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阶梯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大地的阶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44238649
作者:阿来
页数:247页

作者简介

西藏在许许多多的人那里,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应该有着实实在在内容的名词。一个形容词可以附会许多主观的东西,但名词却不能。名词就是它自已本身。
当我以双脚与内心丈量着故乡大地的时候,在我面前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真实的西藏,而非概念化的西藏。那么,我要记述的也该是一个明白的西藏,而非一个形容词词化了神秘的西藏。《大地的阶梯》就是这种努力的一个成果。

书籍目录

序篇
第一章 从拉萨开始
第二章 走向大渡河
第三章 嘉木莫尔多:现实与传说
第四章 赞拉:过去与现在
第五章 灯火旺盛的地方
第六章 雪梨之乡金川
第七章 上溯一条河流的源头
后记

编辑推荐

  他脸上浮现出一丝犹疑的笑容:“我看那些山,一层一层的,就像一个一个的梯级,我觉得有一天,我的灵魂踩着这些梯子会去到天下。”  从此以后,我在群山中各个角落进进出出,每当登临比较高的地方,极目远望时,看见一列列的群山拔地而起,逶迤着向西而去,最终失去陡峻与峭拔,融入青藏高原的壮阔与辽远时,我就把这一片从成都平原开始一级级走向青藏高原顶端的一列列山脉看成大地的阶梯。  阿来是一名藏族作家,他的创作从诗歌开始。阿来的诗歌以纯美的语言、超拔的意象表现了追风流云而又辽阔寂静的高原生活。阿来不是以代言人的姿态呼号呐喊,而是静听一个民族跳动的心脏,并把这个声音扩大出来。这种“跨族别的写作”显示出了异样灿烂的色彩。这是一本风格独特的散文作品集。作者以其在西藏的亲身经历,写下了这部感人至深的散文集。这些作品构思独特,文笔流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藏的地理人文、过去、现在,充满着诱人的神秘感,非常值得一读。  此商品有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概要

阿来,男,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后转向小说创作。
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茅盾文学奖)、《空山》,长篇散文《大地的阶梯》。

章节摘录

  序篇  他脸上浮现出一丝犹疑的笑容:“我看那些山,一层一层的,就像一个一个的梯级,我觉得有一天,我的灵魂踩着这些梯子会去到天上。”  从此以后,我在群山中各个角落进进出出,每当登临比较高的地方,极目远望时,看见一列列的群山拔地而起,透坦着向西而去,最终失去陡峻与峭拔,融入青藏高原的壮阔与辽远时,我就把这一片从成都平原开始一级级走向青藏高原顶端的一列列山脉看成大地的阶梯。  我希望自己的书名里有足够真切的自我体验。  这个书名由来已久。  那是七八年前的事了,我从一座小寺庙里出来。主持让手下惟一的年轻喇嘛送我一程。他把我送出山门,并把我寄放在门房的小口径步枪交还给我。  下午斜射的阳光照耀着苍熏的群山,婉蜒的山脉把人的视线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山下奔涌不息的大渡河水也被阳光镀上了一层闪烁不定的金光。  我对这个年轻的喇嘛说:“请回去吧。”  他的脸上流露出些依依不舍的表情,说:“让我再送送你吧。”  我知道这并不意味着通过这四五个小时的访问,我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多么深厚的友谊,这是不可能的。在我做客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在跟他的上师……这座山间小寺的住持喇嘛争论。因为一开始他就对我说,这座小庙的历史有一万多年了。宗教从诞生之初,就具有对日常生活的超越能力。但很难设想产生于历史进程中的宗教能够超越历史本身。于是,我们就开始争论起来。这个争论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而没有取得任何结果。  那时,这个年轻喇嘛就坐在一边。他一直以一种恭敬的态度为我们不断续上满碗的热茶,但他的眼睛却经常从二楼狭小的窗口注视着外面的世界。  现在,我们来到了阳光下面。强烈的阳光刺得人有些睁不开眼睛。我们踏人了一片刚刚收割了小麦的庄稼地。剩下的麦茬发出许多细密的声响。那个年轻喇嘛还跟在后面。我还看见,那个多少有些恼怒的主持正从二楼经堂的窗口注视着我。我在他的眼里,是一个真正异端吗?  我再一次对身后的年轻喇嘛说:“请回去吧。”  他固执地说:“我再送一送你。”  我在刚收割不久的麦地里坐了下来。麦子堆成一个一个的小垛,四散在田野里。每一个小垛都是一幢房子的形状。在这一带地方,传统建筑样式都是碉楼式的平顶房子。而这种房子式的麦垛却有一道脊充当分水,带着两边的坡顶。在这片辽阔山地里,还有一种小房子也是这么低矮,有门无窗,也有分水的脊带着两边的坡顶。那就是装满叫做“擦擦”的泥供的小房子。这些叫做擦擦的东西,一类是宝塔状,一类则像是四方的印版,都是从木模里模制出的泥坯。这些泥坯陈列在不同的地方,是对很多不同鬼神的供养。  麦地边的树林与草地边缘,就有一两座这种装满供养的小房子。  而地里则满是麦子堆成的这种小房子。  这时,坐在我身边的小喇嘛突然开口说:“我知道你的话比师傅说的有道理。”  我也说:“其实,我并不用跟他争论什么。”但问题是我已经跟别人争论了。  年轻喇嘛说:“可是我们还是会相信下去的。”  我当然不必问他明知如此,还要这般的理由。很多事情我们都说不出理由。  这时,夕阳照亮了一川河水,也辉耀着列列远山,一座又一座青碧的山峰牵动着我的视线,直到很辽远的地方。年轻喇嘛眯缝着双眼,用他那样的方法看去,眼前的景象会显得飘浮不定,从而产生出一种虚幻的感觉。  “其实,我相信师傅讲的,还没有从眼前山水中自己看见的多。”  我的眼里显出了疑问。  他脸上浮现出一丝犹疑的笑容:“我看那些山,一层一层的,就像一个一个的梯级,我觉得有一天,我的灵魂踩着这些梯子会去到天上。”这个年轻喇嘛如果接受与我一样的教育,肯定会成为一个诗人。  我知道,这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对方也只是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不是要与我讨论什么。这些山间冷清小寺里的喇嘛,早已深刻领受了落寞的意义,并不特别倾向于向你灌输什么。  但他却把这样一句话长久地留在了我的心上。  我站起身来与他道别:“请向你师傅说得罪了,我不该跟他争论,每个人都该相信自己的东西。”  我走下山道回望时,他的师傅出来,与他并肩站在一起。这时,倒是那在夕阳余辉里,两个喇嘛高大的剪影,给人一种比一万年还要久远的印象。  一小时后,我下到山脚时,夜已经降临了。  坐上吉普车,发动起来的引擎把一种震颤传导到整部车子的每一个角落,也传导到我的身上。我从窗口回望山腰上那座小小的寺庙。看到的只是星光下一个黝黑的剪影。不知为什么,我期望看到一星半点的灯光,但是,灯火并末因为我有这种期望才会出现。  那座小庙的建立很有意思。数百年前的某一天,一个犁地的农民突然发现一面小山崖上似乎有一尊佛像显现出来。到秋天收割的时候,这隐约的印迹已经清晰地现身为一尊坐佛了。于是,他们留下了一名游方僧人,依着这面不大的山崖建起了一座宝殿。石匠顺着那个显现的轮廓,把这尊自生佛从山崖里剥离出来。几百年来,人们慢慢为这座自生佛像妆金裹银,没有人再能看到一点石头的质地,当然也就无从想象原来的样子了。  在藏区,这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在布达拉宫众多佛像中,最为信徒祟奉的是一尊观音像。这不但是因为很多伟大人物,比如吐蕃国历史上有名的国王松赞干布就被看成是观世音的化身。而是因为这尊观音像也是从一段檀香木中自然生成的。只是在布达拉宫我们看到的这尊自生观音,也不是原本的样子了。  这尊自生观音包裹在了一尊更大的佛像里,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自己进行判断或猜想了。  从此以后,我在群山中各个角落进进出出,每当登临比较高的地方,极目远望时,看见一列列的群山拔地而起,适应着向西而去,最终失去陡峻与峭拔,融入青藏高原的壮阔与辽远时,我就会想到这个有关阶梯的比喻。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比喻。  一本有关藏语诗歌修辞的书中说,好的比喻犹如一串珠饰中的上等宝石。而在百姓日常口头的表达中,很难打捞到这样的宝石。我有幸找到了一颗,所以,经常会在自己再次面对同样自然美景时像抚摸一颗宝石一样抚摸它。而这种抚摸,只会让真正的宝石焕发出更令人迷醉的光芒。  当然,如果说我仅凭这么一点来由,就有了一个书名,也太弱化了自己的创造。  我希望自己的书名里有足够真切的自我体验。  大概两年之后,我为拍摄一部电视片,在深秋十月去攀登过一次号称蜀山皇后的四姑娘山。这座海拔六千多米的高山,就耸立在距四川盆地不过百余公里直线距离的邓蛛山脉中央。我们前去的时候,已经是水冷草枯的时节。雪线正一天天下降到河谷,探险的游客已断了踪迹。只在山下的小镇日隆的旅馆墙上留下了“四姑娘山花之旅”一类的浪漫词句。  上山的第四天,我们的双脚已经站在了所有森林植被生存线以上的地方。巨大岩石的阴影里都是经年不化的冰雪。往上,是陡峭的冰川和蓝天,回望,是一株株金黄的落叶松,纯净的明亮。此行,我们不是刻意登顶,只是尽量攀到高一点的地方。当天晚上,我们退回去一些,宿在那些美丽的落叶松树下。那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早上醒来,雪遮蔽了一切。树,岩石,甚至草甸上狭长的高山海子。  我又一次看到被雪的山脉一列列走向辽远,一直走到与天际模糊交接的地方。这时,太阳出来了。  不是先看到的太阳。而是遽然而起的鸟类的清脆欢快的鸣叫一下就打破了那仿佛亘古如此的宁静。然后,眼前猛地一亮,太阳在跳出山脊的遮挡后,陡然放出了万道金光。起先,是感觉全世界的寂静都汇聚到这个雪后的早晨了。现在,又觉得这个水晶世界汇聚了全世界的光芒与欢唱。  “太阳攀响群山的音阶。”  我试图用诗概括当时的感受时,用了上面这样一个句子作为开头。从此,我就把这一片从成都平原开始一级级走向青藏高原顶端的一列列山脉看成大地的阶梯。  从纯粹地理的眼光看,这是把低海拔的小桥流水最终抬升为世界最高处的旷野长风。  而地理从来与文化相关,复杂多变的地理往往预示着别样的生存方式别样的人生所构成的多姿多态的文化。  不一样的地理与文化对于个人来说,又往往意味着一种新的精神启示与引领。  我出生在这片构成大地阶梯的群山中间,并在那里生活,成长,直到36岁时,方才离开。所以选择这个时候离开,无非是两个原因。首先,对于一个时刻都试图扩展自己眼界的人来说,这个群山环抱的地方时时会显出一种不太宽广的固守。但更为重要的是,我相信,只有在这个时候,这片大地所赋予我的一切最重要的地方,不会因为将来纷纭多变的生活而有所改变。  有时候,离开是一种更本质意义上的切进与归来。  我的归来方式肯定不是发了财回去捐助一座寺庙或一间学校,我的方式就是用我的书,其中我要告诉的是我的独立的思考与判断。我的情感就蕴藏在全部的叙述中间。我的情感就在这每一个章节里不断离开,又不断归来。  作为一个漫游者,从成都平原上升到青藏高原,在感觉到地理阶梯抬升的同时,也会感觉到某种精神境界的提升。但是,当你进入那些深深陷落在河谷中的村落,那些种植小麦、玉米、青棵、苹果与梨的村庄,走近那些山间分属于藏传佛教不同流派的或大或小的庙宇,又会感觉到历史,感觉到时代前进之时,某一处曾有时间的陷落。  问题的关键是,我能同时写出这种上升与陷落吗?  当云南人民出版社这次活动结束的时候,各路同行会师拉萨,新闻发布会召开时,租来作为会场的地方,竟然有一尊佛教中文艺女神央金玛的塑像。这种情境当然只会在西藏出现。那么,就让这尊女神保佑我,赐给我足够的灵性与智慧,来达到我的目标吧。  成人之后,我常常四出漫游。有一首献给自己的诗就叫做《三十周岁时漫游若尔盖大草原》。  记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我们嘴唇是泥,  牙齿是石头,  舌头是水,  我们尚未口吐莲花。  苍天啊,何时赐我最精美的语言。  今天,当我期望自己做出深刻生动表达的时候,又感到自己必须仰仗某种非我的力量。在历史上,每一个有学识的僧人在开始其著述时,都会向四方的许多神佛顶礼。比如藏族历史上最具批判性的更敦群培在《智游佛国漫记》中,开篇就“虔诚地向正等觉世尊之足莲叩拜”,所谓足莲是藏语里一种修辞格,就是把世尊的足喻为莲花,这样叩拜的目的,也无非“敬祈赐予保佑!”,保佑著作者能够:  深邃智慧之光轮驱除世间迷惑,  恬静解脱之定足镇压三界顶部,  具有末染戏论浮云净空之胸怀,  众生之祥瑞太阳赐汝圆满之雨露!  位高权重的五世达赖在其巨著《西藏王臣记》的开篇也是这样祝颂:  那整齐的花蕊,似青年智慧,锐如铁钩,刺入美女的心房。  自在地洞见诸法的法性,显现在大圆镜上。  明效大验,显示出一幅先净歌舞的景象。  能做这样的加被者……文殊师利,原我庄严的喉舌成为语自在王。  然后,他转而向诗歌与文艺女神继续祝颂:  乍现见美妙喜悦的尊颜,疑是绞洁的月轮出现。  你那表示消除一切颠倒与惶惑的标帜……  是你那如蓝吠琉璃色彩般长悬而下垂的发辫。  妙音天女啊!愿我速成语自在王那样的智慧无边!  “语自在”,从古到今,对于一个操持语言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时刻理想着的,却又深恐自己难于企及的境界。  现在,虽然全世界的人都会把藏族人看成是一个诚信教义,崇奉着众多偶像的民族,但是,作了一个藏族人如我,却看到教义正失去活力,看到了偶像的黄昏。  那么,我为什么又要向非我力量发出祈愿呢?因为,对于一个漫游者,即或我们为将要描写的土地给定一个明晰的边界,但无论是对一本书,还是对一个人的智慧来说,这片土地都过于深广了。江河日夜奔流,四季自在更替,人民生生不息,所以这一切,都会使一个力图有所表现的人感到胆怯甚至是绝望。第二个问题,如果不是神佛,那这非我力量所指又是什么?我想,那就是永远静默着走向高远阶梯一般的列列群山;那就是创造过,辉煌过,也沉沦过,悲怆过的民众,以及民众在苦乐之间延续不已的生活。  现在,我把这本漫游的记录,以及更多的漫游中的回忆奉献在你面前。  第一章从拉萨开始  这本书写作的动因的最初产生,也不是在这片群山之间,而是在大山阶梯的顶端,在藏文化的中心地带拉萨。  在深入故乡群山的时候,我采用了一条反向的路线。既然我将这些群山看成通向高处的阶梯,但却没有一级级向上,直到海拔最高处,然后,四顾来路的漫漫与去路的苍茫。  反而先从拉萨,从青藏高原的腹心,顺着大地的梯级、历史的脉络,抬级而下。  1嘉绒释义  是的,我从拉萨开始。  所以如此,是考虑到叙述的方便。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我所以走进西藏,也就是为了走出西藏。西藏这个名字,与整个藏民族息息相关。  在历史上,藏民族从现今西藏自治区的南部发源,建立吐蕃国,北上建都拉萨。再向青藏高原的各个方向扩展。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吐蕃铁骑翻山越岭,从群山的台阶上拾级而下。在西藏本部,大部分河流最终都转向了南方,流向了呷格——印度这个白衣之邦。当他们一路向东,向东北,顺着从青藏高原发源的长江与黄河以及这两条中华之河众多的支流在群山森林间冲辟出来的巨大峡谷,出现在河西走廊,出现在柴达木盆地,出现在关中平原,出现在成都平原的边缘。这时,在吐蕃铁骑面前,出现的是一个正如日中天的强大帝国。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弧形地域里,他们遭遇的都是一个民族,祟尚青色的民族。于是,一个新的称谓在藏语里出现了:嘉绒。一个与印度相对应的名字,意思是黑衣之邦。  在这种遭逢发生之前,他们曾经过一个宽广的过渡地带,史书上没有留下关于这个地带的称谓。这个地带在现在的地理描述中应该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第一弯上的若尔盖草原,和草原东边一直向四川盆地拾级而下的岷山山脉和邛崃山脉的腹地。在今天,这片八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叫做阿坝。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自治州。  据说,阿坝这个地名,得自于吐蕃大军征服了这片土地之后。当时,这支军队的主体部分大多来自现在西藏的阿里地区。他们长期屯居这片地域,与当地的土著在血缘上交融混合,而留下了这个意义已经有所转化的名字。但从当地人民口传的部族历史中,我们依然可以大致回溯到这个词的源头。  阿坝又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西北部以九曲黄河第一弯的若尔盖县为中心的草原。一部分是东南部的山地。这片山地的森林哺育壮大了长江上游几条重要的支流,从北向南依次是嘉陵江、岷江和大渡河。而在大渡河上游的中心地带,更哺育出一种独特的与这种地理息息相关的农业耕作区:嘉绒。  单就纯意义学的观点而言,“嘉”是汉人或者汉区的意思,“绒”是河谷地带的农作区。两个词根合成一个词,字面的意思当然就是靠近汉地的农耕区。在吐蕃大军到来之前,这个地区的文明特征就已经基本具备了。近来的民族学者结合本部地理,对这一名称提出新的解释,容以后结合具体的游历再加以叙述。  如果把阿坝的地理做一个大致的划分,草原更多属于黄河:而嘉绒这个农耕区则大部分集中在长江水系的大渡河中上游和岷江上游北向的支流这些宽广的流域上。当大渡河以及北边的岷江从群山中奔流而出,就是富庶湿润的四川盆地了。在历史上,吐蕃大军勒马川口,望见烟雾迷漫,沃土修竹的平畴沃野,不知为什么总要鸣金退回深山。那么,现在同样的让我再次回到拉萨。  ……

图书封面


 大地的阶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这本书真的是非常好的一本书!太合我的胃口了!就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丝毫没有说教气息的文章,长篇散文,其实我很少接触,但这本长篇散文让我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魅力,宗教、历史、文化习俗交织在一起,却没有让我觉得他在卖弄什么,文笔清新干净,不做作,以后一定要多多读读阿来的书~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脉络清晰,他不喜欢东扯西扯,阿来写的内容丰富,但又紧紧围绕主线,这个真的很难得。书不管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还是装帧、印刷、插图都让人觉得物超所值啊!最近去了一次北京的雍和宫,那里是与藏传佛教和喇嘛教有关的地方,回来后再看大地的阶梯,似乎又有了新的感受~
  •     我去过西藏,但我几乎没有写过任何与西藏有关的文字,除了从甘丹寺到桑耶寺的穿越。实际上那次穿越虽然发生在西藏,于我而言,却和人们心目中的西藏没有太多关系。从一个寺庙到另一个寺庙。但穿越本身无关某一特定的宗教流派,无关某个特定的民族习俗,无关彻悟,无关梦想。无关一切当人们想起西藏时脑海里浮现出的东西。西藏当然是独一无二的。谈论西藏当然离不开它的历史和人民。只是我日渐厌恶西藏被自作多情的人们披上的层层面纱。我厌恶净土,归宿,震撼,纯洁,神圣,神秘这些词语,当这些原本稀缺的词语和西藏绑在一起,变成流行和时尚的时候。因此,读到《大地的阶梯》是我的幸运。这本书是我读到关于西藏最诚实的文字。到西藏去猎奇的人不必读这本书。号称寻找内心安宁或者精神家园的人也不必读这本书。这本书不能抚慰那些受伤的脆弱的心灵。这本书只是实事求是。连文字本身都是质朴无华的,虽然阿来的笔下一个野画眉鸣叫的清晨可以在瞬间叫人不忍呼吸。这本书讲述宗教的沿袭和演变,不同教派的流传和纷争。地域的陷落和争战,土司对中央政权的归顺和必然的消亡。这本书讲述原始森林的毁灭,水土流失,泥石流,塌方。被汉人侵袭的乡镇,和内地了无分别的屋舍和街市。和外来方言混杂的逐渐失落的语言。无从选择搭配古怪的服饰。小镇青年对大城市的渴望和由此而来对外地人的生硬欺凌。无所事事的光阴。对过去不可避免的遗忘。对财富的焦渴。和信仰并存的最直接的生存。有赞美,但不诉诸文采。有担忧,但不流淌泪水。有惆怅,但是不愤怒。有深情,这深情是游子对故乡的深情,中年对童年的深情,有如打在高原上的阳光,不曲折,不挑拣,照彻每一个角落。2008-9-27
  •     我们总是在说,这些年我们进步了多少,取得了多少成绩,云云。可是却没有人想想,我们花了多少钱,我们的代价是什么。作者行走在城市的边缘,走入那些被人们忽略的大多数人,让我们看到一种触目惊心的景象,这种触目惊心多半是作者带给我的,因为我已经在这尘世中模糊了双眼,以至于麻木不仁,无半点感觉。其实,不只是西藏,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仔细想想都有这种文化的消逝,而且可能越发达的地区这种趋势就越快,只有很少数的被保留下来了,半死不活的存在着。因为已经丧失了其生存的土壤。我们可以谈拯救,可是也是不切实际的,我们不会因为杂耍正在消逝,我们都去看一场杂耍。之后呢?恐怕我们还是会去看无聊的电视剧与乏味的好莱坞电影。大凡文化或者文明大概总有消逝的时候,但文化与文明也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应该看到文化的消逝,我们更要创造更新的文化。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这本书正如一截顺着汹涌江水跌撞而下的原木,我们便凭着它去想象整座森林。『大地的阶梯』。ps,这个版本不太好,错别字多,装祯也不够好,不太符合内容的素朴(不过照片多),看完的时候最后一页粘在封皮上与书本脱离了
  •     来叔的散文也喜欢啊
  •     身在西藏之外是不可能看见西藏……
  •     找了很久才发现一本阿来关于西藏的散文,毫不犹豫的订下,可是缺货了,不过还是很想看这本书,阿来的散文想一饱眼福。
  •     之前看尘埃落定,就喜欢阿来的书了,这一本不是小说类型,应该也还不错
  •     不同的足迹,不同的追求。如果你对文化感兴趣,对民族文化感兴趣,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读此书,就像是一种不同的旅行!
  •     阿来的文字好美,好美。
  •     的确是图文并貌的好书。值得珍藏!!!
  •     这是我祖先的历史,我应当铭记
  •     不同于普通的西藏游记,这本书是从西藏离开,从青藏高原的腹心拉萨拾级而下,到马尔康、到金川。 这本书虽是游记,记游的成分很少,许多倒是在讲故事,讲历史和传说。在叙事过程中,流露出对西藏某些文化消亡的惋惜。“任何一种曾经清洁的宗教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在世俗化与政治化的过程中,令人痛心地礼崩乐坏。”
  •     不如小说
  •     阿来的书,当然好,书的质量也很好
  •     一个藏族人写的西藏游记当然很好,少了很多外人看西藏所带有的很多固执偏见和标签。毕竟一个人对故乡还是有很深很深的感情
  •     很好的一部作品,有股清新淡雅的味道
  •     看过阿来的《大地的阶梯》,才不得不承认,祝勇的《西藏,远方的上方》实在是写浅了,也是,对于西藏的了解,身为藏族人的阿来一定是感受颇深。在这本书里,阿来更多的是在抒发对于家乡的深切的关怀和忧虑,生态环境的破坏,时代变迁导致的传统文明和传统道德的没落,当然,这种没落主要是针对年轻一辈。以前对于西藏可以说除了历史和宗教,其余几乎是一无所知,想象中那里就是蓝天、雪山、青草、牛羊、牧民,很浪漫很唯美的感觉。看过《酥油》和《大地的阶梯》,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在浪漫和唯美的背后,是残酷的现实:藏民生活的相对困窘和当地经济的相对落后。希望阿来能多写几本这样的书。
  •     客观来说是四星,可我就是偏心喜欢阿来大叔。
  •     其实最震撼的话,还是那句关于“大地的阶梯”的来源,可以让思绪飘到那个场景里。
  •     ——阿来的回忆、嘉绒人的回忆、藏文化的回忆。字里行间,浸润着关乎文化、关乎自然、关乎地理的历史,点缀着回忆里的美好特写,朴实的表达方式。相信当回忆总是美好时,是我们懂得了。——“我看那些山,一层一层的,就像一个一个的梯级,我觉得有一天,我的灵魂踩着这些梯子会去到天上。”早已深刻领受落寞的年轻喇嘛,脸上浮现犹疑的笑容。当我再一次点击《勇敢的心》,看着前幕高山列列,似乎看到了喇嘛的心。质朴的信仰。即使相信师傅讲的没有自己眼中看到的山水多,即使明白界外人讲得比师傅更有道理,可还是会相信下去,相信冷清小寺的历史,相信佛的历史。信仰,只需把出内心。——在《莲花》中目历桑耶寺的古老壁画,在《阶梯》里抚摸桑耶寺的古往今来,这是文字架接起的桥梁。——攀着大地的阶梯,漫步于藏文明,或赞叹或悲怆,或欣慰或沉重,或笑或哭,这是心灵相随的旅行。
  •     -_-长长的车队终于远远地被抛离。阳光遗落了两边光秃秃的破碎。混凝土一样灰色的山坡上,有着绿色,不是树木,而是漫山遍野的仙人掌。我们将见到的是一个怎么样的西藏?因手头没书才偶然翻阅,倒也拾获到了些趣味……
  •     即尘埃落定之后的又一作品,对西藏感兴趣的同学赶紧收藏。
  •     西藏,神圣的梦境。我们有过简短的约定,去西藏,没有什么理由,就是简单的想看一看那里的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蓝。
  •     深度行走
  •     写得很美。觉得选择写作为生的人都挺伟大的,现实物欲横流,能平静地坚持写写文章不容易。
  •     读完更想去川西去西藏了。。。这样有内涵的散文读来是很爽的
  •     写出了真实的西藏,阿来的文笔是我喜欢的。
  •     很不错,可以了解很多关于西藏的东西
  •     名字起的真好啊 好多描写都好形象 西藏并没有那么神秘 终于有一个实事求是的作者了 虽然没有怎么认真读
  •     阿来先生的作品,很喜欢。印刷质量也很好。
  •     阿来的书看了好几本了很喜欢
  •     因为《尘埃落定》而喜欢的作家,同样喜欢这一本质朴而饱含深情的故乡行记。看过,有悲有喜,亦有反思。
  •     去西藏之前买的,没有读进去,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旅行过程和回来的路程上读的。写的很动感情。和市面的主流旅行书不同。长篇散文的叙述方式。
  •     当年在语文课上看的,月波觉得我读的书还蛮好,就没罚我站。我好爱她。
  •     很务实的一本书,喜欢里面植物的名字,看得出作者很有涵养,我就葱白这样言之有物踏踏实实的作品。西藏是个名词,不是个形容词。
  •     不知为什么他的文字读着好累。完全没有吸引力。咬牙坚持读完的。
  •     文字朴实真诚,可以当作攻略来看了。只是装订质量太差,没读一半就掉了两页
  •     想到了伊斯坦布尔……
  •     没有想象中的好,可能我习惯了余秋雨的旅游散文;本来打算为西藏之行作准备的,但是却发现本书更多的是述说阿坝那边的藏族文化与历史,历史和知识背景差异太大,字里行间难以有那种莫名的触动。
  •     朴实无华,包含人文精神。去过西藏,喜欢上了西藏,但却一直说不清为什么。看过本书后对藏区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了想进一步了解的冲动,感觉有些东西似乎可以说说了。
  •     用心写成的作品需要用心去感受
  •     因阿来而喜欢此书,书不错。
  •     喜欢这种风格的游记,旅行状态,历史典故,民间传说,顺流顺水般缓缓带出---迷人。
  •     难得有写西藏不浮夸不做作的,挺好
  •     好久没看过这类型的书了,游记加典故,不错哎。
  •     还没看多少 但是一向喜欢阿来的书
  •     第一次是借图书馆的来看,看了几星期,觉得买本来慢慢看比较好。好书要慢慢品尝的,慢慢回味的。
  •     写的好
    但不如尘埃落定
  •     看书的过程就像我跟随着作者一起经历了一场生命的洗礼,虽然是阅读者,却可以比较真切的感受他的感受。读完之后不知是对撼人灵魂的景色着迷,还是对作者探寻之旅的敬仰和羡慕。真的好想自己也走这么一遭,或许回来后一切都会不同,或许也可能我的心永远都无法回来......
  •     知道些历史,对了解一块土地才更贴近些,尽管只是一些些,也比只有错误的刻板印象强
  •     藏族人眼中的川西巨变。
  •     一路走过,有风景,有感触
  •     生在东部,长在东部,两次踏上高原,仰望着传说中的雪山和天空,那种高度只有心灵能够到达
  •     阿来,那位著名的阿来,在游走西藏的旅途中写了本书。其实那不是一次旅行,而是多次,因为他穿插了很多回忆的内容。

    我猜想,阿来写这本书有多重的意思,对家乡的热爱,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心灵的一次洗涤,我想也有对藏文化在部分地区没落的一份惆怅和哀思。他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大小金川、马尔康地区的风物,那些景、那些人、那些历史……都弥漫着一种略带颓废的浪漫气息,读起来很唯美,很感人。写到那些对大自然的破坏,又让人很伤感。

    西藏,数千年了,仍然带着几分神秘。在西藏和内地的交界处——川藏,藏汉文化的交汇地,又有了不同。这里有高山,有高山草甸,有大河,有藏人有汉人,两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对峙,形成了独特的一种文化,虽然也可统称藏文化。这对城市中的人群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可是大量的外来人群不可避免的破坏、腐蚀着当地的文化。这是个悲剧吧!

    书中有数十幅漂亮的插图,很美,很美!

    有人说本书超过了作者的《尘埃落定》,不敢苟同,《尘埃落定》是一本真正的小说,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而本书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虽也不错,但不认为比得上《尘》的高度。
  •     喜欢阶梯这个名字,西部高原的完美想象
  •     翻了下,不能写出很深刻的评论来。阿来的书不是第一次买了,这个版本的字小了些,看起来不是特别舒服,而且封面比较脏,像是用过的旧书,一起买的里面就这本让人心里有点堵。
    可是看内容就罢了,一切都不重要,我们常常过于看重形式,而忘了最初的目的。我只是要看书,对吧,所以书的内容好就行了。
    这是一本与藏区生活息息相关的书,非同于一般的旅游杂记,真是道出我等心声,作为一个从事过旅游业的人来说,真是非常赞同阿来的话,旅游不是要对一切风景形成定相的标签,而是要真正去了解斯地斯人,任何浮浅的描述都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伤害。
    最后,希望有更好的版本出现。
  •     对于嘉绒的描述非常吸引人,但仍然非常不喜欢这个人。与其那么努力分别这个西藏那个西藏,用普通人都听得懂的、范围更大的“藏区”不好吗?动不动就问人家你到底是汉族还是藏族真的好吗?更重要的是,一方面说什么现代化啊城市化啊家乡不见了啊,又揪住人家小喇嘛问天地之初释迦牟尼都没有怎么会你们庙子就有了呢不是讨!打!吗!
  •     不管是装帧还是内容,都是很不错的。书中还配有一些黑白或彩色的图片,真是图文并茂了。里面涉及的风景和文化,让人对川藏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每次出游之前,总会读一读。
  •     很不错 配图很美 文字很真实 如同尘埃落定
  •     不同于以往看到过的有关西藏的书籍和小说,阿来老师的此作很中肯、很真实、饱满对故土的爱和时代带来的沉痛,沿着大渡河流域而上追索回忆嘉绒大地的过去与现在、以及当地的独特文化和民生民风。西藏是一个名词,一个实实在在的民族和地区,抛弃神秘与遥远,它平实和强大。没有浪费夸张的渲染作外衣,真实的西藏,非概念化的西藏,更非神话浪漫化的西藏,一个明白明白的西藏,更能触动我的心灵和引发精神役动。想真正了解西藏人文地理的朋友应该认真看看这本书,然后用心去想想。
  •     这本书从装桢到纸质,都是非常不错的。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读。
  •     最喜欢的书,没有之一~
  •     阿来让嘉绒的历史更加令人向往。读他的书总能感觉身处异境
  •     作者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让读者跟着他的视觉去感受文化和宗教的发展以变迁
  •     高中时在学校图书馆看过这个的纯文字本,十多年了念念不忘,趁活动买入图文本,对于喜欢阿来的文笔风格的人来说还是值得收藏的
  •     如同作者所说的,很多人眼里西藏是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应该有着实实在在内容的名词。我们对西藏都有着各自主观的形象,而作者在告诉我们西藏就是它自己本身的样子。
  •     不疾不徐 娓娓道来 但这一定的禅味 对西藏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     字太小的, 我女儿才读三年级, 觉得不太适合,不过, 她竟然也把书看完了, 但她说不太明白,呵呵,
  •     真的行走散文,文化散文。从这里面,我能读到现下那些流行的旅行书籍所缺失的东西。
  •     看《尘埃落地》时,没觉得阿来的文笔很美,可能是以前看《科幻世界》上阿来的东西看多了,不太习惯,也可能是年龄太小,看不懂。
    《大地的阶梯》是我近些年来个人觉得最好的书,文字朴实大气,少了现实的浮躁,能让人静下心来,用平静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真实的世界。看多了旅游网站、个人游记、精美画册上的图片,总觉得美是美,但是不够真实。阿来书中的记录,让人冷静下来。
    风景是有不同,生活处处相同。
    最近看过的另一本记录性质的书,《西藏一年》也有和《大地的阶梯》类似的地方,洗去了人为添加的神秘,还大家一个真实、有生活苦痛和快乐的藏区。
    用阿来的话说,让形容词化了的西藏,回到名词性的西藏。
    希望国人能多有一些这样的书籍可供阅读,能让这个喧嚣的世界多一份温文儒雅。
  •     在大地的阶梯之上思考生命的价值,妙哉!
  •     这本书很是喜欢,值得可以看。
  •     在当当买书已经四五年了,次次都很满意,物美价廉。
  •     读出了悲伤与无奈
  •     藏人眼中的西藏果然少了很多“浪漫”的气息,更多的是从宗教的角度出发,再深入到普通藏人的生活中。某种意义上来说,西藏确实不会净化旅行者的灵魂,那只是一片古老神秘的土地。
  •     为暑假的四川之行做准备而读,竟然被深深吸引住了,前几章也许略显苦涩,但真实,最后一章则打动我了,旅行的欲望骚动着。还是喜欢阿来的文心。
  •     阿来,用心写的自己的家乡
  •     阿来的文章,说真的,我先看了《大地的阶梯》,然后才开始看他的小说的。
    阿来,不愧是大家,也许是因为嘉绒藏区是他的家乡,他熟悉那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棵树,因此才会有那么充满感情的文字出现在他的笔下。
    我多年前去过阿来文中所写的一些地方,却一直缺少常识的了解,例如:那里的土司制度、那里的大小金川之役、那里的山水掌故、那里的锅庄舞蹈、等等。等看了这一遍书,又随着神游了一趟。可是,又想,如果能早点读到,那就是一件美事了!
    不过,不算太晚,去过的人就权当又深入的走了一趟嘉绒藏区。没去过的,——那不是我最渴望的事情吗?早点读——它可不是普通的旅游指南。
    好文章!
  •     2009-116
  •     没有了亲人和朋友的家乡 在心理上也会变得陌生起来
  •     文字很多,读起来有些困难。但是这是一种责任,让我舍不得放下这本书。。。。这是本需要静下心来读好几遍的书
  •     更像是在讲述大小金川的历史。
  •     我的川西小环线
  •     很美很美的叙述,看得人都醉了
  •     “他脸上浮现出一丝犹疑的笑容:'我看那些山,一层一层的,就像一个一个的梯级,我觉得有天,我的灵魂踩着这些梯子会去到天上'”---现在每当看见各种餐桌上酒廊饭袋们酒足饭饱的嘴脸,看见各种争利的小丑们,总觉得不自在,总会想起色达的僧侣的面庞,不知道文明的火把何时也将会蔓延到这个地方.
  •     去西藏前看的,有触动
  •     阿来最打动我的作品。他是好的作家,虽然它开始发福了。
  •     书不错,就是物流不给力,16日中午就到了本地,今天下午才投递。
  •     一直很喜欢阿来的作品,他的文字诚恳,明澈。
    而这本书从里到外,无论内容还是彩色插图都十分美。封面也很大气、简洁。
    总之,喜欢!
  •     整本书,看到都是我们即将消失的文化和故乡,没有任何理由的,喜欢这个作家的一切。
  •     有的时候,离开是一种更本质意义上的切近与归来。
  •     这本书让我有种想去川藏的冲动!藏族的文明简直是部文化史诗!我想我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面对不同的文化。
  •     阿来说,如今,故乡,说回到故乡,其实,在心里就是一种伤,一种痛。自然环境被破坏,儿时的森林被毁灭,原本森林与河流相生相惜相互润泽的历史已经过去,到处都是满目疮痍,植被被破坏,如今河流裹挟着残存的泥沙滚滚而去;而历史文化呢?许多新一代的藏人不会说藏语,更不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呜呼!
  •     阿来的文字非常好,只是书籍的制作真如大家评论所言,太差,只翻看了十几页,还很小心翼翼,那前后的书页都要分离了。即是图文珍藏版,就应物有所值,但无论怎样,喜欢文字的人即使书籍再破损也还是喜欢吧。
  •     大量据实考究的历史知识,关于宗教,地理,人文,又不失趣味,一步一步,走过大地的阶梯。
  •     阿来笔下,嘉绒地区的风景和历史娓娓道来,仿佛看到了过去嘉绒的美丽,宗教的繁荣
  •     一次旅行,一次对历史的追寻。
  •     诚恳的散文,一个混血儿温和的视角。
  •     看那大地上的阶梯是我灵魂一步一步通往天堂的论证。
  •     因为文化,旅游不再是单调地看风景。
  •     非常好,很好看,实在很值得一读!
  •     那样的生活,那样的环境,那样的历史。光看着不行,得想想。
  •     其实不是全部的西藏,只是川西阿坝地区的描绘,很生动,很美丽,想去旅游。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