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代生活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抗战时代生活史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5
ISBN:9787563365388
作者:陈存仁
页数:355页

作者简介

《抗战时代生活史》作者凭借医师的身份,与上海滩上的三教九流都有交往。虽多次遭遇风险,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作者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戏剧性。本书弥补了上海沦陷期间普通上海市民生活记忆的空白。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战事爆发在上海第二章 烽火三月话上海第三章 十里洋场成孤岛第四章 褚民谊糊涂一世第五章 傅筱庵热衷做市长第六章 维新政府一台戏第七章 七十六号成魔窟第八章 善堂包销热河土第九章 到处绑票到处杀第十章 不知人间是何世第十一章  抗战八年心境苦第十二章  新闻封锁更苦闷第十三章  因果报应转瞬间第十四章  电影戏剧受控制第十五章  一滴汽油一滴血第十六章  醇酒妇人成风气第十七章  日军屈膝遍地哭第十八章  身入虎穴幸脱身

编辑推荐

  《抗战时代生活史》是“陈存仁作品”之一本,与《银元时代生活史》可以看作是作者自传两部曲。书中描写了上海沦陷后,作者目睹的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残暴行径以及个人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生活经历。书中所述情节曲折离奇,曾被美国某大学中国同学会改写为话剧剧本,在美国多所大学上演。这是一部上海版抗战史话,记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可读性强。                                             一位老中医的孤岛生活札记。阿城、沈昌文、王学泰、赵珩、雷颐,鼎力推荐!  写老上海的书,这一本最好!——阿城  这样的书,让我这个当年上海的“小瘪三”大开眼界!——沈昌文  陈存仁师从章太炎先生,是一代儒医。他编纂了中国第一份医药常识类报纸——《康健报》、协助策划了全国中医第一次代表大会、并推动力中医第一次抗议当时政府的“废除中医”的活动、他编纂了第一部现代中医药典——《中国药学大辞典》。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理财家,阅历丰富,思维敏锐。他把自己的经历与观察所得凝聚为《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两本生活札记。——王学泰  时代的写真,生活的侧影,一个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记忆的消失……——赵珩  陈先生是良医,在诊治病人的同时,也对社会“望、闻、问、切”,将鲜为人知的深层世态披露出来。——雷颐

内容概要

陈存仁(1908~1990)原名承源,江苏上海人。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山东路设诊行医,擅内、妇及针灸科,并创办《康健报》。民国18年(1929年)反对废除中医案斗争中被选为赴南京请愿团五人代表之一。曾任上海市国医公会执委、医师公会常务委员、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民国25年主编《中国药学大辞典》,颇获时誉。曾当选为国民政府上海市参议员及第一任国大代表。1949年去香港行医。1985年移居美国。

章节摘录

  侵略战争开始之前,日本军阀在上海有几个优越条件: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事件之后,中国在屈辱的情况之下订立了一个《淞沪停战协定》,中国军队不得驻扎上海周围数十里之内,只准到昆山为止,昆山以西,是见不到一个中国兵的。可是日本人反而可以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虹口区屯驻军队,同时黄浦江中经常有大批军舰驻守,海陆空军都有,而且当时日军在上海布下了许多间谍,混在中国的各阶层组织之中,中国老百姓不知道的事情,日本人早已都知道。那时节上海市政府设立在市中心区,可是上海人要到那个区去,必定要经过在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底的日本海军司令部,才可以到达市中心区,所以这个司令部就控制了市中心区的咽喉。  当时上海市市长是俞鸿钧,他每天出出入入都感到日本军人的威胁。市政府有一个情报处,有一天,俞市长下手谕把历年情报档案运出中心区,哪知道所有档案早已全部失踪,代替档案的完全是白纸,原来当时市政府的秘书王长春早已受日本军部的利诱,勾结部分职员,干了这件“盗宗卷”的事情。因此市府一切情报,日本人早就知道。换句话说,这时市政府的情报处,早已变为日本人的情报处了。  上海市政府从那年的八月五日起就由俞鸿钧带了十六名亲信和八个卫士,在法租界白赛仲路(今复兴西路)一座神秘的屋宇之内,办理一切公务,上海的一般老百姓是不得而知的。  白赛仲路的办公处,五号上午开始办公,下午就有日本同盟社送来一份油印的新闻稿,俞鸿钧见了这个新闻稿为之骇然,因为他在此地办公是极端秘密的,何以当天就被日本方面知道了呢?  日本同盟社送来的稿件分为两种,一种是报纸用的新闻稿,一种是不公开的参考资料,在参考资料中就提到上海市政府已秘密迁移,且将全部人员名单调查得一清二楚。后来才发觉,俞鸿钧的秘书中有一法文秘书耿绩之,就和日本人关系非常密切。同盟社每天送来的参考资料,竟然把南京最高当局每天给俞鸿钧私人的密码公文都译了出来,足见日本间谍不仅上海市政府有之,连政府最高机关都有,这么一来,才把俞市长吓坏了!  日本人在八一三之前,驻在上海的军队实在很少,其实不能应付较大的战争,他们所依仗的力量,只有三分是兵力,七分却是这批间谍的情报;他们对国民政府和市政府的情报了如指掌,所以一味靠“吓”和“诈”两个字,要令中国政府屈服。  当时民情和舆论,一致主张抗日,要对日本决一死战,所有报纸都同样主张要强硬对付,其他出版物如《抗日必胜论》等小册子,销数竟达数万册。表面的情况是如此,而当政的人都知道日本间谍已经渗透了全国上下,等于一个梨子已经从核心里腐烂开来,所以主张“不到最后关头,不作最后牺牲”。  在时局最紧张时,国民政府百般委曲求全,如代表国民党的《民国日报》登载了一段提及日本皇室的新闻,日本军部就认为是侮辱元首,要求停版,政府竟然立刻应允。  市政府在南京路大陆商场设立了一个新闻检查处,处长为陈克成,日本人又要求撤换,市府也马上答允。原来其中潜伏着一个叫黄香谷的人,也是日本人的间谍。  在这般情况之下,政府方面对日本人任何要求都唯唯答应,大家以为战事可能打不起来,所以从闸北逃到租界的人,虽成千上万,但是因此时的局势时紧时弛,有好多人又搬回了闸北。   当时上海市政府在市中心区,无数市民散居租界周围的闸北、南市、沪西和浦东,以及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内。所谓公共租界,是英、美、日三国全都有份的,英美两国为了避免纠葛,将虹口区划作日本人的防区,我住在英租界的中心区,所以即使战事发生,我的住处当时还不会被波及。  在八一三前半个月,报纸的记载虽有山雨欲来之势,但是天天情况不同,今天说非战不可,明天又说可以妥协,究竟是战是和,任何人都断不定。  要是战事爆发的话,一定在虹口区与闸北区互相对峙,我虽安居在英租界中心,但因上海国医公会办了一座中国医学院,占地五亩,自建大厦七座,是在闸北宝通路。这个建筑物虽说是公会所办,但是建筑的全部费用五万元,是由我和丁仲英老师两人签发债券负责借、负责还的。当时的五万元,实际币值比现在港币一百万元还大,我负上了这个债务的责任,又担当了总务主任的名义,所以每天清晨七时,一定要坐汽车到学院中去处理一切,此时学院的师生已逃避一空,但是如何善后,如何看管,着实要费些脑筋。  八月十一日,正在风声鹤唳的紧张情况之中,我一清早就赶到闸北,忽然看见无数军服辉煌的国军,威风凛凛地在闸北布防。本来“一?二八”之后的条约规定上海不得驻扎军队,此时竟然有国军开到,这说明国民政府已开始抗战的布置。闸北老百姓见到这种情况,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国军准备作战,惧的是祸及己身。数十万老百姓,扶老携幼地由闸北逃入租界,我坐着汽车想开进去,可是人潮正在冲涌出来,车辆简直无路可走。  我心想,今天该是到了最后的关头,无论如何要到中国医学院去处理一下。我知道有一条小径,可以通到宝通路,但是此时国军已架设铁丝网,只准人出,不准人入。我心生一计,就在西瓜摊上买了无数大西瓜,装满了一汽车,开到闸口,对防守的国军说:“我是来慰劳的。”防军便把闸口开放,让我进去,西瓜搬下车了,防军拍手欢迎。接着我就一直开到中国医学院,此时院门大开,两个校役正在打包袱,准备离去。我说:“慢,慢!这次战事一开,这所学校一定会被炸为平地,你们也不必看守,但是有一件事情,要等我做好了,我带你们同坐汽车离开。”  于是,我坐在校务室,想了很久,就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给军事当局的,说中国医学院全部新建,内有学生寄宿用的铁床四百多张,希望国军接收作为伤兵医院,同时把宿舍所有的钥匙,贴上了房间号码也准备一并交给他们。于是我将大门锁上,带了信和钥匙,交给一位军人,要求他转送司令部。离去之前,我在学院中巡视一周,不胜依依,因为这所学院的一砖一瓦,都是我和丁仲英老师的心血所寄。(按:这所学院,地近八字桥,后来在战事最剧时,我认为一定已被炸为平地,哪知道它始终未受炮火损坏,国军退出之后,日本军人把这个处所改为“中影制片厂”,在广场上搭了四个摄影棚,拨交影业巨头张善琨使用。抗战胜利后改为中央制片厂,上海解放后,又改称上海第一制片厂,据说现在还是片场。)   ……

图书封面


 抗战时代生活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我看了。这本书很好。有的说,抗战时代,都是与日本的抗战。看来是完全错了。至少,看了这本书以后,国人在那段历史中的面貌,才真正从历史中重新站立和鲜活起来。而这就是这个中医生和社会活动家在这本书中所努力描绘的结果。他还原了一部分的生活。有的说,史家就是司马迁、司马光。或者,就是类似笔记小说,从宋元以降,发人所未见,指出了未来。反正,陈先生不是这样的人,却清楚地记录着历史,发现着人性。好文笔,看来总是来自于时代的足音。生涯有限,记录无限。有的说,时代就是不同了。其实,看了“兔阴博士”和吴四宝,谁都会觉得,这些人太熟悉,还活站在那儿呢。
  •     上个寒假,读完了陈存仁的《银元时代生活史》,这几天又读了他的《抗战时代生活史》,真的很喜欢,好久不读这么厚的书了。抗战时期上海的历史,可以有很多种写法,但是以自己的生活和见闻为中心,而又涉及社会各界,各个方面的就不多了。这样的历史让人爱看。历史中这里活起来了。变成了自己亲历的一个个场景,很真实,很生动。下面还要读陈存仁其他的作品。
  •     这本起初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后来在书店里,闲来无事,翻看了几页,就上瘾了。回来马上买了,看完后,知道了,各色人等在那个民族危亡之际如何生活,每个人对明天如何去看。历史不是帝王将相,而是社会,人,在特定的环境下的真实面孔。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在乱世活着太不容易了。
  •     无论在哪个时代,在残暴的侵略者的恐怖统治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被异族粗暴统治的命运,在今天更应该尊重前人努力的成果。 有的时候对于百姓而言,不配合暴政也需要相当的勇气。很多普通人默默地做到了。
  •     抗战艰难的原故吧故事趣味性比银元差了很多。
  •     挺好的 通俗易懂 对抗战上海孤岛时期有个全面的描述。可以涨不少见识
  •     亂世人不如盛世狗啊
  •     此书逊于《银元时代生活史》。
  •     没银元好,看过陈皓明那段考证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     史实不论 但很有意思
  •     书不错,送货也非常及时!
  •     陈医生萌萌哒
  •     非常不错的书,作者文笔非常好
  •     抗战时代上海的生活史:医院、药店、舞厅、电影、话剧、弃婴、妓院、饥民、粮食、难民、租房、投机、江湖、暗杀、绑架、鸦片、银元、政治、洛水、汉奸、军票、宪兵、国军、日本人、游击队、上海、杭州、苏州、南京: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     好看。买了收藏。
  •     以前一直以为这本书是学术著作,翻开一看才知是回忆录。陈存仁医生抗战时期留在上海,他特殊的身份加之不错的运气使得他得以亲眼见证日军、伪军、黑帮及各种游氓群体如何将上海打造成为罪恶的魔窟,沦陷区的普通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闪转腾挪也是他的亲身经历,尽管只提供了一个人的视角,不过他那鲜活生动的主观印象记却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还原了许多在正史中难以记载的历史细节。不过因回忆录写作时间地点均与历史现场产生距离,史料价值不免大打了折扣,故不可轻易使用。
  •     前后重复的,词不达意的蛮多的。但还算真实有趣。
  •     汪精卫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苦无军权,因此在与蒋争势中累累落败。更兼有一个名利熏心的悍妇妻背后支使,才铤险走上变节之路,实在可怜。战时日军之残暴,令人发指,可见“爱国主义”并非全无是处。
  •     颇为可读 但不必做圣 作者几乎经历了民国所有大事和所有大人物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件事儿确实略不靠谱
  •     初读觉得不错,后来发现推敲细节,有很多不符合逻辑之处。
  •     第一,只能当八卦来看,我觉得陈存仁并不如书里描写的那么风光有气节,吹牛X的成分很多,比如吴四宝设宴、潘达让他卖烟土等。而且关于谭X的说法前后不一致,后面的小伙计一段经不起推敲,非常传奇诡异。多次化险为夷,实在匪夷所思,我认为他可能做了很多见不得光的交易。第二,书的质量不如银元那本,前后矛盾,颠三倒四,要对责编批评!
  •     尤其和《蒋介石与现代中国》联系起来看,颇能增加现场感和全局感
  •     看了伪装者想了解战争时期的上海,以作者个人视角切入,难免会有看问题不全面的现象,不过书很好读,也感慨作者交友之广。大多写的是上海的生活,抗战很少,国军提到多,我党几乎木有【摊手】
  •     陈先生实在太机警圆滑,又不失原则,给跪= =
  •     这本书前前后后看了好几年,研究生还没毕业就想读,上班第一年买来,上班第三年读完,很喜欢陈存仁的那种感觉以及像他一样的那个圈子,民国时期真是太迷人了。但这本不迷人,抗战看着忒揪心。
  •     上海在抗战期间社会百态。作者是著名中医,接触广泛、交游通达,娓娓写来非常吸引人!与我以前看的《上海歹土》等书相比,虽然后者是严谨的学术书,但本书形象生动、更为轻松易读,让我更加深理解了歹土、租界、多届伪政府的情况;我也不要求它是十分严格的信史,只要我对当时时局能更好记住就足够了嘿嘿。书里最让我吃惊的是 作家苏青竟然与陈公博有染、而且借助其权势,真没劲
  •     一十·略有自夸,悬壶济世却是真的。【小历史小叙事】
  •     最近准备写民国背景的文,在找资料的时候遇到这本书,是普通人又非普通人的中医,在日占孤岛时期的上海见闻,读来很有意思。
  •     一个人的生活史也很精彩啊!
  •     不如《银元时代生活史》
  •     值得推荐看看
  •     饶有趣味。
  •     习惯编年体的,可能会有不适
  •     抗战时代的生活史
  •     值得一看。2016-3-1
  •     作者人脉广听闻多,爱看报见识广,外加自己的亲身经历,相比描写正面战场的血肉横飞,对抗战又有了另一种角度
  •     心情低迷的话这本就先别看了,多少有点添堵
  •     抗战时代生活史
  •     活得久了什么事都能见到
  •     津津有味地读着,为创作铺垫可观的史料。
  •     很不错,很有意思
  •     足不出户就把东西送家里了,还比外面的便宜
  •     不令盛君难堪,脱离万人羁绊;科学不应该是事物存废的最终尺度
  •     整个中国大历史最不喜欢的阶段就是民国阶段,以前粗略知道的也是政治高阶的事情,跟老百姓毫无关系,抗战和银元这两本书真是从更接地气的角度展示了这个时代的日常。遗憾只是讲了些上海的事情,不过已经非常足够。
  •     《抗战》跟《银元》是一起借回来的,一看书名就觉得《抗战》要沉重点,就先把银元看完了。如果说《银元》里说的是老中医个人的成长是如何如何屌的话,那么《抗战》里就更多地体现了老中医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如何机智地明哲保身,跟日本人和汉奸划清界线,同时慷慨解囊扶贫救弱。书里详细地描绘了抗战时代上海的众生百态,从中可以看到有名的旧上海歌舞厅是怎么一回事,神秘的极斯菲尔路76号是怎么一回事,大世界是怎么样一个地方,抗战时代物资如何紧缺物价如何飞涨,这些都让我们可以从更多的细节去感受那段历史。另外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就是作者通过日记准确地记录下这么多事情,我自己也从高一开始写日记直到现在,但都是一两句话带过,看完书以后就决定了以后要更详细地记录下自己每天的生活,搞不好自己哪天出名了要出自传呢 : )
  •     看完了民国时代生活史之后的延续阅读。但是个人感觉没有民国时代好看。看完印象不是很深刻。不像民国时代特别有趣生动,估计跟作者的经历有关。毕竟生活的年代不同,生活也更艰辛了。维持生计也更困难。
  •     好多八卦,有点过瘾。
  •     野史故事,那个年代的上海人认为发生了什么。
  •     没读完
  •     个人笔下的历史,贵在以小写大,精彩。
  •     中国人战时生存百态的记录,平凡真实
  •     更糟糕的个人史及其写作
  •     陈大夫的上海日记,很给力
  •     几个事件对了一下,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不过作者好像自视甚高,bigger than bigger
  •     作者语言朴实,值得一读
  •     作者完整经历了上海沦陷期间,以上流专业外围人员的视角书写了鲜活细节的历史。
  •     有着上层的生活圈,又喜好八卦,所以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感叹那个让人恐惧让人担忧让人兴奋让人活着的时代
  •     不如银元时代,内容重复率较高。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