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飞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亲子关系 > 让孩子飞

出版社:延边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63446735
作者:张华颜
页数:231页

作者简介

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妈妈素质有多高,决定孩子飞多高。《让孩子飞:爱对了不操心》教给妈妈用理性的爱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学会为自己人生负责,正确“导航”是妈妈的责任,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妈妈,放开孩子,给孩子种下“理想”的种子。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不要把理想强加给孩子
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走进孩子的世界
帮助孩子认识自我
不要总替孩子做决定
努力发掘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第二章 请蹲下来与孩子沟通
放下父母的架子
宽松的亲自关系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懂得倾听,学会说教
给孩子信任,赞美,和鼓励
不要跟孩子说的20句话
第三章 符合规律 发现孩子的天性
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
认识孩子的优势和缺点
正确处理与孩子的冲突
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第四章 给孩子盛一碗爱的心灵鸡汤
爱是张开梦想的翅膀
让孩子爱自己的家人
内心比外表更重要
懂得信任家人和朋友
让孩子学会为他人考虑
让孩子学会奉献
让孩子珍爱生命
第五章 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培养孩子责任感的10个黄金宝典
让孩子养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让孩子学会检讨,为自己的过错负责
言传身教,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第六章 让孩子乐于学习
点亮孩子学习的心灯
让孩子享受成功的感觉
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给孩子持久的支持
善于奖励,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反思传统的教育方式
第七章 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决定孩子人格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让孩子在充满赞美的家庭中成长
用书香熏陶孩子的心灵
第八章 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全面呵护孩子这棵娇嫩的幼苗
帮助孩子远离日常危险区
让孩子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应该教孩子什么
孩子自我保护技巧
第九章 呵护孩子的梦想
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情商是梦想的翅膀
性格是梦想的方向盘
品德是梦想的发动机
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内容概要

  张华颜,女,资深幼教从业者,擅长幼儿的心理引导。毕业于河南省妇女干部学院,长期从事一线幼教工作。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不要把你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每对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渐提高,现在的家长朋友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的兴趣班,唯恐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英语、影视表演、钢琴、演讲,舞蹈,游泳等等。孩子忙,家长也跟着一起忙。  很多家长小时候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当年的理想,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发展,给孩子提供各类便利条件,家长朋友打着爱孩子的下给孩子报各类兴趣班,可唯独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或者听听他们的声音。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和特性。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过早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不仅会使孩子负担重,而且对孩子也不公平,孩子学习起来就痛苦。曾经有个学琴的孩子对父母大喊,你们再让我学琴,不如把我的手砍了。付出满腔热忱的父母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话,不知道会有何感想。他们一定很痛苦,当然孩子也痛苦。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而且悟性还高。  其实,希望孩子成为全才并没有错,错的是父母逼迫的态度。真正的天才不是逼出来的。在美国有一个华裔父亲,整天带着一张印有他孩子大幅照片的报纸,他的孩子在美国青少年最著名的一个科学奖中获得金奖。他为孩子的成就无比骄傲,但却叹息道,孩子成人以后和他断绝了一切关系。无可否认的是,逼迫式教育虽然可以提高孩子的才能,却往往以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代价。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人中豪杰,那么就从自己做起吧,千万不要年纪轻轻就放弃自己的努力。如果父母以身作则,在每天的生活中做出成功的表率,那么孩子自然会模仿父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父母一起进步。如果父母信任孩子,多给孩子鼓励、支持、爱护,帮助孩子发掘内在的灵性和才智,那么孩子虽然开始不一定鹤立鸡群,但稳定的心性和自然积累的自信定可帮他最终胜出。  不要把你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如今的中国家庭教育,越来越趋向于美国的华人家庭和70年代后台湾的家庭教育。也许我们的父母总是一切为了孩子,经济上稍一富裕,就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各种学习才艺的机会。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除了正常的幼儿园学习之外,还要上如钢琴、舞蹈、绘画、书法、跆拳道、武术等各类兴趣班。如今,中国83.9%的父母认为需要对孩子进行才艺培养,近80%的父母希望让孩子参加不止一项的才艺训练。  可是结果很遗憾,孩子学习了很多种才艺,满足了父母的教育愿望,可孩子并不一定幸福。  40年前,台湾和美国的华人家庭已经开始大力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和技能。几十年过去了,如今这些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生活在台湾和美国,他们现在随手能弹钢琴,随口能唱出音律很准的歌曲,随手画画,但是他们不比别人更幸福、更快乐。而当年这些被培养出来的人抑郁和自杀的比率在逐年升高,因为他们的压力逐年累积,无处发泄。不是弹琴、画画不好,而是当这些训练已经超出孩子的承受力或大量占用他们宝贵的游戏时间,并最终以牺牲孩子的快乐为代价时,才艺已经失去了它起初的价值——让人幸福、快乐。  现在,就请父母们,从此刻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您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近千种回答中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父母提到一点:希望孩子未来幸福。相信您也不否认您现在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就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可能只有事业成功才幸福,赚很多钱才高兴……但无论幸福的标准如何,有一点不能改变,当孩子的情感得到尊重和满足时,就会感到幸福,因为幸福是内心的情感体验。一个情感不断受压抑、得不到肯定的人,是无法感受到快乐,更不会有幸福感的。因此不妨想想,既然您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以后幸福,为什么就不关注当下孩子的幸福感呢,为什么要把大人的想法和愿望强加给孩子,让他们每天处于枯燥的学习中,而体会不到一点童年的快乐呢?也许您会说,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为了他将来得到更大的快乐,可是您知道吗?在一个没有快乐和回忆的童年中长大的孩子,是注定心理不健全的,他享受不到孩子本该享受到的乐趣和经历,他只是在重复着大人的理想和设计好的路线,他每天背负着大人的期望,而这些期望对他们来说又很遥远,甚至,一辈子都不可能实现。作为父母,您为什么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呢?让他们有个快乐的童年,做符合自己年龄特征的事,不要揠苗助长,不然,您的一腔望子成龙之心,会变成成虫之举,没有数据能标明,现在的父母在让孩子学习各种才艺中,有多大比重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这种不注重孩子感受的家庭教育,原因就是父母过多干涉了孩子的成长空间。甚至于个别父母还抱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其结果注定是悲剧。  事例一:  有一次老乡聚会,好友张华说起他的儿子。8岁多点,长得不帅,个头还有点矮,学习成绩也不好,更没有什么特长。  但是,在张华眼里,他的儿子是优秀的。他高兴地和我们分享他儿子在小测验中名次提升了三位:“而且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像我。”说这话的时候满脸的幸福和满足。  因为我和老张关系很好,就打趣地说:“老张,你对儿子的要求也太低了吧,前进几个名次,你就这么高兴啊!”  “当然,我对儿子的学习成绩是没有任何期望的,所以,他的每个小进步我都会很开心。我每次都会夸他,他心情好极了,自然就会有进步。”  听完后,我很佩服他,他将“不要过高期望孩子的成绩”这一家教理念贯彻得如此彻底。  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有限,他们的内心很脆弱,父母不切实际、过高的期望,不仅会恶化亲子关系,还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又给父母增加了无形的精神企盼。  事例二:  如如虽然是个女孩,可小小的她,特别好胜。她总是要求自己样样都是最好,而且还会来要求我们跟她一起做。  但她从小体质不是很好,不怎么喜欢运动,在一次幼儿园举办运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如如就开始坐立不安。  我对如如说:“宝贝,你现在已经很棒了,不必过分追求优秀,只要尽力就好。”如如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嗯了一声。  之后的如如,每天都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同时,她的体质也得到了改善。  看见每天都开心的如如,我也很快乐。  如如的父母如是说,不给如如过大压力,只要她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发展自己,就足够了,只要她幸福。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将自己对孩子的爱,都化作对孩子的期望,希望孩子优秀,拥有光明的前途。但是,有些父母往往会把握不好期望值的高低,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可是,你厚重的爱未必可以获得孩子的理解和认可,甚至可能会变成家庭痛苦的根源。  以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用了化名:  王强是一个人人眼中的好孩子,有时候走在路上都在读书。他不仅学习成绩好,各方面都很出众。  王强和其他十几岁的孩子不一样,他从来不穿时尚的衣服,不崇拜明星,业余时间不玩游戏,而是选择去培训班或者在家做题,他就像一台时刻不停息的“机器”,时刻在忙碌着。  王强的优秀让很多父母羡慕,老师也把他当成重点培养对象。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在外人看来如此优秀的孩子,有一天突然变得歇斯底里起来,将自己的课本全都撕碎,还将自己之前得到的证书和奖状都扔进垃圾桶。  王强的父母将他送进医院,医生的结论是:他精神过于紧张,压力过重,导致现在的状况。他一直背负着“父母、老师和亲友”的期望,维护自己的“优秀”形象,时间长了,心理防线崩溃了。  给孩子过高的期望,暗藏高忧患,如果等到孩子出现问题再懊悔,那样就为时已晚了。  所以,父母们一定要找好孩子的平衡点,不要有过高的期望,要给孩子制订在他能力范围内的目标,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  要对孩子学会说“不”  “你又要买玩具?不可以!”“这里太危险,不可以进来!”“功课没做完不可以看电视”“不可以和小朋友抢东西!”“你不可以打人”……每天孩子都在试探着父母能容忍的下线,宝宝成长着,爸爸妈妈操心着,你面对孩子的种种要求,甚至无理由求,会说“不”吗?想说“不”时你又是采用什么方法呢?孩子听吗?其实这里的学问多着呢!  说不“四步”走  1.父母要理解拒绝的重要性  适当拒绝孩子,只要方法得当,对孩子大有好处。当你拒绝孩子后,不但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反而能够树立父母的威信,也使他们懂得生活和做人的道理。  2.拒绝之后别忘了解释  拒绝孩子后要作出适当的解释,会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这样的拒绝不但很容易让宝宝接受,还能使孩子学会理解父母。当在向孩子解释时要注意三点: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就事论事。  3.必须坚持  拒绝之后千万不能反悔,即便发现有不妥,可以以后弥补,但不要当场反悔,特别不要因孩子撒娇哭泣就改变决定,否则他们就会“学会”用撒娇哭泣来获取他们想要的。造成了恶性循环,以后更难拒绝。  4.让孩子明白什么更有价值  拒绝孩子之后,要让孩子明白什么东西是值得拥有的。如拒绝买新画板,可以解释,原来的画板还很新,用同样价钱买本新书,或买个新玩具都比买画板有价值。  对孩子说“不”,请遵守的规则  作为父母,拒绝孩子切不可随心所欲,而妄加拒绝,更不能随口一说,这样会很伤孩子的心,所以,这里面有些规则家长朋友一定要遵循。  1.切忌施以讹诈  许多家长习惯说“吃不完饭不许看动画片!不吃晚饭不能喝可乐”这种方式其实影响很坏,因为这样孩子会效仿家长,动不动就讲条件。  2.要讲明道理  不是说“这样爸爸妈妈会高兴”或者“这样爸爸妈妈就生气”之类的话,而是向孩子解释,让他(她)明白“不行”的道理。这样孩子也会体谅和支持父母,孩子如果仅知道要讨父母欢心,可能会撒谎或干其他的蠢事。  3.不要随意逗孩子  有的父母喜欢逗孩子玩,看孩子发急要哭的样子很好笑,这种做法。孩子想去肯德基,父母明明想满足,却嘴巴上说“不行!”等孩子哭闹起来,爸爸却笑着说“好,去吧!”  4.切忌用报复手段  不要说“你不听我的话,好,我也不满足你的要求!”“你打我,我也打你”……家长会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尊严并诱发孩子的报复心理。  5.父母要一致  父母一方说“不行”,而另一方却说“行”,即使有不合理的地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孩子面反驳,否则很容易养成孩子在双方之间投机取巧的毛病。  6.小事可商讨  在日常作息的安排等小事上,可以与孩子坐下来“谈判”,但家长必须掌握主动权,且当机立断,不能无休止地讨价还价。  7.禁止妥协  说“不”后,家长对孩子的妥协,意味着食言,失去了威信不说,还会使孩子沾染上不守信用的坏习惯。更不能让孩子认为,他可以通过哭闹和任性得到许可和让步。  8.平静地说“不”  有些孩子故意激恼父母,以为这样自己很有本事。因此,父母要冷静对待孩子的无理取闹,用平静的口气表达自己的心情以及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明白这是无用的。  那么,该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孩子说“不”呢?以下五条值得父母们借鉴。  对孩子说“不”有讲究,不是说你随随随便拒绝就可以了事。  1.在做危险的事情时  当孩子出现把手捅进电源插座、玩火柴等危险行为,当孩子从阳台上开着的窗户里趴身外探,当孩子在马路上随便乱跑……当面对这些危险情况时,一定要立即果断的说“不可以”, 防患于未然是最保险的。  2.超越既定规则时  当孩子超越规则的时候,要底气十足地说“不”。孩子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既能让孩子明确是非对错的观念,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限定什么是孩子必须要遵守的规则,让他懂得权限是不能超越的。  3.威胁到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时  有些孩子只要大人不顺从他们的心意,或者跟别的孩子闹矛盾,他就会用手掐人、咬人,甚至拿武器或者工具打人,这是有些幼儿最初的反抗和对他人身体的攻击。这个时候,妈妈要紧握住孩子的手,告诉他“不行”。  4.推卸责任时  如果孩子为了逃避惩罚而推脱责任,甚至说谎,这时候家长要对他坚决说说“不”,拒绝让他把自己的事情推给别人,告诉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孩子早期表现任性的时候  一般父母需要从孩子三至五岁时开始对其无理要求说“不”。父母若在六岁之前(最晚别超过十岁)对孩子说“不”,他也许会因为你的拒绝而感到痛苦,但最多也就是哭一会儿。若等他十二至十四岁之后再对他说“不”,他已经不在你的拒绝有效范围之内了。  很多年轻的父母,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更别说如何拒绝孩子了,很多因为太爱孩子,而从来不忍心对孩子的要求说一声“不”。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想给孩子一个能立足社会的优良品格,就需要从小给孩子立下规矩,这是父母对孩子的底线,当然,这个规矩会因人而异,并不统一。同时年轻父母学会说不的方式和技巧也是必要的,要尊重孩子,了解他们的需要。当在你决定说“不”前,请你好好想一想,“需要这样做吗?”然后,再作出你的正确决定!  走进孩子的世界  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尤其是八零后的父母,总是感觉与孩子之间有隔阂,摸不准孩子的脾性,有时候甚至做出与孩子需求完全相反的决定,经常束手无策,不知道应该从哪里下手,其实要对孩子进行亲子教育,一方面父母需要不断的学习,与人不断交流,不断完善自身,不断改变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掌握宝宝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使亲子教育事半功倍。  幼儿时期的孩子有他独特的心理特点,也有他自身独特的需求。如果得到承认和保护,亲子交流将是一件乐事。  我们就以案例分析的模式去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  “成成,你怎么回事啊,才学了一会儿的数学就坐不住了,妈妈真担心,你明年就该上小学了,注意力这么不集中,以后你怎么办呀?”成成的妈妈的忧虑也是很多父母的忧虑。  其实,很多家长朋友根本不必担心这个问题,首先从智力上来说,幼儿是形象思维,他需要有声有色的教学方式。虽然父母认为是教学,但对于宝宝来说,那只是在玩游戏。而且,幼儿的注意力一般只有3~10多分钟,所以不论父母还是老师更应该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教孩子。  诺诺的妈妈特别喜欢文文静静的女孩子,可她的诺诺总是让她觉得太活泼。妈妈认为,女孩子就该文文静静的样子,说话,做事,走路都像个女孩子才行。  作为年轻父母,对于幼小的孩子除了给予各方面的照顾和关怀外,还要注意从细小的方面观察自己的孩子,这样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孩子的性格,然后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指导、帮助和鼓励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是什么样的天性,都应接纳孩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  在了解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孩子的行为背后有哪些潜台词,家长应该怎样理解、怎样做呢?  1.从缺点中寻找优点  文文很调皮,力气大,身材也大。妈妈最担心的就是每次接孩子时都被其他孩子的家长告状,有时,文文把小朋友的手咬了;有时,文文把小朋友推倒在地,有时文文抢别的小朋友好吃的……妈妈说,因为文文,她操心太多了,甚至都怀疑自己到底哪方面做错了,才让文文如此这样。  潜台词:当问到文文是不是人缘好,会玩游戏,小朋友们都喜欢跟他一起玩的时候,妈妈也承认,说文文就是好动,力气大,热心肠。其实这就是孩子的优点。  建议:所有的妈妈尽快对自己的孩子优点作出评价,让孩子用优点来包围缺点,而不是仅就缺点论缺点,这样孩子会越来越没有自信。  2.理解孩子的好意并及时表扬和感谢  辉辉很懂事,看到爸爸下班回家很累,就跑去给爸爸倒水,一不小心把水壶弄碎了,还有一次帮妈妈洗衣服,结果搞得满屋子都是水......,每次辉辉都被爸爸批评一通,然后他就几天不理爸爸,其实很多孩子都有过这样好心办坏事的行为。  潜台词:其实爸爸也知道辉辉的好意,就是打碎了物品和越帮越忙,心理不舒服,可是却没有心疼和感谢孩子的好意。这样孩子会有好心不得好报的感受,甚至还会有“怎么那么笨”的评价,这样对辉辉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建议 爸爸妈妈把物质方面的损失放在一边,先表扬和鼓励孩子的积极做法,必要时指导他应该怎么倒水和洗衣服。  3.鼓励孩子的好奇和参与心理  一次,妈妈带着聪聪去划脚踏船,划船过程中,聪聪总嚷嚷着:“我来弄,我来弄。”妈妈拗不过他时,也让他掌一会儿舵。可租船时间快到了,他们的小船被卡在了一个小角落里出不来了,聪聪还要抢舵,妈妈就真急了,批评了聪聪几句,因为多几分钟就要多付半个小时的钱,聪聪气得哭起来。  潜台词:其实,很多事情孩子都想自己去做一做。孩子的这种积极参与的心理是最好的学习心态,作为家长应该很好地把握孩子这种心态并利用好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不是因为10元钱的租船费而剥夺孩子参与的机会。  建议 再遇到这样的情况,索性妈妈就让聪聪掌舵,直到船划出为止。  4.妈妈的辛苦要和教育分开谈  妈妈把丽丽接回家后,去做饭。丽丽一会提出要吃雪糕,一会儿提出要看电视。后来,妈妈看见丽丽吃完雪糕后,嘴里叼着雪糕棍在看电视,妈妈让丽丽把雪糕棍扔到垃圾筒里。  丽丽不听,妈妈说了好几遍后,丽丽还是不听。妈妈非常气愤,一把将雪糕棍夺过来,丽丽气愤地冲上来边打妈妈,边大哭起来。  妈妈委屈地想:“我本来就很辛苦,养你这么大,你还打我,不理你了。”晚上,孩子来道歉,说:“妈妈我错了,以后我不打你了。”  潜台词:妈妈脾气有些暴躁,丽丽也像妈妈,而这次冲突中的两人最该反思的应该是妈妈。妈妈是亲子交流中有思想的参与者,虽然生养孩子很辛苦,但教育孩子的事不能忘。孩子毕竟是孩子,她是不知道妈妈很辛苦的,也不知道雪糕棍一旦扎到嗓子里会有怎样的后果,她需要妈妈的指点。  建议 妈妈看见孩子坚持不把雪糕棍拿下时,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事后告诉孩子其危险之处。家长要明白,任何时候与宝宝形成对峙都是不理智的。  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从中可以看到,年轻的父母真正需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与之进行对话和交流。  1.尊重孩子  有这样两则故事:  故事一:有个小朋友很喜欢家里的羊,把它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有什么悄悄话都给羊说,可是,有一天,羊丢了,他很伤心,可是这个时候,他的爸爸又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责骂,说没有找到羊不准回家,第二天,羊找到了,可这孩子却把羊杀了。  故事二:一位父母正在与朋友聊天,这时孩子走了过来,告诉妈妈说有事要说,可他妈妈却说,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过了一会儿,孩子又想跟妈妈说事,可妈妈又把他支到一边,这时,孩子的眼里充满了委屈和失望。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的这种行为,只是针对孩子,而非其他大人,说明在他们的心里面认为孩子头脑简单,说几句,打几下就会听话,完全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倾听孩子的声音,试问,这样的方式,如何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呢?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尊重孩子呢?  1.尊重孩子,就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无论是孩子的生理还是心理,都有它的内在规律。然而很多的父母并不懂得去尊重这个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得很糟,这样不仅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儿童梦呓、磨牙、夜惊、梦游,五岁以上孩子遗尿等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6.9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压力过大。孩子过早进入学习阶段,由于学习原因而遭受到父母的责骂和惩罚,造成了压力过大,而不少父母们只是一味地批评、却很少检讨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在这种状况下,尊重孩子就谈不上了。”  孩子们需要的只是自然发展的时间表,父母应让他们循序渐进地走完每一个发展阶段,不要做拔苗助长的事。  2.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  事例一:  有一个美国朋友,他的儿子从来没有回过大陆,可是在儿子十五岁那年,他的儿子却独自从美国飞到上海,然后从上海坐火车到了重庆,接着到了北京,可说是周游了半个中国,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甚至国语都不流利,可以说困难多多,但当我和朋友一起去火车站接他的时候,他拉着重重的行李,他的爸爸想要帮他,可他的儿子却说,“爸爸,不用,我能行”当时我很震惊,这个孩子太自信了,而且非常的独立,不怪乎15岁就可以令父母放心他独自去远行。  这是一个李姓朋友讲的故事,可以说,他孩子的这种性格跟他父母的教育和在美国所处的大环境分不开,再看看国内的孩子,在15岁的时候在做什么?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其实在孩子两三岁时,他们已经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只是还没有发展成熟,其表现就是经常会说“我自己来”是“我自己做”的“我可以的”的要求,并跃跃欲试地尝试着做每一件事,这是孩子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可是许多父母却怕他们做不好,总是大包大揽,这种行为和方式要不得,表面看,是为孩子省下不少事,可是却剥夺了其自我锻炼和参与动手的机会。当孩子以后什么也做不好做不对的时候,却又受到父母的指责与埋怨,其实,这责任在孩子吗?完全不在,是父母扼杀了他们想要独立的念头。作为父母,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通过各种方式以实际行动给予孩子支持,如对孩子表示信任、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给孩子支配时间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 鼓励孩子独自完成事情等等。  尊重孩子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与天性。孩子的自尊心是他们成长的动力。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才是合格父母所要做的事。  3.尊重孩子,就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孩子的天空是五颜六色的,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就是一个天生的探险家和梦想家,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适当的空间,让他自由地发展,在不断地探索中快乐地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不停地问这问那,作为父母,这个时候不要急着回答他们的问题,可以给他适度的探索空间,引导他去寻找答案。  给孩子自由空间,可以让孩子早自立,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等于给孩子培养想像力、激发创造力的时间,给孩子空间才可以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  帮助孩子认识自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镜像自我”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库利将之形象地比喻为:将他人看做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而我们从镜子中看到的那个样子就构成了我们的自我。  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婴儿熟睡时,往婴儿的鼻子上抹上胭脂,婴儿醒来后,让他照镜子,结果发现:有些15个月大的婴儿会看着镜子,摸自己抹了胭脂的鼻子;但大部分婴儿要在21个月以后才出现这种行为。  从3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从生理层面进入社会层面,他们开始从外貌、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认识和评价自己。 这个过程中,怎样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要一致  案例一:  晚饭后,爸爸兴致勃勃地教成成画画,成成老是听不懂爸爸的讲解,爸爸急了,训斥他:“你怎么这么笨呀!”成成抬起头来,一脸困惑:“爸爸,昨天你还夸我聪明,今天又骂我笨,我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啊?”  学龄前的孩子处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最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家长很自然地成为“第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的很多个第一次。作为重要的“第一面镜子”,家长不仅要注意对孩子正面评价,还要注意评价的一致性。尤其是父母,如果家长的评价前后差异很大、或者家长之间对孩子的评价分歧很大,孩子便很难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保持一致,即使发现有些不妥,也要事后再改正,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进行反复。不然在众多自相矛盾的“镜像”面前,孩子会茫然,不知道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甚至会去取好坏,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  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镜子——教会孩子学着正视自己  案例二:  丁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因为老师夸他最能干,手工做得又快又好。一天吃过晚饭后,妈妈说:“手工做得好,收拾碗筷可不一定能做好。”丁丁一听急了,非要收拾,笨手笨脚地弄了半天后,妈妈问他:“你觉得你做得好吗?”丁丁摇了摇头。妈妈又说:“所以,你还有很多不懂不会的,需要学习。”丁丁认真地点了点头。  有时候,孩子的不足就像“鼻子上的红点”一样,别人看得很清楚,孩子自己不知道。家长要在合适的时候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帮他及时地擦掉它。孩子能够逐渐正视自己,就会拥有积极的成长动力。因为他已经成为了自己的镜子,他知道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  带孩子去玩哈哈镜——教会孩子认清自己  案例三:  可可上小学后,爸爸妈妈发现她变了,不管她干什么事情,如果不及时表扬她,或者表扬得不到位,她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原来,学校搞所谓的“成功教育”,老师害怕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时候会夸大其词地表扬学生。  我们都知道培养孩子应该多鼓励和表扬,但是鼓励不是没有限度和底线的,一味表扬就成了捧杀,在一片表扬声中长大的孩子慢慢就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声音,很容易形成自满,任性,自我为中心的膨胀状态。而一旦面对批评的声音就很不适应甚至不习惯或者拒绝。这样的结果是无法让孩子认清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更承受不了一点的挫折和困难。  案例四:  KK平时几乎不参加集体活动,在学校也总是沉默寡言,回到家里也很少说话。后来通过观察找到了原因,因为他说话比较慢,有时还结巴,而且长得胖乎乎的,小朋友甚至爸爸妈妈和亲朋常常笑话他,说他是“笨球”。KK觉得自己又笨又难看,说话还不利索,所以非常自卑。慢慢地在人跟前就害怕说话,越来越内向。  周围人对孩子言过其实的表扬或过分的指责,就仿佛照“哈哈镜”,会使孩子形成不切实际的自我认识。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正确的自我意识。带孩子去玩哈哈镜,观察镜中自己各种变形扭曲的形象,借机向孩子解释,别人对他的评价,有时就像哈哈镜一样,并不是真实的自己。  而在平时,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比赛和活动,多跟小朋友玩耍,做游戏,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也会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甚至找到与别人相处的技巧。  让不同角度的镜子见证孩子的成长,这将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所以,对孩子来说,他的人生是五颜六色的,他的未来是充满色彩的,不能让他局限于单调的颜色包围中,否则就很容易迷失自我,只有接受各方面的洗礼,他或她的人生才会出彩!  不要总替孩子做决定  每个母亲都是爱孩子的,所做的决定,初衷也都是好的。但是,在做决定之前,请先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要擅自替孩子做决定。要给孩子一定的决定权,鼓励他或她探索和尝试。如果一个孩子的家庭给予他或她过多的、不是他或她需要的,代替他或她做决定,为他或她铺好道路,使他或她没有机会经历挫折,取得战胜挫折的体验,这将导致孩子长大一点后一旦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或者对于父母的安排很反感,从而做出与父母期望完全相反的举动。  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不把他当成“大人”,当孩子长大了之后,他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人。父母在做决定的时,尤其是与孩子有关的决定时候,需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倾听孩子的声音,有时候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科,做父母是非常复杂的工程。还没拥有教育知识的时候,最好不要去做父母。因为,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当孩子进入学校的时候,他们的身上已经留下了父母的烙印,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有位周先生说过这样一件事,一天送孩子上学,在门口听到孩子说鞋太小,前面的大脚拇指顶着鞋头,很难受。周先生让孩子换双鞋可是不换却坚决不换,说:“妈妈说了,今天就穿这双鞋。”周先生一再想让孩子换个大点的鞋,可孩子就说妈妈说过要穿这双鞋。周先生很生气,可女儿一脸坚决,就是不肯换。晚上女儿放学回家说脚疼死了。  这样的案例现实中应该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这样的孩子已经完全被父母的决定所限制,而没有一丝的个性和自己决定事情的勇气,只有唯命是从,试问,这样的教育有前途吗?  在这里不对孩子妈妈的行为做过多的评价,只是要说,这样的方式,已经违背了孩子的意愿,甚至于可以说是以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早教专家指出,三四岁的孩子,正是建立概念的时候。而年轻的父母们常犯一个浅显的错误,就是用阻拦去代替事实。让自己代表孩子,他们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才对,这样的人是好的,那样的人是坏的,这个可以干,那个不可以干,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却从来没有给孩子自己判断事情的权利。其实事实才真正是作出判断的依据,而无论多么小的孩子只要他有感受事实的能力,他就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因为无论简单或是复杂,一切思想都不过是对事实的注释和总结。  父母的认识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杯浊水,好父母应该是块滤纸,应当寻找合适的机会,把不同的结果展示在孩子面前,就像滤纸上面的泥沙和滤纸下面的清水,然后由孩子决定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简单地把错误打上“X”号,扔得离孩子越远越好。  我们看一个案例:  经营饭店的王芳有一个三周岁的儿子,孩子有一个外号“歪点儿”由于平时生意忙,没时间照看孩子,结果孩子几乎就是放养状态,孩子非常的调皮,喜欢攻击别的小朋友,往隔壁鱼缸里扬沙子,往客人的沙发上倒茶水,甚至往爸爸的皮鞋里撒尿……而且还乐此不疲,尽管王芳管教过多次,也责骂过不遍,可结果并不理想,其实,这孩子除了有些调皮,喜欢搞些恶作剧,哪有什么过分的错误呢?  王芳后来请教了家教专家,决定对孩子变换一种方式教育,有一次她看到对面的小女孩和邻近的两个大点的男孩子在门口摆积木,这时看到 “歪点儿”拿着一块香蕉皮鬼头鬼脑地朝门外张望,她没向往常一样去吆喝他丢掉手里的东西,只是走近儿子说:“你想去玩积木吗?”“歪点儿”迟疑了一下,随后背着手径直朝三个孩子走过去,临近以后,他把香蕉皮扔了出去,砸在孩子们刚刚摆好的“城堡”上,她忍着心里的愤怒没有动,但同样的愤怒却从两个小男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他们豹子一样跃起来朝“歪点儿”冲过去,那块香蕉皮换来了狠很的几下攻击,然后整整一个多小时,“歪点儿”远远地在三个孩子的笑声中走来走去,看着丫丫和小男孩兴致勃勃地拿积木摆出各式各样的房子、小桥,甚至还建起一个小小的花坛,王芳没有理会在一旁踱来踱去的儿子,她冲丫丫喊:“丫丫,阿姨这里新买的香蕉,你和小朋友来吃吧!”“歪点儿”听了,风一样跑回来,不一会儿,他抱起香蕉向对面走了过去,接着,王芳看见四个孩子高高兴兴玩成一团,每个人的手里多了根香蕉。不用说,“歪点儿”通过这件事明白了,香蕉比香蕉皮更管用。  早教专家提醒家长,给孩子属于自己的判断力,对孩子今后人格和处事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这样一篇报道:  一个8岁的女孩,在一次集会上,毫不犹豫地前去采访当时英国的摇滚歌星乔治。她不停地问这问那,直到乔治有些不耐烦地说:“快点提出你的难题吧!”那个女孩却自信地回答道:“先生,这应该由我决定。”  看完这则新闻后,大家有何感想?她知道有些事情是她必须自己决定的。别人是无法代替的,但是如果是中国的很多孩子呢,都缺乏这项能力。  在美国,如果一个5岁的孩子拿着背包,你去帮他,他会说:“我已经5岁了,自己可以背。”他的意思是他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是中国孩子,他会恨不得你帮他拿所有物品。  难道是因为我国的孩子天生就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吗?当然不是,这是中美教育的巨大差异造成的结果。中国的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是孩子,而美国的孩子从小被当做平等的大人来看待,当父母用成人的思维为孩子指明方向,明确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所以这个时候中国的父母总是感觉做些无用功,你自己付出辛劳,可是又减少了孩子的锻炼机会,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要求孩子乖、听话,其实是在培养孩子的无责任感,无决定权,纵容孩子的依赖,孩子不会用自己的脑筋思考问题,唯大人是从,或者事事靠长辈做决定,以这样的性格将来步入社会,恐怕也很难有所成绩。  有专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小狗出生后,将它放在软包装的房子里,防止它碰疼,时间长了,在“软房子”里生长的小狗失去了基本的生存能力,甚至用鼻子去闻蜡烛,结果把鼻子烧焦了。  对于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让他自己尝试了,他才可以更深入地认识生活。温室里面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  孩子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十字路口,随时都有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而父母是不能永远代替孩子做决定的。既然父母不可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那就要给孩子独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做决定。他们可以的。  努力发掘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八种基本智力,具体包括:语言智力、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节奏智力、运动智力、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  只是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所以这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本能、技能或特质,有自己的智力上的强项和弱项。孩子的智力强项就是他潜在的天赋与才能所在,只是需要父母们去发现和挖掘。  ……  作为父母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特的,并以欣赏的目光来审视他。不要拿你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更不要拿你的孩子的弱项与其他孩子的强项来比较;也不要将他们塑造成你给他们规划好的样子;谨记一点,不以家长的标准、愿望、喜恶来培养你的孩子。  …… 

图书封面


 让孩子飞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是一本比较实用的书!上课读书分享买就是分享的这本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