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条皱纹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文学 > 叛逆/成长 > 十七条皱纹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506330862
作者:陈亚珍
页数:397页

作者简介

《十七条皱纹》是以一个十七岁的中学生为体裁,描述校内一次欧打事件,叶雨枫被莫名其妙卷进去,虽然他是一个局外人,但却被派出所判定为“黑势力萌芽”的犯罪嫌疑人。被校方逐出校门。他搞不清自已怎么成为了“坏人”因此不敢回家面对父母,从而一个人离家出走。书中表述出一个孩子的复杂心灵。读后,可以知道孩子眼中的社会缩影和校园缩影。《十七条皱纹》表述出了一个孩子复杂的心灵历程和灵魂形成之中的坚持和渴望。在这里,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沟壑;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沟壑;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壑;“穷”孩子与“富”孩子之间的沟壑;等等都纷呈显现。现代中学生在精神与物质面前的困惑发人深思。全文分B、C两线。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你想知道印入孩子眼中的社会缩影,那你可先看B线;如果你想知道印入孩子眼中的校园缩影,你可先看C线;如果你想知道社会和学校给孩子造成的一切后果,那你就A、B、C全文关注。定会让你不虚此“心”!

内容概要

陈亚珍,1959年生,山西昔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晋中作家协会副主席。《乡土文学》副主编,国家二级编剧。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兼顾。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碎片儿》、《神灯》,长篇纪实文学《陈荣桂与陈永贵》。其中《碎片儿》曾获2000年北方“六省一市”优秀图书二等奖,《神灯》获2002年“八省二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并著有《苦情》《路情》《唢呐魂》等五部电视剧,多次获奖。

图书封面


 十七条皱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雷达  什么?有人把“脚”的头打破了?有人竟敢在“脚”的头上动土?  全校立刻哗然!仿佛东边的太阳由西边出来,好像春天叽哇一下又返回了冬天,在场的人忍不住打了个血红的哆嗦,寒流开始四处飘荡,花草刚展开的枝叶开始蜷缩;于是,尖利的警笛声如刀似箭穿过了校园路; 于是,所有动的全静了,所有响的全哑了。  这是小说《十七条皱纹》的开头。“脚”是什么人,何以如此之“横”?原来,他是本城最大的大款的儿子,他爹一个电话,能把正开常委会的市长书记叫出来,不过是为了打赌;而市长书记竟也不敢发火。在这部小说里,无辜的十七岁的少年叶雨枫,虽是打架事件的局外人,却被判定为“害群之马”、“黑社会萌芽势力”的犯罪嫌疑人,被拘押,被开除。那起因简直是一个笑话:恶少“脚”想取代他成为足球队长未能得逞;而叶的罪状更是牵强得让人吃惊:全因为一张开玩笑地印着“飞鸿帮”的名片。叶经历了漫长痛苦的摧残和磨难,年轻的额头仿佛突然刻出了十七条皱纹。他发现,两个最有资格站出来明辨是非的人:派出所所长“瓦刀”和班主任“龅牙”,忽然成了最善于颠倒黑白的魔术师。父亲懦弱,居然说:“理是你这号人讲的,你也不看看你是谁?”。叶雨枫在反省自己怎样变成“坏人”时,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为什么,真理未必能够畅行,正义未必能得到响应,诚实未必能得到好报,好心未必能得到嘉许。他看到,某些老师在违心地改写着事情的真相;更可悲者,是几位涉案孩子的家长,联合起来不惜把另一个孩子推向深渊。派出所所长甚至为抓到了“帮”而窃喜,庆幸“年终评先进有了着落”。  要问,是谁把叶雨枫逼上了流浪之路?是谁一再地冤枉他,不准他辩解,直到错误地处置了他?这个问题回答起来相当困难和复杂。这里不存在单因单果。除了强势者的淫威,还有孩子与老师的隔阂,孩子与家长的隔阂,孩子与社会的隔阂,孩子与孩子的隔阂,穷孩子与富孩子的隔阂,等等。作家以直面现实的勇气,以心灵化,艺术化的笔墨,引领读者的心随故事跌宕起伏,生出丝丝缕缕的警觉和沉思,让人痛切地感受到:一个勇敢,热情,积极的性格,有可能被有形无形的东西挤压着走向懦弱、顺从、奴性,甚至人格的分裂。金钱、权力、世俗对人性的扭曲固然可惧,但对未成年人心灵的戕害就更加可怕,更值得我们警觉。  《皱纹》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几乎无事的悲剧捅开了,用一个孩子的眼睛激活了,陌生化了,使人重新痛感它的存在。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腻准确,体贴入微,对孩子成长中难言的烦恼,有洞幽烛微的发现,这对父母,老师,成人都有很大的启示性。孩子从一懂事就发现世界出了问题,但成人却依然故我地在制造问题;一些问题看似细小,对孩子的心灵,思想,性格的成长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正如作者所言,没受过委屈的人是不会知道委屈对人的伤害,没品尝过不被理解的痛苦的人哪会懂得理解的可贵。作者为叶雨枫代拟了一篇童话《超人》,甚是精彩。你会为孩子宇宙般博大的心灵和丰富的想象力惊讶,同时顿感中国的成人已完全丧失了想象力。然而,在爱的名义下,我们眼睁睁看着活泼可爱的孩子为了父母的“面子”,异化为“成绩单”,或呆头呆脑的工具。他们也崇拜热情、勇敢、坚强,但在各式各样色情信息的包围下,生理上早熟了,心智却盲目着。他们也向往正义、公道、善良,但现实却在教他们怎么“送礼”——“满世界的人都在送礼,还用教么”?他们想见义勇为,可“世故“告诉他们,谁管闲事谁倒霉,眼睛和嘴巴就是祸害!试想,没有了眼睛和嘴巴的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叶雨枫一面打工,一面回忆七年校园经历,社会和学校两种画面相互切换,体验与回忆交叉叠印,把视野和空间扩大了,无形中对世态人情来了个大扫描。一夜之间变成“犯罪嫌疑人”的他,虽经父亲苦苦求情得以开释,但愤怒和自尊使他离家出走了。他最终成了一个百无聊赖,极度空虚的“贵妇人”的洗狗工,并以陪“妇人”解闷和遛狗谋生。“妇人”与狗之间的不堪场面,狗对他的情敌般的狂吠,以及妇人对他的勾引,激怒了他,肚子问题与尊严问题激烈交战,最终还是肚子问题占了上风。在两个人与一条狗之间出现了一些说不清的纠葛,他与阔少妇和解了,终以姐弟相称。与此同时,作品穿插了底层社会的芸芸众生,意在表达普遍的生存与精神的双重危机。比较而言,还是校园生活线索写得更为深细动人。由于荡妇的形象先前过于丑陋,难以复原,后面由妇人到“姐姐”的善的转化遂缺乏必要的说服力。  通常我们喜欢说“教育下一代”,《皱纹》似乎把问题倒过来了,变成了让一个孩子教育全社会的人。或者换句话说,提醒全社会关心孩子们的精神和灵魂状态。作家很会讲故事,擅长渲染氛围,修辞泼辣,节奏强烈,颇见力度。比如这样的句子:“贝克(狗名)的眼睛让我打了个哆嗦,它使我想起了一个人的眼睛————‘脚’”。“几个灰头土脸的人,木在室内”,“脸上都厚起一层茫然”,“就又高尚起来”,“我尽量显出一些很‘社会’的老到”,等等。小说富于抒情性,在悲情中滋生幽默。比如,写出走多日的叶雨枫潜回学校,躲在暗处,希望见到朋友身影,结果发现匆匆奔走的人仍如往日,并不因我的出走有丝毫变化,看来这世界多一个人少一个人并没多大关系,心生凄凉。  虽然没有人公开宣布,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即将消失,但是,厌倦悲剧,厌闻哭泣,趋利避害,趋乐避苦,却是今天普遍的社会心理。悲剧不再像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显得那样庄重;启蒙与批判,忏悔与抗争,也不再是人们心中神圣的价值。这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不可阻挡的。人们需要轻松,欢笑,吉利,消遣,需要能带来欣快感的东西,于是尽量躲避沉重,甚至不惜钝化良知。这是实惠哲学和消费时代必然带给文学的影响。然而,本书的作者似乎有一双与众不同的凛烈的眼睛,她透过“关爱”和“嘻笑”看见了潜藏其后的对人的漠视。《十七条皱纹》在告诉人们,不仅战争年代会产生悲剧,极左政治会产生悲剧,太平盛世一样也会产生悲剧——虽然主要不以突发性,对抗性,外在破坏性出现,而以灵魂的遭荼毒,精神的被异化呈现出来。作者说,“人类的童心正在迅速变朽”。作者还说,“我们向人类渴求的只是一份持久的友情和一份永恒的感动”!  关于这本书和它的作者陈亚珍,我知道得并不太多,只知道她是山西的一位底层作者,坚持写作多年,有多部小说问世。风格独异,视觉独特。但有时缺乏控制力,一任话语爆炸;有时疏于结构,失之太长。但她的写作却具有深厚的人道情怀和强烈的悲悯意识。长篇小说《十七条皱纹》于200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它虽没引起太大的轰动,但默默阅读它的人还真不少。
  •     我一直以为个人化叙述,以心灵的视角出发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写出大作品,但“皱纹”让我看到一个广阔的大世界。它的切入点很特别:叶雨枫被无辜带进派出所卷进了一次殴打事件中,非常荒诞地被判定“黑势力萌芽状态”的犯罪嫌疑人被学校赶出校门。一夜之间变成了“坏人”。为了拯救父母的尊严,为了自己的自尊与自主,从而离家出走。在一座小洋楼的花园里遇到一个慵懒、忧虑,伤感又与一只狗亲密过甚的阔妇人收留了他,他在社会上奔波求生无果,解决不了肚子问题的时候,成了“妇人”的洗狗工,陪“妇人”散步聊天。肚子问题解决了,尊严遍体鳞伤地出现了。“妇人”与狗的不堪场面,以及妇人对叶雨枫的爱昧的诱引,引起叶雨枫的反感,从而两个人与一只狗之间出现了一种说不明道不白的情感纠葛,而结果却是意想不到的!在这同时,叶雨枫回忆他七年的校园经历,于是,社会,学校,两个画面相互切换,心验与体验交叉进行。从而形成了一个广角镜,视野中的空间无限扩大。随处拾零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窘困和荣耀都刻画的入木三分,比如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因为肚子饿,五元钱就可以卖自己。这使叶雨枫感叹:丹麦的女孩吃不上面包可以在街上卖火柴,可中国女孩饿肚子为什么卖的是自己呢?一个拥有空头支票百万元的揽工头,社会欠他的债,他欠农民工的债,社会依然在运行,他却躲藏在街头,没想到他与叶雨枫的相依为命却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再比如一个大学生在社会求职,被权力操纵多次失败而愤然自杀,与叶雨枫发生的争执令人痛心!一个送水工被拦路讹诈的悲惨境遇等等,在这里,社会各阶层的芸芸众生相也尽收眼底,从中可感受到现代人生存与精神方面的双重危机,看后不得不触目惊心!这一切无不在叶雨枫的思索之内。孩子从懂事开始就发现世界出了问题,但成人却依然不动神色地制造问题,而一些问题看似细小,却对一个孩子的心灵,思想,性格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上幼儿园,“小红花”是老师设置的最高荣誉,可它却逐渐演变成了老师奉迎谄媚权钱的手段。年幼的叶雨枫无论怎样努力接近小红花都未能实现愿望,一颗小心灵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从天上掉到地下,孩子的发问,老师的遏制,天真、勇敢的锐气削弱了,好与坏的标准混乱了。上小学,本来坐次代表着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然而有“款爹”“官爹”的孩子,他们的坐次与成绩无关,而且任何时候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开始孩子们还有所反应,久之孩子们都认命了。作品有趣的是,叶雨枫偏偏与众不同,他不断发现问题,又不断地安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其过程会随着孩子心灵的起伏对每一个人的经验沟通引起哄鸣!儿童天性中的美好,向上,善良,倔强,丰富的想象力,当然也有愤怒与暴发心理……比如说,他想坐前排,既没有显赫的背景,学习又不持别,就梦想造一种“知识输送器”,造出的第一批要送给那些与自己一样不得势的“倒霉蛋”,道出了一颗天真的心灵自救的办法。为这个“理想”他努力学习,考了双百分,结果有人说他偷看,于是产生了报复心理,犯了错误又惶惶不安,最后向老师自首,结果“因锅得福”他的行为在全校受到表彰。叶的思想因此积极向上,可被他报复的对象的家长不允许了,在众多人面前打了叶的耳光并说他道德败坏,叶的自尊如高楼大厦坍塌了。但叶雨枫并没有沉沦,在现实生活中屡受挫伤,他就为自己设置了一个童话世界《超人》,成了世界首富,连美国中统都得受他控制。童话中,尊重科学,反对暴力,人类由于自我毁灭,地球爆炸,他又重建了一个新世界:没有战争,没有杀戮,全球皆成一家,文化汇通,宗教归为一家,人类和谐相处,他成了地球的始祖……读着你会对孩子宇宙般博大丰富的心灵而感动而吃惊,然而如此美好的心灵却被家庭,学校轮流爆炒一点点地扼杀掉,眼睁睁看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一个学习的“工具”,心理在压抑,孤独中病态发展,家长和老师却麻木不仁。作品丝丝入扣,叶雨枫在不停地受伤,不停地自救。他的善良无处不在,偶然发现园丁爷爷身体不支却为生活不敢声张,于是他帮助园丁爷爷劳动而争取那一份微薄的收入,支付失去双亲的哑女的生活费用。他的行为感动了老师,被选为劳动委员,却被同学耻为“劳苦”委员而伤感。但因此又被选为升旗手他欣喜若狂,谁知在这关键时刻又被街头无赖拦路索钱挨了打,为了不影响第二天升旗,他对母亲撒了谎,要了十元钱,交了过路费,这个交易又被同学发现告了老师,梦寐以求的升旗手被撤销,却被认为是“里应外合勾结赖小子的奸细”。于是,学校,家庭双重胁迫,叶雨枫难以辩解,心灵被推上了绝境……他不说不笑,成了一个自闭的病孩子。那怕是心如铁石的人也会为此痛哭一场! 作品在展示心灵的同时也很注重写人,上初中时,体育老师“铁塔”寥寥几笔,却让人印象深刻,他成功的素质教育却在现实中失败了。“四大天王”等,一出场,个性鲜活,却又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脚”是学校欺天霸地无人敢惹的有钱主儿,作业雇人做,打架有保镖;皮鞋有人擦;二狗子父吸毒,母卖淫,是个无人理,无人爱的赖皮狗,以替别人打架为生;下岗工人的儿子钟炜被人称为“破烂大王”为了学业忍辱负重。司马柯是计划生育以外的等外公民,其母算卦说她有一子必成大器。于是他在国策的控制下,生下来就宣布“死了”,他就在异境外乡中偷生,没有文化的母亲从小就把他当帝王一样训练,结果身心在母亲紧张严格的控制中染上了手淫……程超学习优良,生活弱能,由于家庭物质的充裕,心灵无限孤独,当结识叶雨枫等人,感受到友爱的温暖,从而发出誓为友爱而生死的誓言!却不料叶雨枫受冤,他为其讨回公道结果家庭,学校,社会的冷漠态度把他推上了绝境!感情一步一步推上来,一幕幕情节触目惊心!作家以心灵化,艺术化的处理,使人随着孩子的心灵跌宕起伏,生出了丝丝缕缕的警觉和思索,从中痛切地体会到一个人从勇敢,热情,积极向上的性格是如何被有形无形的东西迫使他走向懦弱、顺从、奴性,以及人格分裂是如何形成的警世问题。世俗对人性的扭曲是可怕的,对儿童的扭曲又是何其可怕。然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叶雨枫尽管生活无情地把他推向了冰天雪地,雾海尘涯之中,却在其中显现了人性的光辉与不屈的灵魂,他没有因世俗的残酷失去自己的精神自尊。他没有在丑陋面前失去了美,没有在卑微时刻失去尊严。然而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学校-家庭-社会失落了人文灵魂,失落文化文明,几乎三位一体地恶性翻炒,沦丧了教育,这才造出少年悲剧,民族悲剧—-这是整部小说的悲之根!而作家呼唤的是:人文关怀!!要找回人性共往的真-善-美!!!----这是这部小说的思想哲性价值所在!通常有一句话是:教育下一代,但“皱纹”却让我惊讶地发现是一个孩子教育了整个社会的人!作家很会讲故事,但她没有故事化处理,作品突出的特点之一,语言的信息量丰富多彩。从中渗透了哲学思考,精神价值,思想含量以及崇高的道德理想,而且充溢着对中国文化弱点的批判力量。作品突出的特点之二是心理描写细腻而准确。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得失之间如何正确处理,对父母,老师,成人都有极大的启示性。显然作家作为母亲,把自己的经验全部付诸于此,读来自然,亲切,可信。作品的突出特点之三,以现实主义为主体,运用现代话语的表述,讲究韵律的美,充溢着浓烈的诗意氛围,在悲情中生出风趣幽默感,让人回味无穷。陈亚珍的写作是具有人道的写作,作家强烈的悲剧意识成为人道主义最有力的支撑。
  •     《十七条皱纹》是一部长篇小说,陈亚珍著,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我已有十多年对当前文学创作不大关心,写批评也少。有时读点中短篇,多是零敲碎打,不成系统,过后也就忘了。我近年把精力放在文化哲学上,有几个课题很想赶快做出来。加之眼睛有病,读书受到限制,跟课题关系不大的书大都谢绝。这本书看了开头一页,感到很不平常,想在写书之余,陆续读下去。哪知这是一本拿起来就不能放下的书。不是走通俗小说的路子,亦无媚俗之处,是需要思考的。它所包涵的意义,不能以字数多少来衡量。而且要连着读下去,你放下了,就会把思绪打断。我就这样一气读下来。现在以札记形式,写下我的感想。小说用第一人称写法。“我”是谁?作者没有介绍,只是描写。写到“校园路”,写到“南中”,写到老师、校长和班主任。在这个环境里,来了警车,“所有动的全静了。所有响的全哑了。”先是“‘脚’的头被打破”,接着有几个人被带到派出所,然后是“我”。别人都喊我“巴乔”,我又跟“擒获‘飞鸿帮’的消息”联系在一起。作者极善于描写。作者的笔像一架摄像机的镜头,对准各个方面。它有两个取景框,一个在镜头里,一个在“我”的心灵里,内外交叉。她不管读者的感受,只写人物。读到第20页,我还不知道“脚”是怎么一回事。“飞鸿帮”知道了,是“我”搞的一个“组织”,一个足球队的名字;因为喜欢黄飞鸿,就把这几个字用上了。这是一伙特殊的人群。他们学习不是拔尖者,但多次给学校带来荣誉,在班里很有威性。只是常常被“脚”所雇佣的人员欺负。这次也是被那伙人欺负,然而被定为“不安定因素”、“犯罪嫌疑人”和被学校除名的,却是并未参与冲突的“我”。是非如何界定?好坏如何区分?作者写道:“我以一个首长检阅士兵一样的姿态踏上了警车……”这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他有孩子的眼睛,有孩子的心灵,还有孩子的思维方式。最不耐读的小说,是作者把要告诉读者的话全写出来,一览无余那样的书,读者不必用脑子去读,仅用眼睛就够了。这部小说属于“另类”。我想,跟“我”一起被带到派出所的“驼爷”的一段话应该抄下来,它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驼爷说昨天夜晚,北中的泼皮拦路抢劫,非要向我们要钱,不然就不放我们通行,然后我们就开战,后来我们才发现指挥这场战斗的主谋是咱班的‘脚’。‘脚’非让我们交出你来,说要把你的腿打断,不然你对他的足球发展水平永远有威胁。我们不交,他们就说要敲断我们其中一个的腿,他叫我们是狗腿子。他要我们投降,为他效劳,让他成为足球队长。我们就唾了他一口。然后就开战。我们把‘脚’的头打破了,把其中一个的鼻子打出了血。然后就各自跑回家里。谁知今天早上我们就被带到这里。警官在我们身上搜,没搜出凶器却搜出了我们‘飞鸿帮’的名片,他们问清‘飞鸿帮’的意思,然后就问‘飞鸿帮’的头领是谁,我们就告诉他们你的名字……结果不用问,警官“咬牙切齿”地把这几个孩子称为“社会渣滓”,“凡参战者一律暂罚款五千元,赔偿伤者医药费、精神损失费共三万五千元!通知各家大人前来交款领人。”“我”虽然“始终是局外人”,却因是“飞鸿帮”的头领,“是组织者,是不安定因素的祸害!”而罪行更大。第20—21页是名叫“叶雨枫”的“我”回到家里以后的情形。有“我”和父亲的对话,有作者对两位老人“生存哲学”的介绍。作者写道:父亲的生存哲学就是这样息事宁人。他一贯坚持以柔克刚!他说人活到八十岁,牙掉了,谁见过舌头烂了的?父亲说这世界就是狼吞虎咽的世界,你生来就是被吞噬的角色,所以你就必须以吃亏为本。若继续硬下去,班房就在眼前等着呢!可母亲却不这样认为,母亲认为人活着就该有些刚气,尤其是男人,没有血气方刚的质量,怎么可以称之为男人,要不上帝造人时为什么要做两个构造呢?母亲很希望把我塑造成她理想中的男子汉,因此母亲有意无意训练我性格中的勇敢,心底里的善良。但母亲的“善良”并不含怯懦和隐忍,母亲的“善良”建立在爱憎上,她希望我有正义感,讲道理,坚持做人的气节。可是依了父亲我总是受人欺负。依了母亲,我勇敢了,反抗了,保持了做人的气节,可在是非面前我又无处讲理!这段话是我已读过的一万多字里作者站出来直接面对读者的唯一的段落。显然,作者是清醒的。她在挖掘人性。她还在探讨人性的形成原因。从这里我们已可看出这部小说的思想深度了。作者的笔达到了哲学层次。“生存哲学”,说得多好!我们不是说生存权、温饱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么。要哪一种“生存哲学”?是像父亲那样,还是像母亲那样?父亲“忍”字当头的“生存哲学”,我们从古圣先贤那里听到很多。《庄子•让王》篇:“汤曰:‘伊尹何如?’(瞀光)曰:‘强力忍垢。’”“忍垢”,就是忍受耻辱,加上“强力”,跟这里的“父亲”差不多了。《荀子•解蔽》篇还有这样的话:“彊钳而利口,厚颜而忍诟。”要忍诟(诟,跟垢同),就必须要有厚脸皮。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存哲学”,里面装满了辛酸和耻辱。这是在封建君主的高压统治下和传统“忍”字文化“哺育”下形成的,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这样的人,以前的小说中也有不少,华老栓、闰土都可以归到这一类。不幸,“父亲”把这套哲学奉为楷模,还要传给下一代。有趣的是,母亲却有一种相反的“生存哲学”,应该庆幸。这两页描写很重要,特别是上引最后一个自然段。“依了母亲,我勇敢了,反抗了,保持了做人的气节,可在是非面前我又无处讲理!”这话像铅一样沉重,像市场上投了手榴弹一样让人震惊。生存哲学是个人的,是非问题却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是非标准。派出所的是非标准本应跟全社会共有的是非标准相一致,可是实际上全在执行者个人,他会有属于他自己的解释,也会有打扮成“符合精神”、实际却根本站不住脚的诡辩。一个“犯罪嫌疑人”,到了派出所,如何能够讲得清。按照母亲的哲学去做人,却无道理可讲,这真是一种让人难堪的吊诡。要不去讲道理,也就只有按照父亲的哲学去做的一条华容道了。事情已经清楚:是先被“带”到派出所的“驼爷”、“飞毛腿”和“小非洲”几个人的家长合谋把“我”说成“指使者”,以减轻他们的责任,并得以继续上学。背后黑手是“脚”。“脚”原来是跟“我”竞争足球队长职务,现在取得了胜利,而且把“驼爷”等人收在麾下,即“脚”先前所要求的“投降”。“我”也有几个“铁杆”,他们向“我”表示了最大的爱心。他们自动集资,准备向派出所“送礼”,因为太“明目张胆”而被拒。现在,“我”要逃亡了,这不为别的,就为了“拯救父母的尊严”。“为了父亲能挺直腰杆做人,我将离他们而去,必须无声无息地消失……”作者继续在哲理的阶梯上攀登。父母两位哲学家继续着各自的生存哲学,“我”继续在那两种哲学思想中间尴尬着,难受着。父亲又提出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我是谁?”原话是:“理是你这号人讲的?你也不看看你是谁?”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她说我们这个世界“原来是‘凸凹’二字”,也就是等级森严,有权有势的人和有理的人常常势不两立。“我”在心里说:“现在我已分不清对错了,一切都在颠倒,一切都让我产生混淆。如果你好,为什么还让学校赶出来?学校是多么圣洁的地方,留住的自然都是好的,赶出去的肯定大逆不道。派出所是多么神圣的地方,好人从来与那里无缘,只有坏人才在那里受到惩罚,你能说得清楚吗?当一切人搭起伙来说你坏,那你再好也好不成了。‘你硬世俗比你更硬’,爸爸的话一夜之间就有了真理性,演变得真是快如一道闪儿……”“我”还有这样的感悟:我不是自己的,是专为父母的骄傲活着的。父母也不是自己的,是专为别人的羡慕和赞叹活着的。人为什么活,为谁而活,是人生观的大道理。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人人是为皇帝而活的,末代皇帝垮了,《白鹿原》上的人们就哀叹,“这今后的日子怎么过?”现在,这个问题又摆在人们面前。封底内容简介中说:“全文分B、C两线。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你想知道印入孩子眼中的社会缩影,那你可先看B线;如果你想知道印入孩子眼中的校园缩影,你可先看C线;如果你想知道社会和学校给孩子造成的一切后果,那你就A、B、C全文关注。”作者不是从三个视角去写,而是把主人公——那个十七岁的少年——从五岁到十七岁的成长过程分作前后两段,开头发生的那个不幸事件是分水岭,属于后续发展的为B线,属于过去生活追叙的为C线。两条线交叉描写。不按时间单元,也不按情节单元,而是从情绪出发。人物基本不变,说到一个相关处,或某一个情绪告一段落,戛然停止,转入另一条线。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每回结尾都留有悬念,这本小说在B、C两线转换之间也留有悬念。你急于读下去,可是下一章却转到另一条线上。旧小说“欲知后事如何”,在下一回就可得到“分解”,而这部小说还得隔着一座山才能望过去,这,自然使它的悬念加大了。如一个B章的最后写“……狗子噢噢地叫,惨绝人寰,我的眼睛蒙上了一层白雾,继而变成水淌着淌着……”,接下来的C章开头是:“二狗子死了吗?”说的却是过去的事。下一个B章结尾写道:“……是的,我看到了我的同学程超,他从遥远的方向走来——”,接着的C章开头:“程超的出现让我心动!”同样说到过去,并不马上给你解“他从遥远的方向走来”的套。B章和C章写的不是同一时间的事,作者以此把两个时空环境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简直就是电影上的蒙太奇手法。整部小说也有电影剧本的格局,却又不是电影剧本。因为电影剧本必须显示出可见形象,而这里描写的有许多是不可见的,是内在的。B、C两线各像一把梳子,或者说各是一个齿轮,若把两者相对交错起来,互相咬合,便成为一个整体。这部小说即有这样的效果。这是作者的独创。我在文学作品价值评价上,一直使用两个基本价值标准,一是审美价值,另一是独创价值。我看许多小说,都只有审美价值(且不论高低)而无独创价值。这部小说两个基本价值都有,这就难得了。以下所谈,便是从B、C两线的咬合中表现出来的。“脚”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那样“横”?原来他是这个城市最富的富人的公子,那个富人富到只一个电话就可以把正开常委会的市长、书记叫来,尽管是打赌,市长、书记也不敢发一点怨言。钱,在社会的这个角落——也是整个社会——具有主宰一切的力量。在小说里,两个最有能力、也最具有判别善恶、正邪和是非的资格的人物——派出所所长“瓦刀”和班主任老师“龅牙”,却成了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杰出代表”。所长不用说,在龅牙那里,该表扬的不表扬,犯了错误的学生却给戴红花,相反,做了好事,给班上争得了荣誉的却要除名。他们都是看那富人的眼色行事。富人的眼色就是他们判断价值的标准。刚接触这两个人物,我曾想以“投机主义”概括他们,继而一想,错了。他们哪有主义?他们是金钱的奴隶,是富人的工具。为了巴结有钱人,他们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我”慨叹“难道这世界上已经没有是非了吗?”乃是一个孩子投给这世界最初的疑问,在惊奇的眼光中透出一点不解。小说的内在意义,不止于此。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我”的十七年生涯中,主要是上了中学以后的几年时间里,所遭遇到的多次辱骂和殴打,几乎都跟钱有关,都跟钱的生物体现者“脚”有关。另一方面,为“生存”而挣扎的人们,包括“我”和几个好朋友,对钱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他们靠劳动挣钱,对不义之财,则视如敝屣。追根溯源,社会的这个角落所产生的一切矛盾,一切冲突,都是由此而来。这才是值得深思、值得研究的一个社会问题。父亲和母亲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父亲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母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们,“一个要成绩,一个要精神”。“我”受到冤屈,父亲只知道向人求情,低声下气,不知屈辱为何物,而母亲却以乐观主义精神,循循善诱,引导向上。父亲没有原则,母亲坚持人性的尊严。父亲有太多的世故,母亲“永远让我感到自信”。母亲在为“我”做的旗帜上写的是“物质上要甘于平民,精神上要争当贵族”,父亲是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考上好分数、升入北大、清华,就万事大吉,“让我给孩子系鞋带也可以”。父亲和母亲像两股绳子,向不同的方向拉扯,“我”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如果说派出所所长和班主任老师是两个可恨的人物,代表了社会这一角落的黑暗,那么,母亲就是可敬的,父亲则有些可叹。小说最后,父亲因等不到“我”的归来而死去,多少有一点象征意义,他和他的哲学都不适于在这个社会生存。不过他仍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好人。小说的题目即由他而来。作为书名的那几个字,不是对现象的描述,它乃是一种隐喻,正如父亲临死时所说,“以后你长一岁,爸爸的额头就会添一条皱纹”那是风刀霜剑的记录,意味着人生充满险恶。无疑,母亲的价值观跟现代文化合拍,也是“五四精神”的回光返照。“五四精神”是什么?就是个性解放,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人要活得像人。所谓“民主”和“科学”的两大旗帜,就都以人性的张扬为基础。当父亲花了许多钱把“我”转到贵族学校以后,“我”真的愤怒了,他几乎是咆哮着说:“我是一个人,在你决定与我有关的事为什么不提前跟我商量?难道我是一头猪一条狗,拎到哪里都能正常存活?你自以为是,独断专行,你这是对人权粗暴的践踏!”真可说是理直气壮,义正词严。母亲的教导,使“我”更懂得了自尊的可贵。在小说里,“自尊”是经常出现的一个词,也是许多人最主要的人格追求,只除了那些有钱的人。“我要表现出自己独立的态度”,“一个有血气的人是不应该受辱的”,“我拼命维护我的自尊”一类话经常出现。正是自尊,使“我”在受到屈辱的时候,鄙视下跪;在受到“妇人”高规格优待的时候,宁可做临时工挣钱。也不接受高额的赐予。什么是“主旋律”?在我看来,主旋律应该是表现什么而不应该是用什么去表现。正如音乐上的主旋律,指的是各种符号表现出来的乐音(器乐和声乐)的高低、强弱和快慢等等,而不是符号本身。音乐符号不是主旋律,五弦谱也不是主旋律,只有它们表现出来的东西才是。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意味着我们没有经过一般社会必经的资本主义,经济上没有原始积累,政治上没有宪政改革,文化上没有个性解放。文化,其本质乃是人的自我解放历程在各方面的表现。“五四运动”本来是补这一课的,所以那时很强调“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它是对中国人奴性意识的反拨和克服。新时期以来的经济变革为弘扬人性打下了现实物质基础,新的人性观正在普通人群中滋长。父亲代表了封建时代的人性,母亲代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有的人性。既然我国没有经过个性解放这个阶段,而这又是必经的,那么我们的文艺就应该在这方面起很大作用,把弘扬人性当作主旋律。不管你写的是什么,是改革本身还是别的,只要能表现这样的主题,就是高扬了主旋律。否则,即使你写的是改革,但却宣扬“上帝拯救苦难的人”一类跟个性解放背道而驰的思想,同样应该受到批判和抵制。这部小说里的许多人,把自尊当作人格追求的目标,就是弘扬了人性解放这个主旋律。而且作者是清醒的,并不是偶然的一笔。这就使这部小说具有了思想上的深刻性和主题的先进性。在主人公的周围,我们给他划三个圆圈。第一个圆圈是家庭,第二个圆圈是学校,第三个圆圈是社会。它们一圈比一圈大,一圈比一圈复杂。家庭是两种“生存哲学”在拉扯,学校被金钱拜物教所统治,所主宰,社会又是什么样子呢?我着重说“妇人”这个人物。“妇人”是“我”被学校除名以后在社会上混日子时碰到的,她理所当然只能出现在B章里,也是在B章里出现的人物中最主要的一个,其他都无足轻重。她曾给过“我”最热忱、最无私的照顾和帮助,也给予过猪狗不如的生活待遇。她是富人的妻子,却享受不到真正的爱情,现在被晾在一边,住着华丽的别墅式的房子,有一个洗车的企业归他支配,整天陪伴她的是一条狗。那狗已跟她建立了“爱情”,她也有时要靠那只狗发泄情欲。当那只狗发现她对一个男子过分亲热时,会发出愤怒的嘶叫,就像情敌间的嫉妒。这个“妇人”,一半是圣女,一半是淫妇。她兼有“食利者”和寄生虫两种身份。她收留“我”,让“我”住在她的地下室里,与其说是施以援手,毋宁说是看到“我”可以作为她性虐待、性发泄的对象。她尽量暴露她性格上丑的一面。她发疯似地要一个十七岁的孩子“亲亲我”,她要孩子跟她同床,她把自己的身体暴露给他。她被爱情遗弃,却又想努力找回。这是一个性变态的女人,她这一切都是性的苦闷导致的,而其根源,是在钱字上。如果丈夫没有钱,她会有正常的爱情和家庭温暖。这是我们这个社会“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所制造的一个畸形儿,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妇人”本质上是好的,她的丑恶更多的应该由社会负责,由“钱”负责。我们不会忘记,在“我”昏迷不醒、几乎要死去的时候,是她把“我”送到了医院,最后救活了过来。她给了少年“重生”。在那一刻,她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性美,心灵也美。这使她赢得了少年对她“姐姐”的称呼,满足了她对人际亲情关系的一个微薄的要求。她曾经以欠她饭钱、房钱为借口,留住那个十七岁的少年,现在她却给他一笔银行存款,足够买一套房子。她把自己的一切给予了他,最后她点燃了那栋豪华的住宅,跟房子一起离开了人世。她的这个解脱办法,或者说她的这个悲剧结果,隐含着对现实的无声抗议,只是由于她的丑的一面暴露得多,使人难以对她洒下同情的眼泪。小说中写到一个名叫欧阳白雪的女学生。她漂亮、纯洁、聪慧,两个孩子暗暗相恋。后来那姑娘变了,成了一个三陪女。其所以如此,就因为“脚”插了进来,先是跟“我”争夺,以后要霸占,为此发生过打斗。真正的爱情被金钱打散了,被邪恶力量强奸了。这个白雪是“妇人”的缩影,只是造成同样结果的原因不尽相同。“妇人”似乎没有可耻之处,倒是让我们觉得可怜,同时也引人不得不思考这一切是怎么样会发生的,达到对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现状的批判。我还想到一个问题,就是那一群中学生的生存状态。人们常常以“亲情”、“爱情”、“友情”三“情”并举,同学之间的感情就应该叫做“友情”。当我们把眼光投注在这一群“祖国的未来”或说“祖国的花朵”身上的时候,我们不安地、痛苦地发现,在这一群本应是天真无邪、纯洁可爱的儿童、少年身上,竟然染上了当今社会所有的病毒:追求虚荣,追求官衔(在“脚”看来,足球队长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官儿,所以不惜雇凶伤人),追求金钱,追求美女。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而是其中很少的一些人。然而正如俗话所说,一只老鼠坏了一锅菜。“脚”就是一只大老鼠,他把一切坏东西带到神圣的校园里。他不是靠勤奋学习而获得人们的称赞,他靠的是父亲有钱,有钱自然就有了权,有了势。钱、权、势三位一体,统治着周围的穷学生,统治着人们的头脑,也统治着以教书育人为神圣使命、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们,龅牙只是其代表。在学校和社会这两个圆圈之间,“脚”是一根纽带,他把两个圆圈连结了起来。跟“驼爷”、“飞毛腿”等人充当“脚”的走狗和打手不同,在“我”的周围,也有几个“铁杆”朋友,那就是司马、程超和钟炜等人。这几个人——包括“我”在内——被称为足球队的“四大天王”,“打遍天下无敌手”。他们几个也是友谊最深厚的知己,钟炜家庭生活困难,靠拣废品为生,大家就设法捐助,哪怕以“骗”的手法向家长要钱,也都感到高兴。最后发动全校同学募捐,每人一元钱就集合成一个大数字。司马等也都有自己的困境,都在友谊的力量之下得到缓解。这是真正的友情,是纯洁的,并且不因一时一事而改变。这是贵族学校里独立寒秋的一群。这几个男孩应该叫做阳光男孩,给人温暖,令人可爱。把一群少年安放在各种不同人性的夹缝中,写出他们在凸凹世界里的险恶人生,又给予深刻的解剖,提到人的个性解放的高度做出评判,同时鞭挞了社会上的黑暗面,作者赋予她小说里的这个沉重任务,我以为是完成了。以上,我从横向视角观察了一些主要人物,没有从纵向视角言说故事。我能告诉读者的,是我感到这位作者堪称一位织锦好手,她把材料组织得严密,恰当。B线和C线交叉,过去与现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时而现在,时而过去,过去照应现在,现在引出过去。作者不急不躁,她总是用徐缓的调子,描写情景,展示人物内在世界,让读者感受她的感受。没有武侠小说那种故事,要说也说不完整。事件的进展,是在描写中不动声色地带出来,那样随便,那样让人不经意地接受。似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恰到好处地存在那个地方。没有一节、一章让人感到可有可无,或没有必要读下去。语言也好。作者词汇丰富,用语也很“现代”,却又不玩弄词藻和概念。随便翻开一页:“贝克(按,狗的名字)的眼睛让我打了个哆嗦,它使我想起了一个人的眼睛——‘脚’!他和贝克竟是有如此的相似,他每看到我和欧阳谈笑风生,他的目光就发出如同贝克一样青紫恨恨的光……”“世界突然变暗,万物都为此沉默无语!黑夜掩盖着我眼角间不时滚落出来的眼泪,一切的欲望敌对态度都标上了价格,欲望越高价格就越大,我惊奇地发现每一次的梦想背后都被金钱切割得支离破碎!没有了钟炜,我们的‘青足’比赛很难成功。没有钟炜,我的生活枯燥无味。我有几天茶饭不思。想到钟炜在狗子欺侮我的时候他敢挺身而出。又想到‘脚’用金钱离间我们的友谊时他大义凛然的拒绝,奠定了我们牢固的友谊。可是分离让我尝到了类似双胞胎断脐一样的痛苦!”从这最平常不过的两个段落,可窥全豹。作者常常改变词性。如说“……几个灰头土脸的人,木在室内了”,“于是大家就又高尚起来”,“脸上都厚起了一层茫然”,“我尽量显出一些很‘社会’的老到”,“泪水和血水汪洋了一个世界”,“许多女生脸上浮起了山高海深的敬意”,“这个小乖乖……很信誉地支援过我们一笔钱”,“欧阳白雪向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阳光的办法”,“……在学校‘阳光’得不得了”等,这里的“木”、“高尚”、“厚”、“社会”、“汪洋”、“山高海深”、“很信誉”、“阳光”等都有着其他词语难以比较的表现力。这些,自然也构成了这部小说艺术上的特色。没有必要把“重大成就”、“新贡献”一类词语加在这部小说身上。我只能说,平常我读小说很少能够从头读到尾,而这一部却是一气读下来的,而且没有跳过任何一行、一段,读得很仔细。我很少有过这样的阅读快感。2005年4月11—14日,三闲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