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心态决定成长的高度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家教方法 > 童年的心态决定成长的高度

出版社:重庆大学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562463153
作者:游涵
页数:244页

后记

前一段时间到北京广播电台的《教育面对面》节目说到有关肖传国雇人报复方舟子的事,后来我们把话题扯到了报复心理,说白了,就是无法面对失败和挫折。    这让我联想起多年以来人们,特别是家长和老师们总挂在嘴边的“挫折教育”。听上去,那是针对孩子的,可为什么强调了这么多年,仍然有那么多的人在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时,仍然无法承担(负面)呢?    有的父亲说,应该让儿子受一受自己当年的苦,应该把孩子送到艰苦的地方锻炼一下,或者索性让孩子离家一段时间……似乎这种所谓的苦,就是挫折教育了。    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所谓的挫折教育,倒像是在有意无意地破坏孩子的人格,让他们过早地对爱失去信心。试想,一旦他们将来再遇到分离之事,无论是在社会或是在家庭,那种被抛弃的感觉势必会形成条件反射(分离焦虑),让他们力不从心或烦恼不堪。那么,他们或许会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挽留、去拯救那名存实亡的婚姻或职业。    其实我们在一些国外电影里,不难看出那些主人公在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即使遇到不利的局面时,仍然百折不挠地坚持着,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比如十几年前,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上海人同时在上海炒股,不久后他们都赔了本。上海人的妻子无论怎样安慰他,他仍然站在楼顶想自杀;美国人的女友因男友的赔本而甩了他。可财色兼失的美国人,却去救那个想自杀的上海人。他说:“该自杀的应该是我,你至少还有爱你的女人……”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绝不是说中国人没有美国人坚强,不是说中国人素质比美国人低。专业人士认为:“那是因为中国的挫折教育的确不同于美国。”    我家周围住着许多刚上小学的孩子。有一个小男生回家时带着期末考卷,他的语文得了87分。听到儿子的汇报后,家长不干了,劈头盖脸就是~顿打骂,那张考卷,便成了这皮肉之苦及心灵羞辱的根据。    而隔壁的一个同班女生得了100分,两对父母都对她大加赞许,那种态度反差是可想而知的。于是,两个孩子同时得出结论:“家长只接受高分,不接受低分”——进而:“父母只爱成功的我,不爱失败的我”——再进一步:“我只能接受表现好的、对自己有利的和成功的自己,不能接受失败的、负面的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有条件的爱”,老实说,这的确不该发生在父母身上,因为它的后果是可十白的。将来,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心中的那根鞭子”会再一次抽打自己。这,就是自卑、自贬,自责,自虐或自杀的根源!    同在美国,一个男孩子刚上学就只拿了个及格分,母亲在做晚餐时听儿子的汇报,父亲在看报,也只是哼了一声。当儿子把考卷放到桌上时,父母一齐来看,父亲说:“看,儿子会考试了,当年你老爸连名字都差点儿忘了怎么写,手直打哆嗦……”然后就是哈哈大笑。母亲看了看卷子,摸着儿子的头,“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超过你的对手。好了,赶紧洗手吃饭,今天我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火腿三明治……”    这个男孩子得到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进一步来说就是:面对不利时,父母的爱还在身上,所以他一生都有活力,也不觉得困境是挫折,只是一种经历。所以长大后,即使在大萧条时贫困潦倒,即使自己的作品3次被淘汰,他还是在与老鼠共进晚餐(在地下室吃面包时,面包渣被老鼠抢食)时,激发出灵感,创作出世界第一动画明星:米老鼠。而他,就是伟大的迪斯尼先生。    有人说,他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没有放弃。可迪斯尼先生却说,不知道什么叫放弃或不放弃。他没有攥紧拳头大喊,也没有回忆起组织的教导,他什么都没想,因为那个无条件的爱始终在他身上,成为他的潜意识。就算生活不如意,就算穷得只能与老鼠共餐,他也照样自得其乐,就像父母一直陪伴在身边。    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就算别人不在意,自己也会非常看重“祖先的态度”,所谓的“光宗耀祖”。所以只接受成功的,不接纳失败的。以致有些人会发展出偏执倾向:一旦失败,或有对立面,就会抓狂,就会不可理喻。甚至为了报复而反咬对手、触犯法律。    据了解,许多美国明星,包括总统,都是在骂声中成长且壮大的。他们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并不是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承压能力)有多强,其实他们的本性与我们一样。只不过,他们的父母接纳他们、无条件地爱他们,不管他们小时候考了多少分、犯了什么错误,父母都不会因面子受损而破坏他们的人格。    这的确是东西方教育的差异。日本人历来不接受失败,所以他们会发展出那么暴虐的性格,极端时甚至会剖腹自杀。老实讲,是谁把他们杀死的,世界上有什么力量足以让一个人自残生命?如果说有,那么只有一种:就是父母,特别是母亲!    所以,一个孩子将来是否成功、是否能够容纳失败、是否具备顽强的意志,决定权不在他们手中,而在他们的父母(教育)那里,是他们的文化和传统意识决定着孩子的将来。    因此,所谓挫折教育,就是当孩子感觉不如别人时,父母要给的不是贬低和对比(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而更要无条件地陪伴在他们身边。这时甚至连一句教导的话都不要乱讲,只是坦然地接受。还是做孩子爱吃的东西,还是跟孩子开玩笑,一切没有什么改变。进而,当孩子感到安全时,再与孩子分享父母当年(与孩子同龄时)的经历。或者讲一个故事,或者说:“下次如果你超过自己(或别人),那就更好了。”这旨在告诉孩子:“就算你通过努力没有达到目的,我们仍会一如既往地爱你”。    如此,孩子记住的是爱,这个爱是真功夫,是陪伴一生的东西,也就是EQ的基石。而那个成绩,就算没高上去,也不会伤害到身心。    即:一切没有因这一张小小的考卷而改变,只不过,父母相信你。孩子从中学到的,就是自信。    萧伯纳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就是自我接纳,一个孩子不会自我接纳时,只能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中汲取,也就是说,当父母无条件接纳他时,他也会这样接纳自己。这是自爱与自尊,它就是自信的基础,具有自信的人,一定自立和自强。    我们这个世界,一向不缺乏逆境,不缺少挫折。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主动给孩子创造挫折,那无异于给孩子穿小鞋。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引导孩子在面对挫折时的心态。这个心态就是:接纳那个力不从心的自己,接纳那个不足的自己。认可他并关爱他,不是谴责他、排斥他。这样,这个弱小的自己就会成为自己的同盟(自我完整),而不是成为自己的内耗。    其实,孩子好不好,不在成绩,也不在学校,而在于家庭的影响。无数的事实证明,有些成绩很好的高等人才,照样会因家庭和事业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他们会被生活中的逆境轻而易举地击倒。他们当中许多人甚至比当年那些成绩不如他们的老同学过得更糟。反过来,有些成绩并不太高,在学校表现并不太好,甚至在高考时还落过榜的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后来的生活倒是充满精彩。其实,主导这种转化的,就是情商,也就是自我接纳(这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他们的心里有一个信条:与其被人称作完美,倒不如接纳自我的完整。    完美主义就是只接受阳光面的自己,不接受阴面(负面)的自己;完整,则是对自己的全部接纳。    比如李小龙,在频频被对手击倒后,默默地捂住伤口,琢磨着刚才对手的出招——这就是向生活学习,而不会因自卑就放弃。    然而在生活中,许多父母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比如在一个小区里,有一个男孩子在帮妈妈抱西瓜时开门。一不小心,西瓜掉在地上,摔破了,顿时招来妈妈一顿谩骂。好了,之后,大家经常会看见一个小男孩跟在妈妈身后,妈妈手里提着大包小包,儿子就是不帮着拿。    妈妈仍然在抱怨、责骂着儿子,说他不知道分担大人,不懂事,养他没用……她不知道,儿子会记取母亲所有的“诅咒”,使之成为自己的人格数据。长大后,他极有可能继续按照这些“负面程序”运行,可他忘了,他也曾经想尽力帮母亲分担,但他得到的是什么?当他因力不从心打碎了~个西瓜时,母亲当下的任性,当下的只接受成功、不接受失败,这一切情绪的表达,都在告诉儿子什么?    因此,一个孩子长大成人,所形成的一切好和与不好的性格和习惯,绝大部分拜父母所赐。只要父母按自己的不良习气发作,孩子当下就会受伤,然后会内化、形成负面人格特质。    不要小视一个眼神或一个触摸,每次与孩子互动时,都把你那无条件的爱全部贯穿进去。这个爱不是溺爱,而是知道因果之爱——现在的一个举动,一句话,一种关系,孩子都会在以后复制出来,包括家庭关系不良和家庭暴力。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因果论是亲子教育的核心。科学的挫折教育,就是当孩子摔倒(无论是学走路,或是成绩不好,或是犯错误,或是说了不该说的话……)时,不是把他扶起,也不是否定、指责,而是妈妈鼓励缈她自己站起来(母亲的认可会让儿子将来选择一个贤妻,会让女儿成为一个贤妻),爸爸微笑地陪伴在他/她身边(爸爸的微笑与陪伴会让一个儿子成为一个稳重成熟的男人,会让女儿选择一个成熟的老公)。

作者简介

游涵的这本《童年的心态决定成长的高度》从心理学、禅修的角度解析孩子心态形成的环境影响及其后果,进而给读者家长教、养孩子的启示。本书重点讲述家长应该如何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家长的爱应该是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去感知孩子的感受,找孩子的本性,不伤害孩子身心的爱。全书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从心理学、教育学、禅学的角度诠释这种全新的家教理念。倡导家长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去感知另一个自己——孩子,找本性。只要认识了彼此,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童年的心态决定成长的高度》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见解与想法,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都有着很大的启发教育意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爸爸,妈妈,你们了解我的感受吗(一)成人,成器    亲子教育的困惑    得童心者得教育    可怜天下父母心    特长班    痛快就是痛苦和快乐吗    拔苗助长导致的青黄不接    转嫁责任与非爱行为    未完成事件    以己度人,是爱还是害    “定做式”教育为孩子的将来制造出烦恼和障碍    要幸福还是要快乐    郑人买履    在吃喝拉撒中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二)兴趣,专业    兴趣是父母爱出来的    成名是成功吗    把兴趣植入爱的种子(三)了解自己才能读懂孩子    修复自己的童年创伤    回到童真状态(四)爸爸是天,妈妈是地    《易经》的启示(五)父母的职能分配    养不教,父之过    隐性的母爱(六)把孩子送出家门    分离是一种自然规律    无法告别的父母经验    父母态度决定孩子的人格定位第二章  爸爸妈妈,知道我的每一步是多么艰辛吗(一)梦开始的地方——从孕育到降生    爱的结晶    爱的起源——同体共生    “天生”的情绪    父母之心造就孩子天性    生育恐惧    无奈的剖腹产    所谓胎教(二)生命的基石——最初的生存经验    破胎而出    哺乳    肺活量    “内向”从这里开始    排泄与领地(三)生之为人——性格的初步形成    溺爱的后果    在呀呀学语学习和吸收    感知爱的过程    从爬行到直立    玩具与良知    发展爱好    物化经验的转化    性别的区分    假小子第三章  爸爸妈妈,请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家(一)亲子关系中的误区——鱼缸效应    误区一:弥补漏洞    误区二:创造漏洞(二)关系解构——我不是坏小孩    解读叛逆期(三)观念的颠覆——家庭会伤人    颠覆一:性伤害    颠覆二:家庭暴力    颠覆三:致命的冷战    颠覆四:沉溺性行为    颠覆五:出轨与外遇    颠覆六:单亲家庭的孩子    单亲本无事,环境滋扰之    教育孩子,先端正家长的言行第四章  爸爸妈妈,你们会爱我吗(一)完整不是完美    那些残缺的圆弧    刚柔相济,是为完整    表里不一,是为分裂    我和环境,谁是主人    好的结果在于好的因缘(二)完整和分裂    人格完整,童年培养    自我接纳的孩子少坎坷    性别认同与自尊自爱    童年的制约所导致的缺乏自信    罪恶感让孩子丧失本能    切断感受,疏远自我(三)真正的爱    溺爱的后果    所谓“捧杀”    不能夸,也不能贬    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    引导和开发孩子的闪光点    先培养千里马,再作伯乐(四)完整之美    孩子的可塑性    放松可以让孩子更聪明    赛马的启示    负责不是增加负担第五章  爸爸,知道你对我有多重要吗(一)养不教,父之过——得父爱者得健康    向日葵的启示    父爱是孩子成长的“燃料”    父爱的精华——意志和韧性    教养与成就——陪伴与引导    父爱乃立业之本    父爱缺失导致阴盛阳衰    有其父必有其子(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的父爱,我的事业    父子交流的误会    解除父子内耗    完成童年心愿    修复父子裂痕    重塑父子关系    上阵父子兵    “老爸”(三)贵养的女儿才不会嫁错郎    女儿是爸爸的小情人?    父亲失职导致女儿不良    老公即父亲的投射    提供父爱从拥抱开始    父女之情(四)父爱之美    有一种父爱叫歉意第六章  妈妈,爱我就不要伤害我(一)所谓母亲    无私的母爱    母亲有时不等于母爱    不要为孩子塑造圣母形象    为什么会由爱生恨    付出还是索取    母爱即无为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父母兼任决不可取    母子情深    泡在羊水中的小大人    当小大人长大后    要强势,还是要温柔    厚德载物(二)母爱的本质    它是最初的安全感    母爱提供情绪来源    母爱是情商的基础    母爱之伟大    以母亲的味道安家    母爱的浓度案例:用学历换取母爱    健康的母爱造就成功的孩子    母亲的评价决定孩子的自我认知    母亲的怀抱即孩子的天堂(三)母爱的误区    被玷污的母爱    母亲的责任(四)母爱的力量    继母难作吗    母亲,生死大权的掌握者第七章  爸爸妈妈,说话时别让我害怕(一)解除沟通障碍    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什么    被观念阻碍的沟通    真正的沟通不强人所难    挨饿的经历    沟通不是传递不安    最初的沟通,从进食开始(二)良好的关系从沟通开始    把小聪明引向大智慧    良性的沟通,从友情开始    彼此尊重才是朋友    切断沟通缘于不被理解    大人也有犯错的时候    聪明的父母只作普通人    永远正确的父母易造就罪恶感的孩子    忏悔,释放岩浆的最佳方法(三)沟通的最佳方案——引导    语言的误区    用爱引导孩子的性格    教孩子接纳真实的自己    教育孩子,要多看几步(四)父母关系决定孩子将来的沟通质量    爱的焦虑第八章  爸爸妈妈,请理解我的无奈和尴尬(一)无奈的青春期    回到自己的青春期    提起过去,才能放下压力    不愿分裂的青春期    不要“得罪”荷尔蒙    家有少女    庄严的遗精    父亲的“成人礼”    尊重隐私,建立界限(二)第一次亲密接触    人之初,性本善    青春期的童年身影    逆反与叛逆    作女儿的朋友    和女儿分享感情经历    待字闺中    男友不等于老公    母子过分依恋会导致男孩退行    父亲要作母子之间的翻译    代理父亲(三)青春期伤害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一茬果实    青春期是孩子留给父母的最后机会    青春期伤害的恶果    被复制的迁怒    避免给孩子制造创伤    别把孩子养废了(四)培养独生子女的责任感    不易培养的责任感    从友情发展出手足情    责任感与使命感(五)催熟孩子的心理年龄    成就感就是自我实现    不被认可易导致退行    不安与自信    青春期的规范化培养    善用成就感    盲目与冲动    盲目与冲动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六)成才教育    应试教育的误区    学以致用    成才之道后序:所谓挫折教育

编辑推荐

用禅意的心境,亲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读懂”孩子。    励志大师刘墉倾情作序推荐!    游涵的这本《童年的心态决定成长的高度》主要向你解析孩子心态形成的环境影响及其后果,进而给读者家长教、养孩子的启示。本书重点讲述家长应该如何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

前言

那天带儿子到河北的一所公园玩,偶尔看到一个耍猴的,那只猴子被一根铁链拴着脖子,一边战战兢兢地看着主人的脸色,一边翻着跟头。可还是偶尔会有一两个动作没有完全领会主人的意思,于是便招致主人的一顿皮鞭……    儿子看不下去了,“爸爸,那猴子真可怜!”    我用手拍了拍骑在肩上的儿子,示意他“我也有同感”。眼看着主人又在抽打猴子,这只猴子突然蹿过去,照着主人的脸就是一巴掌——周围的人哄的一声笑了,肩上的儿子,以及旁边的几个小朋友都鼓起掌来。然而耍猴的主人可不干了,拉住那根铁链,劈头盖脸地朝猴子抽过去,猴子想躲,但它根本无法挣脱那脖子上的铁链,一边乱蹿,一边嗷嗷地叫着……    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了,特别是那些孩子们,儿子也催促着我尽快离开。然而在回家的路上,他一改往日的欢颜,闷闷不乐地望着车窗外面。我问他在想什么,他转过头来,慢慢地说:“爸爸,刚才那只猴子太可怜了,我们能不能去救它,从那个人手里把它夺过来?”    我笑了,“那猴子是他的,我们没有权力这么做!”    “。那就得天天挨他的打吗?”儿子气道,“哼,欺负人,我讨厌那个人,我想打死他,他是怪兽!”说着说着,还进出了几滴眼泪。    在儿子提问的同时,我的脑海中也不住地闪现着刚才的情景。是的,我看到的也不是游戏,而是一桩天天发生在每个家庭的故事。    猴子靠着主人提供食物而生存——孩子靠着大人的爱而生存。    猴子每天学习着如何让主人满意——孩子每天学习着如何令大人满意。    主人用铁链操纵着猴子——大人用爱控制着孩子。    目的不都一致吗:如何让猴子(孩子)在外界赢得更多的掌声?    我知道,那只猴子的本能会随着这一次次的皮肉之苦而渐渐淡化,孩子呢?他们的本能也会随着家长们一次次的打骂而消磨。而有朝一日,当孩子再也受不了这种羞辱和痛苦,奋起抗争的时候,也像那只猴子一样扑到主人身上反击,那么后果肯定是一样的!因为主人手里有皮鞭,大人手里有资源——反正你离开我根本活不了,所以我可以任意要求你(做那些我要求你做的事)、打骂你。    最令我感动的,是那只猴子的奋起抵抗。那时,它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它甚至要承受抵抗后所要遭受的严重的后果,而孩子呢?当他们每一次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自己的无助与需求时,跟大人说“打人犯法”时,是不是也跟这只猴子一样?    是的,他们鼓足了全部的勇气为自己辩解、抗争,然而后果一定是被残酷地镇压下去。因为他们太小、太弱,根本无法跟远远超过他们级别的大人对抗,于是,他们只能采取一种选择:忍耐!像那只猴子一样把这个苦果生吞下去,并让自己成为充满仇恨的猛兽。    曾经采访过一位因抢劫杀人而入狱的少年犯,看到他时,他的手脚都被铁链拴着,问话时,他头也不抬。狱警说,就算父母来看他,他都不会理睬。我问他为什么不理父母,他半晌无语,于是我用半催眠的方式跟他拉起家常,询问他家里的情况。他开始只是默默点头,然后缓缓地说:“……我爸总把我往死里打,我妈也不想要我了,如果我跑不出去,很可能会被他们打死!”    我知道,正是因为他感受到被父母的抛弃,才会到社会上寻求安全感,让外界为他的生存负责。然而,父母又在用打骂惩罚他,于是他也会用同样的暴力手段——抢劫杀人来对待别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此言不虚!    我知道,过去,父母用一根无形的铁链拴着他打,这根铁链的名字叫“你要依靠我们生存”,现在,他终于为自己拴上了一根有形的铁链,用以证明父母的判断和行为——我是没人要的,我是个坏孩子,我该死’!    如今,他完全失去了自由,正如他在家里一样,被剥夺了一切人身权利。其实这早就在家里安排、导演好了。心理学上不是有一条定论吗?“一个人的人生大纲,早在6岁前就已经写完了,后来的一切,只不过是在操作这个大纲,并验证其正确性。”    那些看着猴子打人而鼓掌的孩子们,那时的他们,谁会有犯罪的企图,谁会认为“打是疼,骂是爱”?相反,他们都是那么可爱、干净!他们都有着同样的同情心,看到猴子挨打时都会伤心,他们都感到了猴子的无奈与痛苦,可他们有几个不像那只猴子呢?    本书当然不是在讲猴子,却没有一个故事与猴子的经历无关,那么不妨让我们暂时放下手中的忙碌,先当一名旁观者,审视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为孩子的将来缔造悲剧。

内容概要

心理学博士、资深心理咨询师、潜能开发、个人成长的高级培训师,强调心为万病之源,讲求身、心、灵的统一。著有
《倒空你的杯子——正视负面,活出真我》
《掌上菩提——禅的智慧》
《易理乾坤——易经的智慧》
《禅是一盏心灯》
《拯救心灵——从幼时经历看后天成长》
《我的孩子怎么了——家庭心理剧》
主张:
心理分析强调预防为主
咨询结合中国传统文化
亲子教育重在提升家长
孩子健康缘于家庭和睦
观点:
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心情愉快——这些祝愿都有可能实现

章节摘录

·亲子教育的困惑    有人用“防不胜防”来形容亲子教育的因果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你不知道现在的哪一件事会对孩子的将来产生影响,既迷惑,又无所适从。更进一步说,许多父母并不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面对下一代时,其实心里没数,可事实又是“非把孩子养育成人不可”,因此一拍脑袋——只能靠着“自己被养大的经验”来教育下一代了。    其实这些经验很值得商榷,或者说大部分都不再适用。道理也很简单:现在不是过去,环境变了,经验自然也靠不住了。否则,孩子只是适应了家长过去的经验,又怎么去适应当下的环境呢?再者说,孩子一般都不大能够听懂家长讲的大道理,比如什么“好好念书才能成才”,“考上好大学只为争口气”,“我们当年的条件都不好”,“爸爸、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    这些都出自家长本身的体会和想法,严格说来,与下一代无关,孩子也不具备这么高深的接受能力,试想,一个从未到社会历练过的人,又怎么可能知道考取功名的实在意义呢?一个没有受过歧视的人,又为什么会产生那种“非翻身不可”“为自己争口气”的动力和需求呢?    ·得童心者得教育    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是需要家长切换到孩子的思维状态中,那时的家长,才有可能与孩子平等对话,才能够真正“调控”孩子的状态,引导孩子的行为与思维。而如果只是一味地站在大人的立场,那么即便你花尽了心思,费尽了口舌去言传身教,也很难达到你所希望的结果。    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当你有一个美好的愿望,特别希望领导或亲友接受并配合实施时,却有可能得到不被理解或事与愿违的结果。为什么?因为初衷与结果之间缺少一个东西——方法。    是的,被人理解和采纳需要方法,这个方法是针对着对方的需求而提供的,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需求而呈现。想法要切合实际,做法要符合对方的利益。比如一个老板的利益,可能是业绩或权利;一个长辈的利益,可能是自尊心和安全感;一个男人的利益,可能是面子;一个女人的利益,可能是被呵护;一位母亲的利益,可能是老公或儿子;一个青年的利益,可能是成就感;一个少年的利益,可能是帅气和人缘;那么一个小孩子的利益,极有可能是玩具和童话故事……    当你得知对方的需求(利益)之后,再把自己的想法与这些利益结合起来表达,才是最佳方法,才有可能被对方接受,如果只谈自己的需求而不顾对方的利益,那么就算你的愿望再好,初衷再善,也极有可能遭到冷遇,包括自己的爱人和孩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许多家长在周末都会把孩子送到特长班,抓紧每一个空闲时间为孩子补习英语、数学、美术、体育、舞蹈、围棋、朗诵或手工……这些特长班就像是一个个制造童星的加工厂,星罗棋布地散布在城区的各个角落,但就算它们再偏、再远,就算它们隐藏在某小区、胡同,乃至楼上、地下室等最深处,那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们也会以挖地三尺的精神把它们找出来,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你如果有幸看到他们满头大汗地找到教室,并与接待员交谈、向老师请教时,就能够体会什么叫“可怜天下父母心”了。    我就经常见到这样的父母,同时也看见过形形色色的孩子,有些女儿被母亲拉扯着步人钢琴城的电梯,有些儿子被母亲推搡着走进“奥数”教室……据统计,心甘情愿来特长班的孩子不到10%,绝大多数孩子是被强迫来的。但这个数据和说法显然在绝大多数家长那里也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因为他们都会统一口径,不约而同地说:“孩子懂什么,现在不努力,将来跟不上就晚了。”或者说:“我们当年条件不好,没机会发展,现在他们条件这么好,不学多可惜!”    前者是迫于环境,后者是迫于条件。总之,家长们都有充足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辩解,他们甚至认为这没什么好辩解的,不上特长班反而是件很反常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所谓的教育机构、亲子乐园、艺术中心大行其道、大发横财的原因。    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广大家长不顾一切地在孩子身上投资,并实施着竞争方案。一方面,他们相互攀比,就算是兄弟姐妹一见面,主要话题也是你的孩子考得如何,我的孩子得了多少分,母亲们在小区里交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哪个特长班更好、更能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发挥出“推优”的效果。另一方面,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模式,好听点儿叫理想,那是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这期望来自他们自己的观念,与孩子的想法无关。    然而,当他们将这种期望付诸行动时,便与孩子有关了,具体来说,就是当他们把孩子当作产品,在上述加工厂加工定做时,孩子就会成为父母理想的实现者或责任人。    ·特长班    有一次我问一位母亲:“你希望女儿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她看了看在舞蹈教室内正在压腿的、可能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然后说:“当然希望她好了,听说舞蹈可以塑造体形、陶冶情操,从小培养效果更好。我不指望她将来一定成为名人,只要她开心、健康、快乐、美丽就好了。”    周围几位家长被这位年轻母亲的话感动了,他们深有同感地透过窗户,慈爱地凝望着自己的女儿——那些因疼痛而龇牙咧嘴、欲哭无泪、痛苦不堪的小姑娘。    “现在她们可能暂时感到痛苦,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将来她们会理解大人的。”许多父母如是说。    好的,现在不懂事的孩子必须为他们的将来负责,这是家长的理论。但这种说法真的成立吗?到底是孩子在为自己负责,还是在为家长心中的那个愿望负责?    若按照孩子的理论,母亲的这番话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的。因为母亲希望她们开心、快乐,然而她们在特长班里根本没有体会到快乐,倒是与之相反的感受。可当母亲要求她们非坚持不可时,她们会怎样?    她们会以此为“乐”!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我的痛苦就是快乐。”    这显然是个自相矛盾的决断,可没办法,为了生存,就必须取悦母亲,因为母亲开心,自己才能得以安全地成长。P2-4

图书封面


 童年的心态决定成长的高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第一次看这类关于教育心理的书,是朋友推荐的。的确,童年许多心结解开了,书上也有许多有用的建议,只是整本书内容不断地重复、赘述,看到后面感觉就在堆砌了,三星吧,推荐给大家,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是一种长久自我内在的修行
  •     一直以来总是怪学生不学习,怪某个人的言行难以理解,读完这本书,很多多豁然开朗。禁不住说:原来如此。
  •     印刷很好,道理正确,不同的孩子应用不同的视角和方式去了解,去扶助。
  •     对生活很有帮助的一本书
  •     作者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个案例,收益很大。
  •     所有在古怪家庭长大的成年人都可以看看,会让自己得到抒怀。即将要承认父母的也该看看,有些不经意的小事情会影响孩子一生。
  •     听朋友介绍的,简单看了一下,还行。
  •     我也读了这本书,老婆也读了这本书,都觉得很不错,希望对自己在教育孩子有帮助!
  •     这本书谈到了很多关于父母的行为影响孩子的事情,对于很多家长是很好的一本书。其实很多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家长的问题。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