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曼岛人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 安达曼岛人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2-1
ISBN:9787563353354
作者:(英)拉德克利夫-布朗
页数:386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拉德克里夫—布朗在1906—1908年在安达曼群岛考察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民族志著作。这部著作在方法论上第一次系统地尝试了英国现代社会人类学“特定地域的深入研究”方法,从而与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共同奠定了现代社会人类学田野工作和民族志写作的基本模式。
全书分章探讨了安达曼岛人社会组织、仪式习俗、宗教和巫术信仰。其中,仪式和信仰的描述和解释占了最大的篇幅。作者依循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对“社会”的理解,既反对传统的、历史学角度的民族志写法,又拒绝个体心理学的视角。作者认为,社论进一个独特的事实,它凌驾于个体,无影无形,所以必须通过各种制度把自己落到“实处”,这就是一个民族看似无关的各种“文化事项”的使命,也就是所谓“功能”。
本书是功能学派的代表作,尤其可以作为布朗本人注重结构分析的人类学思想的代表作。与马氏的《航海者》参照阅读,读者可以比较出功能学派内部两位大师各自学术取向的差异,进而间接对英国社会人类学和法国涂尔干等大陆社会学家的复杂关联有所了解。

书籍目录

总序
译序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社会组织
第二章 仪式习俗
第三章 宗教及巫术信仰
第四章 神话与传说
第五章 安达曼人习俗和信仰的解释:仪式
第六章 安达曼人习俗和信仰的解释:神话与传说
附录一 安达曼人的技术文化
附录二 安达曼人语言
插图目录

编辑推荐

  拉德克里夫—布朗的《安达曼岛人》堪称现代人类学经典中的经典。它与同年出版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起,开创了人类学的民族志传统。该书细致描述了印度洋一群岛上的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论证了涂尔干有关集体欢腾等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该书奠定了结构-功能主义人类学的基础。已成为现代人类学的标志性著作之一。

内容概要

拉德克利夫-布朗,英国现代社会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结构一功能主义创始人,曾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校人类学教授。
梁粤,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英语语言文化专业学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欧盟高级译员培训班毕业,获“交替口译资格证书”和“国际会议译员资格证书”。现为法国维立亚水务公司高级翻译。译著有《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生存》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拉德克里夫—布朗的《安达曼岛人》堪称现代人类学经典中的经典。它与同年出版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起,开创了人类学的民族志传统。该书细致描述了印度洋一群岛上的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论证了涂尔干有关集体欢腾等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该书奠定了结构-功能主义人类学的基础。已成为现代人类学的标志性著作之一。

图书封面


 安达曼岛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此书译者梁粤,号称高级翻译,犯了个我从未见过的绝妙翻译错误,居然把两个原文完全不同且在文中往往同时出现的专用名词,用同一个译名译出,即,把安达曼的两个部落Akar-Bale和Aka-Bea,都译为“阿卡拜尔”。起初我还以为是印刷错误,万没想到,全书都是如此……马勒格妹,脑瓜里要塞进多少大粪才能犯这样的错误啊?
  •     现代人类学的发展始终绕不过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也难以绕过《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与《安达曼岛人》这两本著作。他们两人同时也是英国结构-功能学派的开拓者。然而似乎大家都对《航海者》这本书大加赞赏,往往忽略甚至怀疑《安达曼岛人》。确实,《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十分精彩,而且库拉交易也对往后的交换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许也像《安达曼岛人》中的译者序所说,特罗布里恩群岛从来不缺乏继续研究的人,而安达曼岛自被殖民后已经面目全非,再无研究。因为同一时代同一背景使得我不得不对这两部著作稍作比较。不过两部著作确实有相似之处,比如都共同关注了仪式与巫术,神话等等。但是《安达曼岛人》后半部分的分析占据的比重远远超过了航海者,我也是从这些分析当中似乎重新发现了安达曼岛人。以往熟知拉德克里夫布朗都是会称他为英国结构-功能学派的开创者之一,所以我们这里就不谈他的结构与功能。我们来聊一下本书中几个个人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关键词情感、道德、拟人化,还有舞蹈与食物。情感“安达曼人仪式习俗的社会功能,就在于维持安达曼社会赖以生存(并构成其本身)的情感倾向,并使这些情感倾向世代相传。”布朗在讨论仪式,仪式的功能的时候将情感介入到文本当中。这些仪式的功能在于维持社会情感,在应对各种人生变故,人的情感犹如月亮般阴晴圆缺,捉摸不定。一个人的离去,人们悲伤不已,这种悲伤在作者看来是因为人们对死者生前的情感所导致。他的离去把这部分的情感给带走了,所以整个社会情感产生了缺陷,而仪式正是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所做的努力,同时也是为了重新凝聚整个社会。(这样说是否未免过于薄情)。“没有仪式,那些情感就不会存在;没有那些情感,社会组织就不能以其目前的形式存在。”情感反倒成了社会的粘合剂。社会情感也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相联系,比如食物,或者更准确地来说是食物的社会价值。安达曼人通过食物领会社会情感。然而布朗只是借用了心理学的词汇罢了,或许也用了些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大体上他却没有偏离社会与功能的理解。大陆的翻译书籍总是跟不上西方的发展,前些日子看露丝·贝哈《动情的观察者》,她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字里边,用尤为感性的语言去书写民族志。虽然这跟安达曼人丝毫不着边际。露丝·贝哈是融入的是自己的情绪,而布朗描绘的却是安达曼人的情感。但是对于情感的书写是真实的,不管是主位还是客位,描绘的对象都是一致,那就是人类共同流露的情感。道德关于道德的关注是源于两本书,其中一本是谭同学的《桥村有道》,里边关于湖南村庄横纵两轴的道德分析,各种权力、信仰与时代背景纠葛在一起,同时村子里的差序格局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村子成为了各种话语的博弈场。另外一本是欧爱玲的《饮水思源》,通过对广东梅县客家乡村——月影塘的田野调查,作者关注了当地客家对于道德话语之于时代的变迁与意义。在《安达曼岛人》一书中同样也有对道德的讨论,当然这与以上两本书的“道德”可能并不相同。在第五章中讨论仪式,仪式被作者称之为“力量”的复杂信仰体系。“这种力量本身非善非恶,但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切善恶之源。他存在于社会本身之中,存在于每一件能够以较重要的方式影响社会生活的生活的东西之中。……简要地说,它是社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个人,并为个人在其整个人生过程中以不可胜数的方式感受到的道德力量。个人体验社会道德力量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是感受道德的义务。”这种道德的义务持续地影响着安达曼人的生活,但是道德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并不知道。这种道德规范更像是“文化”一词的变异。它具有一种力量,是这种力量建构了安达曼人的世界。但很遗憾布朗在其中并没有针对道德具体展开论述。放到现在这个时代,我更想了解的是是谁在掌控着这种道德话语,是国家,法律,亦或村里的长老,族长,还是发达的人……还有道德话语的变迁。当然在《安达曼岛人》里边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关键词,等我有空再来补充吧。然而这本书也是值得我们去质疑的,它忽略变迁,更多关注的是社会,更像一个机器,社会组织多是部件……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的我们都是站在此岸望着过往,过往总是会有那么多的与我们现在所期待的各种不同。人类学走过的路正是整个世界所经历的各个时代。其实自己对这本书理解的也许也不是特别透彻,可能文中会出现许多错误,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回来再看看。
  •     《安达曼岛人》(The Andaman Islanders,1922)是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 Radcliffe-Brown)所作的一本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志(ethnography)作品,与同年出版的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一同构成了英式社会人类学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布朗通过对位于孟加拉湾内的安达曼群岛原住民的考察,展现了他被后世称为“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全书大致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主要提供了对于安达曼人社会组织、仪式习俗 、宗教及巫术信仰、神话与传说的一份“厚描”(thick description),这种描述相对来说是客观的,往往对以往的民族志作者(如“马恩先生”)进行有所甄别的引用,更重要的是这种描述基于一位精通安达曼语言的研究者(即布朗本人)对于安达曼社会的亲历式深入调查。而在第五章和第六章,布朗则为之前记述的仪式、神话与传说给出了自己的较为融贯的解释(interpretation)。这里的“解释”意味着,布朗的工作不仅仅是要探明安达曼人社会生活的诸“事实”,更重要的是赋予这些事实以“意义”。因此,最后两章才是全书的“重头戏”,前面四章可以看做是一个铺垫。如今的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不存在任何完全脱离“意义”的“事实”;布朗在前四章的记述,从结构组织、顺序编制、详略安排、真理标准等方面看,都与“马恩先生”的有所不同——这两个人虽然都可说是以严肃的态度在记述“事实”,但其纲领的差异却造成了他们对“事实”之叙事的差异。从人类学史的角度看,布朗写作此书的时代正是人文社会学科集体摆脱19世纪泛滥的实证主义和进化论的时代。人类学的“鼻祖”们,要么是醉心于“不带偏见地搜集事实材料”的民族志学家,要么是拥有一个先验的文化进化论 框架、往往强行将零星的田野调查“事实”塞入其中的“摇椅人类学家”(泰勒、摩尔根、一定程度上还有弗雷泽),这两类人的共同缺陷是,由于缺乏对于文化现象的“语境式”研究,因而要么错失意义,要么误解意义(在先验框架中,有时人们不得不误解意义)。在哲学领域,同时代问世的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192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27)意味着整体论的视角开始占据主流。虽然拉德克利夫-布朗可以说只是隐约地把握到了这一股潮流,至少在名义上仍然将自己的工作置于实证主义框架之内(他声称要去寻找“真正的事实”),但其工作对于人类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领域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开始进行解释工作时,他就声明:民族学者可以获得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印象(其中每一种印象又都是琐碎、模糊的),而他对有关民族的研究可以得到这些诸多印象的引导。民族学者观察得越好,对有关民族的心理特点的总体印象就越精确。这种总体印象无法进行分析,因而就无法记录下来、传达他人,但在对原始社会的信仰和习俗进行解释时,其所起的作用却可能最大。(第174页)从这一段引文中不难看出,布朗之所以支持一种整体论的、语境式的研究视角,是和他自己的亲历式的实证研究信念分不开的。具体而言,在民族的“心理特点”(这个词被布朗用来指称文化)之中,有许多东西属于“默会层面”,这显然是那些“摇椅人类学家”在其基于文本的研究之中无法接触到的;而这些默会层面恰恰就是民族志书写的“语境”。布朗尖锐地批判了以往那种收集零星的现象进行谱系“编织”的工作方式:要想对两个不同社会的两种明显相似的习俗进行比较,从中得出正确的推断,我们必须首先确定这两种习俗的确相似;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又必须了解每一种习俗在其所属民族的思想中所具有的真正含义。真正的比较法,不是将一个社会的某个孤立的习俗与另一个社会的整个制度、习俗和信仰体系进行比较。总之,我们需要比较的不是制度,而是社会的体系或社会的类型。(第174页)在这里,布朗可说是克服了文化比较研究之中的自然态度,即根据文化表象的相似性来进行“归纳”的倾向。经典的实证主义认为,单个的经验观察事实是最为基础的,这种自然态度导致的后果就是,往往将事实从其意义语境之中孤立出来。从这一点看来,布朗实在可说是“怀着实证精神的非实证主义”。以这样一种纲领去研究安达曼人,布朗得出了大量有创见的结论。例如:任何情感的仪式性(即集体性)表达,既维持了它在个人思想中的必要强度,又使得它能够世代相传。(第176页)他并不急于将这些结论推而广之,而是严格地将其限定在一种文化之中进行解释。布朗认为,安达曼文化自身是一个整体,单独考察其中任何孤立的环节都是没有意义的;但他同时又(有些奇怪地)坚持,这个文化整体独立于其它文化,尤其是独立于其形成的历史。下面这句话清楚地表达了他的反历史态度:所谓习俗的解释,并不是去找出其由来(或起源),而是找出其含义。(第173页)为什么布朗如此自觉地反对历时性的研究?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布朗之前的人类学深受历时性的进化论的影响,相应地也有前面提到的一系列弊端,布朗此举是为了矫枉过正;第二,在日常态度下,一种规则的起源往往冒充对其意义的解释(例如说习俗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祖宗定下了它”),从而使人们与真正的解释失之交臂。形象地说,假如布朗之前的人类学是一部传奇小说,跨度宏大而细节不甚精确,那么布朗试图做出的民族志就是一张照片——他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研究做出了限制,目的则是追求准确性和意义的连贯性。这种照片式的研究进路,受到了后来学者的不少批评,但我们仍然应当承认,没有这个阶段,人们就不会对民族志叙事的时空尺度方面有如此自觉的意识。在以上前提下,布朗的“功能主义”就很好理解了。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原始社会的每一种习俗和信仰在社会生活中都起到某种特定的作用,就像活体的每一个器官,在这个有机体的整体生活中都起到某种特定的作用一样。(第173页)换言之,功能主义的核心在于,解释习俗和信仰这样的文化现象的意义,就等同于去寻找它们在社会组织之中的功能。例如安达曼人的舞蹈“允许个人虚荣心在舞蹈中得到尽情的表达,从而保证了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个人价值有赖于自己与伙伴之间的融洽”(第191页),又如成年礼“将青春期的小伙子或小姑娘置于一个异常的位置,仿佛是处于社会之外,通过这种手段使之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意味着什么”(第208页) 。简单地说,对舞蹈的解释就是它促进了社会融洽,对成年礼的解释就是它有助于青年人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这里都存在一个“为了……”(for)结构。在时空高度受限的情况下,这种对于功能的强调似乎就是唯一的选择,就好像在医学中,一旦基本的医疗模式变成对单个病人的单次诊断,就只能够关注诸如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这样的问题。此外,流行于英美世界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对此也有影响,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就是诉诸结果、效用。不得不说,布朗及其功能主义态度是相当朴素的,仍然采取着柏拉图以降的“将社会类比为人”的思维方式,而忽视了社会之中多个自主的主体所展现出的丰富维度,就好像诸社会组织(如家庭、宗族)仅仅是被动的社会机械而已,而社会中的人却成了脸谱化的、无个性的人。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功能主义的解释方式,由于历时性维度的缺失,而无法解决文化现象的发生问题。诚然,布朗说清楚了安达曼人舞蹈的作用,或者说后果;但他从没有解释,为什么恰恰出现了这样一种舞蹈?为什么是这种而不是另一种?要解决发生问题,要理解文化现象“是其所是”的条件,就必须转向文化的历史和谱系,并且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大范围的横向比较——这恰恰是布朗的前辈们有所涉及、而他自己却激进地放弃了的领域。此外,布朗的功能主义还有着一个远远称不上坚实的根基,那就是当时的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之中向来存在着一种自我与他者的“精神分裂”,即整个学科的对象都是研究者眼中的人类“心灵”,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地位不等,尤其是研究者自身的心灵性质往往作为一些未经考察的前设而存在于研究结论之中。在整本书中,布朗不停地援引当时的心理学成果,但又往往浅尝辄止(多半是因为他在这方面并不内行),这些心理学命题自身的不坚实性和不彻底性(往往用一个名字,如“皮革马利翁效应”,来指称某种心理现象,此后便不再研究)无疑会撼动布朗的文化解释的基础。说完了“功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结构”。我认为,布朗工作方法之中的这个成分,虽然远没有像功能主义那样被他自觉地坚持,意义却更为深远;人类学之中甚至专门有一个重要的流派“结构主义”(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大体上说,结构主义在布朗这里意味着,文化之中有一些并列或对立的要素,这些要素分别代表着社会生活之中的一些同样并列或对立的领域。例如在解释神话传说时,布朗就涉及到了活人与死人(精灵)世界的对立、白天与黑夜的对立、森林与海洋的对立、方向相反的盛行风及其“主管神”之间的对立。这一系列框架,为读者理解安达曼人的整个习俗和信仰体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就像不理解阴阳就不能理解中华文明,不理解善恶就不能理解基督教一样。布朗与列维-斯特劳斯之工作的这种相似性,也许来源于他们共同的理论先驱——涂尔干(或许还有莫斯);不同的是,列维-斯特劳斯成熟形式的结构主义更为关注文化之间的横向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有一个“附录”是关于安达曼人的技术的,但在其中仅仅有一些纯粹客观的描述,而几乎没有提供任何解释。我认为其原因并不是布朗不能够用功能主义来处理这个论题(那种“人类为了做某事而发明了某工具”的说法屡见不鲜),而是因为,在技术这个涉及到人在面对世界时的具身性(embodiment)的领域,布朗所依赖的心理学将面临它最大的困难。此外,布朗在具体的行文中还有一些非常值得一提的创见,例如神话之中为何普遍存在着逻辑矛盾(第294页)、相对于形式主义伦理学而提出一种“质料伦理学”的可能(第298页)、传说之所以多半涉及那些没有实际效用却又不能逃避的动植物,就是为了进行“意义弥补”(第289页)等。在这之中,我认为对当代而言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在以下这段话中:新成年者本人并非仅受恐惧情感的控制,尽管其心中的情感状态是建立在恐惧本能的基础上。他将要做的对他本人来说是件非常危险的事,但与此同时,只要好好遵守应采取的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就可以彻底消除那种危险。就这样,他体验到的,是对自己所行仪式的重要性和庄严性的一种强烈感受。(第209页)这里布朗的观点是:要使人服从传统,就要①强调或者建构出一种危险,继而②告诫人们要避免危险就只能够服从传统。这个形式上以功能主义的句式写下的、有关“原始社会”观点,却可以说恰恰是整个现代性的根源:首先为自己创造危险(“险恶的自然”、心怀叵测的“邻人”、威力无穷的技术、骇人听闻的疾病),然后利用对于这种危险的恐惧来使人们“就范”于技术的摆置(自然科学、道德“科学”、弥补或抑制性技术、医疗保健)。一个学化学的学生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必然会学习一大堆安全条例,伴随着讲解的是对以往发生的惨烈事故的展示,学生几乎是不由自主地就学会了如履薄冰地做实验。一个刚入伍的新兵被告知,如果不服从命令,就会为整个团队带来灾难(训练者因此总是为了个人的错误而惩罚集体,来强化这种印象);如果和平时期不“刻苦训练”,战时就死无葬身之地。在人类头顶上悬挂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正是人类自己。由此也可以看出布朗这本民族志作品的永恒魅力:人类学通过考察“异文化”,恰恰提供了对于我们自身的返观(retrospect)。布朗的工作方法难免有所缺陷,然而他在《安达曼岛人》之中所展现出的研究视域,所揭示出的深刻论题,却永远等待着人们去孜孜求索。主要参考书目[1] 拉德克利夫-布朗(A. Radcliffe-Brown):《安达曼岛人》,梁粤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穆尔(J. Moore):《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欧阳敏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3] 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高增杰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这是拉德克里夫*布朗老师的名著
  •     结构-功能主义创始人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经典著作
  •       此书译者梁粤,号称高级翻译,犯了个我从未见过的绝妙翻译错误,居然把两个原文完全不同且在文中往往同时出现的专用名词,用同一个译名译出,即,把安达曼的两个部落Akar-Bale和Aka-Bea,都译为“阿卡拜尔”。
      
      起初我还以为是印刷错误,万没想到,全书都是如此……
      
      马勒格妹,脑瓜里要塞进多少大粪才能犯这样的错误啊?
  •     对!!我一边看一边还纠结到底是哪个,第一次翻译还有英文在后面可以区分,之后的完全无法区分。。。。
  •     布郎的民族志叙述也太枯燥了吧……
  •     因为兴趣购买了几本人类学方面的书,《安达曼岛人》可以说是其中最喜欢的一本,到现在已经阅读了三遍了,并且还买了两本送朋友,不时的还推荐给一些朋友看。对人类学,心理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会有收获!
  •     希望贴吧里的人类学民科在指点江山前能够读读这本书
  •     你看完之后不得不佩服布朗的文笔和思路,鬼斧神工,看了之后大为感叹。不过后面技术类的东西因为赶时间就没有仔细看了。还有就是语言方面的比较难看懂。值得一读!
  •     小黑人当是去自东南亚半岛,被骷髅的习俗,貌似目前在东南亚地区还能找到影子,
  •     经济学书乱翻译的多了,envelope theorem翻译成信封订立,functional analysis翻译成函数分析,社科类的书读翻译就像一个近视眼带来个高度的老花眼镜一般
  •     重看了一遍,木有对老人赡养问题的专门论述~只提到了几句~
  •     书很好,可是我被这个错误气晕了……
  •     这本书。。。好看吗??
  •     很有学术价值的书
  •     前半部分很娱乐,后半部分才是分析
  •     经典民族志,不管它好不好都值得研读,5、6两章是布朗对于安达曼岛人社会的结构功能论述,其余的各种神话传说还有仪式就当看故事。
  •     这个版本翻译的还不错,本身就是人类学经典,读起来有些味道
  •     兼具学术论著与美文的特点,值得一阅!
  •     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仪式、信仰的“社会性”
  •     “安达曼人本身并没有能力思考自己的情感”
  •     好好学习,好好思考
  •     关于书本身,想讲的都有人讲了。但是,翻译。。。已报警,等处理。 再补充两个例子:谁能告诉我74页的猪壳是个什么鬼啊啊啊?还有Pothos Scandens难道不是螳螂跌打(一种植物)吗?译者你用百足虫做条项圈试一试啊?
  •     经典,还是要看一看的,
  •     了解原始的部落生活方式等。很受用
  •       《安达曼岛人》(The Andaman Islanders,1922)是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 Radcliffe-Brown)所作的一本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志(ethnography)作品,与同年出版的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一同构成了英式社会人类学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布朗通过对位于孟加拉湾内的安达曼群岛原住民的考察,展现了他被后世称为“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
      全书大致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主要提供了对于安达曼人社会组织、仪式习俗 、宗教及巫术信仰、神话与传说的一份“厚描”(thick description),这种描述相对来说是客观的,往往对以往的民族志作者(如“马恩先生”)进行有所甄别的引用,更重要的是这种描述基于一位精通安达曼语言的研究者(即布朗本人)对于安达曼社会的亲历式深入调查。而在第五章和第六章,布朗则为之前记述的仪式、神话与传说给出了自己的较为融贯的解释(interpretation)。这里的“解释”意味着,布朗的工作不仅仅是要探明安达曼人社会生活的诸“事实”,更重要的是赋予这些事实以“意义”。因此,最后两章才是全书的“重头戏”,前面四章可以看做是一个铺垫。如今的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不存在任何完全脱离“意义”的“事实”;布朗在前四章的记述,从结构组织、顺序编制、详略安排、真理标准等方面看,都与“马恩先生”的有所不同——这两个人虽然都可说是以严肃的态度在记述“事实”,但其纲领的差异却造成了他们对“事实”之叙事的差异。
      从人类学史的角度看,布朗写作此书的时代正是人文社会学科集体摆脱19世纪泛滥的实证主义和进化论的时代。人类学的“鼻祖”们,要么是醉心于“不带偏见地搜集事实材料”的民族志学家,要么是拥有一个先验的文化进化论 框架、往往强行将零星的田野调查“事实”塞入其中的“摇椅人类学家”(泰勒、摩尔根、一定程度上还有弗雷泽),这两类人的共同缺陷是,由于缺乏对于文化现象的“语境式”研究,因而要么错失意义,要么误解意义(在先验框架中,有时人们不得不误解意义)。
      在哲学领域,同时代问世的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192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27)意味着整体论的视角开始占据主流。虽然拉德克利夫-布朗可以说只是隐约地把握到了这一股潮流,至少在名义上仍然将自己的工作置于实证主义框架之内(他声称要去寻找“真正的事实”),但其工作对于人类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领域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开始进行解释工作时,他就声明:
      
      民族学者可以获得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印象(其中每一种印象又都是琐碎、模糊的),而他对有关民族的研究可以得到这些诸多印象的引导。民族学者观察得越好,对有关民族的心理特点的总体印象就越精确。这种总体印象无法进行分析,因而就无法记录下来、传达他人,但在对原始社会的信仰和习俗进行解释时,其所起的作用却可能最大。(第174页)
      
      从这一段引文中不难看出,布朗之所以支持一种整体论的、语境式的研究视角,是和他自己的亲历式的实证研究信念分不开的。具体而言,在民族的“心理特点”(这个词被布朗用来指称文化)之中,有许多东西属于“默会层面”,这显然是那些“摇椅人类学家”在其基于文本的研究之中无法接触到的;而这些默会层面恰恰就是民族志书写的“语境”。布朗尖锐地批判了以往那种收集零星的现象进行谱系“编织”的工作方式:
      
      要想对两个不同社会的两种明显相似的习俗进行比较,从中得出正确的推断,我们必须首先确定这两种习俗的确相似;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又必须了解每一种习俗在其所属民族的思想中所具有的真正含义。真正的比较法,不是将一个社会的某个孤立的习俗与另一个社会的整个制度、习俗和信仰体系进行比较。总之,我们需要比较的不是制度,而是社会的体系或社会的类型。(第174页)
      
      在这里,布朗可说是克服了文化比较研究之中的自然态度,即根据文化表象的相似性来进行“归纳”的倾向。经典的实证主义认为,单个的经验观察事实是最为基础的,这种自然态度导致的后果就是,往往将事实从其意义语境之中孤立出来。从这一点看来,布朗实在可说是“怀着实证精神的非实证主义”。
      以这样一种纲领去研究安达曼人,布朗得出了大量有创见的结论。例如:
      
      任何情感的仪式性(即集体性)表达,既维持了它在个人思想中的必要强度,又使得它能够世代相传。(第176页)
      
      他并不急于将这些结论推而广之,而是严格地将其限定在一种文化之中进行解释。布朗认为,安达曼文化自身是一个整体,单独考察其中任何孤立的环节都是没有意义的;但他同时又(有些奇怪地)坚持,这个文化整体独立于其它文化,尤其是独立于其形成的历史。下面这句话清楚地表达了他的反历史态度:
      
      所谓习俗的解释,并不是去找出其由来(或起源),而是找出其含义。(第173页)
      
      为什么布朗如此自觉地反对历时性的研究?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布朗之前的人类学深受历时性的进化论的影响,相应地也有前面提到的一系列弊端,布朗此举是为了矫枉过正;第二,在日常态度下,一种规则的起源往往冒充对其意义的解释(例如说习俗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祖宗定下了它”),从而使人们与真正的解释失之交臂。形象地说,假如布朗之前的人类学是一部传奇小说,跨度宏大而细节不甚精确,那么布朗试图做出的民族志就是一张照片——他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研究做出了限制,目的则是追求准确性和意义的连贯性。这种照片式的研究进路,受到了后来学者的不少批评,但我们仍然应当承认,没有这个阶段,人们就不会对民族志叙事的时空尺度方面有如此自觉的意识。
      在以上前提下,布朗的“功能主义”就很好理解了。用他本人的话来说:
      
      原始社会的每一种习俗和信仰在社会生活中都起到某种特定的作用,就像活体的每一个器官,在这个有机体的整体生活中都起到某种特定的作用一样。(第173页)
      
      换言之,功能主义的核心在于,解释习俗和信仰这样的文化现象的意义,就等同于去寻找它们在社会组织之中的功能。例如安达曼人的舞蹈“允许个人虚荣心在舞蹈中得到尽情的表达,从而保证了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个人价值有赖于自己与伙伴之间的融洽”(第191页),又如成年礼“将青春期的小伙子或小姑娘置于一个异常的位置,仿佛是处于社会之外,通过这种手段使之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意味着什么”(第208页) 。简单地说,对舞蹈的解释就是它促进了社会融洽,对成年礼的解释就是它有助于青年人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这里都存在一个“为了……”(for)结构。
      在时空高度受限的情况下,这种对于功能的强调似乎就是唯一的选择,就好像在医学中,一旦基本的医疗模式变成对单个病人的单次诊断,就只能够关注诸如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这样的问题。此外,流行于英美世界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对此也有影响,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就是诉诸结果、效用。不得不说,布朗及其功能主义态度是相当朴素的,仍然采取着柏拉图以降的“将社会类比为人”的思维方式,而忽视了社会之中多个自主的主体所展现出的丰富维度,就好像诸社会组织(如家庭、宗族)仅仅是被动的社会机械而已,而社会中的人却成了脸谱化的、无个性的人。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功能主义的解释方式,由于历时性维度的缺失,而无法解决文化现象的发生问题。诚然,布朗说清楚了安达曼人舞蹈的作用,或者说后果;但他从没有解释,为什么恰恰出现了这样一种舞蹈?为什么是这种而不是另一种?要解决发生问题,要理解文化现象“是其所是”的条件,就必须转向文化的历史和谱系,并且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大范围的横向比较——这恰恰是布朗的前辈们有所涉及、而他自己却激进地放弃了的领域。
      此外,布朗的功能主义还有着一个远远称不上坚实的根基,那就是当时的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之中向来存在着一种自我与他者的“精神分裂”,即整个学科的对象都是研究者眼中的人类“心灵”,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地位不等,尤其是研究者自身的心灵性质往往作为一些未经考察的前设而存在于研究结论之中。在整本书中,布朗不停地援引当时的心理学成果,但又往往浅尝辄止(多半是因为他在这方面并不内行),这些心理学命题自身的不坚实性和不彻底性(往往用一个名字,如“皮革马利翁效应”,来指称某种心理现象,此后便不再研究)无疑会撼动布朗的文化解释的基础。
      说完了“功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结构”。我认为,布朗工作方法之中的这个成分,虽然远没有像功能主义那样被他自觉地坚持,意义却更为深远;人类学之中甚至专门有一个重要的流派“结构主义”(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大体上说,结构主义在布朗这里意味着,文化之中有一些并列或对立的要素,这些要素分别代表着社会生活之中的一些同样并列或对立的领域。例如在解释神话传说时,布朗就涉及到了活人与死人(精灵)世界的对立、白天与黑夜的对立、森林与海洋的对立、方向相反的盛行风及其“主管神”之间的对立。这一系列框架,为读者理解安达曼人的整个习俗和信仰体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就像不理解阴阳就不能理解中华文明,不理解善恶就不能理解基督教一样。布朗与列维-斯特劳斯之工作的这种相似性,也许来源于他们共同的理论先驱——涂尔干(或许还有莫斯);不同的是,列维-斯特劳斯成熟形式的结构主义更为关注文化之间的横向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有一个“附录”是关于安达曼人的技术的,但在其中仅仅有一些纯粹客观的描述,而几乎没有提供任何解释。我认为其原因并不是布朗不能够用功能主义来处理这个论题(那种“人类为了做某事而发明了某工具”的说法屡见不鲜),而是因为,在技术这个涉及到人在面对世界时的具身性(embodiment)的领域,布朗所依赖的心理学将面临它最大的困难。
      此外,布朗在具体的行文中还有一些非常值得一提的创见,例如神话之中为何普遍存在着逻辑矛盾(第294页)、相对于形式主义伦理学而提出一种“质料伦理学”的可能(第298页)、传说之所以多半涉及那些没有实际效用却又不能逃避的动植物,就是为了进行“意义弥补”(第289页)等。在这之中,我认为对当代而言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在以下这段话中:
      
      新成年者本人并非仅受恐惧情感的控制,尽管其心中的情感状态是建立在恐惧本能的基础上。他将要做的对他本人来说是件非常危险的事,但与此同时,只要好好遵守应采取的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就可以彻底消除那种危险。就这样,他体验到的,是对自己所行仪式的重要性和庄严性的一种强烈感受。(第209页)
      
      这里布朗的观点是:要使人服从传统,就要①强调或者建构出一种危险,继而②告诫人们要避免危险就只能够服从传统。这个形式上以功能主义的句式写下的、有关“原始社会”观点,却可以说恰恰是整个现代性的根源:首先为自己创造危险(“险恶的自然”、心怀叵测的“邻人”、威力无穷的技术、骇人听闻的疾病),然后利用对于这种危险的恐惧来使人们“就范”于技术的摆置(自然科学、道德“科学”、弥补或抑制性技术、医疗保健)。一个学化学的学生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必然会学习一大堆安全条例,伴随着讲解的是对以往发生的惨烈事故的展示,学生几乎是不由自主地就学会了如履薄冰地做实验。一个刚入伍的新兵被告知,如果不服从命令,就会为整个团队带来灾难(训练者因此总是为了个人的错误而惩罚集体,来强化这种印象);如果和平时期不“刻苦训练”,战时就死无葬身之地。在人类头顶上悬挂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正是人类自己。
      由此也可以看出布朗这本民族志作品的永恒魅力:人类学通过考察“异文化”,恰恰提供了对于我们自身的返观(retrospect)。布朗的工作方法难免有所缺陷,然而他在《安达曼岛人》之中所展现出的研究视域,所揭示出的深刻论题,却永远等待着人们去孜孜求索。
      
      主要参考书目
      [1] 拉德克利夫-布朗(A. Radcliffe-Brown):《安达曼岛人》,梁粤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穆尔(J. Moore):《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欧阳敏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
      [3] 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高增杰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     功能。
  •     拉先生被骂。我也被。
  •     大爷的,这是毛翻译,以前见过一个地名上下两行两种译法,今天见到了两个名字一个中文,直接毁了
  •     规划很清楚的一本书 大一读过一次 现在主要看了分析部分
  •     整整半章变得几不可读了……
  •     终于读完了。。。
  •     前半部记录,后半部理论分析
  •     哈,这也值得围观啊~
  •     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结合
  •     现代人类学经典中的经典,与《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起,开创了人类学的民族志传统。
  •     如题而且个人对其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     我看看啊,国图应该有。明天去浏览一下下这个错误,顺便看看有无其他版本可读
  •     不大好读啊,比较专业,几次都没读完。。
  •     所谓社会,兴许就是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凌驾于个体的独特的事实。
  •     人类学!
  •     谁让你看翻译的!明明自己找小姐还抱怨别人病多!
  •     论如何解剖活体社会小白鼠?!
  •     人类学经典,有很多照片,黑白的
  •     翻译
  •     这是一本关于人类学的书,是老师指定的专业课外读物之一,比较难啃,专业性强,不过提出的一些观点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也是属于里程碑的著作
  •     拉德克里夫布朗定义的宗教包含两个部分:1.相信自然界中存在巨大的道德力量;2.人与这种更高权力之间的系统化关系。
  •     为了应付考试而买的,质量不错哦
  •     经典人类学书籍,可以收藏
  •     很专业,很难得的好书!
  •     至今记得对那里环境的描述!
  •     这本结构-功能主义社会人类学的经典之作,突破了以往那种历时性或断片比较式的民族志,试图将诸文化现象置于其具体的语境之中,并且研究的是它们在社会组织中扮演的功能,而非其形成历程。这一研究纲领与布朗对安达曼岛人仪式、神话信仰的“厚描”结合起来,构成了对于安达曼文化的一种融洽的、颇具力量的解释,并且以此反观现代文明,“为逃避被建构的危险而遵循传统”这一论题极为深刻。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在于几乎是拒斥了谱系学式的研究,所基于的心理学也失之粗浅,不过这些瑕疵无损于这部著作在人类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     这就太过分了啊
  •     布朗的田野调查
  •     宗教学
  •     : K351.8/5024
  •     翻译不好
  •     “功能”相对比较明晰,“结构”还不够明确,心理学的分析路径也有些片面,不过全书的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比《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要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