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道(上下彩图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烹饪美食 > 茶酒饮料 > 中华茶道(上下彩图版)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2
ISBN:9787506023047
作者:李牧
页数:368页

作者简介

《中华茶道(彩图版)(上下)》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指导精神而编写的。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之一,它使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得到承传和再现。中华民族在茶的培育、制造和利用,茶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上,为中国乃至世界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茶史温谈  (一)茶的起源  (二)茶的传播  (三)茶的发展  (四)栽茶与采茶历史  (五)制茶的历史  (六)茶在日本的传播及茶道的形成第二章 茶经数典  (一)陆羽与《茶经》  (二)蔡襄的《茶录》  (三)赵佶的《大观茶论》  (四)朱权的《茶谱》  (五)冯正卿的《岕茶笺》  (六)陆树声的《茶寮记》  (七)许次纾的《茶疏》  (八)苏东坡《叶嘉传》第三章 名茶典记  (一)茶的类别  (二)茶叶判别  (三)茶叶的贮存保鲜  (四)名优绿茶  (五)名优红茶  (六)名优花茶  (七)名优乌龙茶  (八)名优白茶  (九)名优黄茶  (十)名优紧压茶  (十一)名优黑茶  (十二)其他名优茶第四章 茶馆  (一)茶馆的起源与发展  (二)茶艺馆的类型  (三)茶艺馆的经营管理第五章 茶具至精  (一)茶具的发展及演变  (二)茶具的种类和产地  (三)紫砂壶第六章 茶道精神  (一)烹茗论泉  (二)泡茶技艺  (三)舞台表演茶艺  (四)品茶艺术  (五)科学合理饮茶  (六)中华民族饮茶哥裕第七章 茶与健康  (一)现代医学论茶叶保健作用  (二)茶的心理保健作用  (三)茶的保健功效  (四)绿茶与养生  (五)乌龙茶与养生  (六)红茶与健康  (七)花茶与健康  (八)普洱茶与健康第八章 茶与艺术  (一)茶与诗词  (二)茶与书画  (三)茶与文学作品  (四)茶与对联  (五)茶与民风习俗  (六)名人与茶

编辑推荐

《中华茶道(彩图版)(上下)》作者作为一个茶文化爱好者,通过茶的历史发展;茶文化研究成果;绿茶、红茶、乌龙茶、袋泡茶、速溶茶和茶饮料等茶产品的详细介绍,让更多的爱茶人加入茶文化活动,了解茶、认识茶、宣传茶,使更多的人认识“国饮”的历史和价值,使众多的“喝”茶者有好茶喝、会喝茶。

章节摘录

茶叶制作技术的演变我国茶叶加工制作的历史,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的历程。历经了咀嚼、羹饮到饼茶、散茶,从单一绿茶类到多茶类共存,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的巨大变迁。每一次革新,都极大地推动了当时茶产业的发展。中国茶类之多,制茶技术之精湛,堪称世界之最。由鲜叶晒干到加工成饼茶、团茶的演变——在神农时代发现和利用茶叶时,开始咀嚼鲜叶,后又把鲜叶煮做羹饮,以解百草之毒和饮食之用。到了周朝,设置了官吏聚集茶叶以供丧事之用,春秋时正式把茶叶作为祭品。于是茶叶需求逐渐增多,采摘面积不断扩大。但鲜叶的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运输不便,不能贮藏,这就限制了茶叶应用的扩大。因此,人们就把茶树上的鲜叶采下后晒干,像中药一样贮藏、利用,这就解决了非茶季和非茶区的茶叶利用问题。而这种晒干的茶叶虽说可以随时使用,但茶味不易浸出,解毒治病效果较差。大约到了三国时期,人们把茶叶制成饼状烘干,饮用时碾碎煮饮,这就是制茶的开始。茶的鲜叶做羹和制成饼茶,在古史料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如《晋书》中谈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从茶叶鲜叶晒干到被饼茶或团茶所代替,在制作过程中使鲜叶的青草气、苦涩味和晒茶味淡的弱点得以克服。制饼茶或团茶都是先将鲜叶洗涤后蒸青、压榨,除去茶汁,然后制饼或团烘干。后来制饼茶的技术越来越精细;如“贡饼”的制作分蒸茶、榨茶、研茶、造茶(做饼)、过黄、烘干等工序;制作非常精细。茶芽采下后先放入水中浸泡,然后蒸,蒸后用冷水冲洗,使其很快冷却,保持绿色,冷后用小榨去水,再用大榨去茶汁。榨水榨汁的次数有多有少,去汁后,放瓦盆中兑水研细,造饼烘干。烘干的次数要根据饼的厚薄而定,10-15次不等。后来发展到团茶,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是“北苑贡茶”,“先研膏”,“继造腊面”。从制茶开始,特别是饼茶、团茶的加工,推动了茶叶的发展,使茶叶很快从解毒、食用发展成为饮料。茶区迅速扩大,不但发现了云贵高原的茶树,而且四川(巴蜀)也开始利用野生茶叶。茶作为贡品,促进了茶树人工栽培的发展,进而使茶叶成为商品。由饼茶到散茶的演变——由于茶区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促进了消费量和消费地区的不断扩大。团茶、饼茶尽管越做越精,受到上层士大夫的大加赞扬,写了大量茶业的著作、诗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陆羽的《茶经》。但是,人们在饮茶的实践中感到团茶的饮用比较麻烦,尽管后来出现了“点茶法”,仍需要烤茶、研茶、过拂等多道工序,重要的是茶叶的内含成分在团茶的加工中由于经过“浸泡”、“榨汁”等工序损失很大。“真味”消失,而且青草气和苦涩味没有完全消失。大约在唐代末年,人们创制了蒸青散茶。这种蒸青散茶,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保持了茶叶的香味和内含成分。散茶冲泡方便,香气好,团茶制造精细,但饮用极为不便。在宋代,上层社会仍认为“腊茶最贵”,制作“不凡”,“惟充贡茶,民间罕见”。而把散茶称为“草茶”,指社会下层人士饮用的普通茶。奇怪的是这种“草茶”被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可以说“草茶”是现代茶的雏形。这不能不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应该说,在当时“草茶”与“腊茶”之争,实际上是“先进”与“保守”之争。到了宋代,在人们的饮茶实践中,更重视茶叶的香气。所以在蒸青的基础上又创制了炒青散茶,以后饼茶、团茶被逐渐淘汰,形成了今天的炒青绿茶。《茶笺》中说:“炒时,须一人从傍扇之,以祛热气,否则黄色、香气俱减。扇者色翠,不扇则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人铛,文火炒干人焙。盖揉则其津浮上,点时香味易出。”这时的炒青绿茶制法已相当规范了,与今天的工艺差别不大。由于炒青绿茶的出现,使我国的茶叶香气达到了高峰,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鲜叶中的内含成分。这是我国茶叶加工上的重大变革,推动了我国茶业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烹茶”法和“点茶”法,开始了“冲泡”法,能在全叶冲泡中得茶叶之“真味”,能够吸取茶叶内含成分的最大营养。因此,饮茶风靡全国乃至世界,这也是宋代茶文化繁荣昌盛的基础。由于炒青绿茶的出现,带动了其他茶类的创制。明代在炒青绿茶继续完善的基础上创立了黄茶制法、黑茶制法、花茶制法;清代创立了白茶制法、乌龙茶制法。至此我国的六大茶类已全部完成,成为世界上茶类最多,加工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由条茶到碎茶、速溶茶的演变——西方国家饮茶的口味不同于中国和日本,他们喜欢饮红茶,并喜欢加奶放糖。由于西方工业发达,制茶不愿用手工,在各种条件的促使下,特别是市场的需求,使我国传到印度、斯里兰卡的制茶方法逐步发生了变化。大约从1925年国外改革了制茶工艺,研制了洛托凡、CTC、LTP、沸腾烘干机等,先进的茶叶加工机械使传统的中国条茶、片茶变成了碎茶。后来新兴的茶叶生产国肯尼亚、阿根廷、孟加拉、土耳其等都生产这种红碎茶。中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产红碎茶。这是茶叶加工在世界范围内的一次重大变革,把原出于中国的、统治全球的条茶变革成了碎茶,即中国人所说的“茶末”。不管中国、日本是否接受,它却在全世界推动了茶业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美国首先进行了速溶红茶的试制,20世纪50年代,美、英等国均已研制出一种茶叶饮料新产品并在市场销售。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速溶茶改进制茶技术,并形成一整套的速溶茶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用成品茶在一些产茶国生产速溶茶。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速溶茶的制茶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始由成品茶制造发展到用茶叶副产品和鲜叶直接生产速溶茶。20世纪70年代以后速溶茶加工制作技术发展更快,从单一的红茶速溶茶发展到绿茶速溶茶、乌龙茶速溶茶等。目前,中国生产的速溶茶产品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速溶茶等。根据产品的速溶度可分为热溶型和冷溶型。变茶为“水”,进入现代饮料家族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茶叶这种古老的饮料也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进行变革。20世纪70年代日本伊藤园就研制了乌龙茶罐装茶水,后来印尼等一些产茶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先后研制了瓶装茶水、罐装乌龙茶水等。中国,这个古老的产茶大国,为适应市场,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思索,近十年的徘徊,才真正认识到茶叶加工变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变茶为“水”是大势所趋,是新时代的需要。于是,一些新兴的食品企业、饮料企业,开始涉足于茶水饮料的研究与开发生产。可以预计,在今后的几年内,茶水饮料市场将会出现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将在世界饮料大家族中成为最具保健、最具竞争力的饮料,古老的茶叶将因此而得到新生。

图书封面


 中华茶道(上下彩图版)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内容全面,丰富。值得一读,尤其是对专业茶学的人来说。
  •     总体内容比较全面,但部分图片清晰度不够,尤其让人揪心的是,为什么上册硬壳和里面的内页要反起来看,装订整反了。呜呜~~~~~~~
  •     书本身质量还可以,是彩页的,但是保存状况一般,一看就是旧书了
  •     这是我买了送人的。之前自己在书店买过一套,朋友觉得很好,就帮她在当当找了找,很划得来啊,想起自己在书店买的价格,心在滴血啊。
  •     送人很气派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