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藏书之间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图书馆学档案学 > 读书与藏书之间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5-11
ISBN:9787101048674
作者:辛德勇
页数:317页

作者简介

目录

自序

书肆记游
书肆记游
卖书人徐元勋
牛头、鸡肋与狗屎——闲说旧书市上捡漏儿
津门得书偶记
在斯堪的纳维亚买旧书
大东购书漫记
紫霓白雪,五色纷若——2005年嘉德公司古籍善本春拍漫览

书衣题识
全祖望《经史问答》万氏刻本缀语——兼谈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关于《都门纪略》早期版本的一些问题
吴瑭《温病条辨》稿本题记
《江省图》与徐霞客的神话
述石印明万历刻本《观世音感应灵课》
海内孤本嘉靖刻《定山先生文集》残帙
《渔阳山人诗合集》与《渔阳精华录》的面世背景
丁晏批本《渔阳山人精华录训纂》
记南明刻本《西曹秋思》——并发黄道周弹劾杨嗣昌事件之覆
舆人之诵——《诗板臆论》随笔
迷离帆影楼——对读《帆影楼纪事》与《自反录》
新社会里的旧诗刊——《乐天诗讯》
倒霉的出版家——漫说英文版《当代中国的政治设置》

书山问路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
中国古典目录学中史部之演化轨迹述略
谈清人著述的目录与版本
《清人别集总目》书后
《宋版古籍佚存书录》序


自序

我是一个从故纸堆中讨生计的人。不是转贩旧书,而是在古人写下书籍的字缝里找文章做。
既然读书,就需要买书。近十几年,因为买旧书的缘由,时常会接触到一些藏书家。在藏书家的眼里,我多半算得上是个专业的“学者”,买的书也只是学者必需的“用功”的书籍,与藏书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可在一些学者看来,像我这样胡乱买旧书,又似乎是与学术毫不相干的事情。礼貌一些,会说这是在收藏书籍;不客气地讲,就是“玩物丧志”那句现成话。非驴非马,被每一条正道上的人,都视同蝙蝠。可见,虽然同样是以书为侣,但是在读书与藏书之间,似乎存在着很大的间隔。我祖居东胡故地,借用西汉时东胡人的话来说,也可以将这一中间地带,称之为“瓯脱外弃地”[1]。
然而,若要对读书与藏书,分别给出确切的界定,却并不容易。譬如,你可以说,读书者买书只为方便阅读,不需要考虑诸如品相、版本等书籍外在形式上的差异。但是,并排放上两部内容和印制形式完全相同的书籍,一部油污水渍,蓬头垢面,另一部则触手如新,墨香袭人,恐怕天下所有“读书”者,都要选择后一部。又譬如许多自命为“读书”的人,会以为藏书者类皆束书不观,纯粹是把书籍当作古董和艺术品来装点门面。可是,其实从来就没有根本不读书的藏书家。藏书家对书籍的内容,大多各有不同的偏好,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只不过你有你的读法,他有他的读法,他可能只是茶余饭后,把玩赏鉴,同时悉心品味书籍蕴涵的文化内容与其形式之美,并不像以读书为职业的那些人,一定要通过看书来写东西、谋衣食而已。
如此说来,在读书与藏书这两大界域中间,应当还存在着一个很宽泛的过渡地带。不仅是我,其实很多需要常年读书的人,都是处在这一地带的不同位置之上。近年济南齐鲁书社办了一个讲藏书的刊物,名为《藏书家》,实际上在上面写稿子的人,多半是既读且藏,或者说是因读而藏,读而后藏,真正称得上藏书家的作者,只占其中很少很少一小部分。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当藏书家,以后更不会有这种念头。严格地说,买书只是为了读书,为了更方便地读书,更多地读书,也为使读书变得更有趣味,更多一分惬意。
上学受教育,老辈的说法叫念书;书面化一些的词汇,便是读书。小学和中学,应当好好启蒙打基础的时候,正赶上了所谓“十年动乱”,在学校,非但不能像现在一样“正规”上课受教育,反倒是时常要代替家里有事的老师给同学“讲课”,于是,就养成了我自己读书的习惯。自己阅读,随心所欲,找想看的书,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很早就滋生了跑书店买书的嗜好。当然,像那个时代大多数孩子一样,手头儿能够省下来的零花钱有限,能买到的书,自然也极为有限。
少年时代购得的书籍,历经数度移徙搬迁之后,都早已不见踪影,只记得读的最多的是李瑛的几本革命诗集。虽同样是用分行的句子,来图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意象,但李瑛的诗似乎很讲究节奏和韵律。直到现在,我读新诗,还是很看重这一点。另一部印象深刻的书籍,倒是古代文献,名为《何典》。印象深刻,是因为书名奇特,好记,至于这部书的内容,直至今天,也没有好好读过。这反映出,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显露了聚而不读的“藏书”倾向。
1977年考上大学以后,开始有明确目标地搜罗专业所需要的书籍。高考时本来报考文科,却阴差阳错地被录取到理科。既要满足读文史书籍的欲望,又要适应念理科的需要,欲求者甚广,而从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购书款项却依然有限,故所得而求之者甚寡,在书店里还是翻看的时间很长,买下的书籍很少。不过,外界条件的抑制,反而愈加强化了内心购书的奢望。
在大学本科时期,值得一提的是,似乎有了一点儿贴近藏书家的购书路数。这就是不问喜好与否,以及是否都用得上,成龙配套地购买某一系列的书籍。其中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就是现在藏书者通常称之为“网格版”的那一种绿底黄色网格封面的版本,我是见一本,收一本,基本收齐了当时已经出版的所有品种。又如旧期刊,一本一本地配齐了自创刊号以来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地理知识》发行量大,配齐并不太困难,但《地理》是20世纪50年代发行时间很短的地理学中级刊物,介于高端的《地理学报》与普及的《地理知识》之间,上下不靠,存世无多,为配齐它,耗费了我很多个周末。不过大学毕业以后,由于购买必需专业书籍的巨大吸引力,再也没有这样刻意按照出版的系列来购置书籍,从而也就在这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上,脱离了通往“藏书家”的路途。
不过,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我逐渐体味到在购书过程中寻寻觅觅的乐趣。觅书的乐趣,本来主要体现在搜寻旧书、旧期刊的特殊体验之中。但在那个新书发行渠道还很不通畅的年代里,除了周末常去旧书摊儿寻觅需要的书刊之外,我还有另外一种觅书的途径,这就是通过征订书目,找寻即将出版的新书,向书店预约定购。
回想起来,至今我仍然对当时哈尔滨市南岗新华书店负责预定图书的那一位女士,心存敬重和感激。数年之间,这位店员为我定购了许多书籍,其中包括现在还一直使用的《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丛书。特别令我感动的是,其中有一些书,整个哈尔滨市,因为只有我一个人预定,所以,书店竟为满足我一个人的需求,特地从出版社订进了唯一的一本。例如由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气候研究所编辑的《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1978年)》,就是这样,在《科技新书目》上看到出版消息后,由这家书店代为订购,买到手中的。像这样专门的书籍,除了北京、上海,当时在其他地方,是很难买到的。等到我读了研究生,专门学习历史地理学之后,直至今日,一直为能够拥有这本论文集而颇感得意。后来徜徉于南北各地旧书摊肆,却始终没有遇见过这本文集,也就更为感激专门为我预定书籍的这位店员。
各个专业,都需要读书,但从事历史这一专业,似乎需要比其他专业读更多的书。当然,更准确地说是浏览更多的书。这一方面是因为历史专业所读的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读法有些特别,并不是逐字逐句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了解一下大概内容,日后做专门研究需要时,再仔细阅读,或是查找一些有用的资料;另一方面,是因为从事历史专业,不管学术进展到什么地步,出现多少新知识,得出多少新结论,对每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依然需要立足于原始资料,一切从头做起,去读很多代以前学者早已读过的书籍,而不像其他很多学科,新知识随时淘汰老知识,有了新著述,就可以扔掉老书不用。历史学研究用书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干这一行的人,往往需要在书斋里储备很多很多的书籍。
大学毕业以后,接着读研究生,由理科转入文科,进入历史学领域。因为有了比较具体的专业,读书的范围,也变得非常具体,而购书的数量,则基于专业的需求,开始大幅度增加。当时买书,几乎纯粹是为了实用,丝毫没有考虑过兼顾阅读与赏玩。不是没有这样的意愿,而是尚且无力顾及于此。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业师黄永年先生从北京琉璃厂古籍书店,为单位购买了一批古籍,其中有明末刻本钟惺、谭元春评点《水经注》,价格80元。这是古代地理学名著,因我学习历史地理专业,先生特地指点说,此书价格不贵,书店另存有同样一部,可以考虑买下。但我当时正处于贪婪地扩充存书数量的阶段,根本没去考虑。现在,这样一部书的售价,至少要在5,000元以上,结果同样还是不会考虑将其收入书囊。当时为集中力量,购买专业文史典籍,竟毫不吝惜地让出了几乎全部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书籍,从此以后,便不再购买这一类“闲书”。
不管读书,还是买书,我都受到业师黄永年先生的直接点拨和影响。先生是当今第一流的版本目录学家。读研究生,入学伊始,即师从先生学习目录学。先生的讲授,为我打开了广阔的学术天地,诱使我想尽可能有所涉猎。多年来购书博杂不一,与所从事的狭小专业相比,或许稍显泛滥无归,即缘自于此;并非像一些朋友误解的那样,只是出于收藏书籍的目的。不过,先生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做学问,并不主张买太多的杂书,甚至反对抄卡片、记笔记。无奈我生性驽钝,记忆力低下,一部书常常反覆读过,仍然留不下多少印象。这样,在使用史料时,需要反覆核查,完全靠去图书馆借阅,远水解不了近渴。为此,才不得不尽可能多购置一些书籍,以备稽考。
只是学海无涯,而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毕竟十分有限,买下的很多书,根本顾不上看,有些书甚至终此一生,恐怕也无暇一览。得荃而忘渔,这便与购书的初衷相背离,难怪要被一些人视作“藏书”了。事实上,在文史专业从业人员,以及文史爱好者中间,类似我这样胡乱买书而又束之高阁的人,比比皆是,我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员。
由为读书而购书,却在不知不觉中已向“藏书”的方向偏倾,这便使得我与书籍的位置关系,逐渐介处于读书与藏书之间。买书一多,似乎也必然如此。当今各地评选“藏书状元”,普遍把拥有书籍的数量,作为衡量藏书家份量的指标,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
其实,就“藏书”的实质内容而言,除了赏玩古董或存而不用的涵义之外,专业人士搜集的某一方面的书籍,虽分拆来看,平平常常,但花费多年心力精挑细选聚拢到一起,最终其本身往往就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收藏。很多图书馆的学术特藏,就是由此构成。不过,这种意义上的“藏书”,只是聚拢书籍形成的一种自然结果,而不是它的出发点和聚书的过程。即使按照这一意义来讲,我收存的书籍,严格地说,恐怕也还算不上是“藏书”,只能说是略微形似而已。这是因为我拥有的书籍,内容过于杂乱,没有特别着意搜罗某一类书籍,包括我赖以吃饭的专业历史地理学。没有学术价值或是派不上用场的专业出版物,我丝毫没有兴趣,而是否具有独特的类别取向,应该是判别所有收藏和收藏家的一项基本指标。
在目录学方面,是黄永年先生授以目录学,从而引发我广泛购求各类文史典籍的欲望;在版本学方面,则是倒转过来,由于购买古籍旧本,需要求教于先生,始逐渐习得一些版本学基础知识。由于顾虑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实物,当初在西安读研究生时,听黄永年先生的版本学课程,只上了两堂课,便偷偷开了小差。幸蒙先生偏爱,没有怪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转迁至北京工作,在琉璃厂、海淀等中国书店的店面里,可以经常随意翻看古籍。当时古籍的价格,尚且不甚昂贵,不知不觉中便诱发出购买古刻旧本的欲求。于是,从实用的石印本、影印本和书市上一元钱一本的零篇残本开始,试探着摸索购买一些线装古籍。一边学,一边买,十几年下来,竟也积累了上百部古书。
很多没有买过古书的人,往往把购买或存有古书,理所当然地视作藏书。其实这是很表象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线装书籍,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比如有些清代乃至明代的破烂刻本,其收藏价值,甚至还远不如现在新出的洋装书。从收藏的角度看,这里边有很多讲究。
我买下的线装书,有一小部分,完全是供一般阅读使用,与买洋装新书,出发点没有什么差别。譬如《读史方舆纪要》,当时买不到中华书局印制的洋装本,只好买了一部线装石印本来用;《天下郡国利病书》,也是因为一直没有新的标点印本,便购置一部影印线装的《四部丛刊》三编本。至于其他大多数书籍,则确实不同程度地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勉强可以看作是一种收藏。
不过我的这种收藏,仍然与一般意义上的藏书家略有区别。这就是正宗藏书家特别看重的精美版刻佳品和流传有绪的名物,我基本上一无所有,搜罗书籍的着眼点,仍是书籍的内容而不是外在形式。在书价相对低廉而可以接受的大前提下,一重稀见,二重独特的史料价值,三重相对少见的学术名著,最后才是考虑版刻或印制的艺术价值。这还是典型的读书者的立场,其实是扩展到版本领域的目录学视角。如此说来,我买线装古籍的实质目的,依旧还是读书。这类书籍,可以更多地满足我阅览孤本秘籍的好奇心,也能够在阅读使用的同时,一并领略古籍版刻之美,使阅读历史文献,变得更为享受。其实,以读书求知为职业,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许多人因过于看重功利的目的,而把读书弄得苦楚万分,实在是一种“异化”。
同样都是购买线装古籍,路数却是各有不同。我购买线装古籍和其他旧书,始终遵循一项重要的准则,这就是人弃我取,不与他人争强竞胜。这客观上是由于实力有限,不具备相应的资格;主观上是生性不喜欢凑人多的热闹,就像做学问也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和选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去做一样。
藏书是一件自得其乐的事情,藏书家则是一帮自我陶醉的家伙。他们不大在意别人另找其他的乐子,这是不是合乎“道儿”上的规矩。再说,和所有行业一样,少一个同行,就等于少了一个竞争的冤家,有百利而无一弊,管它作甚呢?我的乐子,藏书家们虽然看不大懂,却依然很礼貌地认可为一种另类的收藏。
这样,通过古籍的收藏,由读书而转入藏书,使得我在读书与藏书之间,似乎又进一步向藏书一侧有所偏倾。不过,我所拥有的这类古籍,数量实在太少,在我一万多册书籍的总数当中,微乎其微,改变不了总体构成的性质;同时,书籍的种类,又杂七杂八,经、史、子、集,明版清版活字,抄本写本稿本,样样都有一点儿,又哪一样也不成体系,虽然可以算作收藏,却怎么也达不到藏书家的标准。
藏书家有理由也有权利只赏玩而不认真阅读藏储的书籍,或者是拿藏书作文章;读书人则应该在阅读中发掘所存书籍的价值和意义。既然是从阅读角度购买的书籍,我在买下古籍旧本之后,都要尽可能品味梳理一下这些书籍的内在蕴涵。本书“书衣题识”部分,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心得和感想。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古刻旧本之外,我还曾买下过很少很少一小部分外文珍本书籍和较为稀见的晚近书刊资料,书中对此也有所涉及。
整个这部分内容,有些是做了比较深入的学术性考述,有些只是随意铺叙一时的想法;加之书籍的内容,差别很大,我对每一种书籍的讲述形式,便是各随其宜,并没有追求统一的写法。所谈到的书籍,单纯就版本而言,多不值一提,正宗的藏书家,难免讪笑。书箧中值得挖掘利用或是分析介绍的稀见古籍以及文献资料,还略有一些,以后有合适机会,我将陆续撰文,公之于众。
买书本是为阅读或者收藏,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寻觅旧书本身,却很容易转变成为一种独特的消遣和享受。借用一位西方藏书家的话说,这是一种浸透于血液之中的诱惑。正因为如此,搜罗书籍的这些怪人,往往会津津乐道个中的奥妙与情趣。我生性懒惰,在游山玩水这一点上,如同业界内写《水经注》的老老前辈郦道元一样,“少无寻山之趣,长违问津之性”;不管走到那里,逛旧书店、旧书摊儿,浏览和寻觅旧书,差不多成为最主要的“游览”项目。本书“书肆记游”部分,便是记录我访书阅肆的一些经历和观感,以之与同道者交流。其中有些文章,是应人之约,命题而作,有索稿者特定的要求。当然,讲述的具体内容,依然完全出自我本人的看法。
不管读书,还是藏书,都离不开目录学和版本学知识。本书“书山问路”部分,是我学习版本目录学的一些体会和认识。这两门知识,看似简单,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微言大义,一切玄机禅语,对之都难以施展。因此,一些人往往将其视之为“小道”,不屑于略为措意。实际上,这是一片广阔无边的森林沧海,要想掌握好这些内容,很不容易,需要日积月累,博闻多识。以我涉学之浅,所说必然会有很多疏漏和谬误,连同本书其他内容一道,衷心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教。收在这里的文章,有些曾在刊物上发表过,在这里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和润色。书中所附书影,除评述拍卖一文外,均摄自本人藏书。

2005年6月9日记

[1] 瓯脱:《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汉时在东胡与匈奴的居地之间,“中有弃地,莫居,千馀里,各居奇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者谓冒顿曰:‘匈奴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三国时人韦昭,释此瓯脱为“界上屯守处”。

书籍目录

自序书肆记游 卖书人徐元勋 牛头、鸡肋与狗屎——闲说旧书市上捡漏儿 津门得书偶记 在斯堪的纳维亚买旧书 大东购书漫记 紫霓白雪,五色纷若——2005年嘉德公司古籍善本春拍漫览 书衣题识 全祖望《经史问答》万氏刻本缀语——兼谈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关于《都门纪略》早期版本的一些问题 吴瑭《温病条辨》稿本题记 《江省图》与徐霞客的神话 述石印明万历刻本《观世音感应灵课》 海内孤本嘉靖刻《定山先生文集》残帙 《渔阳山人诗合集》与《渔阳精华录》的面世背景 丁晏批本《渔阳山人精华录训纂》 记南明刻本《西曹秋思》——并发黄道周弹劾杨嗣昌事件之覆 舆人之诵——《诗板臆论》随笔 迷离帆影楼——对读《帆影楼纪事》与《自反录》 新社会里的旧诗刊——《乐天诗讯》 倒霉的出版家——漫说英文版《当代中国的政治设置》 书山问路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 中国古典目录学中史部之演化轨迹述略 谈清人著述的目录与版本 《清人别集总目》书后 《宋版古籍佚存书录》序

内容概要

辛德勇,1959年8月1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977年中学毕业之后,在黑龙江省漠河林区做近两个月伐木工人,同年底在黑龙江省参加“文革”后全国首次大学招生考试,被录取进入大学学习。
  1978年3月至1981年12月,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读大学本科,获得理学学

图书封面


 读书与藏书之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虽然版本学对我来说一直都枯燥了些,其实对每个人都是如此。所以辛老师的课一般我都在开小差。如果有急事,还会早退。其实说起来,辛老师的课是很有意思的。这门课理应让我们在大一的时候上,而不是上所谓的历史文选,那有些浪费时间了。我一直以为历史文选上遇到的老师水平是我到北大以来最差的。或许是口才不行。尽管这个老师本身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看了辛老师的两本书,如果能弥补上课开小差的话我的心理会平静一些。以后要好好听课了。其实我看的两本书都是比较随笔性质的,但正是这样的书才能体现出水平和生活情趣来。我的水平太差了,所以纯学术的书是很难看下来的。但这两本书都很好,每天花几个时,随便翻翻。虽然对中国史的兴趣仍旧不是很大。但是,看看辛老师的这两本书,突然发觉,即使是版本目录,也是极有意思的事。特别是关于藏书的那种兴致。很能够感同身受。假若我也算是一个爱书之人的话。
  •     辛德勇是黄永年先生得意门生之一,亦极尊导师,但在读书与藏书之间,二者却迥然不同。黄永年在《学苑与书林》指出有二:一是正文劝告门下研究生:社会上层的多数斗争,只是权势斗争——真名言也。二是写自己从旧社会到新世纪,陆续收藏线装书的连绵乐趣,期间饱含对马克思、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感激之情。(小子想,嗯,能够在市面上收藏到流出得这么多廉价好版线装书,特别是其1952年下半年起就有84.5元的高工资,期间又多见四旧、破落户流出的宋元明清版善本,何不乐乐哉。其实,黄先生春秋笔法老道、雪影无踪、不露痕迹啊。)有趣的对比是,其弟子辛德勇在书话里却写了篇有明一代黄道周英勇维护正道事迹长文,洋洋洒洒,维护有明一代正道上层的斗争却似是宜大褒大奖之事。(另,辛德勇、周振鹤等在记录雍正要求大家天天读政治、月月汇报思想里,是相当的好玩,写古呢,比乃师之笔法更直露。)辛德勇在记录中,对当下万劫存一留下来国内线装书、以及学术发展等、相对日本古籍保存与学术现状比对,却颇有惋惜与感慨。看到哪里说到哪里,小子口无遮拦,得罪得罪!http://www.douban.com/note/37264194/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获益良多
  •     很爱看,虽然想起的只能是每次去旧书店两眼一抹黑的文盲心情。记人物的文章非常好看,如卖书人徐元勋,只有内行人能甄别的好书,且有旧人的人情。记录天津、日本的书市规模、藏书类别,爱书人的态度,也是极为有趣的。讲版本刻工的方面也很长见识。怎么讲呢,是一本让我直感到文献版本功夫之深的书。
  •     不错看
  •     辛的文字一般般,但做学问可以
  •     大东购书漫记 一篇表露了辛先生对日本事物的态度。
  •     斷斷續續翻完。當代書話中難得有文有物的一種。
  •     很多都是《藏书家》上的文章,自序值得那些动不动就被讽刺“买那么多书你又不读”的人拿来做论据= =
  •     15/04/23
  •     如果从书话角度来看,趣味少了点,文字差了点。
  •     一个曾去日本出差,却在当地逛了数百家书店的狂人。
  •     最近的减压书。
  •     读完对藏书家的趣味真是心生向往。
  •     文章有些乏味
  •     动人处不及第二集多。西曹秋思一篇发晚明党争之一侧面最好。辛德勇的书话虽好看了几本有点腻了,以后或许不会再买了。
  •     辛老的书话,在情趣上是有些干瘪,不如黄裳他们的好读,但他的学问像丰收的稻谷一样颗粒饱满,金颤颤地打在打谷机里,也就丁是丁卯是卯,见识通脱,落地有声。《卖书人徐元勋》温情感人,《迷离帆影楼》叙事沉稳,《述石印明万历刻本《观世音感应灵课》》洞幽烛微,《《江省图》与徐霞客的神话》更是酣畅淋漓,喷发出一股来自白山黑水的磅礴之气。其他篇目则稍显沉闷。但 《观世音感应灵课》》感觉有些解释过头,因为就在王皇后施印《观世音感应灵课》的“万历二十年”,郑贵妃也施印了佛经《佛说观世音菩萨救苦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后者的跋语还写道:“大明皇贵妃谨发诚心许造……皇帝万岁皇三子增福延寿睿等春秋……”这就说明,明代皇室成员施印佛经祈福求心安是很平常的事情,未必有什么强烈的政治信号。(见《绍良书话》,131-139页
  •     辛德勇師從黃永年,由理轉文。此書自序、書山問路皆妙文。做學問須先探門徑,古籍版本目錄之學尤為重要,否則氾濫無歸,終究碌碌一生,充其量一雜家耳。
  •     辛老师的书,无论从当年的专业还是现在的工作角度看,都对我大有裨益。
  •     全祖望《经史问答》万氏刻本缀语——兼谈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     2010春。辛教授各种文章拼凑成书,大体上不伦不类,强装风趣但始终行文酸涩。不是我的菜。
  •     趣味性确实不足,但于作者治学可窥一斑。
  •     长见识
  •     嘴不让其师
  •     读嘉德春拍漫览一篇,每本书都在心中暗自定价,结果每每看到拍卖公司的估价,心中还是“卧槽”一下,而且,这已经是10年前的价格了。果然穷鬼还是不宜玩拍卖的...至于其他篇,大多一般,有些没兴趣,个别好看
  •     讲徐霞客的神话很有感触,现在的什么说走就走更是等而下之。
  •     看了一大半,费脑子,学了点版本学的知识,其实跟没学一样,有点看《兰台万卷》那感觉。
  •     读来感觉还好,特别是那几段在各地买书的流水帐,看来非常吸引人,百读不厌,
  •     休憩46th,不如第二编,我最喜欢的买书层面略少略单薄,体现真情也不多,更像本短论文集
  •     由为读书而购书,却在不知不觉中已向“藏书”的方向偏倾,这便使得与书籍的位置关系,逐渐介处于读书与藏书之间。买书一多,似乎也必然如此。当今各地评选“藏书状元”,普遍把拥有书籍的数量,作为衡量藏书家份量的指标,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其实,就“藏书”的实质内容而言,除了赏玩古董或存而不用的涵义之外,专业人士搜集的某一方面的书籍,虽分拆来看,平平常常,但花费多年心力精挑细选聚拢到一起,最终其本身往往就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收藏。很多图书馆的学术特藏,就是由此构成。不过,这种意义上的“藏书”,只是聚拢书籍形成的一种自然结果,而不是它的出发点和聚书的过程。即使按照这一意义来讲,收存的书籍,严格地说,恐怕也还算不上是“藏书”,只能说是略微形似而已。
  •     读完之后,越发确定我只是个读书之人。
  •     大部分原来都看过,晚上又翻了一遍,很多文章还是蛮有意思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