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高效栽培新技术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园艺 > 杏高效栽培新技术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533161521
页数:227页

作者简介

  《杏高效栽培新技术》着重介绍了杏露地、设施栽培的优质丰产技术和实用推广新技术。《杏高效栽培新技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具有开拓创新的特点。我们希望《杏高效栽培新技术》能够成为一把钥匙,打开杏树优质丰产技术的大门,去追寻更优的杏果、更高的产量、更新的技术,促进我国杏研究水平的提高,推动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书籍目录

一、概述(一)杏的经济价值(二)杏的栽培历史与现状二、主要优良品种及良种选育(一)主要优良品种(二)良种选育三、苗木繁育(一)育苗(二)地块的选择(三)播种(四)幼苗管理(五)嫁接技术(六)嫁接苗的管理(七)杏组培快繁技术(八)成品苗出圃四、建园(一)园地选择(二)园地规划(三)品种配置(四)栽植密度与方式(五)苗木栽植五、杏树的年生长发育特性(一)根系的生长发育(二)枝条的生长发育(三)芽的种类与花芽的分化(四)花的发育与授粉(五)叶片的形态与生长(六)果实的生长发育(七)落果六、杏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一)温度(二)光照(三)水分(四)土壤条件(五)矿物质营养七、土、肥、水管理(一)土壤管理(二)施肥(三)水的管理八、整形修剪(一)整形(二)整形方法(三)主要修剪方法(四)枝组的类型与培养方法(五)不同时期的整形修剪(六)不同时期杏树的修剪(七)仁用杏的整形修剪九、早实丰产栽培技术十、杏设施栽培十一、杏的贮藏与加工十二、杏树病虫害防治附录参考文献

前言

  我国是杏起源中心,品种繁多。在我国有2500多年的杏栽培历史,分布在29个省(市、自治区),集中栽培区域为黄河流域,目前栽培面积达136.3万公顷。由于受民间“桃养人、杏伤人”错误观念的误导,杏产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实杏有极佳的营养保健功效,胡萝卜素含量(1.79毫克/100克)为苹果的22倍,杏含有的苦杏仁甙(维生素B17)具抗癌作用,在十大健康水果排行榜中杏居第二位。世界上四大长寿区均是杏的集中产区,我国新疆是其中之一。南太平洋岛国“斐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癌症的国家,这与岛上居民喜食杏干有关。  杏因耐干旱、瘠薄,成为我国北方特别是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一个主要经济生态型树种,对改善人民生活,增加经济收益和开发山区、沙荒瘠地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杏在古代与桃、李、栗、枣共称五果,但目前杏树栽培面积在我国果树中所占比重较低,鲜杏产量远远满足不了鲜食及加工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

章节摘录

  五、杏树的年生长发育特性  关键环节是掌握花的发育与授粉,减轻生理落果。  杏树属高大乔木,为多年生落叶果树,自然生长可高达10米以上。它寿命长,喜光,耐寒,耐干旱,耐瘠薄。杏树体在冬季休眠期能耐-30℃的严寒,在夏季也能耐高温。杏树花器和幼果对低温很敏感。根据资料记载和现场观察分析,得到杏花受冻的临界温度,初花期为-3.9℃,盛花期为-2.2℃,幼果期为-0.6℃。杏树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格,除通气性差的重黏土之外,在沙壤土、沙质土、壤土、黏壤土、微酸、微碱性土壤中都能生长。杏树的耐盐碱力较强,在总含盐量为o.24%以下的土壤中,仍能生长良好。但杏树对水分很敏感,杏园若积水3天以上,就会引起黄叶、落叶和死根,7天以上会导致全株死亡。  在露地条件下栽培的杏树,每年随着季节的变化,年复一年出现萌芽、开花、展叶、发枝、结果、落叶和休眠,形成了有规律的年生长周期。杏树大棚保护栽培,改变了杏树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了解露地自然条件下杏树的生长发育特性,对其进行仿真管理栽培,亦是杏树保护栽培成功的关键。  (一)根系的生长发育  露地栽培的杏树,具有强大的根系,在士层深厚的地方,垂直分布可达7米以上;水平伸展往往超过树冠直径的2倍。水平根伸展到一定长度后,转为垂直向下,多集中于地表下20-60厘米深的土层中,故能耐干旱瘠薄。  杏树的主、侧根上分布着许多须根,尤以水平根上为多,这是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的主要部分。  杏树根在一年中没有绝对的休眠期,只有根尖分生组织才有短暂的相对休眠。只要温度、湿度、通气条件得到满足,它全年都可生长,这就是杏树保护栽培的前提条件。一般情况下,杏树根系开始活动的时间比地上部早。杏树是落叶果树中根系活动最早的树种之一。随着地温的升高,杏树逐渐进入发根盛期,枝条发芽后达到第一次高峰;在果实发育期,根系活动转入低潮;果实成熟后,杏树又转入新的生根高峰。11月后,地温下降,杏树根的生长便逐渐减弱。  ……

图书封面


 杏高效栽培新技术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