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读书与做人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 > 梁漱溟读书与做人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7512501850
作者:梁漱溟
页数:250页

作者简介

《梁漱溟读书与做人(纪念珍藏版)》内容简介:梁漱溟一生不断追求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对人生问题的追求,他出入佛家、儒家,成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现代新儒学的开启者;对中国问题的追求,他投身辛亥革命,从事乡村建设,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他对中国抱有极真挚的感情,他自己是极度的坦诚,他跟我们说的没有一句是伪饰的,没有一句不是发自肺腑的真言。

书籍目录

读书
中西学术之不同
东方学术之根本
中国文化问题
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
人类以“有对”超进于“无对”
读《中国美术在现代艺术上的胜利》
孔子学说之重光
孔学绎旨
宗教问题讲演
研究问题所需的态度求学与不老
如何成为今天的我
我的自学小史
回顾家世与生平并试作检讨认真读书改造世界观
从人类立场到无产阶级立场
《人心与人生》自序
讲解《礼记·学记篇》的一段话
读《河上肇自传》
司马迁《史记》不尽可信
重读马一浮先生《濠上杂著》读阳明先生咏良知诗蒋著《十三经概论》读后特志
我和商务印书馆
做人三种人生态度
合理的人生态度
合理的人生生活
人生的意义
中国人的长处与短处
道德为人生艺术
谈乐天知命
忏悔—自新生命的歧途
略说人心
一个人的生活
如何才能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
青年修养问题
择业
婚姻问题
对于人类女性的认识
我之人生观如是
吾侪当何为
吾人的生活与家庭
值得感念的岁月自传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

编辑推荐

  国学大师谈读书,品人生!纪念珍藏版  展现“最后的儒家”梁漱溟的思想与人生,讲解佛学与儒学精髓  梁漱溟关于读书与做人的精选文章,重温一代国学大师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境界。  梁漱溟之子梁培宽亲自审定,内容涉及佛学、中国哲学以及人生感悟等诸多方面,丰富详实,包装精美,值得珍藏。

内容概要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生于北京。1917年10月,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1931年与梁仲华等人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院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曾为团结抗战与和平建国积极奔走,创建民主同盟。1980年后相继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梁漱溟先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儒家”。他一生创作发表了多部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主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中国文化要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

章节摘录

  中西学术之不同  在我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的,一切以自然为宗。仿佛有点看重自然,不看重人为。这个路数是中国的路数。中国两个重要学派--儒家与道家,差不多都是以生命为其根本。如四书上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充分表见生命自然的意思。在儒家中,尤其孟子所传的一派,更是这个路数。仿佛只要他本来的,不想于此外更有什么。例如,发挥本性,尽量充实自己原有的可能性等,都是如此。我曾有一个时期致力过佛学,然后转到儒家。于初转入儒家,给我启发最大,使我得门而入的,是明儒王心斋先生;他最称颂自然,我便是如此而对儒家的意思有所理会。开始理会甚粗浅,但无粗浅则不能入门。后来再与西洋思想印证,觉得最能发挥尽致,使我深感兴趣的是生命派哲学,其主要代表者为柏格森。记得二十年前,余购读柏氏名著,读时甚慢,当时尝有愿心,愿有从容时间尽读柏氏书,是人生一大乐事。柏氏说理最痛快、透澈、聪明。美国詹姆士杜威与柏氏,虽非同一学派,但皆曾得力于生命观念,受生物学影响,而后成其所学。苟细读杜氏书,自可发见其根本观念之所在,即可知其说来说去者之为何。凡真学问家,必皆有其根本观念,有其到处运用之方法,或到处运用的眼光;否则便不足以称为学问家,特记诵之学耳!真学问家在方法上,必有其独到处,不同学派即不同方法。在学问上,结论并不很重要,犹之数学上算式列对,得数并不很重要一样。  再则,对于我用思想作学问之有帮助者,厥为读医书(我读医书与读佛书同样无师承)。医书所启发于我者仍为生命。我对医学所明白的,就是明白了生命,知道生病时要多靠自己,不要过信医生,药物的力量原是有限的。简言之,恢复身体健康,须完全靠生命自己的力量,别无外物可靠。外力仅可多少有一点帮助,药物如果有灵,是因其恰好用得合适,把生命力开出来。如用之不当,不惟不能开出生命力,反要妨碍生命的。用药不是好就是坏,不好不坏者甚少,不好不坏不算药,仅等于喝水而已。中国儒家、西洋生命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来之根抵。在医学上,我同样也可说两句有关于不同学派或不同方法的话;中西医都是治病,其对象应是一个。所以我最初曾想:"如果都只在一个对象上研究,虽其见解说法不同,但总可发见有其相同相通处。"所以在我未读医书前,常想沟通中西医学。不料及读后,始知这观念不正确,中西医竟是无法可以沟通的。虽今人仍多有欲沟通之者(如丁福保著《中西医通》,日人对此用功夫者亦甚多)。但结果亦只是在枝节处,偶然发现中医书上某句话合于科学,或发现某种药物经化验认为可用,又或发见中医所用单方有效,可以来用等,然都不能算是沟通,因其是彻头彻尾不同的两套方法。单站在西医科学的立场上,说中医某条是对了,这不能算是已融取了中医的长处。若仅依西医的根本态度与方法,而零碎的东抬西捡,那只能算是整理中医,给中医一点说明,并没有把中医根本容纳进来。要把中医根本容纳进来确实不行;那样,西医便须放弃其自己的根本方法,则又不成其为西医了。所以,最后我是明白了沟通中西医为不可能。  如问我:中西医根本不同之点既在方法,将来是否永为两套?我于此虽难作肯定的答复,但比较可相信的是,最后是可以沟通的,不过须在较远的将来。较远到何时?要在西医根本转变到可以接近或至沟通中医时。中医大概不能转变,因其没有办法,不能说明自己,不能整理自己,故不能进步,恐其只有这个样子了。只有待西医根本方法转变,能与其接近,从西医来说明他,认识他。否则中医将是打不倒也立不起来的。  说西医转变接近中医,仿佛是说西医失败,实则倒是中医归了西医。因中医不能解释自己,认识自己,从人家才得到解释认识,系统自然还是人家的。须在西医系统扩大时才能容纳中医,这须有待于较远的将来。此将来究有多远?依我看,必须待西医对生命有所悟,能以生命作研究对象时;亦即现在西医研究的对象为身体而非生命,再前进如对生命能更有了解认识时。依我观察,现在西医对生命认识不足,实其大短。因其比较看人为各部机.关所合成,故其治病几与修理机器相近。中医还能算是学间,和其还能站得住者,即在其彻头彻尾为一生命观念,与西医恰好是两套。试举一例:我的第一个男孩,六岁得病,迁延甚久,最后是肚子大,腹膜中有水,送入日本医院就医,主治大夫是专门研究儿科的医学博士,他说必须水消腹小才好,这话当然不错。他遂用多方让水消,最后果然水消腹小,他以为是病好了,不料出院不到二十分钟即死去。这便是他只注意部分的肚子,而不注意整个生命的明证。西医也切脉,但与中医切脉不同。中医切脉,如人将死,一定知道,西医则否。中医切脉,是验生命力量的盛衰,着意整个生命。西医则只注意部分机.关,对整个生命之变化消息,注意不够。中西医之不同,可以从许多地方比较,此不过略示一例。再如眼睛有病,在西医只说是眼睛有病,中医则说是整个身体失调。通俗的见解是外科找西医,内科找中医,此见解虽不高明,但亦有其来源。盖外科是比较偏于局部的,内科则是关于整个生命。西医除对中毒一项,认为是全身之事外,其他任何病症,皆必求其病灶,往往于死后剖视其病灶所在。将病与症候分开,此方法原来是很精确的,但惜其失处即在于局部观察。中医常是囫囵不分的,没有西医精确,如对咳嗽吐血发烧等都看作病,其实这些只是病的症候,未能将病与症候分开。普通中国医生,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一些从古相传的方法;这在学理上说,当然不够,但这些方法固亦有其学理上的根据。凡是学问,皆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而不在乎得数,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的,无奈普通医生只会用古人的得数,所以不能算是学问.  大概中国种种学术--尤其医学与拳术--往深处追求,都可发见其根本方法眼光是归根于道家。凡古代名医都是神仙家之流,如葛洪、陶弘景、华伦等,他们不单是有一些零碎的技巧法子,实是有其根本所在,仿佛如庄子所说"技而近乎道矣"。他们技巧的根本所在,是能与道相通。道者何?道即是宇宙的大生命,通乎道,即与宇宙的大生命相通。在中西医学上的不同,实可以代表中西一切学术的不同:西医是走科学的路,中医是走玄学的路。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即在其站在静的地方去客观地观察,他没有宇宙实体,只能立于外面来观察现象,故一切皆化为静;最后将一切现象,都化为数学方式表示出来,科学即是一切数学化。一切可以数学表示,便是一切都纳入科学之时,这种一切静化数学化,是人类为要操纵控制自然所必走的路子;但这仅是一种方法,而非真实。真实是动的不可分的(整个一体的)。在科学中恰没有此"动",没有此"不可分";所谓"动","整个一体不可分","通宇宙生命为一体"等,全是不能用眼向外看,用手向外摸,用耳向外听,乃至用心向外想所能得到的。反是必须收视返听,向内用力而后可。本来生命是盲目的,普通人的智慧,每为盲目的生命所用,故智慧亦每变为盲目的,表现出有很大的机械性。但在中国与印度则恰不然,他是要人智慧不向外用,而运用之于自己生命,使生命成为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印度且不说,在中国儒家道家都是如此。儒家之所谓圣人,就是最能了解自己,使生命成为智慧的。普通人之所以异于圣人者,就在于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没办法,只往前盲目地机械地生活,走到哪里是哪里。儒家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表示生命已成功为智慧的,仿佛通体透明似的。  ……

图书封面


 梁漱溟读书与做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每当我们这些小人物看一本所谓经典书,欣赏一部拿小金人奖电影,观摩一幅神马艺术大师名画的时候,估计不知所云远多于心有戚戚。一点也不奇怪,无论经典音乐、电影、文学作品及画作,一切创作作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而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总是不一样的。新世纪来临后,社会在发展,事物在变化,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又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内心世界,如果说古代人内心世界种类成千过万,估计现代人还得提高几个数量级了。所以,很简单,一个乐观的人理解不了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开朗的人理解不了抑郁者内心世界的敏感与丰富;就好比普罗大众在爱情世界里迷失的死去活来,哪知道同性恋世界同样有温暖与平实。所以我们这些升斗小民,如果没有作者相似的人生经历与内心世界,感受不出其作品的伟大性的确很正常。SO呢,对待这些经典老家伙,我懂的我看,我不懂,就只好SAY GOODBYE了。但是梁漱溟甚合吾意。这位老人家甚合吾意的地方其实真没多少,因为这家伙实在学贯中西,学问我只看懂了百分之一,什么哲学、宗教、儒家通通跟不上。但是慢着,这本《读书与做人》却直让我收益良多。书中一开头对比中西之学,可惜观点个人比较不认同(应该是如今的国内学术界实在让我没有一点信心,而文中对比中西之学问的年代却属于西南联大时期。)而后,作为新儒家代表的梁老重解孔子学说,提出新观点,认为孔子的学说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在于使自己生活的很顺畅,自己对自己很有办法云云,个人觉得很有新意,也很有道理。也就是回到了自我认识的课题上,人是怎么回事,认识社会,追求幸福生活,一定要从认识自己入手吧?中间部分有篇《我的自学小史》,写的很是详细,作者中学毕业以至能进北大上台讲哲学,跟梁老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严谨治学是绝对分不开的。作者认为的自学应当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这点也是比较符合一般人的观念,而且文中并没有太多的教训,只是一个普通人在说话,梁老比我们成功之处只在于他比我们勤奋。最后说到为人自新与忏悔,书中说到梁老20多岁的时候要强心太高看不起人家,也很容易讨厌自己;于是悔恨,自己与自己打架,接着在20多岁的时候有过2次自杀,这些经历也是梁老接受孔子的思想的原因吧,即认为人生就是如何使自己生活的更顺畅,如何自己对自己有办法的过程。最后提出办法,也就是一方面是深深的自省,一方面也要同情人类本来就这么回事,人有缺点才可爱,不要怪谁吧!学习到新知识,必须自己对自己有办法~
  •     书还没有看完,有些感想已经想要说一说。1.第一篇《中西学术之不同,初看有些晦涩,语言习惯的不同,但是大意还是可以读懂,仔细逐字逐句理解以后觉得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描述很精细也很准确。中国文化中,人是与自然一体的,不光是自然,与世间万物都是一体的。西方文化则将人放在了中心的位置,分离开来的。从中西医的不同路数解读出中西文化路数上的不同。对于中西医,我的认识自然比不上梁先生全面,梁先生认为西医对生命的认识上有所欠缺,将人作为机械来进行修理,单纯对出现问题的部位进行修理,而中医讲求人为一整体,应从整体加以调理的见解,这一点我尤其赞同。未读这篇之前,我只觉得西医中,哪里有问题就动个手术切掉的做法,让我觉得有些不妥,人生为一个整体,任何部位都应当是有其作用的。但是也说不出个究竟,良先生的分析很清楚。路数上的不同,对人的认识不同。”总之,东西是两条不同的路: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静止的、科学的、数学化的、可分的。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动的、玄学的、正在运行中不可分的。“总结得精准。并且持中立理智的态度,两方的优劣都进行了剖析,并且预测了中西医沟通的路径。这一篇中另一个让我很收鼓舞的观点是”真学问家在方法上,必有其独到之处,不同学派即不同方法“虽然话有些偏激,结论并非不重要,但是重视方法的想法我很赞同。2.在《宗教问题讲演》中,梁先生在一开始讲的是治学的态度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因为有独立的思考,发现了问题,所以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认识这个问题,找答案,也就成了学文。让我深受震撼。切中了自己也深觉对很多事情没有自己观点的要害。这让我想起了初中时候的教生物的老师,讲新课之前总是让我们自己看一遍教材,上课的时候提问,他给予解答。我们总是不知道问什么,所以每堂课总是会被他呵斥,责备我们不懂脑筋。当时只觉得冤屈,实在想不出问题,也不知问什么,现在才知道因为我们并没有想要去了解什么,也就不会思考,也就不会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实际上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一种态度也出现在之后几篇关于治学的文章中,可见是先生治学路上很重要的一点。3.读起来最有趣味的是《我的自学小史》,大概是寻常生活读来最平实。动荡的社会背景,仕宦世家的成长环境,各方面的因素,让梁先生的成长史颇有传奇色彩却又显得是必然。给评价的时候我一度徘徊在三星和四星之间。1.想给三星是因为读到一半了,发现重复的地方太多,例如对于自己成长中的一些背景介绍,很多篇都提到,虽然先生只是几句掠过,但是还是稍显冗余,不知是不是编排不好做的原因,出现在同一本书过多相同的东西会让人有些不适。2.另外就是书中对于共产主义的看法,在《中国文化问题》中,梁先生认为在中国社会史上盘旋不前的问题上,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作流派观而不是阶梯观,但是在《回顾家世与生平》中,却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出路。前文不知所作时间,但是看迹象应该是作于后文之前。我本身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谁好谁坏没有过多观点,但是对于过分褒扬社会主义有些反感。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觉得所谓大师,并不是神仙圣人,而是比平常人更能着眼于大背景,更有一种思考的特质,以及从平常事中进行思考,总结出结论的能力。
  •     特别喜欢老师犀利的笔法,对丑恶入木三分的描述,虽然只读了书的前部分,但是还是觉得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感触颇多的书。书中的桥段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某一类人变脸的技能之娴熟,菜市场环境之恶劣,厕所里一条条的亮晶晶反映着人类自身的丑恶。。。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积极,独立,全面
  •     这本书太过于理想,又让我太有共鸣,因此我到目前为此只看了一半,我只想等过几年再回头看看我还能不能坚持这种理想状态
  •     认真思考回答问题的人
  •     梁老很有想法
  •     很好在看中,很好在看中
  •     读的梁先生第一本书,不错,挺喜欢
  •     再读的时候才能说点东西出来吧
  •     马马虎虎,
  •     全书编辑有问题,好多重复的部分
  •     大家,虽然他自己从不承认自己是大家。上个世纪的大师,年代已远,仍值得一读再读,读书篇有一些没有读下去。杨绛说,人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确实如此,早领悟一些,弯路也会少些。从别人的感悟中认识自己,也是看书的一大收获,不求多,但求明。诚实的面对自己,读读哲学。
  •     就喜欢梁漱溟
  •     未仔细看。这是我买过的书中,我看的最少的一本。或者太高深了,或者就是空洞无物。
  •     漱溟,好聽又頗有深意的名字,有“滌蕩黑暗,沖洗愚昧”之意。書中集合了梁先生的眾多文章,講述了他關於人生、宗教、中國傳統文化等方面的見解。讀著他的文章,心中不禁一陣熱血沸騰,夾雜著一片感動。感謝與此書偶然的遇見。
  •     梁漱溟 读书与做人
  •     读书 做人 是吾辈青年面临的重大课题。梁老给出了他的看法。
  •     还行,毕竟隔了时代。
  •     沉淀。。。
  •     自学的力量是无穷尽的
  •     视角独特
  •     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这书太政治正确了,看起来有点累。
  •     缺了10多页
  •     书封挺好
  •     恕我愚昧,其实看不太懂。
  •     坑老子钱,就是一部选集
  •     某个年代前的能读,某个年代之后的让人读了如鲠在喉。
  •     正是迷惑的时候,恰巧读到此书,让自己有所思,进而有所得。
  •     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见解很独到!
  •     一个深邃的大师,敢于在文革和毛泽东叫板,敢于在文革维护孔孟,却神奇活的活下来的文人,只能说,上天也在庇佑他。
  •     2012年3月5-6日读。2012-55。
  •     與其從一堆混沌的迷思與民族情感裡找那點金粒,不如棄卷
  •     自己水平不够,有点难以理解
  •     从先生的选文中,可读到先生在治学,读书,做人,学习多个方面的见解与看法。感动于先生的谦和,真诚,以及认真,有思想,有行动,这些是值得吾辈学习。
  •      看看而已,
  •     或许是因为梁漱溟确实很厉害,所以才有这本书吧。感觉就好像一个人在侃大山,你很乐意去听,只不过是因为他很厉害。说的有点过了,很多东西他的思考还是非常值得品味的,比如中西医,我就很赞同。
  •     总之,东西是两条不同的路: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静止的、科学的、数学化的、可分的。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动的、玄学的、正在运行中不可分的
  •     三种态度
  •     可能是体裁限制吧,要写得再深入些就好。逊于《中国文化要义》。
  •     就读书篇我是很喜欢很赞同,也颇有收获。不过他说女子生来的任务是创造生命,女权如我,是不敢苟同的。虽则这一客观事实尚无从改变,但生命自有她的价值和意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