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的回声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文学 > 爱情/情感 > 初恋的回声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3
ISBN:9787225035628
作者:余易木
页数:326页

作者简介

《初恋的回声》内容简介:一转眼,易木兄走了六年多了。带走了身前的凄凉,身后的萧索。只留下《十月》发表的《春雪》和《初恋的回声》,还有一百多万字没有跟读者见面的文稿。一生悲苦,两袖清风。今年一月中旬,余易木生前好友邢孔荣先生来信告诉我,他已将余易木骨灰盒从西宁迁回到他的故乡上海。按照江南民间冬至下葬的习俗,安放于市郊嘉定长安公墓祥24B区第11排第6号墓穴。余易木是笔名,他本名徐福堂,故在墓碑上凿刻了“徐福堂之墓”五个罕。
上海是余易木接受启蒙教育的桑梓之地。这个最早接受西方文明、最早从事现代出版事业、最早翻译和传播《圣经》和《共产党宣言》的东方大都会,像他生前热爱的法国巴黎那样,近代、现当代史上曾经涌现过、工作过众多文化巨人、大作家、大艺术家;像纽约之于美国那样,一百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是华夏先进生产力和现代文明的发祥地。像余易木这样的英才,只能诞生在上海。在这长江汇入浩荡东海的处所,应该是他那终于获得自由的灵魂最理想的安息之地。
我作为后死者,不禁想起亡友在《辛刀恋的回声》最后部分写到的那个情节——当男主人公周冰把他初恋情人梅雁的灵柩迁移到上海虹桥公墓后在她新碑上铭刻的那两行痛惜的文字:“我将去你那儿,你却不再回来……”我这辈子从事编辑、写作、翻译工作已近50年,结识了数百位作家,但像余易木那样天赋那么高、文学功底那么厚、知识那么渊博、精通那么多外语、经历那么坎坷,却在逆境中不迎合权力,坚持真理、坚信未来、坚守艺术良知,始终保持一种高洁孤傲品格的人,实在罕见。

书籍目录

春雪/3初恋的回声/33精神病患者或老光棍门/69

前言

  一转眼,易木兄走了六年多了。带走了身前的凄凉,身后的萧索。只留下《十月》发表的《春雪》和《初恋的回声》,还有一百多万字没有跟读者见面的文稿。一生悲苦,两袖清风。今年一月中旬,余易木生前好友邢孔荣先生来信告诉我,他已将余易木骨灰盒从西宁迁回到他的故乡上海。按照江南民间冬至下葬的习俗,安放于市郊嘉定长安公墓祥24B区第11排第6号墓穴。余易木是笔名,他本名徐福堂,故在墓碑上凿刻了“徐福堂之墓”五个罕。  上海是余易木接受启蒙教育的桑梓之地。这个最早接受西方文明、最早从事现代出版事业、最早翻译和传播《圣经》和《共产党宣言》的东方大都会,像他生前热爱的法国巴黎那样,近代、现当代史上曾经涌现过、工作过众多文化巨人、大作家、大艺术家;像纽约之于美国那样,一百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是华夏先进生产力和现代文明的发祥地。像余易木这样的英才,只能诞生在上海。在这长江汇入浩荡东海的处所,应该是他那终于获得自由的灵魂最理想的安息之地。  我作为后死者,不禁想起亡友在《辛刀恋的回声》最后部分写到的那个情节——当男主人公周冰把他初恋情人梅雁的灵柩迁移到上海虹桥公墓后在她新碑上铭刻的那两行痛惜的文字:“我将去你那儿,你却不再回来……”我这辈子从事编辑、写作、翻译工作已近50年,结识了数百位作家,但像余易木那样天赋那么高、文学功底那么厚、知识那么渊博、精通那么多外语、经历那么坎坷,却在逆境中不迎合权力,坚持真理、坚信未来、坚守艺术良知,始终保持一种高洁孤傲品格的人,实在罕见。  =

内容概要

  余易木(1937-1998),青海省已故著名作家。上世纪80年代初,因在《十月》发表短篇小说《春雪》、中篇小说《初恋的回声》,在中国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奠定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地位。  余易木天赋极高,文学功底深厚,知识渊博,精通多种外语。他在逆境中坚持真理,坚信未来,坚守艺术良知,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洁孤傲的品格。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的作品仍然以其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优美的文字和氤氲在字里行间的人性之美、道德之美影响着众多的读者。

章节摘录

  1957年9月初,我作为我们校长所谓的“废品”,处理到了青海。我在青海生活了整整三年零两个月。在这三年零两个月中,我经历了大跃进狂热的浪潮和接踵而至的、漫长的饥饿岁月;我经历了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时刻和我不幸的初恋的意外欢乐。现在,当我回顾以往的时候,我要说:那时,我毕竟还是年轻的,尽管在我踏上青海高原时,我曾感到,青春早已过去。作为废品,我比一般同学少一样东西,也多一样东西,少一张文凭,因为据说我政治不及格;多一顶无形的帽子,因为我是右派。在这种情况下,我到青海,处境可想而知。我在工业厅报到后,第二天就被分配在一个电机厂工作。电机厂的技术科长是1955年西北工业大学的毕业生,三十岁左右。初见时,他知道我清华出身,对我颇为友好,但不几天,态度骤变,因为他已摸清了我的底细。我名义上是技术科的技术员,但我在青海三年,唯一没有正经地干过的恰恰是技术工作。道理很简单:我很快地被剥夺了从事技术工作的权利。从客观上说,我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我从小就喜爱数学物理,高中毕业时,在同学们的怂恿下,才投考了电机系。进大学后,我依然把全部精力放在数学物理上,而对专业课程毫无兴趣,觉得它太繁琐,太简单。有些教授劝我转到北大物理系去,我也有这个想法,打了几次报告,校方不同意。那次鸣放会上,我发牢骚,这是原因之一。

图书封面


 初恋的回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看完《初恋的回声》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初恋,这个词让多少人魂牵梦萦。梅雁走了,周冰在墓前刻了几个字:我将去你那儿,你却不再回来。很多时候,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了。正如小说中所写的:自从我的第一篇论文问世以来,不少人或真或假地把我吹捧为“天才”。事实上,世界上自认为天才的何止千百万,而真正的天才,为数极少。我不是天才。但是,假如我这一生或多或少能对人类有所贡献的话,那么,一切应该归功于梅雁。 是梅雁,在没有一个人可怜我的时候,可怜了我;是梅雁,在没有一个人理解我的时候,理解了我;是梅雁,在没有一个人支持我的时候,支持了我;是梅雁,在没有一个人肯爱我的时候,爱上了我。没有梅雁,我今天是什么呢?—一个受人嗤笑的、潦倒不堪的周马而已。 从这一点来说,我是幸运 的。我毫不迟疑,在和我同命运的人们中间,有的是比我更有才华的人,有的是比我更能为祖国、民族、人类作出贡献的人。可是,今天,他们在哪儿呢?而又有谁能想到他们呢?...... 我感激梅雁。爱情应该就是这样的吧,当爱情过去了,留下的多半是感激,真正的爱情,是没有怨恨的,即使在别人看来,是伤害,是绝情,可我们还是爱那个人,就像杨依云对周冰那样,心里是没有怨恨的~~感谢那些陪伴我们成长,陪我们走过人生旅程的人。人的一生那么短,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怨恨呢?更何况那个特殊的人,也许不会永远那么特别,但曾经或者有一段时候,他们给过我们特别的东西,怎么忍心和舍得去怨恨呢?
  •     (一)命运或许一样,人的选择却可以不一样。女主角杨芸和梅雁在爱情道路上是截然不同的选择,正是这两种选择,使她们在男主角周冰的人生道路上,彼此从未相遇但影响了各自命运走向。美丽动人、才情厚丰的梅雁,在大学生涯还没有遇到喜欢的那个人时,而在众多追求者中稀里糊涂地选择了一个她并不爱的男人:其“孜孜以求、百折不挠”,梅母很喜欢该追求者;答应交往,在结婚前夕,后悔,晚矣。当时高校学子的命运在文革大背景下显得可笑可悲,以左右来定义人的时代,容不得任何微词的时代。绝地逢生,发配至青海饱受嘲笑的“废品”周冰遇见梅雁,梅雁之于周冰就是甘霖之于久旱,周冰说,“梅雁创造了我”。富有理想浪漫主义追求和同样才情极佳的杨芸坚持等待理想中的爱情而漠然大学里不少的追求者,毕业后,同龄人都经过介绍结婚生子,连自家妹妹亦经人介绍嫁人了,26岁的杨芸仍在担心“假若我轻率从事,将来遇见他,那可怎么办?”而拒绝亲友的介绍,直至门庭冷落。如果杨芸在26岁那年没有同意同事的相亲提议,那这书便只是周冰和梅雁相见恨晚、相惜、感恩、别离的故事,但真爱来临时,杨芸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触动并不由自主地做了无数件一反常态的事。(二)爱情生而无声,却有回声。周冰问梅雁是否爱过,梅雁的回答——“真正的爱情也许从来只是诗人幻想中的花朵”,正是这内心的不确信,使梅雁在混乱迷茫中步入婚姻。梅雁说:“有时候,我是那样那样的寂寞,好像整个世界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一旦,一旦我的生活中再发生什么变故,我身边连一个真正能够理解我的人都没有。想起来,可怕极了……” 在我的大学时期,我无数次这样对自己说。有的时候,飘忽,不喜与任何人接触,周身都是刺,把所有心思投入到无聊的学习和买书中,所幸的是,那只是有时候,大多数时候,还是要特别感谢连谈恋爱也没有忘记我的某某某和某某某,以及倾听过我最多碎碎念的某某,使得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对2007年至2011年有珍宝般的回忆。在那无论温饱还是精神都得不到满足的日子,周冰和梅雁因二两粮票而相识。在看这本书前,我看了电影《一九四二》,电影中不乏“一升小米换一老婆”、“二升小米卖女儿”、“为了活,必须死”的绝境。当然,两者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背景,但却是同样令人绝望的背景。回到《初恋的回声》,相识方恨相见晚,一个怜悯的举动,接二连三的高原友谊,“假如你生活在生活的道路上再次遭遇风暴的袭击,你不会是孤独的,我,周冰,永远是你忠实而可信赖的朋友,当所有人都背弃你的时候,我不!”,牵出世俗社会所不能容忍的爱恋。命运让梅雁从青海调至天津,那是个容不得你说不的时代。隐藏失败的爱意,飘散整个高原。周冰在与梅雁分离后的信里写道:“我没有追求你,可是我们相爱了”、“在现实生活中,企图挣脱由世俗的偏见所铆合的婚姻的枷锁,并不容易”、“生活的遭遇已使我失去了对明天的孩子般的信任,从而我怀疑我能否给你带来你所期待的幸福”、“他爱着你,即使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周冰在梅雁的精神与语言翻译的帮助下,振作发奋,在学术上大放异彩的时候,命运让两人先后离开西宁,于是有了后来的,杨芸26岁时的,初恋。(三)为理想中的爱情献身,只要你不是故意刺伤我的心,什么都可以原谅。——杨芸在《初恋的回声》中,杨芸无疑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余易木先生在开篇时对杨芸的描写,引起的共鸣超过我看过的任何一本小说。杨芸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但终究是幸福的。她坚守内心,终在26岁时遇见了理想中的爱情;不幸的是,她理想中的爱情却还只是她一个人的爱情,至少在开始的时候是她一个人的。周冰的所有都符合了她对爱人的内心确信,可此时的周冰所有的爱意还在彼时的梅雁,无论源于感恩还是共同经历。杨芸不知道,周冰之所以同意相亲,根源在于梅雁的要求。第二遍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去贴吧、论坛等寻找喜爱这本书的读者。有个读者说,周冰不爱杨芸,之所以有逃婚前的相处,全因周冰的道德感。也有读者说,周冰不爱梅雁,是感激之情,是革命友情。我很想跟帖说说我的感觉,但懒于注册账号,罢了。爱情的界限应当是模糊的。所以,周冰爱梅雁,周冰同样爱杨芸。一生一爱,也许是因其一生太短暂,也许,生命中,总有例外。(四)我爱着你,以我自己的方式。——周冰为了不破坏梅雁的家庭,周冰选择推开梅雁;梅雁死后,周冰离开福州去上海照顾梅雁的母亲和女儿小忆;为了不拖累杨芸,周冰悔婚无故离开。“分手了,别人将会带给你我永远无法带给你的幸福。”“上帝作证,我绝不是故意刺伤你的心。”周冰所有的决定,都是当年他形容梅雁丈夫的那句话——“他爱着你,以他自己的方式”。这是惯有的做法吗?无论是家长对子女,还是恋人对恋人。看了三遍《初恋的回声》,当然,第三遍仅是找了特别感动得片段阅读。我想,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需要它,来告诉我,坚持寻找真爱的意义。
  •     今天趁着 “加班”空隙来UIC图书馆小坐,果然高端大气上档次,在中文书架前随意浏览,被《初恋的回声》这个书名吸引,看序言部分对作者余易木的介绍,方知是个博学多才的奇人,顿时膜拜起来。此书有三个故事,初恋的回声是其中之一,序言部分介绍当年诸多姑娘因为被这个故事打动开始追求作者,其中一位成为了他的妻。还有一位读者读了这个故事放弃了自己的作家梦想——因为觉得无法超越。于是我也读了这个故事,没有失望,故事真真切切没有辜负“初恋的回声”这个美丽的名字,特别是在最后悬念解开之时很受触动,三个主角的一生都被初恋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不过我也不禁会想,在和故事背景有一定距离的当代,“初恋”还会有那么大的回声吗?于我自己呢?另:豆友的书评写的真好,再百度余易木的名字,作家朋友记录与之有关的故事也极其动人,于是我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写书评了,呵呵。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依芸 周冰 梅雁 小忆 都好琼瑶style
  •     令人心疼的清新爱恋
  •     成文于上世纪60年代,发表于1981年的文学刊物《十月》,作者出生于1937年,卒于1998年,一代才子命运多蹇。
  •     一定好书。
  •     回声... do u know
  •     一代人的命运。比起<初恋的回声>,更喜欢《精神病患者或老光棍》一篇,最后那篇沉思写的真好。老金说写的极好,想必有过类似的人生经历。
  •     不错的,不过觉得文字不够精炼,有点罗嗦的感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