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旅人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文学 > 玄幻/新武侠/魔幻/科幻 > 时光的旅人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
ISBN:9787560847313
作者:[法] 菲利普·索莱尔斯
页数:177页

作者简介

本书旨在借助小说体的创新形式,以打靶为隐喻,以引言为精髓,梳理西方文化从宗教发展到文学创作的时间历程。“我”在与三位不同女性相遇的过程中,领悟到人类生存繁衍和死亡的必然。在剖析和感悟众多著名诗人、文学家、音乐家、哲学家的著作的时候,引申出对现代社会的赞誉和抨击。整部作品时间跨度大,知识面广博,人物逸事生动有趣,语言明快,幽默含蓄,寓意深刻,是作者近年来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书籍目录

总序/孙周兴
译序/唐珍
时光的旅人
附录一 法国“原样派”领袖索莱尔斯:自我、无限与真实/唐珍
附录二 读菲利浦·索莱尔斯的《时光的旅人》/ 阿丽丝·格朗热
译后记

前言

  开始熟悉索莱尔斯先生,要迟于对其夫人克里斯蒂娃的认识。2007年出于对克里斯蒂娃多年研究的兴趣,我在巴黎时拜访了她。她十分谦虚地告诉我,索莱尔斯的名气在法国比她大,建议我也可以试着去关注他的作品。于是我带了索莱尔斯的几本小册子回国,试着翻译了几篇给,《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先生非常支持在中国介绍已进入古稀之年的索莱尔斯,将这几篇译文发表了出来。  《世界文学》译文的发表,推动了中国读者对索莱尔斯的了解。2009年,我收到了作者在巴黎的中国朋友索菲·张寄来的碟片和《时光的旅人》法文原版书。于是请人推荐,找出版社、订合同、查找资料、翻译全书的工作就这样忙了两年,最后到今年终于见到了译本的诞生。  也许“名气”有人为的作用,有他周边一群人的赞誉和媒体的宣传,只有看到实质性的东西,才可以加以评论。作为译者,我不想对自己再创造《时光的旅人》这部作品过程中所感悟到的东西作过多评价,只是让书后格朗热女士的一篇论述“代言”(见附录二),从女性角度出发诠释索莱尔斯作品中生死轮回的人生意义。而我在另一篇介绍索莱尔斯的文章中(见附录一)提到,分析他的学术道路获得的感觉是,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  对索莱尔斯,法国人众说纷纭。针对一位作家的不同评价,无论褒贬,都可以加深我们对作者的认识。有人说,他是“巴黎派”,只知道法国和巴黎;其实,正如许多巴黎人并不真正出身巴黎一样,他自己也是波尔多人。他在书中介绍了巴黎的一些街道和名称(我也重新游走了一番),联想到巴黎的历史,这样的介绍,令我们外国人感兴趣。还有人说,他在文坛上有些霸道,比如,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的他主持的《如是》杂志上,没有一期不发表他自己的作品。确实,100多期的杂志,平均每期2~3篇文章,还加上不断出版的著作,确实太多了,太“霸道”了。然而也正是这些作品揭示出作者不断的思索,敏捷的思维和思考的亮点。  最后再提一点,索莱尔斯在本书中作了一个野兽和寄生虫的比喻,近两年在法国引起波澜,成为敏感而令人生畏的话题。野兽代表的世纪伟人,并不多见,无数的寄生虫需要野兽得以寄生。在作者看来,法国文坛的世纪伟人似乎愈来愈难产,广大读者则不完全认同他的说法,事实也不见得如此,而他本人是否能成为自己希望的野兽,也还要由世人来评说。  ……

内容概要

唐珍女,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主要译著有:《语言地理》,《永恒的孩子》,《蒙田随笔全集》(合作)。另有索莱尔斯、图尔尼埃、杜拉斯、乌勒贝克等作家的译文及论文多篇发表。

章节摘录

  巴塔耶在他那个时代把歇斯底里危机的实验推向了高潮。布洛东陷入情网后,没几天就提出了结婚的请求。一边是撕心裂肺之痛,一边则是两性交融。我喜忧参半,进入了神经质或者充满杂乱邪恶琐事的绝境,那个伊莱娜的外阴,还有失明的埃尔莎,定下了一眼可以望穿的盲目契约(你这么说),接下来还有政治契约或者政治性的诱导规章,这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丧失了去处。我也经历过散发着硫磺气息的同性恋,以后,这个气味变成了粉末。我走在一条通向虚无之路,除非碰到始料未及的林中空地。我并没有寻找这些地方,它却发现了我。跟随本能的节奏,我会在,这一天或那一天,创建一个可以接近所有意义的动词。应该耐心等待,无论是社会还是人类,都无所惧怕。你可以把毕加索1933年的一幅名为“蝴蝶构图”(Composition aupapillon)的作品看作唯一的佳作,于是你给duende(不可思议的魅力)这个西班牙语词增加了一个定义:“即在血液聚集最充足的场所唤醒的魅力。”你任与自己的同代人在他们的住所被电影腐蚀,而你却和我一样,躲在旁边高大的含羞草下,代替我呼吸夜间的空气。  巴尔塔萨尔·格拉西安,是个令人难以置信,奇特,清醒,疯狂且狡猾的家伙,是耶稣会会士中出人意料的精英(1601-1658),他对你这样说,你必须在永恒记忆的港湾,穿越墨海之后,才能进入不朽岛。这正是在此蘸入墨笔的优秀作家们的精心成果。“那种液体的功效在于只要蘸上一滴就足以令人不朽。”格拉西安语无伦次,举出了荷马、维吉尔、普林尼、塔西陀、色诺芬等人物为例,而他确实是一个谵妄的乐天派:“伟人永垂不朽。”处于文盲和缺乏知识的当代人,有时也想了解一下他的想法。  确实在没有到达不朽的“墨海”之前,必应经过“虚无之洞”,这是“黑暗的洞穴,是在裙摆(斜坡)下方可怕的山洞裂缝处形成的致命开口”。无需给你画图,也没必要让你去考虑创世之源,这位狡猾的西班牙耶稣会会士只是简单地玩弄了falda这个词的双重含义:山脉的斜坡和女人的裙摆。我们可以勾勒出这样一幅情景:一切都被冲入虚无之洞,簇拥的人群,滚滚车马,但是里面却永远是空空如也。结论是:“嗷,虚无简直数以万计!”  但是,所有冲进这些裂缝的男女成什么样了呢?“他们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做,踪影全无。”反之,某些真实存在过的人只有在他消失和死亡之后才真正显现出来:“人若不消失就不会显现。人一旦有主见才能作出决定。”  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能抵达不朽岛:“回到虚无之洞,这是你的归宿。当人活如行尸走肉之时,无法断言死后不朽。”  听听这样的叫声:“啊生命,你本不该开始!既然你已开始,就永不该结束!”  杜卡斯冷峻地应道:“我不知道除了生之外还有其他恩惠。公正的思维发现这个恩惠真是完美无比。”  ……

图书封面


 时光的旅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文/来颖燕这是一本读起来颇费思量的小说,却毫无疑问是一本佳作。觉得它费思量,是因为它在情节、结构乃至所意欲表达的思想上的晦涩,觉得它好,是因为当终于掩卷的那一刻,发现自己已然浸淫在作者所绘的文学图景之中,思绪万千。《时光的旅人》的作者菲利普•索莱尔斯是法国现代文坛上名噪一时的作家,但对他的评价却向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无法尘埃落定的评价至少说明了索莱尔斯在创作上极具探索和创新意识。事实上,20世纪中后期的法国文学,已经无法用“主义”和潮流去统括,具有鲜明独立性和独特性的个体单元在此时的法国文坛开始起到主导的作用。这些“自我”意识鲜明的文学革命者们关注着社会的多变和复杂,热衷于改变旧有的文学形式,于是注重个体体验的“另类写作”风潮迭起。如译者唐珍在附录里所写:“这样的小说,再也看不到巴尔扎克式的人间悲喜剧的演绎,再也找不到情节和人物的发展,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多是以第一人称为主的‘我’的体验。”这本《时光的旅人》堪称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小说以“我”的经历和体验为线索,却无法概括出明晰的情节发展趋向。混杂朦胧的情节设置,反而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要素:时光和旅人。索莱尔斯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跨度为坐标,引入不同历史阶段的“旅人”——从但丁到兰波、从荷尔德林到布洛东,从巴赫到毕加索,从普鲁斯特到萨特,甚至还有东方的老子和道元……作者时而严肃时而戏谑地剖析着他们的著作和思考,讲述着他们人生中某一段闪耀着奇异光芒的时光,于是这些人类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似乎与作者相交已久,而就在这相交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根深蒂固的基督教思想,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虽不全面,却足够深刻。而在剖析和思考这些“旅人”的人生和著作时,作者采取的是一种看似“散”实则“聚”的手法。因为尽管这些“旅人”的思想和经历各异,索莱尔斯却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牢牢把持自己所探究的要点——对人类的存在进行反省和否定,从死亡的宿命里领悟人生境遇的必然。想来关于这些闻名遐迩“旅人”的种种记述早已泛滥,但索莱尔斯的叙述角度却极为独特甚至诡异——荷尔德林虽身在波尔多,却感觉像在希腊,希腊之光在他的诗歌中闪耀;卡夫卡在弥留之际,上气不接下气地对医生说出:“杀了我吧,要不您就是杀手。”;兰波在19岁时“似乎”就放弃了他的文学活动,而尼采“似乎”在44岁时就陷入精神病,直至11年后死去……这些看来乖张的叙述角度,实则蕴藉着索莱尔斯对于人生和死亡的体悟。这就让这本看起来纷杂的小说有了内在的逻辑而充满思想的张力。如陀斯妥耶夫斯基所说的,被死亡治愈的病人,会坐在基督教下,那是因为这样的死亡充满着精神生命。这也让人开始明白索莱尔斯之所以称这些伟人为“时光的旅人”,是因为尽管他们已不在人世,尽管他们各自生活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如在历史长河中旅行游历,但他们的精神和思想却有着隽永的内蕴和积淀,互相辉映足以照耀后人思想的发展进程。所以,时光易逝,但精神生命却永生。而索莱尔斯则通过回忆或是梦想着与这些“旅人”的相遇,投射下自己思想的影子。想起米兰•昆德拉曾这样描述他所赞许的小说家:“他只有作为小说家才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知道如何在他的人物中创造出特别丰富的、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智力世界。人们喜欢在他的人物中探询他思想的投影。”想来,索莱尔斯也是如此。而在索莱尔斯思想投影的更深处,是他对小说创作意图的认识——探究人类处境的本质。对于他来说,小说是对人类存在的探询式的思考,“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米兰•昆德拉语)在此之上,他尝试各种形式和风格,用“实验性”的手法来体现小说主题的内核。于是,书中出现了诸多独特甚至怪异的比喻,比如近两年在法国引起波澜的“野兽”(指世纪伟人)和“寄生虫”(需要野兽得以寄生)的比喻,还设置了与三位女性的相遇所带来不同人生体验的情节,而“我”却又始终以全知全能的核心角色出现,在回忆与“旅人”的相遇时极具逼真性。常有人会质疑这本《时光的旅人》的体裁是否能归属为小说,因为它极强的思想性,也因为其中有着“旅人”们大量的真人真事和引言。但索莱尔斯每被问及此,都会说,他不想对小说本身下定义,但他可以明确地告知这是一本小说。我认为,索莱尔斯如此明确的回答正彰显出他对于小说的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思想的影子,无论是否真实存在,却已然着了作者之色。而正是通过他们,作者完成了对于人生的思考。所以真实和虚构的界限,在此已不重要。在书的扉页上摘录着《诺斯替教派福音书》中的话:“有福之人不必拥有过去只活在现在。因为活在现在的人都曾享有过去还将成为未来。”天地一逆旅。时光流转,精神生命却能永生,或许在这个意义上,“旅人”们都是活在当下的,而索莱尔斯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带我们走近他们,也令人不禁低头审看起自己当下的人生和境遇在其中所投射的影子。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一部陈情表。勇敢的人。其实,很多书读过就是读过了,有什么好说的呢。热爱的,不会改变,厌恶的也不会变成喜欢。好书也绝不讨好,因为它也爱那些歇斯底里的,根植于剧痛的,原生的事物。它不会折衷。也许同质的人一眼看穿它,早晚找到它,不需要任何介质。也许命中注定,不期而会,其他的错就错了。
  •     读起来有些费劲、、只能说哲学太深奥、、只能窥见一斑半点、、翻译还不够好
  •     说实话,读得很累。听别人自言自语大概就是这样吧……
  •     打破一切定律,一切结构,一切道德和一切束缚。尝试一种新的表达,新的优雅,新的艺术,新的美。
  •     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也不错
  •     很难读的一本书。感觉写者不易。
  •     搞得五迷三道,有意思吗?
  •     得看多少回才能参透
  •     典型....东拼西凑读书笔记
  •     略芜杂。部分形式在致敬《马尔多罗之歌》么?可是老年人这么写总让人感觉怪怪的···
  •     拼凑感太强。索莱尔斯极力想靠近现代经验,可惜他没有真正做功课。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