哲学的根源不在于一个人的反思过程,哲学诞生于母婴之间的互动。无论是情感还是知识,都是从母婴互动开始的,一切学科都是这样的。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首先是被父母解释,我们接受他们的解释: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精神分析的时候已经是二次解释了,原来的那个解释使来访者充满冲突。我们的这个解释也不见得是终极解释,只要让来访者活动开就行了。我每读一遍网格图都感觉心旷神怡,不由感叹竟然有这个图。特别是在研究网格图时候,我就把自己的案例拿来挨个看是在那个格子,后来一看还真是这样。两个人像在一张棋盘上下棋一样,跳来跳去。王铭:科学实证的方法可以验证,可以有实验数据的支持,那么比昂的理论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吗?张沛超:我觉得比昂的理论跟认知神经学还是可能结合的。我们可以看β元素多的时候,哪些脑区被激活了,α功能发生作用的时候,哪些脑区又被激活了。在我看来,α功能肯定是与以下脑区相关的:背外侧前额叶、腹外侧前额叶、眼眶皮层、前扣带回;β元素更多的可能是与杏仁核、基底核、海马相关;在β元素逐渐α化的过程中,我估计很有可能前额叶皮质跟基底核中脑部分的双向投射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平衡。而且我注意到α化这个功能事实上跟工作记忆的关系不是很大,有些人工作记忆容量很大,你会觉得很好,但毕竟基本情绪的处理基本上是一个失能障碍,是一个死机状态。在我看来它似乎与工作记忆的分布关系不大。王铭:它是在符号化之前的。张沛超:对,它在符号化之前,它更多的是从母亲那里通过应激而得来的。由母亲良好的α功能不断地发射β投注过去,然后α送回,再投注再送回,不断送回之后呢,像印章的过程一样印上去了。而这部分几乎都在个体掌握科学知识的这几年。万晶晶:你能否举一个例子说明,来访者表现出一个β的状态,然后咨询师如何让他转到α的状态呢?张沛超:这种例子很多。就像我一开始举的那个临床的例子,来访者就是在不断地进行α化。“你一问我,我就烦”,“不告诉你,你问我我就想骂人”,他这个行为重复多次但是他不知道对他本人来说意义是什么,通过我的解释之后,这意味着他想保护,因为思考这样一些东西确实是太痛苦了,甚至他都不愿意让分析师去思考它。所以他想分析师应该告诉他当这些问题在你内心出现的时候你有多么的痛苦。黄模健: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跟来访者有这样一个连接,或者说如何让他感觉到有这样一个联系,因为如果他没有到达那个点上的时候,他会觉得你的解释不靠谱。张沛超:我们在临床中,来访者在某个格子的时候,我们通常在与他挨着的格子里。他在其中的一个格子的时候,我们就在他的旁边。他那边发生很多很多的过程,我可以跳到他的格子去感受一下,我感受到了然后跳出来,然后他也可以跳到我的格子来感受一下,两个人在这几个格子里跳了几次之后呢,这些格子就松了。我们通常离病人的格子不会太远,当他在β元素的时候,我们给他讲俄狄浦斯冲突,那中间就翻了几个格子,那就不是在下棋,而是在观战。他的状态是在一个杏仁核过度亢进的地方,你跟他讲一些高深的理论,那也是隔了很远的距离。你始终要保持若即若离的感觉,要跟他站一个格子里,还不能老站着,你得往他周围的格子里跳跳,如果发现某个格子有空洞的话,你就跳过去,然后叫他也跳过来看看。如果你离得太远的话,他就会不敢跳。黄模健:那就是在试探。张沛超:对,就是试探。而且我发现在临床中要完成这个α化是需要不断地重复。我只能说是有百分之十是感觉跳对了,其他百分之九十都是在试探。黄模健:怎么判断是跳对了呢?张沛超:一个好的回应是能带来躯体感受的。我们所有的躯体感受都是发生在大脑的,所以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回应的时候,大脑某处的突触必定有非常多的离子通道打开,继而电位联结,然后这个地方就有个临时的通道在。之后这个地方不断地加强,反复强化,最后突触就张起来了,两个本来断裂的部分就被连起来了。这个时候他会发现之前非常敏感的情境变得没那么敏感了,所以说我认为靠一些一下治好的技术治一个癫痫病人是绝对不可能的,必须是长程的。齐华勇:一个人的思维是长时间形成的,要改变绝不是一次两次,一定要很多年的。像法国的精神分析,对美国的认知行为根本就不屑一顾。张沛超:法国人在心理治疗是从来就鄙视他们的。他们在学院里上精神病理学,全部是现象学。我本来以为精神分析的精髓保存在英国,现在看来是在法国。所有英语系国家,包括战后重建的德国,你看中德班的内容非常的ego psychology,完全是从美国引进的。我有一个同学在法国读精神分析的博士,他们有自己心理学院,地位跟心理系和神经科学院是一样高的,照样有博士生博导。齐华勇:而且法国精神分析背后有几百年的人文传统在那,能够承接起来。
  •     无论我们有什么天赋,都要珍惜它们,使其归于率真、单纯、和真实。——纽曼如果能把Bion的可以名传千古的核心思想进行凝练的总结的话,可能会是这样的:“用自己的心和灵魂思考和行动。”Bion把自己的精神情感,专注于对于体验的精神分析。在他的自传体著作《漫长的周末(The Long Week-End)》中,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他的战友的故事,这个战友叫Asser, 他宁可选择被敌人杀死,也决不投降。Asser和他的坦克小组被一伙敌人包围了,敌人要求坦克里面的人投降,所有的人都走出来,举起双手,向敌人投降,Asser最后一个出来,紧握着他的柯尔特手枪,想要战斗,他很快就被敌人杀死了。Bion此时写道:“我从心里知道,这样的情况下我不能继续战斗。我不能理解Asser何以能有这样的勇气。我能理解我以往所听到的所有现成的解释,但我不能理解这件“事情本身”。”Bion的工作,就是致力于理解“事物本身”。在平常人看来,研究“事物本身”是如此的让人瞠目,以至于,我们会认为,他大概耗费终生试图彻底了解其中的秘密。才19岁,接受了一点仓促的训练,就被匆忙地派到前线,进入Ypres坦克部队。当他正与一个叫做Edwards的战友聊天的时候,他亲眼看到他被一个突如其来的弹片击中,脑浆迸裂;他见到一个叫做Despard的战友,就死在他的旁边;他的另一个战友,死前要求Bion给他母亲写信;一个德军士兵哀求他看一看他的朋友是否已经断气;他还目睹了由于一个步兵团指挥官的愚蠢,他坦克里的三个战友在登上一个山坡的时候,在他眼前被炸死。那场战争的头三个月,有100万同盟军战士被杀死。Bion不是唯一一个经历这场令人震惊的创伤的人,但是,我们认为,他是试图彻底了解和理解这一创伤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人们可以选择与这些令人震惊的创伤体验分离,也可以选择去抗争、去寻找创伤的意义——不仅仅是寻找创伤的意义,也寻找人们对于创伤的反应的意义。这种反应或者怯懦、或者勇敢,他们彼此密不可分。毫无疑问,Bion是一个勇气非凡的人。19岁的时候,他面对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危机,那不仅仅是一个危机,而是一大批危机,这些危机积聚在一起,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灾难。他的勇气是不容置疑的。他被推荐接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他没有接受,部分原因是他自己不情愿;但接受了“卓越服务勋章”。Bion坚持认为,他是一个怯懦的人。我们认为,可以从表面的含义上接受这种看法,只要读者记住,真正不怯懦的人,才能看到自己的怯懦。童年1897年,Bion出生在印度的Muttra,他父母都是英国人,他们都是勤奋的由英国贵族组成的高级俱乐部成员。有些人生来就属于这样的俱乐部,并且有足够的金钱支撑,使之成为可能;但有些人没有那么多的经济财富,为了维持俱乐部成员的位置和荣誉,必须作出巨大牺牲。Bion的父母就属于后者。他出生在这样一个阶层的家庭里,乔治.奥维尔曾经将这样的基层叫做“较低级的上流中产阶级”。乔治.奥维尔是这样描述这个阶层的:“我用金钱来描述这个阶层,因为这是理解这个阶层的最快捷的方式。不过,英国的等级体系的基本点,并非完全能用金钱来解释。粗略地说,金钱决定着阶层的划分,但多多少少也受世袭系统的影响。很象一个偷工减料盖起来的现代平房,里面有中世纪的幽灵出没。因而,事实上,上流中产阶级的范围已经扩展,甚至扩展到年收入低达300英镑、甚至更低的一些中产阶级阶层,这些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如果你的年收入400英镑,并属于这个中产阶级阶层的话,会很不舒服,因为这将意味着你的绅士派头几乎完全是理论上的。可以说,你将同时生活在两个层面,理论上,你知道如何对待仆人、任何给他们付小费,但实际上,你只有一个、最多两个常驻仆人;理论上你知道穿什么样的衣服,预定什么样的晚餐,但实际上,你做不起像样的衣服,也去不起像样的餐馆;理论上,你知道如何骑马狩猎,但实际上,你没有马可以骑,也没有一寸土地是属于你的猎场。这就是印度(最近是肯尼亚和尼日利亚)这类国家吸引“下层高等中产阶级”的地方,在那里做士兵或职员的人不是为了赚钱,他们去那里,是因为那里的马便宜、狩猎免费、很多廉价的黑奴,在那里很容易做一个绅士。在这种我所谈到的死要面子的家庭中,有比任何不需要救济金的劳动阶层家庭都要多的贫穷意识。租金、买衣服、学费都是无休止的噩梦,想得到任何奢侈、甚至一杯啤酒,都是无法想象的。”Bion一生都在努力奋争去养活自己、养活这个没有资产的家庭,而这种资产是作为一个上层中产阶级不言而喻都会有的资产。因而,他有时还要生活在这样一些人的中间,他们期望他、无疑也相信他实际上是富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在Iver Health买了座房子,他听到两位绅士问他:哪种傻瓜会把8000英镑白白扔掉了?Bion回答说,他没有8000英镑可以浪费掉。虽然他没有多少钱,但别人不那么看。我们认为,Bion1968年迁往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那里赚的钱比在伦敦的要多,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的子女积累一些资产。作为英国绅士,有一些被上层俱乐部或者外面那些羡慕者所认可的一些特征。诸如特别的口音、冷淡的姿态、对下人的轻蔑等,以及近百种其它“英国绅士”特征,不是学来的,而是通过昂贵的公立学校潜移默化来的。送一个孩子去这样的学校,花费是巨大的,Bion的父母省吃俭用、勉强维持着,使孩子可以进入公立学校,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维持住自己的尊严。但是,Bion的父母仅仅有能力把他送到一个略差一些的公立学校。Bion说,在那些他正在寻找进入新的机体的入口和许可的“通过仪式”中,他有一种劣等感。他没能去伊顿、、哈罗、或者温彻斯特的公立学校。当他被征兵工作人员拒绝的时候,他感到非常耻辱;他最初到牛津的时候,也非常自卑。在他1924年接受为入学与伦敦医学院院长的面试中,他带来了无法拒绝的荣誉来说服院长:他是牛津“十五成员”之一,他接着补充,他是牛津大学游泳队的领队,这恰恰是被大学接受的窍门。Bion已经学会了,必要的话,利用荣誉为自己的需要服务。通常是在14岁或12岁进入公立学校,此前,还有四到六年的预科学习。就这样,小Bion 8岁的时候,从遥远的印度被转到英格兰的学校,他在公立学校系统内,经历了“全盘待遇”。在他的自传中,他告诉读者,他当时面临很大的困难,但是,他在运动方面的才能救了他。他感受到的是一个成人对儿童的态度。他说,作为一个来自印度的小孩,他开始体验“盎格鲁撒克逊”孩子司空见惯的体验。尤其在涉及“长大成人”的某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常常笑话他。这使他感觉自己幼稚,对他们产生愤怒。这些带着嘲弄态度的嘲笑者,产生了一个精神分析师所说的一个坏的内部客体。这是一个使人恐怖的形象,Bion给这个形象命名为“吠犬”。当他被无法理解的“成人”包围的时候,他的孤独感——回撤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感觉,始终伴随着他,伴随着他10年的学校生活、伴随在他在军队中的创伤经历、伴随在他后来的生活之中。这种孤独的回撤不是逃避,而是法国人所说的:“退后一点,以便更好的前进。(reculer pour mieux sauter)”。一天,在一次玩闹中,Bion用一根绳缠在一个男孩脖子上勒紧,不一会,那个男孩就昏倒了。Bion把绳子松开,男孩又恢复了知觉。Bion对这件事情很忧虑,他偷偷去找一个男老师,好像是去问一个生物学问题似的,问他这种行为的后果,那个老师给了他一个回答,但没有消除他的疑虑。第二天,他去找了校长,他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全盘托出。校长告诉他,如果因为绳子没有结、他不能松开脖子上的绳子的话,那个孩子在半分钟内就会死掉。校长还告诉他,他很高兴Bion把这件事告诉他。这次意外,说明了Bion的坦荡和诚实,也说明了校长对这种品质的尊重。第二天,校长向大家宣讲了用绳子玩闹的危险,但没有点出名字。Bion的诚实和校长的善意,救助了一个运气不好的男孩。第二次世界大战很明显,Bion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影响了他对自己和人性的理解,所以,我们要回过头来略为详细点地了解Bion那一段的经历。他是这样生动地描述自己的:“很多人把胆怯当作怯懦的人的一种倾向,这种人脆弱、任性、不可靠。对我来说,胆怯是我具有的最坚韧、最健全、最持久的品质。”我们认为,这涉及到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勇敢”。勇敢的人会感觉到恐惧,而不计后果的人是不会这样的。那么,看似荒谬的真理就是:胆怯是勇气的必要条件。喜欢争斗的人,可能并没有勇敢所必需的基本素质。Bion曾经说过:“无论当时还是后来,我都不知道如何获取争斗的乐趣。”有趣的是,邱吉尔与Bion的态度是相反的,1916年的时候,邱吉尔是皇家苏格兰燧发枪手团的指挥官,此时,Bion也在前线。Captain Gibb是这样描述邱吉尔的:“我深深地憎恶战争,但是,在那时,或者每时每刻,我都相信,丘吉尔酷爱战争。在他心里,没有什么让他恐惧的事情。在丘吉尔那里,没有恐惧的意识。总体来说,邱吉尔自己认同不列颠帝国和帝国的理想。”Bion意识到了恐惧,意识到了自己的内部状态,他也不认同不列颠以及不列颠的爱国意志。他总是意识到自己与群体的分离,他分析群体的性质、质疑群体的意志。他是最极端的“局外人“的一个特例。我们是这样定义一个“局外人”的:局外人不向他生活于其中的人群认同。而邱吉尔乐于听到子弹掠过耳边的声音。我们相信,使一个人融入群体,以便他或她可以感觉到自己是与别人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融入群体的不为人知的部分,恰好就是那个“乐于”。这是一种投射性认同的主观体验。Bion与群体的联系是通过思想;而丘吉尔是通过情欲狂热与群体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段描述,看看Bion与丘吉尔的区别。“战争结束后的一天,我在一个普通的路边房里游泳,另一个泳泳者跟我搭话,他认出了我,但我好一会儿才从那样一个坚定的商人面孔中辨认出他——带有红扑扑的娃娃脸的Broome。他说,当我回忆起战争年代的那些日子的时候,感觉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日子。我回答,那是不可能的。他说,真的,我喜欢战争中度过的所有时光。所有时光,想象一下吧!我真的相信那个富裕的商人讲的是真话。”很明显,Bion很吃惊,Bion作为精神分析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最专注的研究。Bion最专注的,是想知道外部现象背后的是什么。他是这样评价他连队的战友Colonel的: “他通常是完美的,有时候,这样的服饰是一种人格的展现;有时候,那是看不见的人格的替代品。有些时候,知道哪个是哪个是势在必行的。”令人失望的是,上面所提到的那位战友被一发射中腹部的子弹杀死。他死之前说“……我知道,……当血腥的……喜鹊……这个早晨到来的时候。”他气喘吁吁地说:“我的气数到了。”Bion说:“我被刺痛,我不想对这位有点怪异的信命的爱尔兰人说什么。与子弹比起来,他很可能更相信那只喜鹊才是他死亡的原因。”后来的日子里,Bion开始探索类似这样的迷信的起源。他开着坦克和自己的战友一起进攻了法国的Cambrai。他生动地描述了他怎样开着坦克穿过由代刺的铁丝构成的路障,那个路障有6米高、10米深。他曾经驾驶着坦克“闭眼“穿越这种路障向敌人进攻,因为为了躲避敌人的火力,他关闭了坦克的舱门。他靠自己掌握的罗盘确定方向,操控罗盘的位置,是最易遭到子弹攻击的部位。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击中,过了片刻,他才发现有很多血在往外流。提到它的时候,他只是说那是一点皮肉伤。不一会,坦克完全瘫痪了,坦克里有90加仑汽油和大量弹药,有爆炸起火的危险。Bion和战友们从坦克跳出来,占领了一个敌人的战壕。在那里,他们遭到了来自上面的火力压制,Bion跳起来向敌人开火,迫使德国士兵撤离了那个阵地。Bion因此被推荐授予胜利勋章。他不认为自己该获得这样的荣誉,他那些战友的功绩和他一样。当将军找他讨论它是否想接受嘉奖的时候,Bion说,是的,非常想,……但实际上那不是我的,先生。过后,一位叫做Carter的战友问他交谈的经过,他说:“我不该这么想,我什么都不想说。”Carter说,你应该事先好好学习怎样为自己着想。Bion说,他不能理解这位失望的朋友心里想的是什么。很明显,Bion并不贪求荣誉、地位、或这些东西的外部形式。他似乎也不能理解那些对这些东西孜孜以求的人。他懂得荣誉给一个人所带来的负担。许多年以后,在他担任过了英国精神份协会主席之后,他去了加利福尼亚。去那里的动机之一,就是逃避荣誉给他的压力,使自己有时间发展他的思想、去思考、去写作。他吐露了一点这样的信息:“我能理解,为什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实际上是一份死亡判决书,我能理解为什么人们说,勋章的获得者要么靠在英格兰吃软饭毁掉了自己、要么就会在随后为维持赢得的荣誉所作的努力而把自己毁掉。”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领会到Bion的观点的含义。当他采取那些勇敢的行动的时候,他多少处于一种麻痹状态,而那些行动使他赢得了高级服役勋章。他的假设是,别的荣誉也是这样获得的。那些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勇敢,当他们获得这样的荣誉的时候,就会竭尽全力应付它——要么批评它、要么拼命地试图做到与所获得的荣誉相配。在Bion的《漫长的周末》中,有183页专门描述他经历的战争。里面充满了痛苦、悲剧、和荒凉。似乎对于Bion来说,自己被杀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他休假去看他在切尔滕纳姆的母亲的时候,他说:“与我所尊重的任何人的关系都是无法忍受的,特别是与我母亲的关系。我只想离开英格兰、离开母亲,去前线。”这似乎是在说,战争中可怕的血腥也比和母亲在一起要好!在Bosworth旷野的战役之前,理查德三世曾经做过一个可怕的梦,这使他对Ratcliffe说了如下的话:“圣徒保罗啊!今晚,幽灵让理查德的灵魂充满了恐惧,Richmond率领的,是成千上万面临考验的士兵的神灵。”与母亲、而不是幽灵在一起,Bion的灵魂所感受到的恐惧,远远超过成千上万的士兵将在前线被血腥屠杀的恐惧。客观上,他母亲可能是比较可怕的一个人,但是,这不是他传达给我们的关于母亲的形象,因为他曾经说过,他母亲是一个他很尊重的人。他向母亲投注了许多他自己内心的恐怖的幽灵。在另外一个场合,也就是他从前线回来,在白金汉宫接受国王授予的高级服役勋章的时候,他说:“我妈妈面对着我的沉默寡言和闷闷不乐,很受挫败、无能为力,她问我,是否知道那个吝啬鬼最厌恶的花的谜语?她说,那种花叫银莲花,它使人想到有一个人在不停地说,还有钱吗?还有钱吗?我对这些的反应就是无情的沉默,这种沉默充满了太强烈的敌意,以至于我自己都感到恐惧。”这段对话和描述,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母亲试图去迎合她的一个阴沉的儿子。但是,这种迎合可能比较轻率,因为她对儿子的情绪比较迟钝,但无论如何,是出自善意的。Bion对母亲的憎恨是源于一种投射,通过这种投射,他把母亲转化成一种隐秘的存在,这种隐秘的存在达到令他恐惧的程度。即使在这个阶段,他也还是能够意识到,最可怕的、最令他恐惧的敌人,在他自己内心。他自己内心的敌人比什么都可怕,甚至比战争中的所有恐怖都可怕。这恰恰就是一个人成为精神分析师的开始。我们可以推测,正是通过他对于自己灵魂的了解和领会,使他深刻地理解了自己人格中的心理障碍。这也是他后来走向神秘主义的缘起。Bion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与一个人的价值观相联。一个重视权力地位、专注于支配的人的人格,是不同于Bion的,Bion最珍视的是真实和爱的实现。价值重心的不同可以用来区别性格结构的不同,比如,有信用的人区别于吹牛的人、骗人的女人与守信的女人等等。把分析师本人与他的理论区分开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我们也相信,某些深刻的领悟,只能出现在某些像Bion这样将真实和爱的价值奉为核心的人。如果真实可以愈合心灵的创伤,那么,精神分析师最初又是出于什么动机而成为一个分析师的呢?是为了声望?为了说的欲望?还是为了设法将真实转达给患者?因而,我们不信任那些不把实现爱、自由、和追求真实为核心价值的人的理论。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困难的,因为这种价值观是内在的,并且,是大部分人都意识不到的。我们认为,Bion的遗孀,Francesca,通过发表求爱阶段以及婚后不在一起的阶段Bion给她的情书,为精神分析界了解Bion提供了帮助。没有什么能比目睹他的亲密联系,更有助于了解一个人的核心价值了,阅读情书是任何其他方式都无法替代的,这些情书发表在《我记忆中的全部过失和天赋的其他方面(All My Sins Remembered and The Other Side of Genius)》这里,我们简要地对这些情书中显现出来的Bion的性格,做一个简要的总结。显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特征,是人的简单。在我们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这种品质可能会遭人嘲弄,但是,贤明的人并不这么看。17世纪威尔士大主教Fenelon就是这种贤明人中的一个。他是这么说的:“生活中,当人们说某一个人简单的时候,通常都意味着那是一个愚蠢、无知、幼稚的人。但是,真正的简单非但不是愚蠢,反而是智慧的顶点——大智。对于这种大智,所有好人都喜欢和羡慕它,当与其相背的时候能够意识到,在其他人身上也能看到它,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但是无法精确地定义它。我应该说,简单,是不受意识约束的灵魂的最真实状态。简单与诚实也不一样,诚实是一种相对来说自感低卑的品质。许多人诚实,但做不到简单。这些诚实的人只说他们认为是真实的事情,他们重视的是这件事情是什么,而不重视探索事物并把事情呈现出来。他们永远都思虑太多,掂量自己的每一个措辞和想法,谨小慎微地担心自己是不是做过了或做得不够。这些人是诚实的,但不是简单的。真正的简单,是一种“中庸之道”,即不轻率,也不做作,在这种状态中,灵魂没有屈服于外界,因而,这种简单状态不能通过深思熟虑而获得,也不能有意识地通过精雕细琢制造出来。只有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灵魂,才具备真正的简单。这样的简单的确是一笔伟大的财富,为了获得它,我愿放弃一切!”正是因为定义简单很困难,因而,列举Bion具备这种简单的证据也很困难,但我们通过Bion写给妻子和孩子的信,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下面引用的是一封给妻子的信和一封给一个孩子的信。首先,是给Francesca的求爱信:“如果这是一个梦的话,他就是一个我所有过的最长和最绝妙的梦;如果它不是梦,那么,我将无地自容。天啊!我觉得,她是多么可爱!多么可爱!并且,她已经答应嫁给我。真是太奇特非凡了!我已经为某一个人陶醉了。我该怎么办?如果她发现我是一个丑陋的普通人的话,她会非常失望吧?那样的话,我将非常哀伤。那么,我将开始希望你非常喜欢普通人、你真的知道我是一个普通人、并且同样爱我。对吗?请你说对!我最亲爱的Francesca,我要告诉你,我是多么兴奋、又是多么紧张!”然后是给一个孩子的信:“我在哈利大街的房间里,有一扇小窗,我总是让它开着,以便有新鲜的空气。但是,现在,一只鸽子已经在那里建了一个巢穴,已经下了好几个蛋了,那只鸽子正准备把那些蛋孵化成许多小鸽子。我不知道小鸽子降生后母鸽子是怎样给小鸽子觅食的。我希望那些将要降生出来的小鸽子别太吵闹,如果太吵闹的话,我的患者可能会不喜欢。”Bion的一些写给孩子们的优美的信件,已经出版印刷了,附上了带有他笔迹原稿、配上了他绘制的用于说明某些观点的精美图画。如果理解得不错的话,我们可以说,简单,是Bion性格中的最显著特征。在一封信中,Bion承认,他能够明晰地抓住问题的关键。这种直指问题核心的明晰性,就是简单的一个例证。我们相信,简单,是他人格的核心。一位现在已经去世了的伦敦分析师Maureen Brook,曾到Bion那里接受督导,在Bion的咨询室,她很惊讶地看到了一个装档案的橱柜。她猜想,里面大概堆着一些文献材料。一天,督导结束的时候,Bion问她是否想来杯茶,她点头,Bion从橱柜最上面的抽屉里,取出了茶壶、奶、糖、和茶叶!Albert Mason也曾经到Bion那里接受督导 ,督导的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个案,个案中的患者常常在晚间起来、打开灯,看看他自己是不是还在床上。听到这里,Bion摸着自己的胡子、眼睛闪闪发光地说:“很好,我们全都有资格具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观点。”我们希望能够把握,在Bion的生活中,他最珍视的是什么。社会学家会把它定义为价值观或生活理想。其实,对他来说,快乐和满足来自于他对妻子和家庭的爱、以及被妻子和家庭所爱。在一封她给Francesca的求爱信中,他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对我来说,在这个世界上,你的爱是最明确的事情,当我拥有了它,无法想象我还会有别的要求。我最亲爱的,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但是,有了你的爱,我也成了一个快乐的人,这是我最大的满足。如果外界所说的成功或外在的炫耀到来的时候,是非常惬意的,但完全无法与普通的幸福和满足比拟。”对于Bion来说,这种爱是最明确的事情,所以自然而然地,他按照这种超级价值目标,努力维护和增加这种爱。在另外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我如此深地感到,我能够建设一个幸福的生活和家庭,这使我自己都感到惊讶。人们可以看到,很多人似乎具备建设幸福生活的条件,但他们浪费了这些条件,结果证明,他们是琐碎、不称职的。最惊人的命运,是使每件事都比较具有悲剧色彩,但又是那么不引人注意。这里一点失败、那里一点失败,越来越多,命运就是如此弄人。所以,我们应该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你能帮助我做得更好、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Bion来说,那种世间常见的耸着肩膀的玩世不恭和对关系的损害不屑一顾的态度,是非常陌生的。他自己与他所爱的人的联系是非常紧要的。他力求努力以一种有价值的方式做好自己的事情。在给他的一个孩子的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马虎地对待一项工作、并且一知半解,是很糟糕的,那只不过是一种对于无知的简单掩饰。这样做很容易,但可怕的习惯也就形成了,因为这样投机取巧之后,你会继续自我欺骗,即使不需要的时候,也会继续这样做。不要错误地认为,想做好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会很容易。不幸的是,那些愚蠢的人们都想投机取巧,因而也不会有价值。”很清楚,Bion所珍视的是什么。那是一个目标,那个目标是有价值的。就目标而言,那意味他和一些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意味着他愿意为他们的存在尽力。精神分析就是这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的,还有真实和美好的东西。当我们投入与这些有价值的目标有关的工作的时候,值得投入全部精力使之做得更好。由于Bion的简单,那些深爱着Bion的人都很容易理解他。这一点,在他死的时候,他7岁孙女的一句话总结得很好:“我没有意识到,我已经这么好地理解了我爷爷。”一个精神分析师的工作,就是去理解他的患者。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关于自己的知识来实现。Bion信奉这一目标,并且,实现了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它实现了对于人类心灵的理解,在这一点上,其他分析师还无法超越。

精彩短评 (总计80条)

  •     得用心读,不容易懂。
  •     看懂这本书,你需要有基础精神分析理论,现象学一点知识,和佛教心理学,这样你会更好了解此书的一些内容。本书适合反复阅读。每次阅读你得到都不同。
  •     曾大师极力推荐的书,前部分看的懂,后面看不懂了。感觉心理学修为高的人看不错的
  •     仔细品味!
  •     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
  •     比昂的书肯定有看头
  •     正在看的过程中,相比其它精神分析的书,这本翻译得比较清晰,符合中国人的语言逻辑习惯,内容很精华,无论专业或者非专业的人都可以从本书得到很大收获!看这本书需要具备较好的逻辑理性思维和直觉感知能力,不然可能会觉得费力,不过精神分析类的书都是这样的。
  •     玉液琼浆
  •     学精神分析老师推荐的书籍。
  •     咨询师为来访者的成长提供了承载的空间,促进真实自我的发展成为可能
  •     思想深刻,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实践,比昂的思想都是独特而单纯的。
  •     很专业,纸质很好,曾奇峰老师推荐的,错不了
  •     如果比昂玩得更高调一点,不会次于拉康
  •     听说bion的文章就是比较晦涩的,然后可能翻译的人也是翻译得不是很到位,所以看这本书收获没有那么多。但是国内的确介绍bion的书或者bion自己的书不多,所以看这本书还是能学习到bion一些东西。
  •     帮同学买的。要是折扣再多些就好了。
  •     非常专业的书籍,值得慢慢品味
  •     这本书买了很久,朋友买的,但是我们两都没看,现在还在书架上晾着,感觉很专业。
  •     个人认为此书所传递的思想与老子无为的倡导有些相似,也和海宁格家庭系统排列里面的核心思想一样,强烈推荐
  •     对精神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细细品味!不错的书籍!
  •     比昂的文风:“尽量使用大家不熟悉的词汇和隐喻,尽量避开已经被明确定义的概念,而宁愿使用生僻的词汇,甚至干脆使用数学符号或箭头。”佛陀就主张“不立文字”,即使非要付诸文字,也只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比如佛教中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有人问一位禅师:禅是什么,他回答:赵州桥!
  •     对精神分析领域英国心理学家比昂的思想感兴趣的人应该精读的好书
  •     很深奥的一本书,费脑子,但是很好!
  •     网格图
  •     思想独特
  •     喜欢,没看完,应该会有不少的收获。
  •     如果你想学习心理咨询师,可以看看。我同事说:比较好
  •     容器、思想,别具一格的临床思想,感觉有些拨乱反正的味道,对于心理学之唯心与唯物的探讨
  •     看了前面几章,非常激动,爱不释手!看到网格图,感觉有些吃力了,但作为理解精神分析的“必读书”,还是有决心和信心把它好好读完,多啃几遍>..
  •     比较难懂
  •     有思想、有深度、有内涵的好书,是那些喜欢研究人性、喜欢深度思考者值得一读的好书。
  •     确实跟别人很不一样。
  •     不错的书,就是看着有点吃力。
  •     看不懂呀,象易经。找北方狼去!
  •     是本好书!~
  •     值得一读,专业书籍
  •     这本书是本值得好好品味的书,也是值得收藏的书
  •     比昂的这本书可以说是精神分析疗法的一个新突破,虽然有些地方比较抽象,但是很有哲理,对了解自我有很大裨益!
  •     读的时候就觉得好沉重,因为读不懂的缘故,等哪天开窍吧!
  •     适合心理学工作者
  •     终于有比昂的书被翻译过来了哟!
  •     比昂毕生心血,国内唯一一本比昂著作,苏晓波算是国内做咨询量最大的人之一
  •     任何对精神分析哲学类议题感兴趣的同学,都推荐一读。
  •     难得的比昂中文版好书!
  •     经典,推荐。
  •     了解比昂的经典之作啊!精神分析
  •     这是一本深入了解比昂的书,喜欢精神分析的朋友不可错过。
  •     北方狼的译作。。。
  •     好书 值得拥有 心灵的发现
  •     高山仰止
  •     很好看
  •     不是比昂自己的著作,由别人写的,但我认为写得非常好。遗憾的是本版过于强调的是比昂和中文版的译者,完全忽略了原书的作者--至少从书中看不到任何介绍!
  •     不知是不是翻译的原因,不易懂。
  •     好书。慢慢的读,值得收藏
  •     心理学较好的作品,希望能够认真读完
  •     更适合专业人士
  •     太深奥了,不易读懂
  •     好难懂啊
  •     吴和鸣、张沛超他们来过这里,而比昂大约接近过荣格接近的地方。
  •     这是一本专业心理咨询的书籍,是苏晓波老师翻译的,苏老师很喜欢比昂,并已经读完比昂全部作品!所以翻译出来的内容很准确!值得这个专业的人看看!
  •     读的很累的一本书,感觉似乎是翻译的不够水准吧,里面的话总是让人费解。一段话反复读了几遍,还是不懂在说什么。
  •     没有一定的能量与知识,是不容易看懂的!但是买来先放着、以后再看也是值得的!
  •     很好看~
  •     这本书对于那些对精神分析有兴趣的同行来说,值得一看
  •     比昂的临床思想博大精深,我们成为思想者还有一段距离,不要紧,让大师多等待一下。
  •     : R749.055/3865
  •     读得很吃力,也许不只是翻译问题,太多只能意会的措辞。网格图还是没看懂
  •     值得一看,喜欢,已经看第二遍了
  •     相当的精彩,无论内容或是翻译都是上乘之作,真正学精神分析的人不可不读,假道学就算了,呵呵,感谢苏晓波老师的辛勤工作!大陆的心理学书籍实在是太少了,没办法只能去看台湾影印版,呵呵,悲哀啊。
  •     内容很好,值得一读
  •     眼下正在啃比昂的learning from experience,配合这本比昂思想的评述,挺好的。书不错,不易读,看得很慢,得细读。
  •     慢慢理解消化。理论知识、体验知识,当知识转化为体验时情感、情绪开始流动......
  •     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没看明白,以后再重读吧
  •     老师推荐还没看 书质不错
  •     书本身很好,内容我很喜欢。但书的手感有点疑问。因为朋友也有一本《思想等待思想者》,我这本送来以后,我对比了一下,发现朋友的书皮比较厚实,也硬,里面的纸张也比较硬,两本书摸起来手感不一样,不知道我这本是因为刚到的缘故还是怎么回事。
  •     有点看不明白,等过段时间静下心来再慢慢看
  •     这是精神分析的专业类书籍,因为喜欢苏小波才买的,一口气读了三分之一,很是过瘾,放下之后,在拿起来,发现自己好像还不懂!

    思想等待思想者,这的确是等待能读懂的人去读的书!
  •     分析现象后面的成因,对真实理解胜过千言万语。
  •     容器、抱持,网格图,苏晓波,张沛超。2012,05
  •     了解比昂的必读书目。
  •     太难懂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