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独立师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虎贲独立师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802146525
作者:康振贤
页数:358页

作者简介

《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第102师抗战纪实》记述了由原黔军柏辉章师改编成的国民革命军第102师参与抗日战争多次战役的战斗历程。作者参考了一些历史资料和大量抗日战争史著述,采访了原第102师的老兵,在对中国抗日战争宏观背景的叙述过程中,凸显第102师英勇艰苦作战的史迹,表彰该师官兵的战绩,赞颂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追念他们的贡献,缅怀他们的牺牲。《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第102师抗战纪实》,在宏观上几乎对八年抗战作了勾勒,在微观上则对第102师的战程战绩作了描绘。宏观与微观之结合铺排匀当,评论之恰如其分,均非易事。看得出,此书作者花了很大工夫,在写作上作了不少尝试和探索。此书并非严肃的学术著作,但参考了许多资料,力求真实;此书亦非纯粹纪实文学,但尽量形象生动,力求活泼。感谢作者为抗日战争史宝库提供了一粒发光的小珠。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促进统一,出黔抗日
忍辱负重,抗战大计
国不统一,何以保家
经略西南,整编第25军
统一西南,第102师的建立
峨眉山受训,强化国家概念
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整军修武,积极备战
第二章 抗战军兴,出师淞沪
卢沟烽烟,全面抗战
转换战场,拉开淞沪会战
奉调江阴,守备江防
一寸山河一寸血
奔赴沙场,势若虎贲
支援友军,忍受分割
顾全大局,不辱使命
分头驰援,接受考验
舍生忘死,达成任务
陈伟光大战蕴藻浜
战绩说话,改变观感
大战落幕,仓促撤退
抗日救亡,纵遇悬崖不勒马
淞沪撤退,险象环生
敢将头颅献河山
第三章 拱卫南京,掩护撤退
进攻南京,日本举棋不定
南京战守,政略考量
保卫无锡,艰难苦战
转换阵地,劳师往返
南京陷落,大军突围
拱卫南京,任务完成
第四章 宝鸡整训,黄河布防
战功显赫,归建第八军
厉兵秣马,准备再战
调防黄河,对峙风陵渡
妇女战地服务团
送返眷属,尽除后顾之忧
第五章 徐州解围,砀山鏖战
徐州会战,第102师奉调参战
遭遇强敌,柏辉章果断出击
初战告捷,鬼子疯狂报复
苇楼激战,陈蕴瑜壮烈殉国
二战韩道口,热血洒疆场
砀山不必守,砀山不可失
浴火血拼,砀山突围
告别第八军
收容残部,开赴漯河
呈送战报,追抚烈士
第六章 浴血万家岭,功成乌石门
未雨绸缪,保卫大武汉
驻防武汉,厉兵秣马
临战找“婆婆”
冈村未攻武汉,先谋南昌
两将比胆,战场谁得先机
绝地冲锋,艰难苦战
力排众议,将重点指向乌石门
有死无生,艰难苦战
空中增援,冈村成了我后勤部长
万家岭大捷,鼓舞全国士气
有功无赏,真正尴尬的独立师
长期抗战,两党共识
知己知彼,检讨得失
第七章 东乡整训,再添士气
阅兵授奖,鼓励士气
整兵训练,提高素质
灭寇焰,玉树林一怒打敌机
第八章 南昌解围,功亏一篑
踌躇不前,错失战机
处心积虑,冈村攻南昌
大战生米街
大战王老虎山
巾帼未必不英雄
顾维汉抬棺上阵
反攻南昌,功败垂成
第九章 湖南整训,驻防新墙河
衡阳整训
追穷寇,三军奋勇
守新墙河,归建第四军
桑梓征兵,补充前线
激励士气,悼念袍泽
贵阳纪念塔,黔军抗战的丰碑
第十章 敌后游击,大显身手
以攻代守,变被动为主动
侦察敌情,悬赏师长
奇袭麻布大山
张克俭借猪杀鬼子
李若骏巧布猪笼阵
杨炯笑谈渴饮倭寇血
第十一章 长沙会战,独挡大门
烟俊六新官上任三把火
兵行诡道,阿南声东击西
大敌当前,从容部署
以一当十,独当一面
沉着应战,临危不惧
以胆搏胆,柏辉章亲上前线
痛失袍泽,激励三军
痛追穷寇,再守新墙河
第十二章 驰援香港。回援长沙
千里驰援,半途而废
兵临城下,以逸待劳
回援长沙,英勇奋战
争夺张公桥
第102师三守新墙河
捐资办学,心系桑梓
第十三章 匆忙参战,宜黄突围
轰炸东京,日军报复
调兵遣将,对决浙赣
战宜黄,三军奋战
作战失败,黯然回师
欧震提任,柏辉章去职
第十四章 四战长沙,代人受过
“一号作战”,曰军厉兵秣马
中美摩擦,内外交困
河南会战,国军一溃千里
判断失误,薛岳固执己见
守备长沙,张德能祸福相倚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长沙陷落,追究责任
抗战胜利,完成使命
附一:陈团长蕴瑜砀山壮烈殉国的事迹
附二:晋少将陈团长蕴瑜墓志铭
附三:第102师抗日阵亡将士名单
附四:祭抗日英烈文
祭抗战陆军第102师师长柏辉章将军
贵阳的纪念塔,国人的历史观
后记
参考资料及书目

编辑推荐

   第102师番号上附着上万阵亡黔军将士的英灵,历史终有云开雾散的一天,民族英雄魂兮归来!昭告历史的真实,是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内容概要

康振贤,又名康无为,贵州省独山县人。长期从事民国史研究,《百代周刊》特邀主笔。所著《百年人物公论》、《抗战泰山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抗战纪实》将于近期出版,文章见于全国各类报刊。

媒体关注与评论

  “虎贲”这两个汉宁,冲天一啸,大地斑斓。而后人的满腔景仰,万千痛爱,尽在一卷。102师番号上附着上万阵亡黔军将士的英灵,他们长久剽零在古国的天空。于今可以在这些字纸里栖息,并被我们水久的祭奠。  ——前《风凰周刊》主编,远征军抗战研究史专家,越众影视董事长 邓康延  这是支百万雄师,是一直参加了决定中同命运的十次巨人会战,痛歼日寇,屡建奇功的英雄部队。本书全景式地、真实而生动地记述了这一卓越绝的历程。  ——《长沙会战》编委 梁小进  揭开蒙在历史面上的布幔,把真实的历史告之世人,这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因而非常敬佩本节作者。  ——深圳作协副主席 陈秉安  历史终有云开雾散的一天,以往被屏蔽的真相将浮现,而英雄将归来。  ——搜狐高级编辑 陈军吉  那些为民族奋勇而战的壮士总会被历史想起—本书,使“第102师抗口阵亡纪念塔”重新矗立起来。  ——中国社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雷颐  102师,铁血抗战,淞沪挥戈,苏州河上功赫赫。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促进统一,出黔抗日   忍辱负重,抗战大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以突然袭击方式,悍然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为了化解抵消国际社会的谴责,日本随即扶持清朝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我东北地区建立了傀儡“满洲帝国”伪政权。日本此举不过是想推出一个貌似政治合法的幌子,以显示关东军并不意在占领满洲,而只是帮助当地人民建立一个“自由的新国家”。   侵略中国,是日本的一个既定基本国策。自明维治新以来,口本就走上了一个现代化的道路。于是,建军备战,野心侵略中国就逐渐成了他们的国策。甲午战争日本从中国捞尽好处,日俄争霸日本在我国东北义得尽了利益,所以觊觎中国之心就一直没死,这点从其外相田中角荣的《阳中奏折》中就不难看出。他说:“要面对世界必须先要取得中国,要取得中国之前先要取得满洲。”日本要侵略中国的借口是争取生存空间,因为日本太小、人口太多,所以要侵略中国。   随着马占山打响抗战的第一枪后,全国抗战呼声日益如火如荼c远在西南的贵州民众,在民族危亡追在眉睫的时刻,立即与全国民众一道,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10月初,地处黔北的遵义各校举行罢课、集会,很快发展成为全民性的抗日救亡运动。10月10日,全省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张贴壁报、刷写标语,当众演讲,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东洋鬼子从中国滚出去”、“全国实行抗日”等口号。此后,城乡各地,校内校外,时有宣传演出,抗日救亡歌声此伏彼起。   1932年1月28日,中央军和十几路军进驻上海,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淞沪抗战。淞是指当时上海的淞镇与吴淞江。吴淞江就是有名的苏州河,因为又称沪渎,所以沪便成了上海的简称。淞沪包括了上海市、上海县与所谓“公共租界及法租界”。   淞沪开战没几天,刚刚被逼迫下野不久的蒋介石,又被推举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长期与其貌合神离、游弋于各派势力间的汪精卫也担上了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总裁兼行政院长,严重的外患促成了国内抗日救亡的全民共识。   人们相信蒋介石作为一个政治军事强人,抗战一定会成为国民政府的基本国策。但在此时的中国,外患严重、内忧丛生,完完全全是一盘散沙。所以,面对国民激越高昂的呼声,蒋介石提出了一个“攘外必先安内”,与围民期许背道而驰的方针。   辛亥革命后,中国就不断陷入了内战的危机,由于大大小小的内耗,接踵而至,晚清刚建立起来的脆弱丁业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也因连绵的内乱导致了国势更加衰微。而日本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中占尽便宜,并在其“脱亚论”的思想指导下,大肆进行军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国力日渐增强。   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政治、军制和财政并未得到实际的统一,旧的军阀已经打倒,新的军阀又不断涌现,中央和地方依旧貌合神离,中央政令难出华东五省。此时的中国刚结束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公开博弈的中原大战,但是旧疾未愈又添新伤,真可谓内忧外患集于一身,所以蒋介石此时认为,抗日虽是国家大计,但只能以“卧薪尝胆”的韬略而谨慎应对。   尽管蒋介石在国内没有大张旗鼓地提出抗战的概念,在外交上也不时显出软弱甚至一定程度的妥协,但“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他还是及时组织大批精锐的中央军在华北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长城抗战,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蒋介石坚信“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才能建国。”作为“安内”的重要部署之,中央政府在逐步解决严重的地方势力问题时,同时调动精锐大军,对中共在湘赣及鄂豫皖的苏维埃红色政权实施大规模的围剿。在此背景下,柏辉章的黔军第1师也调入湘西洪江(怀化)参与国军对红色根据地的围剿。黔军挂的是国民革命军第25军番号,实则是贵州桐梓人周西城缔造的地方部队。   国不统一,何以保家   l932年9月18日.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惆年。这天适逢周日,第25军第J师部分官兵想趁着假日到街上走走,顺道买些日用品。当晚皓月当空,秋高气爽。洪江古城人流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夜谁上贩戈走卒提着马灯交易不停,各种叫卖此起彼伏。钟立纲、刘正财、顾维汉等一群第1师官佐刚走近洪江古商城,就闻人群中不时爆出掌声和喝彩声,他们寻声挤进围观人群,只见一对父女正在此卖唱。   这女的不过十六七岁,还一身学生打扮,只听她正在朗声说开场白:“俺是东北人,全家流亡千里,落难到此,举目无亲,难以为继,只能给各位大爷、大叔、大姨唱个歌,讨口饭了。有钱的请帮个钱场,没钱的就请帮个人场,唱得好给个掌声,唱得不好给个笑声,俺在此先谢谢啦!”女子说完就忘情地唱了起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连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这女子含着热泪以自己的哀婉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思乡之情此时虽在街头演唱,但感人肺腑的独唱,悲怨壮烈的歌声,却深深打动了每个人的心,钟立纲、刘正财、顾维汉这些七尺硬汉竟也情不自禁地落下了串串热泪。   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他们回到了军营后心里久久不平复.想到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不由引发了他们的反思:中国人真的是“东亚病夫”吗?人的职责究竟是什么?由于大家不断议论,引了师长柏辉章的注意。   柏辉章,字蚀懦,1919年生于贵州遵义老城琵琶桥杨柳街,1919年8月19日,贵州讲武学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随后入贵州陆军实施学校骑兵科实习,1920年6月正式毕业。   柏辉章出生时,正值八国联军人侵中国,由于身处乱世,从军报国就成了他幼时的抱负。191年,日本强加“二十一条”给中国,消息传到遵义,使年幼的柏辉章内心投下很深的阴影,为此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课余常与王光汉(后任汤恩伯部参谋长)等同学议论,他要求大家必须背得这“二十一条”的内容.以示不忘国耻!   柏家自已经营有“柏天顺”酱园,但小本经营,家庭并不富裕,柏辉章初中毕业后,因家境无力支撑再升学,父亲柏文俊(字杰生)便把他留在家中帮忙学做生意。为扩展经营,柏老爷原打算把他送入糕点铺当学徒,并已和糕点铺老板讲定,拜师也确定了时间。   时值“护法军兴”,贵州陆军讲武学校招生的消息传到遵义,引起了一帮热血青年的积极响应,柏辉章此时一心只想报考军校,对于父亲的安排他是执意不从,至于来自各方的规劝,更是始终充耳不闻。尽管如此,柏辉章还是耽误了当年军校的报考,但父亲帮他安排的出路,也被他一样样推而不就。   ……

图书封面


 虎贲独立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已经先睹为快了。102师在抗战中,冲锋打前阵,撤退打后卫,但因非老蒋嫡系等原因,光芒终被张灵甫的74师、杜聿明的25师等王牌掩盖。但每个老兵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从书里看到了很多从不知道的事情。讲述黔军的书不多,影视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亮剑》中有楚云飞的晋绥军,之前《川军团血战到底》的川军,也是为川军正了名。虽然我不懂军事,但能看到讲述黔军的书出版,真是挺高兴的。老兵不多了,他们留给了自己伤痛,我们这些后辈应该为这些英雄做些什么!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柏辉章。从这本书才了解并不是腐败无能的,是我中华英雄。历史会出公正评价。感谢这样的书出现
  •     现在也纪念国军抗战将士,本书对一个地方部队的描写还行
  •     第一次看到介绍黔军抗战的纪实,非常喜欢,写的很好!
  •     能反映国军抗战的书真不多。
  •     遵义人,关心被淹没的历史...读完再写评论。
  •     史实详尽,就是写作笔法一般,报流水账。
  •     包装不错,是正版
  •     这么说呀,太喜欢啦,能这样单独详细描写国民革命军师级的书,不是很多哦
  •     有些地方繁复。但抗日英雄万岁,无论是共、国,还是民间
  •     LG说挺好的,质量不错。
  •     出自于柏辉章关系密切的人之手,必然能更加清晰的反映真实的战况,好书。
  •     是看《读书》杂志知道此书的,很少见到讲国军具体某支部队抗日介绍的,推荐。
  •     本书以102师为主线串起了抗战的主要战役,在大的会战背景和102师作战过程之间详略安排还是很恰当的。对102师许多细节的描写是其他书籍很少见的。作者的思路和文笔还是不错的,仅在个别地方的时空变换交代的欠清楚。此书绘制了大量的作战示意图而且是经过精心重绘的,图的绘制质量很高。这在许多学术书籍中都是难得一见。在出版前的统稿似乎有些疏忽,如徐州会战(砀山)一章两次出现柏宪章殉职的描写,且第一处明显可以删去而不影响行文。“虎贲”一词早已送给另一支抗战部队,守常德的第57师,现在用来描述同是师这个级别的几支黔军部队就显得缺乏创意。另外,这几支部队是否都担当得起虎贲这个荣誉呢?个人感觉至少140师还是有所欠缺的。再有102、140、82师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师,仅仅是从黔军的角度看,他们没能像川军一样抱成团使用,没有自己的集团军或军。仅仅是附庸于中央军的几个“独立”师而已。不知道这个标题是作者的意图还是出版社的作为。再说说出版社在编排上的问题。部队的番号一会用阿拉伯数字,一会用汉语数字,如1连、二连;第八军、第8军,同一级别还是统一使用为好。人物简介的时候一会用的是正文宋体字和正文一体;一会儿又是楷体还增加了缩进;还出现仿宋体,显得过于混乱。在部队序列排版时师团级别间没有缩进,层级关系不明确。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