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科学 > 中国古代农业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507832105
作者:李根蟠
页数:276页

作者简介

《中国古代农业》内容简介: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它的技术成就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书籍目录

引  言……………………………………………………………………l
第一章 自成一体的农业起源…………………………………………5
一 考古发现所展示的原始农业面貌…………………………… 7
二 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l6
第二章 悠悠千古话沟洫
——虞、夏、商、西周、春秋农业…… ………………………27
一 青铜农具与耒耜………………………………………………28
二 以农田沟洫为特征的农业体系………………………………37
三 五谷、六畜及其他……………………………………………46
第三章 铁器牛耕谱新篇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农业…… ………………………65
一 在传统农具领域发生的革命…………………………………66
二 大规模农田灌溉工程的兴建和农区的扩展…………………79
三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93
四 农业生产全方位的发展………………………………………ll0.
五 从华夷杂处到农牧分区………………………………………l21
第四章 在经济重心转移中凯歌前进
——隋、唐、宋、元农业…… …………………………………l33
一 农业优势的南北易位…………………………………………l34
二 传统农具发展的峰巅…………………………………………l46
三 梯山围水,争寸夺尺…………………………………………l58
四 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
传统农学的新发展 …………………………………………171
五 农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l88
第五章 在人口膨胀压力下继续发展
——明、清农业…… ……………………………………………207
一 垦殖活动的纵深发展和农牧区的变迁………………………210
二 新作物、新组合………………………………………………228
三 发展与局限:农具、农艺与农学……………………………241
结束语 …………………………………………………………………263
后记………………………………………………………………………275

前言

  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何以能相继不绝?中华文明的火炬何以能长明不灭?这一蕴含深刻哲理的问题,近年备受海内外有识者的关注,从不同视角加以探索的论著相继问世。李根蟠先生的新著,从构成中华文明物质基础的农业生产发展历程着眼,试图挖掘其深层根源,可说别具一格,颇有新意,值得一读。  作者把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概括为“多元交汇,精耕细作”,并以此作为全书基本线索。“精耕细作”久已为人熟知,“多元交汇”则是一个新的提法。这是作者突破农区农业的局限,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审视统一、多民族国家农业发展历史所得出的结论。作者借助动态分析方法,从类型、区域等与结构有关处入手,对纷繁复杂的现象加以清理,从中找出线索,再据以论述,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生、发展,从未局限在一隅之地。由栖息各地的各民族,基于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逐步形成相对异质的农业文化,而这些文化在长期的接触与碰撞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从而构成多元交汇、博大恢宏的体系。农业技术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其主流是以集约经营而著称的“精耕细作”。它是我们先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逐步形成的;是适应我国特定的风土环境,致力于开发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结果。多元交汇和精耕细作,使中国传统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作者在高度评价中国传统农业巨大成就的同时,并未忽视其局限。

内容概要

李根蟠,男,1940年生,广东新会人。196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现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尤以农业史、民族经济史用力较勤。著有《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农业形态》、《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以上合著)、《中国农业史》(独著)等6本专著和100多篇论文。199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近年关注生态环境史与农史研究的结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古代农业、农村与农民研究”。

章节摘录

  这种方法类似现在的种子田,其原理与现代的混合选种法一致。作物品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诗经》中已有粟黍不同品种的记载,成书战国时代的《管子·地员》记有粟、黍、水稻、大豆品种共36个,到了《齐民要术》,光是粟的品种就记录了206个,这正是选种和良种繁育技术发展的结果和标志。  为了保持和提高种子的生命力,秦、汉以来人们已注意种子储藏时保持干燥,防止生虫。播种前用水选法除去秕粒,有时还采用浸种、催芽和药物拌种等方法。这在《汜胜之书》和《齐民要术》中多有记载。  在园艺、花卉、林木生产中,则广泛应用了人工无性繁育技术。《诗经》中有“折柳樊圃”的诗句,是关于扦插的最早记载。东汉崔《四民月令》说“正月可以掩树枝”,即把树枝埋入土中,让它生根,明年用以移栽。这是高枝压条取得扦插材料的方法,在《齐民要术》中,多种果树和桑树都可采用“栽”即插条方法繁殖。嫁接是在扦插技术的基础上出现的人工无性杂交法。起源不晚于战国。春秋战国时流行“橘逾淮而北为枳”的说法。枳和橘类缘相近而较耐寒,当时南方的橘农应有用枳作砧木、用橘作接穗的嫁接技术。当人们把这样培育出来的橘树从南方移植到北方时,接穗(橘)因气候寒冷而枯萎,而砧木枳却能继续存活,北方人不知其所以然,误以为橘化为枳。①东汉许慎注的《说文解字》中收有“楼”字,是专门用以表示树木嫁接的。后来“接”字流行,“棱”字才少用了。《汜胜之书》中介绍了葫芦靠嫁接结大瓜的方法。《齐民要术》对梨树嫁接的方法和原理作了详细的说明。  驯养动物去劣存优的人工选择一向为我国人民所重视。《齐民要术》总结了选择母畜和幼畜的经验,例如只选取腊月至正月出生的羊羔作种,因为这时下羔的母羊怀孕时正值秋季草肥,故能健壮多乳,而小羊断乳时又可接上春草。

图书封面


 中国古代农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有印象但应该没读完~ 生产工具名字难记~
  •     科学与农耕传统的结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传统农业的精华,必然成为中国未来现代的最大优势。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