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宽容论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社会宽容论

出版社:社科文献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09705261
作者:李振
页数:527页

后记

时逝如秋风那样清凉而又无情地拂动轮回的大地和轮回的人生,居斗室一统,希望能够不问日月春秋与寒暑,但秋天的风雨还是使自己警醒,无论你是否愿意,无论你是否被“诗情软化”,它都适时地来到我们身边。正值冷雨轻敲窗棂的时节,本书终于可以告一个段落了。掩卷搁笔,依然有许多意犹未尽之处,不禁感慨良多;凭栏远眺,也仅仅能够看到现代都市被高楼穿刺的天空和被阻隔的地平线。长久地蛰伏在这个城市的洞穴之中,只有增强自己的想象力来缓解这种心灵的压制和眼界阻断。本书的写作实际上从2000年研究“社会控制”的时候就已经萌发,到现在已经六年光景,而真正的构思与成形却是从2005年开始,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能达到如此的样式承载着我几年来的诸多焦虑和困惑。曾记得当我介入社会控制研究领域时,一些学术界的人士和周围的听众都显现出某种不屑,仿佛在倡导自由、平等的时代,研究“社会控制”就是为当政者立论,社会控制的话题应该更多地被司法人士、政治人士所掌握,不可能有很大的见地和创新。实际上“社会控制”涵盖了社会运行、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知识、社会理想、社会价值、社会行动的许多秘密。一定程度上,法国一些当今著名的思想家,其立论的根基和逻辑就是对于“现代性控制”真实图景的揭示与批判。笔者切入社会宽容的探索,实质上也是从这一立场和角度加以展开的。

作者简介

《社会宽容论》主要内容:尽管不宽容(intolerance)和歧视(discrimination)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体系之中。但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文化、思想、学术等领域宽容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确实正在跨入一个更加宽容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各种深层次,包括个体、群体、阶层、城乡、区域、国际以及价值信仰、精神追求等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出相互影响、彼此纠缠的复杂特征,迫切需要探索社会宽容的内涵、实现主体、社会依据(社会分层、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控制、社会冲突、社会变迁等),对宽容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予以回答。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社会宽容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一  社会宽容:全球化时代的客观要求    二  社会宽容:中国社会深入发展的内在命题    三  社会宽容:把握社会脉搏的重要线索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视野    一  马克思的社会行动理论    二  社会道德理论    三  自由与社会控制理论    四  社会互动与交换理论    五  社会结构与功能理论    六  社会冲突理论    七  历史社会学理论    八  后现代社会理论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主要问题    一  社会宽容的理论内涵    二  社会宽容的存在形式    三  社会宽容与社会诊断的关系    四  社会宽容与社会发展的趋势  第四节  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    一  马克思主义辩证原则与方法    二  现实主义原则与方法    三  理性主义原则与方法    四  文化境遇原则与方法    五  整体主义原则与方法    六  社会批判原则与方法第二章  社会宽容的内涵及特征  第一节  社会宽容的界定    一  多维视野下的宽容含义    二  社会宽容的内涵    三  划清社会宽容的边界  第二节  社会宽容的特征    一  社会宽容的演化特征    二  社会宽容的“去伦理”特性    三  社会宽容的“去政治”特征    四  社会宽容的机制依赖特征    五  社会宽容的有限性和持续超越特征  第三节  惩罚与罪责:社会宽容的参照    一  自然的惩罚与社会宽容    二  神性的惩罚与社会宽容    三  人为的惩罚与社会宽容    四  理性规则的惩罚与社会宽容第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宽容  第一节  社会分层中的宽容空间    一  社会分层的内涵    二  社会分层与阶层互动    三  社会分层的宽容空间  第二节  社会中间阶层与社会宽容:以上海为例    一  上海市“两新”组织调查    二  上海“两新”组织中青年白领的思想特征    三  “两新”组织中转制企业群众的思想状况    四  社会中间阶层与社会宽容  第三节  社会宽容:社会阶层分布的新参照    一  社会宽容:社会阶层分布主客观参照    二  “去阶层化”与社会宽容    三  社会宽容:建立社会分层的新机制第四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宽容  第一节  社会结构中的宽容要素    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    二  现代西方社会分析的结构视角    三  社会分化、社会整合与社会宽容  第二节  社会结构化理论与社会宽容    一  社会结构化理论    二  社会宽容的结构化理论探索    三  社会宽容的结构化运行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宽容    一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形与传统宽容危机    二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整合机制匮乏与宽容困境    三  当代中国社会宽容:结构性挤压与出路第五章  社会秩序与社会宽容  第一节  社会秩序“原型”中的宽容    一  自然秩序与社会宽容    二  神性秩序与社会宽容    三  家庭秩序与社会宽容  第二节  现代社会秩序与宽容    一  现代社会秩序的研究视野    二  现代社会的深度规则与社会宽容    三  社会契约与社会宽容    四  现代科学秩序与社会宽容:园艺学的隐喻    五  现代社会秩序的反叛与宽容  第三节  宽容:中国当代社会秩序转型与重构    一  公私关系秩序转型与社会宽容    二  转型秩序的机会空间与社会宽容    三  开放社会秩序的转型与社会宽容第六章  社会冲突与社会宽容  第一节  社会冲突中宽容的界限    一  社会冲突理论的宽容限度    二  社会冲突的功能与社会宽容    三  社会冲突的三种类型与社会宽容    四  “敌人与朋友”的冲突模型与社会宽容  第二节  社会阶级冲突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宽容    一  奴隶社会的阶级冲突与社会宽容    二  封建社会的阶级冲突与社会宽容    三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冲突与社会宽容  第三节  中国当代社会冲突与社会宽容    一  利益冲突与社会宽容    二  博弈论与社会宽容:一种解释模型    三  社会竞争的宽容空间第七章  社会控制与社会宽容  第一节  社会控制逻辑与社会宽容    一  社会控制的内涵    二  社会控制的重点对象:越轨者    三  社会控制逻辑与社会宽容  第二节  社会控制方式与社会宽容    一  宗教控制与社会宽容    二  军事控制与社会宽容    三  司法控制与社会宽容    四  知识、道德控制与社会宽容    五  习惯控制与社会宽容    六  舆论控制与社会宽容    七  技术控制与社会宽容    八  语言控制与社会宽容  第三节  社会控制效果与社会宽容    一  社会控制效果的评价标准    二  社会控制的简化效果与社会宽容    三  社会风险控制与社会宽容    四  社会控制的界限与社会宽容  第四节  未来社会控制与社会宽容    一  “控制和宽容”的整体性连接与断裂    二  符号控制与社会宽容    三  娱乐控制与社会宽容    四  虚拟控制与社会宽容第八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宽容  第一节  社会变迁理论中的宽容因素    一  社会变迁的内涵与形态    二  现代社会变迁的四个视角    三  社会变迁的构成元素与社会宽容  第二节  中西社会变迁与社会宽容    一  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宽容    二  西方社会变迁与社会宽容    三  中西社会变迁与社会宽容关系分析  第三节  社会变迁:追寻宽容的路向    一  返本开新:寻求宽容的社会资源    二  现代化与社会宽容的内在关联    三  宽容:探求社会变迁的未来趋向第九章  结语:迈向文明的社会宽容  第一节  宽容视野下的社会文明    一  社会文明的宽容视野    二  文明冲突理论的宽容反思    三  文明与恐怖:一种不宽容的映照  第二节  新文明的尝试与社会宽容    一  新城市文明与社会宽容    二  新社会运动与社会宽容    三  后现代社会与社会宽容    四  符号文明与社会宽容    五  网络文明与社会宽容  第三节  迈向文明的社会宽容    一  文明与宽容的悖论:自由的逃避    二  文明:确定性逻辑的宽容空间    三  文明:社会宽容的共同承担    四  宽容:文明发展的多种可能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社会宽容论》:宽容研究丛书。宽容为本,和而不同。宽容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或境界,而且是一种世界观。我们希望这套书能给您启示,然后通过您影响更多的人。让我们共创一个宽容、和谐的新世界。

前言

我是从事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职业特征鞭策我研究和谐社会,理性促使我追求和谐与宽容的社会。我是经历过许多社会冲突的人,对宽容与和谐也就格外向往。革命性的社会冲突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宽容与和谐社会,非革命性的社会冲突更唤醒我们要倍加珍惜和努力建设一个和谐或比较和谐的社会。针对中国社会面临的深层、剧烈、巨大变化,每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都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按照时代的要求,不断挑战自己的研究领域,使自己与时代同步。其中,社会宽容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现实亟须的重要课题。据我所知,摆在读者面前的《社会宽容论》是李振博士近五年来研究的结晶。李振是华东理工大学的社会学硕士、复旦大学的哲学博士,跟从于社会学和哲学领域的名师,知识结构比较完整,适合于社会宽容的课题研究。和谐是美,宽容是福,需要运用多学科的视角和创新思维加以研究。看了数十万字洋洋洒洒有关宽容的文字,令我心潮澎湃,激起有关社会宽容的一些联想。一 社会宽容与宽容的社会学在中国民间社会中广泛流行着诸多有关“宽”与“容”的智慧语言,如有容乃大、容人之美、宽以待人、宽宏大量等。“宽”是相对于狭小、狭窄而言的,而“容”则是指容器、容量的意思,将二者联系起来,就表示容纳、吸引、接受的程度、范围和能力特别强大。我们经常说,美国是一个大熔炉,这里的“熔”是熔化的意思,还不是我们所讲的宽容含义。也就是说,我们所认为的宽容不是熔化对方、消除对方,而是彼此双方共同存在,相互具有容忍和宽恕的巨大容量。如果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人类就出现不同的利益群体、阶级与阶层。财富占有上的悬殊,带来阶级、阶层之间的不和谐、不宽容,甚至尖锐对立,而消除社会对立和冲突,建立多元兼容、活动有序、彼此和谐的社会,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理论的呼唤。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社会和谐、宽容和善。在儒家、道家的言论中,早有和谐和宽容思想的萌芽。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的“天人合一”,魏晋风度的错乱杂陈,唐代儒道佛的多元发展,以及诸多反道统的思想等都体现出对于社会唯一一种秩序和控制模式的反抗,渴望社会的宽容与相互接受。在西方社会思想史上,最早提倡宽容的可能是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它反对绝对的理性确定性,通过语言游戏来显示世界的差异性。当然,这种具有诡辩色彩的差异仅仅存在于柏拉图所谓的“低级的智性范畴”之中;在中世纪神学时代,整个社会极度不宽容,各种异端学说受到严格的限制。但是,我始终认为:凡是不宽容程度愈深的社会,其对于宽容的追求也必然会愈加强烈,动力也比较强大和持久。正因为如此,西方近代以来实行的民主、自由制度社会设计具有比传统社会更为广泛的宽容特征。

内容概要

李振,1972年生,安徽涡阳县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现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都市文化和现代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亚洲经济和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文化所所长。在《人民日报》、《哲学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国外理论动态》、《探索与争鸣》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哲学、经济哲学以及德里达思想。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论我们不仅要容忍个人之间和集体之间的差别,而且确实还应当欢迎这些差别,把它们看做是我们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表现。这是一切真正宽容的实质;要是没有这种最广泛意义上的宽容,就谈不上真正的道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不怀有歧视的人不多。这里有一个不可解决的矛盾:一方面人类不可能、也不应该取消价值标准,另一方面,这个固定的标准,又是歧视产生和隔离的原因和依据。我常常感到这样的矛盾: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到很多人都可憎恶;睁开夜的眼睛,发现其实人人都是在苦弱地挣扎。白天的眼睛是必须的,而夜的眼睛又是必要的。——史铁生《宿命的写作》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社会学思想资源的拓展具有巨大的启发价值和意义,它促使我们对于社会整体认知逻辑和模式的彻底改变,在某些时候社会整体性的逻辑判断和执行政策在一定条件下是失效的。在“相对论”和“合法性危机”盛行的时代,任何坚守绝对的整体、固定性看法而不积极汲取其他领域资源的观点,始终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和危机。既然这样,那么,社会学对于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的追寻是否到了进行清算和反思的时候?

图书封面


 社会宽容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没想到光写“宽容”都可以有500+页,里面的论述实在是精彩!值得一读
  •     这是李教授的心血之作.非常值得一学.看后有很大启发.值得珍爱收藏.是融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土壤滋养后结出的硕果.目前国内学界这样的踏踏实实做学问的青年学者,李教授可谓其中之一者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