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饥饿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1942饥饿中国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12-1
ISBN:9787101090499
作者:孟磊,关国锋,郭小阳,等
页数:275页

作者简介

《1942饥饿中国》是交织着饥饿与恐惧的一年:300万人饿死,300万人逃亡,中原大地,饿殍载道。这是被遗忘的一年:历史文献鲜有记载,相关统计也都含混不清。这是1942年,旱灾、蝗灾、兵灾交加的河南,一场大饥荒正在肆虐。
时隔70年,大多数亲历者已经去世。《河南商报》几经筹划,派出7名记者,沿当年难民逃亡线一路向西;历时半年,行走3000里,搜集第一手的历史细节,重返几经变迁的历史现场,访问历经劫难的灾荒亲历者,力图复原那一段被掩埋的历史。
1942年,许多个人与家庭的命运被彻底改变,难民潮直接改变了某些城市的格局。1942年,几位记者的呼喊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一个政府的沉默让它彻底失掉了民心,一支曾经的劲旅却在民众倒戈的奇观中仓皇溃散……

书籍目录

引子 1942:历史黑洞
第一章 山河破碎
第二章 天地不仁
第1节 吃光卖光
第2节 繁荣的“古董集”
第3节 一个村子的死亡
第三章 浩劫
第1节 蝗虫来了
第2节 卖儿卖女
第3节 人吃人
第四章 逃亡
第1节 举目都是死别生离
第2节 一路向西
第五章 博弈
第1节 跟政府作对
第2节 一场贪腐盛宴
第六章 愤怒
第1节 被国家抛弃
第2节 草民的反击
第七章 重访
第1节 远去的大灾荒
第2节 防空洞里的“饿死鬼”
第3节 挖个洞就是家
第4节 寻夫途中被拐卖
第5节 荒芜下来的客车站
第6节 古道深辙
第7节 火车两边的人肉挂
第8节 寻找日军炮台
第9节 逃荒少年已四世同堂
第10节 抱住车轴死里逃生
第11节 “鬼市”里的生计
第12节 常香玉的恩情
第13节 大逃亡在此停下脚步
第八章 叩问
附录
大灾荒下的人情人性
历史不应遗忘——专访宋致新
人这一辈子,做一两件事就够了——专访郭安庆
主题阅读书目
有些记忆需要重拾(关国锋)

编辑推荐

孟磊、关国锋、郭小阳《1942饥饿中国》内容介绍:数十位亲历者记忆复原1942大饥荒,比小说、电影更真实。在陕西宝鸡,百分之七十的人是“河南籍”,这个城市相当一部分人是难民的后代。西安,火车站旁棚户区,昔日逃荒少年今已四世同堂。灾荒亲历者用记忆复原的1942大饥荒之惨烈和沉痛,以及个人和家族被这场灾荒彻底改变的命运,比小说和电影更真实。近百幅图片展现灾荒现场、历史遗存,沧海变为桑田,至为震撼!3000千里重访之路,为你展现第一手的历史细节,再现一段沉没的历史。记者历时半年,行走3000里,重走那条连着一个民族血脉的逃荒路。搜集第一手的历史细节,探访几经变迁的历史现场,感受亲历者的苦难记忆,以及在逆境中成长的生命力。记忆不可磨灭,灾荒从未远去。

内容概要

孟磊,1963年出生,1985年进入河南日报社从事报纸采编和出版工作,先后担任《河南日报》记者、编辑及要闻处副处长,《国际经贸报》改革筹备组副组长,《城市早报》副总编辑,《大河报》副总编辑;参与筹备《大河文摘报》;主持筹备《大河健康报》。现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河南商报》总编辑。
关国锋,男,1975年生,河南洛阳人,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系,一直在《大河报》等都市报任职,现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商报》副总编辑兼采访中心主任。
郭小阳,男,1980年6月生,河南项城人,写过诗,写过小说,现为河南商报深度报道部主任。

章节摘录

2012年7月7日,郑州市花园口,黄河日复一日默默东流。如今这里已是一个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更是有大量游人。这倒是把花园口村带繁华了,村民们靠着黄河,养家糊口,发家致富。    在花园口村附近,是“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附近不远就是“扒口处”。    1938年,因日军进犯,蒋介石决定“以水代兵”,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此举造成89万人死亡,1250多万百姓受灾,史称“花园口事件”。    扒口处如今长满荒草,除了一座高高竖起的纪念碑,已经丝毫看不出当初的痕迹。    旁边,是忙着做生意的花园口村民,一个做游船生意的年轻小伙子,每见游人路过,都热情地凑上去问:“坐船吗?”    指着这个纪念广场,问他是否知道当年花园口事件,小伙子匆匆答道:“俺这里没淹,别处淹了。”接着就问:“坐船吗?”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水务局宣传科长祖士保说,当年他们曾到村里了解情况,发现所有的亲历者都已去世,一个老太太自称是亲历者,但核对了一下,年龄不对,“1938年她顶多两三岁,能有多少印象?估计也就是听村里老人讲过”。花园口决堤处的纪念碑    黄河花园口决堤堵口记事碑下,来自周口的农民工老葛和几个工友正坐着歇息。    因为是7月7日,恰逢抗日战争纪念日,一些学生在进行爱国教育宣传,一拨一拨的人,在纪念碑下听讲当年国民政府扒开黄河大堤,导致豫东成为“黄泛区”,89万人死亡、390多万人逃荒的事。    老葛们听得入神,待学生走完,几个人就开始讨论:    “既然当时都淹了,那现在的花园口村民,还是原来的吗?都是后来搬进来的吧?”    “不对,当时花园口村的人应该没被淹,他们事先知情,都已经跑了,主要是开封、商丘、周口那边的人不知道,正睡着觉,水‘呼啦’就淹过房顶了。”    “当时不是有收音机了吗?为啥不用收音机通知大家水来了,赶紧跑?”有人问。    “那会儿也就大城市有收音机,乡下哪有?就算有,日本人就要打过来了,哪还有空通知?”  这么一说,大家若有所悟。老葛还是有些愤愤的,“啪啪”弹了几下烟灰,他的老家周口,当年也是被水淹的灾区。    碑文的一面,刻着“济国安澜”四个字,落款是“蒋中正”。老葛看了半天,说:“我觉得吧,‘济国安澜’这个‘安’字得改改。”    “咋改?”    “改成‘济国淹澜’,你把国家都淹了,还安个啥?”    老葛们不知道,国民政府当年决定扒开黄河大堤,是为了抵挡西进的日军,绝对不会事先走漏消息,要是被日军知道了,换条路线进攻,这大堤就白扒了。扒开大堤后,他们按照事先周全的计划,立刻把责任推到了日军头上,对外获取国际舆论同情,对内转移老百姓的怨恨。从这个层面上,别说当时没有收音机,就算人手一部手机,蒋委员长可能也不会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将要被淹死的89万黄泛区人民吧?    从一开始,蒋委员长就是准备把河南当“牺牲品”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了他在1942年的做法。    这样看来,农民工老葛们,和蒋委员长相比,显然太天真了。国民政府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    “花园口决堤事件”,和1942年有着绕不开的重大关系。    1942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前线暂无大的战事。数得着的,也就是当年1月蒋介石代表中国参加太平洋会议,当年4月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而此时的河南,并非稳定的大后方,半省沦陷,依旧处于中日交锋的前线。    早在1937年11月初,日军突人豫北占领安阳,到1938年2月底,华北地区大部沦陷,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几乎全被日军占领。5月徐州会战后,日军大举进犯豫东,12日占领豫东门户永城,接着夏邑、商丘、宁陵、民权诸县先后沦陷。6月6日,日军占领河南省会开封,后继续西犯郑州。    在日军进攻郑州前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以阻击日军西进。    决策一层层下来,具体执行决堤的任务,落到了53军头上。于是,53军新8师参谋熊先煜,和工程师及工兵营几个人,到现场勘察。    都知道这是件造孽的事。P10-14

图书封面


 1942饥饿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这本书如同正在上映的电影一样,叙述真实的历史,面对沉甸甸甚至被我们遗忘的历史,它没有采取时下惯常的戏说或装神弄鬼的演义,而是直面并打捞那段残存在我们民族深处的记忆。如同电影《一九四二》,让我们记住了我们民族这个饥荒、残酷、屈辱的一九四二年。一个民族经历的苦难,永远不能忘却。
  •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饥荒”是一个十分陌生的词语。翻开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对“饥荒”的一般释义是:“庄稼收成不好或没有收成。”这样的解释太简单,剥离了饥荒得以发生的社会与政治原因,也抹去了饥荒所造成的惨烈后果。如此说来,也就难怪有小朋友在看电影《一九四二》时,无法理解人们怎么大都被饿死了。当电影《一九四二》将那一场大饥荒拉入人们的视野时,唯一一部记录这场大饥荒的纪实性作品《1942:饥饿中国》同时上市。这本书是《河南商报》筹备三年后特别策划的“1942”系列报道的结集。今年8月起,七名年轻的《商报》记者,重新踏上1942大饥荒中灾民的逃亡之路,耗时一个半月,奔波三千里,走访近百人,记录了二十多位大饥荒亲历者的故事。在这些亲历者的讲述中,许多细节穿过七十年的历史烟尘,扑面而来。这些细节真实、生动,也充满了残酷,甚至残酷到不便于在电影中加以艺术表现。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来自潼关县秦东镇村民宋鹏飞的记忆。当时的少年,实在想象不出小小的蝗虫怎么能遮天蔽日,怎么能从人的嘴里抢走庄稼,让人们饿死的饿死,逃荒的逃荒。接下来他看到的一个画面,顿时让他忘记了蝗虫,充满了恐惧——在由东往西驶进潼关车站的火车两侧,都挂满了尸体,有的甚至被风干了,如腊肉一般。原来,在火车行进途中,经常遭到日机轰炸和日军大炮的袭击,炸弹形成的冲击波将扒在火车上的灾民震死很多。然而,在火车站等候的灾民似乎看不到恐怖的“人肉挂”,不等火车停下,就争先恐后地往车上爬——在他们看来,陇海线上西去的火车是逃出地狱的唯一通道。还有一个例子,则是大饥荒中最为常见的场景之一:人吃人。在《商报》记者的采访中,多位亲历者提到人吃人事件。从河南巩县逃荒到陕县观音堂的李凤英老人想起那一年观音堂车站外被遗弃的孩子时,就忍不住落泪:“可怜那些孩子啊,都被逃荒的灾民杀掉吃了,有的还拿去做了人肉包子卖。”当年《前锋报》驻洛阳特派记者李蕤就曾报道过数个人吃人的故事,其中甚至还有杀掉亲生子女的事情。李蕤叹息:“亲聆相食亲子的事,只有愧叹自己以往的孤陋寡闻和感情冷淡。因此我希望坐在暖室华屋里的人,不要忽视这些血的现实。”人吃人,是大饥荒中人性丧失的写照,显露了大饥荒可怖的一面。《1942:饥饿中国》中记录了许多这样的真实细节,同时还收入美国记者福尔曼和白修德在1943年2-3月间拍摄的近五十幅珍贵的照片,为我们还原大饥荒的历史现场。历史学家雷海宗曾在《无兵的文化》中说道:“历代人口过剩时的淘汰方法,大概不出三种,就是饥荒、瘟疫与流寇的屠杀。”纵览中国历史上人口与治乱的关系,不得不承认他说的似乎有道理。既然这是历史的淘汰,那么,在1942大饥荒中无声息地死去的数百万民众,他们的命运是不是就不值一提了呢?并非如此。法国学者西尔维·布吕内尔说:“饥荒在20世纪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其中的大多数本来能够幸免,饥民唯一的过错就在于他们在倒霉的时间成了倒霉群体的一部分。”阅读《1942:饥饿中国》时就会发现,1942大饥荒受难者正是处在“倒霉群体”的位置上——在外敌入侵的当口,他们被政府忽视,或者说是抛弃,从而走向死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研究发现,现代以来,虽然饥荒与自然灾害有密切关系,但自然条件往往只起到诱发或加剧作用,而权利的被剥夺、信息的不透明、政治体制的不民主等才是加剧贫困与饥饿、导致大规模死亡的饥荒得以发生的主要原因。换言之,粮食问题的实质,其实是与政治紧紧相连;饥荒之是否发生,视一个社会采取何种权利与制度设计而定。在大饥荒时期,如果信息不畅,人们完全失去了获取食物的权利与途径,则必然会造成大规模的死亡。《1942:饥饿中国》为我们详细描述了灾民们跌入深渊的悲惨过程,也证实了阿玛蒂亚·森的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1942年大饥荒,固然有战争及自然灾害的因素,但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在河南狂征暴敛、实行新闻管制、赈灾系统效率低下、官僚机构贪污腐败、军队胡作非为等等,才是造成惨剧的主要原因。最后,在白修德报道的压力下,国民政府积极行动起来,无数灾民的生命得到挽救。这可与美国神父托马斯·梅根的话相印证:“这场灾荒完全是人为的,如果当局愿意的话,他们随时都有能力对灾荒进行控制。”法国学者西尔维·布吕内尔接续阿玛蒂亚·森的研究路径,在《饥饿与政治》中系统分析了饥荒的三种类型:被否认的饥荒、对外展示的饥荒和人为制造的饥荒。他指出,单纯的自然饥荒已经不复存在,但在一些国家,不受外部监督的政府往往会疏于预防与救援而导致大规模的死亡灾难,甚至利用饥荒作为巩固其政权的手段(将一部分民众划入贱民阶层从而直接掠夺其资源、一边秘密劫掠一边假装救灾以争取不明真相的灾民效忠、展示饥荒吸引并截留国际援助等)。他还列举了20世纪大规模的饥荒,最近者为2000年在埃塞俄比亚的“外示大饥荒”:欧加登地区一千六百万人的生命受旱灾威胁,而大规模国际援助中的一部分却被埃塞俄比亚政府挪作军用。从布吕内尔的研究来看,虽然如今食物产量丰富,但大饥荒却从未远去。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大饥荒是个什么东西,如果我们想到自己也有可能在某个“倒霉的时间”被列入“倒霉群体”,那么,1942大饥荒就应该被我们记住。否则就如《1942:饥饿中国》的题记所言:“如果我们总是遗忘,下一场饥荒会将我们埋葬!”
  •     一个民族经历过的苦难,不应该被忘记,除此之外还有啥现实的意义吗?-----附上点 网友的评论。这本书如同正在上映的电影一样,叙述真实的历史,面对沉甸甸甚至被我们遗忘的历史,它没有采取时下惯常的戏说或装神弄鬼的演义,而是直面并打捞那段残存在我们民族深处的记忆。如同电影《一九四二》,让我们记住了我们民族这个饥荒、残酷、屈辱的一九四二年。一个民族经历的苦难,永远不能忘却。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河南大饥荒,易子而食
  •     ......
  •     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令国人震惊的故事,一段沧桑的岁月。饥饿中国,拾起一次回忆!!!
  •     准时送达,书的质量不错,一段艰难而感人的历史,挺满意的。
  •     这是一本震撼人心的书,请大家不要忘记曾经的饥饿。
  •     这书来时有点小土 不要紧 但是这四分是给这书的 五分确实不配 通篇没有让人读下去的欲望 挺枯燥的 各种地名 本以为会是叙事型的 经常东插一句西插一句 有点乱
  •     了解了好多抗战知识...
  •     书中是几位记者的采访记录,自己看还是枯燥的,但这是一本可以参考的资料吧。
  •     无论如何此书的意义远甚于内容。1942,民国三十一年,对后人来说似乎没有时间观念仅是一串数字,对于生活在那年的河南百姓却在经历水、旱、蝗、汤,天灾人祸外族侵略政府腐败民不聊生。在读之前无法想象“饥荒”是如何一副惨烈模样,那些吃树皮,啃野菜,观音土,大雁屎,甚至人吃人的白描触目惊心。古有石壕吏,近有大发国难财之贼,无论处于何种时代,这种大事件面前直接被迫害到的就是社会最底层人民特别是农民。有时候天灾不恐惧,恐怖的是无所作为的政府和腐败的官僚体系。自古一个民族兴衰盛亡到最后都要死在苛捐杂税上,顶层人敛财,底层人供给。历经个两三百年,又是一个轮回。
  •     如鲠在喉
  •     相比于1942,更多些对饥饿本身的追根溯源和点名道姓的罪责。
  •     我是用一上午时间 认真拜读了该书,很震撼!!
  •     饿肚子这种事,从来都是童年的噩梦。
  •     如题,很震撼
  •     书不错,记者采访的,很真实
  •     图书馆随手顺的书,看的揪心,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战争啊。人吃人什么的,真的太可怕了。
  •     资料描述还详实,只是碎片化有些重,建议读一下
  •     好书往往给人反思,促人奋进,我们应该汲取历史力量,让苦难永远成为过去,让人们的梦想美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     文字比电影更震撼,难忘的历史
  •     中華書局出版,實屬好書
  •     孩子很喜欢,拿到书就爱不释手了。
  •     也行是过于久远、战乱等原因,对那个特殊的历史片段,缺乏更多的资料和实物以及记忆。中国人太善于遗忘了,所以我们总是重复经历过的苦难。也许是苦难太多了,我们不得不选择遗忘……全书各自为战的痕迹比较多,缺乏有效统筹。最后一部分写的比较差。
  •     期待了很久的书!非常满意
  •     泪
  •     一段被忘却了的记忆
  •     不读不知道,读了才知道现在大我们是多么的幸福
  •     这样的人间地狱似曾相识,在古拉格、在奥斯威辛......
  •     拯救即将消失的历史,就是在拯救我们的灵魂
  •     勿忘历史!!
  •     一切都來之不易
  •     三位河南新闻人重走当年河南大饥荒逃荒路线,采访了数十位亲历者,带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写出的感人的作品。是用大半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的,阅读当中几度忍不住情绪,这段历史真的不该被遗忘!很值得一读!
  •     百感交集 。 1942就是民国三十一年,无论谁人执政都是一样的。 买卖妻儿人肉包子,亡天下之兆。 啃树皮捡大雁粪,只要活着就好的卑弱期望。 遗忘就代表了背叛。 用最原始朴实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激与愤怒。
  •     1、好久没读实体书了。。2、再次感觉千年时光,弹指一挥间 3、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蒋委员长的做法真的全错了么? 4、国家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民,但当炮灰的也往往是这些人。。5、历史,也就那样。
  •     有些历史不应忘记。
  •     绝不能忘记这一段悲惨的历史
  •     老百姓在历代战争中是最无辜的。不能忘记历史的苦难
  •     心中、喉中各一块大石。
  •     很有共鸣,孩子觉得那个年代老百姓很惨
  •     里面图片效果不是太好 因为大部分是老旧照片 质量不会太好 大体翻看了下 这本是冲着封面买的 印刷排版比较精美 内容比较真实
  •     和电影比起来,这本书是记录之作,很现实,很残酷。
  •     本书我感觉给读者详细解读了1942年,也就是民国31年河南那场大饥荒的前因后果,如果配上冯小刚的电影《1942》一起看,收获会更多!
  •     祖籍河南,从小听爷爷奶奶讲述这个故事,只可惜那时还小。懵懵懂懂,现如今长辈已去世多年,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口述了。希望这本书能把我带回到我的童年和那个慌乱的年代吧
  •     大饥荒的人祸大于天灾,这是中国的悲剧。
  •     资料收集很全面,图片配的也很好,一口气看了一半,深深的震撼。
  •     包装的不好,书的封面有点破损,心疼!大概翻了一下,里面有不少黑白照片。但是说老实话,整本书的文字其实不多,排版很松,一页里面写不了几个字,感觉浪费纸了。内容还没仔细看。
  •     发人深省^
  •     大致翻阅了一下,还可以吧。
  •     如临其境!天灾更是人祸。建国后的饥荒不能写,那就写民国时候的。蒋介石“以水代兵”花园口决堤引发的自然环境破坏,而后封锁消息,继续让河南缴粮。附录中的《主要阅读书目》不错,可以找来读一读~~
  •     说前朝之事 打今人的脸。
  •     历史不能被遗忘,除去自然因素,政治因素更重要,百姓无辜,要受这种罪孽。
  •     值得一读,内容丰富,纸质好,是正版
  •     这本书也不能从他本身的文学价值或者是可读性来判断了。说我们民族主义也好,说我们耿耿于怀也好,这历史永不能忘却。作为时代的记录着,媒体人不仅记录今天、也应引领反思历史,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我给予五星的唯一原因。
  •     天朝下有太多被隐藏的历史
  •     庆幸的是没有生在那个乱世.了解历史
  •     我看了之后感觉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好啊,感觉不值八分的评分。但是是值得一读的,让更多的人记住那段历史。
  •     拿回来光看了一下配图,就很受冲击,正版货
  •     特价买的,物流需要自提,但是很满意啦,网站也不容易。赞!
  •     真实历史
  •     那段历史应该了解
  •     触目惊心,字字是血。深重的苦难啊。
  •     167
  •     包装简陋之故
  •     让人震撼的一本书
  •     更多的了解中国和社会
  •     有图有文,挺好的
  •     看了电影,才想着看看书来着。在当当上买,挺便宜,省钱。
  •     历史不可能会忘记什么,只有人刻意掩盖什么!下一场饥荒已经过去,我们能否迎来新的饥荒????
  •     历史的力量在于细节!
  •     挺好的,看了报纸连载,觉得有必要买一本。
  •     中华宣传这本书时说此书讲的是真实的历史,不是刘震云那样的小说。但是真正看了之后,很失望。主要的问题在于:1.正文中的史料基本上没有注明出处,不知道从哪里引来的。缺乏出处,令人难以信服书中的种种叙述。2.史料未加辨析。针对1942年那场饥荒,现存资料相互抵牾之处甚多,作者不加考辨,只取不利于国民政府一方的材料。连已经公认为不可信的传闻都载入书中,使该书的可信度大打折扣。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作者团队是做新闻的,对于严肃的历史题材缺乏基本功,书中大量的描述让人感觉是绘声绘色的新闻特写,而不是严谨的历史读物。建议这样的书还是作为报告文学一类的图书宣传,不要再打着史料书籍的旗号了。
  •     忆苦思甜
  •     出差的时候在火车上读完了全本,快餐式阅读的原因是之前看过很多重复的文章,那个年代的悲惨我无法体会,现在每每吃不下饭,就想想1942,效果不错。
  •     有些事,总要人去做,总要记住。
  •     我是一个学生,读过这本书后,我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希望有更多的人去阅读这本书
  •     了解那个年代的好书 很震撼
  •     纸张质地和文字印刷的质量都很好,里面有很多记录了历史瞬间的图片和考究记录,很不错的书~
  •     写作思路稍有显乱,史料难觅写好近代史太难了。作为借鉴,能得出几个思路
  •     “重返”河南大饥荒历史现场。
  •     质量很好,送货速度也很快!
  •     功过千秋。
  •     对新闻而言,真实是生命力。对历史而言,真相是生命力。平民的苦痛,往往被忽略。一个民族的良心和一个记者的良心如此的统一,不党,不私,不盲。世道人心,难道平民百姓就注定是政治利益的牺牲者吗?希望这本能为历史真相做一个认真的归档凭证。
  •     不知道为什么看这一类的体裁,很难受特别是那些图片。
  •     粗糙有料
  •     字字沥血,触目惊心。
  •     让我们了解1942年前后河南的那些事!教科书上没有的历史,值得一看!
  •     很好很快 不错不错 很喜欢
  •     可以与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配合起来读。了解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
  •     1.铭记历史,远离饥荒;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读书时候,叹息最多,沉重压抑,第一次感觉生命就像流水不值钱. 揭露真相的记者白修德正义感很强.整篇描述历史+责备国民党,只从受难者角度分析+建国后整理资料,视角有点单一。和电影《1942》对比,后者包容性更强,国民党角度加以考虑。
  •     了解那段悲惨历史,天灾与人祸,人祸为真因,珍惜当下!!!
  •     图片和文字深刻的反映了在国民政府统治下,饥荒中的老百姓如何在死亡线苦苦挣扎,看后让人为那场大饥荒中的人民感到很难过。
  •     书很不错,客观的了解历史,记住1942年,那时还在抗日。
  •     很不错,了解历史的好书
  •     如果我们总是遗忘,下一场饥荒会将我们埋葬!
  •     太惨
  •     尽管不像小说那样动人,却因朴实的语言和碎片化的叙述方式使人更加真切感到了当时的惨状,里面的图片也很好。
  •     那天忘记带民法书阅览室又没开门,在还书区找到这个。关于大饥荒,看过冯的电影和刘的小说,但是对于事件直观的描述还是停留在表层。 历史纪实类读物要有理有据,要真实有说服力,这本书在这点算是合格。 事件里人祸的因素远大于天灾。战争的大背景,新闻报道的不自由,政治体制的不民主,最底层的农民少有话语权,成为被无情抛弃的群体。 一个政治学专业渣的反思:无论哪个年代,统治者何人,国家只能是公民权力的代行者。那句话要反过来说,家都没了,还谈什么国呢。
  •     文字显得比较空洞且底气不足,这也难怪,正如作者所说,关于这次灾难留下的资料太少,但历史没有留下更多的材料并不足怪,百年一遇的大战主战场,年景稍差,便有饥荒,正是意料中事。反倒是个别和平时期的“灾荒”,规模比此次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方是咄咄怪事,更值得研究。
  •     让后辈了解过去。
  •     反映了很多问题,政府的不作为,虚假
  •     现在书店看了然后买的书···内容还可以吧 没有想象那么好
  •     悲惨的一代,可怜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