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201049441
作者:马戛尔尼
页数:271页

作者简介

1793年,中国无大事。
  但是就在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一件令研究清史和读历史的人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事件--大英帝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代表团,以给乾隆祝寿的名义出使中国。
  这是“天朝上国”和大英帝国的第一次正式接触。然而,英国的目的是为了通商贸易,而清政府一开始却以为是弱国的进贡与朝拜,这就造成了历史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本书为马戛尔尼本人所写的日记,详细记录了此次事件。

编辑推荐

  1793年,中国无大事。  但是就在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一件令研究清史和读历史的人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事件--大英帝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代表团,以给乾隆祝寿的名义出使中国。  这是“天朝上国”和大英帝国的第一次正式接触。然而,英国的目的是为了通商贸易,而清政府一开始却以为是弱国的进贡与朝拜,这就造成了历史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本书为马戛尔尼本人所写的日记,详细记录了此次事件。

章节摘录

  1793年6月15日,礼拜六。吾船“狮子”号,自交趾支那之多伦海湾出发,向中国开行。同行者有三船,一为“印度斯坦”号,较大。余二船,一日“戛考尔”;一日“克拉伦司”,均二桅之小帆船也。  19日礼拜三。下午二时,中国大陆已隐隐可见,其方向则罗盘中之“东北偏北”也。  20日礼拜四。晨六时,下碇于辣得郎海口。余命史但顿勋爵、密司忒麦克斯威尔、甲必丹麦金吐司三人,登陆报告吾船抵埠之息耗,顾以此时一季中之商船多未抵埠。  译者按:尔时交通机关尚未大备,海外商船之来华营业者,不能如现时之川流不息,仅能按季往来一次,且必结伙同行,互相照应,故云然。即欧洲各国商人之营业于东方者,亦多在澳门,故报告而后,岸上未有若何之举动也。  22日礼拜六。下午,史但顿勋爵回船,言得澳门消息,中国朝廷自得吾英特派使臣来行觐聘礼之确耗而后,文武官员均大为满意。乾隆皇帝亦以为己身克享遐龄,以古稀天子之身,至政幕将闭之候。而犹得一远国如吾英利者,使使万里东来,共敦睦谊,则其毕生之威名荣誉,至是而益增矣。因通令全国各海口,凡有吾英皇帝陛下所属之船只抵埠者,当以至敬之仪节迎接云。

图书封面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由于中国古代长期在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居世界的领先地位(更确切的说是周边地区)。这就导致了文化优越感的产生。这种优越感在明清时期逐步发展成为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文化心理。在这种文化心理的支配下,中国人无视世界的发展,自认为在全世界最优秀,海外诸国都是落后野蛮的,没有学习、交流的价值。尽管在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天主教宣教士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形成了第一次西学东渐热潮,中国也涌现了不少如徐光启、李之藻、郑玛诺等具有世界眼光、学贯中西的人才。但他们只是中国人中的少数,大多数国人都和杨光先、弘历等人差不多,仍无法摆脱文化优越感的局限。当一个文明在科技、文化处于领先地位,但如果陶醉其中,骄傲自大,无视世界发展,不能随时代而变化,那么必然导致落后。中国就是因为盲目自大,而品尝了近代屈辱的苦果。骄傲的必屈膝,狂妄的必降卑。(赛:2:17)
  •     我们一直都很有钱,所以那些马甲而你之类的金毛鬼子来了以后,发现了这点。吃的穿的用的浪费的,都是他们听都没听说过的,梦都没梦见过的。。。所以他们后来眼红来抢。这个破马甲而你,贵不可言的一个白玉如意,在没见识的红毛鬼子眼里,好像不甚值钱似的。
  •     两种强大文明交汇时会发生什么?究竟什么因素导致了一个强大的民族转瞬间衰落,甚至长期自我封闭。中英首次外交“这只蝴蝶”掀起的飓风差点彻底打翻天朝这艘大船。1793年法国革命高潮国王被处死。欧洲风云激荡。东方的乾隆皇帝享国已57年,自诩“十全老人”,正享受着康乾盛世最后的一段时光。还沉浸在“朝贡体系”中的清朝君臣,把英国来的外交人员认定为“贡使”,予以优厚款待,而发现对方竟然不是朝贡而想建交通商时,迅速赶走了他们。历史从此转弯。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由于中国古代长期在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居世界的领先地位(更确切的说是周边地区)。这就导致了文化优越感的产生。这种优越感在明清时期逐步发展成为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文化心理。在这种文化心理的支配下,中国人无视世界的发展,自认为在全世界最优秀,海外诸国都是落后野蛮的,没有学习、交流的价值。尽管在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天主教宣教士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形成了第一次西学东渐热潮,中国也涌现了不少如徐光启、李之藻、郑玛诺等具有世界眼光、学贯中西的人才。但他们只是中国人中的少数,大多数国人都和杨光先、弘历等人差不多,仍无法摆脱文化优越感的局限。当一个文明在科技、文化处于领先地位,但如果陶醉其中,骄傲自大,无视世界发展,不能随时代而变化,那么必然导致落后。中国就是因为盲目自大,而品尝了近代屈辱的苦果。
      
       骄傲的必屈膝,狂妄的必降卑。(赛:2:17)
      
      
  •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
  •     刘半农翻译很优美。
  •     刘先生的译注做得不错
  •     本书编辑于标点一事,全然不知其用,实足可笑......
  •     马嘎尔尼在1973年的第一次访华,是中西方文明的第一次接触。而现在清末史的研究学者写清末史,几乎都是从马氏这次访华开始的。马氏访华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刘半农的译本,加上这么便宜的价格,值了。
  •     喜欢清宫剧的孩子们看看吧,保证你们觉得现在的清宫剧真特么恶心。
  •     中英关系的肇始,亲历者的记录。
  •     文言文,看着有些困难,慢慢看,还是有内容的,就像马戛尔尼沿途看大清一样。
  •     两种强大文明交汇时会发生什么?究竟什么因素导致了一个强大的民族转瞬间衰落,甚至长期自我封闭。中英首次外交“这只蝴蝶”掀起的飓风差点彻底打翻天朝这艘老大船。
  •     大概08-09年间,刘涵之课上曾提及此书。至今日始购读之。
  •       两种强大文明交汇时会发生什么?究竟什么因素导致了一个强大的民族转瞬间衰落,甚至长期自我封闭。中英首次外交“这只蝴蝶”掀起的飓风差点彻底打翻天朝这艘大船。
      
      1793年法国革命高潮国王被处死。欧洲风云激荡。东方的乾隆皇帝享国已57年,自诩“十全老人”,正享受着康乾盛世最后的一段时光。还沉浸在“朝贡体系”中的清朝君臣,把英国来的外交人员认定为“贡使”,予以优厚款待,而发现对方竟然不是朝贡而想建交通商时,迅速赶走了他们。历史从此转弯。
      
  •     孩子很高兴
  •     乾隆早起早睡;民众跟风;士兵不堪一击
  •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同学激赏又推荐的书,有兴趣地可以一阅,装帧什么的OK~
  •     听别人亲身讲述历史的八卦,最有趣! 中英双方为见到乾隆时行中式跪拜礼还是英式礼节争论不求,最后中方终于做出妥协,说你演示一下你们英式礼节啥样子我看看可行不可行,马嘎尔尼说:我们都是单膝跪在英王面前,拉着王的手,亲一下。。。。。亲一下。。。一下。。。中方人员疯了。。。
  •     图便宜,买了没看呢
  •       George Macartney, (1737–1806) was an Irish-born British statesman, colonial administrator and diplomat. He is often remembered for his observation following Britain's success in the Seven Years War and subsequent territorial expansion at the Treaty of Paris that Britain now controlled "a vast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 In 1792, he was appointed the first envoy of Britain to China. He led the Macartney Embassy to Beijing with a large British delegation on board a 64-gun man-of-war, HMS Lion. The embassy was ultimately not successful. (Reference: Wikipedia)
      
      
      This book is a collection of Macartney’s journals in China. It covers the dates from 15th June, 1793 to 10th January, 1794, presenting China as an oriental empire in its late years. What is to be valued, these records enable readers to comprehend the crashes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not only from macro-historical descriptions, but from details found in communications between people.
      
      
      In these journals, Macartney took down whatever he saw that were interesting, brilliant, disgusting or ugly; these include gorgeous scenery, delicious food, industrious folks, in-fighting between bureaucracies and so on. As a British envoy, his feelings and opinions represented western views of China in some degree. Meanwhile, as an on-looker, he realized the problems deteriorating in the Qing dynasty gradually. Thanks to Macartney, nowadays those dialogues happened among Chinese bureaucracies remain vivid and accessible to us, from which we know about the roots that led to China’s failure in the 19th century. Obviously, Macartney was not objective. He was amazed at China’s richness while he couldn’t understand why Chinese rulers refused to open up their country. Generally, his behaviors stood for British sense of pride, which was, unfortunately, caught in conflicts with Chinese sense of pride.
      
  •     这就是天朝做派
  •     鸡同鸭讲的近代史。我们常常看到的丧权辱国,只是自取其辱。
  •     坐上时光机回去走一遭就是这种感觉吧。
  •     天朝做派,现在还能看到一些痕迹~~~~
  •     1读来有趣,猎奇。2应当说作者对中国报以了十分友好的态度,对出访十分谨慎认真,对文化与制度差异也报以尊重,除了下跪礼其他均遵从或表示理解。3中国人待客十分热情,对使团接待十分优厚,但背后却不一定是由衷的热情和真诚,是层层盘剥接待经费的积弊,是一些大员的傲慢、冷淡和防备,以及心有所愿而迫于祖制成法不能行的无奈(或借口)。4马格尔尼与长大人,以及樊、周二大人之间的友谊还是十分感人的。5因为祖宗之法,所以不能乱动,是作者反复强调的一个感触。
  •     好久之前用手机上的Kindle看的,言语略微晦涩。
  •     看的很难过。国人的善良顺从易于满足,似乎至今也没有改变。
  •     下文的脚注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     国际关系,必须知道别人是怎么回事,而要做到这点,需要大量的输送国际关系人才到国外接受系统的方法论教育。
  •     天朝上
  •     基层干部还是有开明的。从来都是“体制”一词,耽误了多少事儿。
  •     颇有意思在于,看老外写两百年前国人官场潜规则,说中国人表里不一果是不假,一行人从来到离开,都被厚黑的中国人玩得团团转。百年后看到这些,颇觉得丢脸。老祖宗们心思若是少用在此一分,恐近代史都该改写了
  •     马戛尔尼言辞间亦不掩其猥琐之处,西人之坦诚可见。唯书后林氏之解读殊无谓,是书之辉光仍难掩。
  •     与其被许多人评说彼时天朝自大,倒觉得乾隆帝晚年缺乏世界远瞩更贴切,然腐败滋生,不识火器尤为弊也。
  •     2014每周一书之14
  •     很明显,汉人官员对待外国人的态度和理念与满人截然不同。这是对新事物,对文明的态度不同。
  •     译者实在民国5年翻译的,内容虽是白话,百年前的白话文阅读起来有点累。希望出个现代翻译版本。现在中国的种种陋习与200多年前书中记载的还是依旧如故,社会文化的变革与进步这是缓慢啊。
  •     資料
  •       平心而论,中国人以此种盛礼待客,而与吾接见之各官员,又复谦撝和蔼,常带笑容,似亦不能复有所讥议矣。然于敬礼之中,不免寓有虚伪,诚意乃隐而不露。
      
      觐见记中马戛尔尼对中国式的礼仪有着深刻映像,马戛尔尼笔下的中国官员,大多彬彬有礼,言辞谦和、笑容满面。但是马戛尔尼很快注意到其中的中国式虚伪。这种即便表里不一恐怕是马戛尔尼们平生从未见到过的。
      
      
      
      务使物力不复能与人力敌,乃且呼且笑,舁物疾行,若自忘其为苦力也者。国家有此种下流社会以为基础,诚令人艳羡不置也。
      
      使马戛尔尼赞叹的是中国的民众。中国的民众如此的吃苦耐劳,从来不曾感到自己受到什么压迫,干着欧洲人承受不了的繁重劳力,却拿着比欧洲人更低的收入。马戛尔尼笔下的这群民众是令人生畏的,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只要领导们有着一点点的恩惠,小民们都会感恩戴德。只要能够保证基本的生活,谁也不去说半个不字。这样的民众,真是让这位英国贵族“艳羡”啊。
      
      
      
      中国人民极有礼法,虽人众拥挤而秩序井然。
      
      这是马戛尔尼一行下了船,遭到围观的情形。在中国的城市管理人员举鞭示威之后,群众立即恢复秩序,进入一种有秩序地围观的状态。
      
      
      
      此御前宴会自始自终,秩序异常严肃,执事官按序进馔,既恭谨万状,与宴者亦都沉默不喧,全幄上下人等不下数十,而侧耳听之,竟寂无声息,是可见东方人对于帝王所具之敬礼,直与吾西人对宗教上所具敬礼相若也。
      
      中国人何尝信仰过什么宗教呢?
      
      
      
      吾乃大骇,以为吾所携礼物,若与此宫中原有之物相较,必如孺子之见猛夫,战栗而自匿其首也。然而华官复言:此处收藏之物若与寝宫中所藏妇女用品较,或与圆明园中专藏欧洲物品之宫殿较,犹相差万万。吾直不知中国帝王之富力何以雄厚至此也。
      
      马戛尔尼对在中国的见闻是一个惊叹的态度,中国的物产之富有超出了马戛尔尼的想象。马戛尔尼直言,中国皇室的奢侈是欧洲任何一国不及的。但是马戛尔尼后来看到,中国朝廷对于一切赏赐、开销铺张浪费,从来没有经济上的收支考虑。随着在中国一年时间的了解,马戛尔尼加深了对清朝经济秩序混乱和腐败的认识。
      
      马戛尔尼的这几句让我想到福泽谕吉在江户末期出使美国的轶事。两件事改变了福泽谕吉的夷狄观。其一是福泽看到美国的宾馆地上铺的地毯,福泽谕吉大惊,此种地毯织物在日本属名贵之品,一般只有做装饰盒时会用上一小块,在美国竟然铺在宾馆地面上;其二是看到满街丢弃的铁钉。在日本凡是房屋失火被毁,必有人闯入废墟捡拾铁钉,此因日本产铁量极低,平民用不起铁,想不到美国人竟然把铁钉随意丢弃。福泽谕吉当即感到,日本与美国的差距已经不是几十年的问题了。同样是物产的比较,中国的确是富裕,虽然清朝的平民同样穷困潦倒,但是王公大臣们是丝毫感受不到物资匮乏这回事的,所以欧洲人有多么新奇的工业品,中国朝廷从未因认为自己会造不出这样的东西而对自己天下第一的位置有过怀疑。
      
      
      
      凡往古来今,各种宗教信徒之拜其教主若教王者,其仪式之隆重,殆均不能与此中国臣民之拜其乾隆大帝相比伦也。
      
      关于磕头还是不磕头的问题成了马戛尔尼使团与乾隆争论的焦点。英国人从未见过任何一国之人对君主如此尊敬,当他们见到十分平常的三跪九叩之后,马戛尔尼惊骇了。最后马戛尔尼是否磕头一度成为悬案。尽管马戛尔尼自己在日记中不承认磕头,但是后来根据多方资料查证,马戛尔尼确实是在乾隆面前磕了头。
      
      
      
      余卫队中有一兵士越极尔密·李德者,以暴病身死。此人本为皇家炮兵队中炮手,今兹之死乃系多食水果所致。据其同伴所言:彼于朝食时,连啖橘子四十多枚之多云。
      
      马戛尔尼使团处处碰壁,数人因水土不服死难(大多是因为缺少药品,而中国医术落后,不能治病),竟然还有人撑死,马戛尔尼也算是郁闷到了极点。
      
      
      
      中国人不论平民、大员无一不笃信星象,人苟不精通星象之术,即不能视为一有学问之人。故余在圆明园时,有华官多人见余熟悉天文仪器之用法,即来问我能相面否?能推算将来吉凶否?余告以不能。而彼等必不肯信,百口辩之终属无效。——《中国旅行记》
      
      
      
      皇帝自座一大轿,轿后有一二轮车随之,式样重笨可厌且无弹簧,坐之至不舒适。吾料将来皇帝得坐吾所赠马车后,必将此车置之高阁也。(刘半农按:劳氏《中国旅行记》曰:去年马戛尔尼伯爵带来各种赠品,有数种并不为华人所重,仅置诸普通物品中,不甚珍惜之。至伯爵自赠之马车,在伦敦市上已为罕见之精品,而华人乃以此车与其原有粗笨之车弃置一处,不特不加以拂泽,且始终未尝一用也。)
      
      马戛尔尼没能料到,自己赠送的礼品居然根本就没有被乾隆使用过。联想起福康安那句“看亦可,不看亦可,晾也没什么稀罕”,留给英国人的就只有惊诧了。
      
      
      
      (松大人)曰:此系政治上的哑谜,中朝习用之。因皇上对于他国君主倘欲却其所请,往往不用直斥之法,以顾全其体面。故敕书中不言所请各条出自贵国皇帝,只言贵使并未奉有英皇之命,发为妄谈,如是则虽加驳斥,于英皇体面仍无所亏缺。
      
      中国官场的种种奇异之处让马戛尔尼算是开了眼界。马戛尔尼得到乾隆一串“不可”被打发回国,敕文语句却让马戛尔尼很是看不懂。松大人解释道,皇帝不指责英王,而是指责英国使臣“不按照英王旨意”,是为了给英王留面子。这就是中国式政治,马戛尔尼等人百思也不得其解。这样的政治逻辑,一直盛行至今。中国人自以为礼貌,殊不知外国人根本就不会领你的情。
      
      
      
      中国工业虽有数种,远出吾欧人之上,然以全体而论,化学上及医学上之知识,实处于极幼稚之地位……长大人曰: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此种宽大衣袖之兵,既未受过军事教育,而所用军器又不过刀、枪、弓、失之属,一旦不幸,洋兵长驱而来,此辈果能抵抗与否?
      
      马戛尔尼发出这样一份议论实在让乾隆没有想到。乾隆打发马戛尔尼回国,特意让他们乘船沿运河南下,观赏中国风景,沿途命令“整饬军队,显示军威”,想要让马戛尔尼等人见识大清天朝的威力,没想到马戛尔尼见到全副武装的清军,却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的一段话。嘉庆时小斯当东等再度来华,因为磕头问题被拒之门外,于是第三次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当英国当局第三次与清廷坐下来和谈时,已经是在鸦片战争后的南京了。
      
  •     刘半农先生翻译的文本最能体现原文含义,果然限制翻译者文本叙述的不是他的英文水平而是中文水平
  •     「平心而论,中国人以此种盛礼待客,而与吾接见之各官员,又复谦撝和蔼,常带笑容,似亦不能复有所讥仪矣。然于敬礼之中,不免寓有虚伪,诚意乃隐而不露。」
  •     历史还在上演
  •     马嘎尔尼被官场老油条们玩得团团转,还是图样啊。
  •     读起来还是比较风趣的,而且真实
  •     一些官员的人名译错了应该改过来
  •     在马戛尔尼的笔下,盛世帝国已现败象,虽然天朝的人民愚昧无知,但仍不失勤劳、能吃苦的本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