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成长记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心理疏导 > 妈妈成长记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33451028
作者:陈洁
页数:280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我总觉得,家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常识教育。让一群没有常识的父母狂热地培养精英,没有比这个更恐怖的事情了。”
高贵的教育,不是教人在一幢歪歪斜斜摇摇欲坠的危房里如何爬得更高,找到更安全的去处,而是要建筑一幢更结实耐用又美观的楼房。
全职妈妈能够领薪水吗?她其实是在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新人,这难道不是在为社会服务——而且是最重要的服务?
那一刻我彻底明白了,孩子不是我生的,他是天生的,他的灿烂如阳光的笑,他的清凉如寒星的双眼,他的无邪如冰雪的心灵,他的亮丽如春花的小脸,他的一切一切,他的美之致,青春之致,那都是上天之功。
这就是《妈妈成长记》,由一篇篇短文,一个个记忆瞬间,一个个启人深思的问题,一句句让人惊喜的妙语组成。作者陈洁通过这些女人独特的絮絮叨叨的“细节”文章,为我们完整地呈现了一个女人从措手不及的怀孕到撕心裂肺之痛迎来孩子出生,到初为人母懵懵懂懂,与孩子频发“冲突”,到游刃有余享受“做母亲”,其间多少事,多少辛苦,多少累,多少烦扰,多少苦,几人知道,即使朋友,即使至亲,即使丈夫?通过陈洁的书写,我们得以一窥“女人成为母亲”的真实“蜕变”过程,这些“生活小品”或温馨,或百感交集,或启人深思,或睿智幽默,但都这么真实,这么让人感动,所以也都这么震撼,轻轻一击,击击都中我们心里最柔弱的部分,让我们也随之喜随之悲,也随之愁苦随之莞尔。
《妈妈成长记》告诉我们什么呢?或许是人生吧!因为它从生命的诞生开始,并以生命的延续证明着平凡的伟大……妈妈成长记也告诉我们,妈妈不只是家庭里的妈妈,不只是教育里的妈妈,不只是社会里的妈妈,她更是人性里的妈妈,或者更简单说,她是母亲!她所做的牺牲,她所有的奉献,不只是给孩子,给家,更给她所处的社会,她的民族,她的国家,还有人类自身。

简要目录
被孩子雕刻——妈妈成长手记/.1
怀孕了/.3
休养生息/.7
胎动/.14
他是谁?/.18
痛/.21
悔/.25
没出生就累/.32
回乡偶书/.36
论惩罚/.40
基础和依据 /. 40
目的和效力 /. 43
尊严和羞耻感 /. 47
爱和孩童逻辑 /. 50
磁带是干什么用的/.54
小秒针哲学/.57
自我意识之自我同一性/.57
自我意识之自我概念形成/.58
自我意识之捉迷藏/.59
自我意识之我是谁/.60
主客对立/.62
认识能力之抽象思维/.62
求溯本源/.63
表情和人的奥秘/.64
为什么/.66
由谁决定或人类的命运/.67
罪过和救赎/.68
洞/.69
上幼儿园了/.71
记取那些欢乐/.76
感恩/.76
孩子的视界和创作/.82
孩子的梦/.87
多情公子糗事汇/.89
笑柄一箩筐/.93
成长的骄傲/.106
爱的教育/.110
最低级别的爱/.110
爱情/.112
草色的性/.115
人生规划/.129
关于死亡的对话/.133
给小秒针的信/.146
孩子是镜子/.151
情感和意愿表达/.158
正确的方式/.164
孩子的理解/.167
教然后知困/.173
艺术或者科学?/.173
礼貌,天性或者社会性/.176
信任或者自我保护/.184
与欲望为友/.188
信/.197
政出多门/.202
老夫子的放养和不放/.206
破冰第一人和信仰问题/.211
都市探险之旅/.216
转学/.223
一码归一码/.226
抬举/.230
信任和放手/.239
评价/.247
童心似禅心/.259
谁都可能倒霉/.262
我做母亲三部曲/.267
附录/.272
小秒针处女作/.272
评妈妈/.273
小秒针检讨书/.275
我的缺点/.275
童谣、顺口溜和脑筋急转弯/.277
赘言/.280

编辑推荐
看陈洁的妈妈成长手记,感受一个成人“被孩子雕刻”的过程,不得不惊艳于陈洁的细腻文笔,以及此中所呈现的基于孩子的目光,以及陈洁诸多独特的思考角度。从如此真实手记管窥一个妈妈真是的成长过程,如如此“生鲜”,而给我的冲击,有时是“拍案叫绝”,有时是“简直崩溃”,但其背后却是深深的认同。感谢陈洁给我们奉献了如此精彩的妈妈成长记。
——本书编辑

书籍目录

被孩子雕刻——妈妈成长手记怀孕了休养生息胎动他是谁?痛悔没出生就累回乡偶书论惩罚  基础和依据  目的和效力  尊严和羞耻感  爱和孩童逻辑磁带是干什么用的小秒针哲学 自我意识之自我同一性 自我意识之自我概念形成 自我意识之捉迷藏 自我意识之我是谁 主客对立 认识能力之抽象思维 求溯本源 表情和人的奥秘 为什么 由谁决定或人类的命运 罪过和救赎 洞上幼儿园了记取那些欢乐 感恩 孩子的视界和创作 孩子的梦 多情公子糗事汇 笑柄一箩筐成长的骄傲爱的教育 最低级别的爱 爱情草色的性人生规划关于死亡的对话给小秒针的信孩子是镜子情感和意愿表达正确的方式孩子的理解教然后知困 艺术或者科学? 礼貌,天性或者社会性 信任或者自我保护与欲望为友信政出多门老夫子的放养和不放破冰第一人和信仰问题都市探险之旅转学一码归一码抬举信任和放手评价童心似禅心谁都可能倒霉我做母亲三部曲附录 小秒针处女作  评妈妈 小秒针检讨书  我的缺点 童谣、顺口溜和脑筋急转弯赘言

内容概要


作者陈洁小简
这就是陈某人的一生。
在历史最黑暗的时期即将结束时诞生,
在高等教育迈出贬值第一步时考入大学,
在新闻封锁最严酷的一段时间里当记者,
在中国学术最腐败、丑陋和堕落时进入学术圈,
在青春基本过去的时候开始写青春文学,
在学生味还很浓的时候当了老师,
在孩子气没褪干净时当了妈妈。
曾经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生,
也许未来也会在还没有充分准备好的时候死去。
流窜于三个城市的三个大学混了文史哲三个学位,是标准的333牌万金油。
在理工大学当文科教员,“搅书毁人”,“孳孳不倦”。
育儿、码字、Backpacking,都属业余爱好。

章节摘录

  被孩子雕刻——妈妈成长手记  我从来没有准备做新娘,更没有准备做母亲,可突然之间,事实上就是在一两个月之间,我由少女变成少妇,然后是孕妇。而此时距离我走出校园还不过一年。此间巨变的落差,可想而知。  直到结婚,我才意识到自己对性的无知;直到怀孕,我才意识到自己在心理上还是一个孩子,我惊慌失措。一个生命突然走进我的生命,已经让我应接不暇;现在,另一个生命直接叠加在我的生命之上,更让我手足无措。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生命,一个与我关系过于密切的小生命,我既恐惧又厌恶。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适应这种角色转变,并开始思考和理解生命的?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并由这爱滋养着慢慢成长,直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母亲?  对我来说,做一个母亲是一个极其艰难和温暖的成长过程。母亲是在孩子之后出生的,孩子降临了,一个母亲才开始成长。这是一个漫长的化学反应,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我和孩子一起编织我们彼此交错的命运和历史,他走向成人世界,而我走向一个女人生命的深处。  他为我开启了一扇幽秘的山门,并成为我生命中一条纵深的道路,沿着他,我溯游而上,抵达了女人最深的源泉,发掘了自己的母性、生命的悸动、人性的幽深。这一路走来,所有的艰险和宝藏,都是过去的我根本不能想象的。人不可能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如果我没有孩子,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损失了什么,有了他,我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他是生命给我的过于慷慨的馈赠,每思及此,我都会感激得流下泪来。  这个世界充满了成人的声音,他们炫耀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成果,好像一个画师夸耀自己的作品。殊不知,不是画家运用颜料决定了画作,而是这个世界的色彩决定了画师。孩子们塑造了一个个母亲和父亲,如此伟大的劳作却默默无闻。我在这里要记录和纪念的,是我毕生最重要的成长史:我被孩子雕刻的过程。这个过程刻骨铭心,弥足珍贵。  怀孕了  这绝不是一个好消息。  应该承认,在医生最初告诉我这一消息时,我惊异而沮丧。这时距我新婚还不到两个月,我对婚姻的全部理解还停留在“王子走进死寂的宫殿,深情轻吻美丽的公主,她因此从沉睡中醒来,两人含情脉脉地对视着”这样的层面上。世上一切美丽的爱情故事都结束于凝眸、拥吻、洁白的婚纱和教堂的红地毯,谁想象过怀孕的白雪公主?腰圆脸肿、大腹便便。  我从爱情的云端跌进婚姻的陷阱时,还基本上只是把自己当作低空飞翔的仙女儿,压根没有想到怀孕这种“庸俗”的、人间烟火气的、不人道的、毫无理想色彩的事情,居然会降临到我身上!这种惊异、沮丧和不公平的感觉,很深刻,在第一次与紫禁城先生为家务琐事争吵时,我也有这样的惊异和沮丧。  简单介绍一下紫禁城先生,我们做了近六年的朋友后,似乎在一夜之间质变为恋人,并在六个星期后成为夫妇。他是这个世界最后一个理想主义者,遵循最保守和谨严的道德规范,其腐朽、落后、古板程度令人发指,与现代社会很多东西都不兼容,而且保持永不妥协、绝不合作的强硬态度,是精神永远留在“故宫”的“故人”。所以,紫禁城是他理所当然的形象代言人。  在最初的惊异和沮丧之后,我变得消沉抑郁,而且极度恐慌,甚至有受辱的感觉。当然我决不想当妈妈——以我天马行空的个性和自私、自我、自恋的德行,没有坚持独身主义已经是个奇迹了——但我和紫禁城都不太知道怎么拒绝一个特殊的细胞,或者一团未成形的“东西”。  “要不,我们去医院看看?”紫禁城说,他更多地从现实考虑,他博士还没毕业,工作没有着落,我也正在准备考博,已经够乱了,不想再有添乱的。  我们心照不宣地知道“去医院”意味着什么。在中国,胚胎是否算生命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当然“去医院”是唯一的和最好的办法,但我摇摇头。每一次我都摇摇头,一次比一次坚决,一次比一次猛烈,如果孩子不是生在肚子里而是在头上,我一定已经把他摇出来了,像宙斯生出雅典娜。  我终于保留了“它”的存在,绝不是因为我认为受精卵或胚胎具有什么生存权或人权,也不是什么本能的爱,而纯粹是出于一种害怕和逃避。我不愿意与医院打交道,把自己最私密的一面暴露于医生,是我不能容忍的。便像鸵鸟似的,宁可掩耳盗铃般将这种不得已的接触暂时推迟,一天、两天……一周、两周……一月、两月……直至推迟到十个月之后。  另外,我不是一个充满战斗性、能坚决对抗世俗压力的人,也没有太多抗压能力。在那些自认为非原则性问题、我也不怎么当回事的事情上,我乐得随大流。如果世俗习惯认为一夫一妻一子是常态的家庭模式,我会无可无不可地妥协。虽然我一贯的观点是:如果可以不结婚,最好别结;如果可以不要孩子,最好不要。  那一段,我常常会念胡适的那首无情无义的白话诗:“不想要孩子,孩子自己来了。”我讨厌“它”,这个不速之客!原本完全属于我的身体,突然凭空多了一个异己的东西,不管它是一个肿瘤或胎儿,都足够引起人恐慌。“它”在侵略我,占领我,削减我的自我。  另外,我有一些奇怪得让自己坐立难安的想法,比如说,我觉得孩子是性爱的具体化,海德格尔说,曝光隐私是现代性的表征,那孩子就是天然的现代性象征。它放大了我的私生活,它是羞耻,是屈辱,是我身体的一个污点。  而紧接着的妊娠反应让我苦不堪言,而且愤怒莫名。我努力用理智克制自己对“它”的憎恨和诅咒,并强烈地感觉到女人的苦难和身为女人的可悲。而一旦我想到“它”可能也是一个女孩,以后终有一天也将为了人类种族的繁衍而承受同样的苦难和悲哀时,又格外地怜悯“她”。我不无自私地悄悄祈祷“它”是个男孩。  没有第三个人知道这个消息,像青春期羞于身体的发育、并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回避变化一样,我尽量坚持繁忙的日常工作,甚至更加奔波,而且绝不加餐或补充营养,而且因为紫禁城对我额外的关照体贴而大发雷霆。那时我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我要一如既往地生活。或许潜意识里,我要完全控制和决定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不能忍受任何外物的影响。  但伪装下面终究有真实的存在,我也曾偷偷地去书店和国家图书馆翻翻《怎么做妈妈》、《生个超常宝宝》一类的图书,却是做贼心虚,每一次都提心吊胆、风声鹤唳。现在想来是很可笑的,在书架上看准目标后,我会潜伏很久,直到前后左右都没人了,才飞快地将书抽下来,第一时间转移到别的地方去看。即便如此,每当有人从身边走过,我还是会拼命把书页卷起来,结果有一次遭到了工作人员的呵斥,因为“这么不爱惜书”。  我终于没有能够骗过自己:整天整天吃不下一口饭,头晕、腰酸、发困、恶心……北京的冬天显现出大自然对人类最不友好的一面:苦寒、尘埃、风沙、干燥、浑浊的空气,房间里暖气不足,寒冷无孔不入。一个多月绵绵不绝的感冒低烧,却不敢用药,多年的头痛病和美尼尔症频频发作。  紫禁城住在宿舍,我与陌生人合租着学校的小平房,只能吃食堂。大学的食堂永远弥漫着一股清水煮烂白菜的味道,我距离食堂十米就能闻到这味儿,一闻到就什么都吃不下。却又馋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家乡的剁椒、猪血丸子、萝卜干腊肉、豆瓣酱和坛子豆豉油茄等,想而不能得,如毒瘾发作般坐立不安、百爪挠心。  这一切还在其次,最可怕的是健忘和思维迟钝。我会忘记约定的采访,或者采访中会走神。我的提问变得零散纷乱,毫无逻辑和系统可言,在恍惚茫然中,我会忘了提问或听不懂别人的回答。以前倚马可待的写稿如今成了张飞绣花般极艰巨的一件事,我没法集中注意力,也不能自如地调动词汇、组织表达,要么言之无物、要么词不达意。我体内似乎有一个无底的黑洞,把我的种种思想、情绪和感受统统吸进去,直到把我抽空成一具空壳。如果不是特别的刺激,我便整天麻木呆滞、神情恍惚。一切都不再属于我,我丧失了自己一向引以为豪的意志力,而被一种外在的强大力量所掌控。  那时我感觉到深深的恐惧和绝望,作为生物体的人原来如此有限和不自由。寒冬冷、暑日热、春季发困、秋天颓废,吃喝拉撤、衣食住行,还有疾病和死亡,谁也无力超越生理层面的存在。这一点本身就够让人灰心了,而作为女人,又额外再多几层物质性局限,比如经期,比如怀孕。那时的我还没有余心余力、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虑及以后的生产和哺育,单是目前的“病症”就够我疲于应付、狼狈不堪了,尤其是想象自己有朝一日的啤酒桶形象,臃肿、丑陋、恐怖,简直就像噩梦。  真正的度日如年。我害怕,我想家,想妈妈。我不要当什么该死的妈妈,事实上,我这时最需要的人就是妈妈。同样毫无思想准备和知识准备的准父亲也跟我一样焦头烂额、七窍冒烟,终日徒劳的紧张和担忧,并忍受我乖张的性情和随时可能爆发的情绪火山。  终于有一天,我和紫禁城一致决定:休长假回家调养。  这意味着我的整个看似周密、无懈可击的人生规划被迫面临调整。仿佛因为“它”的存在,我作为我已不再重要,甚至不再有意义,我只是另一个生命的载体,“它”要生长,我只是泥土,我的存在是为了一个非我的“它”。我就这样被驱逐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和生存环境,我不得不离开自己的世界,单独和“它”在一起,为了“它”的生存而放弃我的发展。不难想象我当时的无奈和无助。离开北京时我的体重不到九十斤,而心情则阴暗得一如逐臣贬官。  我向单位请的是病假。“怀孕”两个字,我怎么也说不出口。

图书封面


 妈妈成长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写在看书以前】{学龄前}当父母其实很简单,生孩子是原始人都会的事情,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一句“打是亲骂是爱”就可以让孩子对你的管教服服帖帖,谁不是父母"辛辛苦苦拉扯大的",既然养儿育女是谁都能做到的事情,这又谈得上什么伟大呢……当父母的确不难,然而,当好的父母却是不容易的,当一个坚定的"父母无恩论"者尊崇的父母更是艰难。我的父母是很优秀的父母,他们很少对我使用中国父母常放嘴边的那些无聊的老话,而是给我独立空间自由时间自己来反思,然后心平气和的三个人坐在床上聊天。小孩子总是希望立即得到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判断结果,父母为了显示自己在孩子面前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也总是给与孩子一个简单直白的解释,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又何来非凡的创造力呢。事实上,很多孩提时期的提问,都是非常经典的哲学问题,它关乎生命本质,关乎人类的终极关怀,涉及基本的价值观,越是常识就越没有因果,越值得深入探讨。父母可以在孩童学会写字之前,帮他们把有趣的问题记录下来,等到孩子掌握学习方法以后让他们自己来解决。{学龄后}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就好像名校毕业的父母培养的小孩很少产生厌学情绪,孩童在幼年时期没有世俗功利的观念,不可能产生名校情结,要让他们热爱知识,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展现受教育者的睿智儒雅。事实上,类似学什么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我也是直到大学毕业以后才慢慢搞清楚,要想孩子摆脱应试教育导致的毫无灵感的思想和空洞贫乏的语言,早日具备独立理性的思考能力,既不迂腐盲从,又不脱离主流,顺利通过体制内选拔,父母真的有太多需要总结的东西。看到豆瓣上竟然有一本普通人写的育儿书得了9.7的高分,我很是好奇,才翻了几页,等我慢慢把书摘和读后感添完。【书摘】①这个世界充满了成人的声音,他们炫耀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成果,好像一个画师夸耀自己的作品。殊不知,不是画家运用颜料决定了画作,而是这个世界的色彩决定了画师。孩子们塑造了一个个母亲和父亲,如此伟大的劳作却默默无闻。我在这里要记录和纪念的,是我毕生最重要的成长史:我被孩子雕刻的过程。这个过程刻骨铭心,弥足珍贵。②以前倚马可待的写稿如今成了张飞绣花般极艰巨的一件事,我没法集中注意力,也不能自如的调动词汇、组织表达,要么言之无物、要么词不达意。我体内似乎有一个无底的黑洞,把我的种种思想、情绪和感受统统吸进去,直到把我抽空成一具空壳。如果不是特别的刺激,我便整天麻木呆滞、神情恍惚。一切都不再属于我,我丧失了自己一向引以为自豪的意志力,而被一种外在的强大力量所掌控。③对孩子来说,大人是绝对的权威,但是如果所谓“权威”的意思就是可以滥用权力的话,如果大人仅仅因为他是大人、比孩子力气大、有权威,就可以唯我独尊、为所欲为的话,那么孩子所追求的也就是这些了。他不能够、也不需要理解大人,只要服从、同步就够了。这助长了孩子的非理性、不谋求沟通、暴力倾向和对世界的敌意。所以不难理解,这样的孩子一旦有了权威,他就可能用他的逻辑来衡量全世界。④人最大的罪过是让他者降临人间。这是宇宙运行中最大的不公正:自己做的事,让别人来承担后果。将他者强行拽入人世,平白地让他承担为人的一生。为了弥补这错误,就要养他育他爱他宠他,指望他活得好一点。多少年来,学者们总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出于种族繁衍的本能。我更认为,这种爱其实是出于求赎本能。对自己行为的弥补和救赎。人类从长远来说,会逐渐淘汰各种思想和行为极端的基因(比如反骨的基因、深刻悲观的基因等),整体上趋向于平庸和常态,从而越来越适于生存。注意,平庸并非无能,而是不要太能,也不要太弱。这个世界,属于平庸的大多数,比如我辈。⑤我但愿家中的书能吸引你和感动你,还有大自然的壮丽、人性美好的一面。妈妈要求你学一点天文学和历史。它们最根本的作用,不是增加知识,而是帮助你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理解人生和世界。我希望你能掌握两种以上谋生的手段,之所以要两种,是因为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和非正常情况下,谋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而你不一定知道你所生活的社会和时代会发生什么剧变。【关于常识】每个社会都有一套观念,应该相信什么,如何待人接物,否则就会遭到怀疑,不容于众。这些社会规范有的是用法律条文明文规定的,更多的是在一个庞大的伦理和实践的判断体系中本能的遵循的,这个体系叫做“常识”,他命令我们穿什么衣服,采用什么理财标准,尊重什么样的人,遵守什么礼节,以及过什么样的家庭生活。如果对这些规范提出疑问,就会被视为怪异,甚至故意挑衅。常识之所以被悬起来而不容质疑,是因为人们把他的判断都视为天经地义,不必加以审视。然而独立思考者,就是敢于怀疑和批判旧价值的人,注意,这种思考在大学校园里是值得鼓励的,它让你第一次觉得摆脱了奴性和束缚,找回了本真的自我,但是,大学是这个社会唯一自由的地方,出了校门,你必须把原本被你解构得支离破碎的旧价值重新拾起,发掘它的合理性。这是理想的吊诡之处,也是理想的美妙之处,那就是,你预见了将来,有了前瞻性思考,当变革到来之时,你毫不拖延,迅速而从容的实现转型。【关于生命】死亡是教育里最难面对的部分,作者对自己这部分的解释不太满意。关于死亡,我认为可以穿插在故事里解释,死亡只是意味着肉体的消失,但人的精神还存在。你看思想家和他们的著作,科学家和他们的定理,音乐家和他们的乐谱,永远都存留在人们的心目中。所以我们活着的时候,就要把自己的才华投入到创作中去。我们从小听的故事,看的电影里面,死亡往往是坏人得到的报应,于是,死亡便成了丑恶的代表。事实上,除了突发事故意外,死亡也可以是为正义和爱献身的结果。然而怎样的“正义”是值得我们以生命为代价而换去的呢,这是一个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我是女孩子还好一点,如果是个男孩子,我觉得家长还是要在大学期间完成启蒙教育,精神导师给思想起的作用有时候是脱胎换骨的。还记得那年春夏之交走到广场上的孩子吗,有些事情20年之内还是有可能再度发生的。(貌似文道说过他因为这个问题不敢要小孩)【关于学校】作者果然是学哲学出身,不出我所料,毫不掩饰的批判了小学教育,只是,作者在这个年龄还这么遗世独立就不是年轻人的理想主义,而是中年人的愤世嫉俗了。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不能是一个搞法啊。学校教育和成人社会共处一个意识形态下,学校就是一个小的威权社会,对于从事着不需要太多创造性工作的普通大众来说,过早接触批判性思维的培训,只会加重对职业、对社会的不确定感,他们中宁愿死记硬背的才是大多数。一旦通过了体制内选拔,进入名校,接受精英教育,都会对过往的教育进行系统的反思,自然就学会独立思考了。家长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保持这种热情,将其修剪成型,而不是在他面前说出真相,让他们敏感脆弱的心灵承受如此重负。【关于欲望】又是关于利己和利他的论题。先说职业,社会上的职业分两种,一种是创造性职业,一种是非创造性职业。后者的数量大,但是总量不会增加,你占据别人就缺少,甚至可以被新科技发明做取代。前者的数量可以增加,对从业者素质要求高,并且不容易受冲击。所以在成长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很重要,它能让你从工作开始就在从事利他的工作。事实上,利己是人的本能,否则政府就无法利用利率控制货币了,但是,任何道德标准的前提都是利他的,也就是说,你战胜了自己的利己心,你就成为了有道德的人。其实我现在还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人,这个问题以后再谈。【关于创造】创造的前提是怀疑和批判,然后才是假定和验证,这种思维习惯仅限存在于专业领域,如果蔓延到生活中,简直就是可怕的悲剧。东方文化重视继承和尊长,学生即使超越了老师,也不可过早表现出来,这与科学的证伪精神恰恰是违背的。科研工作者在处理专业和职场的问题上要认识到这种二律背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注定了先知在世的悲剧,我不信中国没有这样的先知,可惜他比苏格拉底还悲惨,人们把他和他的信念一并忘掉了。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410842/(改天补书评)【关于入世】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小说。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58513/(改天补书评)二十到成家以前,秉持独立的价值观并不难,在任何社会如果不要小孩,你都可以特立独行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但是一旦你拥有小孩,你必须向外界展示标准幸福家庭的生活模式,小孩才不会自卑,才不会在他们的群体里受排挤。尽管你自己对成人世界充满怀疑和批判,但是会避免用消极的语言解释任何事物,比如社会不公的现象,比如你曾经反思过的学校教育等等。尽管你曾经淡薄金钱名利,你终究要不惜一切代价的获取他们,因为物质薄弱的父母很难以宽厚平和的心态培养孩子高贵忠诚的品质。【关于人生】人生即艺术,它最本质的特点即创造,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天才表演,他永远不会满足,永远留有遗憾和苦恼,因为他本来就由苦恼而来,由痛苦而生,但它永远以新的姿态去创造,以解除这苦恼,沉醉于如痴如狂的瞬间,去体验人生之庄严极境的狂喜。每一个人都不仅仅是他自己,他还是世上诸多事物相交汇的一点。这个交汇只有一次。而这一点独一无二、意味深长、卓越超绝。 ----赫尔曼•黑塞【关于青春】小镇青年:年纪轻轻,却有着单调而又丰富的社会阅历,精神生活是匮乏的,于是他们就以成年人的世俗生活来填补空缺,过早的学会了吸烟喝酒赌博,在歌厅里扔掉童贞,所以尽管不过20岁,却可能带上了暮气。 愤世嫉俗就是将一切所见所闻都用来印证他自己固有的思想和价值观,就像盲人摸象,只摸到了一点点局部,就按照自己的思维结构想象整体,想象的异常痛苦异常高潮。创造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幼稚和混乱,我们要给彼此足够的时间去等待,并最好能找到更好的平台去交流。未完待续
  •     我觉得很好! 感觉自己找到了差不多类型的 很容易理解她! 人生在世 总要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找到了 我想她也应该找到了吧!
  •     本书与其它育儿书的区别是它提醒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你是要一个精英孩子,还是一个能爱妈妈,爱爸爸,懂事的孩子。第二,这两种最好和二为一。我想,打做妈妈的第一天,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的孩子最好完美无缺,那太缺心眼,但其实,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要求孩子完美的欲望是我们深埋心底的。所以,接下来要发生的事就会变成一个为工作生活种种焦头烂额的妈妈稍微发现孩子的不如意表现就会变成一个魔鬼,它会吼叫,打人,自责或抑郁。那,请问,你为何不去向上司吼叫,发泄,你不敢,只好压在心理,什么时候,妈妈们才能明白,孩子需要一个懂得明明白白沟通,而且时时会理解孩子的心理又能做出调结的妈妈,那孩子才有可能变成一个懂事理的成人。如果不夸张地说,读懂自己,读懂他人,尊重对方,其实才是做一个合格的妈妈的基础。本书为我们细细的解释了一个母亲为人母的过程的自省和追悔,的确知易行难。高学位,善学习都抵挡不了人性格中的自私,图省事,霸道等等的浮出水面,毕竟,我们的需要与孩子的需要真是两根平行线。我们自身的一切全都会在孩子身上浮现。你可以选择发泄,(短视的妈妈将为此付出代价。),你也可以选择独立思考。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在温和外表下,事事明断才是我心所向。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文笔随意 很有意思
  •     很不错得一本书值得读一读
  •     作者文笔很好,在现今泛滥成灾的网络文学风,让我感到了久违的清新.主要是讲述作都教育小孩的心得体会,观念很难得.内容有趣,我老公也很喜欢看.
  •     作为有哲思的文科教员,作者思维发散颇有闪光之处,语言也生动有趣,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
  •     不错的一本书····
  •     很不错很感动很有爱和和谐我喜欢女朋友也喜欢
  •     在一般人的眼中,希望孩子成为科学家、政治家,因此,类似《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样的书很畅销。很好有人真正去关注孩子的快乐与成长,很少有父母从孩子的眼中看孩子。很多年前,读《爱的教育》,很感动;读《妈妈成长记》,久违的那种感动又隐约重现。
  •     可能是因为孩子已经4岁了,看起来没有太多的感觉,
  •     做妈妈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母爱的伟大。。。
  •     书中提及的很多问题值得深思
  •     拿到手只是粗略的翻了翻。只是看到前面一小部份。作者对于前期怀孕的过程描写得过于娇情。其实怀孕没有那么夸张吧!还没看完~~~~
  •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了。估计还会看第三遍,第四遍。作者的文字功底不错,写的也很有意思。妈妈们可以看看。
  •     本书从妈妈自身成长的角度,切入孩子教育的大课题,记录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读来十分有趣。作为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详细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十分难能可贵。尤其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这位妈妈的反省精神,和与孩子平等相处的心态,都值得学习。
  •     本来以为这本书是教妈妈如何成长的,看了一下好像都不是那么一回事
  •     什么时候,我才能成为这样的智慧妈妈
  •     这是我帮我姐姐买的,她说是正版的,不过我没有读这本书,不知道对她教育我的外甥有没有用。不过还是定下当当,谢谢了!
  •     非常喜欢,印刷精美,送货速度快。
  •     这是一本被推荐给我的朋友说成“简直就是为你而写”的书,于是就赶紧上了当当网,电子商务运行,到了手上发现真的是这样。有友若师,真好。从来没有当妈妈的经历,我一直以为我准备好了,我可以而且完全有能力把孩子教养得很好,可是,直到真正当了妈妈,才发现我根本不能完全“了解”和“把握”这个从我身体里生长出来的小生命,于是我开心、惊奇也愤怒、歇斯底里。。。。我把一些亲身体验和朋友说起,挨了n顿臭批,然后就在某个日子里给我列出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自己去找,找到好好“做作业”!我也只好应声虫似的做了,发现收获真的超过我的预期。“孩子不是我生的,他是天生的。”“我在这里要记录和纪念的,是我毕生最重要的成长史:我被孩子雕刻的过程。”这是作者在书里面的二句话,很有同感。许多困扰我多时多日的问题在这本书里面都得到了探讨和深层次的解释和升华,我在检讨自己的同时学习着作者的经验和教训,不过,理论联系实际也许真的还需要我走很长的一段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写小孩子的哲学那一章很有意思 孩子的成长跟人的进化一样 只不过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忘记了
  •     看了很久了,一直没有评价!书籍更适合新妈妈或者准妈妈!
  •     妈妈都要看。不是育儿经,却能让孩子和自己共同成长。
  •     语言倒还有趣,思考也颇到位。但关键是,看完之后,我怎么反而害怕当妈妈了呢?
  •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里看到了这本书,读了开头以后就感觉被深深吸引。全篇看完后更是有了强烈的认同感,且受益匪浅。所以又在当当网上购买了一本,决定要经常去温习。作者很多的教育理念特别好,希望用这本书来时刻提醒自己,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教给孩子什么。现在有机会就会向其他家长推荐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     我正在看第三遍。浏览了一记,看第二遍时,在书的空白处写了不少文字。因为我也有许多与作者同样的经历(只是学历比人家差远了),我们都是在生理上成为妈妈之后,才一点点学着做一个妈妈的。书中妈妈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我也都经历过,她的思考,她的处理方式有的与我相同,有的值得我去借鉴。推荐给有学龄前孩子的妈妈们。
  •     把当妈的感觉写得真精彩
  •     很好!喜欢作者实话实说
  •     匆忙做妈的生涩和慌乱,手足无措。基本是新手妈妈都会经历的。经历过这些后蜕变,蹲下来和自己的孩子真诚的对话,理解孩子的想法审视自己的缺点,和孩子起学习进步,这也是值得学习的部分要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和他们相处。觉得重复了就是大篇写孩子的捣乱,感觉读者更需要真切的解决办法这点欠缺
  •     作者的育儿观念很好,值得我借鉴
  •     我是在线阅读后,才决定收藏的,这本书不仅是告诉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对我最大的触动,是让我更加地感恩了,不错。
  •     《妈妈成长记》中的“小秒针”有一个可爱的妈妈,一个立志为孩子写书的妈妈,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女孩子向为人母的生涩、艰难转变和悉心、勤奋的探索,虽然其中充满了自责,更充满了教子相夫的智慧,特别喜欢那封给孩子的信,那是可以给天下父母看的绝好文章,我们所能寄托子女的,在你的笔下理性而深情
  •     世纪70年代生人..
  •     这本书不是妈妈对儿子的教育与理解,而是姐姐对弟弟的欺骗与捉弄,所以书名改成《姐姐捉弄弟弟记》,可能更好一些。推荐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已经买过两本了,是我最喜欢的五本书之一。现在有空时经常念一段书中的故事与观点,与家人分享!
  •     有提出一些教育小孩的问题,但是对于应对措施感觉不是很全面。只能自己感悟。
  •     没翻上几页就读不下去了,作者是研究生时怀孕的,生完孩子四个月后就搁下孩子继续学业,我最想读的最精彩的部分都没有,而且一开始作者大篇幅描写对孩子的排斥厌恶也让我不能理解,总之不是我滴菜!
  •     做父母尤其是当妈妈,真是需要不断学习,因为我们最不能出差错,也最引以为傲的其实就是我们的孩子!这本书不唱高调,很务实,值得一看,并反复咀嚼!
  •     一本准妈妈喜爱的书
  •     很难得的一本非常真诚而又充满才华和沉思的书。远比许多大牌作家、学者写作的亲子类读物更优异。高品质的妈妈读物~~
  •     c
  •     很真实的文字,唯有这样的文字,才能更吸引读者,甚至使读者在阅读中引起共鸣。
  •     不同于说教式的书.而是仿如你亲身体验了一位妈妈的成长,育儿的过程.陈洁行文幽默,非常具有可读性.而且在很多常见的育儿顽疾上有深刻,理性的分析和方法!真的很棒,建议妈妈们不妨都看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