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与社会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共同体与社会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301178706
作者:(德) 滕尼斯
页数:273页

作者简介

《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西方社会学最经典的著作之一。《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在社会学上的最主要贡献是发现并深刻阐明人类的群体生活中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在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他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记忆之上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不仅仅是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和,而且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
与此相反,社会产生于众多的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有计划的协调,个人预计共同实现某一种特定的目的会于己有利,因而聚合一起共同行动。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社会也是一种“人的群体”,人们像在共同体里一样,以和平的方式相互共处,但彼此之间不是相互结合,而是基本上分离的。“社会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社会的基础是个人、个人的思想和意志。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社会的类型晚于共同体的类型。”“在近代的资产阶级社会里,社会的类型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在农业宗法社会濒临瓦解、大工业文明席卷一切的19世纪末欧洲,滕尼斯这一发现具有相当的创见和预见性,由此也成为以后西方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并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初版于1881年,至今在德国已有十多个版本问世,并被译成英、法、意、日、匈等多种文字。中译本根据1979年德文版译出,此次再版译者又重新进行了校订。

书籍目录

1978年新版序
1963年版序
第1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4版和第5版前言
第6版和第7版前言
第8版前言
第一篇主要概念的一般界定
主题
第一章 共同体的理论
第二章 社会的理论
第二篇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
第一章 人的意志的形式
第二章 对立的阐释
第三章 经验的意义
第三篇自然法的社会学的根据
第一章 定义和命题
第二章 法中的自然之物
第三章 被约束的意志的形式——公团和国家
附录 结论与前瞻
重校后记

前言

  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德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作为社会科学家,早在年轻时代,他的声望就已经超越德国国界,蜚声欧美。在他逝世60年后的今天,他的社会学著作,尤其是他的成名之作《共同体与社会》的基本思想和概念,仍然对于社会学有很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它仍然饮誉国际社会学界,在社会学的经典文献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855年7月26日,斐迪南·滕尼斯出生于石勒苏益格的艾德施泰德。他自幼天资聪明,刻苦好学,16岁时就开始上大学,后来在蒂宾根攻读博士学位。1881年,年仅26岁的他,由于对英国政治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的研究成就和《共同体与社会》的初稿,在基尔获得了教授资格。  但是,他对社会问题的立场和态度有悖于当局的旨意和政策,他热心于伦理文化协会的活动也令当局不快,所以,尽管他的学术成就蜚声世界,他的前途并非坦荡无阻,而是崎岖坎坷。到了1913年,即在他获得教授资格32年之后才得到一个国民经济学和统计学正教授的教席。他在这个教职上工作至1916年。  后来,他改授社会学课程。自德国社会学协会成立起,滕尼斯就担任该协会主席,直至该协会被纳粹当局取缔。  1930年滕尼斯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正如在一切专制、尤其是思想专制制度下,有独立思想又不愿为独裁制度歌功颂德、甚至对其持批评态度的科学家,往往受到迫害,乃至残酷迫害一样,1933年1月希特勒夺取政权之后,滕尼斯就更加难逃纳粹当局迫害的厄运。同年8月,这位78岁高龄的学者尽管享有国际声望,还是被解雇了,而且不能享受退休金。1936年4月11日,滕尼斯在基尔浙惜。

内容概要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德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与马克斯韦伯齐名。

图书封面


 共同体与社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转自:爱思想网 http://www.aisixiang.com/data/35582.html德国现代社会学大师斐迪南·滕尼斯的名著《共同体与社会》不仅是学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且对变革中我国的思想界应能有广泛的启迪。当然,启迪并不是照搬,而是一种用以创造的资源。  在滕尼斯时代,事实上也是在滕尼斯身前身后的整个市民社会时代,人们普遍有一种得自经验与理性的认识,即过去的时代人是以群的状态整体地存在的,而个人——不是肉体意义上的“一个人”,而是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独立人格与个人权利——只是近代化以后公民社会的产物。马克思的名言“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就越显得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是如此,卢梭的名言“臣民关心整体和谐,公民关心个人自由”是如此,而自由主义者把个人本位视为现代社会基本特征的言论更是不胜枚举。但历史上那种束缚“个人”的“整体”是怎样一种状态?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这种“整体”又有何区别?而所谓现代社会的个人本位当然也不意味着“一盘散沙”(那恰恰是传统时代的特征),比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古代,如今社会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与社会整合的程度是无庸置疑的,那么这种“个人的整合”又与传统的整体有何本质区别?应当说,这是一切社会学理论尤其是社会变迁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讲的古代个人“从属于整体”是个很宽泛的概念:“首先是家庭,然后是扩大的家庭——氏族以及氏族发展而来的国家”。我们知道,在摩尔根以前马克思尚无原始氏族公社概念,那时人们普遍认为先有家庭后有氏族,把家庭看作氏族解体后产物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论只是马克思暮年、主要是恩格斯时代的想法。而此前马克思一直把家庭、氏族与古代国家(由于西方已近代化,他把这种国家称为“东方”的或“亚细亚的”国家)都视为古代“共同体”。这些“自然形成的(按:显然指氏族之类)或政治性的(显然指”国家)“共同体都是扼杀个性的”,个人那时只是“狭隘人群的附属物”,是“共同体的财产”——犹如奴隶是主人的财产一样。由此便产生了所谓“古代东方普遍奴隶制”及“亚细亚专制国家”的概念。这些概念后来成为喜欢打“语录”仗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百年困惑,因为人们认定“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在“原始共产主义的平等的氏族公社”解体之后,自然就无法理解那种一方面没有“私有制”而只有“公社”,一方面却存在着专制王权、剥削与“普遍奴隶制”的“亚细亚国家”了。   这姑且不论,至少我们看到在马克思那里古代家庭、氏族和更大的人群、包括所谓“亚细亚国家”在内都属于“自然形成的或政治性的”“共同体”。而这在当时并不为多数欧洲学人接受。因为在罗马以后的传统欧洲,“国家”(以及与“国家”相对的“社会”)长期不发达,人们主要生活在“自然形成的”(而非“政治性的”)较小群体中,诸如家庭、氏族、村社、教区、行会、采邑、自治市镇等等。“民族国家”只是个人本位的公民社会解构了上述这类小群体之后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产物,同一过程也产生了与“国家”对立的“社会”(实际是特指以个人为本位的公民社会)本身。在这一背景下,“国家——社会”二元分析理论与把国家与“社会”都视为近代事物而与传统小群体(“共同体”)对立的二元分析理论便成为解释的利器。滕尼斯的社会学理论即为后一种二元分析的代表。   在滕尼斯的体系中,“共同体”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本位的,而“社会”是非自然的即有目的人的联合,是个人本位的。“共同体”是小范围的,而“社会”的整合范围要大得多。“共同体”是古老的、传统的,而“社会”则是新兴的、现代的。显然,滕尼斯不同于马克思,后者把传统的巨大群体“亚细亚”国家与社会都算作共同体,而滕尼斯的共同体则是小群体。滕尼斯也不同于哈耶克这类持理性批判立场的自由主义者,后者认为公民社会(即滕尼斯所讲的“社会”)是自然形成的,而生活在理性主义时代的滕尼斯则强调“社会”是人为的理性建构物。但有一点是三人共同的,即他们都倾向于个人本位的社会。   从我们的角度可以把滕尼斯的观点概括为“小共同体”理论。在西方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这种看法很流行。英语学术界把“共同体”译为Commune(公社、村社)或Community(社区),而波兰社会学界则用okolica(“周围环境”、社区)来称之。他们都以传统乡村为例,认为这种群体秩序很大程度上是靠“闲言碎语”来维持的,社区主要通过议论成员来调节其成员的行为。如美国经验社会学奠基人W.I.托马斯曾引述波兰农民的话说:“关于一个人的议论能传到哪里,okolica的范围就到达哪里;多远的地方谈论这个人,他的okolica就有多远。”不少学者都认为,传统乡村是“这样一些共同体:它们通过口头传播来传递其文化内容”。由于这种传播不依赖于文字、书籍等中介,因而“这种传播模式总要涉及直接的人际接触”。这样,农村社区便应当是一个大家能互相见面并且互相认识的群体。而传统时代对个人的压抑,则主要在这一层次发生。   显然,这种理论并未考虑这样一种状况:在远比宗族、村落更大的范围内存在着整体主义的统制力量,它在远超出口传文化与直接人际交往的时空内对个人、对人的个性、独立人格与个人权利实行压抑,甚至“小共同体”的个性与权利亦在它的压抑之下、以致于在某种情况下“小共同体”几乎无法存在。然而这又并不意味着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的产生。恰恰相反,它会使滕尼斯意义上的“社会”更加无法产生!其实,前述马克思讲的那种“亚细亚国家”就是有这样的性质:它与滕尼斯的“共同体”一样压抑个性,一样具有非近代的或传统的、早期的性质,但却比滕尼斯的“共同体”大得多,且具有人为的目的性或“非自然”性。它与滕尼斯的“社会”一样具有非自然的建构性,而且对自然形成的共同体造成破坏,但却绝无“社会”的个人主义基础,也绝不可能形成“国家——社会”二元结构中的一元即所谓公民的公共生活空间。   事实上,“编户齐民”的古代中国就具有这种结构。秦时的法家政治便强调以人为的“闾里什伍”来取代自然的血缘族群,甚至用强制分异、不许“族居”和鼓励“告亲”来瓦解小共同体,以建立专制皇权对臣民个人的人身控制。这样的结构既非滕尼斯的“共同体”,亦非他讲的“社会”,而且勿宁说正是它使得“共同体”与“社会”都难以成长,以至于到了市场经济、市民社会与近代化过程启动的时候,出现的不是一个“社会”取代“共同体”的过程,而是“共同体”与“社会”同时突破强控制下的一元化体制的过程。——我国近代以来越是沿海发达农村,宗族组织越发达的状况就是例子。   我把这种并非“自然形成”的小“共同体”但却比它更压抑个性的力量称为“大共同体”。它不是西方社会近代化时面临的问题,因而也不是滕尼斯等人论域中的问题。然而简单化的“拿来主义”却会造成两种偏向:或者无视传统中国的“编户齐民”性质而大谈小“共同体”,把传统中国说成一个宗族自治或村落自治的时代,把“民族国家”只是近代化现象的欧洲历史强套于中国。或者无视中国传统国家的非公民性质而大谈中国的传统“社会”,把“(公民)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二元分析模式用于剪裁中国历史。   传统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对编户齐民实行强控制的“大共同体本位”结构,这种结构既不能纳入滕尼斯的“共同体——社会”两分法、也不能纳入近代化以后的“国家——社会”两分法,但滕尼斯在论述由“共同体”向“社会”发展时体现的“独立的(普遍的)个人主义和由此确立的社会主义”取向,仍然是极富启示性的。的确,无论是小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欧洲还是大共同体本位的中国,在现代化历程中都要经历“个人”的觉醒与“社会”的成长。不同者无非在于:不仅“个人”而且连小“共同体”也受到极权压力的中国,在这一过程的前期可能会面临一个“个人”觉醒与“小共同体”觉醒同时发生的局面,正如西欧“个人”觉醒是与“民族国家”的觉醒同时发生的一样。但西方既然并未因此而走向“国家本位”,中国又凭什么会沉溺于所谓“亚洲价值”的“小共同体本位”中呢?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社会学的经典著作!
  •     前几天收到书,看了一点,真是急人。翻译得。。。感觉好业余啊,这是一本名著,还是北大出的,怎么这个水平啊!译者还再版了,怎么感觉就是一句法不通、词汇堆砌的东西,真是浪费了作者的一番心意!
  •     很纠结啊,不是很能看懂。。。
  •     看了三分之二实在奶不动了,就算慢慢读能理解整个框架也被弄散了。这翻译真心受不了,好好的一本书搞的只有林自己完全懂一样
  •     好像不错。适合教育工作者看。
  •     林译=垃圾
  •     “但是假如读者翻阅的是《共同体与社会》的中文版,那么他除了获得一连串句法不通、语词 含混的汉字以外,必将一无所获。此书中文版的最大特点是通篇不知所云,即便有勉强能看懂的地方,也肯定给译错了。”——再次见识到了……
  •     正在研究合作社的问题,该书对我的研究挺有启发的
  •     话说...林荣远被批得这么臭,的确是水平问题!|||本以为滕尼斯会像涂尔干,原来他像马克思...噢,德国人;anyway,翻译得让人读不下去,译者的问题,还是我又遭遇德国人了...
  •     读后感:哲学的命运就是自由的命运,人类的力量就是金钱的力量,生活的趣味在于意义的丰富(再定义)。
  •     经典之书 Z值得一看啊
  •     书写很好。就是翻译的不是那回事。怎么读都感觉很奇怪!!!
  •     真正的好书,内容和阐释都很有水准,值得推荐
  •     第二遍 感觉这书好普通
  •     和介绍的基本一样!!
  •     藤尼斯在26岁完成本书的初稿,半个世纪内连续八版面世。人性从文艺复兴开始出走,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奋斗开拓了新的文明,恰巧是这个时候,藤尼斯遭到法西斯的否定。这并没有阻挡人性向群体回归。当前,关于社群共同体的研究昭示着人类不可能踽踽独行,可以成为世界中心但不可能脱离群体
  •     德国近代三大社会学家之一的代表作
  •     久闻大名的一本书。
  •     读得我是死去活来啊
  •     经典之作。正在研读。帮助极大。
  •     我当时怎么会二到选这本书啊?今天看了一天就整整睡了一天啊...这个读书报告要我怎么写....
  •     共同体/本质意志/爱,社会/选择意志/自由。社会近似于需求的体系与黑格尔意义上的市民社会
  •     不平等只能增加到一定的界限,因为超过这个界限,共同体作为差异的统一体的本质就被取消了。
  •     写得很好啊可就是喜欢不起来
  •     好好的一本书被翻译给毁了!
  •     滕尼斯真的好啰嗦。
  •     两种人类组织形式的背后是人性不同侧面的展现,我们怎样从共同体走向更大规模,但温度更冷的社会?
  •     翻译有问题,但是自己的姿势水平也是有待提高啊,滚去看英文本了……
  •     本书是社会学的经典之作。我们现在常用的“共同体”一词,就是本书所定义的。这本书的书名在很多社会学的教科书中被译为《社区与社会》。由于“社区”这个概念有过强的地理色彩,因此“共同体”还是不错的。其实,最好译为《社群与社会》。作为经典之作,本书对于社会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简单地说,本书对人们在社群与社会中的行为加以区分,从而区分了两类不同的人类生活模式。
  •     德式意志;自然共同体——有计划社会;本质意志(欲望、冲动、感觉、习惯、记忆)——选择意志(目的、决定、概念、悟性);霍布斯-契约
  •     这是作者的代表作 不错
  •     大概get到他的points了,似乎所有大胡子都对于现代性保佑一种厌恶和恐惧的直觉,哦对了涂尔干的胡子没那么大所以似乎好一点
  •     比较专业,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有启发
  •     翻译读不懂
  •     好书,社会学必看,值得推荐
  •     信用很好。服务周全。
  •     大家一起来吐槽翻译吧
  •     翻译我就不说什么了,它原本应该更好的
  •     期待中呢
  •     随手翻了翻,以后再看。但是谢立中主编的《社会学名著提要》关于滕尼斯一篇几乎照搬林荣远和滕尼斯的前言是什么情况…这样的话,高中生也能编书了…
  •     真的,读英文版舒服很多。。。疼你死的情怀啊
  •     社会学人必须拥有的书
  •     写作方式是不大能为我所接受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