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进程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文明的进程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532747214
作者:[德] 诺贝特·埃利亚斯
页数:645页

作者简介

《文明的进程》是埃利亚斯的成名之作,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我们习惯把文明看成一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成财富,但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而作者推翻了这种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个人、国家乃至社会的整个文明的进程轨迹。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社会经济,而且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不仅重视重大事件,也从小处着手,探讨人的行为举止,日常生活,以小见大。    作者将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熔为一炉,使这部著作成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经典读本。    本书由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先生郑重推荐。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
第一章 “文明”和“文化”概念的社会起源
第一部分 “文明”与“文化”概念的对立在德国的社会起源
引言
“文明”与“文化”这两个对立概念的发展过程
关于德国宫廷观念的几个例子
关于德国中等阶层和宫廷贵族
说明德国中等阶层知识分子与宫廷贵族之间关系的文学例子
“文化”与“文明”对立中社会矛盾的缓和及民族矛盾的加剧
第二部分 ”文明”概念在法国的社会起源
法语中“文明”概念的社会起源
重农主义和法国改革运动的社会起源
第二章 “文明”使人类行为发生的特殊变化
“礼貌”概念的历史
中世纪的社交礼节
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行为变化
关于就餐行为
第一 例子
第二 对于席问风俗习惯引文的一些想法
第一类 关于以上引文所属各社会的概况
关于“宫廷礼仪”(courtoisie)和“礼貌”(civilite)概念盛衰的说明
关于就餐“文明”发展的概况
关于宫廷谈吐模式的形成
关于人们用什么理由来说明这是“坏的”,那是“好的”、“更好的”行为的问题
第二类 关于吃肉
关于席间餐刀的使用
关于席间叉的使用
对于自然需要看法的变化
第一 例子
第二 关于这些例子和这方面变化的一般评说
关于擤鼻涕
第一 例子
第二 关于擤鼻涕引文的一些想法
关于吐痰
第一 例子
第二 对有关吐痰引文的一些想法
关于卧室中的行为
第一 例子
第二 对于例子的几点想法
对男女关系看法的变化
关于攻击欲的转变
骑士生活概况
第三章西方文明的社会发生
宫廷社会概貌
专制主义社会发生学简论
中世纪社会发展机制
第一部分 封建化机制
前言
中世纪统治机构中凝聚与分散的势力
民族大迁徙后的人口增长
十字军东征社会发生学观察
社会内部的扩展:新机关新工具的形成
中世纪社会出现的一些新因素,和古希腊罗马社会的比较
封建主义社会发生学
宫廷抒情诗的社会发生学和宫廷礼俗
第二部分 国家的社会发生
崛起王室的第一阶段:在领地范围内的竞争和垄断的形成
有关英、法和德国发展历程几个不同方面的附录
论垄断(或独占)机制
王国范围内的早期竞争
离心力量重又加强:众王子的竞争圈子
最后的自由竞争和胜利者最终的垄断地位
统治单位内部的分量分布。这种分布对于中央权力的意义。“国王机制”的形成
税务独占社会发生学
总结 文明论纲
社会强制导致自我强制
强制向长远扩展和自我强制的扩展
反差在缩小,种类在扩大
武士的宫廷化
本能的抑制心理化和合理化(理性化)
羞耻和难堪
上层联结更为紧密,下层更大的崛起
概观
附记 埃利亚斯和他的《文明的进程》 袁志英
注释
序言注释
前言注释
第一章注释
第二章注释
第三章注释
人名表
地名表
书名表

编辑推荐

  我们习惯把文明看成是一种财富,一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成财富,至于如何达到这一切的,则不加闻问。——诺贝特·埃利亚斯           20世纪最低调的历史社会学大师面向文明未来的百科全书式经典,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教授专文推荐  自20世纪30年代起,世界上一些地区的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更加关注文明的问题……埃利亚斯的代表作《文明的进程》,是欧洲知识分子对德国纳粹国家暴力行为的一种直接反映,这一点常常被人遗忘。  ——《新苏黎世报》  埃利亚斯以其《文明的进程》成了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开拓者,他克服了各个学科之间人为的藩篱,使其相互贯通,为21世纪的社会学指明了方向……这是一部攻读社会学,特别是历史社会学的必备参考书。作为一名社会学的教师,我郑重地推荐这部书。  ——邓伟志(著名社会学家)  阅读社会学家埃利亚斯的论著,特别重要。他的书,对于西方近代化过程中的观念变迁给予了独到的历史社会学诠释……他的《文明的进程》等书,对于中国学术有多方面的启发。  ——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

内容概要

诺伯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 1897 - 1990),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被誉为20世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和21世纪的社会学家,像他这般拥有横跨两个世纪盛誉的学者非常罕见。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文明”和“文化”概念的社会起源                                             第一部分 “文明”与“文化”概念的对立在德国的社会起源  引言  1“文明”这一概念所涉及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它既可以指居住状况或男女共同生活的方式,也可以指法律惩处或食品烹调;仔细观察的话,几乎每一件事都是以“文明”或“不文明”的方式进行的。所以,要用几句话囊括“文明”所有的含义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考察一下究竟什么是“文明”这一概念的一般定义,以及到底为了哪些共同之处人们才把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类行为和成就都称作了“文明”,那么首先可以找到这样一种简洁的表达:这一概念表现了西方国家的自我意识,或者也可以把它说成是民族的自我意识。它包括了西方社会自认为在最近两三百年内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由于这些成就,他们超越了前人或同时代尚处“原始”阶段的人们。西方社会正是试图通过这样的概念来表达他们自身的特点以及那些他们引以为自豪的东西,他们的技术水准,他们的礼仪规范,他们的科学知识和世界观的发展等等。  2“文明”一词的含义在西方国家各民族中各不相同。首先,这个词在英、法两国和在德国的用法区别极大。在英、法两国这一概念集中地表现了这两个民族对于西方国家进步乃至人类进步所起作用的一种骄傲;而在德国,“文明”则是指那些有用的东西,仅指次一等的价值,即那些包括人的外表和生活的表面现象。在德语中,人们用“文化”而不是“文明”来表现自我,来表现那种对自身特点及成就所感到的骄傲。  3一个奇特的现象:英、法语言中的“文明”以及德语中的“文化”,这些词似乎不言而喻地界定了某些范畴,从而与其他范畴相区别,其中隐藏的价值使它们在所属的社会内部使用时意义明确,而那些不属于这个社会的人们则很难理解其中全部的含义。  在英、法语言中,“文明”这一概念既可用于政治,也可用于经济;既可用于宗教,也可用于技术;既可用于道德,也可用于社会的现实,而德语中“文化”的概念,就其核心来说,是指思想、艺术、宗教。“文化”这一概念所表达的一种强烈的意向就是把这一类事物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区分开来。英、法语言中的“文明”可以指成就,也可以指人的行为、举止而不论有否成就,德语中的“文化”则很少指人的行为以及那种不是通过成就而是通过人的存在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德语中“文化”概念的这种特殊含义由它的派生形容词“文化的”(kulturell)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文化的”指的不是一个人的存在价值,而是某些特定的由人类所创造的价值和特性。这个词是无法直接译成英语和法语的。  “有教养的”一词与西方的文明概念非常接近。从某种程度来说,它是文明的最高形式,即便是在“文化上”“一无所成”的人和家庭也可以是“有教养”的。与“文明”一词相同,“有教养”首先是指人的行为和举止,指人的社会状况,他们的起居、交际、语言、衣着等等。“文化的”之所以区别于“文明的”就在于它不直接指人的本身,而是指人所取得的成就。  4与之紧密相关的是这两个概念的另一个区别:“文明”是指一个过程,至少是指一个过程的结果,它所指的是始终在运动,始终在“前进”的东西;而德语中的“文化”,就它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它指的是另一种倾向,指那些已经存在的人的产品。就像“田野里的花”,指的是艺术作品、书籍以及反映民族特性的宗教和哲学体系。所谓“文化”指的就是这些。  “文明”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有了某种程度的减少,因为它强调的县人类共同的东西,或者说,应该是共同的那些东西——至少对于那些已经“文明”了的人来说是这样。“文明”体现了某些民族的自我意识。对于这些民族来说,几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界线和民族特性已无可置疑,因为这些东西早就通过他们的扩张和殖民完全确立了。  与之相反,德国“文化”的概念强调的是民族差异和群体特性。正是德国“文化”概念的这一功能,使它在民族学和人类学等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远远地超过了德国语言的范畴,超过了这个名词最初所表达的一个民族的状况。与西方其他民族相比,这个民族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在政治上取得统一和巩固。几百年来直至今天,它的领土总是被别人侵略或受到侵略的威胁。如果说“文明”表现了殖民和扩张的倾向,那么“文化”则表现了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这个民族必须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特性究竟是什么?”他们必须经常从各个方面进行探求,以维持政治上、思想上与他人的界线。德语中“文化”概念所表达的倾向,所界定的范围以及对民族差异的强调,正与这一历史的进程相符。“究竟什么是法国的?什么是英国的?”,很久以来,几乎没有一个法国人或英国人在他们的意识中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而“究竟什么是德国的?”这个问题,几百年来却一直没有平息过。在一个特定的时删,对这个问题的许多回答中的一个便是“文化”。  5因此,通过“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是很不相同的。德国人自豪地谈论着他们的“文化”,而法国人和英国人则自豪地联想起他们的“文明”。尽管这两种自我意识有着很大的差别,大家却都完全地、理所当然地把“文化”或“文明”作为了观祭和评价人类世界这一整体的一种方式。德国人也许可以试着向法国人和英国人解释他们所谓的“文化”,但是他们却无法表述那种特殊的民族传统和经验,那种对于他们来说这个词所包含的不言而喻的感情色彩。  法国人和英国人也许可以告诉德国人,是哪些内容使“文明”这一概念成了民族自我意识的总和。然而,不管这一概念在他们看来是多么理性,多么合理,它也是经过一系列特殊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它也是被一种感情的、传统的氛围所环绕的。这种氛围很难解释,但却是构成其整体意义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如果德国人想对法国人和英国人解释,为什么“文明”这一概念在他们虽有价值,但仅是次一等的价值时,这种讨论便失去了意义。  6“文明”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往往会与那些仅在某个小群体、某个家庭、某个宗教派别、某个班级或某个“同盟”内部使用的语言有相似之处,对于知情者来说这种语言内涵丰富,而对于局外人来说却意义甚少。这是因为这些概念是在共同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同使用它们的群体一起成长、一起演变的,这些群体的状况和历史就反映在这些概念之中。对于那些没有这种经验或没有同样的传统、经历的人们来说,这些概念是苍白的,而不是生动的。  自然,“文明”和“文化”形成的背景既不是某些宗教派别,也不是某个家庭,而是形成这两个概念的社会,是整个民族——或许,最早只是在这些民族中的某些社会阶层。从许多方面都能看出这两个概念与那些仅在某些小群体中使用的特殊语言有着共同之处,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往往有着某种共同的传统和经历。  数学概念可以同表述它们的那些人无关,三角不用顾及历史便可以得到解释,而“文明”与“文化”的概念则不然。  可能是某个人用他所在群体内部现有的语言材料创造了这两个概念,——至少是给现有的语言材料赋予了新的意义;于是这两个概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其他人接受了其中新的意义和内容,又将其传播开去,并在谈话或文章中不断将其完善,一个传一个,直到它们成为可供棒用的工具。人们用它们来表达共同经历过的东西,并希望通过它们互相理解,于是它们成了时髦的语言,成了某个社会口语中流行的概念。这表明,它们不仅符合了个别人的表达需要,同时也符合了群体的表达需要。群体的历史在这些概念中得到了反映,人们也因为这些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而去使用它们;尽管他们知道得并不很确切,为什么这些词表达了这样的意义和范畴,为什么其中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和某些新的东西。他们使用这些概念,是因为他们觉得理所当然。他们从小就学会了通过这些概念的有色眼镜去看世界,至于这些概念的社会起源及其过程可能早就被遗忘了。一个概念可以世代相传,但人们却无法将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作一个整体传下去。只要过去的经验和状况在现实的社会存在中还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只要世代相传的人们还能够从这些词的意义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这些概念便有生命力;一旦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与这些概念的功能及其所反映的经验相联系的东西,这些概念便会慢慢死去。有时候它们只是停滞了,或者是其中某些特定的范围停滞了,以后又会从新的社会状况中再次获得新的现实意义。人们之所以重新记忆起这些概念,是因为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东西借助过去的词汇得到了体现。  “文明”与“文化”2这两个对立概念的发展过程  7显然,德语中与“文明”相对立的“文化”概念在1919年以及这之前的几年里又重新活跃了起来,因为有人以“文明”的名义对德国进行了战争,同时,也因为在和约签订以后所出现的新情况中,德国人必须重整自己的信心。  ……

图书封面


 文明的进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埃利亚斯凭借本书在80多岁才著作等身,这对埃利亚斯来说确实是不公平的。当然,我们后来者没有资格来评论埃利亚斯的历史,也没有资格来评论《文明的进程》所遭遇的历史,或许,这本书的历史本身就值得研究。阅读完该书,确实是一个十分美妙的心理体验过程。 这本书的最大的亮点在于埃利亚斯对“社会力量”这一概念的强调以及在社会力量这一视角下对整个西方国家的社会变迁历程的研究。当然,埃氏没有对“社会力量”下一个精确的概念,但是这一思路启迪了后来的无数研究者,这一思想也与马克斯·韦伯的研究思路有相似之处。埃氏利用不同国家的社会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构成的关系网络与制度设置来研究西方国家的形成过程,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而且,埃氏扎实的历史理论功底以及对材料的选择和描绘,让人叹为观止,这也是该书最出彩的地方。后来者如迈克尔·曼,斯考切波以及查尔斯·蒂利等都在该书身上获益匪浅,这无论是研究的问题或者研究的方法都可见一斑。 我是在阅读社会网理论的同时阅读这本书的,而这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网研究有着重大的暗合之处。但这似乎构成了一个讽刺:该书的副标题是“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最终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启迪人们最多的是其关于社会结构的研究,而对其相关的心理起源问题没有太多的评价,这似乎在于社会学研究的“微观-宏观”困境作祟吧!平心而论,虽然埃氏的整个研究让我眼花缭乱,但是其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网络对社会心理的决定性影响方面,我始终不得其逻辑要领,这或许是该书的最大结构硬伤,也是逻辑硬伤。但这或许不是该书可以解决的:这本身是一个方法论问题!社会网络理论标榜自身的“微观-宏观”连接的潜力,我只能承认这是潜力而已。譬如说,要将该书的困境拿来利用社会网方法进行逻辑证明是否可行呢?当然这一切都是一些设想,在此,我只是想对埃利亚斯致敬!
  •     看了网上很多关于《文明的进程》的书评,其实每个人的视角都不一样,但读起来却也都津津有味。感觉似乎自己都没有写这篇读书笔记的必要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三个多月,三月份因为搬家和置办各类家具,也搁置了阅读,四月份在使其这本书的时候,感到些许陌生。总结起来,这本书主要从两个部分着手论述文明的进程,微观和宏观。个人认为,微观的部分应该是艾利亚斯最成功同时也是最擅长的地方,毕竟他本人是以研究宫廷社会学著称的,比如刀和叉应用的起源,擤鼻涕和吐痰等礼仪规矩的起源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埃利亚斯仅仅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微观方面的话,那么他历史社会学大师的地位是难以奠定的,问题的焦点是他如何将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的。之前阅读《个体的社会》时,已经非常清晰地感觉到埃利亚斯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只是那时的我没有意识到他本人对大规模文明具有如此透彻的观察。埃利亚斯论述的焦点是“文明的进程”,他想强调的是一种变化,所以从道理上来说应该一种进程化,日本的译本名为《文明的过程化》虽然名字似有琐碎,但是比较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目的。也就是说,文明这个东西,极有可能是不经意间,但却漫长且渐渐实现的。正如埃氏在文中所说,这种“文明”,并非是在过往的年代里某一时刻,某些人有意为之;渐渐则完全是有意识、有“理智”通过目的明确的措施来实现的。显然,无论是“文明”还是合理化,都不是人类“理智”的产物,都不是高瞻远瞩精心策划的结果。也就是说,文明是没有计划性的,人类总是被预设为追求文明的一种状态,但是至于这种文明始于何时?往往却没有明确的起点,埃利亚斯论述的起点或许始于中世纪的中后期,但是他也没有明确地指出“文明始于此,或止于斯”。我们今天所谓的“文明”也不是一种天然的结果,而且漫长文明过程中的某一个时点,拉长历史的视角或许可以看到,人类历史曾发生过多次不经意间就改变文明进程的诸种要素,但是这些事件不过沧海一粟,站在历史的高度上,这种流动性的文明史观或许早已注定其流动的总体方向。个人认为,“使文明过程化”的两个最重要机制是“特殊到一般”的社会化进程,以及由外来强制到自我强制的变化过程。前一种社会化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这也是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一书所要论述的中心内容,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个体的社会”,而不是“个体与社会”,个体与社会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并列关系,当然也绝非建大的包容关系,当然我也没有能力十分正确的概括出埃利亚斯本人写作的目的,不过整体感觉埃氏意在强调“个体很重要”,在论述西方文明的社会发生的时候,他就已经指出了个体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个体慢慢地因各种利益关系而形成各自的组织,比如王室、贵族和武士之间的紧张状态和平衡状态是西方文明社会发生的重要推动力。在这种个人和社会之间起某种联结作用的是“心理学”,传统的观念认为,个人与社会是应该被分开看待的,正如埃利亚斯“总结”部分指出的那样:无论是研究社会历史者,还是对研究思想史者来说,一边是“社会”,另一边是人的思想世界,是人的“观念”,这是两个不同的形体,不管从哪方面说,都要使其分家。两者似乎都相信,既没有超越思想的社会,也没有超越社会的思想和观念。他们之间争论的只是,两者之中哪一个更重要。但是,心理学化和合理化现象是不能将这两个维度截然分开的,否则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恐怕很难成立。至于第二种机制,即外来强制到自我强制的变化过程,埃利亚斯也详细的以十字军东征为例进行了阐述,(其实即使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内部,也有这种外来强制到自我强制的变化过程)不过,作为一个中国人,且日本问题研究为中心的我,更愿意以东方社会为例做简单说明。扼要来讲,这种外来强制的文明或许就是中国近代化(某种程度上不自觉的近代化)的缩影,日本看到了这种外来强制(或者说是对西方文明恐惧的同时又带有的某种崇拜),同时也承认这种外来强制,所以他们在此基础上开始以自我强制为中心的“文明开化”。当然,我的这种观点或许有些牵强,但是大概意思我相信自己没有读错埃利亚斯的意图。总体感觉全书第二章“文明使人类行为发生的特殊变化”(主要以宫廷礼仪到社会利益的普遍化为主)最有趣味性和知识性,该章让你认识到文明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征服人们以及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而第三章“西方文明的社会发生”,则更具学理性,是一种对文明社会发生学的整体阐释,如果说第二章让埃利亚斯的文明论纲有血有肉、更加丰满的话,那么第三章则是其文明论纲的心脏、头脑和骨架。
  •     在越自由的环境下,按照本书的思想,在民主思想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安排下,文明程度会严重下降,因为人民对自己的情感控制严重下降,同时国家利益在个人私利面前也大幅削弱,最后资本家从经济和政治中渔翁得利,这是西方民主的致命缺陷,所以从引进西方民主的国家如日本,台湾,印度等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印证这一假说,然而传统的西方国家为何没有这种缺陷,是因为资本家通过政治渗透转化为国家意志,对人民的社会行为进行严格控制,但其缺陷仍是国家利益只反映了资本家的需求不是国民的利益,从而引发债务危机,金融危机以及资本外逃。中国则通过所谓公有制来实现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大致重合,不会发生资本外逃以及考虑人民的公平诉求,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本主义缺陷,通过国家强制控制个人的自由情感的表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精彩短评 (总计71条)

  •     社会学挺有意思的。。。
  •     留着重读…
  •     这本书断断续续地读了三个月,终于看完了。学到了不少,其实更多的是方法上的学习。
  •     很不错的书,期待已久,哈哈

    受益匪浅,很值得买
  •     挺厚的一本书,需要时间品味
  •     ~~~~~~~~~~~~总算读完了~~~~
  •     : C912.6/4121
  •     竟然忘记标这本书???文明演化的历史:个人日常生活、礼仪与现代国家形成。
  •     真的很辛酸
  •     感觉还不错,西方人的角度和中国人看待问题的角度还是有区别的
  •     心理结构自我规训+封建再整合 的双线叙事
  •     埃里亚斯是德国社会学大师
  •     没想到最后博士论文又回到了这本大二时候买的书
  •     三联老版的《文明的进程》买不到了。新版的拿到书,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有点厚,摸起来有厚重感。封面设计的还行,但是不像是学术书的风格。作为社会学理论的一本经典之作,想探求理论的实践性的话,我觉得还是非常好的。
  •     好多人物术语译名都是旧误并为校正(据说还是修订版),除了学术错误之外,总体翻译语言还算洗练通畅。建议有较为扎实的中世纪史基础再来阅读。
  •     最喜欢的人文社科类书籍
  •     大有启迪
  •     盼这书很久了。外形很敦实。
  •     認知學....20170203
  •     但是三联版的只有第一册 只好买了这个合订本
  •     该书对文明起源的探讨角度、对文明与文化的关系的认识,堪称一家之言。
  •     14年所里的新书
  •     另一个身体的呈现
  •     三星半撑死,注释要比原文更有趣。对照中文脑补的是《文明5》的世界观建设。
  •     以精神分析纲领处理文明史问题的经典著作。这种研究的基本进路是,首先假定个人具有某种本能(在这里是情感的自我表达),然后表明对这种本能的压抑形式如何在历史之中发生了变化,最后揭示在本能的升华方式上发生的相应变化。作者的创见在于对暴力的关注:不同于那种将暴力当作社会的边缘和失范情况的作品,他表明暴力一直都潜伏在生活的视野之中,只不过在文明的进程中,暴力尤其是身体暴力愈来愈为某个小群体(军队、警察)所垄断。由此带来的并非从暴力之下的解放,而是其威胁转入人的内心,人的“文明化”在很大程度上即是将暴力的威胁内化、以瞻前顾后取代以身犯险的过程。对于这一转变,作者的态度是中立的:尽管表面的安全增加了,但人自我表达的可能性和强度却愈益衰弱,社会影响的链条也愈来愈长,以至于人们往往显得像是纯粹机械地做着选择。
  •     刚看明晰洞见,字字珠玑,分析鞭辟入里,看得非常过瘾。看书名可知作者野心颇大,到最后可见作者失去足够控制力,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但这仅仅相对这书自身而言,相对很多关于人类学的书,这本绝对算一本好书,源于诺伯特·埃利亚斯自身深厚的功力。
  •     读得很吃力,内容很有趣,逻辑思维不强的人只能记住各时代的八卦。不过也改变了不少对西欧历史固有的思维。感谢兰初推荐
  •     除了改迪尔凯姆为迪尔克姆这种无厘头,三联本诸多人物术语命题译名旧误基本未改,排印错误只改部分,有些改译未净造成前后不一,译注张冠李戴处依旧(如俩圣西门)。鉴于十年价格仅涨三元,附赠社会学名家五页序(但删了信息量很大的原译后记),还能指望这文明的进程什么呢?
  •     真实鸿篇巨制 一狠心买了回来 已经看了200页。作者的确博识强记,旁征博引十分到位。
  •     读到4/5读不下去了,后面都在讲法国历史。。。
  •     一本好书。
  •     看完了第一卷,大段大段引用的文献还真好玩。中世纪宫廷礼仪的变迁。
  •     唉,一本好书,就装订太差了,看了100页左右,发现看过的那些页面都要脱落了。内容5星,书印刷不好。评3星。
  •     埃利亚斯是个欧洲中心主义者, 但他是我最喜欢的社会学家。
  •     第二章 文明行为的变化细节较多详实 1 1241 约翰内斯.封.加尔兰 《学生的道德教育》 六百六十二行诗 关于就餐 2 13世纪 托马新.封.齐尔克拉利亚《从罗曼国来的客人》 3 15世纪 约翰拉塞尔《论教养》 4 1875 封.劳摩尔 《女孩子的教育手册》性问题范例 1500年 海德堡硕士演讲《妓女对情人的忠诚》。另一个人《猪的行会垄断》《嗜酒方式以及如何避免嗜酒》
  •     好书
  •     久闻大名的书,在课堂上被老师多次提及和推荐,因此买来写读书笔记。埃利亚斯对仿佛不言而喻的文明进路,在知识考古学视角下的分析不仅在当时引发轩然大波,即使放在当今社会也显得新奇别致。值得读的好书。
  •     终于读完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     在图书馆偶然邂逅到这本书,回去就上网买了,嘻嘻
  •     神书。
  •     很好的社会学丛书,强烈推荐!
  •     很多有趣的观点
  •     值得多看几遍的经典。上半部甚为有趣,下半部很考验对于中世纪历史的了解,在慢慢消化。整本书读下来,有两个形象化的意象:一个是一张硕大的网络将越来越多的人牵连起来;一个是从同心圆向四周传递着的波纹。根据埃利亚斯的分析,中世纪以来的文明化过程就大概如此:分工更细密,关系更复杂,武士宫廷化,武力与财政集中,文明方式第次传播,自我控制越发重要。“文明”在艾利亚斯那里是一个中性的词汇,文明使人温和有序,同时也可能使个体饱受压抑。这种理解和韦伯的”理性化“以及福柯的”纪律化“都是不一样的,韦伯和福柯都含有悲观和批判的意思。艾利亚斯同时对于历史目的论进行了深入批判。在他看来,文明的进程不是计划的产物,而是一种网络化复杂互动的结果,当然这种基本的方向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但绝不意味着必然如此。文明无始无终。
  •     质量纸张都无可挑剔
  •     同一张纸都能用不同的译名,译者该被吊死
  •     非常伟大的一个社会学家,角度很新颖,可惜世人并不是那么了解他
  •     好书,写个很清楚
  •     为了写男神布置的八千字读书报告也是拼了,不过老爷子的书真的很棒。他的一套分析性概念有形态,关系,过程等等。一份读书报告我要永久保存了
  •     细节很有趣;这本书正好就是那种既宏观又微观,既有深度又见肌理的书!
  •     20141029-20141031。在阅览室无意找到的这本社会学书籍,感觉翻译不恶心,前半部分内容也挺有意思,就是到和自己专业挂钩的部分,反而看起来吃力……
  •     终于出了新版了,纸张印刷都不错,难得装订有锁线。
  •     特别是现代国家的描述很有意义
  •     读得要吐了 不适合快速阅读 不过整本书读完,能豁然开朗作者之意 反过头来百年文化习俗的变迁尽在眼底
  •     12月就作为重读月吧!
  •     泡图书馆看的
  •     阅读体验非常好!说人话 结构明 而且心态史的分析真正做到了设身处地 通情达理和结构把握 变迁洞悉的结合,本身第一卷的“行为手册”的资料撷取已经是另辟蹊径了,第二卷的分析更是在扎实的历史梳理中体现了启人深省的新观点:社会竞争与心理恐惧,社会结构的要求与心理结构的“超我”发展之间的同步。对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和愈益细密的社会分工的发展作为文明演进的动力的重视,以及对人的社会性和个性平衡发展的展望,与涂尔干也相当契合。
  •     唉,看看人家的著作,这知识结构的广博,服。
  •     准备准备,收心看书想方向。 弗洛伊德真是伟大。
  •     可能和共鸣有关系,下册明显没上册读的顺畅,不过和《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合起来看,感觉不俗。
  •     Elias写莫扎特才精彩
  •     还没看,很厚一本,看起来不错、·
  •     一四年在一本德语小说的导读里读到“现代社会沙滩上大家穿泳衣 可是很少会发生强奸 暴力事件 因为有道德和法律在 那人是越自由了 还是越不自由了呢?”那时候不知道这是埃利亚斯的观点“文明的进程伴随着自我对情绪和行为的强制控制” 国内似乎也很少有人研究埃利亚斯…?对餐桌礼仪的文献研究很精妙
  •     前几天刚刚阅毕此书,是上海译文出版社袁志英等之译本,感觉“乏善可陈”。不知为何此书能成为所谓的“轰动西方世界的畅销书”。作者撰写此书是基于其博士论文。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堆砌各种杂乱的历史资料,虽然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但论证不严密,文意芜杂,枯燥无味。另外,翻译的水平欠佳,有明显的翻译腔,读起来很吃力,更谈不上阅读的乐趣。译文语句不优雅,应是译者中文功底不深所致。整体得分50分。
  •     对于小虾米而言,除了膜拜不知道说什么……目光远,见识神……
  •     正版 有用 价格非常合适 快递也很给力
  •     很快就收到货了,内容也不错。
  •     翻过
  •     跨学科视角的震撼。“文明是一种进程”,并非一种进化。
  •     终于还债了
  •     看不下去,搁置
  •     基本全是科普和教科书知识,看着可乏味了。勉强看完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