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机构知识库构建模式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图书馆学档案学 > 学术机构知识库构建模式研究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313056689
作者:李大玲
页数:229页

作者简介

《学术机构知识库构建模式研究》阐述了学术机构知识库构建的研究背景,对知识管理和学术机构知识库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对学术机构知识库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基于知识管理的学术机构知识库的知识组织模式、技术模式、激励模式、实现保障进行了系统研究。《学术机构知识库构建模式研究》结合了大量国内外的实例,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将促进学术机构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解决学术机构新型学术交流平台的构建和优化问题,并把学术机构知识库构建从实践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学术机构知识库构建模式研究》的读者对象为学术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知识库构建的研究人员,并可作为图书馆学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的教学用书。

书籍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现实背景    1.1.3 技术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技术路线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2.1.1 知识管理内涵    2.1.2 知识管理的内容    2.1.3 知识管理的特性    2.1.4 存在的问题  2.2 学术机构知识库相关理论综述    2.2.1 学术机构知识库相关概念    2.2.2  国外学术机构知识库研究现状    2.2.3  国内学术机构知识库研究现状    2.2.4 基于知识管理的学术机构知识库研究第3章 学术机构知识库模式的理论基础  3.1 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3.1.1 学术机构    3.1.2 学术机构知识    3.1.3  学术机构知识管理    3.1.4 学术机构知识库  3.2 学术机构工作人员的人性假设与验证    3.2.1 几种主要的人性假设理论    3.2.2 学术机构工作人员的人性假设定位 3.3 学术机构知识库知识共享   3.3.1 工作人员之间的协作   3.3.2 学术机构知识成果的价值   3.3.3 学术机构知识转移  3.4 学术机构知识共享的障碍    3.4.1 知识拥有者因素分析    3.4.2 知识消费者因素分析    3.4.3 知识相对排他性与专有性因素分析    3.4.4 隐含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3.5 学术机构知识转移的成本转嫁    3.5.1  学术机构知识转移的成本    3.5.2 学术机构知识转移成本的转嫁第4章 学术机构知识库的知识组织模式  4.1 学术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成就    4.1.1 全球学术机构知识库的建设统计    4.1.2 国外学术机构知识库项目    4.1.3  国内学术机构知识库构建成就  4.2 学术机构知识库知识组织存在的问题    4.2.1 现有学术机构知识库知识组织模式    4.2.2  学术机构知识库知识组织存在的不足  4.3 学术机构知识库知识组织的原则    4.3.1 全面性和充分性原则    4.3.2 一致性和创新性原则    4.3.3 公平性和经济性原则    4.3.4 流程化和标准化原则……第5章 学术机构知识库的技术模式 第6章 学术机构知识库的激励模式 第7章 学术机构知识库模式实现保障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后记

前言

  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学问在其产生初期是以指导图书馆实务为宗旨的。1807年,德国人施雷廷格提出了“图书馆学”这个专门名词,那时关注更多的是图书馆目录编制的问题。19世纪下半叶作为一门近代科学的图书馆学逐步发展起来,但那时比较偏重实务,所以常以“图书馆经济”(英文为Library economy,日文为“图书馆经营”)名之。1931年印度人阮冈纳赞发表《图书馆学五定律》,探讨图书馆工作的基本规律。1933美国人巴特拉《图书馆学导论》出版,于是以研究图书馆的发生发展、组织管理及工作规律的图书馆学逐步成熟起来。尤其是20世纪是科学技术的世纪,也是学科兴盛的时代。伴随20世纪60至70年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情报学迅速成熟起来。信息革命改变了社会信息交流方式,也影响了图书馆及图书馆学。图书馆(学)概论在一段时间里处于不明朗状态。不久,图书馆学与迅速发展的情报学结盟(commons),进人图书馆学、情报学携手共进的时代。为了突出现代科学的成分,很多图书馆学系纷纷改名,将图书馆学系改名为图书馆情报学系、信息管理学系等,其重心逐步向情报学倾斜。  由于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员的需求迅速增长,以及图书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制度尚未建立等原因,图书馆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就业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图书馆就业面越小,面向图书馆的课程所占比例也越小,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影响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正常发展。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出现了逐渐分离的趋势。  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因此早期大量研究聚焦图书馆本身,图书馆“三要素”、“五要素”之说曾经影响图书馆界数十年。但后来的几十年里图书馆学的关注点转移,图书馆不再成为学科研究的重点对象。虽然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学科本身的深化和发展,但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边界,无论如何发展,如何延伸,都不能偏离学科的核心。图书馆学是一门应用的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图书馆。偏离了图书馆,图书馆学就不成其为图书馆学。实际上图书馆学向其他学科过度倾斜、过度融合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翻开图书馆界的杂志,不难看到这种过度倾斜和过度融合的倾向。那种以为图书馆学仍然是(印刷型)图书本位的图书馆学的传统观念早已过时了。

章节摘录

  第2章 文献综述  本章分别对学术机构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学术机构知识库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和综述。学术机构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回顾了学术机构知识管理的内涵、特征、内容、存在的误区等基本问题;学术机构知识库相关理论领域,主要回顾了与学术机构知识库相关的概念、国内外学术机构知识库研究现状。本章为后续展开学术机构知识库知识组织模式、技术模式、激励模式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1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许多学者对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国外,彼得·F·德鲁克的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他着眼于西方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广阔的视角分析了当代西方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提出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步人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知识社会,并精辟地论述了伴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而发生的知识管理革命。美国学者保罗·S·麦耶斯在对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的研究中提出了促进权利转移的组织竞争与设计方案。加拿大学者弗朗西斯·赫瑞比研究了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以及顾客资本中人的因素,对知识创新与生产模式、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知识创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彼得·圣吉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是知识管理研究中颇具代表性的内容。  在国内,王德禄作为中国知识管理网站的主要负责人,对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知识管理是竞争力之源。唐五湘对知识经济与管理创新的研究,李富强等对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的研究,杨海英对知识经济和管理创新的研究,孙涛对21世纪经营管理新趋势的研究等,这些都为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观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状况,其研究内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 知识管理内涵  知识管理概念的界定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

图书封面


 学术机构知识库构建模式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曾有一年准备一个与学术写作有关的培训,讲到在文献综述时新手容易犯的毛病。其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综述中没有思想,只有文献。为了多引用其他人的研究从而显得博学,便不加整理的堆砌资料,缺乏对他人研究内容的消化吸收,即食而不化。讲到这里的时候希望找一个反面典型,当时没有看到特别突出的,看到本书的时候立刻感觉反面典型终于让我发现了。作者在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是怎么写的呢,一般的句式就是:某人介绍了/论述了/分析了机构知识库的........, 或者是某人对机构知识库的.....进行了分析,介绍,探讨。一句这样的话后接着又是这么样一句话。完全没有作者自己的分析、理解和评述。这比文后的参考文献列表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给读者。并且文献与文献之间没有表明彼此的关联。这样的综述不写也罢。综述中表达思想是第一位的,文献是来支持思想的,使思想更坚实。如果读了那么多文献还没形成自己的思想,为了看上去自己读的文献多,显得博士期间的工作量大,为了将自己读过的文献一篇不拉都引用上的话,就不要写了综述了。这本书还有具备博士论文典型的特色。曾经流传的一个笑话说,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写如何做红烧肉,本科生说把肉放到锅里加些东西煮,研究生说这个是不行的,要写出多少肉,多少其它的佐料,怎么煮,煮多长时间。过了一个月,博士生那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如何做红烧肉”,打开目录,“第一章,如何养猪”。本书作者不愧是博士学位的获得者,谈到机构知识库的概念界定,先谈学术机构的定义,然后谈机构知识概念,再谈学术机构知识管理,最后才落到机构知识库的定义上来。好费劲啊。能不能直接点切入正题?作者写这么多也累,读者看着也累。其实,我还要感谢作者,没有从知识的定义开始谈,没有谈知识,情报和信息的区别,没有谈为什么不叫机构情报库,机构信息库。另外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作者引以为豪的人性假设。这是一个我现在都没绕出来搞清楚的思路。学术机构研究人员也是人啊,问他们同意不同意某个人性假设,想要怎么样呢?得到的结论是“研究人员自身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研究人员的人性不是简单的经济人,社会人或者自我实现人,而是根据情形的变化有不同的追求,正是复杂人的标志性因素”。话说,不光是研究人员有这人性,您换一批人随便来测,如果能发一个群体是单纯的经济人才怪。假如我们研究猫的生活习性,最合理的思路是看猫有什么特殊的行为规律,与老虎比有什么不同,而不是研究猫是否符合动物的特点,与植物比有什么不同。研究结论也不应该是“猫会吃饭,要睡觉,可以活动”吧。说实话,我始终没有理解作者这么干的思路是什么,逻辑链条的每一环都透着怪异。即便要研究人性,也不能是直接问研究人员赞同哪个或反对哪个人性假设,这调查出来的是什么?说到这里,我觉得本书的最大创新点在于研究人员上传知识成果到机构知识库如果是为了备份的安全性,居然是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存缴过程要是玩high了,是不是还有高峰体验啊?而且影响因素怎么就跟需要联系在一起了,这个弯儿我怎么也绕不过来。我观察图情领域的研究两年来,发现有一个普遍现象,图情人喜欢嫁接,喜欢交叉,喜欢拿别的学科的概念、方法套入到图书情报的场景中来。但是往往缺乏对这些引入概念和方法的透彻理解,自己玩的不亦乐乎,但是从来源学科的角度看,就觉得那么怪异。但有时候解释又觉得好无力。无力完全来自于思维上的差别,说都说不清楚。唉。本书的槽点还是非常多,但做个博士论文不容易,虽然作者把博士研究当成了体力活儿来干,书里没啥自己的思考,但毕竟也挺辛苦的吧。少说两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