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诫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文学 > 爱情/情感 > 第十一诫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09年8月
ISBN:9787807628767
作者:黄梵
页数:216页

作者简介

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便遭遇分配猫腻的倒霉的优秀学生,几经周折终于谋得了一个助教的名额,在教授的手下辛苦奔走,一边对风情万种的师母无限遐想……小说兵分两路,从容不迫地展现了学院体制内翻云覆雨,尔虞我诈,色欲迷离的众生态……
与《洛丽塔》一样深刻,审视知识分子的不伦之爱。
与《钢琴女教师》一样另类,因为性的泥沼而终于自毁。
黄梵的文字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美:均衡、致密而充满暗示性 。《第十一诫》的魅力和成就,不仅得益于叙事语言的卓然风致,也受惠于作者对现实的冷静观察和洞幽烛微。
——格 非
我一直认为《第十一诫》是中国小说界一部非常独特的作品。可惜它的成就与引起的反响不成比例。但我想,随着时间的流逝,《第十一诫》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可能还因为迟早有一天这样的主题再次浮现,还会重新进入我们文学的中心。
——汪 政
黄梵的小说深具冷色的幽默和充满诘问精神的沉思,他对当代知识分子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作了精微的省察,对知识生活背后的灵魂沉浮,也有锐利的揭示。加上他简约、节制的叙事,细密、精准的语言,共同塑造了《第十一诫》作为优秀小说的独异面貌。
——谢有顺
《第十一诫》并没有呈现给我们一个道德的地狱,倒不如说它探寻了一种可能的人类生存情境。慢性中毒的阴郁氛围孕育出冷静的疯狂:主人公最终毁灭性的选择留下的既是一个人性之谜,也是一个人性之诫。它不是存在于神/人之间,而就存在于人/人内部;不是存在于作者满含讥诮的叙述中,而就存在于我们的阅读和反思中。
——唐晓渡

编辑推荐

  评论界认为本书在语言和深刻性上均超过《围城》,被网络推荐为80后青年必读的“文革”以来的两部小说之一。读者认为本书与《洛丽塔》、《钢琴教师》相比,毫不逊色!  著名作家、诗人黄梵惊世骇俗之力作……神圣的大学校园,当代知识分子深重的生存危机,荒芜绝望的灵魂,精神和人格的面具,令人心悸的学术腐败,学术关系和现实关系控制下的灵魂挣扎。

前言

  我在写这部小说时,内心混合着一种身临地狱的激情。我经常把自己给遗忘了,在确立人物的过程中,我便成为书中的人物。由于人们读小说时,坚持小说里那些不堪的场景,就是作者生活的秩序。所以小说发表和出版以后,我面对的景象是可怕的。一些人为了消遣,甚至像一股昏暗的风在同事和友人中间打旋,以便把书中那些地狱式的人物,与所谓的生活原型对应起来。人们只知道罪孽是不可饶恕的,但并不知道罪孽来自何处。我认为这是人们最难理解的一点。说每个人的内心里都藏着罪孽的高山,等于向人们散布躺在火里是安全的。难怪国内某些知识分子读后大为恼火,气愤我忘了“知识分子是有良知的”这个先验假设。更有人甚至准备做一件“高尚的事”,对我“亵渎”了同事友人或知识分子,他准备以官司相报。我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中国式逻辑:一方面说我写的中国知识分子不真实,没有摆脱虚想,另一方面又伸长脖子在小说之外找出一个个原型。

内容概要

黄梵,1963年生,“后新生代”代表作家,著名诗人。1983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目前在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教授文学与艺术课程。其小说、诗歌、评论等作品见于《人民文学》、《钟山》、《山花》、《作家》、《大家》、《花城》、《北京文学》、《青年文学》等期刊、年度小说最佳选本、排行榜等。作品被译成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希腊语等文字。
其长篇处女作《第十一诫》于2003年首次出版,引起强烈反响,被网络誉为“书写年轻知识分子校园青春忏悔录的杰作”,被文坛称作“描绘知识分子的当代经典”。

媒体关注与评论

  黄梵的文字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美:均衡,致密而充满暗示性。《第十一诫》的魅力和成就,不仅得益于叙事语言的卓然风致,也受惠于作者对现实的冷静观察和洞幽烛微。  ——格非  我一直认为《第十一诫》是当代小说创作中的一部非常独特的作品。可惜它的成就与引起的反响不成比例。但我想,随着时间的流逝,《第十一诫》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可能还因为迟早有一天这样的主题的再次呈现,而进入我们文学塞学的中心。  ——汪政  黄梵的小说深具冷色的幽默和充满诘问精神的沉思,他对当代知识分子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作了精微的省察,对知识生活背后的灵魂沉浮,也有锐利的揭示。加上他简约,节制的叙事,细密、精准的语言,共同塑造了《第十一诫》作为优秀小说的独异面貌。  ——谢有顺  与其说《第十一诫》呈现给我们一个道德的地狱,倒不如说它探寻了一种可能的人类生存情境。慢性中毒的阴郁氛围孕育出冷静的疯狂:主人公最终毁灭性的选择留下的既是一个人性之谜,也是一个人性之诫。  ——唐晓渡

章节摘录

  1  姜夏紧跟在教授屁股后面。他的眼睛可能黯淡无光,无暇顾及这片销路不好的楼房。教授就差把他锁在旅店里,逼他烧饭、洗衣服,当一回女人了。姜夏知道,作为捏在教授手里的念珠,他不过是较光滑、不扎手的一颗。接连几天,他欠了睡眠,精神恍惚,说话做事不经意有了帝王般的从容,不躁不急。为了纠正教授的口误,他常常要停下来,回想教授刚才说过的话。教授姓齐,也许这个姓氏到他的上辈为止一直很落魄,他必须小心翼翼操着外省口音来谈论,态度不能像他老家那些气派十足的农民。据说齐姓和姜姓同出一辙,事隔很多年,我才找到过硬的书面记载。这两个姓氏都曾经在历史上大出过风头,过了上千年,终于有了类似经度与纬度的区别。  在落满沙尘的街道上,姜夏和教授大概体现着这两个姓氏的最大差别。教授连珠炮的说话语速,让他嫌弃姜夏的笨嘴拙舌。教授大概娶了美艳的妻子后,才真正有了使命感。他是文明循环论者,相信他隐秘的身份可以追溯到上次文明,那时他已经来过地球,是上次文明中的强者,这些强者后来都投胎转世到这次文明。姜夏觉得教授故弄玄虚,相信这些拾人牙慧的玩意儿,不过是教授用来掩饰投机心理的一块遮羞布。不过,他卑微的助教职位,不容许他向教授挑衅,明明是误入歧途,他的脸上还要挂起赞赏的表情。  他打第三个呵欠时,引起了教授的注意。他转身叮嘱姜夏要挺住,挺到他办完下午的这件大事。姜夏只敢把鼻子对着教授的脊背怏怏不乐,他清楚教授给他的奖励,不过是答应让他睡上一觉。他的涂着一道红药水的手臂还发着炎,那是上午他在靶场绊倒时被碎石子擦伤的。现在,为了教授所说的见面的仪表,他不得不把挽起的袖筒放下来。他忍着袖筒磨擦患处的些许疼痛,指盼熬到教授这把年纪,成为一位空前绝后的大学者。  路上的行人都乜斜着眼,朝他俩打量。这座小城到处是冻得滑溜溜的斜坡,很少来南方人,他们的南方装束引起了路人的好奇。他暗暗念叨上午在靶场临时编就的保佑词。真的,不是开玩笑,他相信自己能逃过上午一劫,保佑词肯定功不可抹。看见他俩在路上受人瞩目,他心里的怨气渐渐消散了。他像教授牵在身后的一只山羊,磕磕绊绊紧跟着,不知道究竟会被带到哪里?教授好像故意跟他玩游戏,在他认为是终点的地方,教授转身一拐,又向另一条街巷走去。姜夏知道教授嗒嗒嗒的小碎步的全部含义。急促、没有间歇的脚步声,意味教授的精神状况已经滑到平均值以下,接下来他免不了会无缘无故地发火。教授对姜夏的慢手慢脚,开始表现出不满。刚穿过两个街区,教授就故意夸起研究小组里的马厉。那人的眼线极长,终日眯着眼,却擅长从剃须刀片薄的眼缝,察颜观色。只要教授夸马厉,姜夏就有受伤的感觉,弄不清自己又在哪儿犯错,惹恼了教授。  “快,快!可能来不及了。”  教授回头瞥他的脸上,流露出少见的惶恐神色。姜夏马上意识到,他们要去拜见的,一定是上边来的大人物。这几天,教授与姜夏一样,都弄上了大便不通的毛病,嗓子发涩,太阳穴胀得发疼。但教授被大人物的电话一召唤,就兴冲冲地忘了这个折磨人的烦恼。姜夏走在街上,打量着街边的玻璃橱窗,心里执拗地想要找到一种管用的药片。他有点鄙视教授在大人物面前的谦卑相。他时常为研究小组获得的各种奖状、锦旗感到好笑,也许小组成员应该把得到的一半酬金,转寄给那些原始文献的外国作者。他想不通教授为什么不搭车,难道通过呼吸满是尘土的空气,通过教授一路领先的双人竞走,板结的屎块就肯服服帖帖地滑下吸水的肠道?仅仅几秒钟,教授就不见了。姜夏紧追几步,发现他闪进了一幢不起眼的旧楼房。顺着走廊,他们找到了楼梯口。没想到在看似无人的地方,冒出一个门卫间,里面蹿出一位驼背老汉,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喂,站住,你们找谁?”  姜夏嘴里刚想嘟噜什么,马上尴尬地发现自己什么也不知道。教授埋怨地扫了他一眼,只好自己上前应付。  “老师傅,部里来了一位主任,要召见我们。”  “你们有介绍信吗?”  “没有。是那位主任临时通知我们的。”  “没有介绍信可不能进去!”  “我们知道他就住在三楼。”  “住在三楼的人多呢,你随便说说就放你进去,那还不乱套了?”  “老师傅,真的是要紧事,涉及到国家机密。”  “那我更不能放你进去了,我看你在胡说八道。”  教授恼火了,他激动地摸出餐巾纸,擦着淌汗的额头,大声叫道:  “我没空跟你胡说八道!我是教授,告诉你吧,今天如果误了大事,你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门卫瞪大了眼睛,“别空说,拿来证据呀。”说实话,教授不擅长同普通人打交道。他摸遍了口袋找名片,偏偏上午他把名片散光了。他打开手提包,发现工作证也在旅店里。结果唯一证明他们身份的,是姜夏随身携带的助教工作证。  “这……这证明了小伙子,还是没有证明你呀。”  “我是他的老师。”  “吹牛,我看不像,你倒像他的乡下亲戚。”  “我没空跟你贫嘴,你快让我上去!”  “不行,得按规定来。小伙子可以上去,你得留在这里。”  “绝对不行,”教授一把将姜夏拉到身后,“那人是召见我的。”  门卫想了想,“当然喽,”他脸上含着意味深长的笑,看着教授的包说,“我可以做点让步,但你得押个东西在我手里。”教授发现门卫在觊觎他的包,更紧地把它攥在手里。  “包可不能给你,里面有机密,再说你也担待不起。”  “那你自己说押什么吧?”门卫打了一个呵欠,显出对这场较量有些厌倦的神情。  “把小伙子押在你这儿,怎么样?”  这个建议倒挺提神,出乎门卫的预料,他看货色似地看着姜夏,开始感到不自在了,“这么说,他……他真是你的老师?”姜夏点点头,他的面色因为缺少睡眠显得苍白,他竭力想收回已经飘远的思绪。门卫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他让开身子,让教授上了楼。  平时门卫的工作极枯燥,遇到陌生人不分青红皂白往里闯,他才能找到一点乐子,分享到拥有一点权力的满足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他是自卑的,从招待所其他人的目光里,他感受不到人情味。别人对他的歧视,是用炫耀优裕生活的方式表露在脸上。他从整个城市生活中学到的,只是买卖关系。他开始醉心于这点权力可能带来的奇迹。睡不着时,他吃下两片安眠药,是为了第二天能精力充沛地拦住一位傲慢的主任或教授,使他能赏花灯一样,赏到市民千奇百怪的谦恭,和乡下人的诚惶诚恐。他发现这桩买卖公平,他买进受到的各种歧视,卖出他可以施于别人的各种刁难。  2  越野吉普车迎着风,在空旷的沙地上颠簸行驶,车篷里的五个人,不时被颠得东倒西歪。稀稀拉拉的几棵树,愈加衬托出靶场的荒凉。向前行驶了十来公里,车前出现了暖色的庄稼地,简易农舍,已经干枯的水渠。向导起初不吭声,叭嗒叭嗒抽着长杆旱烟,其他人不敢冒失地向他打听什么。后来,向导见到一栋墙面似乎能透光的红砖农舍,忍不住打开了话匣。  他端着旱烟,几乎蹲在座位上,巴嗒巴嗒抽烟的样子,像使唤一只铜喇叭号子。他埋怨这家户主那天过分大意。他啧啧赞叹这家媳妇实在漂亮,当地人甚至嫉妒地怀疑,她是户主花钱买来的。这位头发有点微黄的美妇,可能为了摆脱家里的赤贫,任人从西部拐卖到他的手里。户主和其他寻找土地的农民一样,来自人多地少的河南。消息不胫而走,靶场大量闲置的土地,引来了更多的河南人,他们在靶场里面搭农舍,用芦苇杆圈地。靶场当局搞过几次轰轰烈烈的驱赶行动,收效甚微。没几天,那些赶跑的农民,又乘着夜色悄悄回来了。后来,靶场当局想通了,与其让农民在靶场内外东飘西荡,不如让他们定居下来,便于管理。每到打炮的日子,靶场像举行节日庆典一样,派出色彩鲜艳的宣传车,向沿线农户发布打炮的消息,敦促他们赶快离开靶场一会。许多农民是第一次领教炮弹落地的呼啸声,吓得纷纷往水沟里跳,像紧张的刺猬发出嗽嗽的哆嗦声。不过,他们很快习惯了这种声音,不把头顶上乱窜的炮弹当回事了。他们渐渐了解到,除非发生半途掉弹的事故,脑袋被砸的可能性,大概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图书封面


 第十一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刊于2010年2-3月《书声》(总第六期)电子杂志把寒灰吹出火来文 | 何平《第十一诫》是一部曾经给黄梵带来很多困扰的小说。黄梵自己说:“我在写这部小说时,内心混合着一种身临地狱的激情。我经常把自己给遗忘,在确立人物关系的过程中,我便成为书中的人物。由于人们读小说时,坚持小说里那些不堪的场景,就是作者的生活秩序。所以小说发表和出版以后,我面对的景象是可怕的。一些人为了消遣,甚至像一股昏暗的风在同事和友人中间打旋,以便把书中那些地狱式的人物,与所谓的生活原型对应起来。”应该说,只要存在不愿意和所置身的世界温情脉脉勾肩搭背的写作者,黄梵因《第十一诫》所遭遇的困扰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肯定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因为只要你对世界亮出解剖的刀子,自然会让世界的某一部分不痛快,以至于“《第十一诫》是自叙传吗”,如此常识的问题也成为中国文学阅读和批评争执不休的问题。从《第十一诫》写作、发表到现在的再版差不多十年时间。也就这十年高校的乱象、知识人的堕落渐渐从暗角的叽叽喳喳成为一个可以广泛谈论的公共话题。如果《第十一诫》仅仅是个揭画皮式的“现形记”,那么今天《第十一诫》所讲述的那些大学校园的龌龊已经很难在“惊悚”之上和大众传媒一争高下了。说穿了,不就情色那些事吗。但我认为今天《第十一诫》还是一部值得再版,值得重读的小说。而这种值得显然是文学的力量。进而我可以说,虽然黄梵将他的故事安放在大学校园,当然也可以挪移到当代知识人聚居的其他场所,甚而挪移到其他任何场所。如果我们将对黄梵的期待和想象仅仅停留在《皇帝的新装》中诚实的孩子,其实不自觉地将文学问题简单地置换成一个道德立场问题。因此,读《第十一诫》,在姜夏、齐教授、师母、马厉、女摄影师、慎教授、新主任、女弟子等纠缠不情的性与爱中间,洞开的是人性的户牖,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黑暗、软弱、怕和爱等等。对于那个我们无法触摸的内心,黄梵往往在最地狱的地方予逃脱的隙地;在最黑之际予光。把寒灰吹出火来,更让火燃到透凉的灰烬。黄梵不会在“诫”与“越诫”的是非之间果断、淋漓地下刀子。而且“十诫”之外做加法地增加“一诫”,至“十一诫”,以至“无穷诫”真的就能够让人轻易地交出自己的“越诫”的蠢动吗?所以,如果我们不摆出假道学的嘴脸,我们对《第十一诫》中那些左冲右突被性与爱煎熬着的众生禁不住慈悲起来,至少姜夏和师母的所谓不伦之恋能够被我们爱与恨到疼痛。按下《第十一诫》说些什么不表。我关注这是一本诗人的小说。诗人而小说在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越诫”而成大观,且成绩出众者甚夥。1990年代《山花》有个栏目叫“三叶草”,许多写作者在上面炫过“越诫”之技。那么,我们是不是把《第十一诫》作为一个诗人破小说之“诫”的样本呢?我相信有的诗歌确实是可吟可诵。在你的视线已经离开纸,离开字,你依然能感到有一种属于这首诗的节奏在回响。我也相信诗人的小说也会把属于诗人自己的节奏隐藏其间。而且一个优秀诗人应该熟稔每一个词的品性,能够让他们各安其身。说老实话,读黄梵的《第十一诫》,我首先想玩味的是黄梵在用一种怎样的节奏讲这个故事。直到在最新的《天涯》杂志上读到他的《初恋已慈祥》,我忽然意识到这就是属于《第十一诫》的节奏。这首诗这样写到:“初恋已慈祥,/慈祥如几片落叶/我拾级而上,/见桥下已经壮美/听见流水的和声,已有了女孩的嗔怪/每一声,都让我与她相遇/云,一会就不见了/正是这样的离别,藏着惊涛骇浪/那么多的水纹,在围着一片落叶/我知道,那是水的葬礼/已为初恋准备停当/失恋后的揪心,已是一座牧场/从此,我要爱的是落叶,而不是收获/当我把秘密都托付给河水/已有无数的桥,可供我节节败退……”格非说黄梵的文字“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美:均衡、致密而又充满暗示性”;谢有顺说“他简约、有节制的叙事,细密、精准的语言”;而我认为唐晓渡说《第十一诫》“慢性中毒的阴郁氛围孕育出的冷静的疯狂”不仅仅指向小说所叙述的故事,也指向小说包藏的节奏。“慢性中毒”是一种情不自禁地深陷其中而不愿自拔,这是黄梵和读者之间的密约。黄梵这个语言的沉溺者,潜伏在文字背后,心如止水而又杀机暗伏。以此观之,《第十一诫》在今天中国文学粗鄙、不加节制的语言面前似乎还可以做得更好。————————————————————————《书声》是由长沙读书人俱乐部和长沙熬吧会所共同主办的一份以阅读、影评、思想评论、原创文学为主的,非盈利性质的电子杂志,每期一期,月底出版。 欢迎来稿。 投稿、联系邮箱:shusheng2010@tianya.cn ———————————————————————— 2010年2-3月《书声》下载地址: 1、新浪共享: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440172.html 2、名师网《书声》专区:http://www.mingshi.com/s/2010shusheng/
  •     《第十一戒》访谈录采访者:何晴1,听说出第一版时被出版社拒绝的原因是“个中原因是这部小说对知识分子的描绘,令许多编辑感到惶恐、不安,甚至心有余悸。”能否谈一下哪些情节令他们有这样的感觉? 黄梵:编辑没谈得太详细,但我从电话或来信中能感到他们的愤怒。在整体上他们排斥书中对知识分子的描绘,认为知识分子不可能这样阴暗、龌龊。我想教授上女厕所偷窥、玩弄女生、以强凌弱之类的情节,肯定激怒了他们。他们的愤怒表现在否认知识分子会有这副嘴脸,这种形象。因为这种形象与过去知识分子的既定形象,是大相径庭的。他们害怕这种虚假的知识分子形象会坍塌,所以极力去维护。2,这些情节是否是真实的或者来源真实的经历或者所见所闻?你觉得这是真实的知识分子面貌吗? 黄梵:我反对读者从追查原型的角度阅读这部小说。它不是纪实文学,所以无须考察它是否有真实的来源。关键是它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是否真实?我长期生活在高校,对这个群体的言行、心理、志向了若指掌,从这个群体内部观察,我的感受是他们与社会上的商业群体已经没有两样,一样腐败、堕落、虚伪。根本无法担当人们寄希望于这个群体的崇高责任。当然,书中人物可能堆积着许多原型,许多细节也确有真实的来源,我在写时脑子中的确有一些真实或所闻的场景,但我毕竟不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录像师。3,你现在就身在高校中,你怎么看待周围环境,觉得这就是一个掠夺和妥协的地点吗?黄梵:你乍进入高校时会产生幻觉,以为这是个世外桃园,你能摆脱大家都已经厌倦的人际、争斗等烦恼。其实高校徒有一道院墙,它根本不能抵御社会腐气的侵蚀,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大家想象中的高校,高校与社会接轨的速度是令人瞠舌的,欲望、权力、卑鄙,没有一样不在接轨。你在高校外遇到的所有问题,在高校里面几乎一样也不会拉掉。你的提醒很对,它与校外一样,也是一个掠夺和妥协之地。其实不光高校,恐怕你逃到寺庙也躲不掉。4,像一个编辑问的,为什么你没有选择站在光明的立场上写知识分子的内心黑暗,而选择在旋涡中描写旋涡? 黄梵:对。他的意思是我没有赋予这个群体一种希望,这种希望其实意味想当然地排除整体的腐气。就像过去的老生常谈,个别人的作为不能代替群体的作为等等。但我想强调的是,对知识分子个体的审判,就是对知识分子整体的审判。“我”其实就代表着群体。否则,每个知识分子都会说“我”是例外。我们已经习惯在进行心灵审判时,总是首先把自己排除掉。错的永远是别人,对的永远是自己。之所以在旋涡中,无非是尖锐地提出问题,而回答不是小说家的事。我们应该相信读者的智力,很多人其实比小说家高明。5,我听说有宗教人士评价,别的作者是解剖完以后继续缝上,而你是解剖完以后就跑走了,你觉得你对读者负责任吗? 黄梵:是的。解剖完我确实跑掉了。宗教人士对我小说中的焦虑很敏感,但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回避的心理现实。这一代知识分子还无法做到心静如止水。如何回避焦虑的答案自然就难提供。再说,我相信很多读者的智力比我高,干嘛要自作多情给他们提供一个可怜的答案呢?无论从小说艺术还是从哲学考虑,现阶段都只允许我尖锐地提出,而不是一劳永逸地解答问题。6,为什么取名叫《第十一诫》? 黄梵:是对照《圣经》里的十诫。至于第十一诫的具体内容和含义,其实我比你更想知道。也许是可以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几近无言可说。写完此名一些人叫好,一些人劝我改掉,大家为名字一时争执不下。还有人说,有部特工小说取了《第十一戒》的名。我觉得这个名字恰好像个大空缸,你几乎可以把什么都倒进去。当然,没有基督教的十诫,这个大空缸就不存在。7,你花了多久来写这篇小说?第一部长篇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题材?它对于你有什么样的意义? 黄梵:初稿写了8个月,是在工作非常忙碌中写完的,中间有一段时间几乎丧失信心,后来又改了半年。现有的知识分子小说让我很不满意,它们太轻描淡写了,无关痛痒,隔靴挠痒。我想干脆自己写一部吧。它对我而言,首先是自我反省和审判,我不会傻乎乎地说自己是例外。我也不需要这个例外。8,《钟山》曾把你的小说归为情色小说一类,基于你里面大量的男女两性关系描写,你怎么看待这些描写,以及里面作为一个欲望符号的师母的角色? 黄梵:那是别人的看法。这部小说其实没有多少性爱场面,它有是情色意识。这种情色意识与小说中的权力意识、金钱意识、知识分子的心理阴暗等是并列的,整体勾画出知识分子的嘴脸。所以,也有很多人一眼就看出它根本就不是情色小说。9,有人说你对男人的软弱和恶意进行深刻描画,而对于女性了解而缺乏同情,你对于这两个性别之间的关系怎么看?另外我觉得你的女性都是作为背景出现的你怎么看? 黄梵:也许它还不够彻底,还残留有自我辩护的成分。在分析女性时,这种辩护和同情就消失了。我以为男女的心理界限只是相对的,一个男人可能在特定场合下,会比女人更像女人。反之,女人也是一样的。你说的对,女人在这部小说中,的确是背景,但正是这些背景,使得男人内心的阴暗有了去处。也许你在读到与女人相关的细节时,男人也是背景。比如,女摄影师的故事。那里面也渗透着对她的同情。(曾刊于《东方早报》)注:《第十一诫》由吉林出版集团于2009年8月再版。是黄梵首部长篇小说。何晴为七零后作家。
  •     把寒灰吹出火来——黄梵《第十一诫》读记何平《第十一诫》是一部曾经给黄梵带来很多困扰的小说。黄梵自己在再版前言中说:“我在写这部小说时,内心混合着一种身临地狱的激情。我经常把自己给遗忘,在确立人物关系的过程中,我便成为书中的人物。由于人们读小说时,坚持小说里那些不堪的场景,就是作者的生活秩序。所以小说发表和出版以后,我面对的景象是可怕的。一些人为了消遣,甚至像一股昏暗的风在同事和友人中间打旋,以便把书中那些地狱式的人物,与所谓的生活原型对应起来。”应该说,只要存在不愿意和所置身的世界温情脉脉勾肩搭背的写作者,黄梵因《第十一诫》所遭遇的困扰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肯定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因为只要你对世界亮出解剖的刀子,自然会让世界的某一部分不痛快,以至于“《第十一诫》是自叙传吗”,如此常识的问题也成为中国文学阅读和批评争执不休的问题。从《第十一诫》写作、发表到现在的再版差不多十年时间。也就这十年高校的乱象、知识人的堕落渐渐从暗角的叽叽喳喳成为一个可以广泛谈论的公共话题。如果《第十一诫》仅仅是个揭画皮式的“现形记”,那么今天《第十一诫》所讲述的那些大学校园的龌龊已经很难在“惊悚”之上和大众传媒一争高下了。说穿了,不就情色那些事吗。但我认为今天《第十一诫》还是一部值得再版,值得重读的小说。而这种值得显然是文学的力量。进而我可以说,虽然黄梵将他的故事安放在大学校园,当然也可以挪移到当代知识人聚居的其他场所,甚而挪移到其他任何场所。如果我们将对黄梵的期待和想象仅仅停留在《皇帝的新装》中诚实的孩子,其实不自觉地将文学问题简单地置换成一个道德立场问题。因此,读《第十一诫》,在姜夏、齐教授、师母、马厉、女摄影师、慎教授、新主任、女弟子等纠缠不情的性与爱中间,洞开的是人性的户牖,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黑暗、软弱、怕和爱等等。对于那个我们无法触摸的内心,黄梵往往在最地狱的地方予逃脱的隙地;在最黑之际予光。把寒灰吹出火来,更让火燃到透凉的灰烬。黄梵不会在“诫”与“越诫”的是非之间果断、淋漓地下刀子。而且“十诫”之外做加法地增加“一诫”,至“十一诫”,以至“无穷诫”真的就能够让人轻易地交出自己的“越诫”的蠢动吗?所以,如果我们不摆出假道学的嘴脸,我们对《第十一诫》中那些左冲右突被性与爱煎熬着的众生禁不住慈悲起来,至少姜夏和师母的所谓不伦之恋能够被我们爱与恨到疼痛。按下《第十一诫》说些什么不表。我关注这是一本诗人的小说。诗人而小说在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越诫”而成大观,且成绩出众者甚夥。1990年代《山花》有个栏目叫“三叶草”,许多写作者在上面炫过“越诫”之技。那么,我们是不是把《第十一诫》作为一个诗人破小说之“诫”的样本呢?我相信有的诗歌确实是可吟可诵。在你的视线已经离开纸,离开字,你依然能感到有一种属于这首诗的节奏在回响。我也相信诗人的小说也会把属于诗人自己的节奏隐藏其间。而且一个优秀诗人应该熟稔每一个词的品性,能够让他们各安其身。说老实话,读黄梵的《第十一诫》,我首先想玩味的是黄梵在用一种怎样的节奏讲这个故事。直到在最新的《天涯》杂志上读到他的《初恋已慈祥》,我忽然意识到这就是属于《第十一诫》的节奏。这首诗这样写到:“初恋已慈祥,/慈祥如几片落叶/我拾级而上,/见桥下已经壮美/听见流水的和声,已有了女孩的嗔怪/每一声,都让我与她相遇/云,一会就不见了/正是这样的离别,藏着惊涛骇浪/那么多的水纹,在围着一片落叶/我知道,那是水的葬礼/已为初恋准备停当/失恋后的揪心,已是一座牧场/从此,我要爱的是落叶,而不是收获/当我把秘密都托付给河水/已有无数的桥,可供我节节败退……”格非说黄梵的文字“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美:均衡、致密而又充满暗示性”;谢有顺说“他简约、有节制的叙事,细密、精准的语言”;而我认为唐晓渡说《第十一诫》“慢性中毒的阴郁氛围孕育出的冷静的疯狂”不仅仅指向小说所叙述的故事,也指向小说包藏的节奏。“慢性中毒”是一种情不自禁地深陷其中而不愿自拔,这是黄梵和读者之间的密约。黄梵这个语言的沉溺者,潜伏在文字背后,心如止水而又杀机暗伏。以此观之,《第十一诫》在今天中国文学粗鄙、不加节制的语言面前似乎还可以做得更好。(黄梵:《第十一诫》,吉林出版集团责任有限公司2009年8月版。)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女人如水,魅惑天成
  •     说者推荐理由:80后该看看。后面虽然很少对话,但是紧张的气氛却是铺面而来的。2003
  •     这样的小说总是让我想到钱钟书,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无奈和愤世嫉俗,全书都有一种酸味和腐臭的气息,让人看不到希望,可是又不得不承认它把人性深处的龌龊和腐败都挖出来了还毫不留情的加以展示,也许有着知识分子的杞人忧天和一贯的夸张,却也不得不让人警惕
  •     再见南京
  •     哥,你要是能再延宕一点就完满啦。
  •     买回来做收藏
  •     幽默微过,语言略糙,情节稍假。
  •     黄梵,8系
  •     和阎连科先生《风雅颂》一样,是“一脚踢在中国知识分子裤裆”。知识分子的道德沦丧和深陷大学的学术腐败之中,从性中获得权力。这几乎是最可怕的灾难。没了脊梁骨和底线的知识分子,最后都成了信口开河,说些蠢话且让人反感的叫兽!
  •     小说的结局,有点接受不了,为何还是如此极端。
  •     0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