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清朝的皇帝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563374922
作者:高阳
页数:976页

后记

《清朝的皇帝》谈到德宗、慈禧先后崩逝,即告结束,未谈宣统的原因是:第一,宣统三年之中,溥仪本人无可谈。谈他是另一话题。详近略远,史家通则,拙作虽是闲谈,亦期不悖史例,但那一来,就会大谈民初人物,甚至还要谈日本人与英国人(庄士敦),跑野马会跑得漫无边际,不如就此打住。其次,清朝至光绪三十三年丁未政变,庆王、袁世凯与端方等相勾结,排去瞿鸿褴、岑春煊时,爱新觉罗皇朝可说已不可救药。宣统三年不过此一皇朝的“弥留”状态,无可谈,亦不必谈了。谈完了事实,少不得还要发点议论,犹如纪传以后的论赞。兹请先一论清朝亡国的原因,也就是解释何以丁未政变可以看出清朝已无可救药。这就要先谈一谈我自己摸索出来的研究历史的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个是,历史的重心在民生,亦就是历史的重心在经济;而经济的重心在交通,这交通是广义的,包括水利在内。凡有舟楫之利,易求灌溉之益,苟获驰驿之便,何难平准之济?任何时代的交通水利都能充分反映经济情况,同时亦可看出军事态势的强弱、社会风俗的变迁。另一个关键是,了解政治上的中心势力,看支配政治的是知识分子、贵族、外戚、宦官,还是藩镇。大致知识分子掌权,常为升平盛世;藩镇跋扈,则每成割据的局面,地方有幸有不幸;贵族干政,应视所结合的势力为何,结合知识分子,便有清明之象,结合外戚或宦官,必致宫廷多故;最坏的是以阉人而操国柄,为苍生之大不幸。以清朝而言,创业时期自太祖至世祖,大致皆为贵族结合知识分子操持国事。至康熙朝则充分尊重知识分子,且无中外满汉之畛域,故能成其媲美文景之治。雍正、乾隆、嘉庆亦然,但以在上者好尚、能力之不同,因而知识分子所能发生的作用亦有差异。有清国势之衰,肇端于乾隆末年,渐显于嘉庆中期,而大著于道光一朝。嘉庆仁厚有余,才智不足,以致雍乾两朝久受抑制的贵族渐有干政的倾向。此种倾向至道光朝益见明显,而致命伤则以宣宗资质愚下,近似崇祯,乃发生假知识分子与才足以济其恶的小人相结,排斥正统知识分子的现象。所谓假知识分子即假道学,此辈历朝皆有,但康熙则敬远之,雍正则驱使之,乾隆则狎侮之,至嘉庆朝虽渐见尊重,而不若道光之信任曹振镛至其人既殁而犹不悟。但道光一朝,真正知识分子在政治上虽不甚得意,犹幸假知识分子只能“衡文唯遵功令,不取淹博才华之士”,而不能限制“淹博才华之士”著书讲学,于是至咸丰一朝,人才蔚起。而自文宗以下,政治上对立的派系,不论恭王还是肃顺,皆知重用知识分子,故能戡平大乱,成短暂的同光中兴之治。至光绪甲申,恭王以次全班出枢,朝局陡变,此后的政治情势渐趋复杂。就整个爱新觉罗而言,光绪甲申以前,支配政治者,不外八旗及知识分子两大中心势力的排宕结合,以知识分子为主,结合八旗势力,为最理想的政治形态;其次以八旗为主,而知识分子尚有相当发言地位,即如道光末年之危,亦尚能挽救。及至光绪甲申,政治领导阶层的架构,逐渐发生了基本上的变化,此即八旗势力转化为贵族、外戚两种势力。假知识分子,亦即徐桐、崇绮一派,昧于外势,实际上可说无知无识的顽固守旧派,为慈禧所扶植,以钳制真正知识分子;而李鸿章渐有藩镇模样;李莲英勾结内务府揽权,则宦寺介入政事。此种种恶势力集结于一女主之下,国事遂不可问。犹幸真正知识分子尚能柄政,故虽国脉如丝,尚存一线之望。迨瞿鸿裰罢归,一线之望亦已斩绝,当时的政治领导阶层的架构是:一、外戚:军机大臣醇王载澧,度支部尚书载泽(此两人虽为贵族,但以外戚身份始得进用。载澧为慈禧姨表侄;载泽为慈禧内侄婿,亦即德宗的连襟)。二、贵族:外务部总理大臣庆王奕勖,民政部尚书善耆,农工商部尚书溥庭。三、藩镇:军机大臣袁世凯。四、宦寺: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世续(内务府大臣应视之为宦寺系统)。至于张之洞、鹿传霖之在军机,不过聊备一格而已,不能与瞿鸿裰相提并论。如瞿鸿褛仍旧在位,则奕勖必去,袁世凯不得入枢,载泽亦无掌度支的机会,爱新觉罗皇朝之亡,必不致如是之速。张之洞是汉人知识分子中,效忠爱新觉罗皇朝最后一人。他亦早看出来清祚将移,而以亡国孤臣自命,曾赋诗云: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警杜鹃。辛苦李虞文陆辈,追随落日到虞渊。此诗当作于庚子乱后,“南人不相”指翁同稣;次句用天津桥闻杜鹃故事,谓早知用翁同稣,天下将大乱。“李虞文陆’’指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虞渊”乃日没之处。张之洞以李虞文陆自况,有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而“生为大清之臣,死作大清之鬼”的忠贞似乎亦情见乎词。但最后竟成了“自作多情”;病亟时有《读白乐天“以心感人人心归”乐府句》诗云:诚感人心心乃归,君臣末世自乖离。岂知人感天方感,泪洒香山讽喻诗。张秉铎作《张之洞评传》,引此传并加按语云:宣统元年,监国将以洵贝勒办海军,涛贝勒管理军咨,时之洞已入军机,兼管学部,见监国如此,乃面诤曰:“此国家重政,应于通国督抚大员中,选知兵者任其事。洵、涛年幼无识,何可以机要为儿戏?,,监国不听,之洞力争之,监国顿足色然曰:“无关汝事!”之洞感愤成疾,遂以不起,此诗即为是而作。总而言之,清朝的皇帝,平均要比明朝的皇帝好得多。可惜雍乾两朝的许多史实已不可知,倘或辛勤搜求,细心爬梳,也许有少数皇帝,尚需重新评价。

作者简介

本书是高阳笔下脍炙人口的名著,勾辑了爱新觉罗的祖先及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等清朝历代皇帝的相关史实。据高阳的论点,清朝的皇帝,平均要比明朝的皇帝好得多。可惜雍乾两朝的许多史实已不可知,倘或辛勤搜求,细心爬梳,也许有少数皇帝,尚须重新评价。
高阳批览清史,将皇帝、后妃、太监、王臣、百吏等一一道来,兴废得失,尽显清代大历史。结合历代王朝,高阳指出三条法则:一是历史的重心在民生及经济,而经济的重心在交通;二是任何朝代都有中心势力,此势力如为高级知识分子组成,必开一代之胜运,否则就会出现危机;三是王朝亦如自然人有生老病死,但在生老的过程中,休养生息,作育人材,培养了生机,就会出现中兴之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皇帝的种种
第二章 爱新觉罗的祖先
第三章 太祖、太宗
第四章 世祖
第五章 圣祖
第六章 世宗
第七章 高宗
第八章 仁宗
第九章 宣宗
第十章 文宗
第十一章 穆宗
第十二章 德宗
后记

编辑推荐

1.《清朝的皇帝(套装上下册)》是热门畅销书《明朝的皇帝》的兄弟篇,高阳二十余年心血所积的巅峰之作,其影响堪比金庸:“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2.简体字版《清朝的皇帝》已断货多年,求购者翘首以待。3.首席历史小说家,品评清朝之巨笔,努尔哈赤告天七大恨伐明,崇祯中反间计枉杀袁崇焕,董小宛入宫为妃,康熙计除鳌拜,皇四子胤禛夺位,乾隆加入漕帮之谜,嘉庆斥杀和珅,杜受田助咸丰得位,道光憔悴而终,李鸿章扶摇直上,袁世凯告密。

前言

从事历史小说写作以来,二十余年心血所积,得书若干,约略而计,出书总在六十部以上;计字则平均日写三千,年得百万,保守估计,至少亦有两千五百万字。所谓“著作等身”,自觉无忝。上下五千年,史实浩如烟海,所以我的小说题材,永远发掘不尽;更堪自慰的是,世界华人社会,到处都有我的读者。——高阳

内容概要

高阳(1926—1992),台湾著名历史小说家,本名许晏骈,出身于浙江钱塘望族。一生著作有九十余部,其中《李娃》、《慈禧全传》、《胡雪岩》、《乾隆韵事》等著作确定了他当代首席历史小说家的地位。其作品畅销几十年,雅俗共赏。有人以“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来形容高阳作品的受欢迎程度。

章节摘录

《清朝的皇帝•德宗•光绪之死》谈到这里,我须先请读者试思:如慈禧已崩,而德宗一息尚存,可能会发生何种情况?最可能的一种情况是,由肃王善耆领导,结合亲德宗的亲贵宗室,肃清宫禁,首当其冲的将是袁世凯。肃王善耆时任民政部尚书,请日本顾问办巡警,又训练了一批能爬墙上屋的消防队,早有为德宗报仇,重新建立爱新觉罗皇朝正统之志。如果皇太后先崩,君臣哭临,善耆能入禁宫,必先趋瀛台,以德宗的名义发号施令,袁世凯固然要倒霉,“方家园集团”亦将垮台,而溥仪能否继位,更成疑问。此所以十月十九日,“宫门之外,文武自军机以次,守卫森严”。总之,德宗必崩于慈禧之前,然后才能以懿旨来安排一切大事。或谓,慈禧虽崩,仍可秘不发丧,先由军机秉承皇后的懿旨办事。这话固然不错,但诏告天下臣民,必谓在德宗病榻前面承旨意;倘未至瀛台,则一切都是矫诏,亦一切都是乱命,辇毂之下,大乱立起。但是,德宗其时虽犹有一口气存,御容却已不能为人所见,其故后文将有解说。十月二十日的情况,据杜钟骏所记如此:次早六钟,宫门开,仍在军机处侍候,寂无消息,但见内监纷纭,而未悉确实信息。至日午,继大臣来言曰:“诸位老爷们久候,余为到奏事处一探信息,何时请脉。”良久来,漫言曰:“奏事处云:皇上今日没有言语,你们大人们做主,我何能做主?你们诸位老爷且坐坐罢。”未久,两内监来传请脉,于是余与周景焘、施焕、吕用宾四人同入,余在前先入,皇上卧御床上,其床如民间之床,无外罩,有搭板,铺毡于上。皇上瞑目,余方以手按脉,矍然惊寤,口目鼻忽然俱动,盖肝风为之也。余甚恐,虑其一厥而绝,即退出。周、施、吕次第脉毕,同回至军机处,余对内务三公曰:“今晚必不能过,无须开方。”内务三公曰:“总须开方,无论如何开方均可。”于是书:“危在眉睫,拟生脉散。”药未尽,至申刻而龙驭上宾矣。德宗殁于十月二十日申刻,杜钟骏所记为最正确之史料。杜又续记:先一时许,有太监匆匆而来曰:“老佛爷请脉。”拉吕、施二同事去,脉毕而出,两人互争意见,施欲用乌梅丸,吕不谓然,曰:“如服我药,尚有一线生机。”盖皇太后自八月患痢,已延两月之久矣。内务诸公不明丸内何药,不敢专主,请示军机,索阅乌梅丸药方,见大辛大苦,不敢进,遂置之。本日皇太后有谕:到皇上处素服,到皇太后处吉服。次晨召施、吕二君请脉,约二小时之久。施、吕下来,而皇太后鸾驭西归矣。所谓“先一时许”,即德宗申刻驾崩之前一时许,度时为午未之交,约下午一点钟左右。“乌梅丸”为治血痢之药,慈禧致命之疾,有此一段记载而确定。最可注意者,即“皇太后有谕”,命着“素服”,则已知德宗仙去,不称“大行皇帝”,则匿丧出于慈禧之意,因尚有大事未安排妥当。钩稽史料,有两点可为指出,以供将来修正《清史稿》之采择:第一,德宗崩后,慈禧命皇后前往伴灵;直至次日施、吕二医急救无效,鸾驭西归,皇后始终未在病榻之前。第二,十月二十日以懿旨授醇王为摄政王;醇王之子溥仪“着在宫内教养”,统绪固已有归,但溥仪的身份尚未确定。就理论而言,可有三种处置:承嗣穆宗,承嗣德宗,兼祧。仅承嗣德宗,当然是绝不可能之事,问题只在兼祧与否。倘非兼祧,则溥仪入承大统的身份,即与明世宗无异;德宗之后,处境亦如孝宗张皇后,被尊为“皇伯母”而已。慈禧崩于二十一日未刻,发丧次序自然仍是先帝后太后。《张之洞年谱》中,记两宫之崩,下有一段附注,为非常重要的史料:第闻景庙崩后,军机大臣入临,皇后自内出,卒然问曰:“嗣皇帝所嗣者何人也?”诸臣未即对,公对曰:“承嗣穆宗毅皇帝,兼祧大行皇帝。”又问曰:“何以处我?”对曰:“尊为皇太后。”曰:“既如是,我心慰矣。”遂哭而入。军机大臣是否“入临”,“张谱”中并无记载,但即使进殿,因为有皇后在,亦只能遥瞻,不能临视。此段记载中,所透露的真相甚多,最重要的两点是:第一,皇后未能为慈禧送终;第二,溥仪兼祧一事,慈禧至弥留时方始作成决定。依常理来说,皇后应侍病榻,始为尽子妇之道;而慈禧对立嗣这样的大事,亦应早日宣示,以定人心。这种有乖常理的怪事,无独而有偶,即非偶然了。于此先要谈当时的一种传说,说“方家园集团”在发觉慈禧病势严重,恐将不救,而又了解慈禧不愿死在德宗之后时,曾经密商,作成一个决定,即一方面照慈禧的意旨行事,另一方面要为德宗报仇。具体的做法便是鸩弑德宗,而杀袁世凯以谢。这个传说的真实性究有几许,无从判断,但德宗死于非命,则以屈庭桂的记载毫无可疑。兹就已有证据分析如下:一、十月十八日,德宗向屈庭桂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屈以“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者”而认为“最可异”。二、杜钟骏于十七日请脉时,询知德宗已九日未大解;屈庭桂亦云“便结”,然则此腹痛,显非如常人服泻下之剂而将大解的现象。三、屈庭桂请脉时所见德宗病容为“面黑、舌黄黑”,此为中毒的征象。我前面说过,杜钟骏的《请脉记》,后半段有讳饰。当二十日最后一次请脉时,只言“皇上瞑目”,不记其脸色;事实上中毒的现象已更明显,任何人临视,都会发生怀疑,而又不能禁止大臣临视,但如有皇后在大行之侧,则于礼不能入殿。是故,慈禧之命皇后守灵,就是拿她作一面挡箭牌,而此任务能否忠实执行,即为溥仪是否兼祧德宗,以及皇后能否成为太后的关键。易言之,此为慈禧最后控制皇后的一种手腕。如上所谈,已将慈禧及德宗母子先后崩逝经过,作了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概述,与历史及各家笔记皆有出入,特别是日期上的一天之差。慈禧及德宗为中国历史上最后崩于位的皇太后及皇帝,必须有正确的记载。为加深读者的印象起见,特再条举大要如下:一、慈禧及“方家园集团”慢性谋杀德宗,起先所采取的手段比较缓和,主要的原则是,医药饮食,勿使见效,以期病情恶化,自然死亡。二、慈禧于八月间开始患痢疾,一直未愈;十月初十万寿以后,殆因饮食不慎,病势日重,转为血痢。德宗本为慢性病,油未干、灯未尽,不能速死;倘或慈禧先崩,而德宗犹能治事,势非大翻案不可。故必使德宗崩于太后之前,此为慈禧及“方家园集团”及庆、袁集团一致的定见。于是德宗的病势,即随慈禧的病势为转移,易言之,慈禧病危,德宗亦被宣传为病危,以为必要时下毒手的张本。三、十月十七日夜,急召诸医,谓“皇上病重”,实际上为慈禧病重。视杜钟骏所记:(一)德宗犹能起坐;(二)语言虽带“哭声”,但仍能“谕未尽病状”,断非病危弥留状态。至于杜钟骏谓“不出四日,必出危险”云云,事后补记,有所隐饰,虽不知医者亦看得出来。因为以常识论,即为其所言,尚有四天工夫可资挽救,何得须定死期?果然如此,要医药何用?四、下毒之时,非十七日夜间即十八日上午。中西医请脉时,情况皆已大变。屈庭桂记德宗腹痛不可忍,为不应有的症状;又“心跳、面黑、神衰、舌黄黑”。杜钟骏只记“喘息不定,其脉益劲而细”,与屈记“心跳”相符;其他未记,显有所隐。五、十九日情况不明,未见杜钟骏有所记述。病危至此,不召医,无是理;召医而未见记载,所讳者何?思过半矣!六、十九日夜召医,仍为慈禧病危的信息。德宗此时已入于昏迷的状态,虽未死,已无作为;召医而又未即请脉,且宫禁森严,则即令“出大事”,秘不发丧,或甚至德宗虽未死而谓之已崩的步骤已定。召医待命的目的,即在视慈禧的病情决定德宗的死期;而当德宗的死期已定时,召医做最后一次的诊视,完成应有的程序。倘或慈禧猝然而崩,必不宣布。先以懿旨作传位的安排,同时召医为德宗做最后一次的诊视,旋即宣布德宗崩逝,溥仪入继,尊慈禧为太皇太后,以太皇太后名义,宣布德宗皇后为皇太后。至此始为太皇太后发丧。七、二十日午间,慈禧之主治医生吕用宾、施焕会诊,军机不敢用乌梅丸,则已确定慈禧不救。于是召杜钟骏入瀛台,此即德宗死期已至。申刻,龙驭上宾。此时未即宣布帝崩,则因权力分配与转移的安排尚未就绪;同时庆王奕尚在普陀峪,至廿一日始赶回。至于袁世凯《容庵弟子记》,谓“皇族中颇有争竞继统者”,其言实无根据。当穆宗崩时,恭王、醇王皆有发言地位;光绪末年,亲贵中绝无人有如恭、醇两王当年的地位,凭慈禧一言而决,无可争竞。且当时够资格继统者,只一小恭王溥伟,从未进入核心势力范围,无人为之提名,根本就谈不到争竞。此时最尴尬者为袁世凯,沈云龙教授《现代政治人物述评》所收《谈袁世凯》一文云:

图书封面


 清朝的皇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清朝的历史,发展了明朝的集权统治,通过严抓皇子教育,大力对外扩张把帝国带入了封建专制的巅峰。又遇到了西方的工业革命,以至于王朝在不可避免的腐朽以后,遭遇了封建与现代,独裁与民主,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激烈碰撞。不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都充满了传奇,然而高阳似乎是个文学评论员或者红学家,三段不离评论,处处提出自己的“发现”,以至于这本书已经脱离了通俗历史书的框架,变成一部用罗织的历史资料当做推理材料,推销自己“发明”的宣传手册。书中既不按照时间叙事,也没有对皇帝的性格进行着墨,而是反复研究诸如康熙的心思、雍正的即位正不正当,死于何种原因、乾隆到底是不是汉人之类的细枝末节,颇有点考据杨贵妃入宫时是否仍为完璧的意味。然而这是白话历史书,并非小说。古代的史书本身有很多缺点,记录不客观、伪书、野史层出不穷,但毕竟比今人有时间上的优势。没有经历过,只凭着自己的猜测来搜集证据,最终会形成一个现有结果然后围绕结果组织材料的创造式考据,如同法庭只罗列辩方的意见,并且让辩护人充当法官,把男人判成女人也不是难事。对古人的诛心之论并不比根据小说的结尾还原整部小说高明。如果作者觉得自己知识渊博,心思缜密,善于创作别人所不知的真相,大可以去写侦探小说,何必不断地用几条断章取义的资料来推导不唯一又漏洞百出的结论?书中没完没了的新观点完全基于作者的主观想象,并不比大仲马的历史小说更可信。这类凭借个人爱好的历史新结论遍布全书每一页,让人感到历史真相在围绕着作者旋转,受到作者文字引力的控制,过多的标新立异反而进一步降低了整体的可信。而且作者的文笔着实平淡,选材又极为不当,大大降低了阅读的趣味。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很好的作品,很喜欢,送人
  •     内容肯定是好的,就不用评价了,这版纸质印刷都很好,适合阅读和收藏
  •     看过《明朝的皇帝》的话,对高阳讲史风格应该很熟悉,严谨而不失风趣,值得一读。
  •     纸张一般 但印刷很好 此书是高阳的名著之一 学术性 可读性都具备
  •     蛇灰线,伏脉千里。即使以史学家的角度来评价,高阳也是其中翘楚。
  •     作者高阳真是花了很多心血写这本书,虽然有点累读的时候,但是史实还是很多的,比二月河的更具史实性,值得收藏。
  •     他的《明朝的皇帝》比这个好一点。这本的名字准确来说应该叫《清朝皇帝及大臣及士人及野史传闻考证》,笔法比较信马由缰,但引述文书档案和时人笔记又很细,牵涉的人事很多,我怀疑二月河从此书中获益良多。
  •     坚定不易地笃信雍正是篡位的
  •     书里还有图,这个版本确实不错!
  •     喜欢专业的书,可是太学术的实在读不进去,未读一半便放弃
  •     一边昏迷一边撸完了世祖篇……对麻子不葬老妖婆用心的解读很有意思,虾子龙儿那几句想起小时第一次在小黄书里看到梅村那首诗的震惊,如果说这里的清凉山=西山脑洞就更大了……更有意思的是端敬小宛一段,我反水了觉得确实是一人……考虑到江南士子一向的怂逼德性而且想想那个会伺候人的劲儿真是一样的……没有官方改不了的真的,实际上传教士也不用特别信……那么秦淮河边的最后居然在遵化的骨灰坛里想想还真是一叹呢,黄花山下的小王子许是姓冒吧
  •     广西师大版的高阳收藏之二,非常喜欢
  •     好书新版,当然是读书人的快事!封面、纸张、印刷都不错,物有所值。
  •     书看起来是正版的,挺不错的
  •     比之前讀的一些所謂清史研究,要算硬貨。徵引甚廣,而不至於難到舉步維艱,啃得下來,可以往上再爬一層讀得正史實錄。學力弱者直接讀孟心史黃彰健等嚴肅研究,以至披閱一手史料,倘無人指導,未免力怯膽搖且目迷五色,藉此扶梯,則心氣稍壯。
  •     高先生著作深入而浅出,有见解,严谨,好读个人认为高阳先生《清朝的皇帝》一书是所有写清朝的最好的书“有井水处有高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
  •     信息量好大
  •     这是多么好的书啊
  •     清朝的皇帝(套装上下册)
  •     用了三个礼拜的所有零碎时间,终于把这两本书看完了。花这么长时间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里面引文大约三分之一是奏章、笔记和书信的原文。看完之后不禁想:看都这么辛苦,遑论写,遑论写得好。人生有限,就算一周一本有价值的书,一年才50本,一辈子一百年,才5000本。说“书看完了”的人,才是真正狂妄的人。
  •     真是望眼欲穿,等了快二年了。这是讲古堂系列最值得看的一本好书!
  •     高阳系列的书 我看了很多
  •     清朝历史实在无聊,别看好像戏说众多,这专制到达顶峰的朝代,各种繁文缛节真叫人想吐,这才可谓没有名士和名臣。高阳太坚持自己的一些见解,不客观的地方多,好多推理一厢情愿。不过这种程度的历史书(既不太通俗无脑又不是太干瘪学究),实在可遇而不可求啊。
  •     如果象当年明月那样写,就爱看了。
  •      由于不熟悉很多名词,得反复看。
  •     讲的那叫一个细致,只是过多文言文让我读起来很费劲
  •     写得相当有趣,考证也很是认真,只是有些地方有穿凿的嫌疑...
  •     跟明朝的皇帝是一套书
  •     先生简体版书全部阅毕。从小说始,以考据终。但终而不结,先生是永恒的。
  •     高阳作为小说家还算不错 但不代表他能成为历史家
  •     团结出版社出过的,名称为正说清朝皇帝,买过的不必费银子了
  •     没明朝的皇帝好看。
  •     总体还行 就是有点看不懂 看的有点吃力
  •     浩如烟海的史料,真难为作者一点点梳理出轮廓,很考验读者对这段历史的熟悉程度。
  •     从这本以后,我真的是只能读通俗历史了。
  •     很有些考据的味道,但是感觉内容大都是考证各种野史风闻,无甚大师气魄
  •     野翰林的书很值得一读
  •     以前买过《明朝的皇帝》,这次就把这套也补齐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明朝》那本的印刷和装订,但是重要的还是内容。高老先生的文章我都喜欢,呵呵。
  •     很不错哟哟
  •     读过一些清朝历史,高阳与之相比则多了一份戏谑。角度比较新颖,信息量很大,不过经常扯一些事情扯很远,若不是对那个事件有所了解真是莫名其妙,比如康熙篇有一半在写李光地,看得我烦的不行。所以本着了解某位皇帝的故事,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的目的去的,这本书不合适
  •     2大本呀,快读死我了……不过还好,自己感觉最有价值的是第一章,讲了好多皇帝的礼仪与规矩,非常实用。作者文风通俗,却又不时引用正史,可谓是亦庄亦谐
  •     书的内容虽然还没看,但我相信高阳先生是不会让我失望的。让我失望的是,发给我的是一本破书,上册还好,下册整本书折了不说,书脊都破了,虽然不影响阅读,但是对爱书如命的我来说,心里还是很不舒服,包装很好,说明发货的时候,已经是这样了,让我对亚马逊的服务有一些小小的失望。
  •      推理董小宛是不是董鄂妃的部分挺有趣的,不过我觉得太牵强了。
  •     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     不知道是印刷问题还是作者问题,书中有许多明显错误。比如将康熙的第一位皇后说成是孝仁皇后,是索尼的女儿,索额图的妹妹。这样的错误在这本严肃历史著作中,是不可原谅的。
  •     一部令人击节叫绝的清代通史,养在深闺人未识。偶尔有失误,总体甚为透辟。高阳作为史学家的一面,知者不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