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福帝姬》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文学 > 古代言情 > 柔福帝姬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2-01
ISBN:9787801879400
作者:米兰Lady
页数:468页页

斯人已矣

介于历史与小说之间,半在历史的繁琐半在小说的虚构之间挣扎,说历史的时候,不免没有剥枝去叶,出现的人物过于繁多,几乎没有读下去的吸引力了,但是突然转到小说的刻画的时候,又开始可以投入的读进去,但又感觉有点隔靴瘙痒,点到即止,可能作者想驾驭这两个种类,想融合这两个种类,但是又力不从心。刚刚感觉对于宋朝那段历史真的没有这么详细的了解过,但是处于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的人物的起伏跌落确实反映了这个时期的风情人物和民生风化。

其实这不是言情

我第一次看这部网络上的红书,是将它当做古代言情来看的。几十万字下来,才渐渐感觉这不是一部言情书。当时对于那段腥风血雨,惨绝人寰的历史还不是很了解。而作者又大量引用美丽的古文来描写风景,人物,让人误解,也许他们并不悲伤。故事后来渐渐衰败,即使柔福暂的平静的生活,可内心的悲伤还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些悲伤绝不是什么爱情之类的情感带给她的。而是在那段壮阔历史下的国恨家仇,屈辱悔恨。可是她只是一个公主,又能对历史有何作为呢?也只有死是最好的解脱。她不爱赵构,她只爱她的家。

《柔福帝姬》自序

自序我是不太喜欢给自己的小说作序的,连载时感触虽多,一旦写完便沉默了,那些创作之艰辛,笔下的甘苦,千头万绪,已是欲说还休,不如封缄于心底。而且,也觉得没必要把写作意图、创作过程及角色分析一一道来,我希望读者直接看书,体会书中世态人情,得出自己的感想,作者说得多了,反而影响读者对小说内容纯粹的个人理解。《柔福帝姬》出至第三版,编辑反复盛情相邀,希望我自作一篇序言,也有读者留言请我就此说几句,斟酌再三,终于还是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2003年我开始在网上连载这小说,至今已事隔八年。柔福帝姬的故事我中学时已通过历史书籍知晓大概脉络,当时便想写一个关于她的中篇,但起初构思简单,仅仅想表达一个单纯小公主因家国变故而真假莫辨的离奇经历,因种种原因没立即动笔,没想到我最后会是以数十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部小说,耗尽我前后两年挑灯夜战的滴滴心血,而最终呈现在我面前的《柔福帝姬》已与年少时的构想大相径庭,就像书中描写的那些角色,模样在跌宕的命运中不断变化。“若不是几年来与你朝夕相处,我必也不会认为你还是曾经的你”,书中婴茀这样对赵构说,语气是苍凉而感伤的,略带失望。而面对《柔福帝姬》的变化,我却颇感欣慰。她的创作过程曾让我备感痛苦,有如经历育儿般阵痛,但她最后的样子要比我起初构思的成熟很多。我很庆幸我这两年光阴没有虚度,留下这些值得回忆的文字。当然在读者看来这部书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我敝帚自珍,视她如我迄今最珍贵的孩子。我偏爱历史题材,写历史小说对我来说是件乐事。首先阅读各种史书,众多历史事件就如散步于星空的一个个圆点,我要把它们找出来,然后用曲线把这些事件圆点串起来,最后勾勒描绘成一幅完整的星座图画面。这个过程无法脱离历史,却又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历史事件不可改变,史书的记载通常直白而简略,只叙述事件经过,而小说作者的任务是解释人物心理,如何使人物行为在历史背景下显得合理是历史小说作者必须面临的挑战,我喜欢这样的挑战。同时活在历史中及我笔下的人物,从情感角度出发,我或许不是对每个都有好感,但我愿意在写作时暂时代入他们,由他们的视角看问题,从而理解他们的行为,让情节在这不同的视角中合情合理地发展。我非历史专业出身,开始写《柔福帝姬》时工作没多久,阅历尚浅,很多人对我能就这个题材写出这么多字感到奇怪。这一方面缘于我的“细节控”毛病,为求证一个细节往往会不厌其烦地翻阅一堆史料,并设法详细地描述进书里,另一方面是因为边写边在网上连载,网上高手如云,不乏钻研宋史者,不时提出批评意见,也督促了我反复修改和完善小说内容,使此书越写越厚,能以血肉较丰盈的状态出版。我喜欢网络连载的方式,可以及时与读者交流,得知他们的看法。小说连载的过程也如同一曲人生的圆舞,在起伏的韵律中有人加入,有人离去,我珍惜每个舞伴曾给我的鼓励,也希望我笔下的故事能给离去的人留下一段愉快的记忆。在距离《柔福帝姬》开始连载八年后的今天我要特别向我的朋友素履无咎表达最诚挚的谢意。从《柔福》创作之初到现在她都一直关注着我的作品,给予中肯的评论和适时的鼓励。在我写作遭遇瓶颈时,她以一句“Old soldiers never die”令我重燃斗志,坚持写完了这本书。她的友情与《柔福》一样是我那段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这次新版我加入了讲述郓王楷和其王妃兰萱故事的中篇《素衣微凉》。其实这故事在《柔福》创作过程中就写过开头,后来因故停笔,又觉得赵楷夫妇的隐情可留白,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便一直未完成。没想到几年来总有读者提起,问我何时填平此坑,终于促使我决定完结《素衣微凉》,同时也让自己遵守了一个诺言:所有宋代背景的小说动笔之后都写完。因篇幅所限,《素衣微凉》没有花太多笔墨来描述历史背景,集中笔力写赵楷夫妇的情感故事,读起来可能比《柔福》轻松,但也有可能不为欣赏《柔福》历史氛围的读者所喜。最终效果如何,有待各位看官评价。                                 米兰Lady

消费那个年代女子的不幸很有趣么

这跟一整车一整车给金人送去汉人妇女的汉奸有差别么??读到那段历史都读不下去,太难受了。帝姬王妃以及其余贵族女子都被送去了洗衣院,也就是妓院,绝大多数都死在里面了。。作者的脑回路完全不能理解,那段史上在我看来真是特别屈辱的耻辱史,就不要拿出来消费了好么,太暴露智商了

绛萼花影

那个年代离我太远。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离死别、时代动荡,也许正是因为从没有看到过,所以内心会更加的向往。关于郓王楷已经不止一次对《柔福帝姬》做回想、做点评了。第一次看这本书应该是在高一,能够完整地记得情节,但是更多地是被郓王楷的身影所吸引了。他算是我看过的小说里第一个能让我时常惦念不止的异性形象,这一点我的高中室友算是深受荼毒了。脑子里拂不去的影子,衣着浅色,也许会一本正经地带着冠、帽,手里也许拿着根笛子,或者是正着笔熟练地练着飞白,或者是试着画一幅花木画。也许他在和徽宗说起他要参加殿试的消息;也许他刚参加完一次王世庆典,做了几首诗词,引来众人称赞;也许他刚和自己的同胞弟妹或是宫女们调笑完,脸上还挂着一丝微笑;也许他正和郓王妃做北迁之前正式的告别,以表来世再见。字里行间,他的从容,他的自信,他的阳光,完美得无懈可击、无以复加,即使是隔着时间与书本的寒气,也能让我深深热切地体会到了婴茀的那种女子特有的自卑。现在想起来,那种感觉是一种仰慕吧。至少从生活细节中,仿佛从来没有发现过他不擅长什么东西,或者让他为难的事情,任何一种场合有他的存在会更加熠熠生辉,但是他的形象过于高大,使得自己不能靠近,怕是亵渎了。甚至我在看《东京梦华录》这本真实版的回忆录的时候,如果在描写王世庆典言及具体某个人却没有郓王这个名字的时候会油然而生的重重的失落,这种感觉,相信很多和我同龄的人在生活也曾有过。这种感觉真实么?也许吧,毕竟感觉产生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却完美得有点不太真实,如同婴茀眼里完美的康王,他原来具有的缺陷被光芒覆盖掉了。以至于某段时间,金人对于宋人的靖康之变,让我产生一种错觉,如果钦宗能给他的这位三弟多一些权力来对抗,也许能够免去这段耻辱。等我真的耐下性子去翻阅宋史的时候,才发现郓王在北迁之前曾经被派到过前线去,打了一场败仗。很多人说他其实和他父亲一样,更多的是一种公子气,是挺招人喜欢,却外强中干,温室里的花朵罢了。他的前半生,太轻易地成功,太轻易地得到地位、财富,而历史没有给他太多机会证明真实的能力,又或者历史并没有兴趣记载下更多关于他的内容。也许如果南迁的历史重担放在他的肩膀上,赵楷会处理得比赵构好,如果当年徽宗废去钦宗的太子之位,让郓王处理时局,也许北宋不会亡得如此窝囊。也许他是有血气的,29岁未到而立之年便郁郁而终于北国,也许是心有不甘;又或者他在异国他乡被凌辱太惨,不堪其辱而死;又或者,他被折磨得太惨,不治身亡。我无法从那简简单单的几句话里读出更多的信息来。一千个人眼里的哈姆雷特各个不同。《汴京残梦》在黄仁宇老先生的笔下将郓王辣手摧花,彻底变成了一个利令智昏的功利主义者,这样现实性的性格让我非常不适应,毕竟他曾是状元,一般状元郎给人的形象都是正面的,虽然那都是最为表象的一面。就让他以最能让我接受的方式活在我的记忆里吧。康王构虽然最后他成为了皇帝,还是想这么称呼他,那样他就永远是那个汴京城里的少年郎了。彻底激起关于他的记忆,是源自《台北故宫》中对他书法的介绍。他的字,没有沾染那个年代的血雨腥风,行云流水,潇洒飘逸;更不用提那一十五首一气呵成的《渔歌子》了,如果不是看到作者的名字,我很容易认为那是一个刚燕游尽兴的公子哥即兴之作。那都是他定都临安以后的杰作了。不知道该说是他没心没肺还是拿得起放得下,一个北方人硬生生地被赶到南方定居,家破人亡,凄惨得紧。按常理情况下,都会期待着这位中兴之主在岳飞的领导下突破天际,收复旧山河,朝天阙。这十足为难了这位少年。且不考虑到南方宋朝那渣一样战斗力和将领军阀各立的情况,靖康之难时,康王也不过就是弱冠之年,而后履历兵变宫变,流离失所,还失去唯一的子嗣,如此混乱的情况,让一个青年去面对,实属不易。他早就失去了一般人所有的安全感,并难以完全信任他手下的任何一个臣子,在这种心理条件和挑战下,他能有力量和能力领导着这么一大群人在南方定居下来就不错了。杀岳飞的时候,他也不过三十五岁罢了。如此年轻,却要顶着天下的压力杀掉国家之长城,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米兰写小说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她不仅会把一个人的优点无限放大,将美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会毫不留情地将人性的懦弱、胆怯完全揭露出来。顶着群臣的压力,高宗不得不选择太祖之后来继承自己的帝业,却迟迟不肯确定皇位的继承人,这是对于他男人和帝王尊严的考量和羞耻。他无法正面地回答柔福何时才能回北方的家,只能用更多的钱财和关心来补偿,胆怯又贴心。在逃亡的旅程中,更多地依赖并信任着婴茀,如同溺水的孩子抓住了一根浮萍不肯撒手,他有他的脆弱。在唯一的儿子被宫人吓死之后,他难得一见的暴虐、恐慌、抓狂。成功男人身上的弱点被披露得非常全面。然而这些缺点才使康王成为一个更为真实可以触摸的存在。他会需要温暖。然而,康王也曾做过这些事:他会蹴水秋千;他会有担当地选择去金营做人质;他会自信满满地婴茀说: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射猎场。也许所有的一切加起来会让人感觉康王是分裂的两个人,这其中他经历了太大的变化,连婴茀都认为如果不是自己一直陪在他身边,她都会认为那是两个人。康王的蜕变,也许就是大多数男人都要经历的。从原先的壮志满怀、斗志昂扬、成竹在胸,在历经现实和时间的无情考验后,逐渐地追求平稳安康,对于守在他身边的女子或是同伴来说,过于残酷,因为他们曾经看到他们最为辉煌和迷人的巅峰时刻之后,还不得不面对未来日子里他们的衰弱和落魄。赵构是幸运的,他的心不在婴茀身上,但他身边一直有婴茀的陪伴,即使没有爱情,我也相信,他也从来没有怀疑过,婴茀会一直陪着他,度过人生中的任何一个难关。做何种女子《柔福帝姬》里呈现了三种女子形象:第一种是像柔福帝姬、赵玉箱那类不信服现实已发生的一切、力图改变,为了自己的目标达成不惜一切代价用尽一切手段;第二种是像朱兰萱那类以死亡来抗争自己不愿接受的命运;第三种是像茂德帝姬、宁福帝姬、吴婴茀,已经默认了现实的发生,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得到一些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不得不承认第一种女子是比较疯狂的。宗姬赵玉箱(从米兰小说的逻辑,这位就是《眼儿媚》里岐王颢的孙女了,简直无法直视岐王)搅得金朝后宫不得安宁,还把主意打到了自己两个儿子身上,不惜将自己一子毒杀一子毒傻,可谓是破罐子破摔。柔福帝姬就更可怕了,直接突破一切金朝的穿越火线奔回宋朝(韦贤妃回南朝带的公主的梓宫,居然只有柔福的,这明显是想谋杀真的柔福,来掩盖韦贤妃曾委身敌酋的黑历史,真假公主反而更不像是无头公案了),不仅费尽心思让高宗起北伐之意,还把这种思想的种子播在孝宗赵昚的心里(从赵昚在小说里最后一幕拿着柔福给的团扇来看,他对这位姑姑的记忆可谓是刻骨铭心)。她们无疑是可敬的。毕竟她们是女子,政治斗争中,男子胜活败亡,而女子苟且必能求生。柔福若这般幸运,处于陈王宗隽的庇护之下,实则只要安安稳稳和宗隽过日子即可,即便日后宗隽政败被杀,顶多如同她的妹妹宁福帝姬一样承受入宫侍金熙宗的命运(其实我觉得就是换个地方,那个时候宋金双方和谈了,不会太为难公主的)。她倒是一口气跑回了家,还找了个驸马狠狠地虐了一顿,实在是有种吃饱撑着的感觉。毕竟,玉箱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在金朝内部造成混乱还是比较现实的,宋朝如此混乱加一穷二白,活下来就不错了,又怎么图在短时间内东山再起。柔福一生的悲剧在于她的纠结和不安全感。她无法将自己昔日里所崇拜的无所不能的九哥和日后在南方四处逃窜的皇帝划上等号;被宗隽羞辱过,而回到临安却又不肯和驸马安生地过日子,似乎想要把自己在金国遭受过的一切痛苦,让在宋朝的亲人们感同身受一下方肯罢休。如果她愿平和一些,在南朝,至少可以和高世荣度过一段平静的生活,而如果她真的平和一些,我想,她就不会跑回家了。我还真希望柔福帝姬的真实命运是像黄仁宇先生在《汴京残梦》里写的那样,和徐氏公子安眠在五国城,起码走的时候,身边还有个相信自己的人。第二种女子是极少数。其实在历史上,郓王妃并没有殉节,真正不堪凌辱而自裁的是她的姐姐桓宗的皇后朱氏(搞笑的是金人还追封这位皇后为夫人。这家子当初倒是不亏,太子那边塞一个,郓王那边塞一个,横竖皇后都是他家的),而所有被虏到北方的王室宗室地位较高的女子中,只有她自尽以求保全。郓王妃似是进入了金人的洗衣房之后就没有记录了。对于从小养尊处优的人来说,让他们放下一些东西,应该是挺难的,何况是性命,也许他们还抱着一丝九官人会从南方杀回来的侥幸心理,哪里真会舍得死了,活着才有希望。抱着这口气,他们忍下了大多数士人所不齿的生活,就如同高宗的生母韦贤妃一样。我并不是对他们歧视,毕竟,在世上,弱者能生存下来太难太难了,而坚持这么久,何尝不是靠着顽强的生命力,何况,她们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第三种女子恰恰是现在大多数女子的写照。她们也曾幻想过,可能也甜蜜过,然而一切的泡影终究是敌不过现实的残酷。她们很理智,以至于早早地就投降,与其再执着地追求一些注定抓不住的东西,倒不如利用自己尽可能的一点可怜的优势,多为自己、身边的人谋划一些。茂德帝姬至少可怜巴巴地为自己的妹妹讨到了几贴救命药,尽管她的下场实在凄惨;串珠则是彻底将陈王倒打一耙,也倒坐上了金国夫人的位置(虽然可能实质上是金朝体现自己和宋朝合议的诚意),在北方安度余生;婴茀则是在后宫中步步为营,成为了皇后、宋朝背后一张具有影响力的黑影,家人更是沾了她的光,甚至连秦桧、韩侂胄这样的人物也深受其庇护。婴茀太过坚强,她可以手持弓箭陪同夫君平定军变、不断南迁;可以和他笑谈着选择艺祖后裔作为国本;可以平稳地让宋朝内部过渡到孝宗朝、光宗朝。她有点自私,一味地偏袒和后族关系密切的家族,然而自古以来,国后有几个是不照顾着外戚的,女儿有几个不顾及娘家的。也许在整本小说里,只有她才是最美满的一个,却也是拥有说不出的秘密最多的一个。年少时,和风华绝代的郓王的一段玩笑;内心掩埋着永远的心痛,官家可怜的爱情与可悲的自卑心理;扼杀了柔福帝姬存在的合理性,在那一个吻之后,回忆如同流水一般都浮现在眼前:然而如果是我,我也不会认她。失去了太多,面对甚至承认更需要更多的勇气,而我早已承受不起。附:(《宋史》赵楷记载)郓王楷,帝第三子。初名焕。始封魏国公,进高密郡王、嘉王,历奉宁、镇安、镇东、武宁、保平、荆南、宁江、剑南西川、镇南、河东、宁海十一节度使。政和八年,廷策进士,唱名第一。母王妃方有宠,遂超拜太傅,改王郓,仍提举皇城司。出入禁省,不复限朝暮,于外第作飞桥复道以通往来。北伐之役,且将以为元帅,会白沟失利而止。钦宗立,改镇凤翔、彰德军。靖康初,与诸王皆北迁。(《宋史》柔福帝姬记载)柔福在五国城,适徐还而薨。静善遂伏诛。柔福薨在绍兴十一年,从梓宫来者以其骨至,葬之,追封和国长公主。(《宋史》吴皇后记载)宪圣慈烈吴皇后,开封人。父近,以后贵,累官武翼郎,赠太师,追封吴王,谥宣靖。  近尝梦至一亭,扁曰“侍康”;傍植芍药,独放一花,殊妍丽可爱,花下白羊一,近寤而异之。后以乙未岁生,方产时,红光彻户外。年十四,高宗为康王,被选入宫,人谓“侍康”之徵。  王即帝位,后常以戎服侍左右。后颇知书,从幸四明,卫士谋为变,入问帝所在,后绐之以免。未几,帝航海,有鱼跃入御舟,后曰:“此周人白鱼之祥也。”帝大悦,封和义郡夫人。还越,进封才人。后益博习书史,又善翰墨,由是宠遇日至,与张氏并为婉仪,寻进贵妃。  显仁太后回銮,亦爱后。宪节皇后崩闻至,秦桧等累表请立中宫,太后亦为言。绍兴十三年,诏立贵妃为皇后。帝御文德殿授册,后即穆清殿廷受之。追王三代,亲属由后官者三十五人。  显仁太后性严肃,后身承起居,顺适其意。尝绘《古列女图》,置坐中为鉴;又取《诗序》之义,扁其堂曰“贤志”。  初,伯琮以宗子召入宫,命张氏育之。后时为才人,亦请得育一子,于是得伯玖,更名璩。中外议颇籍籍。张氏卒,并育于后,后视之无间。伯琮性恭俭,喜读书,帝与后皆爱之,封普安郡王。后尝语帝曰:“普安,其天日之表也。”帝意决,立为皇子,封建王。出璩居绍兴。  高宗内禅,手诏后称太上皇后,迁居德寿宫。孝宗即位,上尊号曰寿圣太上皇后。月朔,朝上皇毕,入见后如宫中仪。乾道七年,加号寿圣明慈。淳熙二年,以上皇行庆寿礼,复加寿圣齐明广慈之号。十年,以后年七十,亲属推恩有差。十二年,加尊号曰备德。上皇崩,遗诏改称皇太后。帝欲迎还大内,太后以上皇几筵在德寿宫,不忍舍去,因名所御殿曰慈福,居焉。光宗即位,更号寿圣皇太后,以寿皇故,不称太皇太后也。帝尝言及用人,后“宜崇尚旧臣。”绍熙四年,后寿八十,帝乃觐后,奉册礼,加尊号曰隆慈备福。五年正月,帝率群臣行庆寿礼,嘉王侍侧,后勉以读书辨邪正、立纲常为先。夏,孝宗崩,始正太皇太后之号。  时光宗疾未平,不能执丧,宰臣请垂帘主丧事,后不可。已而宰执请如唐肃宗故事,群臣发丧太极殿,成服禁中,许之。后代行祭尊礼。寻用枢密赵汝愚请,于梓宫前垂帘,宣光宗手诏,立皇子嘉王为皇帝。翌日,册夫人韩氏为皇后,撤帘。庆元元年,加号光祐,迁居重华宫。汝愚后以谪死,中书舍人汪义端目汝愚为李林甫,欲并逐其党,太后闻而非之。三年十月,后寝疾,诏祷天地、宗庙、社稷,大赦天下,逾月而崩,年八十三。遗诰:“太上皇帝疾未痊愈,宜于宫中承重;皇帝服齐衰五月,以日易月。”诏服期年丧。谥曰宪圣慈烈,攒祔于永思陵。

《柔福帝姬》身边的几个配角

  婴茀,是我在书里喜欢的第一人。她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在柔福取笑她的名字,在和柔福九哥踢毽子时都可以感觉到她好象一个淡到可以忽视的影子。所以在楷注意到她,说她有皇后命时我还觉得突兀。想想楷后来的命运,皇后之语虽然灵验,但实际上会不会只是他普通的调笑呢?他有兰萱,而且我觉得他对别的女人都是怜惜,不是爱。但是,婴茀她后来的荣华不仅仅是幸运——爱对人的幸运,更重要的是她的勇气、她的忍耐。从开始时练字,兵变时投河,后来割股,我觉得她不是一个有心计的人,只是为爱有无畏的勇气和毅力。婴茀对柔福的诬陷想必是出于嫉妒。最初的艰辛又甜蜜的相守,最后的富贵都填补不了她得不到赵构的心那种绝望愤恨。赵构自然是知道她的陷害但是没有责罚,想来是明白她心里的苦吧。  赵楷,我喜欢他胜于九哥.其实一开始就知道他不是一个恬淡的君子。找借口推脱不与太子见面,明里暗里讽刺太子都可以看出他的野心。告诉婴茀出身并不是决定她命运的一切,他教会婴茀的不仅仅是字。楷他是矛盾的吧。一个精于茶道,酷爱诗书等清雅事物的人就算再有城府也容易累。我怀疑他与兰萱疏离的症结就在于此。无论皇位还是风雅他都无法只纯粹忠于一项。不过,看完书我最大的感动就是柔福吻婴茀说的那句"你欠他的"。孰知到生命最后我们在意的会不会只是少年时的一句玩笑?宁福,我对她致以崇高敬意。她有着不下于柔福的刚烈性子和悲惨遭遇,却懂得不动声色地复仇。“爱,爱你的人;害,害你的人。”能说出这样话的女孩需要柔福的屈辱地求来的药,但不需要柔福的眼泪。从后面看来她在金国应该有了自己的生存方式,阴谋也好阳谋也好她有杀宗隽胆识和智慧这点就比对九哥吞吞吐吐的柔福强(当然也许彼时柔福已爱上宗隽了)。宁福,真是个刀锋样的美人。那个驸马叫高什么?忘了,他和高阳公主的老公好像,个人感觉高驸马出场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柔富痛痛快快发表她那番言论的:“我父亲的嫔妃有十几年见不到他一面的,但她们若红杏出墙那就是死罪。既然给女人订下如此严苛的条件,那你们男人为什么不遵守?”曾经沧海难为水,不爱你不是你的错更不是她的错。

雾锁长梦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念书时上古典文学这一课,非常喜欢李商隐的诗。我喜欢这些精致的诗句,白纸黑字,悦然纸上,十分赏心。李的诗素来晦涩,个中情愫总是无人能道明,也许最明了的答案在诗人心中,并不求得后人洞悉。这份雾锁长梦的美感,有遗憾,因此才能才美得深远。这几日空闲,第二遍读米兰的《柔福帝姬》,竟较第一次更深入地使自己沉浸到这份美感,同样一个词形容,雾锁长梦。相对而言,眼儿媚虽然也哀伤基调,但不失为一个情境开朗的故事。至少观者看着王雱与庞荻相遇,爱恋,冷战,分离,死亡,有最彻底的悲哀与决绝。我们可以明确地将此讨论为一男一女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并且男女主人公都是性格澄澈的人,比较能令人看清他们的态度,因此为他们的欢悦与哀愁都有最彻底的情绪。但《柔福帝姬》不同,也许它涉及太多政治,因此所有的人物都不那么直白,他们带有政治的阴暗、残酷与暧昧。我非常喜欢眼儿媚中的庞荻,她是一个如此灵魂剔透的女子,她的爱那样深情坚持。我可以陪她一起哀痛到骨髓。但柔福,我不可以,陪同她一起坚持,因为连她自己都不明了自己的坚持的方向。她将自己光复的家国梦与她对九哥的爱情理想一并重叠,可惜她生在古代,否则她应明了现代人的理论,即男人是不可信的。在这里我不谈政治,我知道柔福的理想是九哥带着他的南宋的大军直达燕京收回失地迎回血亲,我只关心这个女子内心的情爱。因为初始的瑷瑷太美太可爱,太令我怀念。我怀念华阳花影中的她,穿一身浅绿衣杉的小小女娃,在艮岳的樱花下,看毽子飞舞。用无邪的笑容相遇她的九哥。这个她生命中最初喜欢纠结一生爱恨的男子。日后无数的苦难岁月中,九哥已渐渐从那个挺拔英俊的印象蜕变成她的信念,太美好的信念,最后成了一个扼杀她命运的无限凄凉姿态。尽管雱与荻的爱情最终以哀绝的死亡结束,但至少他们拥有相守的岁月,而柔福没有,她永远无法拥有这样一段美好时光。她的九哥,从华阳花影中走出,走进帝王的高贵生涯中,离她越来越远。他是她的信念,是她达成理想的信念,但最终她发现走过那么多年的苦难后,所有的梦想落地破碎,她一无所有。九哥,不,是高贵的皇帝,是站在她理想的背面,她的理想是他极力放弃的灾难,她的执着妨碍了他的辉煌前程。这是比死亡更残忍的事。如果荻可以明正言顺为自己的婚姻,爱情,来一场彻底的哭别的话,那么柔福只能以一抹浅笑走向另一个遥远的死亡。她一生系念的九哥,便是朱笔一勾要她死的宣判者。他结束她所有的苦难与哀愁,一切爱情的幻觉。而在这个故事里,赵构是我最乐意去研究的男子。在从前我读的历史中,他是一个我不甚去关注的帝王。在旁观历史的眼光里,他只是一个安于南隅的庸碌帝王,一个沉溺在“暖风”中的帝王,忘记了昔日的汴京,昔日的疆土。但米兰笔墨着色下的赵构,是一个被文学丰满了之后的人,一个敏感阴郁的青年男子,他有爱欲,情欲,权欲一面,也有蓬勃清朗的一面,他有自卑,阴冷的一面,也有正直,勇敢的一面。他与所有人之间都隔了万重蓬山。无论柔福,婴茀,还是韦后,他的父亲兄弟,没有人真正了解他,他自少年起便深藏在内心的所有敏感自卑忧伤。他是个可怜的男人。幼年起,他便生活最高贵的皇族中,但悲哀的是他有一个失宠的母亲,风流的父亲,一群各具风采的兄弟,他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人,如果他不努力不上进,那么他便是一粒湮灭于历史的尘土,激不起任何一点风澜。所以我非常理解他后来对婴茀说的一句话,你我是同类人。尽管出身有云泥之别,但他们有同样敏感渴望证明的内心。他们彼此相望,如同隔了镜子看自己,因而他们可以彼此取暖。在婴茀面前他可以流露他的脆弱,而在柔福面前他必须是担当一切的九哥。他受不起,他受不起太沉重的期望,他不是英雄。如果说他是柔福心中一个美好的信念,那么柔福同样是他心中一个隽永的梦。在樱花轻舞春光和暖的华阳花影中,他轻吻那个纯净无暇的瑷瑷,她唤醒了少年赵构明亮飞扬的灵魂。她的烂漫,她的明净,是他所缺失的,因此在那个年代里赵构对柔福的爱,少了几分兄妹之间的爱怜,多了几分梦幻的向往。所以多年后的帝王赵构再见到的柔福,长大了,目睹世事残酷,经历流离磨难,不再烂漫天真,不再是那个花影中娇俏的小女孩,她失去了贞洁,他的心碎中不仅包含了对柔福的悲苦遭遇的无奈哀叹,也包含自己少年时那个梦的坠落。艮岳中,花影下,春光里,那个伴随他多年的隽永的梦,坠落。他失去了瑷瑷,尽管他永远无法光明正大地爱她拥有她,但在她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完美无暇。如今一切轰坍,尤其是在他失去了许多东西之后,——他的半壁江山,他的男人的尊严,他的唯一的儿子,一切之后,他又失去了这个梦。在柔福心中赵构是理想,对赵构,柔福同样是理想。这牵系他半生的动听的两个字,代表他最意气风发的岁月。他终于放弃了她。永远与那个华阳花影中敏感聪慧年轻的少年赵构告别了。从此,他是政治家赵构,帝王赵构。只与历史有关,与爱情无关了。

乱世情弥

没有想到有人能够把一段历史写得这样动人,虽说是历史,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轰轰烈烈的爱恨情仇。宋金之际,靖康之耻,大批宫眷被掳至金国,全文围绕着柔福帝姬来讲,揭开了宋金时期一幕幕野史虽然很好,但不力荐,因为很不符合事实,赵构实际上就是一个昏庸的君王,无论作者把他写得再好,历史的长河中是不会为他冲刷罪恶的。看到柔福在金国的的那一章节时,真的是很像一部言情小说,亡国公主与帝国王子的爱恨纠葛。无疑,他们是相爱的,可是对于为自己身份骄傲的柔福来说,承认自己爱上了敌国的王子比要了她的命更难。而于赵构来说,柔福爱的毕竟只是之前的他,爱上了他的影子,所以才有后来的一次次失望,终至毁灭。我总在想,宗隽这么聪明的男子怎可能被杀?况且他还有一位女中豪杰的母亲,理想的大结局偏向言情一点,总希望柔福在狱中时宗隽会如天人一般的出现在柔福面前,给绝望的她带来光明,让她看清楚这世事,从此神仙眷侣,带柔福去看看那终年白雾缭绕的长白山,他那梦中常在的家乡。结局不尽人意,但故事还是很好的,有利于我们了解宋朝历史,很不错。推荐阅读。

《柔福帝姬》背后的血泪史

靖康年间,金人的铁骑踏破汴京城,原本富庶的北宋王朝从此陷入万劫不复,永不超生,何况生活在皇室里的那些金枝玉叶的帝姬们……柔福帝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一个公主;茂德帝姬,众公主中长得最美的一个公主;宁福帝姬,天真无邪单纯可爱的一个公主;……她们原本应该在优越的环境下过着与世无争、无忧无虑的生活着。但是,她们有一个昏君父亲——宋徽宗用治国无方的手段彻底葬送了整个汴京城,更彻底葬送了她们的一辈子,曾经身份最高贵的帝姬、诸王妃、宗姬、族姬,作为抵上所谓的交换条件而被迫落入金人之手,伴随的是遭受身心双重摧残的噩梦。柔福帝姬,作为北宋王朝战争落难妇女的典型的代表,亦然也无法逃过命运的捉弄,但以超常人的意念撑起尊严倔强的反抗着,包括爱上她而不计后果的完颜宗隽,最后完颜宗隽临死前还叨念着逃至隔江以南的柔福帝姬。读完这本书,我想,如果没有靖康之难,如果没有金人沿路抢掠,他们也许天各一方,过各自的生活,但是,柔福帝姬和完颜宗隽还能相遇吗?

那些人那些日子

大概是一年前看的这本书。某天中午饭后图书馆转一圈就转出了她,厚厚的一本,是自从上大学一来看的最厚字最多的一本,当时拿在手上想,这么厚,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啊,只是那种被一些人捧过的质感,有意义的书的质感,让我怀着敬仰的心态打开了扉页。然后就是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加一个早上。说实话,我没有一字一句,也不至于一目十行,但最重要的是,当看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的两秒之后我又重新将她打开,随意地翻到一页,再看一遍。现在想想,当时沉浸在胸口的浓郁伤感似已淡忘,不过每次在图书馆某个书架的底层看到没有被借走的她时,总是会叹口气,祈祷她有更多的读者,将那一阕悲歌演绎成大众的哀叹。读完后我想,为什么当赵构设计谋杀死完颜宗隽时,柔福会无言到拂袖而去,政治上的权术伎俩,这个被柔福深深抵制的东西竟然发生在她从懂事一来最爱的九哥身上,并且杀死的人是完颜宗隽,这个使柔福成为靖康之难一部分的人,这个在相互针对相互斗争中渐渐产生爱恋而又不敢不愿承认情感的人,这个说要娶她的人!这个男人!当时我只是疑惑,现在是肯定,他们是互相抵制的,却更是在社稷与个人情感中挣扎不堪的人。天下有多大,心就有多宽。心的宽度达到比天还远,矛盾随之而来,不可调和的矛盾。柔福的存在导致宗隽结局的悲惨,宗隽的出现将柔福抵到墙角,又毫不犹豫地拉回自尊的防线,他玩弄权谋,对她也是,他时而脆弱,然而呈现在她眼里的那一瞬便是她最后的一眼。她永远也不能对自己承认她的真爱是谁,却终于知道那个九哥,已经不是她的九哥了。

柔福帝姬

写的很好其实里面挺佩服赵玉箱的,她的隐忍和城府,虽然最后失败也不后悔,付出了自己的所有,最不喜欢的就是韦氏,赵构的母亲懦弱 无耻 自私,毫无爱国 羞耻之心,以及感恩之心,最毒的就是她最感慨的莫过于写的亡国女子的屈辱,以及柔福的转变,里面只男主都不喜欢,不是懦弱就是粗暴以及花心

人生如棋,任由拨弄

我以前读过米兰Lady的《饰琳琅》,不喜欢,似乎因此而影响了对其他书的看法,及至偶然间读到《柔福帝姬》和《孤城闭》,才知道我的狭隘。她的长处,在于小说,尤其在于历史小说,真真假假,扑朔迷离,人物丰满,命运的转折让人无比心痛,完全把人带入其中。她所用的语言,其实是现代化的,构画出的人物,其实性格层面也并非纯粹古代式的,但这并不会让人出戏,就像话剧一样,台词虽然距离生活较远,情境却令人沉迷。《柔福帝姬》把一整幅悲剧生生地展现出来,一个弱女子,却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书中和真实的历史相比,都还美化了些),她的性格转折,因而是可厌的但并不突兀的,任谁遇到那样的事,都无法不扭曲。虽然米兰Lady给她安排了两个爱她的男人,然而,又有何用呢?爱其实抵不了什么,她的心已经死了。书,我看了数遍,以一种研究的态度,我是想要了解,为什么别人可以写得那么好,而我透过故事,还能学到什么。

爱 只是一个过去时空里一种美好的感觉

花了一个上午和中午,看完了柔福,没有做中饭,一家大孩子、中孩子和小孩子一起陪着饿肚子。说不上为谁感动,只是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中透露着活着不易,庆幸自己生活在现代,否则纠结于战乱,纠结于生活,纠结于国家,纠结于感情。柔福——爱的调皮,恨的轰轰烈烈。赵构——爱 只是一个过去时空里的一种美好的感觉,爱她,相信她。婴茀——爱是容忍,坚守,默默奉献。

婴茀

冒死看了柔福帝姬,反而对婴茀印象很深,佩服之余,心想人都是这样,累而身不由己。她把一个,人,应有的姿态发挥到了极致,压抑,晦暗地,苟活。但惟有她最长久。像柔福,赵楷,拥有相对饱满舒展的人格,在乱世是不会长命的。

此花幽独

  回想最近读过的令我震撼的书,还是情不自禁地想到《柔福帝姬》。算一算,其实已经读完了大半年,可那样的震撼和感动却怎样也抹不去。  看到结局处,胸腔不由得随之起伏。真是太久没有邂逅这样好的书——这样细密精致,如同刘心武所说,如同一幅巧夺天工的苏绣。  全书64万字,分了上下册,出场的人物一个个都个性鲜明,使人过目不忘。  直到现在,提到屈辱的南宋,人人都责怪那时宋高宗偏安一隅、屈杀岳飞,我却会情不自禁地唤出一声“九哥”——就如同瑗瑗那样,像对待英雄一样仰望他。提到北宋的覆亡,我便不禁想到风流高雅的徽宗赵佶,在兽烟不断的暖阁里,挥毫写下漂亮精致的瘦金体。  而被视作侵略者的金兵,我亦是恨不起来。因为宗隽——风神俊秀、才华横溢的完颜宗隽。他的一生都为了利益而进退,只在遇上瑗瑗的时候倏然心惊。他想要竭力保护与她有关的一切,却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他是狂傲,他是盛气凌人,可是没有人怀疑他对瑗瑗的爱和保护,是那样深切而纯粹。  我更爱的是瑗瑗,也就是柔福帝姬。她是那样倔强认真的女子,为了信念而偷生,最终也为了信念而死去。不甘偏安的一次次进谏;船上低唤的那声“官人”;婚后的狠毒;病入膏肓时一次次唤着“九哥”,那样决绝而义无反顾的固执信仰。  如果一个一个赏析,也许几万字也说不完。我只想说我最喜欢的那个人,郓王赵楷。  与他父亲赵佶一样,风流成性,才华横溢。就像曾经有人评价宝钗和黛玉,前者是全才,而后者是仙才。仙才,仙才,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这个词。全才终究让人觉得事故,我更喜欢的就是这样不切实际的仙才。  赵楷始终是锋芒毕露,哪怕在他的太子哥哥面前,哪怕在宫女婴茀面前。他永远意气风发,永远不可一世。因为父亲的宠爱,他对任何东西都是予取予求。从来没有想过会因金人的逼迫而无缘王位,从来没有想过会沦落到妻妾离散,客死异乡。  他永远都是那样儒雅。或者说,是靖康之变成就了他的儒雅。  即使是金人的服饰,也被他穿出汉人的清秀。即使沦落在异乡,落魄为阶下囚,仍然风度翩翩,不失俊雅。仍然能够让女人神魂颠倒。  我不喜欢好人,尤其是不喜欢规矩正经隐忍善良的好人。而楷,就足够俊美,足够聪慧,又足够狡黠。男人就是要像他这样,坏坏的才会吸引女人。  柔福离开的时候,他已病入膏肓。可是他不是赵桓,不是为了回国苟安便不惜尊严的人。到了那个时刻,他仍然记挂着被他所累的女子,他承诺要对她好,所以即使放弃回国做亲王,继续留下来受辱,他也毫不犹豫。  一个男人,竟然可以对女人好成这个样子。  他留给瑗瑗的最后一句话,却是:替我亲亲婴茀,她欠我的。  仍然是戏谑,仍然是玩世不恭。楷就是楷啊,赵氏王子里头,还有人可以比得上他的风流气度?  也是这句话,成全了他妹妹瑗瑗,留下最后的,最优美的姿态。  最后那个冰凉的吻,对于吴婴茀,自然已经是最犀利的报复。这样心机沉重的女人,骂与恨都不足以动摇她,惟有用最初那点至纯的爱,兴许可以感动到她,刺激到她。  像宁福说的:爱,爱你的人,害,害你的人。  这里面的女人,一个个都太了不起,男人不得不因此逊色。可是赵楷的风华,不因他是一个配角而减弱丝毫,亦不因婴茀的不爱,不因最后的死亡。他的绝代风华,无可比拟。  最美,却是楷伫立于树下,四周落英缤纷。他想到兰萱,忽然抑制不住,泪流满面。他说,她就是我看不破的那处红尘。他在桃花丛中轻声吟诵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心里的落寞已无人明白。  赵佶之自私,赵桓之懦弱,赵构之踌躇,皆因赵楷之俊美儒雅而显得卑微。  南宋真是足够屈辱,夷狄那样蛮横无理的侵略,足以与近代的日本侵华相比。但,越是动乱的时代,一些人的意志就越坚定,就越懂得坚持活下去是多么重要。  这个故事里实在有太多值得记住的。许多人最钟爱的应该是那个年少时的场景,少女开心地踢毽子,这时有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沐浴着阳光,翩翩出现。那时的帝姬瑗瑗与康王赵构,纯粹美好得令人心惊。  这也是整个故事的主线。柔福与赵构,在之后的很多年,再也不曾那样亲近。还有一次,她巧笑倩兮,轻启樱唇,唤他“官人”。可是温存短暂,又搀杂了许多算计。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个自信的少年,她也不再是当年那个纯美的少女。很多的美好,再也找不回来。  而我,记忆最深的仍然是那个儒雅潇洒又锋芒毕露的郓王。许多年前,他在夜幕笼罩的宫廷里对宫女婴茀微微一笑。许多年后,在落英缤纷的桃花树下,他长身玉立,儒雅非凡。  无论是美艳绝伦的王妃兰萱,还是曾经单纯过的宫女婴茀,她们都曾经因为一个少年的翩然降临而心神荡漾。  曾经,他踏过花瓣,携着云彩,一步一步走到她们身边。  即使无法停留,但是起码曾经如此真实地到来过。他离开的时候,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却愁落了一地桃花。  于2008年夏天

历史不会改变

很久前买的书,很久前看了开头,很久前不知把它扔到哪里去了。最近才终于读完了,猜到了这样的结局,若是如书中塑造的柔福帝姬赵氏瑗瑗,死才是她最好的解脱,被掳去金国的时候,还可以说有支持她的信念,然而这一切现在全没有了。一个前朝公主,能忍辱偷生负隅顽抗至此已是极限了。不纯然是一部历史画皮下的言情小说,虽然这是不可避免的线索,但国恨家仇显然更超过了个人的小情小爱。靖康之难,是那个时代的宋人永远挥之不去的耻辱,但之后的偏安一隅,一切都仿佛在割地赔款求和中平息下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有些人是永远记得时刻念念不忘,有些人是死命去忘记却总也掩饰不住其实那痕迹已深入骨髓。柔福是前者,赵构是后者,所以纵然他对她有情,但却是依附着彼此最意气风发的那段美好光景,只是那时候还是天下还是赵佶的大宋天下,与他无关。权力来之不易,一旦到手若要以失去为代价让其所做的任何事情,没有人敢会放手一搏。他们的矛盾只会进一步激化,不要对帝王的忍耐和迷恋报长久的期待,太后韦氏和皇后婴笰不过是催化剂,最后终是会鱼死网破。

关于一段无头公案的天涯式猜测

初读《柔福帝姬》的时候看的是故事情节,而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喜欢过柔福这个人物,相比之下我貌似更喜欢婴茀以及赵玉箱等一干配角,她们更有血有肉一点。尽管她们有心机,但能用对地方。柔福则是自不量力地站在强势的立场,就算在金国受到金人侮辱,仍然没有勾起让人怜爱的欲望。她对她的父兄亲族不断地要求更多,如果这可以理解为一个少女青春期的自矜,那么这样的情商有怎配拥有万千宠爱。历史上由于自身原因导致不受宠或者失宠的公主不计其数,而书中的柔福绝对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条件。这本书有这非常天涯式的叙述特点,读下来的感觉就像是在天涯看连载,而且还不是煮酒论史那种板块,应该放在青春文学的版面。果不其然,作者在天涯也有ID,混天涯的。而作者对自己猜测历史的能力也似乎十分自信,居然可以推断出兄妹乱伦的剧情。注意,本书背景不是开放的大唐帝国,而是儒道思想已然深入的宋末,贵族女子都在裹小脚的年代。而赵构你是怎样啊,也太不挑了吧,果然是赵佶的儿子,恋足癖,喜欢小脚,连自己的妹妹都不放过。显然作者的叙述功底不怎么样,书中尽是娇柔美女,肌肤光洁,男子风流倜傥或者英武盖世,甚至场景描写也十分的日本动漫味儿,这样的书写出来也就只有中学生市场。显然作者也意识到了这点,书中还是掺杂了一些战场的战斗描写,很难说这是否是为了市场选择。反正最后的结果是不伦不类。说回来,书中柔福这个人物和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都只是空中楼阁,甚至都不能了解到柔福的心理状态,这样就更加让故事发展飘忽,抓不住发展线索。书中柔福的种种行为就像给叮了一头包的熊,莽莽撞撞冒冒失失,这不是困兽犹斗,而是自己的愚蠢,让人不屑。

另一番心痛

那些事那些无奈一个皇帝的生活一个女子的倔强一个朝代的侮辱那些让我想起从前的话

如果这是一部架空文,将是很赞的文

其实作者文笔还是不错的,文中的亮点很多,郓王与郓王妃分别前深深的一吻,看到这段时忍不住在心中深深叹息。但是,还是得尊重历史~其实对于真假问题额不是特喜欢深究的,但靖康之变这段历史还是很有名的,史书都有记载,当时那些贵族女子在沦为慰安妇之后的悲惨遭遇,真的是。。。可惜作者为了成就自己写成一部“伟大的作品”,生生的将历史YY成了荡气回肠的小言。如果这是一部架空文,将是很赞的文

谁做的更好?

南北宋之间的风云中学时代就在老师的讲授中泪光盈盈的听过,只晓得忠臣太惨,奸臣太坏,这两条粗粗的线条仿佛勾勒完了所有的易代沧桑。现在想想,当时真的就一点都没想过这样一个时代也是有爱恨的。柔福是一个惹人怜爱的女子,男人似乎特别偏爱这种外柔内刚的女子,然遭受羞辱时的眼泪,国破家亡时候仍旧保留的高贵。然而这样的女子却爱上了他的表兄赵构。他是柔福的九哥,柔福是赵构的瑷瑷。我一直在考虑,柔福为什么会喜欢赵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仅仅是依据宋史中所言的赵构待之甚厚的记载及可以判定他们之间的不伦之恋吗?柔福第一次见赵构是正是八九岁之时,不谙世事的女生,地位压抑又气骨自傲的少年,若不是兄妹,在小说中出现必定是一对痴心怨侣。可惜,他们是兄妹。第二次见面时秋千架旁,伶俐的柔福忽闪忽闪的眼睛一下就闪进了赵构的心里。那定定的一吻,如杨柳拂水般浅淡而悠远。我想,如果赵构当年没有和柔福有过那样的肌肤之亲,还会对柔福那么好吗?柔福若没有将初吻献给自己的哥哥,情况又是怎样呢?他们只做过的一日的夫妻,却真的是一日夫妻百日恩了。那一天,赵构会怀念到什么时候呢?是不是许愿灯每次点亮的时候,都会记得媛媛和他说:“我做娘子,你做官人”?如果柔福不是自杀,赵构会和她过什么样的日子呢?赵构会不会因她而挥戈北上?柔福的心里藏着一个旧时的九哥,那么九哥是否也一样藏着一个梦呢?记得有一个教授的观点是,当时赵构是想北上的,岳飞反而是主和的。当时的这个观点当时听起来非常的震动。那位教授说南宋之所以无法北上是因为没有战马,而岳飞当时的尾大不掉是一个必除的患症。因此这么说来,赵构是明君是一定的了,那么历史上既真有柔福,那么果有爱恋,可曾是柔福之功呢?相对于柔福,婴茀是一个有趣的对比。柔福先贵而受贫贱,婴茀先贫贱而后竟母仪天下。三皇子赵楷说对婴茀说:你虽生不入柔福,但是夫婿以后必贵,柔福之嫁为下嫁,而你必嫁与皇帝。可谓伏脉千里,但是当赵楷的这句话印证之后。我想,真的是这样吗?婴茀一生顶着柔福给她起的“婴茀”这个名字。为赵构出生入死,她爱赵构,真可谓良妾贤妻,最后也做了皇后,但是文中我丝毫看不出赵构对她的爱怜。她像是赵构姐姐一样的照顾赵构,但是赵构这棵受惊之枯草只有在柔福这样的雨露面前才会滋养起来。柔福是下嫁给了旁人,但是无论宗隽还是赵构谁不将其视为一生之伴侣?真正爱婴茀的又有谁呢?就是赵楷也不是。终究说来,她还只是一个侍女,一个很好很好的侍女。一个人高贵与否,看她死时之景。她的心机虽即使赵玉箱也不敌,但是终是缺乏表现的机会,当赵玉箱咬牙含泪与金人在床上言笑时,她只能低眉顺眼的看着赵构。而赵构出神的望:无一不是柔福的方向。

许我向你看 (07年旧评)

《柔福帝姬》可算是过去一年中我看过最好看的一本小说,将近60万字的洋洋洒洒,却毫无凝滞一气呵成,好看到令我手不释卷,却又不舍得读太快,字字句句细细密密地读,读至动人处只觉心头乱跳,不禁要合起书闭上眼睛慢慢回味一番,待心情平复之后才能继续读下去。它是带着浓重演绎色彩的历史小说,也是以史实作为大背景的爱情小说。作者以北宋“靖康之耻”前后的皇室巨变为主线,一面用颇为独到的视角重新诠释那些耳熟能详的大事件,一面用个体的命运变迁来展现时代变幻的沧海桑田。最最有趣的是,第一男主角乃高宗赵构是也,一个在史书上颇受非议也不那么有名的皇帝,而女主角则是他的第二十妹,柔福帝姬。本来我对这种带点乱伦倾向的暧昧情愫毫不感冒,作者却极有本事地把人物写得非常“人性化”,令我不禁心生恻隐,皇帝帝姬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常人啊,他们也有懵懂的青春期,也会悄悄凝视默默想念,再加上他们一共只能接触到身边的那些人,难免互生情愫,而又有多少“少年不识愁滋味”因此纠缠成一生的爱恋呢?故事的精彩从赵构登基称帝之后的第三年,终于迎回在“靖康之耻”中被掳走的柔福帝姬开始。初相遇,他是少年英发的康王赵构,她是天真浪漫的柔福帝姬,在华阳花影下曾有过私密又隐讳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美好时光;再相逢,他是屡战屡败勉守半壁江山的南朝皇帝,而她是历经沧桑受尽屈辱归来的败国女眷。他,早已失却了当年的少年勇,变得残酷隐忍,谨慎而功利;而她亦不复当年纯真美好的及笄少女,早已性情大变,言语偏激且行事无常,对宫中诸事皆冷嘲热讽。可是无论再怎么变,他仍是她的九哥,她还是他的瑗瑗。冲突的隐忍的爱恋就此上演。他气她的一再挑衅,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她的目光融化,原谅她包容她,甚至委曲求全地向她道歉;她恨其不幸怒其不争,却仍深深相信他是她的英雄,总有一天会打败金国带她回到旧都的勇敢的九哥。我好爱读他和她相互试探,彼此刺伤再相拥取暖的章节:明知是禁忌,却无法克制昭然若揭的爱恋。大多数时候,他是九五至尊的皇帝,而她是他的妹妹,大宋朝的长公主。他气她对他不幸夭折的幼子恶语相向,怒她挑战他的尊严,却又严惩议论她是非的宫人;他恨她干预政事偷看奏折,关她禁闭故意不理她,却在听闻她恹恹生病之后主动赔礼冰释前嫌;他甚至为她钦点驸马送她出阁,看到她在回銮的宴席上笑得那么灿烂,他欣慰却仍忍不住常召驸马进宫,直到三更半夜才肯放其回去,而那边厢,独守空房的柔福亦为识破他的心机笑得灿烂,全无孤独之意。这段从未真正挑明的情事里从始至终就只有他们两个人,和第三者全不相干。倘若三年前读这故事,一定觉得这样的爱情不够完美纯粹,他怎能够在她之外仍有后宫三千,仍对其他女子动心,仍会对她动怒将她下嫁?她怎可以不是完璧之身,怎可以在深深爱恋他的同时亦想利用他的权力实现她的复国梦想?他们甚至从未说过那三个字!年纪渐长,开始懂得欣赏这样深沉的无望的不能言说的爱。现实中,他和她还能怎样?所有的奢望不过是许我向你看,向你看,多一眼。他们从未逾越那条界限,从未打破模糊的美好,从未真正在一起,也永远不曾分开。这样的残缺,也未尝不是一种圆满。那朵花,未开已荼蘼;那桩心事,天地昭昭;那个人,放在心里一辈子;只为那曾经若有似无过。

柔福帝姬的爱欲情仇

早听一个很潇洒的文青姐姐跟我说,《柔福帝姬》这小说很不赖,她是一口气读完的。她的肺活量可真大,我下载到的电子版章节不全,但已有近40万字。前天跑去新华书店买到的成书,作者做了不少的修改和调整,已变成65万字的宏篇巨著。《柔福帝姬》是一叫米兰Lady的小女人写的,据说她三年前在天涯上连载《柔福帝姬》的时候,每个帖子都有上千万的浏览量,红的一塌糊涂。也不知道真的假的,三年前就能赶上今天的徐博客啦?但人家米兰显然不是芙蓉,也没法跟徐博客比,她走得是钱钟书路线:你们要是喜欢蛋就尽情喜欢吧,下蛋的母鸡就不出来见人了。几天前碰巧出了趟门,在回北京的火车上,我于一群躺倒酣睡的人中间,抱着笔记本一口气看了五个钟头,中间去过一次厕所、喝过一次水,那确实是,拿起来就放不下,相当的精彩,相当的吸引人。后来笔记本没电了,看看窗外,火车已经过了邯郸。柔福是一个女人的封号,当然是皇上给授的,大名叫赵瑗瑗,宋徽宗的第二十女。帝姬其实就是公主的另一种叫法。这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当政的政和三年闰四月,当时的权臣蔡京拉了一伙儿人,为了拍皇上的马屁,他们深知赵佶是一非常风花雪月的人,于是建议说,不如我们大宋也仿照周朝“诸女言姬”的古制,把咱们宫里的公主们也都改叫“帝姬”?那赵佶是何等的风雅啊,听了大喜,就准了他们。于是在将近1000年之前,中原大地上又一次响彻了“姬”的声音。在《柔福帝姬》的封面上,画着一个轻盈回首的曼妙女子,想来那就是柔福吧。小时候的柔福几乎就不知道什么是忧愁,她妈妈是正得宠的妃子,三哥赵楷又是最招爸爸待见的皇子,她天天和侍女婴茀唱歌、学书法、在汴京的皇家园林艮岳里荡秋千,过得非常滋润。但可惜,她在一个很恰当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恰当的人,却产生了很不恰当的幻想和情绪。直到她死在那人面前的那一天。这个人是她同父异母的九哥,康王赵构。也就是后来成为南宋第一个皇帝的宋高宗。按书里给的暗示,这赵构和柔福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万千情绪。本来柔福的偶像是他三哥郓王赵楷,结果有一天她跟婴茀偷跑到艮岳里踢毽子的时候,恰巧康王赵构骑着白马经过。然后就是常见的情节,毽子一下没踢好,然后被赵构接着了,然后就是羞涩的笑等等一系列俗事。柔福当然是个绝美的女子。按说徽宗的这个极其奢靡的艮岳,是不允许他的嫔妃们和儿女们随便跑进来玩的,即时玩也不能骑着马玩的,但赵构是被特批的。因为在金军兵临汴京城下的时候,徽宗决定求和,可金国方面非要让他派一个亲王过来,才能和大宋谈判。徽宗照例要感慨半天,然后悲哀的在大殿上看了一圈,他的儿子们没一个敢接这个特使差使的。正僵持着呢,赵构傲然站了出来。米兰对赵构的描写实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在此之前,我对北宋末年那段屈辱、悲惨的历史,还仅仅停留在赵构听信秦桧谗言,用十二道金牌令招回正一路大捷的抗金英雄或者说是民族英雄的岳飞,然后将岳飞和岳云父子杀害在风波亭。太多的教科书、影视作品都反复告诉我们,这宋高宗赵构就是杀害精忠报国的岳飞的幕后主使。所以说,看见赵构在整本书里的“高大”形象,真是让我十二分的意外。不过你也很难说这就是错的。比如在赵构还是康王的时候,米兰用了很大篇幅着重描写了赵构母亲韦氏的凄凉处境,和柔福她们家截然相反。而他之所以置生死于不顾去当谈判大使,最大的目的就是想以次改变他和他母亲的地位。但是米兰的描写也太理想化了,她基本上是在塑造一个大侠。赵构在她笔下,是一个非常有光彩的角色,从来都是目光远大、镇定自若、临危不乱、城府极深、武功高强(骑射功力了得)、书法精湛(高宗的行书有相当造诣)的,几乎没出现过什么负面新闻。在好几场重头戏里面,赵构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得体而有君主气概。即时是写赵构在扬州一役仓惶出逃,由于精神压力过大而得了ED,也就是阳痿,甚至自此失去生育能力的时候,米兰也流露出了婉转却非常真挚的同情。不能不说,这样一个赵构怎能不让人深深同情呢?回到柔福的爱。她一开始是知道那个骑白马的王爷就是她九哥的,但她故意逗他。没想到赵构一头钻了进去,拉着她的手跑到偏僻角落准备那啥。一直到上半身的衣服被赵构脱掉,柔福都只是带着嬉笑的表情半推半就。一看要来真格的了,柔福慌了,清脆的叫了一声“九哥”。我觉得,这一声呼唤已经为以后赵构阳痿做好了很扎实的铺垫。自那以后到柔福被赵构赐死,柔福对她九哥一直有着很深的眷恋,说精神偶像也好、梦中情人也罢,反正是越因为现实中无法得到,就越增加了欲望。两人距离上的微妙关系是整部小说的一个很浓重的背景,那种淡淡的情绪恨不能随时都会透纸背而出。柔福被掳到金国之后和完颜宗隽的相遇是《柔福帝姬》中的一个华彩乐章。可惜米兰又是按一个大侠来塑造的宗隽。眼神、言谈、处世等等都潇洒无比。他用武力征服了生性倔强、性格刚烈的柔福的身体,也部分征服了她的心,那一大段的描写很有SM的意味。在宗隽面前,柔福总是叫嚣着说,迟早有一天,会叫她九哥杀了他。满眼都是无奈却异常坚决的仇恨。然后米兰就安排了宗隽和赵构的碰面,弄得像极了武侠小说里的两大高手颠峰对话一样,充斥着英雄相惜的感觉。在书的最后,写到了柔福的死。个人认为,这一部分是整本书写得最漂亮的段落。场景、情绪都调度得非常干净流畅,充满张力和强烈的画面感。看了东方龙吟写的序才知道,原来米兰以前上过一个编剧培训班,怪不得有如此这般丰富的想象力和控制力。不过我读过全书之后,最感兴趣的倒不是柔福,也不是她的传奇经历,而是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就像书封面上写的那样:湮没在破碎山河间的一阕悲歌。其实我也明白,米兰不过是在历史人物的躯壳中,大胆加入了她自己的想法,并构造出一段属于她自己的故事。大体上与历史有关,而在细节上却也可以说毫不相关。且不论《柔福帝姬》里面所描述的史实或者历史人物是否准确,其实也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就说这书给我的启发吧,在给我补充了许多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诱惑出了我的一些新鲜想法。比如说在位36年的赵构究竟是不是坏皇帝?精忠报国的岳飞究竟有没有野心?在被称为靖康之耻的那样一个乱世,那些真实的主角究竟都有着什么样的经历?背后究竟发生了哪些事?而我们一直以来看待历史的角度或者说是方式难道就是最准确最恰当的吗?可惜历史是无法还原的,而且中国历朝历代的史官们哪里又能真实记录整个朝廷的变迁,左右朝廷的论调啊。http://melonychen.yculblog.com/post.1173335.html

柔福帝姬:一抹温软而尖锐的疼痛

断断续续的,我仍是将这本厚实而沉重的书细致地读完了。 看完最后一章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已经深陷在这个故事中无力自拔了。记忆中,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仔细地读一本小说了。 前一本是《狼图腾》,故事是好故事,但仍然没能坚持看完。相较而言,《柔福》比《狼》低调得多,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没有煞有介事的评论分析。这才是我喜欢的故事,没有掺杂太多的外在喧扰。即使出版社的粗制滥造成为了这本书最致命的伤,但在喜欢这个故事的人的眼里,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懂了这个故事,看懂了故事里叵测的人心、宿缘的命运,还有那段,我们本身为之沉迷的历史。 我在看完全书后再看序言,依然难以相信。对史事驾驭得如此纯熟的米兰原来并非学文史出身,也许正因如此,在小说的想象中她才可游刃有余。 米兰的文笔事古语雅,或许与她曾经学过影视编剧有关。读来舒畅淋漓,仿若亲历。她的用词华美精到,渲染情绪的力道很足。让人读来恍如曲折一梦,惆怅时若有所失,悲愤时痛彻肺腑。 在所有的阅读过程中,都有音乐相伴。在耳旁铮琮的筝声,似乎跟这个故事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幽然哀婉,不管不顾。如那段九百年前尘封已久的历史,它已然逝去,曾经的惊心动魄到如今也早已湮没于渺渺尘烟中。我们这些后人,只能凭着臆断一点点地猜想。而我们的猜想,必定只是细枝末节。 历史的宏大和不可改变,对当时的人来说,就是命运。 乱世桃花逐水流 一直喜欢乱世中的故事,因为它充满了传奇性。它让人看到了更多的苦难以及苦难中的人的境遇。男儿有如强势轩昂的完颜宗隽者,也有枯败无助如徽钦二帝者;女子有忠贞烈性如柔福者,也有戚哀委从如韦太后者……世间人有千面,事便也有千般。唯有身外时局变更,方能将这微妙的人性看得分外透彻。 柔福是故事中命运最曲折的女子,原本是天真无邪的华贵帝姬,却因家国的沦亡不得不背负上了屈辱和注定悲剧的命运。那个在华阳花影里巧笑嫣然的十四岁少女,大约是她留给这个世间最温婉的形象。她甜美的笑容一直隐匿在赵构深邃的心里,直到他峥嵘老去,依然如此。他们之间有悖伦常的感情,即使历经沧桑,却始终纯美,令人痴然。 被掳北上的柔福,经历了太多难以想象的事情。姊妹的被辱离世或变节顺从,都是她无可控制的。她除了维护自己的愤怒与微不足道的孤傲之外,并不能做些什么。甚至于她的抗争,其实根本软弱无力,但她坚持。她的坚持,如同她放下的无焰浮灯,在那看似盛世繁华的边缘独自孤独。 她的尖锐,建立在一个无根的信任上面,也因着如此,她表现绝望的方式反而云淡风轻。真正的悲哀,莫过于心死。女子用情,向来深于男儿。此情,并不仅仅是儿女之情。 她的失望,是意料中事。那个支撑着她在金国活下去的赵构已经不是当年她倾心相许的九哥。时局的改变也让他改变,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个理由,并不能简简单单地解释为自私或凉薄。权力之于男人的意义,远非女子所能想象。 她心里不是没有柔情的。对赵构,对宗隽,她是有衡量的。成王败寇的结果,最无辜的只是夹杂在其中,那些对他们有感情的女子。柔福的死像极了她的性格,凄艳刚烈,毫不屈从。她是一个有主见的女子,她不可能如赵构所说,成为他金屋暗娇。她活要活得堂堂正正,爱和恨都激烈而分明。屈势偷生的,不会是她。也因如此,那些男人才会对她如此钟情。即使是那个她从未和颜相对的驸马高世荣。 只因亡宋无男儿,方叫巾帼压须眉。一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北宋国破家亡之时,罕有男儿以身殉国,反倒是有不少柔弱女子慨然赴死。赵楷的王妃兰萱,出场不多,已然惊艳。昂然不辱,整妆之后投井而死;宗姬玉箱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亲情,以隐忍承欢,伺机报亡国之仇……她们,是这段惨淡历史中亮眼的光芒,即使受尽屈辱,依然高洁过那些仓惶四顾的北宋余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国破家亡。 这四个简单的字其实根本不能概括完整个故事,它只是一个背景。它成为所有人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这样的现实拓展了故事的深度和命运的未知。 在这个故事里,徽钦二帝着墨不多,所见无非是政治变更的结果。在长困五国城的日子里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女姐妹为人肆意侮辱,尊严丧尽。南逃称帝的赵构,为了保住自己的帝位,也默然保留了这个事实。以至于他此后极力地主和,甚至授意处死了岳飞。 韦太后也是这场政治变局中很典型的一个人物。一向不得宠的她国破后沦为金人的姬妾,生性的软弱让她选择了屈从。柔福的刚烈与之频频冲突,至此为后来的悲剧打下伏笔。后序里说:“韦氏的趋利避害,以他人的死亡为遮掩的自欺欺人,是平凡世人不可逃避的自私、软弱和无能。”其实想起来,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这样一个阴暗面,所不一样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人性,原本就是这样,有刚强,就必然有软弱;有光明,就必然有黑暗。 赵构的犹疑,是柔福的致命之伤。他曾经的昂然气概、大义胆略,都随着时局的改变而面目全非。不过这本来就在意料之中,若权力倚重,世上谁会不心动?北宋的屈辱,虽然于他也是仇重恨深,但却何尝不是一个大好的称帝机会。若非如此,想来他亦只能伴随失宠的母亲度过一生,平淡而失意。 所以赵构对柔福本就暧昧的感情,因着各种冲突而愈发迷离起来。明知有悖伦常,却依然爱恨纠缠。而柔福的锋锐成为了他心里的一根刺,她的坚韧只会凸现他的自私。 婴茀,这个故事里心机最深的女子,一直是低眉顺眼的温婉模样。出身的卑微造就了她玲珑奇巧的心思,对赵构的爱展露无遗,对柔福的恨深藏不露。虽然身份并不显赫,却依然能够轻松掌控锋芒四起的后宫争斗。她原本也是个单纯可爱的女子,可惜生逢乱世,又爱上身份复杂的赵构。如果不是这样,想来她会是个值得去深爱的好女子。 时局一变,一切都变。世事人心,莫不如是。 爱非爱,恨非恨 感情的纠葛贯穿始终,无论是柔福与赵构、婴茀与赵构还是柔福与宗隽,甚至是赵楷与兰萱。每一个人,在这样的故事里都未得善终。才华横溢又风流多情的赵楷,一直以为妻子孤高冷傲,却不知原来她对自己深情不移。婴茀对赵构的真情见于患难,是真正的不离不弃。柔福与赵构的感情悖于伦常,却又真正刻骨铭心。宗隽与柔福的感情在矛盾中更显真诚与难得,最是让人神伤。 这样曲折的故事,这样复杂的处境。无论是否偏颇,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衡量的尺。爱与恨交缠滋长,其中感觉恐怕连当事之人也难以自辨。 所以赵楷会在临行前与兰萱一吻中黯然神伤,所以赵构会将柔福鞋上的银铃珍重收藏,所以宗隽会在深夜假寐容柔福偷令潜逃,所以柔福会在听闻宗隽死讯的刹那悲难自禁。 漠漠经年辗转不休,到头来才发现真的是爱非爱,恨非恨。柔福饮毒自尽死在赵构怀里的时候,也并非故事的终结。碧瓦红墙,墙内花娇,墙外衰草,仿佛只是一眨眼的时间,什么都改变了。谁也没能掌控谁,谁也没有留住谁。艮岳春风、凤池落樱,原来真的只是幻梦一场。即使人亡曲尽,时光依然继续……世事就是如此荒谬。

虐心

又是一本很虐心的书。下在手机上,无聊时翻看,没想到竟然看完了。个人读后窃以为虽然被俘到金的经历很悲催,但是我更喜欢她跟完颜宗隽相处的过程,因为看得很简略,有些不感兴趣的部分就越过去了,所以一直不明白赵构怎样用玉佩杀了完颜宗隽。喜欢柔福,喜欢宗隽,喜欢楷,不喜欢赵构,不喜欢婴弗,最最讨厌韦氏。有机会可以买书来细读。

华阳花影·深宫国破

柔福帝姬,徽宗赵佶的第二十女,闺名瑷瑷,这是多么荣光的名讳,偏偏却飘零如女萝。一切全部始于樱花树下的银铃一样的误会,我至今仍然可以清楚的听见,瑷瑷笑容满面的声音,软软的唤着:九哥。如果,很多时候事情可以有如果的话便不会弄成不可收拾 。瑷瑷经历了国破与凌辱归来后,眉眼之间多了那种叫做凌厉的味道。有时候是近乎偏执的固执,固执的令人心疼,想到那些可怖的经历,便不忍心苛责。因为那些在凤池旁边踢毽子的时光和那个纯粹因喜悦而生的笑容已然没有了,九哥永远不会成为康王赵构,他就在突然的一个瞬间,成长为皇帝。一个人成长为皇帝是可怕的,期间必然有着杀戮和阴谋。所以有很多事情变成了身不由己,有很多话语变成了言不由衷,华阳花影下面的暧昧的近乎乱伦的吻,那种呼吸之间的声音,早已经变成了极北苦寒的悲号,不能回头,无从回头。靖康之耻,瑷瑷就只能靠着仇恨活着,柔福、玉箱、兰萱都只能靠着仇恨活着,用身体活着。柔福心里面活下去的理由就是:那个永远仰头意气风发的九哥能够带着她亲手将雪亮的尖刀刺入宗隽的心脏,虽然柔福永远都体会不到爱上敌酋的痛苦, 然而,这必须成为活着的理由。那个永远不容许自己有一丝一毫污秽的郓王妃兰萱,她的死亡是最干净并且最隆重的死亡,这个贞烈的女子,像一个王妃那样体面的死去的时候。看着她的柔福的眼底必然有九哥那清俊的身影闪过。而玉箱,那个艳丽的令人嫉妒的女子,仿佛坦然承恩的行为让每一个大宋子民不耻,最终那些美丽的毒药和她的死亡一样霸道而强烈。所以柔福只能选择逼迫, 即使面前的依然是皇帝而不是九哥,她仍咄咄逼人,因为满朝文武,唯有柔福帝姬才有着那么强烈的需要去收复失地,历史的结果全部知道,不过事实却是惨烈,婴茀出卖了旧主。我早就知道深宫里面全部是血腥和屠杀,只是真正看见的时候,心里还是会闷。

活着的意义

难得的带有女性主义的小说,并且是网络小说。女人在历史中没有地位可言,在男人撰写的史书中一笔而过,即使是身份高贵的公主,连名字也鲜少留下,多是封号。她们无需思想,须得依靠父亲、丈夫和儿子才能生存,他们好她便也好。乱世中,她们是交换品、战利品,无法抗争的,大多数也不会想到抗争,命运随着家国破碎。米兰笔下的柔褔、玉箱和串珠,我们都清楚那样的她们存在的可能性之低,所以不要把小说当成历史来看,历史是挂小说的钉子。更重要的是小说要表达的。柔褔小时候的拒绝裹脚算是种自我思考的表现,但从那时起赵构就告诉我们,他对柔褔的喜欢不是理解体谅般的喜欢。对于宗隽这样的人,不得不说不现实,过于美好了。但就小说角色而言,他带给了柔褔不一样的东西,鼓励柔褔多读书多思考,使柔褔思考自己的国家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她觉着她知道为什么了,她相信可以改变,但她还是天真了,也不能说是天真,经历了那样的变故,完全理解她有多急切多希望改变国家现状,这就是她活着的意义。最后她看透了赵构那些懦夫所谓的“韬光养晦”,她也不信活着就是希望的理论。尊严都已被践踏的破碎不堪,如今一丝希望也没有,那也不要“残喘苟延”了,眼看着国破山河在,心已死了,没有复国的希望活着也没有意义。即使有人觉着柔褔有着万般缺点,但比他的父兄为首的大宋男人肯定有着么一点是强过的,无尊严,毋宁死!

理想至上女战士

此文从头至尾都弥漫着浓浓的悲哀,在靖安之难这个大悲剧背景下层层叠叠着女主的悲哀,我好像确实对此类文比较偏爱,这是自己都没发现的,女主先对自己的皇帝哥哥,后是对自己有国难家仇的金人王爷,虽然都不是烈火般的爱情,但都是在国家、民族、身份桎梏下的情,感情还刚刚开始便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啊。真正让我敬佩的还是女主的气节,抗击金人,还我河山一直是女主的坚持不懈的理想,光明磊落、盖世英雄是女主一直追求的爱情目标,可是她都没有得到,大结局时她对皇帝的怒骂,精准犀利,酣畅淋漓,把这个虚伪腐朽、猥琐求全的皇帝扒了几层皮,可其实皇帝也的确有他自己的为难,这是他的经历、性格必定导致的抉择,也不能说赵构就是错的,但他的确不是柔福心念中的良人,柔福是个完美主义者,她追求的那种理想男子不存在,有几个人可以完全随心活着?都要受到各种背景、环境、身份的限制和影响,做出许多无奈的抉择,大金王爷和南宋皇帝都有自己的无奈,于是柔福一次又一次成了牺牲品,反反复复的失望,谁真爱她,谁真懂她?无非都是爱她的美貌与个性,这些其实都是被对方当做新奇、有趣的玩赏而已。这种折射人性真相的文很残忍。大金王爷有一段内心剖白,他说柔福就像是另一个自己,一个渴望正义、自由、敢爱敢恨、忠于自我的灵魂,这是大金王爷一直奋身维护柔福的原因,这个应该是与柔福内心最接近的了,可惜这份相知相惜不能逾越国家民族仇恨的鸿沟。

满庭芳——何如未入帝王家

一直很喜欢“满庭芳”这词牌名,听到这三字,脑海中总不由想象一处幽静的院落,墙边几树虬枝的梅花灿烂地开放,一阵风来,檐角的风铃叮当作响,花瓣纷纷飞落,清香满院……这时可想象的词句第一位的当然是“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这是日间的景象,而到了晚上,皓月当空,皎皎月色如水银泻地,或许正有一白衣女子,倚树而立,远望之下,不知是衣色、花色还是月色……又不由会想到苏老那一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因了荷花的推荐,最近在看米兰LADY的《柔福帝姬》。这是一部网络小说,写南宋靖康年间高宗的异母妹柔福的故事。不知何故,在写下“满庭芳”这题目时,我居然想到了柔福,想到秋千架下,樱花丛中,一个深受父皇宠爱的公主,柔福的生活本也应该是无忧无虑。可是靖康之变,国破家亡,被金人掳走后饱受凌辱,终于南逃,却又无法说服赵构振作。作为女性作家的历史小说,厚重感自然有所欠缺,而以女性的视角来体味人物,那种细腻感又是男性作家难以比拟的。《柔福帝姬》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有时候文字的优美会让人忘了小说的结构,每一章节的编排也很讲究,题目除一章外,都是八字,前四字(或五字)写人物身份,后四字写事件,如“驸马高世荣·蒹葭苍苍”、“陈王宗隽·雪来香异”、“高宗赵构·此花幽独”等等,而每章内的小节则一律以二字为题,尤其最后一章最后一节以“疏影”为题,原是借用白石独创的词牌,而结尾用苏老的:“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观此书,可谓渐入佳境。初读时不觉怎样,可是读过一章之后却又难以释卷,终篇是那种淡淡的哀伤,一种对于人生对于国事无可奈何的悲凉。念及此,不由想到同为亡国公主的长平公主,不似金庸天马行空地为其安排一个“独臂神尼”的身份,也不可能转回头来向谁复仇,最终不过老死敌人宫中罢了。说是居于清后宫,不如说是幽禁而已。柔福不幸,被掳至敌国,柔福却也万幸,最终得以逃脱,回到故国。虽身死,亦死于亲人身边。“山河风景全无异,城郭人民已半非”,这种国破山河在的惨烈只怕是最伤人心的吧。只不知长平公主日日居于旧时家园,看到的是敌国君臣,思念的是斩断自己一只手臂的“父皇”,心底该是何等的刺痛?北京今晨下雪了,对于二月初一的春雪,我玩笑地解释为原是要冻死害虫,压制明天的“龙抬头”。由于天气已经转暖,雪落在车行道上很快就化了。而草坪和房顶上却已是积了一层,雪不大,所以在有瓦楞的地方还能看到一道道深灰色的瓦线,比起那些仅灰色的墙来说,风致了许多。途经故宫的北门,护城河上的冰已化了一些,未化的有些冰浮在水面,被薄雪轻轻盖住,却似乎仍能听到水流的声音。城墙还是那样高耸地静穆着,角楼还是那样冷然地孤寂着,而墙内墙外的世界却早已不同以往了。有时望向那宫墙,我会想:如果数百年前的人们没有走进这道城墙,他们的命运会否就此不同呢?如同崇祯帝挥剑斩落亲生女儿的手臂时那一声悲叹:“汝何故生我家!”是呀,如若当初未入帝王家,十六岁的长平该也是天真烂漫的,书中的柔福该也是另一种生活。哪怕是盛世的公主,即令如太平公主之显赫,亦无法得到其想要的幸福。恰正如《柔福帝姬》作者借赵楷说出的那句话:你比柔幸福,因为她只可能嫁给驸马,而你则有可能嫁给皇帝。这种地位上的尊卑决定了公主们的婚姻永远是不平等的,也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可是人永远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于是这种无可奈何的悲哀是如此的痛彻心扉。如果可以选择,我想,不论长平还是柔福甚至太平,都会选择出生在寻常百姓家,过那平凡普通的日子吧。就好象我自己一样,一直向往着历史的岁月,却一早发现那不过是无可奈何的一件事情。于是只能在文字中找寻过往,让自己的文字与历史不期而遇。正写时,读到这一句:“更意外的是看见柔福俏立于宫院中,披发,只着两层生绢单衣,透过疏桐仰首望着夜空,感觉到他走近,侧首以视,便微微笑了。”想到自己这篇文字的开头,不仅淡淡地笑了。

谁辜负了谁 谁背弃了谁

国破山河碎,满朝文武父兄匍匐在敌人的脚下祈求着保存富贵荣华,而他们的妻子女儿,软香温玉,如牲口一般被押至那蛮荒之地,受尽凌辱凄惨。那个年代的故事妻离子散的悲戚哭声长长长长脚镣的公主漫天的火光爱恨情仇纠缠不休化成历史,只有这样一段话:靖康二年(1127年)宋钦宗和宋徽宗本人及后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被俘虏,运至大金国土。这就是历史书。因而我喜欢历史小说,至少它给予历史一个尽力圆满的故事。【壹】柔福,年少美艳的女孩子,国破家灭,父兄无力保护她,被金国掳去,赐予陈王宗隽。后拼死逃回南宋,却死在自己曾经的丫鬟和九哥的手中。红颜薄命。柔福与赵构的纠缠,始于缠足,终于缠足。幼小的柔福,哭泣着缠足,一圈一圈的白布禁锢了她的足,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也禁锢着她的一生。同样幼龄的赵构,听到她小猫般哀哀的哭,仅仅给了她一个小小的笼子,你攥住它,就不疼了。后来我常常想,这便是宗隽与赵构不同的地方了。赵构看到缠足,只会对柔福说,只有地位卑微腌臜的人才会一双天足,真正身份高贵举止优雅的女子都是要缠足的。而宗隽,会强行地解开一圈一圈的白布,告诫柔福,缠足是为了禁锢你。君子和蛮夷,柔福选择了君子,逃离了蛮夷,却踏上了死亡的路途。她的足虽已解开,思想却无法摆脱忠君爱国。傻孩子傻孩子。当柔福被押往金国的时候,她的君呢?她的国呢?她心心念念英雄般的九哥,靠着女子,在江南苟延残喘,软玉温香。糜烂的桃红扇,扇不尽夜夜笙歌金迷纸醉。还因为柔福解开的缠足,赵构怀疑她的真伪,最终在韦氏和婴茀的设计下,将柔福赐死。他明明知道她就是真正的柔福,他的二十妹,他明明知道柔福对他是仰望的,他明明可以救她的,但是他的面子他母亲的面子他想要控制柔福他想要让柔福安静的听话,于是柔福只能死去。宗隽也折在了赵构的手中,借助柔福的手。面对这样的九哥,柔福说,当你用玉佩杀死宗隽的时候,我心中的九哥也死去了。她心中念念不已的九哥,是在那个暮春时节,装扮成小丫鬟跑出去踢毽子,漫天的樱花若雪飘落,他的九哥在马上一把手接过毽子,微微的笑。离开的时候,彼此相望彼此微笑。柔福与赵构的感情,有人说这是乱伦,我不认同。首先从始至终她与他的感情都是淡淡的,没有激烈的冲动,不是乱伦。其次皇帝有那么多的儿女,深宫内院,柔福总共能见到几个男子?恰恰英武如少年赵构者,一见倾心及是自然。倾心,却伤心。念念不忘的影子,柔福之于赵构,有多少是真正的爱情呢?许是连宗隽的一半都没有。赵构对柔福来讲,是兄长是国家是年少爱恋的影子,而不是良人。柔福逃回南宋,看到的是东奔西跑的皇室,看到的是沉醉奢华中的九哥,看到的是满朝议和的权臣,看到的人心背离的婴茀,那个时候,她的心就死去了吧,她有没有后悔,离开了宗隽。宗隽,敌国的王,极尽宠爱着落魄的公主,虽然强势但完完全全是呵护她的。柔福固守着家国天下的信念,守着心中九哥赵构的影子,抗拒着一次又一次地逃跑。宗隽还是放了她,还是放了她走。后来,赵构设计暗害宗隽,也是有妒忌的成分的。宗隽与柔福的第一次见面,网上流传的版本和实体书有很大的不同。我是偏爱实体书的版本的,柔福给宁福的药被金兵所抢,哀哀祈求的同时妄图守住皇室的那份尊严。宗隽起了救美的念头,后来又生生地将柔福从金太子手中夺回,回府的时候挑衅柔福,柔福愤愤,我以为你是好人。我是蛮子。不是好人。其实,他也可以说,我是爱你的人。当爱情渗入了家国仇恨,是不是便成为了一柄带血的刃。划伤了三个人。他他她。这场战争之中,谁也没有赢,谁也没有辜负谁。只是赵构,会不会在樱花漫天的时节,想起那冰清玉洁的笑,想起在地下死去了无缘鸳鸯。希望,死去的宗隽和柔福,能够相携取暖。就像当初,柔福将赵玉箱刺死下狱的那个夜晚,他以性命为她保命,在黑暗的狱中,柔福若小猫般,蜷在宗隽的身边。如果是太平盛世,宗隽和柔福必定是一双眷侣。而爱恨情仇,恩恩怨怨,谁又能说的清。同是要柔福折服,宗隽比起赵构,要磊落得多。不论是与柔福的斗争,还是与赵构的斗争。可是,他死去了,因为柔福是他致命的弱点。当你用玉佩杀死宗隽的时候,我心中的九哥也死去了。柔福对赵构阴谋的不齿,也是对宗隽的怜惜与愧疚。赵构辜负了柔福,柔福辜负了宗隽,宗隽作为金人重创了赵构。谁辜负了谁?恩怨情仇,却是解不开的环。【贰】我恨婴茀。她因柔福生。柔福因她死。看似柔弱的女子,是最有杀伤力的。因为她可以做坏事后,一脸可怜兮兮地望着你,温婉至极却心机七窍玲珑,多次陷害柔福,借助着柔福的鲜血,一步步登上了皇后的位子。每个人都有不得已。婴茀也是,要生存下去就要牺牲掉他人。但是,牺牲谁都可以,唯独柔福不行。靖康之变,柔福护着她,让她生,逃脱了押往金国的悲惨;遇赵构,也是凭着柔福曾经,才得以进入后宫……可是她最后,联合韦太后,生生逼死柔福。总觉得婴茀和袭人很像,外表温婉而心机很重。她对自己的每一步都深深计划,在柔福面前谦恭一如从前就如同韦氏在柔福面前也曾是一副慈母的样貌。柔福另她们想起过往不堪回首的过去,为了抹杀过去的印迹,柔福必须死去。婴茀的确是不得已,她要生存,讨好韦太后比讨好柔福合算,她要富贵,守着赵构即使某方面不如人意也足可平步青云,我不相信她和赵构之间有爱情,即使她曾经迷恋过年少的赵构,也不是那个从马上摔下来的废物。她第一次见他的时候,还是帝姬身边的宫女,而他,在秋千上。那少年的秋千越荡越高,几乎蹴到与身体平行了……突见那少年猛然自最高处腾空而起,弃秋千而出,翻了两个筋斗,扎入水中。而婴茀,痴痴相望。只是个痴恋的女子罢了,却背弃了柔福。纵使有千种理由,也没有权利背弃曾经有恩于你的人。记得婴茀的名字么?白霓婴茀,胡为此堂?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嫦娥披着白色的霓裳,有着美妙的梳妆, 为何她也是后羿之妻,与妖妇相当? 是从什么地方得来不死药,她偷进了月亮, 变成了月里的蟾蜍,不能够把自己隐藏?

看上去很美

老实说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但已经不是很有兴趣了。总的来说,我觉得我看到的仅仅是又一本涉及历史的言情小说,或者说是古中国背景下的日本漫画而已。清纯的公主,忧郁的皇子,经历了一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遭遇,身不由己的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再点到为止的加上一点点夺嫡、争宠,一点点勾心斗角,以及一些正史中有记述却已被民间遗忘的细节,当然更多的是作者自己的推理和想象,让这个在史书中几乎一笔带过的故事看上去似乎更深刻了一些。擦边球的兄妹感情,王子公主的悲情经历,衬上午夜笛声悠悠歌唱般的文字,标以“湮没在破碎山河间的一阕悲歌”的副标题,大概足以谋杀大批纯情少男少女--尤其是少女的荷包。但是,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想当公主,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希望遇到一位英俊潇洒又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王子,也不是所有女孩子都对王子公主或缠绵凄切或幸福美满的爱情路程感兴趣,至少我不是这样的女孩子。这样的故事只让我觉得肤浅。然而我当然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去做这样看上去很美的梦,去想象这样凄婉哀怨又倾国倾城的情节,只是暗地里觉得那42元的人民币有些不值。

金戈铁马,悲却江山

《柔福帝姬》是我去年看的一部小说,一年来,虽阅文无数,仍最心动于此书。其实我最感动的不是柔福和赵构之间的感情,我是感动于它的真实。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朝江山破灭,昔日最尊贵的王子公主亦如同蝼蚁。柔福对于赵构的感情,与其说是乱伦的爱情,不如说是乱世之下对于生存和美好感情的一种坚贞的信仰。它支撑着柔福度过了无数的日夜,就如同身在黑夜之中的人们对于曙光的渴盼,如同深陷沙漠濒临死亡的人对于绿洲的期待。最终她回去了,九哥成为了真真正正的皇帝,却无法带给这个国家往日的荣耀。她的九哥,她心心念念、英勇无畏的九哥,在她心中堪称神邸的九哥,不过是一个偏安一隅的胆小鬼罢了。她深深地失望了,原来九哥并不如同她想象的那样好,在她心目中的那个九哥,只不过有一张赵构的脸罢了。终究只是她想太多。相比于死亡,信仰的崩塌更能令一个人崩溃,这种支撑着一个人在最苦最难的时候依然咬牙坚持的精神世界一旦塌陷,等待着的,便是心如死灰,万劫不复!这种感觉就如同你向全世界宣扬你有多幸福,结果只是一个笑话,人人都知道,人人都用怜悯的眼光看着这个活在谎言与欺骗中的可怜人,而你,最后一个知道。真可悲!赵构呢?他又有什么办法!他何尝不想收复失地,他何尝不想创千秋万代之伟业供后人瞻仰!难道他没有年轻过,没有热血沸腾、誓死保卫家国过?有什么办法!人总会在现实的磨砺中渐渐退去我们本身的棱角,只余圆滑。我们胆子小了,心计多了,血液冷了,想的,便只剩安稳了。他和柔福本就源于一场错误的相遇,便理当用错误的结局来结束。至于柔福的亲哥哥三哥,曾经意气风发、广袖翩翩的混世佳公子,最后也只能守着一片果树,整日被人笞打怒骂,就这样过一辈子。极目南眺,也望不到当日的帝都,当日的繁华;更望不到,曾经的自己,自己的将来。至于赵构的母亲太后,很多人都因喜欢柔福而恨她,只是,大家都忘了,她本也是无错的。一个女人一辈子最好的年华都被锁在寂寞梧桐的深宫中,赵构的父亲甚至不记得有她这么个人。如果没有二帝被掳,也许她的一辈子就这样匆匆流逝,只能盼着儿子能够争一口气,是她的丈夫还能偶尔想起她,不,一次就够。她从未享受过她丈夫给予她的荣华,却完完全全承担了因他丈夫无能而来的痛苦。那个辽人对她好,她也只是一个女人,如何能不心动!儿子登基,她没有办法不回来,宋朝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天下不会允许一个嫁与辽人为妻的太后,这不仅是她的污点,更是她儿子——宋高宗赵构,一声永远无法洗去的污点。对于一个有孩子的女人来说,孩子就是一切。我相信,她回来,并不是因为大家所说的热衷于荣华富贵,若只是这样,她在辽国并不缺。但是,她绝对不能让她的儿子因她而蒙羞。这样一个女人,前半生的光阴因丈夫而流逝,后半生又为了将锁在曾经锁过她的宫廷中。至于她杀柔福,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她不能允许有知道她在辽国过往的人活着,二是她不能让自己的儿子越陷越深,最终犯下无法弥补、愧见祖宗的错误!谁有错呢?只是无奈罢了。这是一本极其大气又极其细腻的书,很难相信作者是怎样将它们如此完美得融合,不是小儿女的卿卿我我,而是一个族群的悲哀,一个江山破碎、风雨飘摇的时代的悲哀!天地不仁,便以万物为刍狗!

《柔福帝姬》——唯美而爱

闭目静想,脑海中来来回回飘着八个大字“国仇家恨,触目惊心”。柔福也不过是历史的一个小插曲,一个悲剧的小插曲,但是藏在这个案子的背后却是一段让我们心寒的污浊政治和辛酸历史。对于南宋的那段历史,我向来是不敢也不愿多探究的。总是觉得太耻辱了,虽然现在一直强调当时的战争不能定义为侵略战争,最多只能算是中华民族内部战争,但是南宋是军事实力软弱、政治无能的一个王朝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不喜欢听靖康之难的故事,因为我知道到头来南宋君臣也没有能血洗靖康之耻。我不喜欢听岳飞四次北伐的英勇壮举,因为我知道,过不了多久十二道牌便会来索命勾魂。我不喜欢听南宋忠臣苦苦坚持,以身殉国的忠义之事,因为我知道,再多的挣扎和努力,再多的隐忍和牺牲最后都挽救不了这条千疮百孔的龙船,它要沉,终究会沉。作者仿佛也不喜欢这些,她没有费力地批判那个无能的政府,污浊的政事,没有费力地描写当时饱受战争摧残的黎民百姓,没有费力地赞扬忠孝之臣,爱国贤将。她只想告诉我们,当我们翻开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时,望着史书上一个个名将贤臣名字时,不要忘了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人也在为历史而斗争,虽然她们是女人。作者是如此的用心良苦,写南宋,她刻意避开了那些风云变幻的战场和阴谋权变的朝廷,把亡国之君和胜利之王都作为配角设置,偏选择柔福帝姬这样一位在正史上无足轻重的小女子来当大主角。她要通过一个亡国女子,一个在金国受尽屈辱的公主的一生来展开历史的画卷,来展现历史的身影。作者文笔细腻,缓缓道来。对人物性格的成长,心理的变化拿捏十分得当。年幼无忧无虑的柔福和归来后尖酸刻薄爱议朝政的柔福的变化从侧面体现了“靖康之耻”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而后又用倒叙的方式揭露了柔福在金国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和屈辱,使我们能理解她性格的变化,为她不屈不挠参政进谏的精神所感动。还有一点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这个小说中所描写的爱情。这是一个唯美的爱情。唯美和浪漫是有区别的。唯美,即是唯美而爱,爱的前提是“美”,爱的唯一条件是“美”,不在乎身份地位,性别物种。所以我并不排斥年少时康王赵构和帝姬柔福那段朦胧的兄妹恋。然而我更佩服的是她南归后对幼时恋情的执着。她爱康王赵构而非高宗赵构,当年她的九哥康王出使金寨,何等的少年壮志,意气风发。那个华阳影间吻过他的男人,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和勇气,支撑着她在金国受辱时勇敢地活下去,坚定着她不顾一切逃回南宋的信念。然而,当她回国后,面对的却是毫无血性甘于偏安,对侮辱自己母亲妻儿姐妹的敌人曲意奉迎,只会玩弄宫闱中的阴谋,不能光明正大地用威望与能力巩固皇权的高宗赵构。纵使赵构对她一往情深,宠爱有加,但是此时的赵构与当年的康王早已天壤之别。柔福在伤心之余,也看清了自己的爱情已随大宋的江山而破碎不堪了。所以她断然拒绝了这个思念已久的人,孤守清白执着于当年的他。这是种多么纯粹的爱,她与他在命运安排下,就在那时那地,在所有冥冥安排下相遇了,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她爱上了他,爱的是冥冥给的那个他。之后他的任何改变都不关乎她的事,她只爱当时的他,而非眼前的他,她只要还可以想起当年的他就够了,她不需要此刻的他给她任何承诺,因为此他非彼他了。这种爱注定悲剧,是飞蛾明知一死的扑火,因为人不可能不变,当年的他不可能重来,然而她还是坚持不变自己的爱。我想,这就该是唯美的含义了吧。

她也是乱世中的佳人

这本书,作者写了整整五年。而我,看了整整五天。背景是宋朝。我偏爱乱世中的故事。因为在一个动荡的氛围内,人心更加真实,不掩饰。靖康之变。公主沦为战俘,而后回归。那叫柔福的女子她不温柔也不幸福。天生聪慧叛逆,觉得这样的女人,在那个时候,很稀罕。这故事本来不是我喜欢的那种。一段残破屈辱的历史。昏君,奸臣。生灵涂炭。还有一种暧昧不明的兄妹不伦之恋。但是,当一切背景隐去,整个舞台只剩下瑷瑷和九哥,那,就什么什么都不一样。这个故事里,有意气风发的少年,有倾城绝代的公主,有情种,有人情冷暖,有隐忍,有锋芒毕露。当然,还有,那些谁也无法推翻的,历史。当历史成为大环境,那些美丽无辜的人物们的灵魂就蒙上一层阴,怎么办,他们不得不被摆布,成为小丑,或者玩偶。谁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呢?而他们的故事,在这么多年后依然让人在伤心,那么即使多么凄苦,都值得的啊。根本说不尽。恩是恩,仇是仇,情是情,债是债。混在一起却什么都不是了。去看吧,会看得到,历史骨架上被剔除的血和肉。

国破山河在 回首无故人

看过众多网络小说,这个是我觉得写的比较好的一部。不在于它将正史与野史结合,不在于它将儿女情长与国破家亡的凄惨背景结合出来后营造的一种令人惋惜的悲剧氛围。我觉得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是对历史上柔福帝姬身份真假的争议。有人说是因为韦太后在金被俘期间曾经失节,归来后为了抹去自己的丑闻指认荣德和柔福两位帝姬是假的,这样皇帝杀了她们就没人知道韦太后的失节了。也有人说柔福是汴京一名叫做静善的尼姑伪装的。且不说历史如何,这部小说中塑造的柔福在南归之后是一位高贵孤傲,冷血残酷的女人。性格难以捉摸,对同父异母的赵构也是越来越暧昧。倘若她是真的帝姬,经历了从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公主到敌国任人驱使甚至任人发泄的工具这种天壤之别。承受这种屈辱活下去,逃到南朝继续做公主,等于从任人践踏的低贱的泥胎又一下子变成了塑制光鲜的偶像让人供奉膜拜。心中的不耻与伤痕无法愈合,变成这样情有可原。所以她言语间总会带着攻击性。她渴望收复失地,杀光金人,只有那样自己才能开心,只有这样才能挽回自己的尊严。这可以理解。如果她是假的,那身为一届平民居然可以瞒天过海,关键是身为一届平民,女流之辈居然将国家命运看得如此之重,对金人如此仇恨,怀着影响赵构想法让他北归汴京收复失地不再委曲求全。这样的抱负和勇气更加让人称奇!只是看到现在觉得赵构有些可怜,在残破的国家混乱的局势中临危受命,偏安一隅建立南宋,父母妻子兄弟姐妹都在金国受辱,好不容易有个妹妹回来,到最后又是假的,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让他身心受创不能有子嗣。守着飘零的河山做了一个被拥戴的万岁爷,可是环顾身边却没了故人。@迷糊兔叔叔

相见不如怀念——《柔福帝姬》读后有感

一直都很喜欢看这种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依靠野史与想象戏说历史人物的小说。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没事想象下古人们的感情与生活,其实挺有意思。忙里偷闲飞快的在电脑上看完了这部据说有40万字的小说,虽然草草看去,却仍在掩卷之时,感受到满心的悲凉。这毫无疑问是一部女性小说,很少有人愿意花如此长的篇幅去描述在那段耻辱的历史中那些被视同玩物的女子,她们的感情与思想。小说里的女子大多聪明有加,但在国破家亡之时,却因为性格上的不同,造成了命运的迥异。婴茀和柔福便是很极端的两个例子。有人不喜欢婴茀,说她忘恩负义,心机过重。我却觉着,这是书里描写得最为真实细致的角色。想来年少时也很不喜欢《神雕》里的黄蓉,觉得已不是《射雕》里熟悉的活泼明亮的可人儿。随着年岁稍长,却越来越明白,人对于环境,对于成长,对于改变的身不由己。婴茀是有心机,但通篇下来,除了最后附和太后陷害柔福之外,用于害人之处,其实很少。她是聪明的,会利用自己的美丽,利用自己的善解人意,利用自己对人性的了解,不但让自己在乱世中存活了下来,还一步一步爬上了皇后的宝座。我相信所有人都能理解赵构慢慢接受她,重视她的过程,谁不想要个这样的妻,可以无条件的宽容你,服侍你,为你想到你想到或想不到的每一点,还只会默默在你背后,不会给你造成任何麻烦。可是,即便活得如此“成功”,婴茀心中,仍旧是寂寞的吧,她为之付出终身的感情和生命的人,到死心里惦记的,都是另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还是他异母的妹妹。赵构死时,婴茀发现了团扇,“她起初所有的感觉都隐去,唇边渐渐凝出了一抹冰花一般的,冷淡的笑”。笑命运,也笑自己吧。。。柔福帝姬的真伪一直是历史上悬而未决的谜团,作者最初或许就是看到这段历史萌生的灵感。柔福在书中是一个性格及其刚烈的女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对她最典型的写照。这种女子,不懂圆滑,不知放弃,一旦与她靠近,很容易被她吸引,却也很容易被她烧得粉碎。抛却所有外部因素不谈,其实觉得宗隽和她最为相配,事实上,在争吵与对抗中,他们根本就已经爱上了对方,而且,宗隽爱上的才是真正的柔福。只是,爱情常常会在错误的时间地点找上门,柔福这样明烈的性格,甚至不可能说服自己承认爱上仇人的事实。而对赵构,或许她是爱过,可爱的只是年少时相遇的他,而不是完整的他。在感情的世界里,大部分人都会热衷于想象,很多时候,我们爱上的,不过是我们为自己编织的梦幻主角而已。生在战乱的年代,柔福是不幸的,而不幸中的大幸,则是被这样的两个男人爱着,庇佑着,才会让她短暂的生命有过激烈的燃烧。只可惜,柔福不会觉得幸福,她不能爱宗隽,而她一直牵挂的九哥在她历经千辛万苦相见之后,给她的却尽是失望。相见不如怀念,如果可以选择,他们大概都会选择记忆能停留在那一年,樱花中的秋千下,初见的惊艳,初初拥入怀的快乐,初吻的甜蜜,几乎懵懂的要碰触到的禁忌的幸福。如果,如果时光真的可以停留在那一刻,该多好。。。

历史没有告诉我们的事

在那些官方的、流传千古的正史里,再英勇神武的人物都不过寥寥几笔就经过了。更不用说那些湮没于世俗的芸芸众生,就算是野史,也无法把一生说尽。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这本书,可能我永远都不会知道历史上曾经真实存在过这样一个女子。《柔福帝姬》,知道这本书已经很多很多年,但彼时总认为这是一本伤春忧怀什么的书,待翻开才知道原来这是这么地沉重。其实不喜欢那个时代,所以在战况相关描写的时候总是快速掠过,所以也难有什么深刻的见解吧。只是这本书,也是再不会看第二遍了,太过沉重,无法承受。从开始就很喜欢柔福,不喜欢婴弗。看到后来也不喜欢赵构了嗯。虽然身在那样的时代,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还是无法接受吧。

红颜易老,刹那芳华

春季看完,一直想写点东西,写完兰萱就没有任何推进。姑且先放上,有时间慢慢补……寒假回家前连用两天时间读完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因为基本情节都知道,所以这方面的惊叹弱了不少,也能把更多的注意放在其它地方,比如五首回目词,单从词牌的选择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考究。除了脍炙人口的“塞上牛羊空许约”外,自己最喜欢的是《洞仙歌》中的“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而在读米兰lady的《柔福帝姬》时,脑海中反复出现的也是这句话,所以略加改动作为标题。听说《柔福帝姬》连载时就曾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米兰说自己从中得到不少帮助,而且实体书出版时又“对金国部分进行了大幅修改”。因为自己有过写论文的痛苦经历,所以一直很佩服愿意自己反复修改的作者。柔福帝姬的故事之前已经听过,尽管正史言之凿凿,人们还是愿意将其作为悬案。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到米兰在历史方面下的工夫,但正如有些批评所说的,时局、朝政部分描写略显生硬,与主体还没有融合为一体,大部分男性形象也因此比较模糊。相比之下,书中对女性的描写不但细腻生动、别有新意,而且风采各异,即使很多可能在一瞥之后便匆匆下场。在我看来,“易老”更多是拜时代所赐,但她们都极力绽放出自己的光芒;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光芒有强有弱、有长有短,只有那些在风雨中卓然独立者最为耀眼。此处想说一说其中六位,她们未必都是耀眼的,但都让我愿意回味。(一) 兰萱还是想从兰萱写起。米兰是让我们跟着婴茀见到这位郓王妃,当时的婴茀无论是性格还是境况都和许多小说女主角毫无二致:地位卑微但勤勉聪慧,与人温和但自有傲骨心志,因缘际会得与赵构和赵楷有了交集,尤其是赵楷,也因此被柔福遣来送信安慰。在这样的情节中,赵楷的王妃作为一个过场人物、发挥些礼节性的作用便足够,但兰萱的首次出场就注定令人无法忘记。“婴茀听他说要请王妃,顿时好奇起来,此前曾猜想过多次郓王妃的模样,思量着如赵楷那般的人物不知会寻个怎样的女子来做正妻,却一直无缘得见王妃真容。 过一会儿听得环佩声响,几位侍女拥着王妃进来。 郓王妃身着浅青长裙,外披一件绫纱对襟旋袄,头上松挽一个宝髻,微微倾向右侧,有流云横空之势,其上除了一支翠玉凤簪外再无其它饰物,清丽淡雅。她约二十许人,身材高挑苗条,皮肤白皙,无一丝瑕疵,行动间若芝兰扶风,淡淡散落几缕幽香。婴茀起身行礼,刹那间忽然明白了何谓‘惊艳’。或者确切地说郓王妃并不艳丽,但那淡雅高洁的气质是婴茀从未见过的,忽然竟有了自惭形秽之感,觉得自己与之相比不过是个全然稚嫩的黄毛丫头罢了。……郓王妃暂没作声,只静静地盯着她看,双眸清澈明净,又似有洞悉世事的穿透力,在她的注视下婴茀尴尬得只觉无处藏身。”这样的形象在小说中也不鲜见,但伴随着情节的展开她成为赵楷和婴茀这场相会的真正主角:赵楷久醉不醒,婴茀请求王妃代自己转交书信,但兰萱一口回绝了这个合情合理的要求;婴茀在屋内等候的同时她也一直候在屋外;赵楷初醒时所唤的是“兰萱”,知道她一直在外等候后不再逗弄婴茀并放她回宫。之所以回绝婴茀,是因为她清楚柔福派来这个宫女的深意;而她的等待与赵楷的反应表明两人的关系并不是貌合神离那么简单。兰萱的第二次出场是送别赵楷随钦宗前往金营,这次依旧是借助婴茀的视角:“赵楷与王妃兰萱同乘象辂前来,到了告别处,赵楷双手扶王妃而下,婴茀发现他凝视王妃的神情是她全然陌生的,宁静而柔和,含有难得的郑重,和一丝若隐若现的忧郁。而王妃依然表情淡漠,淡妆素裹,冰清玉洁般风骨。”读到这里还是疑惑:谁会想到风流倜傥到骨子里的赵楷会这样看着一个女子?不是暧昧,但也不是冷漠,仿佛另有一种情愫。紧接着在柔福和婴茀前,他又恢复到平日的样子,不疾不徐地周旋。而在兰萱面前,只有“深深地凝视”和“我走了”简单的一句话。然后,他在上马前看到兰萱的两滴泪。然后,他折返,浅笑着问“你曾说过,永远不会为我这样的男人流一滴眼泪,而今你这两滴眼泪我可不可以理解为是为我而流”?眼前人毫不矫揉作态:“‘我曾说过,嫁给你这样的男人是我最大的不幸。’兰萱直视他眼眸,道:‘但若可以重来,一切必还会如现在这般,我依然会嫁给你。’”然后,赵楷旁若无人地拥吻着她,良久。然后,兰萱苍白的脸上染上绯红与一抹微笑,成为“此日苍茫烟尘中最美的景象”。兰萱的第三次出场,是在柔福与婴茀的交谈中。当时婴茀素净打扮使柔福想到了自己的嫂嫂,婴茀在柔福说自己想起一个人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兰萱,而且急忙解释缘由,这既可以理解为她对自己与赵楷往事的警惕,也可以理解为兰萱在她心中烙下的印记太深。从柔福的口中得知,在前往金国的路上,兰萱没有像其他女子一样为了避免侮辱而故意把自己弄得蓬头垢面,始终素净高雅,用韦氏的回忆便是“剔透如玉髓冰魄”。而在金兵意图不轨时,她纵身跃入古井之中,使自己身体与灵魂至死纤尘不染。而赵楷在闻知她的死讯后,那勉力的浅笑、呕出的鲜血、失态的恸哭才让包括柔福在内的观者觉悟到他们情深如斯。他说:“她是我看不破的那处红尘。”此时的赵楷似乎已在北国安居了,他没有像他的父兄那样一蹶不振,朔风似乎为他的雅致增添了一种独特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他和一个金国女子有了骨肉,这一点似乎颇令人介意。但我想,依他的性格,从夺嫡失败到山河剧变,或许此时荣华富贵、身份地位对他来说已如尘沙草芥,现在的他不再需要醉酒便能泰然处之。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对方是金国人有何妨?何况这个叫朵宁哥的姑娘如此爱他。但我固执地相信,兰萱在他的心中拥有一块无法取代的位置,不管他是与其她女子缠绵,还是向婴茀大献殷勤,还是与朵宁哥相濡以沫。就像婴茀回想往事时所领会的:“假若日后即位的是他,他必会纳她为妃,也会宠爱她,像太上皇当初宠爱王贵妃和大小郑贵妃一样,但这样的宠爱绝对不会如他与兰萱的感情来得深刻,即便他们的感情那时常以彼此冷对和疏离的形态出现。”在番外《素衣微凉》中,我们得以对兰萱及她与赵楷的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如果说在婴茀、柔福和其他王室贵族面前,兰萱主要展现的是清雅的风姿与清透的心思,那么番外通过将镜头转向了她与赵楷生活的府邸,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她与赵楷深切却又波折的感情,所以她看似的无情也不过是多情的另一种表达罢了。明明互相爱慕,但因为各自在一些事情上的坚持始终无法克服分歧与疏离,但也因此将这份情酝酿得越来越深,越来越醇。兰萱,郓王妃,成为那个时代最清亮的一道光芒。

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皆是华阳花影中的一场梦。当初年少,樱花树下,那一次相遇,成了今生最珍贵最甜蜜又最生涩的记忆。可这乱世,这皇家血统,经得起几许如斯深情?或者有几分深情如斯?这世间有多少沧桑事令人无可奈何,更何况这乱世中的不伦之恋,又或者是否曾经真心地相恋过?当繁华落尽,伊人已逝,看着顺流而下的花灯,剩下的只是对那场风花雪月的唏嘘罢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

昨天在我弟家断断续续看完了上下集对于我来说,相比主角柔福和赵构我更爱的是翩翩赵楷和心机婴茀~那个吻的约定真让人魂牵梦萦呀(∩_∩)主角那种年少时的朦胧的爱恋其实都是理想中的彼此而已在世事的沧桑变化中,他们都变了~~~

一个女子的气节

匪我思存力荐的《柔福帝姬》,想来也是不差的,果然,一口气读完,丝毫没有停顿,过后仍是久久萦绕心间。柔福身世不可谓不可怜,堂堂一名公主,被父兄连累,北上成了金国俘虏。命运的不济并没有消磨她作为一名公主的傲气。即使深处敌营也不委屈求全,极力抗争,最终脱于魔掌。归国后面对从小仰慕的九哥变成了卖国求荣的皇帝,失望中走向凋零。然而柔福不可谓不幸运,若非有宗隽的照顾,她不可能再金国生活的如此安全;若非有九哥赵构庇护,她不可能频频顶撞皇帝而又安然无恙。作为一个公主,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始终没有忘记国家的仇恨,即使面对死亡,她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即使已为人妇,她也极力守护着自己的爱情,自己的信仰。没有一个女子能在那样的环境中独善其身,也没有一个女子能在金国骄傲地活着,不向任何金人谄媚邀宠。虽然她爱的人不可能和她有结果,但是她依旧守着这份爱情直到永远。人生若只如初见,若还是当年华阳樱花中的相遇的两人,不是兄妹,不是皇子和公主,只是陌生人,想必世间又多了一个美满的爱情故事。柔福,傲骨铮铮的公主,身世飘零的帝姬,终归是可怜的女子。

“造化生爱恨,混沌中浮沉”

想不出要用什么来做题,刚读完这书,心里还在隐隐的难过,为这个让人心疼的女人。正听着 广陵春深 ,小楼的词,青螭正唱到题目一句,所以拿来做题,也算稍符一点柔褔的遭际吧~?忽然想到了老杜的一句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扯远了。回来。这文不能算是我往时喜欢的结局,因为它并不圆满,并不皆大欢喜。可是历史很少能有圆满,这个因着两宋交际真假帝姬的故事而成文的小说虽不能说是历史,却是合情合理的讲述了和分解了一段历史悬疑。所以,我无法不说这是我至今为止读过的最好的一部历史小说。无论这其中的精致文采,无论这其中贯穿的历史知识,无论作者奇妙的丝丝入扣的情节布置,,,,这个文里描述了太多女子的命运,瑗瑗,我还是叫她瑗瑗吧,婴拂,兰萱,玉箱,韦妃,瑶瑶,赵构的张婕妤潘贵妃甚至于一个已经死了的仅存于幻境和只言片语的回忆的宗隽前妻。。。倔强女人的命运真的让人心疼,瑗瑗,还有文中笔墨较少的兰萱。有时也想那是否也是时代的错,然而谁又能自己选择生在哪个时代?终究还是性格决定命运的罢。瑗瑗的倔强与坚持,说心疼,其实也是因为自己骨子里也是倔强和坚持的吧,所以文到结束才倍感难过。一心为了心中的念想而坚持着,到最后才发现原来从一开始自己就错了~最后她后悔了吗?不得而知。但瑗瑗如果没有她那份倔强和坚持,就不会把九哥当成为自己为祖国雪耻的支柱,就不会在金国八太子宠爱非常的背景下纵使自残也要逃回江南,如果没有她那份倔强和坚持,那她就不是瑗瑗了,她也许像兰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许像玉箱忍辱负重媚乱仇敌后宫,也许就像软弱的瑶瑶像苟全的韦妃-------那这个故事更不复存在。----------我都说到哪儿去了,汗==!未完

难得喜欢的历史小说

说来我是不喜欢看历史小说的,因为觉得很厚重,而且还要不时考验自己的历史知识。但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柔福帝姬》的新闻,不免好奇,一是它是一本网络小说,能够引起这些的轰动,二是它的作者是一个女性,一般说来写历史小说的女性并不多见。然后一看,就有些喜欢,文字很不错,历史知识也很强,虽然是一段比较熟悉的靖康之耻,却在她的笔下变得有所不同。里面的爱恨情仇,有国的、家的、人的。而并非一般网络文字的虚浮与胡乱。所以推荐给大家。呵呵,而且无意中发现,小说的作者米兰lady居然是和我一个小区的。

乱世女子的悲歌豪情

米兰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作者,她的文字看似平淡,却十分哀婉,往往虐人心于无形,她的作品“震撼”两字远不足以聊表心中所慨。此书取用了历史原型,人物刻画更是不经意间更见深刻,结合当时的政治,赋予了人物鲜活的骨血,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感与沧桑感。作者思维连贯、内容紧凑,信手拈来便是一出千转百回乃至千疮百孔的儿女情长,于柳暗花明后显山露水的一笔一划勾勒出浓墨重彩的历史舞台剧。兄妹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情愫、与异族人的爱恨纠葛夹杂在山河倾颓的南宋间,演绎了在硝烟弥漫战乱连连的时代,一个企图凭一己之力挽救国家的女子,在遭遇了种种不幸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失落,怎样暗哑惨烈人生。书中很多出彩的人物:恃才傲物、风流俊雅的郓王赵楷;宗姬赵玉箱,曲身事敌,实则暗中瓦解后宫,对金主下毒,死得凄艳;吴皇后婴茀,温柔贤淑,不动声色,利用这无懈可击的伪装一步一步登上皇后之位,暗中巧妙的除去了最大的潜在敌人柔福。在当时,一个因无力国战而被迫和谈出卖给异族的女子力量何其薄弱,然为了兴国,她卸下了礼义廉耻,企图以自己影响心中唯一的希望九哥,然而这个懦弱虚伪的南宋君主,最终使她的希望归于灭寂。柔福与完颜宗隽的爱恨情仇,是小说中最华美乐章,美好不过也就昙花一现,过眼云烟而已。正如柳青所说:“读完这个故事,心是苦的,不为扭曲的情感,不为卑微忍辱的生存,而是那一种信念幻灭的大悲。”此书长达65万字,篇幅浩荡,人物结构繁杂,是一部难得的长篇,若嫌长的朋友可以绕道,不过此书可谓难得,希望不会被拍成电视剧,毕竟文字的影响力和震慑力远远比那些镜头下的世界更有想象的空间。看这本书时,我们每个人既是导演也是主角,永远都在自导自演一部与自己无关的悲剧,这也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

人又岂会只如初见

初识此名,甚觉怪异,无法猜度其意。偶搜索晋江推荐文,有毕业于北大后入普林的spaces推荐三篇,最后一为《步步惊心》,而首当其冲为《柔福帝姬》。鉴于此人背景,想必推荐之作亦不凡,遂寻来。怎奈作者米兰已将此书付诸出版,晋江亦大篇幅锁文。据闻,网络连载初稿与出版之终稿有两章关于金主段落的修改,累计多达7万字。虽阅读之初便知不可读全,但可知其全文脉络。俗语说“乱世出英雄”,不想“靖康之耻”(其靖字同我姓,小时便知此四字)乱如此,耻如斯。整个皇室宗族竟数被掳,国之不国,家之不家。向来同情因改朝换代,国破家亡,而飘零的佳人。不敢想象,当初衣着绫罗绸缎,身处繁华盛景,不识愁滋味之人如何于乱世自处,要经历多少才能缓和适应,又有多少才情随风逝去。全文读来,并无十分悲痛。于作者的文笔,了解史实的一隅。开篇瑗瑗的尖酸刻薄着实让人厌恶心痛,而当你了解她的经历,内心的急切,似乎明白她是想以此来激起帝王复国之志,只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包括当初意气风发的九哥,她想要的他不能给,失望之际,死也就是最好的归宿了。一朝错,终身错。回忆永远是最美好的,因为丑恶一面已被忽略。而记忆中之人,永和现实有差距。九哥,无甚喜,无所恶。只是柔福所托非人。纷乱时事已将人棱角磨尽,安于一方的苟延残喘。只把杭州当汴京。隽宗,若念其背景,除其当初用强,其它似无指摘之处,只恨最后一不小心,表情之物竟害了性命。婴茀,确似袭人,善解人意,八面玲珑。如此无过,处处忍让,无性情之人不讨我喜,反倒有些厌。玉箱,一个表面柔弱内心刚毅的女子,纤弱弱一肩却承复国之志,可敬可叹。相形之下,韦太后着实一小人,卑鄙至极。若无最后迫害柔福之举,前述金国总总,悲悯之下倒可原谅,而今只得人唾弃。而那个驸马,高世杰,哀其不幸,草房中遇见柔福;恨其不争,仅为红颜外表所惑。男子岂可为女色而弃前途,尤其所识的只是其烟花皮囊,却不识得皮囊下的高洁之志。此中的种种感慨皆因于作品中的角色,无一完美无缺。人性的缺憾才是真。所有国破家亡时的女人一样的悲惨不幸,是男人们无能的牺牲品。

步步催人泪下

故事发生在著名的“靖康之难”时,但是不是乱世英雄女侠,也不是后宫争宠斗艳,也不是皇帝对功臣飞鸟尽良弓藏的故事,而是一步步用泪水渲染的不伦恋。柔福帝姬和自己的哥哥赵构相识于华阳花影中,那时的她对自己这位身在金营不卑不亢的九哥充满钦佩和爱慕,故意隐瞒自己身份,赵构对她有悖伦常的亲密埋下两人一生的情愫。在被擒北上的路上,无数大宋女儿上演着贞烈不屈的故事,比之男儿过之而无不及。柔福靠着对九哥定会收复失地的心念熬过最艰难的时刻,并在金国皇子宗隽的保护下生存了下来。但当她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九哥身边才发现,现实已改变了赵构,她的复国梦想和对九哥的爱一样终成空。最后她面对赵构母亲的陷害自饮毒药而死。从剧情构思到叙述结构,该文绝对是上乘之作,如同在宣纸将赵氏宋朝的一段秘辛层层勾勒,最后块块泼墨渲染情感,和读者的泪水一起染透纸背。尤其对柔福在金国所见所历的描写,完全展现了一般书籍从未染指的抗金女儿的千面画卷,也为她对赵构的感情和后来被赐死的情节做了极为巧妙的铺垫。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全书看完了,我终于相信了魔鬼梅尔菲斯所唱的“谁能如愿以偿,此问伤心难言”。果真没有人梦想成真,没有人能心心相印。《柔福帝姬》在网络上名声很大,可我时至今日才看完,不得不说自己真的一直OUT。开篇刘心武的序让我很震撼,他居然会为历史情感小说写序?可能是出版社策划的,不过这书从遵循历史的角度出发,它也值得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驸马最后给柔福送那柄秋扇时,让我一下就想起了容若的“何事秋风悲画扇”,驸马借汉朝班婕妤因受妒被害而映射柔福现在的境遇,而表现他对柔福身份的相信及她命运的怜悯。这位不畏皇权向皇帝提出要尚他最宠爱的妹妹的男子,在马球场上击球快马雄姿英发的那一幕,与他最后求任异地时落寞而去的身影,其中强烈的对比跟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是一个好男儿,可惜生错了时代。看完书后,我做了很多设想,假如柔福不再记挂南方故国,与宗隽平静安逸地生活下去,会不会故事的结局就不一样了?柔福在,宁福可能就不会出现,就不会害宗隽,可是宗隽在仕途上的野心不会就此泯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完颜亶也是迟早会灭掉这个救他于虎口之下的八叔的,那么柔福之后的命运甚至比她回到南朝最后自杀而死来地更惨。故事的结局总是由一个个细小的前因组成,导致它形成的步伐谁也无法改变,不能改变徽宗、钦宗的懦弱,不能改变靖康之变的发生,不能改变秦桧的出现,不能改变岳飞的耿直,同样也不能阻止那意气风发、敢作敢为的康王变成最后不能人道,被金人打地四处躲藏,任用秦桧,冤杀岳飞的宋高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在那个国破家亡的年代,没有什么是可以停留在人生初见时的。

认真你就输了

看柔福帝姬,源于网上炒得热火的“袁腾飞抄袭门”。很多人看完柔福帝姬,就拿出一大堆历史资料来抨击作者。说作者不尊重历史云云,更有言辞激烈者,将作者骂的狗血喷头。对此我只想说:”认真你就输了。“ 要知道,这是一部小说,小说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作者再其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而创作出来的。若说柔福帝姬是胡扯,那《三国演义》岂不更是胡扯?我并不是在为作者辩护什么,只是谈谈自己的看法,有些人,别那么较真,大家看小说不就图个乐子么。有人忍受不了赵构和柔福的”乱伦之恋“。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帝王之家,人心里难免会有些扭曲,宫廷之中,因孤独而产生的依赖,因依赖而产生的莫名情愫,我觉得是有情可原的。更何况,他们之间没有也不可能真的发生什么。我一直不太明白柔福对完颜宗隽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她爱他吗?我看不出来。但至少知道,对于他的死,她是伤心的。也许他们是真的有情的,只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的身份,注定他们之间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因此,我也没有为此感到遗憾。柔福死时,我是哭了的。其实,我心中有一小块天地是纵容她与她的九哥相恋的。也许死是对她最好的解脱。我很庆幸,赵构几乎一直相信她是真的柔福。我对韦后很没有好感。起初,我同情这个妇人。后来竟有些恨了。同时经历过磨难的女人,她为什么就要致柔福于死地呢?她那么怕丑事暴露,当初干嘛要给金人生孩子,干嘛不像邢氏那样自尽呢?说到底,这个女人没种。

华阳花影残

在这儿我先要做一个忏悔,我利用大好的青春时光看完了一本异常做作的小说。这本小说装帧精美,价格不菲,内里却是排版混乱,错字连篇。我可以很负责任的怀疑,出版社抠门到把校对的钱都省了。为了能和这本做作的小说相匹配,我特意也给这篇口水文章配了一个很难读懂的题目,当然比起作者的矫情功力来说,我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废话就说到这里了,下面隆重引出本篇的主人公,大家鼓掌欢迎并且要以夹道的方式,最好鞠躬成90度,瞧,不远处来的正是我们尊贵无比的《柔福帝姬》。看到帝姬两个字你可千万别把它往网络上大热的玄幻上靠,帝姬可是正经八百的称谓,宋朝的公主有一阵就风行叫帝姬。因此,咳咳,这本小说自然是历史通俗演义类的。说到书中的这段历史,大家不可谓不熟,我最先了解它是从《射雕英雄传》里头,因为这桩让千千万万汉人蒙羞的事儿,才有了郭靖和杨康;再后来就是一首宋词,语文老师逼着大家伙背的“靖康耻,尤未雪。臣此恨,何时灭。”虽然是咱们汉人的羞耻,但是我们并不避讳去谈它,因为从屈辱的尘埃里,毅然杀出了一个岳飞。岳将军的光辉事迹连着他背上的刺青被当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题材就这样祖祖辈辈的流传下来了,流芳百世的反面就是遗臭万年,秦侩自是难逃厄运,群众的眼睛可是雪亮的,他被雕成塑象生生世世对着岳飞的坟墓罚跪不说,还要遭万人的唾弃。但另有一人,宋高宗赵构,若不是有皇帝老爷的身份,我看也得陪着秦侩一起跪着,跪它个天荒地老,海枯石烂,方才解恨。乖乖,就是这样一个昏到家的皇帝,在作者的笔下,年轻时代的赵构竟然非常非常的英勇无畏,出使金寨不卑不吭,挽弓射箭三矢同时中的,吓得金国的将领是一身冷汗,心想赵家还有这等英雄的好男儿。赵构沉稳,冷静,更有经事治国的头脑,不仅仅在一干王子当中出类拔萃,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想必尧舜禹汤秦皇汉武都不能出其右。谁能想到这样的一个人当上皇帝之后就开始卖国求荣,直把杭州作汴州呢?但是历史早已写得清楚明白,北宋是怎么变成南宋的,金人是怎么蹂躏汉人的,岳飞又是怎么死在风波亭的,是谁弯腰低头把老百姓的血汉钱大把大把往外送的。作者想要意淫吧,非要扯着历史的幌子来意淫,你说你这样累不累呢,你又不是孙悟空,没事套个紧箍咒折腾自己干吗捏?还非得从史书的边边角角挑出一些蛛丝马迹,愣是给赵构编出了一段不伦之恋。我每次看到柔福念叨着“九哥”就浑身起鸡皮疙瘩。这样天仙似的人儿,蕙质兰心,看什么都通通透透,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一辈子就只对一个男人挂过心,动过情,那个人赫然竟是赵构!若说她中意的只是华阳花影下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也就算了,等到赵构当上了皇帝日益昏庸无德之时,她还没有心灰意冷,真是一块木头都比她有出息。可怜我们的作者一次次的为她的不死心找借口编理由,赵构卖国求荣是有道理的,赵构亲小人远贤臣也是有苦衷的,可怜的作者就这样走进了固步自封的圈子。她太在意历史了,明明已经和真相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她还是死捏着史册不放,故事越编越力不从心,最终难以自圆其说。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作者的良苦用心,为了这本浩浩汤汤40万字的小说,她翻阅的史书必定是汗牛充栋了。这点很明显的体现在她讲述政事国事军事的时候,语句文法是怎么难懂怎么来,文言古语一并用上,恨不得把所有关于这方面的史料都罗列上去,连篇累牍矫饰过重,真是想不跳过都不行,我可不想为了一本小说去翻古汉语辞典。马克思爷爷和***爷爷从小教育我们,看问题要分两面,所以讲完了差的来说说好的,不过我这里用的可不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我看此书的时候还是流过泪的,我是一个很容易动情的人。当我看到赵玉箱死的时候,啪嗒一声眼泪就滴在纸页上了,氤氲出一个不大不小的圈。她死得轰然绚丽,死前的一抹暧昧的微笑轻而易举地把出卖她的婢女送进了地狱。她每一步都走得亦步亦趋,把国仇家恨都熔进了骨血,暗里恨得咬牙切齿,明里却要对金主婉转承欢。生她养他的父亲大义凛然,割袍断义,她哭得撕心裂肺却还是欲言又止。没想到机关算尽,却还是棋差一招。即使没有完颜宗隽的暗算和婢女的出卖,她注定都是失败的。她只是一介女流,身处敌国,想凭一己之力颠鸾倒凤根本就无计可施。小说里有一句话“靖康之时为国殉难的臣子只李若水一人,而宋朝烈女却有成百上千。”国破家亡,自己不过是君主手中被兑换的筹码,颠簸流转异国他乡,等待她们的不过是更大的灾难更多的屈辱。最终意难平,只有南望故土,为国殉难,将仅存的一点尊严保留到最后。宋朝女子的烈性让金人唏嘘不已。印象最深的是宛若莲花般高洁的郓王妃,作者对她着磨甚少,她死得也干净利落,转身间就投井自尽,尘归尘,土归土。前世自水中去,来世也必当从水中来,清清爽爽不带一点杂质。好似郓王对她最后的评价“她是兰宣啊,不死又当如何。”本以为宋女最后的震撼会延续到婴弗身上,我渴望最后几章寥寥数笔她能干出点什么狠事来,类似于则天武后戕毒自己的亲生骨肉等等。但是她就这么不愠不火地陪着夫君终老,真是白在她身上埋了这么多伏笔。写到凌晨四点,罢了罢了,不过是一本通俗小说买就买了,冤枉钱也不是第一次花。看书总是件好事,何况还能增长历史知识。写于2006年2月,转载请著名出处:http://bananad.blogbus.com/logs/7768701.html

人情老易悲如许(书中读者评论)

作者:素履无咎《柔福帝姬》之主旨并非爱情的哀伤,也并非时代的兴旺,却是人生的变迁,它叙述着成长或衰败的过程,无情或无常之间,又反现出生命的缱绻和永恒。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写作者的心意在历史和想象之间,在既定记载和空白悬疑之间,在已逝之物和恒久轮回之间转换不已。北宋宣和末年到南宋绍兴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痛史,繁华盛极而时局剧变,天上人间地狱瞬时转换,山河变色,从民族的命运到个人的荣辱,无不极具戏剧性。现代人穿越那些久远庞杂的史料,浮想在那个时代里,那些活生生的个人的流离失所和荣辱悲欢,悲悯。原始的历史记录或者有技术性的超然,或者利益不同而莫衷一是,在摆脱了历史考据的束缚后,便是小说的自由。  作者并未回避靖康之乱的鲜血和狼狈,黍离之感后是人情老易悲如许。《柔福帝姬》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虚构乃是效忠于文学的真实,效忠于“永恒的现世中”的真实的痛苦和窘迫,虚构尽量在史料记述较为空白处展开。作为故事远景的人物和事件,多数为对史料的整理转述,米兰的新闻工作经历,使得她具备高效而流畅的概括能力,在保持风格的优雅委婉的同时,疏密有致,细腻和宏阔互相映衬。故事中景的人物,晔晔紫芝般的玉箱、敦厚惘然的高世荣、文采风流的赵楷…。都各有幻想和苦衷,各有深沉而复杂的哀乐和悲欢,在这乱世和宿命中挣扎。近景主线中的主角赵构、柔福、完颜宗隽、婴茀并不一定是历史上的宋高宗、柔福帝姬、讹鲁观、吴皇后,但他们各自履行了史料记载的对应人物事迹,承载和体现着作者的设计匠心。  作为女性作者,米兰对人物情感的设计和把握细腻微妙。但《柔福帝姬》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并不是常见的金风玉露和流水高山。魔鬼梅菲斯特唱道“谁能如愿以偿,此问伤心难言”,《柔福帝姬》中没有人的梦想能够实现、情感获得归宿、恋慕保持纯粹,没有人能心心相映,没有人能获得平静和幸福。这宿命来自时代,也来自人心不可逃避的自私、贪婪、虚伪、狂妄、报复心。作者对情感的设计和处理上也有女性的洁净、克制和含蓄。赵构和柔福之间貌似兄妹禁忌之爱,实则是彼此把对方当成了幻想中的完美自我,并无真正的理解和共鸣,他们在靖康之乱的浮沉中各自改变,重逢时仍然试图按当年心中的蓝本塑造对方,结果自然是失望和绝望。婴茀或许因理解而爱上赵构,但她的爱也因为了解的日渐清晰而永远无法抵达,萌生爱的理解转为权力博弈中的机谋和利器。宗隽对柔福则无法摆脱“勇猛的异族人”对战利品的把玩和奴化。时代的变故给予人物清平时代的不可能有的邂逅和际遇,他们彼此的挽留和牵制,宛如天意的嘲讽。  当然《柔福帝姬》的故事架构并非一切为情感而服务,相反,人物的情感生发于更宏阔的时代哀歌,爱和恨并非儿女之情那么纯粹,没有惊才绝艳的爱情,只有笨拙、荒唐、无告的人生。人物的设计中并无道德判断的先入为主,也绝非道德虚无的左右逢源,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时代的浪潮中各个生长,呈现着矛盾与和谐,缤纷多态。例如主角柔福,小说以《柔福帝姬》为名,柔福贯穿了故事的主线,是小说中少有的光明人物,乾坤颠倒的国破家亡中,她是始终不泯生命的明亮和热度,柔福对少年赵构的恋慕是少女对英雄的浪漫理想,不愿相信自己的民族已疲蔽到任人宰割,她这理想初始纯净而光明,而靖康之耻的鲜血和死亡浸泡了热切的向上的生命,热情和纯粹变为高蹈和酷烈,希望以绝望为终结。机心深沉的婴茀谨慎之后也有直觉的感性,一生的遗憾或就在于毫无差错;赵构得到时代的眷顾,机遇给予他实现抱负的可能,他攥住了权力,放弃了责任,变成了后人唾弃的懦弱君王。没有人从故事之初就立志要变成结束时的模样,读者尽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背景,或欣赏,或鄙夷,只是赞赏中难免带有哀悯,谴责常伴随着同情,在命运的“天意从来高难问”之后,是复杂的世间况味。  历来以靖康之乱为背景的小说并不鲜见,这些小说绝大多数都力图表述小说作者对那段历史的解读,但是《柔福帝姬》特异之处在于,作者之志并非在于解读历史,去构筑一个想象弥补过的时代模型。容易援例的是黄仁宇同以柔福帝姬为主角的《汴京残梦》,黄仁宇说明道:小说者fiction也,历史只注重事实何以如是展开,历史小说虽不离现实,但是要兼顾应否如是展开。黄仁宇的柔福和米兰的柔福显然并非一个人物,而她们也都和历史上的柔福若即若离,历史的框架下小说各有怀抱。

柔福帝姬

柔福帝姬,很久没看过这样的文了,还不错吧,反正有点感觉。男主角是宋高宗赵构,真搞不懂他怎么就是男主了,真的越看越不出彩,到最后,只剩下个小人了,最后的他算是断子绝孙了吧,这样,我倒觉得他活该。只是因为女主喜欢他啊,于是,男主就是他了。男二是金国的陈王完颜宗隽。这本书中,我欣赏这个男子,对他,很有感觉,紧接着就不喜大宋喜金了。他是个怎样的男子呢?女主与他在一起的那份感觉,是言情里男一女一的味道。在赵构的眼里,从金回来的柔福说话尖锐犀利、咄咄逼人,不忍受宽恕别人对她的猜疑和不友好,不再是以前那个活泼精灵了。可是,在宗隽的眼里,后来的柔福才是他心目中的女人。而我,也更喜欢后来的瑗瑗,前面的她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有着倔强,有着聪慧,还是可爱的,其实这样的“瑗瑗”有很多个,她最爱的那个妹妹也是如此的。后来的瑗瑗,很出彩,当得起那份独一无二,值得宗隽对她心动。那赵构要的不过是华阳花影中的那个瑗瑗,那个出现在他锦绣前程刚开始时的瑗瑗,他怀念的不过是当年那个在阳光下的自己,只是想瑗瑗能把他带离这份黑暗,瑗瑗是他心中唯一的一份美好。他只是在逃避罢了,说爱瑗瑗,其实爱的只是自己。冰冷的人总想接近火,想着温暖,仅此罢了。而瑗瑗,她要的九哥,也只是她心中想的,那个第一个亲吻她的人,想的也是那份美好。但在这环境中很多东西早已逝去,那个赵构,不是她的九哥,可是她知道的太晚了,其实呢,那么聪慧的她早已知道这个事实的吧,只是不愿承认,也是在逃避啊。对她来说,不知道是最好的。她做了那只鸵鸟。最后,她的梦碎了,无处再可藏匿,欺骗不了自己了啊。于是,生与死对她也已不再是什么难选的问题,心已死,身还有什么留恋的呢。她说“我不是……瑗瑗,你……也不是……九哥……”她说“你……用玉佩……杀死宗隽之时,也杀死了……我心中的……九哥。”她们早已回不去了,杀死的也只是心中的,九哥早已死了。九哥只想柔福像当年一样那么单纯,不要讨论政治什么的,其实瑗瑗也不想的,她也想像从前一样那样生活好好的,但在这国破的时刻,在亲人还处在水深火热中时,瑗瑗不会选择逃避,选择安逸,如果她还是傻傻的不知道什么的小女孩,那她与太后那些看着就让人气的女人有什么不一样,她是帝姬,她在享受着自己的权利的时候,她还有责任,而太后那类人,不怪她们辱没了国,她们也只是想活着罢了,可是,在个人与国家之间能不能想想国,她是一国之君的母亲啊,她不是她自己啊,她代表那个国啊,她这样,怎能不让人寒心啊。如果你选择了当个小女人,好吧,那你就放弃你的国母身份,你还回来干什么,回来了,就有份担当吧,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遮盖身侍二主的真相,我们的国家,就是这么败的。不仅男人那么阴暗了,内讧中,连女人也还那样,这样的国家,怎能不败。那个吴婴茀,最后是国母了吧,看着她就不是味,如果她没那么多戏份,倒还好,可她是女二啊。她那样做其实没错,知道怎样保护好自己的女人不笨,她的中庸啊,与后宫的某些女人比也是好多了的,可是,在这书中,那份自私,真的,让人很看不惯,如果在别的书中,我不会讨厌你,可在这书中,你是与皇帝,太后并列的让我讨厌的人。说到婴茀,就不得不说说柔福的亲哥哥郓王赵楷,这是怎样的男子啊,对他其实感觉也是很好的,也是一个可以争夺男一位子的人,但他真的不适合去争夺王位啊,这是他唯一的错啊,当然,这个他只是我想象中的他,他的故事,我没看多少。我无法说清晋朝的人是怎样的,只是看着他,想的就是晋,看着他处得狼狈,心里蛮难受的。他其实没那么好,可是看着他就觉得他代表那份美好,那洒脱,那不羁,他,是这样的嘛?在宗隽眼里,那个赵构眼里犀利,尖刻恶毒的柔福,是他要的女人。柔福真的很很幸运,因为在俘虏期,她遇到的是宗隽,而不是别人,失身给这样的男子,值。。而且,我总觉得柔福是爱他的,他们之间的桥段,就是男女主角间的故事。总想华阳花影中相遇的为什么是九哥和瑗瑗,其实最符合瑗瑗心目的标准的那个人是宗隽而且最适合瑗瑗的也还是宗隽,那个可收复河山的人也还是宗隽。宗隽教会了瑗瑗很多东西,从一个女孩变成了一个女人,而且长成骨子里的那个柔福。小时候的瑗瑗可以是那个天真的妖精,长大后的瑗瑗绝对是那个绝世的柔福。这不是小言,于是柔福只是个女人,没能改变什么,于是宗隽就那么突然死了

最重要的是活着,因为有人在等你

零零碎碎花了差不多8个小时把《柔福帝姬》阅完,这本差点被我遗忘至蒙尘的小说。看的时候还是会小小感动下,柔福最后在狱中同侄子赵瑗的对话使我终于落下泪来。其实越是精心的设计越难以心动,反而是一把无字无画的素绢团扇惹得凄清无数。被滥情大戏惯坏了,很难动不动就哭得稀里哗啦地动山摇,生活没有那么悲怆。赵构,赵楷,宗隽,高世荣,分别扮演柔福心中不同时期对男子的各种想象。赵构是柔福的华阳花影下最难忘的一曲初恋,最难忘同时也最最容易记错。赵楷代表的是完美无缺的“兄长为父”的形象,是家,是安全,是仰靠。宗隽带来的是爆炸式的爱情,热烈的,甚至是有点巧取豪夺式的虐恋。高世宗则是永远也不懂妻子的丈夫,是一场漫不经心鸡肋般的婚姻。男人之重要必要在这部为女子立传的小说中不是最终阐述的对象。柔福,婴茀,韦氏,赵玉箱,赵串珠,各有手腕奔走向千秋。胜的那个却是输了,输的那个从来就未曾赢,何尝有赌注?最痴心的男子我倒觉得是宗贤,韦氏年华老去他亦不弃。韦氏要回宋,他便放走她。大爱是这样的吧,予自由。最让我疼惜的是串珠,聪明的同时也聪明过了些头。宗隽:串珠你很好,但不要时常提醒我你很聪明。女人不聪明是错,女人太聪明是祸。柔福聪明。所以最后柔福也注定是要死的了。吻别九哥。简单之语同时难以言喻,颇爱其中这一句。最重要的是活着,因为有人在等你……正因有人在等你,请为他好好活下去。一如君在前哨,为了你我会珍惜我。小说有《大明宫词》的影和调子。少许女性主义倾向符合现代人。笔调优雅功底不错,封面美。比起其他泛滥的类型小说。实在不知道要好多少。那时候写网络连载。可见还较为单纯。字词句都斟酌。哪像如今耳。岁月无声。江山易。梦碎。了。

非常好的书,大家对高士荣怎么看

这本书确实非常不错。尽管身为爱好历史的男生对其风格不是很喜欢,但是米兰姐姐算第一位如此打动我的女性作者。我记得董千里也有部同名小说,但是主角是驸马高士荣,大家对这位驸马感觉如何?

人心难懂,天意难违----品柔福帝姬

我是一个迟到的书迷,很迟很迟。当它已渐渐淡出人们脑海时,当它离初稿已过去9年时,我才刚刚来。翻开前言,在现今与过往的混合叙述中,一段历史铺面而来。不禁被每个情节所吸引。直到合上最后一页,才发现那段历史又绝尘而去。掩卷而思,发现从前看书,一直是很快就能看出哪些是正面角色,哪些是反面角色,可是《柔福帝姬》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奉行的“第一印象”的原则。如果说之前的小说是一湾见底的泉水,那么《柔福帝姬》就是一条通幽的曲径。在这本书面前,我对人物的感情一变再变,一波三折。起初我对柔福是没有任何感情的,南归后的她总是矜贵的,淡漠的,不能让人靠近,当她杖毙为高世荣侍寝的女子时,我甚至是厌恶、畏惧她的,觉得她心狠手辣,完全不是当年那个华阳宫外樱花树下荡秋千的活泼可爱的環環;可是看完那段她在金国的生活状况的描写后,我开始理解她,经历了国破家亡,柔福那烂漫而骄傲的性情变得直率而锋利应该也是很自然的。先前我对宗隽的出现是抗拒的,印象里的金人一直是野蛮粗鲁的;可是故事一点点铺陈开来,却发觉他是真性情的好男儿。以往我是喜欢婴茀的,赞叹她的勤奋、贤良和勇气,她削肉为太后做药引时我甚至是心疼她的;可是末了末了,她竟为一己私利为虎作伥,在关键时刻趋利避害,没有谁比她做得更好了,虽说人都是为了自己,可是却再也喜欢不起来这样的她。起初那个华阳花影里意气风发的九哥,后来竟变成偏安一隅的软弱君主。先前我对玉箱是嗤之以鼻的,以为她是为了贪图富贵才谄媚金主;可是哪会想到,她竟有长远的打算,死的轰轰烈烈,委实让人敬佩。以往那个卑微柔顺的韦氏,后来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为了掩饰过去而构陷那个从未说过她半句坏话的柔福。我终究还是浅薄了。就像《步步惊心》里若曦所说,人心本就难懂。不意想,该团圆的,偏偏分离;该实现的,偏偏消弭。历史本就这样沧桑。婴茀欠赵楷的那一吻,该如何还;邢夫人的“愿如此环,早得相见”也终究成了遗言;宗隽说,“日后我会正式迎娶柔福”,还是不能兑现啊。原来,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感情,毕竟是奢侈品。就像宗隽和柔福。宗隽唤出颖真名字时柔福的眼泪和次日的称病,宗隽坦诚的说“我不会娶你做正妻,你也不会是我唯一的女人”时柔福眼睛里的雾气,宗隽纳金儿时柔福心碎的声音,失掉孩子时柔福的痛不欲生,听赵构提起宗隽名字时柔福的异常,遥遥相望时柔福试图抹掉的泪珠,得知宗隽已死时失控的质问,以及临终前的惦念,一段段细腻的描写,除了爱,我找不出第二个词来形容这些场景。可她是亡国的帝姬,她是骄傲而锋利的,她的爱是建立在自尊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她只能用恨来掩饰爱。错的本不是这些有情人,只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意难违啊。

悲壮华美的乐章

文字华美极有画面感,各个人物跃然纸上,久久挥之不去,看完后是久违的哀伤。史实虽限制了人物情节的刻画,却也因此更加真实动人、悲壮唏嘘。柔福是令人心疼怜惜的,她的美丽灵动、爱憎分明、骄傲刚烈,甚至后期的尖刻,都无损我对她的喜爱,我想她是很爱她的九哥的,不管这种爱是否禁忌,于宗隽的感情,就像他所说“爱恨并不单纯”,但总归是刻在心里了。对于赵构,没办法简单的讨厌,他自私、懦弱、虚伪、刚愎自用,可是他爱了柔福半生,而且也历经坎坷,挺令人同情的。宗隽这个人物肯定是美化了,看得我很激动,以至于他那么早死让我很遗憾。婴茀令人印象深刻,温柔隐忍却颇有心计、害人于无形,一开始很讨厌她,觉得她虚伪,可站在她的立场想想,也挺可悲的,她是深爱赵构的,甚至她的爱也令人动容,可是错就错在不该害人。

亡国的女子们

不仅是柔福,还有玉箱、蘭萱、宁福,郑氏、徐氏、吕氏,甚至不知名的歌女、女子,用她们的烈性,谱写了一曲亡国悲歌。

柔福的悲剧

一个原本天真单纯的豆蔻少女变成现在这样冷酷无情的统治阶层贵妇,实在不忍再读下去。米兰姐姐刻画得太好了,对于柔福我觉得自己应该说点什么了,从米兰姐姐刚开稿时,便一直跟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偶尔露出头来换口气,我以为自己会安安静静的看完,长留在心底一声叹息,毕竟,在更多的时候那只是一个漂浮在异次元的前尘往事,可我做不到了……柔福的悲剧性一半是靖康之耻带来的国仇家恨,一半在于她本身无视于这个世界的真实。很多患精神病的人在没有得病前都是好好的,偶尔会有一些病态的举止,他们本需要一种安慰,一种来自亲人朋友爱人发自内心的关怀,可这个社会却说他们有病,每个从他们身边走过的人那一种有色的眼光去看他们,他们在人背后交头接耳,目光闪烁,人前却装出一幅友爱的模样,而他们口中脑子有问题的人正在冷冷的注视着他们,在被整个社会遗弃后,他们被迫选择做一个疯子……这种人和柔福作比,好像不是特别恰当,但本质却是差不多的,柔福仅仅比他们拥有地位,权势,皇帝若有若无的宠爱,可她依然孤独的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时刻骄傲的昂起她美丽的头颅,她不妥协,她不会屈从,她不屑收敛自己的行为,她对自己的能力还抱有一丝幻想,亦或是对自己的九哥还抱有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当这些幻想破灭后,众叛亲离的她只有选择死亡,以来嘲笑整个病态的世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支离破碎的柔福,看上去感情死了,心变得麻木残忍,苟延残喘的活在世上只因为她对自己的悲剧还留有一丝力图改变的勇气,如果牺牲自己可以北伐,可以一洗耻辱,她是什么都愿意做的,可柔福根本没那么单纯,她很矛盾,她自己也想不清楚下一步该怎么走,她只是一枚棋子,却试图力挽狂澜,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她。汴京的小柔福和金国归来后的柔福唯一相同的就是她所持有的理想、信念,从这个角度说来,柔福依然是一个浪漫的女子,只不过她太善于掩饰。在历史中,这个纤弱的女子不过是一朵顺水而逝的浮萍,而她身边的人却会在后半生背负着沉重的罪孽而活。我不喜欢这样惨烈极端的女子,可我不得不佩服她!

人情老易悲如许 ——《柔福帝姬》后记

1.阅读读完《柔福帝姬》定稿,已是2005年的立秋。两年前我在天涯论坛上打开《柔福帝姬》的第一段时,初夏的绿荫正从容地铺开;现下窗外槐花簌簌飘落,结束和开端仿佛相隔未远。而其间是倏忽两年。两年的时间,足够一个人经历一些浮沉和变迁,与一些人相识,又与一些人失散。在这个缺乏耐心的时代,发布于互联网的小说不是快速湮没被人遗忘,便是快速付梓实现商业价值,《柔福帝姬》经历两载终成完璧,算是一个异数。两年以来,有过网友蜂拥顶贴讨论的热闹,也有过作者缀笔锁贴的沉寂。当时那个初夏,恐怕没有人想到我们将会经历两年的光阴,在互动和内省间沉静地日臻成熟。在以互联网为发布媒质的业余小说作者中,米兰是个相当传统的特立独行者,素材严谨,文字繁密,不厌其烦地润色推敲,并非激情之下一挥而就的即兴写手。同时她又是个互联网时代的作者,秉承共享和交互的精神。《柔福帝姬》连载帖子往往成为天南海北杂谈的沙龙,不同知识背景的网友自由地发表对人物、情节、文字的意见,从历史背景的考据,结构的设计乃至宋时器物风俗,无所不谈,她的帖子往往是一个热闹的沙龙。米兰是一位热忱谦和的沙龙主人,而又保持着创作的独立意志,旁人雄辩的说辞和殷勤的阅读期待并不能真正左右她的写作,作为读者,我不能完全了然互联网上的交互对米兰的创作起着何种重要和微妙的影响,她决不是一个闭门著书的传统小说作者,但也并非为了网络声名和在线阅读快感而创作。她在交流中保持着一定的沉默,她的写作既是自己的一种探索,又是与众人共享的经历――令人想到罗兰 巴特所谓写作的理想形态:既被动又主动,既善于交际又独善其身。《柔福帝姬》是一个过程,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很多像我一样的读者,在经年辗转间记挂着这个故事,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上线阅读,此时此处我默然回想,两年来的纷繁世事恍成背景,环绕着《柔福帝姬》的阅读记忆。重读整个故事,更有一番厚积薄发的滋味, 岁月沉静地渗入了小说,文字内外的历程微妙地互动着,时光流逝,有些谜语被我们猜中了,有些却始料未及,惊喜变成感慨,滑稽变成悲壮,漠然经行变成黯然凭吊――《柔福帝姬》之主旨并非爱情的哀伤,也并非时代的兴亡,却是人生的变迁,它叙述着成长或衰败的过程,无情或无常之间,又反现出生命的缱绻和永恒。2.虚构因此,《柔福帝姬》不是严格的历史小说,而是现代人翻阅历史中幻生的梦境。写作者的心意在历史和想象之间,在既定记载和空白悬疑之间,在已逝之物和恒久轮回之间转换不已。北宋宣和末年到南宋绍兴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痛史,繁华盛极而时局剧变,天上人间地狱瞬时转换,山河变色,从民族的命运到个人的荣辱,无不极具戏剧性。现代人穿越那些久远庞杂的史料,浮想在那个时代里,那些活生生的个人的流离失所和荣辱悲欢,悲悯。原始的历史记录或者有技术性的超然,或者利益不同而莫衷一是,在摆脱了历史考据的束缚后,便是小说的自由。作者并未回避靖康之乱的鲜血和狼狈,黍离之感后是人情老易悲如许。《柔福帝姬》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虚构乃是效忠于文学的真实,效忠于“永恒的现世中”的真实的痛苦和窘迫,虚构尽量在史料记述较为空白处展开。作者尽力营造小说中真实的质感,在完成故事架构的脉络前提下,尽量追求历史的真实,作者勤奋地翻阅过卷轶浩繁原始史料,从常见的《宋史》,到笔记类如《四朝闻见录》,乃至《三朝北盟会要》《宋会要》。作为故事远景的人物和事件,多数为对史料的整理转述,米兰的新闻传媒背景,使得她具备高效而流畅的概括能力,在保持风格的优雅委婉的同时,疏密有致,细腻和宏阔互相映衬。故事中景的人物,晔晔紫芝般的玉箱、敦厚惘然的高世荣、文采风流的赵楷….都各有幻想和苦衷,各有深沉而复杂的哀乐和悲欢,在这乱世和宿命中挣扎。近景主线中的主角赵构、柔福、完颜宗隽、婴茀并非历史上的宋高宗、柔福帝姬、讹鲁观、吴皇后,他们各自履行了史料记载的对应人物事迹,承载和体现着作者的设计匠心,从汴京华阳宫前的秋千到临安德寿宫中的纨扇,跨越了赵构的一生,从孤独的少年到寂寥的老人,一般是繁华掩映下的孤寂,其间是多少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多少惊心动魄和不堪回首文/素履无咎

别问她爱谁。。。

先看了孤城闭,再来看作者的这部早期作品,手法确实稚嫩许多。这样一流的题材与构思,可惜未能成就一流的历史小说,既有文学功底的欠缺,也有对历史解读的欠缺。最大的瑕疵有几个:第一,大量的白话史书/野史或平铺直述历史事件。没有能够把历史与小说有机结合起来,而只是把文言翻译过来,冗长又泛泛而谈的穿插在故事里叙述,不仅不太协调而且令人乏味。事实上,这段历史背景梗概是人尽皆知的,而且并不是事无巨细、人无大小都与故事有关,所以如果能只摘取有关的重要细节融入故事中变成生动的场景加以描述会更自然,毕竟这不是史书而是小说,而且是一部从剪影折射全局的小说,而不是一部遍述全局的小说。第二,关于赵构的前期性格刻画无力。小说只是简单呈现了我们已从史学知道的事件。是什么使赵构从一个骑射皆精、胸有抱负、从容赴金为质的光明形象,逐渐转变成了苟且贪位、冤杀良将、虚伪自私、丧失男性功能的昏暗形象?史书和杂记等只是寥寥数语,背后的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不是每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都有这样的人和这样的转变。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何况赵构的转变几乎只在二十岁前后三年间就成型了,不要想当然的解释说他遭受的经历或打击使他腐变,他没有北狩,没有亲身体会比死还痛苦的折辱,没有亲眼目睹世间最惨绝人寰的那些事,他即使逃命也是一路被保护着,只是自身几度遭遇夺命夺权的危机而已,一个大男人应该受得起。真要是凤凰不会淋几场雨就变成乌鸦。哪个开国皇帝又没经历过半夜逃命这类事情呢?他们都阳痿了吗?只能说赵构的经历可能使他性格的另一面暴露出来,而不是诞生出来。所以,要么是他的前半段史实有溢美,要么是后半段史实有隐情。该怎样合理的解释、渐进的描述赵构的变化?我一直认为这是小说该承担的任务。然而这部书,虽然在后半段较为成功的刻画了赵构的虚伪阴懦,但是,前半段除了与柔福相关的虚构情节其他基本是照搬历史,脸谱化描写,直至一路逃亡到他如传说中的阳痿了,我都没有看到作者发挥足够的想象力去填补历史的空白,留给我们的依然是牵强而苍白的故事,一言以蔽之,就是前半段对赵构美化有余揭底不足,他大义凛然的表面和自卑自私、缺乏底气的内心之间的矛盾没有被很好地表现出来。当然,这是假设后半段的赵构是真实的。如果换了是马伯庸来写,也许会有颠覆性的创意解读。当然,马伯庸只能写男人,要让他写女人,那还是算了。第三个瑕疵,是宗隽和柔福上演的类斯德哥尔摩式的颇具俗套的情节。完完全全是败笔,当然,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是犒赏言情读者的亮笔,也可以说是减轻悲剧色彩的温情一笔。可以理解,真实的历史是残酷的不堪想象甚至难以落笔的。作者报以巨大的同情心让一个英俊的年轻的单身的无子的甚至是汉化版的蛮族王子成为柔福在北国唯一委身的男人,瞬间让小说的层次大大倾向了言情。我并不没有民族歧视,也认为有金人皇族对公主产生兴趣、报以同情、进行保护都是有可能的,甚至公主居然幸运的没有被几易其手也不是没可能的。我只是觉得,起码的,按照正常东北亚人种的平均水准,按照历史年代的推算,女真开国皇帝的第一代后代多半不会如此年轻英俊单身无子还汉化的。如果作者能不把这个人物设定的如此接近言情小说男主角,不仅会令故事更贴近现实,也会更脱俗,更深刻(当然副作用是更残酷)。好在作者及时收笔,从玉箱之死开始走向现实,展露宗隽的完整面目,总算避免了这段故事继续斯德哥尔摩式的走向。虽然有这些瑕疵,但是也并不妨碍我对作者的欣赏。网络上的女作者能写成这样已属难得,尽管作者没能足够流畅的驾驭这个高难度的题材,但它的起点已经远超其他类似的网络小说。关于柔福和赵构存在暧昧畸恋的构思设定虽然有些惊世骇俗,有些卫道士不能接受,但我个人认为却是这部书最成功最独到的地方,不仅极其自然的把女主和赵构这个重要历史人物串接起来生出大量关键情节,而且非常合理的编圆了故事,揭示出了为什么像小说中塑造的柔福这样性格的公主,不寻死自杀,而是忍辱负重的无所顾忌又有所指望的回到南朝宫廷。小说本来就是借历史的框架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填充,只要框架严丝合扣,内容尽可发挥。何况这样的故事并没有美白赵构,反而是突出了他的龌龊阴暗,因为他对妹妹的感情是基于情色的。(说实话,暗合野史中他荒淫无道玩弄幼女的恶趣味)一个成熟理智的读者,应该看得出这个故事的本意其实是有内涵的。反之,如果满脑子风花雪月,恐怕就只会看出畸恋虐恋、爱恨情仇之类。如果读者看完只去猜想公主到底爱谁,这就是看低了柔福,看低了作者。故事中的柔福没有爱情。在汴京宫廷中产生的那一点点对“九哥”的暧昧与崇拜只是少女情怀的萌芽而已,之后在南朝“独撑大局的九哥”不是她所牵挂心爱之人,而是她充满幻想的救命稻草。在北国所见所闻所亲受带来的心理创伤很快让她失去了对儿女私情的憧憬,或者说是她已失去继续像一个正常女人那样生活的能力。所以她变得尖酸冷漠视人命如草芥对驸马无动于衷。婴茀对赵构是卑微而执着的爱,赵构对柔福是卑劣而懦弱的恋,但是柔福对赵构呢,她不曾心酸不曾嫉妒也并不真正关心赵构的身心和私生活,只是凉薄的打探着引诱着计算着。回到赵构身边的她满脑子只是想着如何说服“九哥”像个大英雄一样挥师北伐收复失地一雪前耻。这是支撑她人生的最后的也是全部的希望和梦想。至于宗隽,柔福这样的性格不可能对他产生爱。与他重见所掉的眼泪,不是伤心的泪,而是耻辱的泪,那是勾起她对整个北国经历的百感交集。只能说她对他的感情确实不是纯粹的恨。当她得知宗隽害了玉箱,杀了同胞,她还冲动的质问。当宗隽纳了十四岁的妹妹,她除了愤怒,还有羞恼。这些说明她对宗隽这个人抱有一厢情愿的天真期望,她以为他和其他的金人真的不同,她以为自己有左右他的力量,她以为他能够不那么蛮夷,不那么残忍,不要给她带来更多的耻辱——两个亡国公主共事一个敌国蛮夫的耻辱。这种复杂而隐约的期望和失落,不是基于情爱,而是基于公主的自尊,甚至是自恋。对她这样的人而言,尊严是最重要的,当耻辱盖过了一切,爱从何来。无论如何,对柔福的塑造是成功的,她不完美,却真实。她不聪明,不世故,不识人,没有什么手段,也不懂得韬晦,甚至最后也不再那么善良,但是总算保有作为亡国公主的骨气。所谓“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因败降而最受屈辱的是女子,因受辱而曲线救国的还是女子。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故事。庆幸作者没有沉溺在平庸的男女之情上。

重读

看过这本书很久,又重读一遍还是心情激动看过这书才知道作者的水平真的一下见高低。无论是对这段宋史的的了解程度还是文笔都是无可挑剔的。只能说完全被作者所折服。

人生若只初见

花了3个晚上读完了整本。看完了一本书宛如看完了2个人的人生。如果人生若只初见,他还是那个柔福心中完美的九哥。她是他赵构心中无人能替带的爱人,一切回到最初的华阳花影。惋惜,完颜无隽这样一个完美的谋略之人,因为一块玉佩而亡。柔福的结局是必然。很合适她。这样她才能完美地活在别人的缅怀里,徘徊于疏影横斜的梅枝间,浅笑于风月无边的团扇下。

缘君一笑误终生

本着看言情的心思开始读的,开篇部分就觉得惊艳的文字,却因为书中过多大篇幅地引用史家记载一度想弃书,最终却还是读完,在犹豫后给了五星力荐。或许是因为悲剧总是拥有着超越喜剧的力量。以史料上真假柔福帝姬案为岸本展开,一段真假已无人得知的宫闱秘事,牵扯出的一个个有血有肉、光影陆离的故事,在米兰Lady笔下娓娓道来。柔福是与赵构不受宠的母亲韦氏同日生辰他的二十妹,她甫一出生他便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在母亲寿诞时夺走了父皇的妹妹。然而在赵佶众多的子女中,他们第一次相见,却是在他十岁,她五岁时。于是,缘起初见,孽起初见。“你想吃什么?酥儿印、芙蓉饼、骆驼蹄、千层儿、蟹肉包儿还是糖蜜韵果圆欢喜?”许多年后,柔福牵着与她同名的后来的宋英宗赵瑗,浅笑着问的,依然是这句话,她的九哥第一次见面时问她的话。第二次相见,他是获权策马入艮岳的皇子,她出现在他似锦前程的初端。她一早直到这是她的九哥哥,他却误以为她是一个小小宫女,险些犯下大错。她的小女孩样的纯粹的爱与崇拜,不在乎任何伦常人理。于赵构,却是心底深处最难以言说的渴望与秘密。靖康之耻宗亲女眷尽皆陷落,直至三年后她从金国潜回南宋。他终于见到了瑗瑗,愈加美入骨髓的眉眼和迥然不同的灵魂。他却希望她仍是华阳花影下那个荡秋千、蹴毽子的柔福。可最终,她到底没做回过当年汴京巧笑倩兮、烂漫天然的柔福,一如他再也没成为她心心念念的笑视胡虏、意气风发的九哥。她死在了于金国目睹宗室受辱,亲人被戕,死在宗隽始终不曾明言的爱情下,死在失去她与宗隽的孩子、失去妹妹之时,变成了后来冷酷刻薄、心怀戾气的福国大长公主。他死在了靖康之变后东躲西藏的日子里,死在了建炎三年受到惊吓再不能人事之时,变成了后来杀忠良亲佞臣、偏安一隅昏庸弄权的宋高宗。他们,都不再是当年华阳花影下的九太子和柔福帝姬。后来柔福或许已经不再爱赵构,只是还寄希望于赵构,希望她的九哥收复失地,带她回汴京,带她回家。而她应当是爱着宗隽的。如果当时她与宗隽的孩子能顺利降世,一切都会不同。柔福真正心死如灰是从滑胎和宗隽以鸠毒杀贤福之刻开始,但彼时她心中还有九哥,直到赵构的昏庸,以及用计杀死完颜宗隽,湮灭了她心中最后一丝希望。柔福的成长太快,其实在她心里的或许一直都是那个蒙受隆宠、任性跳脱的小帝姬。只不过是个有些被宠坏的小姑娘,却硬生生被国事的变迁过早过快地催熟了。所以后来的柔福风华绝代,铁骨铮铮,却始终有一点致命伤,那就是不够聪明。她独属于帝姬的骄傲也始终不能完全放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懂得收买人心,徐图大计。于是,她的死便成为必然。我不是瑗瑗,你也不是九哥。缘君一笑误终生。十六年后,随着她伶仃一生的终结,纠缠半世的恩爱情仇轰然倒塌,终于尘归尘,土归土。

《柔福帝姬》——山河破碎,身世浮沉

如果要我从自己看过的网络小说中推荐一部最好的,那一定是这一本。这本书是我近几年来难得的看过第二遍的小说,第一次看是在网络上看连载,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是从新浪首页链接进去的,看了一天的时间,大致看完了,当时就赞不绝口。之后在我们学校图书馆居然发现了实体书,当下就借出来翻阅,实体书比网络版增加了几万字,而且对人名和一些细节也做了相应的修改。第二次读完,感觉真的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整理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一、小处的历史大凡提到历史小说,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帝王功业、朝廷倾轧、战争硝烟。而人们平常所阅读的历史小说,也大多集中于那些最终功成名就,统一天下的帝王。史书总是为胜利者所写,失败的人多数只能得到一个很模式化的负面评价,“夏因妹喜而亡,商因妲己而灭,周因褒姒而衰”,诸如此类的评语。除此之外,出于汉本位的心理,当代的人不会过多地去描述没有一统天下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衰。具体到这个朝代,两宋迭代之期,我们真正能够记住的恐怕只有岳飞的北伐与冤死,高宗的软弱,秦桧的奸诈。再细细想想,或许还能想起徽钦二帝的客死他乡。恐怕很少有人能够想到山河破碎之后,那些北宋宗室女子的凄惨生活吧?幸好,米兰Lady写出了《柔福帝姬》。虽说这本小说也是历史小说,同样是历史,但是表述方式却大不相同。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大事,作者偏偏挑了我们最不熟悉的场景来描写,而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件,诸如南宋政权的建立、十二道金牌、风波亭等等,却被轻轻一笔带过。而且就是作者所着重刻画的场景,也多是通过女性的眼光来表述,从侧面渲染烘托。金兵兵临汴京城下,不写天下大势,也不写战争场景,而是着重刻画被金兵俘虏的宗室子女。我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男人没有办法保家卫国,却把女人送给敌人以换取和平(大意)。作者不动声色地描写了金兵索求女子,汴京城中人心惶惶的景象。徽钦二帝被掳,连同宗室子弟及宫眷数千人。北上途中,宗室子女的遭遇最为凄惨,一路上不断受到金兵的凌辱,很不幸,柔福帝姬也在其中。山河破碎,焉能独善其身?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自己在北方所受到的屈辱,彻底改变了一个原本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小女孩。二、灵魂的裂痕身为宠妃的女儿,柔福帝姬从小就受到了超越常人的关爱。尽管历史上生母不详,但这并不妨碍作者对其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在作者的刻画中,甚至连未来的高宗皇帝,也从柔福帝姬的降生之日就明显感觉到了她的存在,为以后故事的发展埋下了千里伏线。在宫中的生活自然是衣食无忧,作者刻意安排了她与赵构相见的几个场面,既为两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前期铺垫,又为以后柔福帝姬性格的逆转提供了对比。待到金兵将其掳去,一路上遭遇颠沛流离的生活,见到昔日的姐妹被金兵凌辱,自己又无能为力。金人把宋朝的宗室女子当做财物一般随便赏赐,她自然也不例外。从昔日天堂般的生活跌落到地狱,其中酸苦可想而知。若是仅仅只是地位上的改变,那倒也罢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这种国破家亡的时刻,目睹自己和亲人被金人凌辱,自己却无力改变一切。这种遭遇,使她的性格发生了突变,原本清纯可爱的帝姬不见了,她的灵魂中只剩下仇恨。在北方的那些日子,她曾经考虑过自杀,但自杀只能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无法惩戒金人。在一次机会中,她抓住了机会,跃上了马背,从金人手里逃了出来,回到了南方。可惜,大家都以为她是并且应该是从前的帝姬,赵构为了弥补她,对她优待有加。可她对这些似乎视若粪土,反而经常出言尖刻,责诘赵构为什么想偏安南方,不思北伐。我想,从她目睹亲人被金兵凌辱的那一天起,促使她活下去的唯一支柱就是——北伐。三、无望的北伐历史上赵构为什么偏安南方,这点恐怕很难考证。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结果,但是动机大多数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本书着重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靖康之变之前,当时的康王赵构出使金营,表现出一股青年人的勇武之气,金兵都为之震惊。这一点,也是柔福帝姬对赵构抱有极大希望,从而生出两人畸恋的一个重要诱因。复仇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来说,能想出什么办法?在北方的日子里,她亲眼见过宗室子女赵玉箱为了报家国之仇,不惜委身金主,希冀通过巫蛊的方式来刺杀金主,解救自己的父亲,可惜最后失败了。《1911新中华》中有一句话我很认同:“暗杀只会使历史变得更坏,而不会使历史变得更好。”就算是杀掉一个皇帝,两个皇帝,还是会有人统治女真人,还是会有人带领女真人来攻打宋朝。柔福帝姬明白了这点,她所能做到的,就是回到南方,用自己对赵构的影响力来促使北伐,真正打败金兵。始料未及的转变出现了,赵构已经不是当年雄姿英发的赵构了。他即位当了皇帝,变得深沉而难以捉摸。他的皇帝当得并不安稳,南逃图中一直被金兵追杀,部将又发生叛变,甚至有一次,在金兵的追杀中惊吓过度而丧失了男性的功能。之后他变了,外惮于金兵的武力,内畏于部下的离心。他所追求的已经不是报家国之仇,而是如何稳定自己的统治,北伐在他眼里看来,已是不可之举。所以他开始在杭州大兴土木,可偏偏这个时候,柔福帝姬回来了。他试图用一切奢华的物质来弥补她在北方受到的屈辱,除了她真正想要的——北伐。可惜柔福帝姬是一个倔强之人,她永远也无法忘记国仇家恨。为了她的目标,她偷进书房阅读军事文件,不断在赵构面前提起国破家亡的景象,甚至有一次在渔船上引诱赵构!可惜最后她失败了,也失望了,赵构虽然宠爱她却不愿听她唠叨,嫔妃们嫉妒她,最后只得到一个郁郁寡欢的结果。在北方,是身体上的不自由,回到南方,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是心灵上的不自由。可是乱世之中,真要严格说起来,最奢侈的恐怕不是自由,而是爱情。四、畸形的爱情从小便于赵构相识的柔福帝姬,因为一次误会,使得赵构在心里对她有了超越兄妹的感情,对柔福帝姬本身对赵构也极有好感,两人之间或许就是这样产生了朦胧的爱恋。柔福觉得她的九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能够保护她。当柔福帝姬被掳去北方,心中仍然期望九哥会来救她,九哥会带兵攻打金人,迎回二帝。在北方,她遇到了完颜宗隽,这个玷污了她清白的男人。在作者的笔下,两人也生出了一种异样的感情。明明完颜宗隽是她的敌人,却一直庇护着她,当她觉得完颜宗隽与其他金人不同,从而对其生出好感的时候,完颜宗隽却暴露了自己本来的面目,玷污了她的清白。在北方的生活,她的感情生活如同自由一样,受到了巨大的戏弄。对一个皇室贵胄来说,失去尊严是比失去生命更严重的事情,更何况是在中国这个礼教森严的国度。在感情上,她的希望就是她的九哥——赵构,希望回到南方后能够再次见到赵构的英姿,问题是,她真的回到了南方!物是人非,赵构已非昔日的九哥,柔福也不是当年天真无忧的小女孩了。她希望他一如从前地英武,北伐复仇;他希望她一如从前地柔顺,安安静静地做个小女人。可是两人都明显感觉到了,不可抗拒的是时间,回不到的是从前。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赵构将柔福下嫁给了永州防御使高世荣。高世荣深爱柔福,但柔福对其冷淡非常,当她听到赵构的决定时,她的心几乎快死了。因为她真正明白了这一点:过去的九哥已经不可能再回来了。可怜的高世荣夹在两人中间,变成了无辜的牺牲品。之后赵构甚至用计杀死了完颜宗隽,这一点在柔福眼里看来是绝对的小人之举,虽然她很痛恨完颜宗隽,但是她不希望自己的九哥用这种阴谋来杀人,而不是北伐真正复仇。至此,她已经对赵构完全失望了。当太后南归,为了掩饰自己的所受的屈辱,指责柔福不是真的公主,希望借此杀人灭口。柔福看到了赵构的踌躇,她明白了今生北伐的愿望已经不可能达成,所以,最后只能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对赵构,她不知道是否还爱;对完颜宗隽,她不能爱;对高世荣,她不想爱。乱世之中,真的不要奢谈爱情。柔福的死,既标志着她爱情的完全破灭,也暗示了南宋政权偏安南方,不思北伐政策的最终确立。以上的文字断断续续写了几天,觉得很多东西仍然没有写清楚,颇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本小说能够从一般的言情小说,历史小说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是她巧妙地结合了爱情与历史,把个人的情感纠葛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让人读后沉重异常。除了文章的内容之外,文章的语言极其唯美,结构上的穿插叙述也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总而言之,真的推荐每个人都读一读这本小说,这样的悲剧,真的不希望我们的民族再次发生。

人情老易悲如许――读《柔福帝姬》(全文)

人情老易悲如许――读《柔福帝姬》1.阅读读完《柔福帝姬》定稿,已是2005年的立秋。两年前我在天涯论坛上打开《柔福帝姬》的第一段时,初夏的绿荫正从容地铺开;现下窗外槐花簌簌飘落,结束和开端仿佛相隔未远。而其间是倏忽两年。两年的时间,足够一个人经历一些浮沉和变迁,与一些人相识,又与一些人失散。在这个缺乏耐心的时代,发布于互联网的小说不是快速湮没被人遗忘,便是快速付梓实现商业价值,《柔福帝姬》经历两载终成完璧,算是一个异数。两年以来,有过网友蜂拥顶贴讨论的热闹,也有过作者缀笔锁贴的沉寂。当时那个初夏,恐怕没有人想到我们将会经历两年的光阴,在互动和内省间沉静地日臻成熟。在以互联网为发布媒质的业余小说作者中,米兰是个相当传统的特立独行者,素材严谨,文字繁密,不厌其烦地润色推敲,并非激情之下一挥而就的即兴写手。同时她又是个互联网时代的作者,秉承共享和交互的精神。《柔福帝姬》连载帖子往往成为天南海北杂谈的沙龙,不同知识背景的网友自由地发表对人物、情节、文字的意见,从历史背景的考据,结构的设计乃至宋时器物风俗,无所不谈,她的帖子往往是一个热闹的沙龙。米兰是一位热忱谦和的沙龙主人,而又保持着创作的独立意志,旁人雄辩的说辞和殷勤的阅读期待并不能真正左右她的写作,作为读者,我不能完全了然互联网上的交互对米兰的创作起着何种重要和微妙的影响,她决不是一个闭门著书的传统小说作者,但也并非为了网络声名和在线阅读快感而创作。她在交流中保持着一定的沉默,她的写作既是自己的一种探索,又是与众人共享的经历――令人想到罗兰 巴特所谓写作的理想形态:即被动又主动,既善于交际又独善其身。 《柔福帝姬》是一个过程,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很多象我一样的读者,在经年辗转间记挂着这个故事,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上线阅读,此时此处我默然回想,两年来的纷繁世事恍成背景,环绕着《柔福帝姬》的阅读记忆。重读整个故事,更有一番厚积薄发的滋味, 岁月沉静地渗入了小说,文字内外的历程微妙地互动着,时光流逝,有些谜语被我们猜中了,有些却始料未及,惊喜变成感慨,滑稽变成悲壮,漠然经行变成黯然凭吊――《柔福帝姬》之主旨并非爱情的哀伤,也并非时代的兴亡,却是人生的变迁,它叙述着成长或衰败的过程,无情或无常之间,又反现出生命的缱绻和永恒。2.虚构因此,《柔福帝姬》不是严格的历史小说,而是现代人翻阅历史中幻生的梦境。写作者的心意在历史和想象之间,在既定记载和空白悬疑之间,在已逝之物和恒久轮回之间转换不已。北宋宣和末年到南宋绍兴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痛史,繁华盛极而时局剧变,天上人间地狱瞬时转换,山河变色,从民族的命运到个人的荣辱,无不极具戏剧性。现代人穿越那些久远庞杂的史料,浮想在那个时代里,那些活生生的个人的流离失所和荣辱悲欢,悲悯。原始的历史记录或者有技术性的超然,或者利益不同而莫衷一是,在摆脱了历史考据的束缚后,便是小说的自由。作者并未回避靖康之乱的鲜血和狼狈,黍离之感后是人情老易悲如许。《柔福帝姬》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虚构乃是效忠于文学的真实,效忠于“永恒的现世中”的真实的痛苦和窘迫,虚构尽量在史料记述较为空白处展开。作者尽力营造小说中真实的质感,在完成故事架构的脉络前提下,尽量追求历史的真实,作者勤奋地翻阅过卷轶浩繁原始史料,从常见的《宋史》,到笔记类如《四朝闻见录》,乃至《三朝北盟会要》《宋会要》。作为故事远景的人物和事件,多数为对史料的整理转述,米兰的新闻传媒背景,使得她具备高效而流畅的概括能力,在保持风格的优雅委婉的同时,疏密有致,细腻和宏阔互相映衬。故事中景的人物,晔晔紫芝般的玉箱、敦厚惘然的高世荣、文采风流的赵楷….都各有幻想和苦衷,各有深沉而复杂的哀乐和悲欢,在这乱世和宿命中挣扎。近景主线中的主角赵构、柔福、完颜宗隽、婴茀并非历史上的宋高宗、柔福帝姬、讹鲁观、吴皇后,他们各自履行了史料记载的对应人物事迹,承载和体现着作者的设计匠心,从汴京华阳宫前的秋千到临安德寿宫中的纨扇,跨越了赵构的一生,从孤独的少年到寂寥的老人,一般是繁华掩映下的孤寂,其间是多少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多少惊心动魄和不堪回首。世态上的感喟如纳兰性德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兴亡上的感喟则是朱孝臧的“一去不平成永忆,惟有承平和少年”。然而这些古人成句并不能尽述旁观者的阅读感受。作为女性作者,米兰对人物情感的设计和把握细腻微妙。但《柔福帝姬》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并不是常见的金风玉露和流水高山。魔鬼梅菲斯特唱道“谁能如愿以偿,此问伤心难言”,《柔福帝姬》中没有人的梦想能够实现、情感获得归宿、恋慕保持纯粹,没有人能心心相映,没有人能获得平静和幸福。这宿命来自时代,也来自人心不可逃避的自私、贪婪、虚伪、狂妄、报复心。作者对情感的设计和处理上也有女性的洁净、克制和含蓄。赵构和柔福之间貌似兄妹禁忌之爱,实则是彼此把对方当成了幻想中的完美自我,并无真正的理解和共鸣,他们在靖康之乱的浮沉中各自改变,重逢时仍然试图按当年心中的蓝本塑造对方,结果自然是失望和绝望。婴茀或许因理解而爱上赵构,但她的爱也因为了解的日渐清晰而永远无法抵达,萌生爱的理解转为权力博弈中的机谋和利器。宗隽对柔福则无法摆脱“勇猛的异族人”对战利品的把玩和奴化。时代的变故给予人物清平时代的不可能有的邂逅和际遇,他们彼此的挽留和牵制,宛如天意的嘲讽。当然《柔福帝姬》的故事架构并非一切为情感而服务,相反,人物的情感生发于更宏阔的时代哀歌,爱和恨并非儿女之情那么纯粹,没有惊才绝艳的爱情,只有笨拙、荒唐、无告的人生。人物的设计中并无道德判断的先入为主,也绝非道德虚无的左右逢源,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时代的浪潮中各个生长,呈现着矛盾与和谐,缤纷多态。例如主角柔福,小说以《柔福帝姬》为名,柔福贯穿了故事的主线,是小说中少有的光明人物,乾坤颠倒的国破家亡中,她是始终不泯生命的明亮和热度,柔福对赵构的恋慕是少女对英雄的浪漫理想,不愿相信自己的民族已疲蔽到任人宰割,她这理想初始纯净而光明,而靖康之耻的鲜血和死亡浸泡了热切的向上的生命,热情和纯粹变为高蹈和酷烈,希望以绝望为终结。机心深沉的婴茀谨慎之后也有直觉的感性,一生的遗憾或就在于毫无差错;赵构得到时代的眷顾,机遇给予他实现抱负的可能,他攥住了权力,放弃了责任。没有人从故事之初就立志要变成结束时的模样,读者尽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背景,或欣赏,或鄙夷,只是赞赏中难免带有哀悯,谴责常伴随着同情,在命运的“天意从来高难问”之后,是复杂的世间况味。在辅助人物的设计也是如此,例如韦氏,韦氏并非一个正面形象,在情节中她屈身事敌,又直接导致了柔福的死,然而作者也并未将她描述为简单的虚伪和凉薄。她的经历是多少带着喜剧般的荒谬感,她的变节和沦落中依然带有不可逃避的乡愁。在命运的拨弄和嘲笑下,她的趋利避害,以他人的死亡为遮掩的自欺欺人,是平凡世人不可逃避的自私、软弱和无能,使得如果读者直面自己灵魂中的阴暗,就无法高高在上对她斥责。3.历史历来以靖康之乱为背景的小说并不鲜见,这些小说绝大多数都力图表述小说作者对那段历史的解读,但是《柔福帝姬》特异之处在于,作者之志并非在于解读历史,去构筑一个想象弥补过的时代模型。容易援例的是黄仁宇同以柔福帝姬为主角的《汴京残梦》,黄仁宇说明道:小说者fiction也,历史只注重事实何以如是展开,历史小说虽不离现实,但是要兼顾应否如是展开。黄仁宇的柔福和米兰的柔福显然并非一个人物,而她们也都和历史上的柔福若即若离,历史的框架下小说各有怀抱。作者无意在史料的整理和转述中追究各个人物的责任,推行基于道德判断的历史因果链;而是以历史为框架,构筑人物在这样一个戏剧化的时代中生存和变迁的故事。作者的关注点是永恒的人世间的感慨――当责任和权力突然降临,又或更大的责任和权力在前,人生如何慢慢衰败乃至面目全非――历史时局下各色人物所面临的困境和折磨,是永恒的现世。“现在是一个瞬间,未来在其中回溯到过去”,读者在过往、现在和永恒之间惝恍沉迷,从阅读中沉思和反省的,有历史之思,也有人生之叹。


 柔福帝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