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人文中国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1
ISBN:9787810832717
作者:许江
页数:368页

作者简介

《人文中国》收录了15篇论文,即《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念》、《被延误的现代化》、《现代性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向》、《社会转型与军事现代化》等。

书籍目录

许江:重建讲坛的高度(丛书总序)
1 葛兆光: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念
2 雷颐:被延误的现代化
3 高瑞泉:现代性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向
4 张法:中华性:中国现代性历程的文化解释
5 朱学勤:简论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观念转变
6 高华:百年现代化三题
7 王中江:“新旧之辨”的历史推演及文化选择形态
8 罗志田:物质的兴起: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倾向
9 倪乐雄:社会转型与军事现代化
10 葛红兵: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
11 曹树基:大饥荒:1959-1961年的安徽人口
12 江蓝生:语言文字规范化与学风建设
13 邵大箴:传统山水向现代转型的里程碑
14 杭间:身体的智慧
15 黄河清:全球化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
编后记

前言

  1928年3月26日,初舂的西湖,天空中飘荡着浅浅的温润的绿色,一辆黄包车从西冷桥后边烟树婆娑的民舍中匆匆而来,停在孤山前山的湖畔罗苑门前,车上走卜来…位气度儒雅的瘦长老人,缓缓地走进罗苑狭长的楼门中。他正是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来参加刚刚建成的国立艺术院的开学典礼。紧接着,他面对三十佘位教职员、七十佘位学生,语气深长地发表了题为《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的重要讲话: “入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改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藉以真正完成人们的生活。”  蔡元培先生一生数载旅欧研学,作为一代硕学通儒,曾经遍览欧陆各大博物馆,深研世界文明史的演变,甚至还是美学研究的专家。他深知艺术作为人文关怀的重要形态,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完备的知识和认知体系的意义。1912年4月,蔡元培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发表了著名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注意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主张,井明确指出培养人才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方面的要求。在“五·四”运动前夕,蔡元培又大声疾呼“文化运动中不要忘记美术”,在《新青年》上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论文,引起海内外的注意。在以他为代表的一批知识精英的心目中,“美术”二字包含着相当宽的意义,泛指一切美的文学艺术和道德言行。]928年国立艺  术院在西湖之畔创立,正是他锐意推行以“美育代宗教”的重要举措,同时,作为横跨中丙界域、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一代先驱,蔡先生坚信办学一是应该有学术至上、思想自由的学术气度,力主在学术上“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二是应该强调欧洲的人文教育思想,把培养具有独立思想和自由意识的批判者作为奋斗目标。蔡先生在艺术院的开学典礼上发表《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的讲话,对一个艺术的专门化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学校所寄予的精神思想,已经将一种庄重的学术使命作为立校之本、创业之基,托付给了一代年轻的创业者们。蔡元培先生以思想界、教育界一代伟人的远见卓识,为新创的艺术学府,奠定了学术讲坛的高度。  艺术院建院之初的一代教授们大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这是一个年轻的艺术理想者的集群。一方面,他们中大多数人旅欧的学历、中西两个学域的开阔视野形成了不凡的志向和学术积累;另一方面,他们置身于中西文化冲撞和救国图强的精神理想之下的痛切思考,使他们具有激昂的改革的锐意。他们一腔热血、满怀热望,做学问,创杂志,办画展,创立“艺术运动社”,主持中国最早的高等艺术教育,带着艺术和思想的锐气,带着反封建斗士的勇力,涉人一个艺术学府对一个民族存亡和文化迁变所能起作用的方方面面。尤其在积极投入艺术创作的同时,他们养成了讨论问题、著书立说的风气。他们一方面从振兴东方艺术、唤醒民族意识的艺术社会学方面着眼,纵论艺术作为人类优秀精神载体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意义,痛陈艺术衰微对于社会和政治危机的深重影响;另一方面,从美术发展和艺术风格等具体问题人手,系统研究中西美术的殊异渊源和演进的形态,探索和思考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美术教育的诸多问题。这个现象,在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史上被称为“理论热”,它作为艺术家涉人文化研究的一种集群现象而备受大家的重视。1999年,当郑朝先生编撰《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并嘱我写序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艺术学府在它初创期所曾经涌动的人文关怀的热力;感受到我们的精神家园的一代拓荒者所开掘的不凡的学术疆域;感受到了蔡元培先生的治学思想在多大程度上主掌着我院的学术宗旨并得以代代相传的精神脉络。正是这个优秀的教授集群,从一开始就以浓郁而严肃的历史使命感,在理想与现实、开放与固守、为人生与为艺术等深刻的矛盾中,求取两端理想化的结合,坚持着追求一个学术的理想:以时代的精神,广泛吸收各派所长,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去表现东方的意境和情韵,创造东方新兴艺术。今天,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而深情回望的时候,我们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代教授们以毕生的追求,以一世的心血所铸造的我院学术讲坛的高度。

章节摘录

  我们知道,西方的现代化伴随着世俗化的历程。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解释,西方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最初是由新教伦理提供的,新教伦理给予西方文化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即以“天职”观念为中心的所谓资本主义精神。换言之,现代性经济生活中到处吋见的追逐功利的沖动,开始曾经有过道义论的源头。近代西方人征服自然的精神动力,也被韦伯理解成新教与对象世界之间巨大紧张的产物。与西方现代化所借助的世俗化形态不同,中国文化精神的转向,一开始就是在世俗的观念领域中进行的。它不是如西方那样,在对神学世界观的反叛中,而是在哲学世界观的变革中实现的。  对于中国现代性的动力之源,人们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如果我们超越“传统和反传统”的对立,对20世纪中国哲学世界观的历史总貌作俯瞰,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形式上对立的哲学派别,实际上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提供动力式文化精神的理论建构。简要地说,哲学进化论是以自然科学的理论架构为主体,描述了一个动力式的客观世界图景及其自然法则:马克思主义是以历史理论为中心,将历史中的主要动力理解成经济的要素,从主客体相互作用入手去获得社会进步的动力;现代新儒家以心性论为主题,则更多的是在主观精神的领域,发掘动力的源头。  如何解释达尔文进化论,在今日西方学术界依然是个问题;更何论上…个世纪之交的中国。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像在西方,达尔文发表其著作后不到十年,进化论就被知识界普遍接受一样:严复的《天演论》一出版,就有人评价:“白严氏之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我们知道,进化的观念决非起于达尔文,达尔文的贡献在于使进化论具有了科学的形式。“其他进化论者谈的是活力的力量,历史具有方向性,活力驱动,以及心灵本质上是崇高的,这些都是经过装饰可以被传统的基督教勉强接受的概念”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则使一个动力式的生命世界获得了严格的决定论的证明。常常有人认为中国人将一个原先只是科学的进化论误解成哲学,其实,在借进化论实现文化精神的动力式转变方面,中国人不过是像维多利亚时代的西方人一样,把“进化”理解成了“进步”。3。所谓“物竞天择之理”,是以竞争与对抗求取进步的法则,这些东西使得中国人的精神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  在标准的旧式上大夫头脑中,自然界和历史呈现为循环论的图景,竞争虽然是生活中的现实,但是属于非常态的现象,只有负面的意义,不会获得价值的肯定。19世纪中叶开始,至少在国际关系方面,对抗和竞争从非常态变成了常态;中国人最初在“救国报种”的民族主义目标下接受它,从心理上说是被动的。此时,竞争虽然具有了有限的正义性,但是还只是工具的正义性,还没有神圣的意义。进化论的传播,不但使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进步主义的世界图景,而且使得“竞争”具有了超验的价值。  现代人日常使用的“进步”一词,其实有复杂的含义,它至少包含四重意义:一是社会向善论的预设,即相信人类社会将不断改善,趋向完美的境界。二是一个道德性的理念,指主体德性的提高和完善,所以“进步”必定又预设了人性的不断改善,趋向理想人格。三是相信理性、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将不断增长。四是对力量的追求,相信人类能够扩大自身的权能、征服自然、普遍增进人类的幸福。进步的信仰一旦确立,就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历史作用。正如希尔斯说的那样:“进步思想既是描述性的,又是规范性的……这种思想断定,进步已经发生;它也断定,进步应该发生,而且一旦阻碍进步的障碍被排除以后,它就会出现。这些障碍便是人类一味依恋过去的陈腐习惯和信仰。促进进步成了公共政策的目标和衡量社会业绩的尺度。公共舆论的导向者将进步运用于所有的制度和信仰,并且随着政府的作用日益突出,它还运用于政府的主要决策。…总之,“进步”的概念通过对经验的描述过渡为对未来的预测,结果就转变为规范性的概念。作为规范的进步概念,在实际运用中包含了理想和现实的意义二重性:即既有超越的目标起一种范导作用而具备理想性,又有生活世界中可予证实的经验有效性。社会向善论和道德增长论偏向理想性:对知识、科技、力量和福利增长的预期,则偏向现实的运作。它们综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巨大革命性的观念,并且很快成为上自知识精英、下到普通百姓的普遍信仰。作为循环论或历史倒退论的替代品,进步的信仰使得中国文化转入一种类似西方文化“普罗米修斯——浮士德”的动力式过程,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精神转向的关键一步。无论进步主义在今天表现出多少弊病,人们依然必须承认:没有“进步”的观念,整个现代化进程是难以想象的。  既然“进步”或“进化”是价值所在,作为进步的动力,生存竞争当然也是基本的价值。原先当作非道德性而被迫接受的“竞争”,现在通过严复等人的诠释,不仅有了民族主义的正义性,而且开始闪耀起进步主义的理想光芒。敏锐的西方学者早己注意到,“在严复的眼中,达尔文的理论不只是描述了现实,而且还规定了价值观念和行动准则。……很明显,严复强调的是竞争(一种确定无疑的活力)的价值观,强调的是在竞争的形势下,潜在能力的发挥。”事实上,严复巧妙地表达了斯宾塞式的信念:如果生活是一场适者生存的斗争,那么力量就是最终的美德,软弱和不能应付外部世界就是最大的过错。生存下去、取得胜利就是善,屈服和失败就是恶。不难看出,传统的“力命(德力)之争”的标准完全被颠倒过来了。力量和竞争不再是消极的负面的东西,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使人得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必要途径;既是历史之大道,也符合人道原则。  动力性的价值有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支持。《天演论》表明严复在对力量的肯定方面,接受了斯宾塞那种典型的动力论,即充分强调宇宙整体中“力”的无比强大,“能力”在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关键意义。强调活力、精力、斗争。坚持自己的权利,以及在前所未有的水平上大胆发挥人类所有的潜力。因此,宇宙不再是契合传统儒家道德的宇宙,而是力量的宇宙。“大宇之内,质力相推,非质无以见力,非力无以呈质。”。自然界就是一个“翕以合质、辟以出力”的永恒过程;但是人类也并非只需听天由命,而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今者欲治道之有功,非与天争胜焉,固小可也。法天行者非也,而避天行者亦非。夫曰与天争胜云非谓逆天拂性,而为不祥不顺者也。道在尽物之性,而知所以转害而为功。”。总之,强调力量和竞争成为进化论的诠释主流。人们面前展开的是一幅机械论的世界图景,在“质力相推”的宇宙中,物质元素按照自身的动力而展开。对这样的世界,人类凭借理性和计算将完全能够控制。  在进化论从自然的客观之理来提示动力式精神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主客体交互作用来论述历史的动力。

图书封面


 人文中国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