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三村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云南三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3
ISBN:9787802300255
作者:费孝通,张之毅
页数:528页

作者简介

《云南三村》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和他的助手张之毅先生上世纪30 年代末40年代初在云南内地农村所作的调查报告,包括了《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其中的“禄村”、“易村”、“玉村”分别是指禄丰、易门、玉溪的一个村庄。
进行这些调查的时候,正值“强敌压境,家乡沦陷”的抗战初期,“为什么一个所谓‘学成归乡的留学生’会一头就钻入农村里去做当时社会上没有人会叫好的社会调查?”费孝通先生在《云南三村》的序言里边问边答:“中国在抗战胜利之后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我们将建设成怎样一个国家。在抗日的战场上,我能出的力不多。但是为了解决那个更严重的问题,我有责任,用我学到的知识,多做一些准备工作。那就是科学地去认识中国社会。”
从费孝通先生的这段话里,我们清晰地读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这一目的,费孝通先生利用类型比较法,有的放矢地选择了中国农村的几种“类型”,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由一点到多点,由局部到全体,进而认识中国农村的整体面貌。在尝试了广西大瑶山调查和江苏太湖边上的江村调查之后,1938年至1942年,任教于云南大学并主持社会学研究室工作的费孝通和他的助手张之毅,利用6年时间完成了“云南三村”的调查。以当时的条件来做这样细致的工作,其艰辛可想而知。正如费孝通先生描述:“易村的工作环境,实在比我们所有的工作地方都困苦。不但我们曾好几天除了花生外,没有任何其他可以下饭的东西,而且人地生疏,没有半点借径。一切都得硬硬的打入这个陌生的社区中去。”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社会学家们不畏艰难,不辞辛劳,以坚强的意志和严谨的治学做成了不同凡响的事。这是一种何等的求知精神,何等的治学态度!也因了此,《云南三村》才折射出它永恒的价值,闪烁着它不朽的光芒。
而今,时间过去了六七十年,捧读手中的这本《云南三村》,我们为之动容。三个村庄的调查报告,超过30万字,六七十年前的农村社会生活,一目了然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农作活动、土地利用、家庭消费、农村金融,甚至成年男子年产人粪、上门姑爷的经济因素等等,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学家们均以详实的数据,生动的实例,科学的剖析,具体而微地调查出来。其中的细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譬如在调查干田冬作物的劳力费用时,社会学家们列表细分,蚕豆种植过程中的拨豆、挑豆、打豆、挖沟、按豆等项工序,每道需要多少男工,多少女工,每天工价多少,工食多少;计算嫁娶费用时,回婚、吃大箩、压定、过大礼、酒席各要多少钱,男方收支多少,女方又是多少;介绍土纸的制造时,社会学家们甚至将舀纸房、炕纸房的全套工具,标明尺寸绘制下来。
态度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决定一件事的价值。看了这些,我们也才能明白费孝通和张之毅何以成为享誉中外的知名学者,才能明白《云南三村》何以具有深远持久的社会意义。为避日机轰炸,费孝通和张之毅是在呈贡的一座魁星阁上完成这部著作的。“战时内地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是够严酷的了。但是谁也没有叫过苦,叫过穷,总觉得自己在做着有意义的事。吃得了苦,耐得了穷,才值得骄傲和自负。”在这本书里,我们更读懂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从司马迁的发愤著史到明清“小学”学者的考据作风,从闻一多的“三月不下楼”到费孝通的《云南三村》,这种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始终贯穿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内在世界,成为文明传承和社会进步的不尽源泉。
时下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文化的多元使我们这个时代更加绚烂多彩。然而不幸的是,即使是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浮躁的空气也弥漫了知识的殿堂,不少的学者和更多的学人,追求的往往只是物质的利益和虚假的声名。他们中许多人的智识,仅仅局限于查找他人的成果和网上的资料并组织成篇,这种缺乏创造性的工作,可以肯定对社会是没有多少意义的。面对《云南三村》,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种治学精神的普遍断层呢?
我们需要《云南三村》,我们需要传统的治学精神。
从《江村经济》到《云南三村》,还可以说一直到80年代城乡关系和边区开发的研究,中间贯串着一条理论的线索。《云南三村》是处在这条线索的重要环节上,而且在应用类型比较的方法上也表现得最为清楚。因之,要理解魁阁所进行的这些的社会学研究,最好看一看这本《云南三村》。
《云南三村》是从《江村经济》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江村经济》是对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其运作的素描,勾画出一个由各相关要素有系统地配合起来的整体。在解剖这一只“麻雀”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有概括性的理论问题,看到了在当时农村手工业的崩溃、土地权的外流、农民生活的贫困化等等,因而提出了用传统手工业的崩溃和现代工商业势力的侵入来解释以离地地主为主的土地制度的见解。

书籍目录

禄村农田
易村手工业
玉村农业和商业

编辑推荐

  从《江村经济》到《云南三村》,还可以说一直到80年代城乡关系和边区开发的研究,中间贯串着一条理论的线索。《云南三村》是处在这条线索的重要环节上,而且在应用类型比较的方法上也表现得最为清楚。因之,要理解魁阁所进行的这些的社会学研究,最好看一看这本《云南三村》。  《云南三村》是从《江村经济》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江村经济》是对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其运作的素描,勾画出一个由各相关要素有系统地配合起来的整体。在解剖这一只“麻雀”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有概括性的理论问题,看到了在当时农村手工业的崩溃、土地权的外流、农民生活的贫困化等等,因而提出了用传统手工业的崩溃和现代工商业势力的侵入来解释以离地地主为主的土地制度的见解。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从《江村经济》到《云南三村》,还可以说一直到80年代城乡关系和边区开发的研究,中国贯串着一条理论的线索。《云南三村》是处在这条线索的得要环节上,而且在应用类型比较的方法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因之,要理解魁阁所进行的这些的社会学研究,最好看一看这本《云南三村》。  ——费孝通

图书封面


 云南三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费孝通先生曾言:“《禄村农田》可以说是我那本《江村经济》的续编。”所以,若要论《禄村农田》,则必先谈谈《江村经济》一书。费先生这一说,一是因为他在《禄村农田》中沿用了之前的以村落为单位的实地观察法。二是因为他以在禄村中所得事实为基础,修正和发挥了之前《江村经济》中得出的结论。但是,《禄村农田》又仅非《江村经济》的后续,更是前者的升级版,解答了之前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同时,较之前书,费先生缩小了研究范围,更着力于该地的土地制度,并调整了研究方法,更偏向于解释和叙事并重的社区研究法。不同于深受现代工商业影响的江村模式,禄村由于地理因素,尚处于受现代工商业影响的初期,仍然保持着以农业为主要生产事业的内地农村结构,代表了与江村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形式的农村社区。《禄村经济》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先生十分注意调查的方式方法。在每一章节的一开头,费老都会详尽地介绍调查背景,指明几种不同的调查取样和采集数据的方法,评析每种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然后阐明自己选择其中某种调查方法的原因,并进一步补充说明有待提高之处。例如,在撰写第四章“农田分配”时为了采集各家所有田信息时,费先生总共提出了三种不同途径方法。首先,他指出自己一开始认为“查一查耕地册就够了”,然而实际操作中的种种困难(耕地册上的名字和户口册上的名字有出入;耕地册上依然保留着大量已经去世的人名;团体所有田和私人所有田混淆等等)使得研究者转向“按家清查”这一手段,可是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该方法也难以施行。最终,费先生选定了“间接打听”来补充校核前两种方法。光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调查对象——禄村个人私有田情况,费先生就用上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其治学之严谨可见一斑。
  •     花了大约五天时间读完了《禄村农田》和序言。   读《江村经济》时,大段大段的白描式叙述令我感到难以提起精神。作为一个从小远离土地的孩子,大量细碎的事实实在不能令我感同身受。我感到十分枯燥乏味,不得不强迫自己读下去。感觉就像囫囵吞下了一个大西瓜,读完之后还是一片混沌。   费先生在序言中说道,这本《禄村》是《江村》的续编,但两者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   《禄》选取了土地制度的变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费先生首先概述了禄村农作的大致情况,包括农作日历和劳力估计。接下来费先生提出了在某些工作中,禄村是可以劳力自给的,但事实上却有不少雇工这一现象。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了部分有田者脱离劳作,并在接下来的几章中讨论了多少人有这样的资格以及他们是如何利用别人的劳力来经营自己的农田。但是由于当时情况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已经不像以往那样充足,这种雇工自营的方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后面的章节中,费先生还通过不同的样本家庭展示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并分析了物件上涨这一变化对于禄村人生活的影响。   费先生将江村和禄村作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进行比较,即为比较社会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土地现状,即江村因为手工业的崩溃从而形成了以佃户为主的存在大量不在地主的土地制度,而禄村因为副业并不占主导继续延续着雇工为主的自营农田制度。这是对费老乡村研究的继续与补充,回应了对《江村经济》并不能代表中国农村现状的指责。同时费老提出了关于“类型研究”的理论——全部研究每个社区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根据已有的标本对其他的社区进行归类,区别异同,从而实现由一点到多点,由多点到更大的面,有局部接近全体。每一个农村经济的形式,有它一套特殊的结构,也有它一套特具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种态度对于我们看待当下的农村问题也是有价值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结构,如何选择一个农村的发展方向?现阶段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和大面积变农田为工业化用地的做法在我看来是有待商榷的。推土机轰轰一过,原有的平房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的烟囱。这样所谓的“工业化”“现代化”是合乎农村需求的吗?恐怕现实与设想有很大区别吧。上楼的农民又该何去何从呢?工业固然可以吸收一部分劳动力,但是上楼后原来可以在自家进行的诸如养殖一类的副业没有了空间,势必会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原有的居住结构的而改变,也对农村居民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让他们放弃已有的生活方式是真的为了他们好吗?还有大量的良田被用作工业用地,这不得不使我感到十分痛心。环保问题从来就不被看重,除非付出极大的代价时。   使我印象深刻还有在《禄村农田》每个章节伊始,费先生都会详细地介绍调查的背景,所采用的调查方式,以及这些方式的优点与不足。作为实证学科的社会学,调查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得出可靠的数据,费老和张之毅先生可谓煞费苦心。但实际情况有时与我们想象中的大不一样,比如在调查土地所有情况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走过的路可谓曲折。正是这样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才是可靠的。一些难以通过直接调查得出数据的事物,费先生会详细地讲解自己所使用的估算办法。   读这样的文字,就像在和师友对话一般,对我大有启迪。这样一思考,在本学期所做的社会学概论小调查中,我们的调查方式存在很多问题。问卷的设计,样本的选取,数据的收集,结论的汇总,每个环节其实都禁不起仔细地推敲。还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对我们的调查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甚至是组内分歧的导火索。在以后的调查中,需要时时注意这些问题。要达到翔实可信的地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还想提到的是,费先生在序言中说道“现在很有可能有人会不太明白,为什么一个所谓‘学成归来的留学生’会一头就钻入农村去,去做一个当时社会上没有人会叫好的社会调查。”是因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吧。作为一个学者,本来是应该处于一种中立的立场,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但费先生却始终满怀着一腔热情,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为即将到来的变迁提供更多的有用的材料,希望中国的农村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时候,心里却从不觉得苦,总觉得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看到这段时心里十分震撼,也有些伤感。现在恐怕很难有人能做到这样了吧,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不太愿去做艰苦的工作,不能忍受物质条件的匮乏,更缺乏那种满腔的热忱。大师已不再,不由觉得悲从中来。   现在,我们也正处在一个社会变迁的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使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需要学者们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为解决问题提供可靠的参考,使我们的社会能够一点一点地前进。虽然这脚步总是缓慢而曲折,纵使现实总是令人失望。但我还是愿意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梦想能够实现。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正版,很不出,慢慢品读
  •     很多人知道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等书,此书在很大程度上被学界所忽视。阅读此书有助于我们理解费老的思想
  •     书很新,很好,内容充实
  •     费老书的内容大家不用质疑了。书的纸张一般,不过很厚,那个价倒是值
  •     我在读过费老的《江村经济》后经老师推荐又读了这本云南三村,这本书与《江村经济》相比在很多方面有新的突破,无论是在方法论上还是理论层次上,更成熟了一步。江村经济调查研究过程中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引,所得材料也较松散,云南三村在次有较大的改进,以理论为经,叙事为纬,用了类型比较的方法。云南三村即费老与张之毅先生对禄村,易村,玉村三寸调查的合本,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旨在探寻与江村这一沿海农村不同的内地农村在外来资本的影响下的土地制度与形态以及受工商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所以有比较的价值,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农村的概况以进一步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面貌,阅读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上一代社会学家们的辛勤努力,对当今的我们是极大的激励,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
  •     云南的乡村基本上内陆乡村的缩影
  •     千变万化的农村,固然不是千篇一律,但也并非那么的各具一格。整体大环境下,一切事物都在相似的条件下存在,费老以小见大,循序渐进,从江村经济到禄村农田,从一个小小的疮疤,撕开了整个中华农村文明的面纱。于是,各种民俗背后驱动的是经济,所谓伦理也更多是利益道德的遮羞布。然而,尾大不掉,整个社会的巨轮转了这么久,仍然将新生活的憧憬,止于时时传来有关呜呼哀哉的人伦无奈。
  •     突然对社会学,中国,田野感兴趣
  •     科学认识社会,科学认识历史,费老已逝,何人可续。
  •     这是经典,值得拥有。
  •     读费老的书 总给人一种酣畅之感,文风平实,条理清晰。
  •     作者仅仅是社会学家吗?我看他比经济学家还经济学家。很少看到哪本经济学教材对原始经常现象分析的如此细致。作者不辞辛苦在第一线收集观察的现象要比当今所谓的经济学家们坐在办公室里只是看着各种统计数据便指点江山要专业的多。经济学家们在作者面前应当汗颜。经济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或者说不可预测性)。其原因之一是不是当今的经济学家对社会学、人类学了解的太少。所以说经济有时可以说是相同于当时当地的一种人生态度。
  •     之前买过《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中国士绅》4本费老的书,至今,除《江村经济》都已看完。《云南三村》是除此以外费老早年做田野调查最著名的研究成功。买完这本,费孝通的早期全部主要研究专著都差不多齐了。
  •     刚收到书,比《乡土中国》厚多了,需要慢慢看
  •     整本书中,费先生就这么不急不缓地婉婉道来,条理明晰却又说得简单易懂,引人入胜,丝毫没有摆什么专家大儒的姿态,却仿若一个平和的同行。
  •     禄村是魁阁系列最喜欢的两本之二,与江村构成类型学上的呼应。不过对于消暇经济的态度我更赞成田先生。
  •     费老经典,值得收藏
  •     不如《乡土中国》写得精彩。
  •     费老,张老的研究热情激发了他们对中国农村的关注、中国发展的关心,而且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方向。而且,无论现代化多么无可回避,那乡土的气息,那个让人无论是魂牵梦萦还是无从脱离的词:soil乡土,却仍是我们精神的生长之地。
  •     补课中。。。。。。
  •     传统经典,置之案头,慢慢翻,慢慢看。
  •     人类学田野方法笔记
  •     东西好,很实用,买到费老的不容易
  •     经典之作要收藏。
  •     经典的大家之作
  •     没看完!
  •     两位先生的经典,云南三村的研究调查范式,今天的人也没能突破多少
  •     多感动,草。真是太好的书儿。
  •     和江村经济不同的味儿,这一本确实理论性更强了
  •     里面记载着早期进行社会调查的三篇文章,虽然时代已经远去,但价值是不可否认的,读起来脍炙人口!
  •     经典。
  •     所谓田野调查的一五一十不偏不倚全都拿出来给你看而已,自己又有什么呢,够憨
  •     读起来很有味道
  •     :D668/5843-4
  •     三四十年代的书看起来都是实实在在的肉啊,不像现在的都是水。 农村一是加强教育,二是改善交通。不是让外面来投资,而是方便劳动力出外就业。
  •     名师名著,推荐
  •     以前已经看过,现在买来收藏的,费老的著作,对我从事农村社会学教学工作帮助很大,等有时间再认真拜读
  •     类型比较倒在其次,怀念基本不可能再有的魁阁精神~
  •     看看人家当年做的实地研究,那叫一个细致周详,虽然数据部分我都跳过去了……
  •     手头是1990年版的
  •     文人不空谈,士夫不唯己,国家有望!
  •     这是一本非常考究 学术 冷静 详细的书 但是看的时候不由你心潮澎湃 不知道现在还有几个学者这样做学问 崇拜费老师 羡慕张之毅
  •     这是人类学社会学研究必须要看的书
  •     《乡土中国》多好,
  •     作为上学期的期末作业,很可惜只读了第一部分。但以让我对费老先生膜拜到五体投地啊。没有晦涩的概念拼凑却绝对是经典,读得顺畅也易懂,作为初学者也完全没有理解上的困难。想象力丰富爱脑补,读书的时候像与著者交谈。读学术专著的时候总感觉书的后面坐着一位面部表情严肃的老先生,从巅峰高度俯视我等初学者。可是读云南三村的时候,几乎就能看到对面坐着一位温文尔雅的导师,耐心地讲解,研究过程之中还穿插了方法的介绍。绝对是享受...
  •     03.22-03.27 本书是费孝通和其同事张之毅关于云南三座村子的土地制度的田野报告。费孝通研究的是禄丰县,张之毅研究的是易门县和玉溪县。研究时段是在抗战前期至抗战后期。费孝通是一名对田野研究工作很细致的学者,从其田野报告中就可看出。禄丰县的土地制度,贫富农的生活状态,农民对于土地的态度,对于农业的看法,以及农业背后的生活形态,被费孝通细致地描绘出来。而张之毅和费孝通一样,对于做研究也是很精致的。其描绘的易村的手工业、玉村的农业与商业,也是用文字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田野报告,并非是长篇大论其田野点的现象背后要揭示的理论或者原理,而可像两位先生一样,先仔细地阐述出当地的现状,再分析其背后的成因。
  •     老师推荐的书,还不错,另外这本《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个人感觉被标题了,不是很喜欢,慎买~~
  •     继江村后有一本人类学著作,专业必备
  •     费老的书真好。
  •     这书比乡土中国好看多了 给高中生不应该看这个吗
  •     六七十年前的调查研究在今天仍具方法上的借鉴意义,且其内容本身同样也不过时。
  •     经典的延续!
  •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在西南地区实地调研的报告,文章深入浅出,很有利于人们了解我国边远地区乡村社区的发展状态。
  •     禄村和玉村最有意思,有一种身在其中的感觉。以前我一直觉得这类调查记录读不进去,直到读了十三年人类学之后才读出了这种感觉。
  •     大二念的,重新翻出来居然大半都记得,花了半天回顾,顺便从gender的视角重新考察。班上法国妹子的课题是马来西亚的土地制度演变与经济关系对于妇女地位的影响,可惜这本没有英译版,不然就推荐给她了,
  •     very solid work
  •     更理论一些,但是很明显条件所限他们的调查并不是十分的完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