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1
ISBN:9787507717846
作者:杨珍
页数:535页

后记

本书自1995年动笔,2001年完成,同年出版。这是我在吸收前辈与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个人研究所得,对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作进一步考察的一次尝试。本书对清朝皇权的发展历程,用较多篇幅予以论述,因为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与此密不可分。清朝皇位继承形态的变化,又与满汉文化的冲撞、交流与融合进程息息相关,这也是本书所探讨的一个重点。同时,本书对清朝历史中若干涉及皇位继承问题的事件,重新审视,提出一些看法。今读拙著,深感需要提高、改进处很多。此次对全书进行修订,并增写了部分内容。如:依据满文、汉文、英文史料,增加对康熙帝去世前后相关情况的阐述;依据满文档案,对康熙后期兴建郑家庄行宫与王府、雍正初年弘皙迁移郑家庄及其有关问题做了增补,关于左副都御史劳之辨疏请复立皇太子、雍正帝第三子弘时在康熙年间的情况、道咸年间汉族士人对于秘密建储制度的看法等问题,均补充史料,加以论述;利用满文、汉文玉牒,对《爱新觉罗宗谱》中若干记载,予以订正;等等。我对书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较初版时已有变化。例如,关于康熙帝称索额图助皇太子允初“潜谋大事”问题,原拟增补“索额图助皇太子‘潜谋大事’辨”,但反复考虑,感到对这一问题尚须进一步发掘史料,做深入研究,再则考虑到需要保持全书内容的完整一致,故仍维持原状,未做改动。此外,书中肯定还有未尽人意之处,这些不足和缺陷,将促使我继续求索。感谢学苑出版社,感谢孟白先生、徐建军先生、刘涟女士,特别是责编刘涟女士,她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尽力订补书稿;本书查找史料过程中,曾得到张玉兴老师、陆成兰女士、田露汶女士的热情帮助;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管利用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诸位女士、先生,为我借阅档案、史籍,付出辛勤劳动;谨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之处。它先后有过四种皇位继承形态,经历了从不立储君,到公开建储,又到暗定储君,再到不立储君的曲折变化;它所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解决了皇储矛盾与储位之争问题,是对中国皇位继承制度的重大改革。
本书采用第一手材料满文档案,并广泛搜集、运用其他史料,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嬗变与清朝皇权的产生、发展、中衰、消亡进程作为一个整体,从历史、政治、文化、心理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综合考察。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皇权与皇权传承 第二节 清朝皇权与皇权传承 第三节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研究回顾第二章 汗位推选制度 第一节 汗位推选制的产生与实施    一、后金汗权的建立与努尔哈赤选立继承人的失败    二、八王共治国政制与皇太极继位     1.建立在八王其治国政制基础上的汗位推选制     2.八王共治国政制对于皇太极的“保护”作用 第二节 崇德时期的皇位传承    一、天聪汗权向崇德皇权的转变    二、皇太极的建储意图    三、形同而质异的汗位推选制 第三节 汗位推选制的消亡    一、清朝入关与皇权高度集中、强化韵奠基阶段    二、顺治帝的建储意图     1.孝庄太后与顺治帝的关系     2.储君人选分歧    三、顺康之际皇位交接 第四节 关于汗位推选制的几点思考    一、与氏族推选制及世选制的异同    二、短暂的最高权力传承制度    三、天、崇、顺、孝(庄)权力传承思想之演变第三章 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上) 第一节 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政治环境    一、康熙朝皇权的集中与强化     1.清除鳌拜集团     2.改进中枢辅政机构 解决皇权与阁权的矛盾    二、崇儒重道方针的确立    三.建储前的形势    四、满汉朝臣对建储的态度 第二节 康熙帝对予嗣的教育    一、以满文化为本、汉文化为用的教育宗旨    二、文武兼备的培养目标    三、注重实践的施教特色    四、亲自谕教严格要求 第三节 权力关系:皇帝与储君、储君与皇子之间    一、皇帝与储君关系的嬗变     1.皇太子的成长环境     2.皇帝与储君矛盾的积累深化    二、太子党的构成特点     1.皇太子与汉族大臣的疏离     2.太子党中的满族大臣     3.索额图的谋主角色    三.皇子中反太子派的形成     1.天潢贵胄的地位与权势     2.反太子派与中立派第四章 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下) 第一节 两废太子    一、皇权的限度: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下储权对皇权的反作用    二、反太子派与皇太子的第一次较量:一废太子     1.“帐殿夜警”与皇长子等在一废太子中的作用     2.皇太子的“狂易之疾”     3.满汉传统观念的冲突与复立太子     4.一度太子的社会反响    三、反太子派与皇太子的第二次较量:二废太子     1.反太子派的倒太子活动     2.二废太子的导火线:景熙首告托合齐结党会饮案     3.皇太子再废 反太子派受挫    四、康熙朝晚期的储位之争     1.废太子的潜在威胁与康熙帝的防范措施     2.皇八子的角色转换皇四子的韬晦之策     3.康熙帝晚年的忧虑 第二节 秘密建储计划    一、秘密建储计划的形成    二、康熙帝的秘密建储思想    三、皇十四子西征 ……第五章 秘密建储制度第六章 懿旨确立嗣君结语后记

编辑推荐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修订本之主要增加内容:依据满文、汉文、英文史料;依据满文档案;利用满文、汉文玉牒:增加对康熙帝去世前后相关情况的阐述;对康熙后期兴建郑家庄行宫与王府、雍正初年弘皙迁移郑家庄及其有关问题做了增补;对左副都御史劳之辨疏请复立皇太子、雍正帝第三子弘时在康熙年间的情况,补充史料,加以论述;道咸年间汉族士人对于秘密建储制度的看法等问题,均补充史料,加以论述;对《爱新觉罗宗谱》中若干记载,予以订正;等等。

内容概要

杨珍,198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参加《中国史稿》《清代全史》《清代人物传稿》《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书的写作,著有《康熙皇帝一家》,《康熙帝本传》(合著),发表论文数十篇。

章节摘录

第一节 皇权与皇权传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依据秦国原有的政治制度,并吸取夏、商、周及关东六国政治制度之长,创建了皇帝制度,中国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国皇帝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绝对专权的官僚政治制度。从秦始皇建立第一个大一统中央王朝开始,这一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存在2100余年(前211-1911年)之久。皇权即皇帝拥有的国家全部统治权。它的行使及其传承,即行权与传权,是皇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统治权的行使中,皇帝对大政方针的决策权乃是重中之重。皇帝制度下,举凡国家立法、司法、人事、财政、军事、外交、内政、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权力,无不为皇帝所独揽,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习俗以及思想,也在皇帝不同程度的监控之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①的诗句表明,早在周朝,人们就已产生一切权力归于最高统治者(王)个人的思想。其后,在社会剧烈变动,诸侯兼并战争愈演愈烈,中国的大一统局面日益临近的形势下,经过诸子百家中一些学派的发展、鼓吹,上述思想终于演变为绝对专权的大一统政治理念,并在秦始皇创建的皇帝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

图书封面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读过的最畅快的清代皇位更迭方面的学术论著,美中不足,杨珍老师在书中有一处提到是八国联军烧了圆明园,真不可思议,大家居然也犯这种超低级错误!
  •     本书作者杨珍,特长是研究康熙朝的历史,本书运用一手资料满文档案写成,美国人罗友枝的清代宫廷生活史里盛赞清朝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原因就在于它是和汉族王朝所有区别的少数民族的王朝,比如汉族王朝的长子建储制,而到了清廷则发展成择优而取的秘密建储制度。又比如困扰汉族王朝的帝王用于牵制外廷的阉乱,由于清廷采用内务府(旗制)的措施予以避免。但外国人的书难免隔靴搔痒,资料不足。而本书作者运用一手资料对清廷经历了不立储君,到公开建储,又到暗定储君,再到不立储君的曲折变化进行了详细描写。它所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解决了皇储矛盾与储位之争问题,是对中国皇位继承制度的重大改革。其中满汉习俗的交融,满臣和汉臣对于皇位继承制度的不同表现,正是两种文化和传统不同的冲突和交融尤其作者擅长康熙朝历史,所以一半都在讲康熙朝太子之争的事情,但其持雍正阴谋说却是证据论断不足,读者需要对比一下冯尔康的雍正继位新探和杨启樵的揭开雍正皇帝隐秘的面纱的说法定夺,后两书都持雍正继位合法论,我读下来比阴谋论者更有说服力,这也是我给此书四星而非五星的原因总而言之,对于宫廷政治,勾心斗角有所兴趣的读者,此书值得一读
  •     来源:http://www.qingstudy.com/data/articles/a02/143.html【作者简介】   杨珍,女,河南济源人。198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参加《中国史稿》、《清代全史》、《清代人物传稿》、《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书的写作;著有《康熙皇帝一家》、《康熙帝本传》(合著);发表论文数十篇。【内容简介】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与其他王朝皇位继承制度迥然不同之处。它先后有过四种皇位继承形态,经历了从不立储君,到公开建储,又到暗定储君,再到不立储君的曲折变化;它所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解决了皇储矛盾与储位之争问题,是对中国皇位继承制度的重大改革。  本书直接采用第一手材料满文档案,并广泛搜集、运用其它史料,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嬗变与清朝皇权的产生、发展、中衰、消亡进程作为一个总体,从历史、政治、文化、心理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综合考察。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皇权与皇权传承     第二节 清朝皇权与皇权传承     第三节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研究回顾     第二章 汗位推选制度     第一节 汗位推选制的产生与实施      一、 后金汗权的建立与努尔哈赤选立继承人的失败      二、 八王共治国政制与皇太极继位    1、建立在八王共治国政制基础上的汗位推选制    2、八王共治国政制对于皇太极的"保护"作用     第二节 崇德时期的皇位传承      一、 天聪汗权向崇德皇权的转变      二、 皇太极的建储意图      三、 形同而质异的汗位推选制     第三节 汗位推选制的消亡      一、 清朝入关与皇权高度集中、强化的奠基阶段      二、 顺治帝的建储意图    1、孝庄母子关系探析    2、储君人选的分歧      三、 顺康之际皇位交接    第四节 关于汗位推选制的几点思考     一、与氏族推选制及世选制的异同     二、短暂的最高权力传承制度     三、天、崇、顺、孝(庄)权力传承思想之演变  第三章 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上)     第一节 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实施的政治环境      一、康熙朝皇权的集中与强化    1、清除鳌拜集团    2、改进中枢辅政机构 解决皇权与阁权的矛盾     二、崇儒重道方针的确立     三、建储前政治形势概观     四、满汉朝臣对建储的态度    第二节 康熙帝对子嗣的教育      一、以满文化为本、汉文化为用的教育宗旨     二、文武兼备的培养目标     三、注重实践的施教特色     四、亲自谕教 严格要求    第三节 权力关系:皇帝与储君、储君与皇子之间      一、皇储关系的嬗变    1、皇太子的成长环境    2、皇储矛盾的积累深化     二、太子党的构成特点    1、皇太子与汉族大臣的疏离    2、太子党中的满族大臣    3、索额图的谋主角色     三、皇子中反太子派的形成    1、天潢贵胄的地位与权势    2、反太子派成员综述  第四章 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下)     第一节 两废太子      一、皇权的限度: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下储权对皇权的反作用     二、反太子派与太子的第一次较量:一废太子    1、"帐殿夜警"与皇长子等在一废太子中的作用    2、 皇太子的"狂易之疾"    3、 满汉传统观念的冲突与复立太子    4、 一废太子的社会反响     三、反太子派与太子的第二次较量:二废太子    1、 反太子派的倒太子活动    2、 二废太子的导火线:景熙首告托合齐结党会饮案    3、 太子再废 反太子派受挫     四、康熙朝晚期的储位之争    1、 废太子的潜在威胁与康熙帝的防范措施    2、 皇八子的角色转换 皇四子的韬晦之策    3、 康熙帝晚年的忧虑    第二节 秘密建储计划      一、秘密建储计划的形成     二、康熙帝的秘密建储思想     三、皇十四子西征     四、功亏一篑    第三节 关于康熙朝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几点思考     一、与历代汉族王朝不同之处     二、严格与宽容: 两种文化形成的差异     三、下五旗王公所扮演的角色     四、对嫡庶有别原则的部分背离     五、康熙帝的性格、作风因素     六、皇权高度集中与强化态势的影响  第五章 秘密建储制度     第一节 秘密建储方针的成功实践      一、雍正帝急于秘密建储的背景分析     二、雍正帝的秘密建储思想      三、雍正帝杀子辨疑     第二节 秘密建储制度的确立      一、秘密建储制度化与乾隆帝的建储思想       1、乾隆帝的秘密建储       2、乾隆帝对康雍二帝建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乾隆帝的重要贡献      二、弘晳"心怀异志"案剖析      三、乾隆帝内禅与秘密建储     第三节 成为"家法"后的秘密建储制度      一、继续专权 颓势难挽      二、嘉道二帝建储      三、清朝中衰之势在皇位传承中的反映     第四节 关于秘密建储制度的几点思考      一、对秘密建储制度的总体评估       1、中国皇位(皇权)传承中的制度创新      2、对于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立储原则的局部扬弃      3、秘密建储制度的局限性      二、皇权极度集中与强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秘密建储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历史过程      四、秘密建储制度的多元文化特色      五、两种皇位继承制度下统治集团成员的不同关系与心态  第六章 懿旨确立嗣君     第一节 晚清皇权      一、主权不断丧失与皇权的重大变化     二、慈禧专权      1、皇权衰微与辛酉政变      2、垂帘听政体制的确立      3、慈禧专权的四个阶段    4、慈禧长期专权的原因     三、 地方势力的增长    第二节 内外矛盾交织下的皇位传承      一、秘密建储制度的终结     二、光绪帝继统     三、戊己废立     四、最后一次皇位交接    第三节 慈禧的权力传承思想     一、对秘密建储制度的吸收借鉴     二、传位不传权的主旨     三、联姻的策略  结 语  附表一 清朝皇帝简表   (一) 清朝入关前诸帝   (二)清朝入关后诸帝  附表二 清朝皇子简表   (一)太祖天命汗诸子   (二)太宗崇德帝诸子   (三)世祖顺治帝诸子   (四)圣祖康熙帝诸子   (五)世宗雍正帝诸子   (六)高宗乾隆帝诸子    (七)仁宗嘉庆帝诸子   (八)宣宗道光帝诸子   (九)文宗咸丰帝诸子  主要参考文献与书目  后记【原书结语】    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中,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不同于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的独特之处。  同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相比较,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所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皇位继承形态的复杂性、多样性。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4种模式。此外,康熙帝的继位主要由孝庄皇太后而定,雍正帝则是利用康熙帝实行秘密建储计划中的失误,侥幸取得皇位。晚清三次以懿旨确立嗣君方式出现的皇位继承个案(包括未能成功的己亥建储),继承人与皇帝的辈份关系及其承继关系,也各不相同。  清以前历代封建王朝恪守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无论在实施中出现何种情况,这一制度本身,并未发生变化,其发展轨迹具有静态特征。与此不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呈现出不断改革调整,以便更加适合客观形势需要的演变轨迹,具有动态的发展特征。这种制度化与灵活性相结合,不拘泥于已有模式的限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原有制度及时做出更改、修订,甚至废弃的特点,反映了满族统治者的创新、务实精神。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的不断变化,实际上主要是择嗣标准的反复变化,以及储君、储权的时有时无。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中选立储君的标准,有过数次改变。  汗位推选制下,八王(诸贝勒)以贤能与否作为唯一标准,在八王范围内推选汗位继承人。  康熙帝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时,以皇子是否具有嫡长身份,作为择选皇位继承人的唯一标准。  秘密建储制下,皇帝是从选贤的标准出发,择定皇位继承人,但优先考虑具有嫡长身份的皇子。  上述三种皇位继承形态中,择嗣标准出现了由贤能到嫡长,又到二者兼顾,既择贤而立,又重视嫡长的变化,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轨迹。  懿旨确立嗣君的皇位继承形态下,血缘关系与年龄因素,是慈禧所考虑的主要方面,即在去世皇帝无子情况下的嗣君人选,除去是近支宗室成员外,还要具有叶赫纳拉氏血缘,同时必须是幼龄。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中,储君与储权时有时无,而且两者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  天命、天聪、崇德三朝确立、实施的汗位推选制度,以及顺治朝的皇位传承,均无储君,亦无储权。  康熙前期与中期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公开册立储君,储权随之而生。  康熙后期实行秘密建储计划,以及雍、乾、嘉、道各朝实施秘密建储制度的过程中,均有皇帝所暗立的储君,但储君身份不公开,因而不存在储权。  咸、同、光、宣各朝,既未公开建储,亦无暗定储君,储权无从产生。至于己亥建储,属于特殊情况,大阿哥溥儁虽然身在储位,并无储权可言,惟有听任慈禧的摆布。  概言之,清朝4种皇位继承形态演进过程中,在册立储君问题上,曾先后出现3次重要转折,即从不预立储君(汗位推选制)到预立储君(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又到暗立储君(秘密建储制),再到不预立储君(懿旨确立嗣君)。另一方面,储权也经历了一个从无(汗位推选制)到有(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又到消失(秘密建储制度与懿旨确立嗣君)的变化历程。  此外,东宫机构建制,即“东宫官属”的有无及其实际运作,则与储权存在与否相一致。有清一代,只有康熙朝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37年期间,存在储权和名实相符的东宫机构詹事府。康熙以降,直至光绪年间,[1]詹事府虽然继续存在,但已无从司其职。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 )九月乾隆帝曾指出,“现在詹事官属虽沿旧制,而其实一无职掌,只以备员为翰林院升转之资耳。”[2]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所以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满汉文化为主的多种文化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是这一特点所产生的根源所在,也是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有别于历代王朝皇位继承制度之处的核心内涵。  明朝建州女真居住在浑河、牡丹江、松花江三河上游以及鸭绿江、图们江一带,长期处于汉族、朝鲜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之下。其先世斡朵里部、胡里改部等,在元代居住于牡丹江下游今依兰一带,与蒙古文化多有接触。所以,建州女真是在其本民族文化与相对先进的上述三种文化的长期交往、相互影响下,逐步成长起来。[3]  这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环境,是女真族的一个得天独厚之处,有利于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女真族上层在考虑与规划本民族的未来前景时,存在多种参照,这使其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拥有多样选择机会。他们比较善于吸收、借鉴明朝、蒙古、朝鲜的诸多长处和经验,制定出符合本民族发展实际的各种方针、政策,并有效实施。十六世纪以降,当明朝、蒙古各部日益衰落之际,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地方政权,又于1644年借助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王朝的时机入关,经过长期征战,终于成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  相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赋予清朝皇位继承制度较大的包容性。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历程表明,清朝统治者并非一成不变地承袭汉制,或因袭满洲旧制,而是将保留、吸收相结合,既学习、借鉴汉族有关经验,又尽可能地保持满族传统制度与习俗的某些特点,将其溶为一体,有所创新和发展,并随着形势的变化与需要,不断予以改进。这是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在实施中,所以相对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辽、金、元等朝,也曾不同程度地学习汉族王朝统治者的做法,立嫡立长,但是,它们都未能较好地处理采用汉制与保留本民族传统旧制的关系,因而皇位继承大都处于无序状态,对其统治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  满汉文化相融合的土壤,以及清朝内外形势所构成的压力,滋养、造就了清朝几代杰出帝王,康、雍、乾三帝是其代表。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两次重大变革(从汗位推选制到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又到秘密建储制),都出现在康、雍、乾时期,三帝在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演变中所起的至要作用,为其他清帝所不及。康、雍、乾三帝均处于清朝的上升时期(乾隆后期开始停滞),尤其是他们都具备较为深厚的满汉两种文化素养,因而能够多视角地考虑如何促进皇权集中、强化与改革皇位继承制度问题,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此外,三帝的统治时期长达百年以上,这也是其能够在上述两个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的一个客观条件。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反映出满汉文化相互撞击、交流、融合的清朝历史特色,也为我们观察清朝皇权政治,提供了一个窗口。  还应指出,中国皇帝制度近两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历代统治者已积累了丰富的统治经验,清朝统治者在此基础上,又提高一步。因此,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出现较大变革,乃是水到渠成之势,是中国封建政治已趋成熟的体现。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历史性地扮演了对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总其成的角色。  与其他封建大一统中央王朝相比较,清朝皇位继承形态虽然复杂多样,但是,其皇位传承却相对平稳。如果将清朝入关前皇太极承继汗位包括在内,清朝在将近 300年中,累计完成11次皇位交接。少数情况下,皇位争夺也很激烈,如皇太极去世后曾出现继统危机,康熙后期诸皇子角逐储位,以致雍正帝侥幸继位后大规模清洗政敌。但是,虽然最高统治层内部出现激烈纷争,却皆未酿成内乱,11 次皇位传承,大都比较平稳,统治秩序基本上未受过多干扰。不仅如此,清朝前期与中期的一些皇权传承个案(如顺、康、雍三朝的皇位传承),从其结局与效果看,还促使清朝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改革,以及历次皇位交接的相对平稳,都推动了皇权的集中与强化,使清朝大政方针在制定与贯彻中始终保持沿续性与稳定性,清朝在较长时期内,拥有一个相对安定的内部环境。在此前提下,出现了康乾盛世,中国作为一个广土众民、泱泱大国的统治格局,最终确立。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一定开创性,然而其终极目的,是延续已经腐朽、没落的中国皇帝制度,维护并促进清朝皇帝的绝对专权,所以它又是保守、落后的最高权力传承制度。正是中国皇帝制度与清帝的专权统治,以及其他原因,严重地阻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转型,致使中国进一步落后于西方,造成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长时期的深重灾难。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早已成为历史的遗迹,我们应当采取辩证的态度,看待它的功过得失,以资借鉴。  [1]《清德宗实录》卷494,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戊子条载:“谕内阁,詹事府系沿前明官制,名实本不相符,应即归并翰林院。”  [2]《钦定古今储贰金鉴》卷首,《上谕》。  [3]部分参见李洵:《清代全史》第一卷第一章《满族的先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书还是不错,不过太啰嗦,作者多臆想和猜测。观点倒是明确,全是主要再写康雍之时。最后感觉作者对清史的理解不想学者,过于表面。
  •     第一手材料丰富,见解很高。
  •     史料>>分析
  •     采用的史料很扎实,但是作者一则常有荒唐无据之论断,一则为偏狭蒙蔽,所论多有不合之处。
  •     只生一个好!
  •     相当好
  •     2001年第一版。曾为附表二的封爵、谥号狂热。扉页曰“日后当博览群史”。日后读的最少的就是史了。。。无常者我也。
  •     内容很好,很喜欢,赶上活动买更值得
  •     书是不错,就是作者常有武断无据的结论,减分。
  •     这本书写得很好,资料丰富,看后收获很多
  •     比较详细。
  •     记忆中几乎算是最早读过的清史专著了。
  •     适合跟高阳的《清朝的皇帝》放在一起看。
  •     资料详实,引用了满文老档,分析讲述事情比解释原因更有可读性,史观太过成就,深入的分析就是几个名词来回引用,让人觉得枯燥
  •     尽管我在一些历史问题的看法上和作者有所不同,但这本书对于四种继承制度演进的梳理和归纳,还是秉承了史家的严谨之风。推荐阅读。
  •     很清楚的梳理
  •     1 资料详实 2 想当然之处亦有
  •     用的材料多是第一手的,很丰富。不少分析和推测经不起推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